在古代,帝王是怎麼解決地域語言的差異的?

請教各位知乎大神,在中國有無數方言,同一個市中都有好幾種方言的。那麼在古代這種地域語言的差異是否也存在?古代帝王是怎麼解決的?


方言差異一般來說主要表現在語法、辭彙和語音上。

語法:其中語法差異是比較好解決的,因為在給皇帝呈奏摺的時候是使用書面語,而書面語的語法結構是比較固定的,應該比較好解決的;如果是與皇帝的口語交流雖說有些時候會有語法結構的差異,(其實到現在也有,比如「你先走」在粵方言中就會表述為「你行先」。但這會是在一定的語境里,並且說話人可以隨時調整。所以語法差異比較好解決。

辭彙:但是各地的方言辭彙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同樣會引起麻煩。但是對於官員和皇帝的交流來說也不會引起太多的麻煩。一是上面提到的奏摺中會使用書面語,自然也是使用書面辭彙,故不會引起太多誤解。在口語交流中,官員也是可以使用書面辭彙而避免口語化辭彙。但是在皇帝和平民或者文化程度較低的一些人交流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俚語。但這種情況一是發生較少,二會有身邊人給皇帝做翻譯。故也比較好解決。

語音:應該說最難解決的就是語音問題。首先語音無法通過書面描述。雖說有急言、緩言、反切等,但是在實際的交流中不可能使用這些。其二是語音的差異是最大的,就像如今一個北京人可以和一個廣東人有郵件、簡訊這樣的交流,但是他們如果用方言聊天,對於粵方言的人來說還好,對於北京人來說可能就不是很能明白對方的意思。一般來說可以從這幾個角度解決

1、所說當時沒有專門去制定「普通話」,但是也是一定的共同語。如先秦的「雅言」,到後面的「官話」「通語」。一般來說是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的語言成為「雅言」「官話」的母本。

2、對於皇帝而言,他們的交際圈其實是不大的,他們身邊經常與之對話的人,要麼是和皇帝位本地人,要麼是長時間陪伴皇帝的人。應該說這些人的語音面貌是以中原語音或者說是北方語音為主,這樣就比較好解決了。

3、最難的就是南方的語音了。清雍正皇帝設立正音書院,主要是培訓閩粵方言區的官員學習北京語音。這屬於官方統一語音的措施。

總結來說: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所謂的統一語音,也是人民共同的選擇,這也就是民國時期想制定出一套含有入聲音的共同語是行不通的原因。但人們的交流不會因為有語音的差異就無法進行,因為學習是人類最大的優勢。

上面是在下的愚見,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不當之處還望多多指正。


99年我當兵之前去了一文工團工作,當年國家的文藝團體是每年必須下鄉或者村進行演出的,每個不同規模或者不同級別的團體規定演出數量不同。

我是在雲南,有好多少數民族村,彝族的比較多。當時有一些類似大學生村官的村長(我也不知道該叫什麼,反正是大城市去的)我們演出的時候村長都要提前上去說幾句,有很多時候,村長是要配翻譯的,你沒看錯,翻譯。他說一句翻譯翻一句。更別提我們去演出的語言類節目了,就連舞蹈這一類節目演出的時候他們坐在場下的人都是一臉茫然。無論什麼講話或者節目他們都不會鼓掌,但是演出效果非常高,周圍十幾里山路的人都打著電筒來,周圍的樹上都爬滿了人演出結束後我們的主持人連續鞠躬幾次說了幾次演出結束,下面的人依然一臉茫然。最後是一個穿著「警服」(是警服,但是上身警察,下身陸軍,穿個解放鞋,估計是當地聘用負責維護治安的)人站起來跑到台上來用當地話說了一句我們聽不懂的話,記得發音是「xx嘛bo」然後人就散了。好多會說漢話的小朋友沒有穿他們的傳統服裝,跑來找我們要簽名。。。

那是1999年,古代。。。我估計實在是個問題


朝廷不干預臣民的語言,但是會在非漢族地區鼓勵漢化,地方官員興學重教開化當地百姓會受到朝廷嘉獎。對於本來就是說漢語的人口,假如你要當官,那一口南方話顯然是不受待見的,最好趕快自學中原正音。


?-

古代有通用語——「雅言」。

-?


古代一直就有官話,一般以首都所在地的方言為準。

個別開國皇帝喜歡聽他老家的方言。


有感於寫第一位答案的兄台在其他答案里的評語:一切不說明當今河南話並非古代河南話的都是耍流氓。故而添一個個人淺見,想為當今河南話正一下名。

首先要鮮明的亮出我的觀點:當今河南話就是古代河南話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過來的,內容有變化,但千古(同音)一脈。

說起變化,首先要從所謂第一次大遷徙衣冠南渡說起。可以確定的是,此南渡極大的提高了江南地區文化經濟發達程度,但要說完全把當時的河南話帶過去並同化了所有當地人,使江南盡變其音,改說河南話,這就有點扯了,其本上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算在今天,普通話成為官話,在官方的大力推廣下,用各種先進的傳媒手段,廣播,電視,網路,大力宣傳了幾十年,依然沒有把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給同化了,更不用說當時那種條件下把河南話帶到江南去了。正如答案一所講,王導在當時也在學當地話,從而加強與當地士族的親近感,更不用說其他人了。第一代人可能會講河南話,兩代,三代之後,祖籍河南的人士估計都不說河南話了。根據我自己的經歷,一位祖籍東北的姑娘,說她從小在廣東長大,她爸爸還會說東北話,她已經不會說了,還說東北話好難學。南遷的士族雖多,與未經戰亂的江南人口基數相比,基本上也可視為一小搓人了。會讓滿城盡說河南話,還是會學當地話,可想而知。所以說河南文化可以南渡,河南話可不好南渡,今天英語,西班牙語成為世界語系,是因為他的殖民統治,種族滅絕,以及文化高出太多而同化了當地人,在古代的少數民族不具備這三中能力,最接近的也不過是殖民統治,種族滅絕只能說還差一點,感謝閔然大帝(當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我也不是他的粉,他算個代表吧)(關於南渡問題,有不清楚的請自行搜索當時戶口記錄,看看南渡前後,及以後百年中原戶口記錄。同理若另有某個年段不明也直接查戶口,數字是最真實的答案)

第二要說的是河南話會不會消失,中斷?從歷史上看,答案是不會,首先的例證是水滸,這本書裡面很多原汁原味的開封話,至今依然廣泛的用在開封的大街小巷。水滸成書於明代,可能有人會說,蒙古人的屠城使古開封的人全滅了,所以不會有古開封話了。這句話我不能贊同。蒙古人確實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屠夫,但是仔細想想,若他真的是殺的一個不留,今天黃河以北都應講蒙古語,用蒙古文字,顯然這不是事實,另外另一個答案也說,北宋名相寇準一口山西味,人稱寇老西,山西比開封還要多經歷西夏,金,蒙古的統治與征伐,作為靠近戰場與經商者出名的地方,人口流動量比開封要大的多,但依然把口音保留到了今天,顯然一個地方的語言生存力要比想像的大很多。而且漢人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戰亂時離家,幾十年後大批回家的情況非常常見。海外華人老了要葬在故鄉的也常見,所以戰亂一起,民眾四散,戰亂稍平,又都回到故鄉,古時土地私有,農民去了別的地方就沒有地,所以走的都是財主,去別的地方有錢還能生存,農民可不像今天這樣能打工還有餘糧,他們基本上普遍有三年餘糧就算盛世了,一年不種就要餓死人的,所以屠城後還活這的人,只能還跟著胡漢三回去,再回頭,收拾舊河山。所以,雖飽經戰亂,家鄉還是如磁石一般吸引著他的子民,散了再聚,聚了又散。河南的命運正如中國,雖幾受外族蹂躪,但中國人說的還是獨一無二的漢語,河南人說的還是千古未改的河南話。

第三,關於人口大規模補充。史書記載的外地人補充中原人口的事到處可見。但據此說河南人的口音就變了,現在的廣東話才是古代的河南話,這又不對了。其實大規模補充人口而口音不變事情並非孤證。秦開巴蜀,漢武帝從全國調戶入川,川音也沒有發生太的改變。另外前文也分析了南渡的人口學習當地口音。我個人的經歷也有類似的,開封本身是一個民族混居城市,佛,道,儒,基督,清真寺,猶太教,在這裡相融相生,回族區的人們也是一口流利的開封話。近代從陝西,江蘇,兩湖,安徽等地遷過來的人也不在少數,基本上很少見一個祖宗十八代都是開封人的人,但是還是個個都是河南話,開封音。說實話,其實建國後才是中國人口爆炸,人口大流動的時候,郭嘉單位動輒畫一個區作為公務用,駐軍,大型國企在全國各地皆是這樣,但一樣是門衛室朝里是普通話,朝外是方言小販的聲音,各地一樣,所以說口音不變並非孤證。若是古河南話消失,除非像印第安人那樣,整個民族從居住地滅絕,趕走。不過有興趣的人可以調查一下倖存的美國印第安人,請問他們在民主美國過的幸福嗎,鄉音變了嗎?當然,今天的美國話肯定不是印第安口音。

第四,為什麼你不覺得今天的河南話低端而古代的河南話高端?我想說,如果今天還是漢唐盛世,你不會覺得英倫音有多麼好,還會覺得河南話高端。今天在一部分人爭論京腔還是廣腔算正統時,另一部分直接學起了港台腔。當一部分人還在爭論簡化繁體的時候,另一部分人乾脆要滅絕漢字,全盤西化,覺得只有字母才高端大氣。河南話的沒落,正如中華文化的沒落,被一些人以科學的名義踩了百年。河南也不過是改革後被踩了幾十年而已,我們也就是沒有像你們那樣分到了更多的改革紅利而已。建國前,開封是中原第一大城,河南大學是國立中山第五大學,與清華北大一級。不幸的是,河南,他飽經了苦難,承受了重擔,卻在金錢至上的時代,被人們因他的貧窮而唾棄。你們都忘了,陸泗那年,是誰,用一口標準的開封話,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上,帶領student發出了後毛時代第一聲民主的吶喊?然而結局,卻像他的口音的命運一樣,被埋在了歷史的塵埃里,還時不時的被踹上一腳。


當年荊軻刺秦王失敗的時候 秦王說你娃連雅語都不會說 還跑來刺殺額


交通不便替帝王解決了這個問題


唐朝中進士後會考察"身言書判",四項需要全部合格。如果你得中進士,但是不會說通用語,或者說話結巴嚴重,一般是不會給你分配職位的


有相當於現在普通話的語言 實在不行有翻譯嘛。。。


也有所謂官話的。比如現在,我在雲南當然講雲南話,去到北京自然是要講官方語言:普通話滴


中國由於金,元,清的統治,游牧民族講漢語很多音發不出來,怎麼辦?就用其它音代替,這期間北方漢語的變化是很大的,這從日,韓,越南語很多漢字的發音和南方語言接近,甚至一樣,而和普通話差異較大是可以看出來的。春秋戰國時諸子可以到列國為官,並無語言障礙,最多是口音差異

所謂的官話,歷來都不同,而且開國皇帝都喜歡把自己的家鄉話當作官話,今天的普通話更像滿式漢語,當作通用語言也就算了,還敢說自己是正統,實在是欺師滅祖,中國大部分的語言都比北京話更接近古漢語。

古代的語言由於地域的不同,都是有口音區別的,但是沒今天差異大。

沒有一種語言能和古漢語等同,但是南方几乎所有漢語都比北京話保留的古漢語發音多的多,也更接近,不是每種都差不多保留。閩語保留的古漢語最多最古老,這在語言學界有諸多論證。有一些人說閩語是唐宋音的可能不準確,但是閩語離唐宋音的距離如果是100米的話,某種扯蛋的體面話可能要差1000米以上

胡人講不準漢語並不可恥,現代漢人講著胡化的漢語也不可恥,可恥的是某些漢人的後代在一千年後認為的沒有入聲,卷著舌頭說話的某種語言才更體面,更能代表他的祖宗的語言。唉…

回復那一夫: 我並沒有說唐朝時發音是閩南語,只是舉例說閩南語這些字都是有區別的,而北京話早就混淆了,所謂切韻,一些是後人造的偽書,不可全盤相信,而齊,脂的韻母如果是所說的ei,i;是怎麼得出的?參照地方話?這是不是說明閩南語保留了更多古漢語?因為這兩字的韻母和你標出的是一樣的,連專家也是從南方語言來推測古代發音的?

回復 那一夫(作者):就你這水平,也就斷章取義拿了一些文章,糊弄那些沒有常識的人,有點語言研究的人一看都能撕了你的底褲,發得出入聲嗎,還噼里啪啦引用一大堆,隨便一個研究古漢語的都能把你爆出翔,

回復 那一夫(作者):不知這位磚家說的體面話(吐)哪裡有入聲,可以說出來讓大家笑話一下。中古如果有捲舌音,那很可能是胡人帶來的,知道唐以後胡人在中原肆虐了多久嗎?古漢語連輕唇音都沒有,更別說捲舌音了,知道閩語為啥沒f嗎,知道南方為啥大多沒有捲舌音嗎,因為你祖宗的 祖宗就沒有這些音。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認識嗎,你的水平在他面前就是一堆翔,還敢稱專業,他說官話是金元虜語,呵呵……

回復 那一夫(作者):聲母多?捲舌的聲母就多了4個,總的也就多幾個,知道閩語的韻母比普通話多幾個嗎,你沒看錯,是幾十個

回復 那一夫(作者):我並不歧視任何語言,但是作者黑白顛倒,還指責某些語言,認為天下它最正確,實在是令局外人看不下去。有心為漢語做貢獻就潛心研究,不要帶著個人目的斷章取義,宣傳自己的偏見,中國的各地語言都需要保護,沒有誰高人一等,方言的形勢都很危險,不要再搞地域分別。北京話是離古漢語遠,很多人要講也沒有錯,但是某些人以正音自居,看不起其它口音,不知是無知還是無恥


推薦閱讀:

官話中普遍存在表示「愚蠢」的「gua」其本字可能是什麼?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部分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一個中古的北方通語使用者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吳語等南方漢語?
粵語是否存在訓讀的現象?
現在哪些方言有ㄛ、ㄜ、ㄝ、ㄨㄛ中三個音(音位上)以上的對立?分別轄哪些字?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字讀音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