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劇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什麼時候盛行的?

最近看《老友記》,一氣全看完了,也算是重溫經典。第一季是1994年上映的,而我也是94年出生,不免有些懷念那個年代。


天啊,回答這個問題簡直是主動前來自首暴露年齡的,但作為生命中前20年都貢獻給電視的骨灰美劇迷來說,姐還是有義務普及美(海外)劇在國內發展的。

你大概不會想到,當年美劇在大天朝是可以搶佔黃金七點檔的。除了美劇外,日劇、英劇、德劇、法劇、澳劇都能在電視上看到,和它們相比,韓劇真的是小弟了。

——————————————不明所以的80年代——————————————

美劇是怎麼引進呢?一位爺爺79年在美帝畫了一個圈,美劇就領到了通行證。當時央視臨時選片小組聯繫了香港的影視公司尋找片源,帶回了第一部在國內電視播出的美劇——科幻題材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這部電視劇在美國並不熱門,在NBC台播放了13集就被砍了(不過是怎麼變成21集的我也只能攤手了,莫非把之前拍的4集電視電影也剪進去了?)。它在國內播出的反響不清楚,那時電視還是稀罕貨,而且基本還都是黑白的,不過據說蛤蟆鏡正是因為這部劇紅開來的。

其實劇名也翻錯了,英文是Man From Atlantis,和atlantic還是有區別的好吧。P.S. 目前亞特蘭蒂斯的所在地仍流傳著N種假說,現在還沒直接證據證明它在大西洋下面呢,不過考慮當時還是80年代初,翻成亞特蘭蒂斯大概真沒有人知道,攤手。

央視在1980年引進的第二部美劇就是大家聽起來都知道的《加里森敢死隊》,為了保證配音質量,它被交給了上海電影譯制廠(一萬個贊給他們也不為過,之後會詳8),五個主要角色由童自榮、喬榛、楊成純、施融、尚華這些廠里的骨幹配音,老廠長陳敘一親自監督,他還把裡面的「Yes, sir」翻譯成「是,頭兒」,從此風靡大中華。這部60年代的電視劇的影響力顯然遠遠大過《越獄》,甚至為中國的家裡蹲青年帶來了救世的希望,據報道當時帶來了練飛刀、連環盜竊等惡劣社會影響,反正所有的治安問題都怪在了它頭上。於是這部26集的美劇在播到第16集後,便以黑底白字宣告:本劇播放完畢。當然,腰斬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老幹部看了不高興了,投了反對票。不明真相的群眾紛紛給央視寫信,甚至寫入了CCTV的歷史大事件。

以上說的兩部完全木有印象了,我的記憶點要從《神探亨特》開始,考慮當時我還處在能把《黑貓警長》看成無窮多集的年紀,能看懂裡面的多少內容可想而知了。

隱約記得微禿的亨特蜀黍總是酷酷地帶著墨鏡,拿起槍瀟洒帥氣地破門而入,門背後也許是美麗不羈的黑捲髮麥考爾在浴缸里洗澡……除了搭檔間的曖昧,耳熟能詳的還有「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放棄這項權利,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呈堂證供。」——美國警察都要學會背誦的米蘭達法則就是從這部劇流傳起來的。女主角斯蒂芬妮·克萊默在90年參加過上海國際電視節的開幕式,在那個沒有多少星可追的年代也算轟動了。

順帶提一下英劇《是,大臣》,我也是幾年前看《是大臣》、《是首相》系列才知道有個上譯的版本。去網上找了一下片段,即刻被喬榛為大臣所配的華(jia)麗(zheng)麗(jing)聲音給雷出來了。一個富有蠢萌氣質的大臣就這麼被調整成了高大上的人物,真是有點接受無能呢,譯製片的局限恐怕就在這裡。

(真是不禁好奇上譯是怎麼翻的呀……)

這部赤裸裸的政治諷刺神劇好像是89年引進的,還在正大劇場播出過6集,現在想想真不可思議。不過領導似乎還是看出問題來了,於是它在播完6集之後再也沒有重見過天日。

除了央視的正大劇場,我那時看得更多的是上海電視台14頻道的「海外影視」欄目,現在還記得每部劇集播出前靜默長達幾秒的版權聲明。從87年到93年,「海外影視」總共播出600多期,上海電視台譯制組每年會翻譯百多集的電視劇,播放過 @葛巾 提到《鷹冠莊園》以及《大飯店》這些當年火熱的豪門題材,這樣說來論家族劇的風靡還是美劇先打下的陣地。

--------------------------------------

上海電視台第一次譯制的外語片是日劇《姿三四郎》,84年成立了譯制組,從88年開始譯制美劇為主(直接搬運過來了):

1988年161部(集)。多數為美國電視連續劇,有51集《萊茜》、22集《我們的家》、《鷹冠莊園》(1~35集)、《神探亨特》(1~43集)和13集《家族的榮譽》等;

1989年178部(集)。美國電視連續劇有:21集《這就是生活》、22集《快樂家庭》、8集《蕾絲》、26集《天外來客》和《鷹冠莊園》(36~71集)等;

1990年279部(集)。有美國電視連續劇54集《大飯店》、21集電視系列劇《鑽石》和電視系列劇《成長的煩惱》(1~40集)等;

1991年284部(集)。有美國電視連續劇22集《曼特·豪斯頓》、13集《神勇飛渡》、10集《五號攝影棚》、12集《根》、21集《俠骨柔情》、24集《浮華世家》、《成長的煩惱》(41~71集)、和85集科幻動畫片《太空堡壘》等。

1992年221部(集)。美國電視連續劇有6集《拿破崙與約瑟芬》、20集《黑暗的公正》、19集《天使的愛心》、6集《歡喜冤家》、14集《根》續集《後代》、20集《生活在繼續》、13集《天堂鎮的槍聲》、6集《霓裳戀曲》等;

1993年200部(集)。美國電視連續劇有6集《好萊塢醜聞》、24集《好萊塢明星訪談錄》、10集《緝毒特警》、11集《迷人的香水》、10集《破繭飛龍》、20集《蓋布里的怒火》、23集《閃電奇俠》、16集《海島之子》、9集《歌星之路》、3集《午夜狂奔》等等。

——————————————嗖嗖嗖進入90年代——————————————

除了「海外影視」節目,其實其他頻道在黃金檔也放國外連續劇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吃過晚飯和小夥伴們看《羚羊號歷險記》啦,因為《小龍人》的關係順帶把這部英劇記下來了,雖然小人國的特效不忍細看,但熊孩子表示只要看情節跌宕起伏就夠了。

等裝了有線台之後,海外港台的電視劇選擇又翻番了,概因當年國產劇生產力水平低,又沒有嚴苛的審核和保護制度,所以說自己是看美劇長大的並不為過。,那會兒像海綿一樣給什麼吸什麼,如果我把看劇的熱情用在學習上,估計也能開啟學霸模式的。每周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節目播出預告表上圈劃所有要看的節目,把每檔節目的播放時間銘記於心,愛看的電視劇還要先看劇集簡介提前劇透一下。

80後抹不去的記憶當屬《成長的煩惱》,在1990年被上海電視台引進,播放至1994年,堪稱每年暑假的固定標配。不過看了幾季只記得野芒老師為傑森爸爸配上的獨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聲,還有可愛的小南瓜本。所有的人物在腦海里都是標籤化的,比如邁克是個闖禍胚子,開蘿爾是個書呆。

真正看懂這部劇還是在98年重播的時候,曾經的惹事精邁克在我眼裡已然變身萬人迷,把裡面的小李子都襯成了路人。時值《泰坦尼克號》熱映,彼時還是小李子腦殘粉的我越看越覺得流浪兒盧克眼熟,在字幕表裡確認了那個異常長的名字後,我成了班裡第一個洞穿這個秘密的人。當年客串過該劇的尚未走紅明星還有Brad Pitt、Hilary Swank,錢德勒同學還演過開蘿爾那個被撞死的男友。

扮演邁克的Kirk Cameron是80年代絕對的少女偶像,人紅權力大,他的決定影響了劇集的發展。曾經是無神論者的Kirk在拍攝《成長的煩惱》過程中成了重生的基督徒,對信仰虔誠的他還因此拒絕過劇里的船戲。還記得邁克有個快步入教堂的金髮女友嗎?後來突然消失了對不對?其實她是被Kirk執意要求換掉的,因為對方給Playboy拍過照片,並宣稱製作人宣揚色情,後來替換上去的女友其實就是他現實中的女友。在「老爸」Alan Thicke的建議下,他後來專心創作基督教題材的作品去了。

《成長的煩惱》是日間劇,在美國本土的影響力比不上《考斯比一家》和《家族的誕生》,不過觀眾對此劇的懷念也讓劇組在2000年和2004年重聚過拍攝電影。在國內,沒看過感覺童年都是不完整的,演員們也紛紛成為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扮演本的Jeremy Miller在90年代末受邀來過中國,好像和金銘還小搭檔了一把主持,前些年還計劃開設一檔教上海人做西餐的節目……Alan Thicke來中國拍過《新十字街頭》,演對手戲的是劉若英,他兒子Robin Thicke現在倒比他還有名了。

《電腦娃娃》應該也是和《成長的煩惱》同時期引進的sitcom,講的是一個工程師造了個機器娃娃,然後帶回家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故事。電腦娃娃的技能點是大力功,身後有能打開的蓋子。她和機器貓一樣是睡在壁櫥里的,好心塞 T T

經知友評論提醒,我終於回想起了那部《霹靂五號》!它本來差不多已經在記憶里被格式化掉了,看Wall-E時也沒想到這個腳是履帶的可愛機器人,它有自我意識,能體驗人類情感,甚至能機智地克隆自己躲避剿殺,又一次被人工智慧感動了呢!

《俠膽雄獅》

真心難接受雄性動物長這樣,千挑萬選終於找了張能看的。能想起來的就是野獸住在下水道。

《重返伊甸園》

當年花心丈夫和小三都很喜歡把原配往鱷魚池裡扔啊,這招太狠了。不過呢,女主改頭換面還是可以來報復男主的嘛,印度電影《血洗鱷魚池》也是這個套路。

《荊棘鳥》

裡面的那場激情戲把還是蘿莉的我嚇呆了,當時我在和爸媽吃飯。於是在低下頭默默掙扎是假裝認真吃飯還是光明正大看之際,我就把它給錯過了。

《根》

現在想想電視台播放這部劇還蠻有魄力的,裡面有不少對白人對黑奴的殘忍寫實的刻畫,小小的心靈在當時完全被刺激到了。這部得過艾美和金球獎的迷你劇通過一個黑人家庭幾代人的命運給大眾上了一門黑人民權運動的啟蒙課。

《霹靂遊俠》

麥克·奈特,一位馳騁在充滿邪惡與危險世界之中的勇士,年輕的孤膽英雄。他,就是在罪犯無視法律的世界當中,討伐罪惡的勢力,為無辜和無援的人們主持正義的……霹靂遊俠。

點播率最高的美劇,看來繞也繞不過了。David Hasselhoff演過最知名的電視劇要算《海灘護衛隊》,但在國內這部《霹靂遊俠》更有名。主題曲一響起,男生們的嗨點想必都被戳中了吧。我那會兒也追得停不下,誰都想要能攪基的智能跑車不是么?現在這座駕對我來說存在意義就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吐槽蝙蝠俠:你的跑車會飛有什麼了不起,切,又不會說話。。。

《神奇女俠》

對我來說幾乎是真人版的美少女戰士,區別就是「代表星條旗消滅你」。雖然這位DC的女英雄變身後異常性感,但是從那之後我也深刻意識到咱們姑娘有力量,女人能頂大半邊天。類似的還有一部《愛切絲女神》,講一個高中女老師在考古挖掘時撿到神秘護身符,掛在脖子上就能召喚出埃及女神Isis。

《新超人》

查了一下背景資料,Lois Clark這個劇名是非美國人很難破的梗,它的諧音路易斯和克拉克是美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西部開拓者。Dean Cain版的新超人因為在國內播放的緣故,人氣絕對超越米國心中最經典的。這部劇和原版漫畫設定有所偏差的是把重心放在報社記者克拉克,而非超人的身份上,感覺像是看超級英雄的偶像愛情故事。全劇一共四季,國內引進的是前兩季,大家看完為止的時候路易還不知道克拉克就是超人。沒想到 @惡魔的奶爸 也對兩位顏值頗高的演員念念不忘,不甘心劇集就這麼突然結束的粉絲在網上YY了大量第五第六季的內容。

《藍色月光偵探社》

那時的Bruce Willis還是有頭髮的喂!我也是和朋友聊天時才知道這部劇在國內放過,她特別花痴那個年代的布魯斯。《斯蒂爾傳奇》和《糊塗偵探》這些劇我都沒看過,我是和偵探劇有仇么……曾幾何時我還特別愛看探案推理的故事呢。+﹏+

插播一部澳劇《小島上的孩子們》,我是來認親的,因為到現在我只碰到過一個朋友看過它,在95年時候播的,不知道還有人喜歡嗎?

譯製片的黃金年代始於90年代,也在那個年代走向末路。國內對境外劇的管理法規連年出台,GDZJ在2000年收回了上海電視台的海外進片權,美劇日劇的引進隨即驟減。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開始了一條不怎麼偉光正的路線,看原版的大勢所趨讓譯製片真正成為了歷史。

——————————————需要劃分水線的00年代——————————————

00-05年 美劇悶燃期

《X檔案》、《老友記》、《宋飛傳》、《人人都愛雷蒙德》等這些90年代的經典美劇當時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報紙的娛樂新聞上偶爾能看到報道,但認知僅局限在一些熟悉歐美影視的人群里,一來它們沒有在國內放過(那時只有明珠台能看熱門美劇吧),二來那時盜版美劇不多,音像店裡除了歐美電影,其他大多是日劇韓劇。

進了大學,《老友記》和《慾望都市》成了最受歡迎的美劇。前者是學英語愛好者的真愛,後者則給姑娘們提供了假想的紐約和八卦的男女話題。不過這時我的逆反心又上來了,選擇去看中央6套播出的哥倫比亞版的《醜女貝蒂》(後來還追了一部同樣死長死長又俊男美女無數的《情迷彼得堡》)。有那麼幾年我幾乎和美劇是隔離的,但因為一直聽歐美音樂,所以也沒覺得和這世界走得太遠。

2004年,第10季的《老友記》迎來了大結局。只是我們和大洋彼岸有時差,實在感受不了米國劇迷的心情。外教花了差不多半節課的時間給我們講了他是如何驚險地看到最終集,因為電視播出的時候,他正要趕去坐回中國的飛機。一個似乎很尋常的故事,被他講得懸念迭起、激情勵志,讓你深刻明白花十年時間看一部劇的意義。回過頭想想,如果當年的美劇能像現在一樣做到與世界同步、隨手能DL或在線看,他也不會為看不到大結局而憂心忡忡了把。

外教在上課的時候還放過《威爾和格蕾絲》,兩個直女一對gay的故事(美國第一部在黃金時段面向全國觀眾的以gay為主角的美劇)。還記得那個有些尷尬的時刻,他在教室後邊笑得眼淚都快出來了,還不停解釋每一個笑點,後知後覺的同學們隨後爆發出稀稀落落的笑聲。我本來還自詡對美國文化挺了解的,但不得不承認很多笑點確實get不到。

於是我去補《老友記》的課了,馬上去買了1-10季的盜版(捂臉你們懂的),斷斷續續在半年裡看完了,像是玩了一次養成遊戲,體會到與角色共成長的奇妙感覺。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唯一看完那麼多季的美劇,學生黨比較閑是真的,另外接觸的美劇不多,看什麼都是新鮮的。

05-06年 美劇井噴期

美劇盛行的原因不僅在於接觸的渠道在改變,04年是一大波高質量熱門美劇襲來的年份,《絕望的主婦》、《迷失》、《豪斯醫生》這些都無需贅言,國內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05年又緊隨而至一系列能引起話題的新開播美劇,如《越獄》、《實習醫生格蕾》、《羅馬》、《犯罪心理》。粉絲在追劇的過程中又挖掘了不少之前的經典劇集,比如《同志亦凡人》、《黑道家族》、《白宮風雲》、《24小時》、《CSI》、《六尺之下》《吉爾莫女孩》、《籃球兄弟》等等等等(大家覺得自己心頭肉沒被點名就在評論里回復了,老衲氣血不足舉不動栗子了),就連冷萌的《發展受阻》都有觀眾。

話說《越獄》真的是我淘出來了,淘碟時發現碟片包裝上的男紙不是Mariah Carey的MV《It"s Like That》和《We Belong Together》的神秘魅惑男主么,心跳躥升至180跳,也不管能否消化掉監獄題材,就抱著碟往家裡跑了,那時《越獄》剛出完13集。原本是帶著純顏控的心去看的,結果完全被劇情帶進去了,一口氣就看完了,然後把米帥的家世背景挖了個底朝天。花痴粉有一種奇怪的心態,偶像未紅的時候恨不得把他推薦給所有人,等所有人都知道他或者很多人喜歡他之後,只想和偶像說後會無期了。於是當《越獄》在國內大紅之後,我就揮揮手地把米帥給拋棄了。

伴隨美劇的流行,風軟、伊甸園、破爛熊、人人上的字幕組也浮出水面,一時間引來國內外大量媒體的報道。作為長年以來的伸手黨,給他們致敬都有點不配呢,無法想像沒有這些不求回報的群體,美劇在國內發展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反正央視在2006年才引進譯制《絕望的主婦》而且放在晚上十點半後播放我只能呵呵呵仰天長笑了。

這些年追過的美劇雜且多,但似乎沒有一心一意好好追完的。除了精力有限之外,辨別力的增長也讓我從海綿型過渡到篩子型劇迷,有時看過一兩集就能決定是棄是留。

你會發現,美劇的水準規律和歌手出磚比較相似,第一季是最精華最棒的,第二季雖然滿足不了過高期望但也不差,第三季進入創作疲勞期,內容變水了或者每個人都和每個人有一腿,第四季偶爾兩集能回一下血,有第五季說明還能繼續拍下去……但勞資已經沒動力追下去了。所以即使自認為對《豪斯醫生》還是很有愛的,在熟悉了套路之後也只能說拜拜了,最後只是補看了一個大結局。

答題時順便懷舊心情還是很愉悅的,不過我自己都有點覺得像是在天涯開貼了,實在不符合本人答題的原則。不過還是要感謝大家如此大力的點贊,讓我趕腳那麼多年的電視真是沒白看(興許下次有機會再回答一個在國內播放過的動畫片)。我的主要興趣點還是在電影上,希望以後能為各位解答更多電(ba)影(gua)方面的疑問。興奮地滾去碎覺了~~~

略表歉意,有些當年的美劇只能找資深人士詳八了,答主雖說是電視兒童但不是機器貓,很多劇我也沒看過,查了下《草原小屋》,播出的時候我還處在看《小飛龍》的萌萌噠年紀,連話都說不清楚呢


這裡的很多答案都提到了一個詞「譯製片」。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叫做譯製片 :)

把外國電影翻譯成本國語言,再藉助配音演員的聲音把電影中人物的對白變成本國語言,就稱為譯製片。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譯製片。例如美國對外國影片就一律採取打英文字幕的方法,並不進行語言的轉換。

外國電影傳入中國後,語言的障礙不久就開始出現。尤其是有聲片的問世,給中國觀眾觀看外國電影帶來很大的麻煩。當時觀眾看外國電影主要是通過幻燈字幕、說明書或是現場解說員的解說來大致了解影片的內容;同時也有個別影院安裝了「譯意風」,可以進行同步翻譯。這是解放前城市影院放映外國電影的普遍方式。1945年以後,東北解放區開始放映前蘇聯電影,語言上的障礙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來解決的。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現蘇聯士兵在衛國戰爭中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最早在熒幕上出現「堵搶眼」也是出自這部電影。由於內容上過於主旋律,今天的人們肯定提不起興緻來觀看這樣一部電影,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各種反應二戰的作品中,毛熊衝鋒時總是高喊「烏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源自這部電影。當時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工作人員在翻譯「烏拉」時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因為本身「烏拉」是萬歲的意思,但是如果真這麼直譯,紅軍衝鋒就變成皇軍衝鋒了。所以後來改為了「沖啊」~

由於電視機在貧窮的新中國普及速度十分緩慢,所以直到30年後的1977年,第一部來自南斯拉夫的電視劇《巧入敵後》才悄然出現在中國人的電視屏幕上。1977年中國首播外國電視劇《巧入敵後》-20101129今晨播報

這部電視劇共13集,第一集是電影《黑名單上的人》,(第一集鏈接在這兒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後】中文字幕。)2-13集為電視版,相當於是電影的後續,故事也很簡單。就是前面電影中主角混壯了,回家收拾我們中出的叛徒XD。網上能找到的鏈接基本都是第一集電影版的,後面這個的鏈接我就不找了,估計也沒人真正會看下去~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電視機作為一種大眾商品才真正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比美帝晚了將近一個世紀),以往只能到電影院看電影,現在終於可以坐在家裡看了。所以那時候,如果誰家先買了電視機,每到晚上家裡總是擠滿了來看電視的人。既然有了需求,電視台自然開足馬力大規模引進國外電視劇。這些譯制的電視連續劇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非常新鮮,經歷了長期的文化饑渴後,人們對這些外國電視劇趨之若騖。同時推出的還有部分香港電視連續劇,如《霍元甲》、《射鵰英雄傳》等,這裡我們就先不提了。

順便一說。那會兒中國自己製作的電視劇只有一部《敵營十八年》,內容簡單,手法幼稚,尚不足以與譯制電視劇分庭抗禮。

由於當時年齡還小,看了外國電視劇後很受其影響,甚至模仿其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加里森敢死隊》播出後,校園裡有不少男生就學著「酋長」的動作甩飛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挺酷」,但實際上是有點危險;看了《大西洋底來的人》,覺得麥克.哈里斯也挺酷,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副麥克鏡,但校長不允許,因為那屬於奇裝異服;看了《血疑》,又對其中的幸子和光夫非常羨慕,夢想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靚女俊男。

發一些當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和鏈接,經歷過那段守在電視前的日子,再讀到這些熟悉的名字時,一家人擠在沙發上一起嗑瓜子對其中演員和情節評頭論足的場景就會重新浮現在眼前。估計很多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以電視為中心」的生活,現在都是每人一個電腦或者pad,回家各看各的互不打擾,對於看的內容嘛,一般都是互相瞧不起。不能說生活方式有什麼正確或者錯誤,但通過當年的電視作品理解一下那時人們的心態,也是挺不錯的~

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血凝(全29集)

女神山口大媽

日本電視連續劇《排球女將》排球女將(全36集)

我當時問我爹為啥老看這個,我爹笑了笑說,體(瞧)育(那)精(大)神(白)嘛(腿)。

日本電視連續劇《姿三四郎》《姿三四郎》26集全

話說電視機的數量在中國城市剛井噴的時候正趕上中日蜜月期,黃皮膚才是真愛啊!

巴西電視連續劇《女奴》(對女奴伊佐拉的印象尚不如對惡棍少爺萊昂修深刻。當時覺得萊昂修真是壞透了。)巴西電視劇女奴第一集

這個色色的名字很容易就跟現在的很多羞羞的電影撞車了,沒找到完整的連接。。湊合看吧。。

朝鮮電視連續劇《無名英雄》朝鮮無名英雄01_在線視頻觀看

金順姬必須單來一張。瞧這圓潤的下巴,居然看起來這樣如此鋒利(咦

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大西洋底來的人

乍一看這翻譯和海報以為是恐怖片,其實是科幻片,但是後來拍成了愛情片。。。

美國電視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加里森敢死隊_全集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內容不宜,被停掉了。記憶力還有一部經典是野鵝敢死隊,哦對還有個盟軍敢死隊。。。嘖嘖,有些錯亂。。。

美國電視連續劇《神探亨特》神探亨特 第一季

後來有個電影叫「神探亨特張」也不錯。。。怎麼老是跑題。。。

墨西哥電視連續劇《卞卡》墨西哥電視劇《卞卡》主題音樂

發展中國家沒人權。。。墨西哥這種小破國家的電視劇都沒網站留底。。。唉。。。

先發這麼多吧。。。

其實這麼多年從電視機一路走來,家裡的錄像帶、VCD、DVD、藍光換了一牆又一牆,那些播放設備越做越小的時候,電視越做越大。小時候全家人的電視機屏幕尺寸可能還不如一本雜誌,可等電視做成一面牆的時候,它卻被莫名其妙的拋棄了,人人都開始捧個ipad甚至手機帶著耳機看電視劇。

唉,一個時代結束了。

現在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上找到自己喜歡的節目,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動畫片,接收多彩的媒體信息變得異常簡單。但我們不該忘記30多年前帶著土掉渣的中國老百姓走進《佐羅》或者《霹靂遊俠》又或者是《太空堡壘》的那批可愛的譯制工作者。他們對這些熒幕與屏幕間的藝術才是真愛。

以下摘抄自:
http://wo.cnmdb.com/group/review_41724(鏈接已掛)

  --------------------------------------

  本資料集由Harry Potter(葉鶯)整理,資料來源:《新電影20年》、80年代《大眾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報》、《外國電影叢譯》等,中國配音網網友校訂,轉載務必保留本說明。

  《小英雄》 1950年譯制
  《鄉村女教師》 1950年譯制
  《列寧在1918》 1951年譯制
  《彼得大帝》 1952年譯制
  《一寸土》 1952年譯制
  《華沙一條街》 1952年譯制
  《肖邦的青年時代》 1953年譯制
  《坦卡》 1953年譯制
  《奇婚記》 1953年譯制
《偷自行車的人》 1954年譯制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1954年譯制
  《不可戰勝的人們》 1954年譯制
  《貝多芬傳》 1955年譯制
  《夜店》(舞台藝術片) 1955年譯制
  《做賊心虛》 1956年譯制
  《勇士的奇遇》 1956年譯制
  《世界的心》 1956年譯制
  《生的權利》 1956年譯制 這是上海譯制的第一部拉丁美洲國家的影片
《孤星血淚》(黑白片) 1956年譯制
  《舊恨新仇》 1956年譯制
  《警察與小偷》 1957年譯制
  《叛逆》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7年譯制
《紅與黑》上海電影譯制廠1957年譯制
  《三劍客》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科倫上尉》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崩潰的城堡》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血的聖誕節》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這是在中國上映的第一部希臘影片
  《三合一》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這是最早與中國觀眾見面的澳大利亞譯製片
  《根據法律》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中國翻譯的第一部芬蘭故事片
  《北海運輸隊》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王子復仇記》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8年譯制
  《上任前夕》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9年譯制
  《社會中堅》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9年譯制
  《綠色的土地》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9年譯制
  《塔娜》 上海電影譯制廠1959年譯制
  《同一條江》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0年譯制
  《陰謀與愛情》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0年譯制
  《大牆後面》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0年譯制
  《獻給檢察官的玫瑰花》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查雅布拉納》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松川事件》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廣島之戀》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神童》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阿蘇卡》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1年譯制 中國譯制的唯一一部錫蘭電影
  《勇敢的胡安娜》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2年譯制
  《阿爾及利亞姑娘》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2年譯制
  《塔曼果》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2年譯制
  《她在黑夜中》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2年譯制
  《抗暴記》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3年譯制
  《中鋒在黎明前死去》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3年譯制
  《特殊任務》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3年譯制
  《卡洛陽》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4年譯制
  《革命的故事》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8年譯制
  《聖地亞哥之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1969年譯制
  《紅菱艷》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0年譯制
  《第八個是銅像》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1年譯制
  《冷酷的心》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2年譯制
《巴黎聖母院》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2年譯制
  《富翁的女兒埃倫娜》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2年譯制
  《簡?愛》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2年譯制
  《冰海沉船》(英國)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2年譯制
  《警察局長的自白》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4年譯制
  《瓊宮恨史》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譯制
  《美人計》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9月譯制
  《魂斷藍橋》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譯制
  《鴛夢重溫》(資料片,譯制後未公映)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譯制
  《屏開雀選》(資料片,譯制後未公映)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譯制
  《空谷芳草》(資料片,譯制後未公映)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5年譯制
  《基度山伯爵》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美鳳奪鸞》(資料片,譯制後未公映)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囚徒》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坎貝爾王國》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音樂之聲》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葉塞尼亞》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7年譯制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7年譯制
  《望鄉》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未來世界》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悲慘世界》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蛇》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6年譯制
  《誰來赴宴》(內參片)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追捕》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曾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吟公主》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1830》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尼羅河上的慘案》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8年譯制
  《大獨裁者》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惡夢》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政權?真理》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佐羅》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金環蝕》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絕唱》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薩拉丁》 上海電影譯制廠1979年譯制

雖然這些電影跟問題中的「美劇」關係不大,但確實是這同一批先驅為後來的中國外來電視劇敲開了大門。

(純手打,引用部分來自鐵血網貼《令人難忘的經典老譯制電視連續劇》)


傳入中國很早了,加里森俠膽雄獅神探亨特霹靂遊俠飛狼什麼的;美劇火起來是因為越獄不假,但火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因為網速的發展以及bt等下載軟體的普及,因為有了這兩個保障,才談的上與美國人一起每周追劇。


美劇很早就有了,像我爸爸就看過成長的煩惱,宋飛正傳,記得我初中的時候央視還放過超人的連續劇,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霹靂遊俠了


24小時 是我小學看的,當時根本不知道美劇這一個概念,就只記得叮噹叮噹的數秒聲很奇特。。安徽電視台播放 而且都是在凌晨才放。。

那個時候我上小學,所以想大晚上看電視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我爸有這個特權。我睡覺的時候我爸就在旁邊看電視,我就偷偷的睜著眼睛跟著看。。就這麼把24小時的前幾季看完了。。。最後找個方法被我媽發現是因為大晚上我爸看相聲我笑出聲被抓住了,從此這個方法就不能用了TAT


讓美劇盛行的 非《越獄》莫屬了,我是完全被口碑傳播的第一部美劇看的是越獄 第二部是迷失

第三部 邪惡力量 一直看到現在 。

喜歡美劇的朋友關注我微信吧 kmeiju


最早的無非也就是大家說的佳里森(抱歉家裡有一整套碟片,但是我真心只看過一兩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吧,央視播出,「經典譯製片」,以及稍晚一點的霹靂遊俠。

本世紀處大概在零五零六年(或者可能更早),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迅雷戰勝了快車成為一代下載梟雄之後吧(那個時候迅雷和快車在國內下載市場應該還屬於平分秋色,QQ旋風還在苦苦掙扎…),狗狗評介迅雷起來之後,各大字幕組的成品也被各位網友所熟知,伴隨著一個帥氣的gay還有他肩膀上的紋身,國人開始為越獄兒瘋狂,此後國內掀起了美劇熱潮。10年之後,優酷等網站開始加強正版美劇的引入(此前僅有搜狐一家獨家引進我的大愛「迷失」,據說是好大價錢呢)

而現在,在國內,形成了一種:看英劇的看不起看美劇的,看美劇的看不起看日韓劇的,看日韓劇的看不起看印泰馬劇的,看印泰馬劇的看不起看國產劇的,看國產劇噴看印泰馬劇情的NC,看印泰馬劇的噴看日韓劇的SB,看日韓劇的噴看美劇英劇的裝B,看各種劇的都被國產劇雷倒了…

(最後一段屬於抖機靈,不要當真)


美劇能在國內的盛行,其中迷你劇居功至偉,最起碼對於我來講是這樣的。

應該是2002年左右,當時在新世界字幕組打工,翻譯過一些片子,工作量有時是很大的,那個時候都是FTP下載,為了搶字幕首發和客戶,一般0day上發完之後,國內速度快的字幕組希望48小時就出中文字幕 -_-

即便這樣字幕組內部大家也都是想搶好片子翻譯,一是因為熱愛;二過程不會那麼無聊;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曝光率高能滿足些小小的虛榮。曾經因為想翻譯加長版的LOTR我提前把年假都請好了。。

就這樣,有天字幕組的大神@Sam Huang同學在MSN上問我,「速度速度,BOB出了,一起來翻阿?」,尼瑪BOB是什麼東西?我們怎麼開始翻譯電視劇了?

讓我更加沒想到的是,從那個時候起,沒用到10年時間,美劇儼然已經獨立門戶自成一派。時至今日,別人問我最喜歡的美劇是什麼?六人行和兄弟連。二者代表我所認為的美劇成功的最大因素,情懷的豐滿製作的精良

而製作精良的美劇進入中國,從一個愛好者的角度看來,我認為是從迷你劇開始的,他培養了網路美劇的從業人員和第一批粉絲,從這個時候起,我們可以這樣評論美劇,這根本就不是電視劇這分明是電影呢美國的影視同仁是不是補鈣補大發了

最早看的迷你劇,出品自斯皮爾伯格的《Taken》,看完之後唏噓不已淚流滿面,Love you everyday.Twins in Sunday. 情懷爆表。

幽浮入侵 (豆瓣)

以及,曾經的也是最好的Dakota Fanning

其次,迷你劇的巔峰,好吧這也是我的個人看法。

兄弟連 (豆瓣)

最後,每次看到下面德國人在廢墟里的四重奏,這就是美國人看待對手(曾經的敵人)的態度和情懷,讓我傷心的是,我們的抗日奇俠和人家比起來。。。簡直是太苦澀了,雖然用我們最差的和人家最好的比,不科學。但是我想說的是,美劇的興起,背後實則源自於國內劇的凋零。


美劇有加里森敢死隊,神探亨特等,那時候叫「譯製片」。後來還有大西洋底來的人,時間隧道,我小時候看的。


80後有印象最早的應該是俠膽雄獅(加里森敢死隊好像更早,但是上一代人看的)。80後印象中最經典的第一部美劇是老友記。而真正讓美劇在中國大火的是越獄


神探亨特


經典的越獄開始的吧


最早流行的可能是《加里森敢死隊》,但我沒看過,在大陸放的時候我爸媽應該都還沒開始搞對象,我只是聽我爸講的而已。等我能看電視了應該已經是《大草原上的小老鼠》時代了!


《出生入死》!印象中義大利法國合拍,獲得過多項歐洲業內大獎,當年中央台也是放了一半就不放了,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又放了點。時間很晚。講的黑道集團內部和警方的腥風血雨,前半的男主死後換了個新男主。整部片子給我感覺把警察描繪的比較無能,只有男主在孤軍奮戰。可能不太符合當年還是小孩子的7080後胃口,所以沒幾個想起來吧。


美劇傳入和盛行其實可以分作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大西洋底來的人開始到九十年代開始結束。這一階段看美劇的方式只有通過電視機一個方式,但是流行和風靡的程度不比後來的程度差,比如蛤蟆鏡的流行就和大西洋底來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九十年代後一方面是因為版權的問題一方面是政策的原因,很多美劇都只能在地方台播放。所以流行的範圍就比較小。我記得的有霹靂嬌娃的電視版查理的天使,黑暗中的公正(懲罰者),太空勇士加森,方舟五號,太空學校等等。

順便說一下,當時還有一部美劇,裡面的摩托艇能夠簡單的說話以及變形為潛艇。男一是一個胳膊粗過常人腦袋的健美先生,男二是個花花公子。裡面還有一集的內容借鑒了鐵血戰士。

(個人九三年以後的觀影經歷就沒有可參考性了,因為當時家裡能夠收到香港的衛視中文台。所以像X檔案24小時英雄越獄都是在電視上看的。)

雖然大部分人都把越獄當作美劇如今盛行的原因,但是,事實上,因為同一時期有太多經典美劇,(而且這些美劇一直都在續約)的出現,才造成了如今美劇的盛行,以及pps和優酷土豆的上市。

比如邪惡力量,鬼語者,雙面法醫,遠古入侵等等(好吧,這個是英劇。)


加里森敢死隊。多少家庭為了這個怒買電視機。越獄主要是在網路興起後傳入的第一部口碑很好的美劇。


沒人說說《南北戰爭亂世情》?


有誰看過秘密特工,記得安徽衛視半夜十二點左右總演,兩個男的是秘密特工,一個是技術宅,通過另外一個人帶的隱形眼鏡和隱藏式耳塞觀察並且提供資料,出外景那個特工眼睛是藍色的,超級帥


父母那輩就是大家說得《加里森敢死隊》和《大西洋地下(亞特蘭蒂斯)來的人》。

而我最早看的美劇叫《失落的世界》,根據柯楠道爾的原著改變的科幻片,現在看那個3D特效真是渣到爆,不過當時很過癮。


《火星叔叔馬丁》My Favorite Martian,和大西洋海底來的人。

是80年代初引入的兩部科幻電視劇,風靡整個大江南北。

最近幾天火星叔叔的侄子終於來中國了。

是的,川普總統的親叔叔,是火星人特斯拉的文化遺產接收人,是美國政府委任的官方火星人特斯拉溝通和繼承官員。

是唯一全面掌握火星人特斯拉遺產的人。


推薦閱讀:

下木先生和克萊爾是否存在真感情?
美國電視的審查制度是怎樣的?如何區分廣播電視網和有線電視網?
尼根棒vs瑞克斧vs摩根棍,用來決鬥你選哪個?
如何看待 2014 年第 66 屆艾美獎的結果,有哪些亮點和槽點?
《馬男波傑克》中出現的名人真的是現實中本人配音的嗎?

TAG: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