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看待某名校發展教育心理學教授說「當今教育行業的大多數機構沒有研究的基礎,都是在齷齪的賺錢」?

有市場需求能否證明這些機構是有價值的?現在發展教育心理學相關方面的研究又有多少是由實際問題驅動的,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跟實際脫軌嚴重的研究者一口否定市場上的教育機構都在齷齪的賺錢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沒有研究的基礎」和「齷齪的賺錢」之間是什麼關係?

  • 因果?「因為」沒有研究的基礎,「所以」齷齪地賺錢。
  • 遞進?「不但」沒有研究的基礎,「而且」齷齪地賺錢。
  • 並列?「在」沒有研究的基礎「的同時」。「還」齷齪地賺錢。

好像怎麼看都不對勁兒,不是嗎?

在我看來,是不是坑蒙拐騙去齷齪掙錢不重要。基礎科研本身是不是比實踐應用高貴也不重要。這些問題放到哪個行業都是個問題。

我從這話裡面看出來的問題是,心理學科研和實踐應用之間的空隙,已經大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我不是給坑蒙拐騙的洗地,我是想提醒正兒八經學心理學用心理學的同仁們——恰恰是我們的科研成果太不接地氣,太不能有效轉化為實踐工具,才給了三腳貓們可趁之機。這時候,趕盡殺絕三腳貓並不現實,只要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率不高,自稱專家與大師來專門鑽空子的人永遠不會少。

前幾天在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跟呂勇教授聊了會兒。呂老師分外感慨,現在的應用心理學科研可應用性的的確確是不強,「應用心理學」只成為了一個相對而言更大的學科分支,研究內容依然不能很好地嵌套實際生活與客觀工作。

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學各分支的科研進程與實踐應用其實仍然存在莫大的差距。換句話說,你以為把題乾的「教育行業」換成「其他行業」,難道這句話想表達的隱藏含義就不成立了嗎?

你是個學心理學的,你現在不在科研崗位——

  • 你是個學校老師。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科研成果,你能低成本的落地實施嗎?
  • 你是個人力資源工作者。社會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科研成果,能很直觀的解釋你的工作困境嗎?
  • 你是個心理諮詢師。諮詢或臨床的科研成果,究竟給你帶來了幾分工作上的指導?
  • 你是個做用戶體驗的。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科研成果,與你的工作真的貼的很近嗎?
  • 你是個工業企業內的心理學工作者。安全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的科研成果,對你的企業真的可以直接引用嗎?

如果你說可以,我真的由衷為你感到高興。

但是我結合我自身的工作悲哀的發現——很多就算是應用心理學領域的科研成果對我而言,依然需要加以演繹和修正才能真正的服務於我的工作。

我不是弘揚伸手黨的拿來主義,我只是呼籲科研一線的學科精英們多想想為應用而科研。幹了五年企業內的心理學應用,靠心理學三個字服務了二十多家企業的EAP項目,見到的學科專業知識應用上的短板太多太多,不想多舉例子了。

手頭今年10月的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各位看看目錄。

我想你就可以更好的體會到我想表達的意思。

在我們缺乏真正強有力的具體工具去展現專業水平時,縱然我們明白那些是小打小鬧甚至胡打胡鬧,恐怕也要對那些「齷齪的賺錢者」的存在,報以一聲嘆息。


看到發展教育心理學的問題,我來冒個泡。感謝 @葉壯 的關注,讓我沒錯過這個問題。

研究者真的跟實際脫軌嚴重嗎?學者們沒有解決問題為目的嗎?教育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商業化嗎?

看看下列四個接地氣的問題。

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結果依然不甚理想?

為什麼一些孩子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享受學習;另一些孩子卻是倍感壓力,苦不堪言?

為什麼對孩子有很大教育投入和教育期望,卻是收效甚微,事與願違?

為什麼智商差別不大的孩子學習成績卻天壤之別?

補習班、家教班能不能回答這些我不知道,它們有沒有齷齪的賺錢我也不清楚。我說說一家以實際問題驅動的心理學公司是如何做發展教育的市場項目。

先隨便舉個某公司的青少年成長中心的專家科研項目和科研文章。

宋紅艷,張微,不同類型學習障礙兒童的特點與干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3,11-13

臧玲, 張微, 劉華山(2012).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對學習障礙評估和干預的價值. 中國特殊教育, 7, 67-73.

兒童閱讀障礙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語音迴路功能對比研究-「十一五」教育規劃國家青年基金項目-張微

再說說這個已經走向市場的學能訓練項目

3小時專業測評——找到孩子學習成績差的核心原因

30分鐘專家諮詢——為家長答疑解惑,為孩子制定個性化學習訓練方案

3個月訓練——實現學習自信、自主、自強

再說一個做了學能訓練的孩子,名字已匿。不喜歡長文的可以只看黑體部分

小明今年上三年級了,是個特別活潑的孩子。老師反映說他上課回答問題特別積極,有時候甚至站起來舉手或是直接喊出了答案。但是父母反映說提起他的寫作業來就氣不打一處來。原來小明寫作業特別費勁,總是邊寫邊玩,別的小朋友半個小時就可以寫完的作業,小明卻要寫將近兩個小時!而且寫作業的時候總是錯誤百出,不是漏掉了偏旁就是多些或少寫了一筆,數學作業也是馬虎大意,漏洞百出。

小明的父母第一次把小明帶到我這裡來時,小明就熱情的和我聊這聊那,還頗有些自來熟的樣子。媽媽說,小明一直這樣,說得多做的少,每次寫作業都是一場戰役似的。為了對小明有更全面準確的了解,我對小明進行過兒童韋氏智力測驗,孩子的智商高達120.屬於特別聰明的孩子。而且孩子在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數學等方面都很正常,但在書寫能力方面較為落後。

後來我又用了一些專業的工具對小明進行測試和評估,初步診斷小明是書寫障礙。書寫障礙的兒童書寫質量較差,書寫的速度和流暢性也都不好,或表現為用力過重握筆過緊,或表現為字不勻稱等。小明在做視-動統覺測驗時,特別簡單的圖形都會出現錯誤,歪歪扭扭的圖形,不規整,而且在形狀和方位上和原圖相差很遠。

針對小明的特點,我把他的訓練重點放在書寫訓練上,具體分為幾個模塊。比如,首先是視覺記憶訓練,在短時間內記住看到的東西,改變以往小明寫作業看一筆寫一筆的問題。還有視覺追蹤和視動統合訓練,提高視覺注意力,提高動手能力,還有就是對於小肌肉的訓練,做一些活動手指的小遊戲,提高手指的靈活性,這樣可以對小明握筆重、肌肉緊張等情況進行有效緩解。

小明在我這裡訓練了三個月,基本上都是以遊戲和小活動的形式度過,也會有一些寫字訓練,孩子過的很愉快,而且現在書寫障礙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拿筆時不再是肌肉緊張、全身僵硬,字體大小、形式不一致的現象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現在小明不僅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而且作業寫的工工整整乾乾淨淨,他更喜歡在學校里學習了,也不討厭寫作業了

許多家長遇到孩子寫作業拖延、寫作業費力的問題時,總是抱怨孩子拿筆太緊,手指僵硬,作業不工整,卻很少有家長會想到這其實不是孩子的錯。假如每一個家長都能像小明媽媽這樣用心去了解孩子,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能及時尋求幫助,這樣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回到一開始說的那幾個問題,我再說一說兒童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吧。

ld可分為言語性ld和非言語性ld。擴展一下言語性的,比如語言表達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障礙。當然,這些還可以細分,就上面案例的小明存在的書寫障礙擴展一下,發育結構性失寫(比如握持筆困難、繪畫不良,結構性障礙使視覺模 形信號無法傳入運動系統,從而使空間知覺不 良,方位確認障礙。)發育純粹性失寫(比如做題老漏題,能夠識認文字元號, 但不能自發書寫和聽寫,認為是文字表象提取 困難所致。)

這些不是智商問題,不是您家孩子蠢!就像上面案例的小明做韋氏智力測驗,人家智商120呢!

我以實際問題驅動的心理學公司而自豪。我為武漢能有這樣一家公司而自豪。

利益相關:華大合易心理應用技術有限公司員工。


我想說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也有不少培訓機構也想和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合作,我們公司就是例子,但總是不了了之。之前和師範院校有過幾次短暫的合作,但是總感覺隔著一層,貌似「正規軍」瞧不上「野路子」(心理作用?)多麼希望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們能沒有界限的一起合作、交流,這樣教育才有希望,孩子才能獲益最多不是么


這個問題我來搶答吧。

先說個人的職業背景。之前曾在一家教育機構工作,也算是見過了。發展模式就是邀請高校的一些專家學者來培訓,然後從中發展一些比較要好的教授關係,借著他們的學術組織名義開展所謂的課題,騙了一堆的幼兒園上當後,就有了一堆粉絲。老闆常和專家一起出台走場,自己給自己封一個博士教授的頭銜。然後藉此撇開高校里的專家,自行成立一個印章在自己手裡控制的行業協會,對外剛開始開始學術組織的下屬單位。做多幾次培訓之後就自立門戶,撇開學術組織自己干。培訓的老師也不再請專家。所有的收益慢慢就收回自己手裡。自此完成名利雙收的目的!

回過頭來再看你的問題。商人的目的是盈利,而不是公益。所以他們對所謂的科學性並不在乎。只在乎能不能忽悠人買單,產生消費行為。消費者本身也並不具備這種分辨的能力。有點像騙人上了賊船之後,下不來。嗯,很多高校的專家。在和這些商人打交道的時候,並不具備很多優勢。往往吃虧了之後就選擇劃清界限。

另外一方面,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你在大街上問任何一個人,他都可以給你講出一堆的教育大道理。因此,他們只需要符合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科學。這就是教育商品化之後的結果。


有「研究基礎」和「有市場價值」真心是兩碼事。是物理學和蘋果手機的區別。

沒看到這個新聞,僅從引號裡面的原文。個人認為講的非常準確。

利益相關:師範三甲數學系畢業,做過重點中學教師和金寶貝指導師(很成功的商業化早教)

我剛好認認真真的研究過金寶貝的教案,金寶貝的教案非常的出色。(我想你一定不知道金寶貝研發是靠旗下的服裝部門支持的)

我也認真研究過高中數學教案,也是非常的不錯。(因為我沒有研究過初中的教案,所以銜接和適齡性無法評價)

別說商業化的教育機構,就是普通的基礎教育,師範畢業的教師,有多少能把教案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反正我自己上課(重點高中)的時候,超綱內容至少50%,是完全不符合發展心理的。(我個人是建構主義支持者)

所以不要講「研究」,就連普通的「100%呈現」,都是做不到的。

1師對10生,能做到因人而異的掌握效果達到90%,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了!

我覺得原文中「大多數」這個字眼已經很謙和了,準確的說應該是「基本上」。對,包括你知道的名校,著名初中,著名高中,他們的校長都在齷蹉的賺錢,賺老師的辛苦錢,比少數明碼標價的商業機構還齷蹉呢。


利益相關,培訓機構教師。

當今教育行業的大多數機構沒有研究的基礎,都是在齷齪的賺錢?

我同意教育培訓機構大多沒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但並不都齷蹉的賺錢,另外賺的錢也不齷蹉。

不可否認市場催生了大多數的教育培訓機構,也不否認市場存在賺熱錢的機構,也許還不少,但如果僅從這一點來否認培訓機構不進行教育的研究當真大錯特錯。

培訓機構確實不具備高校或科研院的教育研究基礎,也很難調動大面積的教研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上的各種研究,但要知道培訓機構是站在教育最前線的市場上,一個機構,要是對市場沒有足夠的認識對服務的對象(家長和學生)及自己的產品(教研輸出)沒有足夠的研究,對教育沒有很好的認識,能長久的生存嗎?你可敢相信俞敏洪帶著一幫不研究教育、不懂教育的人就可以把新東方教育集團做上市嗎?而現在火熱的互聯網教育都是各個機構在推動啊。

在培訓機構,教學理論的研究、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可能一個普通的師範院校學生足以碾壓我們多數老師,但如果以教學實踐來比拼,不誇張的說我們也足以碾壓多數教師、教授和研究員。

培訓機構的多數老師並非教育專業出身,專業學科出身的老師知識功底和宣傳上有天然的優勢,但弱勢是對教育的理論了解和研究不深,很多師範類學生可以在書本上或導師處得到的知識,我們這些老師只能在實踐中得到,所以:

我們不懂教學主體、載體、客體,我們卻知道要做好老師,做好講義、教好學生

我們不懂實質教育、形式教育,我們卻知道課堂的呈現形式會有不同的效果

我們不懂布魯諾、巴甫洛夫,我們卻知道理解學生的感受才能深入孩子的內心

我們不懂教育激發一種情緒,刺激大腦中的興奮點,我們卻知道讓孩子快樂他就會喜歡學習

我們不懂教育的本質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的延續,我們卻知道少年強,則中國強,則未來強

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懂,卻也懂得做一個老師要對得起三尺講台,要對得起底下幾十雙渴望的眼睛,賺的錢也對得起良心,一點都不齷蹉!

讀了很多教育學、心理學的書,感覺教育的研究太高大上,還是認真做個老師,賺點辛苦錢吧。


難道不是事實嘛?

-------------------分割線-------------------

從題主的問題描述可以知道,題主對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不是很了解。

更深的猜測,對心理學的可能性也不是很了解。

那從哪個點開始科普呢?

————行業內的問題水太深,我這個離開很久的人不好回答。

就簡單說說如何做心理學的研究——我也不是學者,只是個前線技術工,有錯誤歡迎指正,虛心學習——大概。

拿一本實驗心理學。——北大朱瀅版——我上學時的教材

看第二章實驗設計與數據統計分析

廣義的說,實驗設計包括以下幾方面:

形成統計假設,並未檢驗假設、搜集和分析數據制定有效的計劃;按計劃分析資料;闡明檢驗統計假設所遵循的決策;按計劃搜集資料;對統計假設的真偽做出歸納性推斷。

通俗點的說,就是:先猜、後想、找例子、重複做找到的例子、試試多做幾次成不成。

然後呢,做說說心理實驗的變數之一吧。

先舉個的簡單的變數: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是啥?簡言之就是針扎你一下,你覺得疼了,然後躲開所需要的時間。

這其中兩個階段,需要記錄兩個時間:刺激到大腦,腦到軀體反應。就是扎到你到你覺得疼。覺得疼到躲開。

這個測量都是需要電訊號的測量機器的。這個機器反正我是沒見過~~~學校破。。。但是醫學院大概會有吧~~~

然後呢?不同情境下,這個時間每個人是不一樣的。甚至於針扎你的時候力度不同,沒到你的痛覺閾限的下限你都感受不到。就像蚊子叮你的時候,你靜息的時候你會感到然後拍死它,你在看電視入迷的時候只有癢起來的時候你才發現。

剛才舉的例子包含了三個變數:針扎的刺激、反應時間、情景

然後咱們假設:扎的越疼,肢體反應越快。

咱們怎麼做這個實驗呢?

我們把針扎刺激作為自變數:就是實驗者可控制的。就是扎的越疼。

肢體反應時長作為因變數:就是推測的需要記錄的結論。

然後其他的情景啥的作為額外變數:就是在這個實驗中需要保持不變的東西~~儘可能的任何,包括被試、時間、指導語、吃喝拉撒等等、——實際不可能所以要測試N次做檢驗~

然後就是不同的強度來扎你扎的你欲仙欲死,如果感到麻木痛覺閾限發生變化了,休息幾天繼續。測了幾百次之後,得出結論。證明了扎的越疼,肢體反應越快。皆大歡喜,試驗成功了~~~!!

如果發現不同的強度的針扎,反應時間都是一樣的。也恭喜~~~得到了一個全新的結論。

然後就是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被試重複你的時間幾百次。依然得出一樣的結論,才是一個成功的實驗設計,也是一個現階段正確的結論。

這就是題主所說的跟實際脫軌嚴重的研究者所做的事情。——這算是最簡單的實驗設計了。

複雜一點點點,把自變數設為——情景:這裡面就加個你在看動作片《黃飛鴻》和搞笑片《審死官》。把針刺啥的都固定。

推論:看不同類型的電影會影響反應時間。然後繼續扎扎扎~~~~得出結論:確實會影響多少多少。

看到你的論文,另外一個學者也做了這個實驗,得出結論是不影響。問題出在哪呢?然後找找找~~~最後發現:原來被試對電影極端厭惡,看到就生氣。

然後猜測:不是電影影響了反應時間,而是電影引起的情緒影響了反應時間,然後繼續扎扎扎~~~

證明了推測正確。然後再不同的學者再找不同的被試繼續扎扎扎扎扎~~~~~得出結論,情緒影響反應時間。

這就是我腦補的實驗。其中各種漏洞求大牛們別吐槽~~~

任何人都可以腦補一下,任何國內的教育機構,能做到這個嚴謹的、可重複驗證的實驗和結論嗎?

單說一個學習方法其中包括了哪些變數呢?

視覺、聽覺、知覺、注意、記憶、心理語言學、思維、情緒、動機、歸因、意識。——整本實驗心理學的目錄。

你跟我說他一個機構能做出這個來???

--------------------繼續分割線,開罵!---------------

退一萬步講~他得出來了某個結論。那重複驗證過嗎?難道不是誤打誤撞?

打比方這個學生天才無比就是無心學習,成績不到200分。然後教他的女老師天生麗質,國色天香。約定考上600分就給打一炮。然後突飛猛進直衝650。那你說是機構宣傳的學習方法有效嗎?

但是機構只會宣傳說我們這一學生進來200出去650。你信還是不信?

至於題主所說的需求問題,必須承認。確實有需求,只可惜這種需求被曲解了。

這個需求不是科學研究的需求,而是部分人推卸自身責任的需求。標準答案就是,老子都花了那麼多錢讓你去補課了,你怎麼還是這個鳥樣!!!!

至於說各類的早教機構?拿著幾十年前的舶來品,拼拼湊湊就說是原創的。給4歲的孩子做壓力情景模擬。外行人還覺得多專業呢!!!我就艹了,害了自己孩子都不知道,還給樂呵呵的給別人送錢!!!!

無知是罪~~~!!!


基本是事實,不是否定機構的作用,而是機構特別是品牌機構喜歡用概念,而且還是那種特別吸引眼球的那種,拿了一個研究結論,用自己的方式來發展,特別喜歡斷章取義,其實現在幼兒教育的研究發展非常快速,特別神經學,基因方面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實證,非常龐大耗時耗費大量專家,很長時間才得到認可的結論。

特別目前大量研究得到的是現象性質,對於為什麼會這樣,最初的起源,是如何發展的都沒有弄清楚。

機構太過浮躁和不負責任,其實大家研究一下他們的招聘要求就知道人員素質是怎麼一回事。最好的機構的僱員採取的還是那種經驗主義,優勝略汰的野路子。


利益相關,師範學校畢業生,從業於教育機構。

剛師範學校畢業,還記得我的班級經營課的老師,用的教材是自己寫的書,居然也能做到「照本宣科」,幾乎一字不差地念下來。沒具體了解過他,但既然書都拿來當學校教材了多少也算是班級經營方面的專家吧,可卻連自己的班級都管理不好,上課幾人在聽? 這只是我經歷的師範教育,不能說有代表性,但是作為浙江省內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母校,這樣子的老師教出來的老師,在實際帶班前水平可見一斑。

然後是師範生畢業工作,就我身邊,一女老師選擇去蕭山小學的理由是,那裡家長重視教育,「給老師的補課費多」。我相信她不是全部,但也不會是少數。

說教育不扯利益那是不可能的,教師也是人,也要吃飯養家,無論公私立學校還是教育機構,各人選擇時「薪酬」都是很重要一點。機構雜亂缺乏管理是事實,但這不是說機構眼裡就只有利益,再怎麼說不求教育質量我們也不會有生源,要知道大部分機構生源都是靠家長相互介紹來的。

機構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是,我們的學生,多是你們所謂的問題學生,學困生,是學校老師平常很難關注到的人。他們學一個知識點需要的時間是普通學生的好幾倍,甚至於常常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你們說的「這道題吧啦吧啦就是這樣」,他們不懂。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反覆講解耐心指導,這些,學校老師很多給不了。而這就是教育機構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的利益所在。高考英語改革後這種現象恐怕會很多,我可以肯定學校老師私自給學生補課的事情不會少,據我所知是每個學生一個月的補課費就是幾千,一個老師帶四五個是隨隨便便的事情。你跟我說這無關利益那我就只有呵呵。

總結一下,我更傾向於說機構和學校是互補的存在,各有著重,各有優缺。說利益者,眼紅而已。


就是齷齪的賺錢,怎麼還不承認呢


就是這樣,這次考銀行尤其感受到了,中公和華圖的書嚴重於題目脫節了,看了根本沒用只是和心理安慰而已


1.有需求只能證明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很多,它不能證明這些機構的價值。

2.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現在的研究其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很前沿的認知,神經科學,另一方面則是偏應用的,以實際問題出發的,不僅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且是以發現問題的根源,尋找解決的機製為目的的。研究是需要經費的,申請項目是勞心勞力的。還有一方面是搞理論的,不予評價。

3、有成果的研究者一般都不會和實際嚴重脫軌。(money的來源啊!)可以去北師大、西南大學、華東師大這些學院的官方網站看看發教方面的大牛都在做什麼項目。機構是不是齷蹉的賺錢呢?我覺得,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咪,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有60分,80分,100分。一個機構如果能做到60分就是合格的了,能做到80分就是良心機構了。畢竟人家是明碼標價。

利益相關:師範類學校心理學學生。


研究在一般語境里不指對未知的探索,而是對當下己有的理論的深入學習。

我想他不是要求這些專家去課研,而是說專家讀書不多不深,拉大旗作虎皮,隨意使用曲解大詞。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學校的好多體育生都那麼囂張?
怎麼去找家教工作?
菜鳥准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性格內向的人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地自然大方?
大學實驗課布置的大作業全專業沒有人會做,誰應該為此負責?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