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廣東話會夾雜英語?
看《志明與春嬌》時聽粵語感覺是不是廣東話裡面夾雜英語,比如說朋友他們好像說friend這樣的,而且他們發短息的時候有的字很奇怪
日常會話中夾雜其他語言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在正式場合應該要使用單個語言,做不到的話是語言能力不足。
由於香港部分中小學採用英語教學,大學幾乎都是英語教學,有時候未必知道一些術語的中文。
有時候一些外來詞語的確沒有理想的中文翻譯,硬譯反而較少人能明白。把粵語寫成文字時,有時候會使用一些近音字或古字,例如「啲」最近流行寫成古字「尐」。當然,有時候也會和內地一樣,用上一些「潮語」(流行語)。香港殖民史是一方面原因,在今天來說更大程度上是由於翻譯者是普通話使用者以及翻譯對象是普通話的使用人群,而這些翻譯用粵語念出來簡直不能聽。
過去中國的國際化還在非常初步的階段的時候,國外產品的翻譯幾乎都是直接從香港拿過來的(台灣的翻譯由於兩岸對立的原因用得相對比較少),比如屈臣氏之類的,直到今天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把數碼寶貝叫成數碼暴龍,這些翻譯用粵語念起來非常的順口,不會有任何彆扭的感覺。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國際化程度加深,翻譯國外產品的工作逐漸由大陸接手,此後這些翻譯就完全無法讓粵語使用者接受了。比如crocs翻譯成卡洛馳,temple run翻譯成神廟逃亡等,(最近出了個遊戲叫別踩白塊兒,兒化音有沒有!!你要弄死我大吃省人民嗎!!?)並不是說這些翻譯不好,而是他們的發音在粵語中是十分彆扭的。而在香港的影響下在粵語中穿插使用英文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乾脆就用英文名,也沒必要再針對粵語翻譯一次了。
我在聽其他方言區的人交流的時經常聽到他們在說到某個專有名詞的時候特地用普通話把它說出來,因為用家鄉話念起來實在是太奇怪,這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那些奇怪的文字,我可以這樣跟你解釋
至於果D奇怪嘅字,我咁樣同你解釋啦至於果啲奇怪嘅字,我咁樣同你解釋啦以上三行,第一行是普通話,第二行是粵語,用百度輸入法打的簡體,第三行是粵語,用谷歌粵語輸入法打的繁體,題主看到的應該是第三種。由於粵語使用者在用電腦、手機打字交流時會借用音近的漢字來表音,而香港似乎創造出了一大堆口字旁的表音文字,再加上日常交流用的主要是繁體,題主看不懂也屬正常。其實粵語的傳統用語基本上都是有對應的正字的,只不過由於太過生僻被棄置不用了,關於這一點題主可以去看一下《最緊要正字》。
不過香港的情況跟廣東的情況又有很多不同,嗯…懶得講了,都是些雜七雜八很微妙的東西,如果有心情再補充吧
突然發現手機打出來的東西看起來排版用語邏輯各種凌亂…
嗯順便再廢話一句,有時候粵英夾雜真的非常有表現力,比如我高中英語老師最愛的「我get唔到你嘅point(我get不到你的point)」還有志明春嬌里的「我聽日有個project要present(我明天有個project要present)」只想到以下這些。
穿西裝打呔,拿大哥大電話有咩用啊?
港澳街頭滿街的「士多皮梨」,「的士」。Nei gong geh hai mai lee d zi ah? 發簡訊如果不想寫或打中文就會用粵語拼音, 亦可叫 chinglish
一顆塞提的!你識。。。我去拿個快遞
很多正字都很羞恥啊,因為各種原因漢化英語 難道不算中文?
題主說的問題是兩種情況。1.中英夾雜。這個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朋友,就是friend, fd. 吃下午茶,食tea. 2.粵語算是獨立的語言,用詞和語序和普通話都有不同,你看不懂當然正常,比如「他」,在粵語里就是「佢」。此外,因為粵語輸入法到目前來說還沒有很好的,很多時候是用諧音來代替的,更加讓你看不懂,比如「啲」,就用D來代替,經常用到的「唔」就用5來代替。
第一,香港受英國殖民多年,教育上很多都是英語的,另外,香港人工作也很多時候是英語的,日常交流時也是用英語,所以突然說到一些名詞,就會很自然的用英語來代替第二,除了香港以外,廣東的穗莞江中佛這幾個時也多有僑鄉,本地也受香港影響頗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夾雜英語第三,有些時候,的確覺得說英語跟高端,也很簡潔,例如剎車制動-break,廁所-wc,門票、電影票-飛(音),沮喪、低落-down,潮流、時尚-in,下賤、假貨-cheap等等,可能就是一兩個音就代表了很多的意思
近代以來粵語受外語影響頗深,尤其是香港粵語,有很多外來詞,夾雜很多英語也是正常現象。
和日語大量使用外來語類似,實際使用上,使用外來詞(英語詞)的話表現力更加強。
有些字很奇怪的話:有些是粵語字;有些是英文。有時粵語字打不出來,也會使用拉丁字母。推薦閱讀:
※為何粵語的「朽」字讀n聲母?
※幾種主流的粵語拼音有什麼區別,哪種更科學?
※粵語歌詞中有哪些讓不懂粵語的人完全不能體會的有趣詞句?
※粵語中部分ap/at韻母是否由ip/it轉化而來?其歷史是怎樣的?
※為什麼香港人對粵語沒有「白話」這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