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鴻在《對話》欄目對 Elon Musk 的訪談效果不佳問題出在哪裡?
問「為什麼」前先問是不是,活動之後,科技媒體的評論一邊倒的表達了不滿,多數認為主持人太外行比如:Tesla CEO中國首秀被玩殘,多麼痛的領悟!還有【方法論】記者怎麼讓自己顯得很業餘。但也看到有評論說 Elon 本人接受別的媒體採訪也「心不在焉,蠻不在乎,都是家常便飯」。
訪談文字實錄:Elon Musk 中國首秀訪談全文那麼怎麼看陳偉鴻對 Elon 的採訪?媒體從業者眼中一場好的人物訪談應該是什麼樣的?
做過一些年媒體,恰好也在這期《對話》節目的現場,試著回答一下:
1、受眾預期達不到
這應該是Elon Musk在中國首次公開來(zuo)訪(xiu),國人尤其是科技圈的朋友期待非常高。Elon Musk是現今全球科技圈大神級人物。這樣一個喬布斯級的大神,大家當然期待他能在首秀中都分享一些他驚世駭俗的見解、觀點和思想。受眾期待很高,《對話》沒做到,不過我看後來的媒體群訪出來的內容也不是特別精彩,不過這是後邊的事了,沒人噴。2、電視這個媒介有缺陷
電視媒體以生動取勝,深度表現效果欠佳。對Elon Musk這樣的大神,大家當然是想欣賞他的見解、觀點和思想的。至於「失敗3次後,火箭4次發射前,他是不是緊張」這樣的問題,還是拋給奧運冠軍合適些。3、採訪功課沒做透
整個採訪的問題設置很套(hang)路(huo),說是科技版《藝術人生》誇張了,但卻是沒有表現出要榨乾Elon Musk的渴望來。很多問題,都能找到答案。而剛開始有點深入苗頭的時,主持人又拋出自己準備好的問題打斷了對方。4、因為《對話》屬於CCTVCCTV的受眾目標是城鄉廣大居民,2套和《對話》雖然要高端一些,但還是給普通老百姓了解經濟領域表層的媒體。Fobers、Wired這種媒體派出的資深記者能做出的對話不大可能出現在《對話》,出現了大部分受眾也消化不了。業內人看,當然是惋惜和浪費。Musk難得來一次國內,還是科技媒體主辦的活動,大家期待太高了。但是極客公園需要央視的影響力,才能請到Musk,央視的節目需要收視率,需要普通觀眾看得懂,於是走入套路雞湯。
而Musk,既然是看著央視的影響力來的,那就別太期望別人跟你討論技術和未來了。好好做PR就好了。
都是預期和結果的不符合,但看看各自的需求,沒什麼好聲討的。很遺憾, 要是讓我去採訪Elon Musk 就好了。 真的。 不開玩笑。
這些主持人, 沒有vision就罷了, 也對對方的人生不感興趣, 怎麼可能採訪出什麼好的訪談來。其他沒水平的提問也就算了, 底下這幾個我是真想吐槽。
1. 陳偉鴻:你自己喜歡這輛車嗎,如果滿分是 100 分,你給這輛車打多少分?
2. 陳偉鴻:我應該怎麼來理解你的舉動,可以把它理解成你對自己和對這個產業的未來很有信心?或者把它理解為你是一個更願意去豪賭未來的一個人,有這麼一點賭博的性質在裡面?3. 陳偉鴻:什麼讓你繼續堅持下來呢?你怎麼會認為它就是未來的方向,它一定能成?4. 陳偉鴻:現在大家大屏幕上看到的是上市的瞬間,在納斯達克拍到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在您的辦公室出現嗎?或者你會把它收藏在什麼地方?我覺得你笑的還是挺開心的。5. 陳偉鴻:除了旅行之外,可能還有居住,聽說你有一個計劃就是可以把大家運到火星上,而且可以住在那兒,最終可以實現 80000 個移民火星的指標,現場有沒有誰想獲得這樣的指標?你覺得他們報名夠踴躍嗎?他根本不理解Musk. Musk 自己在這次訪談中這樣說自己, Musk:我是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意的工程師。我想我是工程師。
這是他的心聲。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他和喬布斯區別很大。 他不做夢的, 他就是去實現。他想去哪裡, 他就一步一步把步驟寫出來, 當然這個寫出來可能是在腦子裡的, 然後一步步去實現。 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我為什麼吐槽 陳偉鴻的火星問題。 陳偉鴻 根本就不相信我們可以去火星, 他純粹是調侃式的發問的。 而 Musk是真的要去火星的, 而且要在他有生之年去火星。他怎麼做另外一回事情, 但是這不是他的夢想, 這是他要去實現的現實。 他能不能做到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另外你問一個工程師怎麼堅持下來的, 這就是完全不理解工程師這樣一種動物。 工程師眼裡, 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沒錢, 沒人, 那是另外一回子事情。 技術上既然能做到, 就沒什麼堅持的問題, 沒錢了, 不能做了, 那就去找錢。
還有所謂賭博心理,這是絕對的腦殘問題。 但凡陳偉鴻花了點兒時間讀書, 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很risk averse的, 這包括巴菲特, 量子基金的索羅斯, 也包括Musk, 巴菲特, 索羅斯從來都是集中投資的, 他們沒有什麼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的腦殘想法。 他們的有限的幾個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面。 Musk 在特斯拉, spaceX, 最重要的關頭全部都是他自己的錢。
希望媒體人多提高自己的素養, 有時間多讀點兒書, 少看點二電視, 別再出這種低質量的訪談節目了。1、硬幣正面。《對話》這種大眾類欄目,就不要摻和專業類內容了,每一次都會淪為慘劇。之前的《激辯特高壓》已經是個活生生的案例。2、硬幣另一面。MUSK本人,呵呵,在中國的首秀是不會接受專業媒體記者的專業發問的,因為他們目前做得還不夠專業。3、媒體過於迷信特斯拉了。
兩人風格格格不入。陳善於和國企,民企大佬溝通,講講過往的困難,回憶當初的故事,偶爾帶一點小風情,最後拔高一下主題的那種,這次口味不對。
中國人和外(美)國人永遠隔著不止一個視角上的鴻溝。這種差強人意是一種必然,與其說是來自技術的原因,不如說是文化上的原因。
陳偉鴻的《對話》≈ 朱軍的《藝術人生》中學階段喜歡看,後來覺得問題太水了。在一次次失望後再也不看《對話》了,陳偉鴻根本問不出什麼有料的問題。
一、《對話》的錄製現場坐著科技圈的觀眾,雞同鴨講,本身就是錯位;
二、就節目本身而言,即便《對話》是給不知道tesla的大眾觀眾看的,但有很多背景介紹是可以不需要馬斯克在場就可以剪輯出來的,應該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問問題;央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但陳偉鴻的問題沒能讓人感受到他或者是欄目組做足了功課;
三、看得出來,節目在製作的時候就預先定了調,把馬斯克錨定成一個偉大的神人,然後這次《對話》就是負責將他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於是主持人死磕馬斯克經歷的一些困難、挫折、心路歷程等等,但可惜馬斯克並不熱衷於向別人表達他自己。1)要說陳偉鴻不專業這個可能性不大,做「對話」那麼長時間,訪問過那麼多大佬,這個積累是可想而知的,無論科技、經濟包括人文我覺得都能遊刃有餘,以前也經常看這檔欄目。重點當然在於受眾,也就是必須得說「人話」,你讓他問關於電池組的功耗問題或這個汽車設計怎麼降低風阻這類技術問題明顯不適合CCAV的受眾。相對於另一個大名鼎鼎的訪談節目「TED」,就問了很多技術改進的話題,那就合理多了,因為它的受眾大部分就是「圈內人」。2)我還沒有看這期節目,不好評價問題問的好不好。就說下個人覺得該問那幾個方向的問題比較好。一是既然來了中國,就該問問Musk對於中國的看法和展望,不一定是科技行業,而且最好是其它行業或者是社會,這應該會很有啟發也會造成問題的獨特性。之前有說過,如果他在一百個節目里回答過同一個問題,那是誰都興奮不起來(那一百個節目真都問了!)二是問些如何傳承的問題,還是TED,節目結尾主持人用大段時間問及關於是什麼經歷和源動力造就了多個領域的顛覆式創新,能不能應用到美國的教育系統中,讓世界多些Musk這樣的人。有點「心靈雞湯」但中國難道不需要這種湯嗎?3)Musk的中國之行我看大部分媒體都扣上了「輕視、沉悶」等字眼(它們擅長)如果多看看他在其它節目里的狀態不難發現他就是話不多,略顯沉悶,沉著冷靜(大多極客都是如此),會在中國有意為之?對他來說真沒必要。
管他呢,多年之後地球資源危機,人類登錄火星那天估計會有他的功勞,這個郭德綱來不了(聲明:我鋼絲),最後引用王朔罵媒體那段「媒體要有責任感」!
Musk with mask.
以前上學的時候很喜歡《對話》,覺得那時候上台演講的嘉賓,很樸實無華,能給年輕人帶來不一樣的東西……現在想都不想了……
主持人水平太低!中國老友記 周星馳 馬雲 天馬行空 巔峰對話 完整無刪節版 從這個視頻,可看出主持人表達能力,引導能力都欠點火候…
就像3個人在聊天。。
問的問題很弱智。最後用三個人物來來匹配他,你說他該怎麼想。後半截,語數明顯放慢,明顯是想閃了。
以前dialogue沈冰主持的那段很喜歡看,是叫這個名吧,有一年還主持了世界盃,引起了爭議的那位。深度訪談做的好不好,關鍵看專業知識夠不夠,商業類的還是得交給商業記者去做,一個主持人不可能全能。
比
埃里克·施密特那次好很多啦
沒做夠功課
陳偉鴻對技術前沿不太熟悉,因此在準備不足,採訪問了很多外行的話顯得效果不佳。話說大部分科技媒體如果去採訪,我們先探討他們說話是不是流利的問題吧~~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訪談節目?
※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商業人物訪談,不寫成軟文?
※如何評價看天下對靳東的這篇訪談?
TAG:伊隆·馬斯克ElonMusk | 媒體從業者 | 人物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