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一堆神經化學反應能不能真實反應客觀世界?

我們感知到的一切只是大腦的神經化學反應,這種神經化學反應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嗎?這也是所有科學知識成立的前提條件。科學上是如何承認這個前提?

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化學反應所呈現出的世界是外部的現象世界嗎?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看到一個美女,這個信息是通過眼睛網膜然後經視覺神經傳導到大腦視覺區域等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現象!這只不過是大腦的複雜反應而已,為什麼認為外部的世界也是這個樣子的?】

再提供一點輔助理解問題,夢同樣是大腦的神經化學反應,照樣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


能一定程度反映客觀世界。

然而這往往就夠了。其餘的部分我們用感測器,把我們無法直接探測,或者探測的主觀性或誤差較大的信號,轉化為我們認為足夠客觀的信號。

客觀的信號比如有,電腦上顯示的數字產生的光信號。一個人的視覺可能有錯覺,每個人對顏色的感知可能不同,對一個圓的完美程度判斷也許不一樣,但是對標準字體的數字的辨認是很難有差別的。

現代科學的經驗主義相比前科學的經驗主義的優勢就在於,它試圖通過實驗測量的量化,把缺乏客觀性的大腦感受轉化為相對更客觀的信號。比如斜塔實驗,如果兩個鐵球分別下落,人們對它們速度的估計會受到當時認知水平的影響而產生偏差。但是同時下落的實驗保證了鐵球下落速度轉化為了較為客觀的「落地聲的數量」,這個信號就客觀得多。

所以即便大腦在很多情況下無法足夠真實得反映客觀世界,那些基於能夠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信號的科學理論也是可信的。


人腦從設計上來說是一台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測器。


正經回答前,建議了解一個思想實驗:缸中之腦

【問題一】

我們感知到的一切只是大腦的神經化學反應,這種神經化學反應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嗎?

不是。或者像 Minglei Xiao 說的,不全是,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應客觀世界。

不同於其他答主的哲學、心理學方向,我試著以神經學方向去做一些解釋。
在此引用一位神經科學話題優秀回答者@趙思家的一句:

其實我們活在大腦創建的虛擬世界裡。

舉幾個有關我們「看」的例子:

  1. 肉眼無法分辨紅外線紫外線等不可見光;
  2. 走馬燈。其畫面本為相互獨立且靜止,但動起來後我們會認為這是同一部分內容的運動狀態;
  3. 人類的顏色分辨能力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對部分顏色無法識別(色盲)或識別顏色數量明顯超出三色視覺的常人(四色視覺);
  4. 錯覺等腦補產生的問題,如藍黑白金裙,眼球盲區的畫面有大腦補完;
  5. 因腦區的受損/缺陷導致的認知識別問題,如無法識別運動的物體(即只能識別靜態物體),即便看到自己母語寫的文字也認為只是一堆無意義的符號或者是塗鴉(部分負責語言的腦區受損)。

對應的問題:

  1. 人類的探測裝置解析度有限;
  2. 人類對採集到的信息處理頻率有限;
  3. 人類的探測裝置在不同個體的差異;
  4. 人類在處理信息時存在模糊匹配的問題甚至匹配不完美;
  5. 人類處理信息能力受制於不同物質基礎。

注意,我提到的這些例子里,有的還沒有進入到題主舉例的更深入的判斷中。前三個是信息採集的問題,後兩個是採集到信息後的部分處理情況。至於心理活動什麼的,那是更加往後的問題,不屬於題主要求範圍之內。

其他感官等不多詳述,請進一步了解神經科學,個人推薦認知神經科學。

所以,你認為的世界,也只是你在有限觀測下有限判斷的活動結果,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你認為的,只是你認為的而已。

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知道也未必代表完全就是你知道的樣子。

【問題二】

這也是所有科學知識成立的前提條件

當然不是。科學知識的前提之一是可證偽性,不管用什麼觀測手段,肉眼也好,測量也好,機器也好,統計也好,一旦被嚴謹論證下證偽,都是可以修正推翻的。

P.S. 可證偽性也有一些不足與缺陷,可參考:如何理解『不可證偽』? - 知乎 ,不過大多知識的建立都可適用。另附維基百科上的「科學」詞條解釋:

科學(英語:Science,希臘語:Επιστ?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學科。科學活動所得的知識是條件明確的(不能模稜兩可或隨意解讀)、能經得起檢驗的,而且不能與任何適用範圍內的已知事實產生矛盾。科學原僅指對自然現象之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但人文學科也被越來越多地冠以「科學」之名。人們習慣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把科學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傳統的自然科學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天文學。邏輯學和數學的地位比較特殊,它們是其它一切科學的論證基礎和工具。


謝邀 @趙加合

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回答,那麼我不妨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一下吧。

辯證唯物主義論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心理是腦的機能,意思是說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心理現象是大腦活動的結果。沒有大腦,我們的心理或者也可以說成是思維都是不存在的。正常發育的大腦為心理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人的大腦是最為複雜的物質,是物質發展的最高產物。

無機物還有植物是沒有心理的,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也沒有心理。心理現象是在動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隨著神經系統的產生而出現的,也是隨著神經系統的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才由初級不斷發展到高級的。

但是大腦只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心理並不是大腦本身所固有的。心理是大腦所具有的功能,即對客觀世界做出反映的功能。客觀世界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大腦的活動將客觀外界環境中的事物變成映像,從而產生了人的心理。所以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客觀世界包括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當然也包括了我們自己。

心理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並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動的經過了主觀加工的反映。因為,我們通過心理活動不僅能認識外部的客觀世界,而且還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且還能用這種認識來指導我們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最終進一步改造客觀世界。


1. 不知道。

2. 這不是科學知識成立的前提條件。不如說恰恰相反,如果存在一個完全不可能對於任何觀感造成任何影響的客觀現實,這種客觀現實又怎麼可能對於我們的認知責任產生絲毫的影響?

3. 科學從不需要保證我們能在任何一個程度上「感知客觀世界」,科學所需要的,僅僅是「科學性(符合科學發展的歷史規律)」這個東西本身而已。

至於為什麼認為「外部世界」是按照我們大腦理解的方式運作的……因為不按照我們大腦理解的方式運作的「外部世界」一定不是你說的那個「外部世界」(因為你說不出一個你的大腦無法給出反應的「外部世界」)……


你好,題主,我沒有答案,但我願意做一個探討。而且,可以再提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知道大腦的複雜反應是由我們所「認為」的外界刺激產生的?

由於我們所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歸根結底都只是我們的感官在大腦中產生的特定信號,即便這些信號本身來自所謂的客觀世界,但我們畢竟不知道那個所謂客觀世界是否就是我們感受到的那樣。這與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範圍無關,哪怕我們能夠感知所有波段的光信號或者其他形式的信號,問題仍在。我們為什麼認為我們感受到的就是外在的真實呢?我們唯一能夠真切感知的就是我們的心靈,而心靈與所謂的客觀有一段不可逾越的鴻溝。

顯然通過測量也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測量的結果依然是通過我們的感官被我們獲知,與外在的客觀世界依舊隔絕。

問題很明顯,只要接受了「外在客觀世界」與「觀念世界」的二分,甚至只要你接受了兩個世界的假設,這個問題無法避免。

這就是兩個世界的假設,從笛卡爾,休謨到康德,爭論了將近一百五十多年。

題主可能有些誤會康德的意思了,我覺得康德之所以說人們只能認識現象界 是因為在康德那裡現象界就是主體構建出來的。

康德所做的,就是推翻了這個假設。當然他的做法,在我看來,與其說是解決了懷疑論,不如說是繞開了它。但確實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它。

康德之所以認為人能夠認識現象界,是因為他擯棄了一種反映的認識論,在他看來,現象界就是人由先天的範疇構建的。心靈把它的形式和範疇加到我們的經驗上。這些範疇之中,先天綜合真理為我們的知識提供預設(比如因果性),先天是因為它們與經驗無關,綜合是因為命題謂項有主項所不包含的內容(而不是同義反覆或者平凡為真)。只有將範疇加到經驗上,我們才能認識世界。

可以看到,康德根本就沒正面回答兩個世界的問題。在康德那裡,先有經驗和範疇,才有現象界,是人用概念和範疇構造的現象界。

拋開康德不談。我們換個思路。

如果我們的一切感覺只是神經元的信號,那麼就需要回答信號從哪裡來的。我們先暫時假設就是外界刺激的好了,那麼外界刺激與大腦的反應之間就會有一個對應(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充要的,因為沒有外界刺激,大腦照樣可以活動,不過這不要緊,反之有時候有外界刺激,大腦感受不到,因為沒有相應的感受器)。那麼,這樣的話,我們至少可以肯定提供外界刺激的世界是存在的。

但這並不能證明這個外界刺激的世界就是我們所自以為感受到的,看到或聽到的世界。

如果我們有朝一日,明白了讓我們大腦產生特定感受的刺激的信號模式,然後通過一個機器向我們大腦傳送這些刺激信號,我們說不定會以為我們身處現實,實際上只是在一台機器里。

不同的認知主體看待同一個客體,可能感受到的完全不同。特定的認知主體與客體之間也有兩個世界的問題。

好了,到此為止,問題依舊沒答案,也許就是沒答案吧。


物自體究竟是什麼不可知,我們所知的僅僅是物體呈現出來的現象、外觀,而且受約於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數據範圍的限制。

感知來的東西是不可靠的,我們的感覺會出錯,會有幻想,會被誤導,會被慣性思維蒙蔽,甚至因果關係都只是我們的感覺罷了。

康德用極其晦澀的三大批判,試圖審視在當時被過分誇大的能力,理性。人類認知的邊界在哪裡?他論述了理性給知識立法,給道德立法,以判斷力作為橋樑,從而我們具有一定的研究世界的能力,並且這個能力是非常局限的(這裡只能省略幾千字)。這項工作很偉大,但是不見得經得起推敲。

想要圓滿的解釋物質世界的究竟,理論體系必須走向唯心,拋棄一切物質的實在性,把這世界當做絕對精神的變化形式,或者一切皆空,色物皆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一切有為法皆為夢幻泡影。

然而,量子物理的諸多實驗結果,測不準原理、觀測過程引發的塌縮、量子糾纏,等等等等,讓我們真實的懷疑,物質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如果世界是虛幻的,大腦和裡面的電信號只是為了讓這一切表面上說的過去,一切的一切在某種精神體內自我完滿,所有的無目的都似乎合於某種最終目的,貫徹於萬物的美竟然不需要內容,難道這是原子碰來碰去就有的?抽掉物質實在性,「客觀世界」這個詞還是其所是嗎?


既然說到康德,就從康德說起。

康德老爺子說,所謂的「客觀世界」是「物自體」,而「物自體」是不可認知的,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而我們人類之所以認知到的世界是如此這般,這是「物自體」作用到我們人類的「認知形式」之後的產物。簡單例子,我們人類都是從出生起就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的,所以我們認知到的世界必然是受到這個有色眼鏡的影響的。

再舉一個例子。你說蘋果是什麼?我們認知到的蘋果,就是它的重量、它的氣味、它的顏色、它的質感等等這些「屬性」,這些所謂「屬性」之所以能夠成其為「屬性」,是因為我們人類有對應的眼耳鼻舌身,而如果我再進一步追問:脫離我們人類特有的眼耳鼻舌身,蘋果「本身」是什麼?…你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不可理喻了。

試想,一個從出生就先天地失明、耳聾、無嗅覺、無觸覺、無味覺…總之就是沒有我們「正常人」認知世界的管道的人,這時候,你跟他描述蘋果、描述世界、描述紅色、描述愛情,他會覺得不可理喻,因為他的世界中,根本沒有這些概念,他的世界很可能是另一種「景象」,是我們這些「正常人」無法認知的一種「景象」。你說,到底是他的世界不可理喻,還是,我們的世界不可理喻?


你所說的神經化學反應,相當於植物神經系統,是不受意識控制的。那麼就與你的提問無關,真實反應客觀世界是受意識控制的部分。

在沒有語言文字的時候,你的大腦是直接處理感官系統提供的原始資料的,比如眼睛看到的形狀、耳朵聽到的聲音、氣味,手、肌膚感觸到的溫度、硬度、材質等等。

語言、文字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需要才產生的,以約定的聲音、形狀對物質世界進行編碼,比如以「山」「hill」這個符號和相應的發聲方式來對應物質世界凸起的地形,那麼其他的很多字詞都會對應其他的物質,比如水、雲、燕、眼等等,無論我們在這個世界發現什麼,我們都會用相應的字詞貼上標籤,以便於我們識別區分,所以不論用語 文編碼的方式還是直接感官接收,我們的大腦都是可以真實的反應客觀世界的。

當然,我們會發現很多描述扭曲了這個世界,但那都是我們的錯誤造成的,扭曲這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


不能。

我們睡覺的時候以為自己在夢裡,醒了便以為回到現實。殊不知夢和現實其實是同一個世界。我們甚至無法證明現實才是現實,夢就是夢。也有可能夢才是現實,現實反而是夢。就好像莊周夢蝶,不知道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自己是蝴蝶正在做的一個夢。

然而這樣說未免太玄,我們不妨就假設現實才是現實吧。即便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我們依然無法完整感知到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受到「感測器」的限制。

眼睛就是一種感測器,有眼睛的物種可以對這個世界成像,沒有的只能兩眼一抹黑活在黑暗裡(當然,成像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抽象描述,並不是非要不可)。然而我們即便有眼睛,我們看到的圖像依然受到限制,像紅外和紫外的光譜人眼就無法觀察。耳朵對聲波的感知有上限和下限,皮膚對溫度的感知有上限和下限。不要說人的感知,就連這個世界都是被限制的存在,至少現在所知的速度是有極限的,沒有東西可以超過光速。這就好像玩《我的世界》時,裡面的方塊人走到了地圖的邊界,發現過不去了。也不知道是世界被局限了,還是我們的能力被局限了。我們現在用機器彌補自身感測器的不足,比如用雷達感知超聲波,而我們用眼睛看雷達屏幕。我們正在不斷擴展我們的感測器。可惜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自身的感測器就被限制了進化,往後人便離不開機器了。而人自身最終也會退居到機器的身後,甚至被機器代替(人本身也是生物機器)。


//顯然不能,感知世界的不是大腦而是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233

那麼抽象得來說,是

物質→可被感知的信號→感受器官→大腦

或者

上帝的陰謀→可被感知的信號→感受器官→大腦

如果你不能確定你的感官是否真實存在的話,

上帝的陰謀→大腦

其中每一步都會丟失一定的信息,但是我們能夠確信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後兩次信號的傳遞都是可信的,這是生物學對5種器官以及其背後的神經機制的研究所確定的。我們無法確定的是信號究竟來自於物質世界還是上帝。

當然這是一個bootstrap的問題,因為生物學研究的可信依賴於視覺的可信,那麼最後總有一個作為整個鏈條開端的不能被證明的東西。

那麼只能說:

「這一切會不會全都是『上帝的陰謀』呢?」

「我不信。就算是的話,這也是一位很稱職的做事不留痕迹的『上帝』。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依然能夠反映『上帝』正在做,和將要做的事情。」

就是說,其實我並不能確定我所感知到的一切是來自於物質還是來自於三體人,但是在三體人沒有漏出馬腳之前,這個問題於我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三體人成功得模擬了物質世界。


大腦不能感受到真實的世界,但是可以感受到比真實更真實的世界。

世界是世界本身的真實。大腦只能從自身的認知方式來認識世界。而大腦處於世界之中,所以世界的真實就是觀察者觀察到自己在觀察。

也就是說,真實即存在,存在即邏輯閉合。所以,我思故我在。


這就是唯心論的發展歷程了。

—————————————————————————————————————————

光丟一句話好像有點不太好,所謂科學就是客觀。既然客觀存在的東西,科學應當是承認的,例如人腦限制,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會推動唯心論的發展。例如牛頓晚年研究宗教,又比如現在我們看待量子學。


個人觀點不能,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所有由人腦認知的事物潛移默化中都經過了意識的處理。

所以,這個世界是每個人的世界


一個字——能!

人的主體就是人的意識本身。

人的肉體、大腦、神經也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可以看做客觀世界裡一個有機物組成的感知輔助設備。除了意識,其他的一切都是客觀世界。

人的意識按現在的科學理論,不能獨立於物質存在,但窮盡最新的科學理論都不能解釋意識到底是什麼。

相信未來有一天,科學可以解釋「意識到底是什麼」,既「我是誰?」的問題。然後我們可以知道「我來自哪裡?要去往何處」,也是我們全面認識客觀世界的一天。

更加未來的一天,人的意識或許能獨立於物質而存在。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從生理學角度說,一部分吧。人沒有完全識別客觀事物的生理基礎。就拿人體視覺來說,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只識別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可見光)並進行感光換能作用,經過視神經等最後到達大腦皮層相應區域,處理後形成我們的視覺。但是大量低頻如無線電波和高頻如伽馬射線等等視覺上都無法感知。在聽覺上人耳能接收理解的聲波也有一定頻率範圍。但是話說回來,人們不是還靠自己認識到了很多感覺器官感受不到的物質嗎?所以我一直覺得人類最寶貴最自傲的就是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通過它人類可以超越自己的認識,彌補生理上的不足。

從生理之外的角度看,題主的問題應該可以類似於「人的主觀意識是否能正確認識客觀存在」這類的老問題。東西方哲人對此都有各自的觀點,可以去了解下。我只簡單談談我自己的一點想法。我覺得人在認識一件事物的過程中,總會因為其學識,種族,地位等一系列因素給他的認識帶來一定的主觀性(所謂理性愛國本身就是不現實的,只能做到偏理性)。

但是我也覺得有些東西看得太清楚反而不是好事。


事實是不一定,不是有時候能有時候不能的那種不一定,而是那種根本無法證實和證偽的不一定。

然而除了相信感官,我們別無選擇。

想像一下,假設電腦有了智能,他會不會思考:我每天從網線、USB、鍵盤滑鼠收到的數據,到底能不能反應客觀世界?

這當然取決於人類,人類讓電腦「看」到什麼,他也就只能看到什麼。


柏拉圖:「我們對於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於那些屬於感官世界的具體事物只能有意見或看法。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的,只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看了題主的描述,我相信京極夏彥姑獲鳥之夏裡面的關於外部世界、內部世界、大腦、心、意識的對話應該符合題主對答案的要求。


推薦閱讀:

為什麼乙醇的熵大於乙醚?
數學、自然科學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巧合?比如牛頓萊布尼茨同時發明微積分等?
化學化工領域應該關注哪些網站?
如何優雅的完成有機化學作業中豬一樣的底物的合成題?
如何看待美諾獎團隊成功將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燃料?

TAG:哲學 | 化學 | 生物學 | 神經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