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產業得以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縱觀世界,很難講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不好(我的認識很膚淺,也許有人會指出深層次的破敗)。

從市值來看,世界前6的互聯網公司,有騰訊、百度(我就暫且把它當作中國的了,也有人說是美國的,我還沒弄清),阿里如果上市也很可觀。

從規模來講,騰訊活躍賬戶數達到7億以上騰訊公布最新平台數據:騰訊公布最新平台數據:QQ活躍用戶數達7.21億,超過美國的人口的兩倍(不要吐槽這個比法,我知道中國並沒有那麼多網民);淘寶+天貓的銷售額超過Amazon+eBay。

從Alexa排名來看,世界前20,中國網站有8席(依次為百度,QQ,淘寶,新浪,好123,網易,微博,天貓)

依地區看(看前20):

大陸:唯有google並非本土出身。

日本:8家(FC2, アメーバブログ, 楽天, ライブドア, ニコニコ, goo, DMM, 価格);除了美國網站,還有中(百度)韓(NAVER)各一。(也許Yahoo! JAPAN也可以算本土的)

韓國:5家(NAVER, DAUM, NATE, TISTORY, G??),令我詫異的是中國網站居然有7個(百度、QQ、搜搜、淘寶、新浪、網易、好123),而且還有Google香港,是這個統計不準確嗎?

台灣:13家,惟前5有4家美國(Yahoo,Facebook,Google,Google台灣),百度排13。

阿根廷:(Mercado Libre, Clarín, La Nación, Taringa, Infobae, OLe, TN)

巴西:5家(UOL, iG, Terra, Abril, Americanas),有阿根廷的Mercado Livre。

義大利:6家(Libero, La Repubblica, Corriere, Virgilio, Altervista, Mediaset, AutoSottoCosto)

西班牙:6家(Milanucios, As, El Mundo, Marca, El País, La Caixa)

墨西哥:2家(El Universal),有阿根廷的Mercado Libre(就是巴西的Mercado Livre),還有阿根廷的Taringa。

英國:3家(BBC, Daily Mail, The Guardian)

法國:9家(leboncoin, Orange, free, CommentCaMarche, Le Figaro, Le Monde, AlloCiné, SFR, Cdiscount)

德國:9家(Spiegel, Bild, Web, GMX, T-Online, Uimserv, CHIP, XING, Gutefrage)

印度:6家(Indiatimes, Flipkart, Rediff, In, Snapdeal, OLX)

但無論前20的多少,這些國家的前5一般都是Google, Facebook, Youtube, Yahoo, Wikipedia, Amazon這樣的網站。

俄羅斯:唯一比較獨特的,前5有Яндекс, ВКонтакте, http://Mail.Ru,前20有13家本土的(Одноклассники, LiveInternet, AVITO, Рамблер, RuTracker, u Coz, Сбербанк России, Хабрахабр, WebMoney)。

第一是在世界發展來看,目前只有美國公司能覆蓋幾乎全世界,其他國家最近有點動靜的全球化推廣好像是中日韓的微信,ライン,????。

第二是在本土的發展,以上地區,只有俄羅斯有相對完善的、具有群眾基礎的網站生態圈,像中美這樣能完全獨立的,沒有。

人口也許是重要因素,一個企業能在母國積蓄較大力量,至少會有利於擴張。中國在這方面優勢很大。

文化也有,比如俄羅斯在講印歐語的國家中屬於相對獨立的(文字、宗教、歷史)。而中國無疑是東亞地區長期的文化宗主國,自身能保持獨立,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對日本和台灣的輻射(並不奇怪)。

還有就是政策問題,中國獨特的互聯網政策是否也為本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契機?

另外一些觀察:

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多地區,本土的流行網站多是新聞、資訊網站。而在全球範圍有一些巨無霸網站(Google, Facebook, Youtube, Yahoo, Wikipedia, Amazon, Blogspot, Instagram),全是美國的。


把我在歐洲在互聯網時代落後了嗎,原因是什麼? 的答案粘貼了過來

本文所討論的是各個地區的互聯網應用的影響力,不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技術水準等。

所以題目「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落後了」,本文的解讀是:「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為什麼沒有什麼知名應用」

=========================正文==============================

你覺得互聯網的作用應當是什麼呢?

在我的理解當中,互聯網的直接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傳播成本。這種情況下,降低信息傳播成本對誰有利——有利的更大,互聯網發展越快;有利的更小,互聯網發展就慢些。

以這個假設作為前提,我們來分析下四個地區、六個對比的互聯網發展狀況:

1、美國和歐洲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是沒有錯的,但是到今天我們看,世界上著名的互聯網公司還是美國多,歐洲少。甚至我們有個感覺,似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不必歐洲差到哪裡去(對不對後面再說)。

在我看來,互聯網在美國發展的快,其原因是所有國家裡面非常特殊的:因為就信息傳播的成本來說,美國和歐洲社會發展水平差不多,成本降低帶來的機遇也差不多。但是,美國的文化是統一的,這點很重要。

在歐洲,一個網路應用面對的必須是全歐洲的消費者。這樣這個應用的成本才能攤薄到每個消費者頭上,這樣成本、收益的比率才能比較的低。咳咳,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妹,這小國家這麼多,語言那麼多,我成本怎麼也下不去啊……

而美國,基本上都是英文,恩,同樣的應用,成本就低多了……

如果某個應用在歐洲、美國有相同的收益,那麼這個應用在美國一定能賺大錢,為公司帶來現金。公司有了現金,就可以繼續擴張,擴張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在歐洲的話,盈利與否都兩說了。

2、美國和日本

日本和美國具有相似的人口規模,相似的文化統一度(日本的文化統一度應當比美國高)。但是日本的互聯網發展仍然沒有美國好。其實原因很簡單:日本的其他產業太強了,而日本的文化擴張能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

你看,當互聯網萌芽的時候,日本正處於黃金時代的燦爛餘輝中(70、80年代,日本在經濟上的強勢直逼美國):有一個很賺錢的生意在手,你對於新的東西投入總是不那麼大嘛~

當互聯網在90年代爆發的時候,因為美國的先期投入,所以這個時候似乎網路世界是以美國為主角的。日本當然沒有戲份(全世界都沒有戲份)。


了00年代呢?泡沫、泡沫,不斷的泡沫讓日本趕不上互聯網的新班次——而且,這個時期美國轉向了金融(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美聯儲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次
級貸,就是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的那個次級貸)。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那我也去做金融才是比較好的出路(其實到了這個時期,日本人由於其他產業的
強勢導致的對IT的漠視這樣的理由已經不是很有說服力了。所以,對於00年代的這一段大家批判理解。)(關於孫正義與軟銀,後面談)。

關於日本的
文化擴張能力:你會發現日本的文化出口都是消費級別的,至少遠遠沒有美國大片那種「普世價值」宣傳的影響力。中國人或許會嚮往美國那樣的「普世價值」(中
性,請不要過度解讀),但是中國人會因為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不會信奉日本的文化吧(當然了,不絕對)。而且,美國的互聯網公司
發展起來以後,海外市場可以開拓歐洲,至少英國是沒有問題的。日本開拓哪裡呢??東亞都是有歷史恩怨的,東南亞,互聯網沒有那麼發達……

從成本角度來說,雖然確實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但是這個成本:在日本人強盛的時候,對日本人不算什麼重大利好(對被日本人經濟上逼到死角的美國人來說倒是個利好),在日本人衰落的時候,又成本略高。

3、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

這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如火如荼,大有和美歐比拼的架勢。


聯網帶來的信息成本利好對中國來說是很有價值的,這個價值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的信息傳播設施沒有美歐日發展那麼成熟,而互聯網是一個相對低成本的高起
點——這是中國發展互聯網的原始動力。這個動力可以舉例來說: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各種金融卡使用沒有美歐日那麼方便;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完善,沒有美歐
日那種在大街上撒泡尿都能影響健康保險的程度(誇張了,批判理解哈~);我國的支付體系不完善,恩,你知道中國的PKI(public key
instrument)基本上到了02年才大體算是完成了么?

但是僅僅有動力是不夠的,印度也有動力,但是印度以和中國相似的人口也沒聽說發展出來啥。哦,對了,印度還是軟體外包產業的大國呢。這個時候我們要看到中國和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重大不同:中國不僅有動力,也有一點實力,還有一點因為實力產生的動力。

中國的工業化底子,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比起來都是好的,這個好可以從人才儲備(文盲率等)、重工業發展程度等等看出來。恩,上網怎麼也得認字吧?上網的電腦怎麼也得自己能組裝吧(很多國家就是連組裝都不行……)。

這種實力還產生了一點動力:互聯網的真正發展僅僅靠做一些消費級別的東西是不行的,特別是在中國這個用戶沒有為互聯網產品付費習慣的國家。那麼,中國的互聯網必須有一些工業級別的東西:互聯網必須在中國的工業化中間起到作用。

所以馬雲做個「黃頁」居然還成功了,因為這是中國企業接觸互聯網的一個門路。所以馬雲做淘寶成功了,因為這是中國工廠擺脫渠道商的一個門路。所以馬雲做支付寶成功了,因為這是用戶擺脫麻煩的跟不上時代的網銀的一個門路。

這些人觸網嘗到甜頭,所以他們會支持互聯網的發展,這也是馬雲的帝國產生的一個原因。

在擴張能力方面,中國比美日歐的人口規模都大了一個數量級:恩,我辦個奧運會奧運場館都可以通過參觀的方式來小小的做一下資金支撐。這個人口規模就已經能夠製成大量的網站(比如知乎)運行了。或者說,這個人口規模,在互聯網泡沫時期,能為中國公司拉到比較多的風投做擔保。

換句話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國外擴張的意願並沒有很多——光國內擴展就很有癮頭了嘛~這就導致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國外擴張上的穩重。

舉例來說:親,還記得大明湖畔的ebay么?擴張太早,目標市場沒有調查清楚,直接在中國輸給了淘寶,也沒聽說在別的國家創出什麼道道來。至於中國企業,攢夠了錢就可以先東南亞、東亞,然後歐美的擴張了嘛~

可以小小總結一下:中國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原因真是全球最特殊的,也許也是最健康、有力的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下面繼續分析。

4、美國和中國

美國和中國三個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技術水平不同。

前兩者前面都有表述。技術水平美國當然是高的~但是問題在於,美國全方位的高技術並沒有很順暢的轉化為賬目上的收益。


互聯網的相關領域內,什麼是高技術呢?人工智慧什麼的這兩年剛剛做出來,但是還沒有在市場上獲得大的反響。均衡負載什麼的就美國那點人,人家又不差錢,投
入的動力不夠啊(恩,你看連大眾點評網這樣的三線甚至四線互聯網應用都搞均衡負載了,美國的三線互聯網應用?好吧,咱也沒聽說過……這點批判下)。

所以你看,美國對中國的優勢主要在於:技術儲備雄厚(人家都出來那麼牛的人工智慧了啊親!!!中國的在哪裡啊)就差轉化為金錢了,技術成本低,很多中國必須做的技術研發人家不用做(均衡負載滿滿的都是淚)。

5、日本和中國


多不同在這裡就不表述了,這裡只說幾個個不同:日本的物流體系,因為太健全的緣故,所以日本人網購的動力不如中國那麼強。強到什麼地步呢?門牌號清清楚
楚,不會出現中國這種連自己的門牌號都不知道的情況。各種小店深入基層,當美國人在大mall裡面買東西的時候,日本人多逛幾個小店就置辦全一套傢伙了。

不過異軍突起的日本的軟銀為代表的投資集團——應當說是學美國金融學到了一些真東西,在中國投了大量的互聯網企業。投的多了,當然,命中目標的也就多了。這大概是日本在互聯網時代最精彩的舉措。不過也別忘記,至少還有個美國和他爭著搶著要投資呢……

6、歐洲和中國

這應當是本文的重頭戲。


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歐洲可以算是世界領先,和美國不相伯仲的。逗比之處在於,從那個時候開始,歐洲的各種小國寡民癥狀就極大的阻礙了歐洲互聯網行業發
展:能想像歐洲各個國家各個大學自己都開發一個網路協議的窘迫嗎?更逗比的是要不是有tcp/ip一系列協議兜著,歐洲現在仍然是這種協議一堆的情況。

一個內部不聯合的歐洲,從一開始就在互聯網時代輸掉了。

如果只是內部不聯合也就罷了。問題在於,歐洲的產業空心化,雖然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但是歐洲的工業也是只剩下賺大錢的工業了:要麼精密儀器,要麼高端化工,要麼賣個奢侈品,要麼賣個東歐妹子與白粉(pia飛)。你看,這些產業有上網的動力么?

在中國,如果你在00年代有個鞋廠,至少你會把本廠的次品拿出來上淘寶清倉嘛~估計清倉效果也還會不錯(我就有一雙這樣的鞋子,只是一個針腳沒訂好而已嘛~基本看不出來)。

但是歐洲??上述的幾個產業的訂單模式、生產模式都不支持這樣的網路消費方式。換句話說,歐美的產業空心化,直接導致的就是消費者消費量最大的產品他們自己不造了……全都是中國製造。這種情況導致的就是中國的淘寶會火起來,但是歐美沒有這樣的模式。對了,日本也沒有。

當然,人家歐洲很冤枉的嘛~就算我小國寡民,就算我沒有低端工業,那我諾基亞要是能和小米一樣搞個營銷,我在互聯網時代也算有拿得出的東西了~

咳咳,小國寡民就註定歐洲搞小米的營銷也搞不出來……人小米粉絲千千萬都能在歐洲組個國家了(性別比例堪憂,估計還得靠東歐妹子)。

==========================總結==================================

歐洲的衰落是有先天性的不足的:小國寡民。這種不足直接導致了歐洲各種網路營銷手段、網路社交產品的拿不出手。

歐洲的產業空心化是後天不努力:國民寧肯失業領救濟也不幹活,那麼連互聯網都饒不了你。

對了,其實歐洲的 網路產品還有幾個能拿出手的:什麼憤怒的小鳥1啊,憤怒的小鳥2啊,憤怒的小鳥3啊……

至於諾基亞:人家才不是互聯網產品呢哼╭(╯^╰)╮

大總結:你看,互聯網降低的那點信息傳播成本被歐洲人用來甩妹子抽白粉不工作了吧……

=================預測=======================================

評論區有小夥伴讓俺預測下,口胡!俺這個精蟲上腦滿腦子都是歐洲大妹子的人預測什麼東西能準確啊!!!

而且非要預測什麼,是等著未來的人穿越回來打臉嗎額?

好吧,你們盛情難卻……

我觀察,互聯網所造成的信息成本下降還沒有傳導到中國各行各業——這是互聯網行業在未來10年20年的部分趨勢:學習過ERP相關實施知識的人基本上都學習過「大冶摩托」的案例。現在,大冶摩托在實施過「某友」(防止打廣告,反正你要知道是哪個公司去直接百度這個案例是很容易百度出來的)U9系統後,在全國布局的各個工廠主要都是生產人員,2000多人的工廠(這裡修改了下,發現描述不準確)可能在財會方面僅僅配備一個中專畢業的小姑娘做做記賬工作就可以了——這和傳統的工廠是不一樣的(我想想,至少得有一個出納、一個會計吧?配套的倉庫得來兩個記賬的吧?工廠要是流水線的話,你得做排程,排程怎麼入賬??再來兩個財會人員嘛!)。

當然了,某友的這幾個ERP系統不是互聯網產品。但是這些互聯網產品都存在「雲」化的可能——直接搬到互聯網上去,以低廉的租金供小微企業使用。這是本人曾經的研究課題。(當然,本人不是什麼專家教授,所以本人研究的也不算深入)

其實準確的說,在目前看來,互聯網在應用上的發展已經被發展的……額……人類天性中關於信息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被互聯網應用覆蓋了。只是之前覆蓋的只是娛樂、社交什麼的東西,接下來也該覆蓋下人類的生產活動了~恩,相信我,這個領域的money比娛樂多的不是一點半點,看看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對比就知道了——畢竟從有錢人的手裡賺錢比從沒錢人的手裡賺錢容易的不是一點半點(這一點的另外表述就是:淘寶壓榨了眾多中小店家……咳咳,壓出來那麼多金色的水啊……)。

小總結下:互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是向生產領域蔓延。用互聯網「雲」應用取代傳統的PC應用,用B/S模式應用取代C/S應用,這是真正的金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從目前的某友的服務模式看……最賺錢的是各種項目實施專家,而不是碼農……當然了,事情是會起變化的,在雲的時代,分散式處理什麼的估計會改變這點。

輕輕拍哦~


先說一下客觀原因吧。

  1. youtube和facebook不能用,google和wikipedia時不時不能用。因此,這種需要翻牆的網站,對於中國廣大伸手黨網民來說,肯定就拋棄這些國外網站了;
  2. yahoo新聞不能和遠遠中國的四大門戶網站相比,在yahoo進入中國初期,也始終不肯對中國進行本土化改造(如不肯學四大門戶的長網頁格式),導致被中國網民拋棄;
  3. 博客類的Blogspot和圖片分享類的Instagram,博客在中國只是短暫輝煌之後就沒下文了,圖片分享能不能在中國流行尚屬未知,因此即使剔除他們的中國模仿者,他們也不會在中國流行;

  4. Amazon和ebay,前者在前期不太注重中國市場導致京東和天貓的做大,後者由於對中國市場研究不透徹(收費政策和paypal的遲遲引入中國),而徹底錯失了中國的C2C市場。
  5. 中國的優秀互聯網企業陸續拒絕國外互聯網巨頭的吞併(百度拒google,京東拒沃爾瑪)。

說一下主觀的吧。

  1. 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網民市場,這種誘人的「前景」和「錢景」吸引了大量中國的優秀人才進入這個行業(試看碼農類專業在各個高校的分數,馬化騰、張小龍這種天才級的產品經理,以及阿里巴巴B2B和美團等強大的銷售團隊),這使得中國在互聯網技術領域一直處於世界水平;
  2. 中國互聯網的誘人的「前景」和「錢景」吸引了大量的資金進入這個行業,而各種已經上市的互聯網巨頭和新貴又投入大量資金在該領域,這使得中國互聯網近幾年一直處於「不缺錢」的狀態和激烈的競爭狀態,也要感謝互聯網沒出現什麼強大的「國家隊」;
  3. 中國特殊的文化。比如:google的搜索技術確實領先全球,但是要論中文搜索,百度和google確實需要好好再思考一下,這是中文特殊性的一個結果;再比如:中國人交流偏向於IM(可能是互聯網普及較晚),而國外偏向於郵件;
  4. 中國有堵牆,看不到牆外的各種美。如果可以無憂無慮的上youtube,估計不會有幾個人還會登陸youku和tudou,youtube流暢秒殺中國視頻網站不說,即使是插播的廣告,短小不說,質量那也都是大片級別,恨不得再看一次。。。


1、市場大: 人口優勢在這兒擺著;

2、程序員供給不成問題,碼農無數;

3、政府的某些措施,客觀上起到了保護作用~


說什麼原因的人都有,但卻沒有一個人提到中國政府。

難道大家不認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教育、工業等各方面不屈不撓的投入么?

反例,看看印度吧。


1、百度肯定是中國公司。

2、中國互聯網產業得以發展壯大,要感謝屌絲。

3、同時要感謝信息閉塞。

4、最後要感謝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


不還是因為中國人多嗎,而外國的一些網站又被牆了嗎


這個,真的要誇誇咱黨的政策好了!

好就好在,中國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沒政策管制,這個行業就會超限發展。

互聯網行業的萌芽和發展期,是中國真正全產業鏈缺乏政策管制和國資競爭的行業。


人口紅利


歐洲互聯網企業為什麼發展的不好:

1.歐洲每個國家人少,開發成本較高。

2.在歐洲相比在美國,創業環境遠不自由。

3.語言普遍和英語世界接近,改用美國的產品成本低。

4.用戶有選擇產品的自由(不光是政策上的自由,也有觀念上的自由),有好用的直接就用。

與之對比中國為什麼互聯網企業發展快:

1.人多,用戶就多(托改革開放的福,大家還都用得起)。

2.語言和英語差很遠,移植成本高(一個例子是谷歌即使在大陸和百度競爭的時候,中文搜索本身也不佔優勢)。

3.選擇產品的自由被限制,本土企業藉以發展壯大。


移動改變生活,互聯網讓我們的交流、學習更加便捷,成本更低,這就叫浪潮,科技浪潮,大勢所趨


也許沒有那麼複雜,可能僅僅只是因為真正賺錢的產業如石油、賭博、煙草、地產、銀行、傳媒……我們都做不了。(或權力尋租、或國企壟斷)

試想,當一個人口第一的大國,所有的創造力都只能撲向一個領域,不繁榮才見鬼呢!


從另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淡一下這個問題,引用資料為易方達基金公司某基金推介資料


1)人口紅利;

2)傳統行業結構不完善。


兩個紅利一道牆

1.人口紅利

2.教育紅利

3.防火牆


因為人口紅利,因為壟斷,因為管制


個人覺得中國的互聯網未來會超過美國,從業人數巨大,數據體量大,市場充分競爭。這就是人多的好處,能夠把互聯網的優勢充分體現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程序員工作比中國程序員工作輕鬆、加班少?工作效率區別大嗎?
windows 10的哪一個功能/特點讓你感覺到"必須得升級了"?
win7系統需要經常優化嗎?優化過度怎麼辦?
為什麼搞IT的會那麼累?
求推薦價位在4000左右值得購買的筆記本電腦?

TAG:中國互聯網 | 互聯網 | 商業 | 信息技術IT | 地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