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線技術是一個好技術嗎,具不具備實用性?

看了智能天線的技術介紹,個人感覺技術很粗糙的樣子,但是又似乎宣傳得很好,想要了解下這個技術好不好,實用嗎?


智能天線不算我國提出來的吧,只是在 TD-SCDMA 里使用了而已

智能天線又叫自適應天線陣列(AAA),利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將多根天線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從而形成定向性很強的所謂波束,區分不同位置的終端,降低其他位置的終端的干擾。這個技術實際上在軍事/雷達技術中,很早就採用了,就是所謂的相控陣雷達,嗯,宙斯盾聽說過吧,就是類似的技術。

優點:波束定位的越精確,不同終端之間的干擾就越小,因為兩個終端能在同一個位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從而提高了頻譜利用率。同時,這個技術主要是在基站端計算,對終端的要求不是特別高,所以,不太消耗終端的計算能力。

缺點:

  • 基站天線體積大,TD的是8根天線,不論是定向的面板,還是無向的圓桶,體積都很大,安裝天線的工程複雜度和審批要求都高,還容易引起周圍居民的恐慌,基站到天線的饋管也因此也一根變8根,安裝複雜度和成本都變高了,在移動的努力投入下,這些都有了不少改進,但還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 過於依賴信號處理技術,不但提高了計算量需求,而且因為發送接收都要根據移動台發射的信號進行精確地信道估計,遇到高速移動等無法有效估算信道的情況,通信質量必然大幅度下降。

為什麼TD要採用智能天線,或者為什麼只有TD採用智能天線。這是由TD的特點決定的:

  • TD的帶寬低,是非對稱1.6MHz,WCDMA 是對稱5MHz,上下行一共10MHz,兩者是6倍的關係,所以要達到3G要求的速率,TD必須有更高的頻譜利用率,智能天線就是為了提高頻譜利用率而採用的。
  • TD 的上下行在一個頻率上,接收到的上行信號可以用來估算下行信道,進行聯合接收、聯合發送,而 WCDMA 有 190MHz 的上下行雙工間隔,無法利用上行估算下行信道,智能天線的作用會大打折扣,所以也就沒什麼採用的必要了

很久不幹這個了,嗯,不一定全,湊合看吧


謝邀。

@Norman Karma @Wang Xu 的答案針對 TD 中智能天線技術的解答,已經相當完整。

我的回答從其他方面略作補充。

我國提出的智能天線技術是一個好技術嗎?

首先,Smart Antenna (或稱 Adaptive Array Antennas)並不是我國提出的,Beamforming(波束成形)的概念在學界是1988年由兩位美國教授提出:http://www.engr.wisc.edu/ece/faculty/vanveen_barry/ASSP_Mag_88.pdf

TD 作為 「我國自主標準」 ,官方語言不可避免地有粉飾之處,兼聽則明吧。

在當前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智能天線技術不僅包含 AAA,Beamforming,通常還會指代 多進多出 (MIMO)等等。

就技術本身而言,毫無疑問是好技術,Beamforming 和 MIMO 的數學模型都很精彩。但在實際應用中,應用智能天線技術引入了相當的複雜度,能否帶來相應的性能提升,還要考量很多因素。

具不具備實用性?

實用性的水準根據不同技術的特點和應用場景而定,技術的發展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也會帶來新問題。

以 MIMO 為例,它對於 HSPA+ 和 LTE 而言,都是接入側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無論是WCDMA,還是 LTE 採用的 OFDM 調製技術,在頻域,碼域復用的帶寬潛力已經基本用盡。因此依靠 MIMO 的多天線達成更大的時空域復用,是提升無線帶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MIMO 從最早的 Alamouti 2*2,到 4*4 乃至 8*8,以致到將來會採用更龐大的天線陣列,理論性能提升的同時,帶來的是明顯的複雜度提升,對於實際性能會造成相當大的挑戰。


具體會因為環境複雜而。。。

總之就是說的比較好聽的一個技術


提高信號的定向性,減少頻道的干擾,根據環境改變發射功率,利用多天線自適應環境,改善數據的傳輸效率,這種技術與軟體無線電的核心意圖差不多,更好改善當今無線電利用效率。所以很實用


推薦閱讀:

是否要放棄工科專業,去考翻譯碩士(MTI)的研究生?
LZ編碼的段號是怎麼確定的?
怎麼利用IEEE學習一些知識?
通信工程哪一科比較重要?
wifi最初設計時為什麼不引入多址技術?

TAG:通信 | 通信行業 | 通信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