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Brokerage 是投行的什麼業務?

獻醜一問,在投資界中,Prime Brokerage有無確切的中文翻譯?具體業務內容是什麼?


從業人員,PB主要是外資投行的一塊業務,很賺錢,我們公司現在也在準備開展這項業務,我參與了我們公司PB業務的準備流程中,這塊業務是一個投行的硬實力的體現,而且對系統要求挺高的。看了其他幾個回答,比較贊同 @Stanley 和 @economist123 的答案,但補充一點,客戶不一定是對沖基金。

我們的PB業務,是希望提供給機構客戶一站式服務,我們這邊,剛剛起步,希望能先給PB客戶的提供的是,讓客戶的各種類型證券(stock, bond, cbbc, warrant, future, etc)的交易都在我們一個交易平台上做trade,我們能給客戶提供更低的資金成本嗎,之後在為機構客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服務,比如法律,或者國內基金出海來香港,我們幫他們解決一些列服務,等等。

比如,客戶對同一個underlying進行buy equity和short future的兩筆相反的trade,傳統的情況是,那兩個position是分開在股票賬戶和期貨賬戶上,那分開兩個賬戶來看,其實這個risk exposure是更大的,兩倍的delta。而如果把兩個賬戶合起來,放在一個合併的PB賬戶上看,一正一負其實hedge完delta是0,risk是很小的,那相應的margin也應該很少。

那我們給客戶的資金成本少了, 我們怎麼賺錢呢?只要客戶的全部資產都在我們PB賬戶上了,我們其實操作空間就很大了,可以用這些資產,比如lending stocks, do some financing, etc, which would make a lot of money.


主經紀人,簡單來說給HF提供一攬子服務。從資本介紹到融資融券,你要什麼,他給什麼,中間收一筆(net interest income, stock borrow fees, transaction fees),用投行b/s重資產輕人工套白狼,悄悄的說,該業務客戶粘性極大,老底交了不怕不trade,和dying的ST比起來,PB是躺著賺大錢的。


之前來知乎逛的時候看到過這個問題,當時對Prime brokerage也是一知半解,之後特意花時間做過些研究,這裡分享出來,供參考。

Prime brokerage現在國內有了比較明確的譯法,各家機構稱之為「主經紀商業務」,簡稱PB,下面我自問自答,希望可以幫助你快速地理解要義。

Prime brokerage主要指什麼?

PB業務在海外證券業務中的定位是:以對沖基金為核心客戶的全產業鏈服務。在海外投行裡面,PB一般屬於Corporate Investment Banking或者Sales Trading部門,主要面向機構客戶,主要是對沖基金。

所謂全產業鏈,道道就多了,你可以設想一下,一個對沖基金(國內大致等同於私募基金)管理人,除了做得一手好投資,對於怎麼設立產品、怎麼做後續的管理,包括怎麼應對監管的各種要求,做不到完全cover,即使能力充足也不能面面俱到。

下面這張圖,我認為可以比較好地概括PB的業務內涵(圖來自Oliver Wyman):

此圖中間有一道白色長方形區域,裡面寫著Prime brokers,圖右邊可以找到對應的服務供應機構:banks brokers;圖頂上寫著一系列服務內容:交易執行、居間服務、資產託管、基金髮行、行政服務,等等。

也就是說,banks brokers給對沖基金(也包括其它)提供的PB服務,大致可以分為行政層面(公司設立、產品發行、產品銷售)、交易層面(交易執行、融資融券)、交易後服務(託管清算、產品估值)等等,涵蓋面非常之廣。所以說它是個需要綜合實力且充分調動各種資源的業務。

當然,海外有比較成熟的託管商(Custodian)和清算所(Clearing House),因此對沖基金未必會將全部的業務都拿到投行來做,很多情況下只是把交易相關的環節放在這兒。

Prime Brokerage靠什麼賺錢?

做這塊研究的時候,發現中文的資料講這塊的很少,尤其通過分析財報精確地說明PB靠什麼賺錢的基本上沒有。只有一些諮詢報告的數據總結過,海外投行PB業務主要依賴兩塊收入,一是交易收入,這塊佔20%左右,因為傭金逐步走低,近幾年這塊佔比也在下降;另一塊是證券和資金借貸收入,也就是融資融券,在國內屬於信用業務,大約佔70%。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收入,包括託管、清算等等,屬於基礎業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投入,但是直接的回報卻不多。這一點和國內是一致的。21經濟網有一篇文章,文中採訪了國泰君安託管部總經理陳忠義,說在2015年,國泰君安[兩融+交易]與[託管+外包]的收入佔比為4:1,換言之[兩融+交易]佔了PB業務收入的80%。託管和一系列外包服務本質上屬於中後台、功能性業務,在收入中佔比不高,但卻是實現其他衍生收入的必備基礎。

就收入來講,PB有兩大優勢,首先是收入相對穩定(資本中介業務的特性);其次,由於投行對機構客戶有比較強的議價空間,PB的幾塊分業務(交易、融資融券、託管等等),它們的費率在一定市場背景下具備漲價的空間,比如對沖基金行業監管趨嚴的時候,就要求主經紀商提供更高質量的中後台服務,它們也會藉此提價。

好了,今天先寫到這裡,後續如果有人感興趣,可以再交流、補充。


針對投行來說,就是最主要的經紀業務(直譯),也就是主要針對對沖基金或者large-cap的其他類型基金的服務


Silver說的最靠譜。其他的,你們看看拉倒了。


中文意思翻譯叫做對沖基金中介人,為剛成立的對沖基金提供法律顧問,IT平台支持,為已有的對沖基金提供資產託管,leverage, securities lending, securities leverage等服務。在英美投行中屬於小眾的部門,每年招的人都很少。全球prime brokerage industry 競爭很激烈,領頭有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每年的行業利潤有幾十億美元,是一個revenue making industry, 很多人以為是後台,其實是front office pay。


機構經紀商


我也有相同的問題,於是Google了一下,在中國建設銀行網站上發現了答案,分享一下。

投行(高盛,摩根)向對沖基金(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提供的一攬子服務英文名稱是Prime Brokerage,我們翻譯為機構經紀業務,具體來說就是投行向對沖基金提供股票貸款、融資、集中清算、結算和託管等服務。對沖基金經紀服務已發展成80億美元年收入的市場。如果加上交易手續費收入,投行每年從對沖基金賺取的費用預計在260億美元。為何對沖基金不使用商業銀行的託管業務,而選擇使用投資銀行的機構經紀服務?原因就是投行給的優惠更多,比如投行允許將客戶準備金賬戶的證券做貸款質押品,這就大大降低了對沖基金成本。


PB是個很大的部門,利潤來源說簡單點就是financing,客戶要高槓桿,那就得跟PB借錢,然後PB charge 一個rate根據balance,如果還想深入了解可以看下rehypo


PB業務最直白的說法就是私募找個券商開戶拿客戶資金做交易炒股票


直譯:主要經紀商。

類似custodian,幫hedge funds管理stock和funds


推薦閱讀:

融資融券部門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樣的?
美本留學生如何進中金/知名券商?
如何系統地準備投行面試?
都有哪些指標可以判斷一家公司是否缺錢或需要融資?
曾博為什麼沒有去投行?

TAG:投資銀行 | 投資 | 資本市場 | 金融 | 美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