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類歌曲的副歌,聽了第一句就知道第二句怎麼唱?
比如《Dilemma》以及林宥嘉的《浪費》。
和絃
流行歌曲一般都由四/八個和絃組成一個「和絃包」,俗稱「套/套子/...」。在大調歌曲中,和絃包中的第一個和絃多半是 I.major,即「一級大三和絃/主和絃」(以下均用簡寫),少部份 II.major/minor(用在典型的 2514736 中)等等,其餘不贅言,總之以 I.major 開始的占絕對多數,此處即以 I.major 為例討論。而第二個和絃,又多半是對主和絃最具支撐力、在行進上對回到主和絃有最強傾向性的屬和絃,即 V.major,次之(此處指在出現概率上次之,而非功能上次之)是下屬和絃 IV.major 和下中和絃 VI.minor,而這兩者中,前者的三音與後者的根音皆是六級音,流行歌曲創作/編曲者多半要在第一個和絃的根音(即一級音)與第二個和絃中的六級音之間插入一個下主音(即七級音)作為過渡,其結果就是你總能在聽上去順耳的流行歌中找到下行的大調自然音階,或它的一部份,這為聽者預判和絃/旋律走向提供了重要參照。上述情況並非絕對,而是出現概率相當大的一種。對於其他情況而言,原理大同小異。
旋律
旋律的寫作手法,在流行歌曲當中,簡直堪稱「貧乏」。除級進、跳進、模進與同音反覆之外,至多不過有一些裝飾音(我總懷疑那些是歌手的即興轉音,而非曲作者本意)。下面以樓梯作比,簡要介紹下這四種主要手法:
級進──上樓梯(或下樓梯)時,一級一級挨著走,就是級進;
跳進──上樓梯(或下樓梯)時,隔一級走,或隔兩級走,或隔三級...模進──在走一段比較長的樓梯時,按一定模板走,模板可以包括級進和跳進,多數時候也包括行走的步速,比如先隔一級,再隔三級,停一下,再挨著走三級,然後再隔一級,再隔三級,停一下,再挨著走三級...同音反覆──在同一級上原地踏步《浪費》
《大小說家》﹣林宥嘉,2012典型的模進。副歌主要的兩句如下1) 0512 | 4354 | 3543 | ---- |
2) 0355 | 2132 | 1376 | ---- |第二句嚴格按照第一句的模板來的話應該為 0367 | 2132 | 1321 | ---- |,如果真的這樣唱會顯得很傻,只有練手段子纔會這麼編寫。曲作者因此做了些小小變動,這些變動微乎其微,完全是為了「令第二句與第一句不同」而變,幾乎沒有任何其它意義[1]。它仍保留了模進的骨架,即「435435/213213」,當你聽到第二句的開頭兩三個音時,不會接著往下唱,才怪。
Dilemma
Nellyville-Nelly, 2002更加典型、典型到極致的教科書般的模進。1) 12 | 3163 | 2
2) 71 | 2752 | 1還用分析嗎?不用任何樂理知識,幾乎從數字上都可以直接看出二者的相似性。任何人聽了第一句都能唱出第二句,那是因為你大腦中掌管音樂的部份並沒有壞掉。
每個人天生在音樂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機能,如果在音樂方面遇到問題,不是機能尚未開發,就是被庸師和周遭的未開發/已崩壞同學朋友給帶跑了。
[1] 微有一點的「其他意義」是,加入一個七音(5)在該拍上構成一個七和絃,使情感靴微改變。──整小節內和絃為一級,但最後一拍上按照上一句的模進模板,有一個「la」即六級音,雖未出現,但聽者會在潛意識內與出現了的更高八度上的「sol」進行對比。稍微學過吉他和和弦的應該都會知道類似 "1645" 這樣的和弦走向. 就著這個走向可以唱出好多歌. 比如鄧麗君的 "掐死你的溫柔". 這就是一首歌的架子. 這樣的架子有很多, 每個架子都能套好多歌. 所以一旦有歌曲套了某個你之前聽過的架子, 那麼你聽第一句就能哼接下來的了.
因為他們都用那4個和弦啊!
作為對@大果 答案的補充,請看這個:
The Axis of Awesome把眾多流行金曲用這4個chord串到了一起...
牆外用戶請戳這裡:http://www.youtube.com/watch?v=5pidokakU4I作為外行,粗暴地歸結一下這類歌曲的特點:1.編曲上使用慣常的和弦組合2.歌詞結構比較傳統嚴整(以林宥嘉《浪費》為例)1)感情上容易共鳴
「沒關係你也不用給我機會」,後面接「反正我還有一生可以浪費」是大部分苦情歌的情感基調
2)結構上遵循「起承轉合」 「沒關係」和「反正」的對應,「機會」和「浪費」的對應,整體與主歌形成起承轉合的對應3)歌詞和旋律有整齊的節奏感這兩句歌詞都是3+8的句式,和旋律貼合緊密4)使用常見的韻轍用的是十三轍中的「灰堆」韻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信哲?
※歡樂頌2的謝童為什麼這麼吸粉?
※如何從創作才能和歌手生涯兩個方面評價歌手熊天平?
※韓庚唱功怎麼樣?
※李健為什麼一直半紫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