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 和 CDO 與金融危機有什麼聯繫?
1. 信用衍生品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嗎?
2. 信用衍生品是高風險投資產品嗎?
誤區:信用衍生品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就像歷次危機一樣,本輪金融危機的爆發絕不是任何單一產品所能造成的,其根源在於宏觀經濟失衡和微觀經濟失控的綜合作用。包括信用衍生產品在內的金融產品只是金融危機真正肇事者手中的工具,將金融危機簡單歸咎於信用衍生產品顯然有失公允,也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
1. 全球經濟失衡是造成金融危機的基本面因素。
具體表現為美國過度消費,並導致美國長期貿易逆差以及亞洲新興國家、石油輸出國和某些歐洲國家長期貿易順差。美國通過負債來滿足其巨額消費之需,這種「赤字融資」的經濟結構,在資產價格泡沫的幫助下吸收了日益攀升的債務,造成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均衡增長的假象。然而這種「均衡」建立在美國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的基礎上,其結果是美元的泛濫和泡沫的不斷膨脹。當資產價格(包括房地產)的上漲無法支撐龐大的債務的時候,脆弱的均衡體系就被打破,迸發出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
2.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發生轉向出發危機。
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實際利率不斷下降,市場流動性過剩,在推動房地產市場、次級貸款以及相關衍生產品市場繁榮的同時,也為危機買下了隱患。隨著美聯儲為了抑制通脹轉向緊縮政策,聯邦基金利率不斷上升,大幅提高了抵押貸款成本,最終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使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開始出現逆轉,次級貸款違約率大幅上升,繼而導致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MBS及CDO價格暴跌,成為危機的導火索。3. 不斷放鬆的金融監管加大了金融體系脆弱性。
20世紀末,金融自由化思潮引領了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的發展方向,不斷放鬆的金融管制,在推動金融行業進入嶄新發展階段的同時,也使金融創新步伐遠遠快於監管步伐,部分產品呈現出濫用趨勢。而且在多線多頭監管體制下,各監管機構之間權責界定不明,容易導致出現監管真空,既不能及時發現風險所在,也無法採取有效措施阻止風險的蔓延和擴散。09年這次危機,監管當局對於形式的錯誤判斷導致次貸危機的初級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盡到風險預警與提示的職責。總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十分複雜,除了上述宏觀層面的因素,信用評級機構的失誤、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和基於歷史數據和數量化模型的定價方式等微觀層面的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誤區:信用衍生產品是高風險的投機工具
有觀點認為信用衍生產品結構複雜,是高槓桿的投機工具,投資者大量使用會造成市場風險積聚。事實上,信用衍生產品只是一種中性金融工具,本身不會造成風險,只要運用得當、監管有力、信息透明,就完全可以做到風險可知可控,合理使用反而有利與降低市場的系統性風險。1. 信用衍生產品本質上是金融機構管理信用風險的中性工具。
信用衍生產品初衷就是協助投資者剝離信用風險,實現信用風險的轉移、分散和重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信用衍生產品的性質定義為「銀行的抵押、擔保和信用衍生工具,總的來說,統稱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現實角度來說,信用眼神產品提供了市場化的信用風險定價和轉移途徑,使風險規避者能夠通過支付一個可預期的成本而將信用風險轉移給風險偏好者,後者通過承擔信用風險而獲得了取得超額利潤的機會,由此實現了風險本身與承擔主體風險偏好之間的帕累托改進,從而增進了社會福利。市場主體的多樣性(註:我國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存在投資者結構單一、風險偏好趨同的問題。)使得信用保護買賣雙方可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如有的風險偏好者發揮信息挖掘優勢或者信息優勢),有利於分散並吸收金融體系可能面臨的衝擊。如:商業銀行憑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網路建設提供貸款並對外賣出信用風險,對沖基金的參與有助於改善市場流動性和價格發現機制,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長期持有信用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可以實現其資產負債匹配。實際上,安然、世通等公司破產案件之所以沒有給單個銀行甚至一系列銀行帶來嚴重危機,一定程度上歸功於這些銀行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信用衍生產品來轉移其信用風險,從而起到了Shock Absorber的作用。2.投資者的高槓桿過度使用才造成信用衍生產品成為投機工具。
證券化技術發達的現代金融社會,任何一種金融產品在市場失衡時都可能成為投機工具,決定它是否為投機工具的關鍵因素是投資者而非產品本身。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各種機構在二級市場無限制的進行了大量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導致其完全脫離了基礎貸款和債券規模,從而使信用風險急劇累積。其中,主要是因為投資者運用槓桿持倉式操作的合成型衍生產品,如合成套利型CDO(Synthetic Arbitrage CDO),這種複合衍生工具造成了槓桿率的無限放大。金融危機以後,信用衍生產品已經從危機前指數化、非現金化和結構化的趨勢中扭轉了過來,開始向低槓桿、簡單化的趨勢在發展,簡單的基礎性工具重新開始佔據統治地位。信用衍生產品的規模也逐漸向基礎資產靠近,信用衍生產品正在逐漸回歸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的本質屬性。3.在有效監管下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可控。從風險來源來看,主要就是交易對手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只要措施得當、監管有力,可以有效地實現對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對於交易對手風險,通過適時引入中央清算機制可以很好的起到防範交易對手風險的目的。通過風險識彆強和承受能力較強的中央對手方,能夠有效識別和控制CDS基礎資產的違約風險,通過多邊凈額結算減少證券和資金交付的數量和金額,降低交易商的風險敞口。同時,中央清算所還可以通過調整保證金要求控制市場參與者的規模。對於市場系統性風險,通過完善信息披露、設定槓桿限制和加強市場監測可以實現對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系統性風險的防範。
摘自《中國債券市場》簡單回答:
1.不是2.次貸危機那批信用衍生品毫無疑問是高風險投資產品,但不能因此說所有的信用衍生品都是高風險投資產品。
具體的tonyxie 都說的很清楚。最近CDS出來了以後,很多媒體都說CDS是造成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簡直是胡說。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其實是整個金融系統每個環節都出了故障,所有的故障加在一起,形成的災難。而這個一系列故障中,CDS是最無辜的,它其實一點「錯」都沒有。相反,它還幫一些聰明的人避免了在這場大災難中遭受巨大的損失。
我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解釋下這一系列的錯誤
第一環節:寬鬆的信貸政策。簡單說來就是危機前,如果你要買房貸款,很容易。那個時候有特別多的zero downpayment mortgage(0首付貸款)可以申請,對申請人審核也不夠嚴格。所以在市場上就有了很多低品質的mortgage(貸款)。
第二環節: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中文叫房貸抵押憑證?)、CDO(collaterilized debt obligation,中文不知道叫啥)的出現,讓這些低品質高風險的貸款有了可以偽裝的工具。MBS在這裡的「過錯」其實不大,因為它本質是一個很好的衍生工具。它把銀行的貸款從新打包,按不同的償還順序,做成債券在市場上賣。本來是合理的,並不會放大市場風險。罪魁禍首其實是CDO。CDO有多猛呢,首先所有的CDO都是註冊在開曼群島這些地方,意思就是說他們不用接受sec很多嚴格的條款的約束。(這個在大空頭裡沒提到過)然後CDO可以隨便把任何可以產生現金流的東西裝到這個pool里,然後拿到二級市場上賣(最誇張的比如高風險的construction loan開發貸款,tenant improvement fee房屋維修基金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當然cdo最主要裝的還是mbs,而且是很多低劣的mbs。然後最誇張的是cdo還能裝cdo。,變成cdo square。這就好像你把過期豬肉打碎了做成香腸。過期的豬肉就是那些低劣的mbs,香腸就是cdo。然後香腸再有點臭味了時再打碎,加入其他香料,再做成更重口味的香腸。然後再賣給市場。當打碎次數太多了,買方和賣方都不知道自己買賣的是什麼鬼了。也沒人在意,因為能賺錢嘛。所以市場上所有人都瘋狂的買賣這些他們看不懂的東西,因為感覺所有人都能賺,中介機構賣得越多賺得越多手續費。
那你可能會問,投資者也不傻,為什麼要買這些垃圾?這就是第三點錯誤,評級機構與投資機構的默契
第三,評級機構與投資方狼狽為奸。所有的mbs都是需要至少兩家評級機構評級,然後才能賣的。但市場上其實有不只兩家評級機構。所以評級機構之間也有競爭。那評級機構給這些垃圾背書的動力是什麼?為了掙錢。邏輯鏈條是這樣的。投資方(那些投行呀、對沖基金呀之類的)僱傭評級機構,讓他們給mbs評級。如果評級機構給的AAA評級越多,投資者的spread就更高,就更賺錢。所以投資者會僱傭願意給出最高評級的兩家機構來背書。然後兩者之間就有了這種默契,不管投資方給我看的是什麼垃圾肉,我評級機構都願意說這是好肉!做出來的香腸是好腸!
就這樣,評級機構的失職,投資機構的失職,美國政府也不管啥事兒,然後cdo這個大殺器推波助瀾,就形成了最後的大泡沫。當最最基礎的房貸mortgage開始違約,整個泡沫就開始了破滅。
------------關於中國現狀---------
最近中國的cds出來了,很多人就說中國的次貸危機要來了,其實大錯特錯。第一,中國的房貸違約率非常低(四大行普遍低於0.4%)。我看到這個數據時也懷疑過,還去問了很多一線的客戶經理,目前一般最高也就2%。而美國次貸危機時房貸違約率已經突破5%,10年最高時好像12%。中國遠遠沒有美國那麼會玩。而且中國房貸的槓桿率其實很可控,首付貸一出來就被叫停了(為中國政府點贊)。
第二,中國沒有成規模的MBS。之前建行發行過個別的mbs,但根本就是實驗性的,可以忽略。
第三,最最關鍵,中國沒有CDO這種大殺器,我覺得政府應該也不會允許。估計只有美國這種那麼會玩的自由經濟體才會允許這樣瞎搞。
所以cds的出現應該不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大的影響。據債券行業的朋友解答,這次cds的推出主要是針對交易商協會的短融中票。之前我猜測的是針對企業債是不準確的。特此更正
最近正好在跟老大哥討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我知道是07年開始爆發的 但喜歡這麼說了 見諒哈)中的CDO及CDS做了相關內容的一些科普,來勉強答一發 算是驗證自己的理解能力。
若有不到位或誤區煩請各位知乎大神及時指出,萬分感謝!
我想題主在提問時就已經對08年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了解的差不多了 鄙人在此再把網上說的次貸危機解釋整理下。這個解釋大致是這樣說的,美國銀行給予窮人及某些新移民買房子貸款且其審批異常寬鬆 這些人的貸款被證券化為可供交易的債券且根據不同優先順序償還分級,其中具優先償還權部分被分為與國債(AAA級)債券相同評級,剩下的其實是高風險的「有毒垃圾債券」 不過在危機前這叫「高收益證券」,但當這幫窮人還不起房貸月供時,債券(次貸)違約了,最後連所謂的「AAA級債券」也違約了,投資在此類債券上的投資者本息全無。這就是金融危機,或者說次貸危機。
其實仔細想想 當時美國窮人真就多到足以讓世界經濟近乎崩潰的地步嗎?
先把本回答中涉及到的裝逼名詞在此列出(來自百度百科):
1,MBS: 抵押支持債券或者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是最早的資產證券化品種。最早產生於60年代美國。
2,CDO: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資產證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標的資產通常是信貸資產或債券。這也就衍生出了它按資產分類的重要的兩個分支:CLO(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和CBO(Collateralised Bond Obligation)。前者指的是信貸資產的證券化,後者指的是市場流通債券的再證券化。但是它們都統稱為CDO。
3,CDO2:這個百度百科裡貌似木有隻有維基百科有英文的解釋 怕翻譯不到位 所以還是用下文我自己的文字,說白了就是A CDO裡面含有B CDO,B CDO里含有A CDO,C CDO又包含A CDO和B CDO,這樣就形成CDO中的CDO,也就是CDO2。
4,CDS: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稱為信貸違約掉期,也叫貸款違約保險,是目前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信貸違約掉期是一種價格浮動的可交易的保單,該保單對貸款風險予以擔保。
5,合成型CDO:合成型CDO(合成型擔保債權憑證;Syn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在該類CDO下,信貸資產的所有權並不發生轉移,發起人僅僅通過CDS將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轉移給SPV,並由SPV最終轉移給證券投資者。
進入正題
po張次貸危機中CDO的圖
CDO原指將MBS中的次級貸款切分後的「有毒債券」匯聚起來再進行「先付後付」切塊所得的衍生債券,其中「後付」部分的CDO因其風險大所以收益高,因此其數量比"有毒債券"更為稀少。評級機構再為CDO評級,而右下角的CDO2是再把CDO回去起來再進行切塊,說白了就是A CDO裡面含有B CDO,B CDO里含有A CDO,C CDO又包含A CDO和B CDO,這樣就形成CDO中的CDO,也就是CDO2。
繼續
下圖很簡明的道出了何為CDS
CDS可以理解為為某債務買一份保險,在此注意其實CDS並非次貸危機衍生品 其實CDS最早出現於最不容易違約的債券,只要有人作為你的對手方 你就能與他「創造」CDS合約。也就是說我跟一家投行中介對簽約為CDO投保,投行願意作為保險提供者,CDS就此形成。在CDO未發生違約時我每年向投行繳納相應保費,但一旦違約,投行須向我提供違約數額的賠償。在危機爆發前,CDS保費比例普遍為1%以下,也就是說每年付少於一塊錢的保費,一旦債券違約,可以得到一百塊錢的賠償(此保費百分比不與後文連接,後期的具體哪個時期哪個投保對象的保費百分比多少我也不知道)。所以當我所投保的CDO出現大範圍違約時,雖然CDO實際的違約總金額不大,但因為CDS的存在 會根據我和投行所簽署CDS協議的額度發生巨額的資金轉移,從投行口袋轉入我的口袋,資金轉移可能幾倍、幾十倍於實際的債券本金金額。因此,我其實在做一種下注,一種賠率極高的下注這個賠付率達1:100。
次貸危機中最不幸的兩類就是劣質債券投資者和CDS擔保者,投資者先購買債券 每年獲得相應回報的利息,而CDS保險提供者並沒有支付任何 每天收著保費。一旦違約,投資者將本息全無,CDS保險提供者將從自己口袋裡掏錢賠償保費繳納者。
上面兩者合在一起的過程也就產生了不得不說的合成CDO
此圖為合成CDO形成圖。左下角的那一短條是真實債券,右邊的長條是合成CDO,兩者無關聯。
接著說我與投行的事情,我跟投行簽CDS,投行沒那麼傻啊,只看我的保費,他需要找「接盤俠」轉移其風險,因此他在找下一個「接盤俠」簽下另一個CDS合約 這樣他就成了新的CDS合約里的保費繳納人 用我交給他的保費為他與「接盤俠」簽訂的合約繳納保費,當然畢竟過了投行手 「接盤俠」所收取的保費要比我交給投行的保費少。這個「接盤俠」在次貸危機中就是AIG、雷曼、貝爾斯登等公司,也就是上圖中的Unfunded Investor,不需要在當時那出真金白銀就可以不斷收取保費,然而他們只看到super senior債券。
但投行手上仍有我向其繳納保費的一大部分以及還有一部分CDS沒轉讓出去,怎麼破?繼續找「接盤俠」賺保費差?不不不他們精得很,不再僅屑於賺取保費差了。於是他在某些免稅的島上成立類似基金或公司的玩意,再以其名義發行若干混合著那堆剩下CDS的優先層次不等的」債券「,讓上圖中的Funded Investor購買,投行拿著韭菜們,哦不 投資者們的錢去購買較為安全的債券並每年獲取一定的利息,再將這些利息搭配我保費的一部分做成較高的利息每年支付給投資者。這樣的「債券」就叫做合成CDO。這樣 機智的投行通過簽訂另一個CDS以「中和」部分與「接盤俠」簽訂的CDS合約,以及把剩餘與我的CDS保險承諾額部分當成債券從「合成CDO」投資者手裡割到的一筆錢存在那當備用,將他與我簽訂的CDS保險的風險全部「中和」掉,而其中中又設定出利率差額獲利。可謂一箭多雕啊!
但CDS對應的證券出現違約時,也就是我說合成CDO之前的那兩類最不幸的老鐵,由於「韭菜」和「接盤俠」之間,前者是相對高息,後者是收取很低比例保費(因為「接盤俠」以為投保的是super senior 根本或很小几率違約 自然保費低),先告知「韭菜們」買來的債券停止支付利息並且幾乎就是一坨XX了,完了再通知「接盤俠」收取的保費現金流斷了,請償還你承諾擔保的本金額。這樣,次貸危機的重創就開始了。
所以也就可以從此看出次貸危機全景,
1,首先次貸危機及其衍生債券的違約帶動了一批CDS開始執行違約賠償;
2,違約賠償不是一星半點 使得眾多金融機構重創;
3,商業銀行不敢放貸給這些金融機構;
4,無法獲得貸款導致其不能在此特殊時期正常運作;
5,與其日常交易的基金們陷入恐慌開始拋售金融證券資產;
6,這些金融機構自身的股票又被做空拋售;
7,於是美國的股市陷入恐慌,信貸體系基本癱瘓。
8,金融危機由此大爆發。
所以回答題主問題了,
1,CDS及基於CDS製成的合成CDO才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2,看個人對風險的定義及其投資方式。
PS:以上所有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
謝邀
我覺得有必要說說讓各位炸毛的CDS了:今天把脖子扭傷了,寫短點——————CDS各種看法都有,唱空的唱多的憂國憂民的……我這次的剖析是從它的名字入手:CDS全稱信用違約掉期,信用可以理解成信用債,包括借貸貸款和資產(資產也是一種信用),違約就不解釋了,掉期就是swap可以理解為互換。也就是說,以前A借錢給B如果B違約A承擔風險(別跟我說堵著門要債,小心鋼廠廠長把鋼筋運到你家後院抵債),現在如果A從C那裡買了CDS,現在A定時給C交一定的「保險費」,如果出事這筆債沒有償還的部分就由C補償給A(這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吧,CDS推出以前這叫「保護費」:A每年給黑/澀會老大C交保護費,如果到時候B敢不還錢老大出面揍B拿了錢還給A。只不過CDS里不是C去揍B,而是自己掏錢補貼A)所以這更像是A和C交易了B不還錢的風險。
那麼高喊危險這是做空武器的人的理由呢?在美國的CDS可以是脫離A的,也就是隔壁老王聽說A借錢給了B,覺得B這尿性估計夠嗆能還,於是找了C對賭,也買了一份CDS,如果B不還錢給A,老王也拿補償……有點像是給隔壁身體不好的王阿姨偷偷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受益人是自己……網路上熱議的《大空頭》里的CDS劇情說白了基本就是這樣,懶得看的請交懶漢稅。根據我D一貫的風格,估計CDS不會隨便用來整房企,不過一定會給自己親兒子們(國有商業銀行)多多保險恨不得把國有商業銀行的房屋房企貸款全都做出CDS保個險順便弄好看點報表,那麼誰會去接受這個燙手山芋?賣給大媽?no no no,圖樣圖森破哦,我D才不會幹這麼(明顯的)可被指責的事……估計會先炒高CDS並提高評級,然後通過公募、各類基金、理財、把其中一(大)部分流向CDS,而且前幾天國家剛發布促進FOF(基金中基金,說白了就是基金投基金,通過FOF老百姓的錢更容易不知不覺流向CDS),這不是巧合吧?這樣就成功的讓開發商和銀行扛著的房價泡沫地雷切成無數的小地雷然後扔給無數的自以為買了安全基金的大媽和老百姓們。做空?也許吧。但是記住,做空也輪不到大媽去做空——————當然大媽可以被做空。記住,如果這是一場做空遊戲,而且我D還掌握著政策,你衝進賭局,看了一圈也沒找到那個被做空的傢伙,那你估計你就是那個被做空的傢伙再說說CDS另一個特性:既然CDS可以被看作是交易債券的風險,那麼被移除風險的債務還算是債務嗎?當然不算啦!所以適用於巴塞爾協定(國際版銀行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不啦!那還適用於中國本地的銀行風險準備金「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也不!也許中國會另行規定,但是原則上銀行資本充足率是防範債務/貸款風險的,風險轉移了你還談什麼風險準備金?那麼,可以想像會有大量作為風險準備的資金被釋放出來,這等於調整了銀行資本充足率------2016年二季度核心資本充足率是10.69%平均加權是11.1%,而巴塞爾協定是8%,CDS當年在美國很多時候是為了突破8%的監管達到更低而被推廣的,而前不久中國一個big man說我們雖然不是巴塞爾協定成員但要向國際看齊,咳咳,聽話聽音……這是變相降息(發債更容易,如果企業可以給自己的債券套上CDS民間利率就更下降了)和「降准」(這裡指的不是存款準備金而資本充足率準備金),原來這麼久不降息降准就是為了憋這個大招最後,CDS給債券的發行者保險的特權,估計這個特權一時半會落不到民企頭上,寶鋼特鋼沙鋼武鋼門口堵著要錢和上-訪的同志們可以散了,想借錢想抽筋的民企老闆們又可以拎著煙酒包裝(不知裡邊是啥)去國企廠長家門口研究研究,拿到了CDS的國企就是拿到了「超低利率且一旦還不了錢由大媽兜底」的貸款條子,加點利息借給民企分分鐘利潤到手……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別爭了,甭管什麼CDS,到了中國統統本土化,localization懂伐?中國特色的那啥啥啥懂伐?就是說:目的是良好的,設計是單純的,推廣是本土化的,同志們餓了可以喝湯啊不要忘了謝恩!至於老爺碗里的大肥肉?特色!懂伐?特色!沒有老爺吃肥肉哪有民企喝清湯?tonyxie 的答案已經很全面了,尤其是那兩個子問題的答案,我跟tonyxie的看法也一致,我覺得題主提到了CDS和CDO是不是想知道他們是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其實有一個視頻說得很清晰明了,超清:十分鐘看懂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 房價 雙語字幕 我覺得應該可以解答你的疑惑了。
次貸危機是一個完整的鏈條。
第一,首先要有MBS組合包。支持打包出售貸款(房貸)。
第二,其次,李祥林先生髮明的信用評價數學模型。推動了MBS產品包裝,進一步推動MBS大規模銷售。第三,接下來,有人使用演算法,美化數據,進行信用評級造假。把一大堆壞賬包裝成優質MBS產品。第四,有人發現了漏洞,大量買入CDS。悶聲發大財,什麼也不說,這是墜吼的。第五,AIG,Merrill Lynch等少數賣CDS的公司,出現虧損。第六,本來只是幾家公司虧損的小事。但有人開始殺空。大盤大起大落痛打落水狗,小事鬧大。引發金融海嘯。以上六項,缺一不可。
就像一把手槍殺人,需要彈簧,撞針,扳機,套筒,擊錘的精密耦合,並且掌握在一個兇手手中。
你現在要問一個彈簧能殺人嗎?
我告訴你我是滋瓷的...哦不...是殺不了的。
而且就算槍組裝了起來,還是殺不了。
因為,握槍的是?啊!cdo 定價中有個很重要的元素是 資產之間的corrolation ,該值難倒華爾街各種牛,直到我校李祥林大牛用gaussian copula 公式 定價cdo ,全街全部用 李大牛 的公式定價, 結果其實是有問題的,簡單來說 華爾街用李的思路用的是過去的一堆cdo反推得到corrolation,來定價另外一推(垃圾)cdo,可能也是危機的部分原因有興趣閱讀
不知道現在回答是不是沒用了…最近正好看了兩篇相關文獻,大概梳理出一條脈絡。07-08那個危機的根源是寬鬆的貨幣環境下銀行商業模式的轉變和與之相伴的信貸質量的下降。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全世界的資金都在追求短期安全的資產,一方面貨幣市場發行的短期工具(回購)體量急劇上升,另一方面銀行開始利用結構化產品(MBS,後來為了滿足監管對資產評級的要求開始大量發行CDO)融資,這些都導致短期債務的大量上升。而由於信貸質量在不斷下降,所以這些融資工具其實都面臨著不斷增加的風險。更糟糕的是,很多發行這些工具的金融機構,同時也大量持有這些工具,所以事實上風險根本沒有被轉移給有能力承擔的人。(雖然CDS看起來講風險轉移給了保險商,但當危機發生時,這些保險公司也面臨著破產危機,因此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 是巨大的)當房地產市場出現斷供時,風險事件就像連環炸藥一樣發生了。由於風險累計得太多,市場的流動性也出現了大問題,這就加劇了危機的嚴重性。總的來說,CDO和CDS並不是這次危機的根源,而只是商業模式轉換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產品。參考文獻:Markus K. Brunnermeier, 2009. "Deciphering the liquidity and credit crunch 2007-2008,"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Gary Gorton and Andrew Metrick, 2012" "Getting up to speed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 one-weekend reader"s guid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推薦閱讀:
※知乎上都有哪些風險控制領域的專家級用戶?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智能信貸」?
※如何理解量化投資與智能投顧的關係?兩者有哪些異同?
※銀行的風控部門具體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