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業革命沒能從歐洲影響到中國?


李約瑟難題

其實不光是中國,整個世界除了歐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這樣的歷史上無比輝煌的民族同樣陷入這個難題。不是中國陷入了停滯,而是歐洲發生了飛躍。

文明的進步,都是經常發生飛躍的,就像赫梯的鐵農具,巴比倫的輪子,英國的蒸汽機。。。而這個必有條件。

大約10000年前開始,農業,馬匹,車輪,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蒙昧時代解放出來,對世界的改造遠超之前的原始社會。關鍵技術進步體現在農業上,人類首次能夠主動的固定太陽能。並有了農業,就是可以有牲畜,人類進入定居時代。這個的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植物動物來馴化,而有的地方因為沒有好的植物,或許便於馴化的動物,始終沒有進入農業時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為大型動物都是河馬,獅子這樣的兇猛動物,毫無馴化可能,所以就沒有耕牛,更沒有牛車,文明程度基本和從樹上才下來差不多。

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聰明,而是沒有那個自然條件去發展出高級文明。而沒有高級文明就會繼續茹毛飲血,體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來,智商高體力差的自然淘汰。於是文明陷入死圈,幾萬年都出不來,如果沒有外來人的文明傳播,基本永遠這樣。

而兩河流域處於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較多,這裡發現的大麥,那裡馴化的馬和牛,那裡的輪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進步就多了,有了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進入文明,有了輪子就可以對外交換,閑人一多,各種制度文明文化就開始出現。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比我們早一千年。文明一個地方突破之後,就開始對外傳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臘,中國,都進入文明時代。

巴比倫空中花園,巴比倫輝煌文明的見證,這樣的建築需要極高的數學工程水平

發現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必須要有資足夠的資源,而這個資源很難說在一地湊齊,需要各地的交流來獲得。如果沒有資源或者說資源不足,或者說對外交流不便,文明就會卡死在這個短板上。比如非洲沒有溫順的動物,美洲沒有大型動物,美洲的羊駝根本駝不動馬車,所以文明程度就會很差。

萌萌的草泥馬拉不動車

那種陷入文明停滯時期的時期,就像一個小島上,沒有動物,只能捕魚,沒有鐵只有石器,永遠不能進入鐵器文明,也就無法進入文明。這樣的島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對於中國來說,或者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個更大的島。。。

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土著人,基本跟才從樹上下來差不多,幾萬年的文明停滯。

就像大馬士革刀,精美無比,但是必須用印度的伍茲鋼才能鑄造,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鐵礦,那永遠也造不出那麼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資源,大地的恩賜來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些資源發展的上限就是人類文明的上限。(隨便說句,現在我認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賜,而不是人力去拚命。就像我認為現在的疑難雜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類,很可能自然演化出這些病得同時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

精美的大馬士革刀,印度伍茲鋼沒有了,然後就失傳了

中國在古代的文明發展程度,或許就是在中國古代的活動空間里的各種生存資源,獲得的某種最高的發展水平,無法再提高了。而要再提高,必須要突破活動空間,獲得新的資源。這個,中國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張騫帶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帶回了精鋼份,漢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進步。後來引進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紅薯都是一個道理。沒有土豆,中國糧食產量就那麼多,撐死了也不能發展到4億人口。如果沒有這些的話,中國的文明就會陷死在那個圈子裡,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麼種,糧食產量是上不去的。(這有點像現在的論文,很多論文科研發現都發爛了,不管怎麼發都沒啥新意,所以論文灌水,因為科技某個方向能發的就那麼多。)

中國的哥倫布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大大擴展了漢族的活動空間和視野,永遠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

同樣,阿拉伯和印度的對外交流,比中國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規模極大,到了那個時代的極限,從伏爾加河,到撒哈拉沙漠,從印度,到西班牙,各種地方的資源都得以調動。所以阿拉伯人發現了咖啡,知道了製作糖的工藝,還有很多很多的先進的東西。就是因為各種資源集中而帶來的文明進步,有了大量的新東西,有了市場財富,閑人就多,一多了就會有巴格達智慧之家這樣的學術機構,自然會發生進步。而同樣,阿拉伯的航海發現,也到了一個極限,他的資源也就是能搞出那麼多文明成果,再也無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

辛巴達航海,阿拉伯探索文明輝煌時代的代表。

文明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的交流,互通有無,然後用各地的資源集合起來,去突破新的科技。古代的世界,主要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沿著這些道路,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術西傳,帶來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火藥打破了城堡的防禦騎士變得沒有用處。歐洲用這些技術的發展發現新大陸,征服了新大陸。中國也從絲綢之路,引進了大量的佛教宗教思想,引進了葡萄,占城稻,胡蘿蔔這樣的蔬菜,促進中國的文明發展。

敦煌莫高窟,沙漠邊緣並非是不毛之地,而恰恰是文明交流的前線。。見證那個時代的貿易文化交流的輝煌。

絲綢之路和中國農耕文明的交匯點,一般都是繁華的大都會,就像海上港口的泉州,陸上絲綢之路起點長安,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北京。金朝和蒙古定都北京,就像葡萄牙選擇澳門,英國選擇上海香港一樣,那是農耕文明對外交流的據點。這樣的文化技術交流的地方,一定會誕生先進的文明。

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之前,其實經歷了一個半球化的時代,沙漠和草原,就是那個時代的內亞海洋。駱駝和馬匹就是那個時代的海船,沙漠之舟,把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廷巴克圖變成了商貿重鎮和文化中心。這樣的城市有很多,北京,長安,平城,布哈拉,利沃夫,喀山,麥加。。。他們都是廣袤無垠的內亞草原沙漠海洋的邊緣城市。甚至我懷疑,在兩河流域的文明崛起,很可能也跟他們處於內亞海洋的文明交流有關。

沙漠邊緣的文化貿易中心廷巴克圖,非洲南部農耕文明和沙漠貿易路線交匯地,當年整個撒哈拉以南的文化貿易中心,這些土壘起來的清真寺學校見證了當年的輝煌。他就像我們的莫高窟一樣。

農耕文明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中亞文化貿易中心,布哈拉,阿凡提的故鄉,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學的布哈拉」(指有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和許多著名的詩人和科學家)之稱。

阿凡提,原名霍加·納斯爾丁,他的故事流傳於從摩洛哥到中國的廣大地區,他就是絲綢之路文化文明交流的最好代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商人,學者,僧侶在絲綢之路來往,互通有無,各地文明大幅進步。

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開始了大發現,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比如土豆紅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國英國這樣的地方本來氣候不好,不適合農業,變成了能養活大量人口的地區,人口多了就開始了各種發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場,需要大量的工人勞力,對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對紡織機的不斷研究,發明了鏜床,可以鑽出圓形的缸體,同時,新大陸發現了橡膠,解決了漏氣的問題,各種條件齊備之後,就發明了蒸汽機。換言之,蒸汽機本質就是新大陸發現的各種資源,而帶來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國的煤和鐵非常集中,於是工業革命滾滾向前。

魯濱遜漂流記,英國商人走遍世界,各地歷險而傳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英國的獲取全球資源的精神。

80天環遊地球,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人類環球變得非常迅速,裡面用了火車,輪船,熱氣球,馬車,汽輪等等交通工具,充分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果。這些帶來的貿易,文化,經濟的交流紅利,都被掌握這些的殖民者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和文明崛起。

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動,把世界資源變成一體,贏得巨大紅利。比如巴西的橡膠到了南洋,大量種植,於是輪胎得以鋪開有了汽車,非洲的咖啡到了牙買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邁索爾的火箭,被英國研究後,進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達爾文週遊世界,發現了物種的差別,寫出了進化論。英國殖民者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調動全球資源掌握的紅利,這個資源不光是植物動物,自然資源,更是市場,人口,文化積累等等。英國的工業革命突破,和兩河流域的農業突破很像。

達爾文到南非,印度,澳洲,南美,發現各地的動物不同而提出了進化論,只有英國這樣的全球帝國才能誕生這樣的人物。

HSBC,滙豐銀行,也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當時因為從印度種植鴉片,賣到中國,香港和上海,很多金錢需要管理,自然就誕生了。後來因為貿易賺頭太大,慢慢走向全世界。。。至今香港滙豐的董事也有幾個是鴉片販子的後代。當年滙豐就是給鴉片販子X錢的。。。

立頓紅茶就是當年英國收取全世界的茶葉資源而發展,太古輪船是當年英國的貿易船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慢慢的去挖掘。

而在過去絲綢之路交流中無比輝煌的中國,偏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文明大交流,或者說不在一線。土豆把德國英國這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口密集地,紅薯也讓中國的人口爆發增長,美洲的白銀交換大量的中國瓷器,茶葉到歐洲。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不是大航海的一線參與者,都是二手傳播的,那種美洲發現的各種東西,基本都在歐洲運用了幾十上百年才進入了中國。比如辣椒,煙草,西紅柿等等。

換言之,中國文明很難在沒有西方的影響下,大規模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因為資源不夠,文明稟賦不夠。

而沒有進入現代社會就一定會陷入馬爾薩斯的循環,中國就一定會周而復始的王朝更替。頂多,有時候是內生的流民造反,有時候是外部的入侵。中國真正擺脫馬爾薩斯,是引進的西方的化肥生產線,從此工業能力超越了土地產量的極限。

那麼,這個地球的資源底線,發現的極限是在哪裡?難道大家沒有發現最近的幾十年,技術已經停滯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發動機,現在還是。。以前是飛機,現在還是。

我很懷疑,我們的地球供應的資源可能讓人類的文明只能到一個程度,很難飛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島人無法走出小島一樣,等著更高層次的文明來帶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

所以,中國文明的停止也沒啥奇怪的,是人類歷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見的。要真正的擺脫這個,就是要大發現。向外星大發現,向海底大發現,向地底大發現,向北極南極大發現。甚至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尋求各種資源,比如動物植物,文化經濟資源。另外,隨著陸權的崛起,中國的鐵路可以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資源調度能力,就像古代的內亞草原沙漠的駱駝和馬一樣。

即使今天,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對世界資源的把控,對國際貿易的深入程度,也是遠遠不如西方的,雖然我們人口多,也很可能會陷死在中華文明圈裡。你看西方學者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歷史,特產,經濟的研究,走遍世界的國際貿易,對全球人口和思想的那種傳播。他們文明經濟發展的那種空間和深度,比我們大太多了。他們的研究早就是全球宏觀的思維,大洋洲,南美,非洲的研究比我們深刻太多,獲得的資源和發展能力也強太多。

我們要去獲得真正的一種突破資源,就像以前的馴化牛,橡膠,咖啡那樣改變人類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現有的圈子裡,是毫無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如果能發現一種新的元素,像鋼鐵一樣硬,而又像木頭那麼輕,我們的文明又可以進步一個台階。。。

引用高曉松的那句話: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PS:過去的城市和文明的興衰,跟商路貿易都有很大的關係,貿易的本質就是調動全球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地方促進文明發展。香港上海的崛起就是因為大陸文明的對外貿易路線卡在那裡,新加坡就是因為貿易路線在那裡,紐約芝加哥無不如此。。。中國古代的淮陰,就是南船北馬的地方,貿易路線失去就衰落,石家莊鄭州,無不是鐵路貿易路線的輝煌。香港新加坡的興起和布哈拉這樣的大陸型貿易城市衰落是同時的。。。有了貿易就有錢,就會有金融,各種資源人才市場都會集聚,文明自然那就會發展。


問: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影響到中國?
答:4個字,「奇技淫巧」(如果你不理解這4個字的意思,你可以把她理解為我們今天說的「歪門邪道」:)!

現在很多人讀史,

喜歡開上帝視角,拿今天的眼光看當時的決斷,

感覺自己很厲害,喜歡糞土當年萬戶侯,

這是不對的。

脫離了條件說結論,脫離了認知說決斷,這都是耍流氓!

在歷史研究上,我們不能開上帝視角。

大家都覺得中國是從1840 年開始才接觸世界的,

其實不然,中國老早就接觸世界了!

近代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情:

英國使者馬夏爾尼訪華,

時間點是1792 年!

馬戛爾尼訪華的時候對當時的清政府提出了以下4 點要求:

1. 開放通商口岸:開放舟山、寧波、天津等口岸通商;
2. 關稅上的減免和改革:因為當時大清朝海關比較腐敗,英國要求的不是減免關稅,而是
減免相應的潛規則!
3. 在舟山附近劃一個設有城寨的小島供英國商人居住、囤貨;在廣州附近划出一塊地方允
許英商居住,並自由往返澳門;
4. 允許英國人自由傳教等等。

我們來說說結果:

對於當時一味做著「天朝上國」夢的大清朝,

馬夏爾尼的請求當然沒人甩,

4 點要求一點也沒談成!

如果對照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你會發現,

南京條約的內容,

主體內容和馬夏爾尼訪華時候提出來的幾乎完全一致!

我們再來分析時點:

馬夏爾尼訪華是1792 年!

是個什麼概念呢?

我們說當時另外2 個更加轟動的事件你就有概念了:

第一件事情是蒸汽機:

1785 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

標誌著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兩者相差7 年!

第二件事情是鴉片戰爭:

1840 年發生的鴉片戰爭!

馬夏爾尼訪華距離鴉片戰爭還有50 年!

也就是說:
馬夏爾尼訪華的時候,
改良的蒸汽機才剛剛問世7 年時間,
並且距離後面的鴉片戰爭,我們還有近50 年時間的迴旋餘地!

其實如果當時偉大的乾隆帝能夠多一點點思考,

和英國建立貿易關係,加大中外交流,那麼中國正好可以趕上人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並且中國有50 年的時間利用蒸汽機的發明成果來壯大自己!

馬夏爾尼訪華是中國接觸西方先進生產力的最佳時點!

有時候讀歷史不禁感慨:

如果那個時候我們開啟了國門,
哪還有後面的那幫子事情呢?
以大中華老百姓的聰明才智+勤勞節儉,
西方國家又要被我們秒成渣了,
哪還能輪到後來的英美法等宵小之輩囂張呢?
更不會有倭寇什麼事兒了!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這個YY 的進程被四個字給阻止了,

這4 個字就是「奇技淫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歪門邪道!

為什麼英明神武的乾隆帝會把「科學技術」看做是「歪門邪道」從而浪費了大好的發展機遇呢?

有人說是狂妄自大愚昧無知,

好吧這個觀點我們之前已經批判過了,過於淺薄!

本人認為,要做出評判必須建立在大清朝統治者的認知和世界觀之上才客觀!

從世界觀的角度,我們來分析當時為什麼大清朝統治者會做出「奇技淫巧」的判斷!

當年具有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什麼呢?

孔孟之道!

在此之前孔孟之道已經盛行了2000 千年,

自漢武帝公元前134 年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

到1792 年馬夏爾尼訪華,差不多正好2000 年的時間。

大家想一想:

2000 年的時間,

一套完備的思想體系,

一個自洽他洽的知識結構,

一套2000年運行良好的技術程序,

一個支撐了2000 年的框架結構,

你要推翻他,談何容易?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毀三觀」用在這裡特別貼切,

你要毀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三觀」都非常困難,

晚清可是有4 億老百姓的,

如果你要毀4 億人的三觀,

哪裡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

現在有互聯網這個高效的傳播渠道,你想要毀別人的三觀都不容易,

在當時的傳播渠道是如此之慢的科舉時代,你想要毀掉4 億人的三觀,

讓他們放棄了運行了2000 年的「孔孟之道」老三觀,

改到「科學技術」的新三觀上,難度可想而知。

這需要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做到,

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才能轉變過來!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學者叫唐德剛,

讀近現代史的同學都知道他,唐德剛先生就有一個著名的論斷:

歷史進程不是簡單的某一個事件、某一個時期就能決定的,

歷史的轉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這個過程的長度是多久呢?

唐德剛先生覺得是150 年!

需要花費150 年的時間,

一個國家才能完成其「歷史轉折」,

才能徹底洗清過去的「三觀」!

其實我覺得這個估計還樂觀了:

比如重男輕女,

比如封建迷信等等,

這些觀念在現代在今天,還有很多人信的,150 年你也扳不回來。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尚且如此,在大清朝就更是如此了!

如果有一天,

有人告訴你位於非洲的茅利塔尼亞、布吉納法索、獅子山隱居在原始森林的土著民族,

突然科技樹爆發,發明了最先進的文明和技術,

我們必須把我們現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互聯網丟棄,

全盤學習這些土著的科技文明,我就問你:懵不懵?

放在今天,

把我們的虛擬現實,人工智慧,互聯網+,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等等等,

全部拋棄,去學習一個非洲國家的所謂的超級厲害的「工業革命」

你覺得可能嗎?

完全不可能啊!

但是當年的孔孟之道,放在今天,

不就是我們的互聯網思維嗎?

互聯網思維大概才出現了20 年不到的時間,

讓你放棄互聯網這一攤子,去改走其他的道路,我們都完全不能接受,

你去想想去改變一個運行了2000 年的成熟思想體系,難度有多大,至少是100 倍吧?!

本山大叔小品里有句話叫「你跺你也麻」,

大叔在這裡對大家說:歷史上的很多事情,「你上你也懵」!


新教倫理中的獨立精神和個人主義,促使資本主義的商業模式在英國得以紮根、繁榮。而渡到新大陸的美國新教徒們更是把這種優勢發揮得登峰造極。相比之下,無論是持保守主義的羅馬天主教還是自視甚高的東正教都沒能激發出資本主義。

至於說中國,程朱理學統治下的社會,雖然彈性更好,但是開拓進取的精神不足,迸發創造力的潛力也更小。為什麼要開拓進取?歸根結底是生活的逼迫。中國人面對生活的壓迫,講究的是小富即安、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賴活著」;中國人在群體中的強者,對弱者一樣要「仁者愛人」,對於失敗者講究「窮寇莫追」不能趕盡殺絕。

特別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此指出的是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的問題,並不是說中國人這個民族不能進行開拓進取的事業。其實,從明末到現代,一代又一代移民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和美洲)的華僑前輩,不也是用他們的勤勞和汗水,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么?論能力,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英國人不相上下,但是社會習慣決定了什麼樣的人活的更好。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裡,尖子總是最先折的。


因為清朝統治者。

康熙年間就有學者向康熙進獻蒸汽機的原型,可是康熙只把它作為玩物,沒有允許在宮外發展類似的機械。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不切題的。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技不奇怪,這種突變本來就有偶然性,可是題目問的是為什麼沒影響中國。是因為太遠,沒傳到中國嗎?不是的。已經傳到中國了。可是清朝統治者不允許發展……


也說一下李約瑟問題,李約瑟問題大部分會從兩個角度說:

1,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把人類對自然界的知識應用在人類的需要上,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不個人觀點,篇幅太長,還可能說不清,截取前人總結)

說個題外話,有讓推科技史方面的,第一反應是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看了之後,有遺憾,為什麼以他為主的團隊會有如此大的財力物力精力支持,能編出這麼一本巨著,編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並不少。(當然也有佩服感恩其他情緒不細說~)

有時候甚至為腦中第一反應是推李約瑟的書而感到遺憾,實力表示一切了,不管承不承認,它的價值在那裡。(當然我們自己科技史方面也好多著作的,推下江曉原孫小淳黃一農,這幾位文理背景都有,即使還沒全看完,已看的很值得推~)

為什麼?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並沒有自覺地發展科技」,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並沒有自覺地發展科技」,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並沒有自覺地發展科技」。

個人覺得這句話歸納得很精闢。(不接受拿水運儀象台之類的例子打臉)

那麼依靠統治階級不行,那看看民間力量?工商群體賺錢了,買房生娃,培養娃讀書考科舉。農民群體大部分還在跟溫飽做鬥爭,沒心思精力搞科技…

反思現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口號有很多年了……統治階級有沒有自覺發展科技呢?我不知道不評價。

那民間呢?並沒有看到對科技的追求與熱捧,有重視或者喜歡科技的,但是還是沒有成為一種風氣。

一些小土財們(比土豪群體經濟上要薄弱),除開注重吃喝玩樂游娛樂享受類的,那些嚴肅律己類的,大多還是著重於過去,著重經史,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於他們而言是很愉悅的精神享受。或許其中有愛好科技的,但他沒在聊天場合說,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說了聊天的這群人也不會有感興趣的,所以不說。可能是他覺得這種愛好沒必要說,自己私下鼓搗就好。可能…(不管哪種,一方面表明了科技的小眾,傳播不到公眾群體,另一方面,科技愛好者們有些人也認同了科技的小眾,主觀上不怎麼喜歡與他人討論。)

未來有一天,如果科技能跟化妝美食段子政經文史之類的一樣,隨便起個話頭,大家都喜歡聊願意聊還能聊得起來,科技之風吹遍華夏,我們的工業革命就可以自己創造了。

保持這種希望,國民性不再那麼偏重過去,相對未來,能各自持平甚至能偏重於暢想未來。新年快樂。


參考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我這裡只是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國社會之形成,大約自秦漢而下就廢除封建,中央集權。黃先生的看法中,中國選擇了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治國方略,凡事以道德為準,外儒內法。在這樣的體系下,技術官僚不被重視,凡事不求清楚明白,但求上下和氣。

即以萬曆年間的史實來看,火器的運用已經普及,且明朝自開國以來就善用火器,俞大猷等軍事將領也提出改革軍制、提高國防效率的辦法,但這些終究還是與舊思想不能共存的。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自秦漢以來實施穩健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了最大限度的穩定社會,對於創新向來抵觸,至今未止,說中國是最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也不為過。極大提高農業生產力如東晉、南宋都是因為遭到異族幾乎滅頂的打擊才不得不開始創新,而三省六部制是首嘗中央集權的北朝創立,改三省為兩省是女真人的金朝所創立,近代行省制度發源於軍事統治的元朝,漢民族在一團和氣中是無法創立這些制度的。

回到問題上來,明清兩朝,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雖東西方交流並不缺乏,但無社會變革的動力,所以工業革命是不可能在中國形成的。

然而看看西方,自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進入長時間的黑暗時代,直到中世紀結束都是封建制佔主導。「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就沒有對於社會的約束力。小領主為了不被吞併,勇於接受各種思想。文藝復興使得人們的思想擺脫宗教束縛,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巨大財富使技術革新有了經濟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工業革命幾乎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警醒地看,我們錯過了蒸汽革命、電氣革命,是否還會錯過網路時代至今仍未可知。


影響到了,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工業國。


反對置頂貼,同時期的歐洲,物質資源並不比中國大陸多。文明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比如歐洲文藝復興,現在很多歷史學家都主張文藝復興是基於中世紀的思想積澱才開始的。文藝復興還有一個源頭就是古希臘。因為歐洲離古希臘文化圈比較近,所以受到其影響較深。


實際上最終影響到了,只是那時候東西方的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已經完全拉開了。那就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

說白了,就是一個字——遠!


清朝要發展什麼?滿清又不需要工業革命,對外學習,進入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西方的思想,本來全天下大定,防漢甚於防外,還要加強交流?讓民本思想流入中國的下場,就是辛亥革命提早一百年。或者來個類似的「法國大革命」,中國倒是發展起來了,清朝的家業可斷了,哪有人笨到革自己命的。(當然自己不革命,外國人幫你革更慘)(ps:不是說發展不好,而是要看「上面」的意思。)


因為當時中國是大清國


其實不是歐洲為什麼沒有影響到中國,是歐洲為什麼能影響到中國?即使到了1840年,世界也不是我們後來印象中的那樣,沒有電報,鐵甲艦才剛剛下水,來複槍才剛剛使用,即使英國議會當時面對大清國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不是小斯當東一番演講,或許中國的大門還要晚開幾十年。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1793年的馬噶尼的那次出行。真不是乾隆目光短淺呀,如果換你,一個3.3億人的國家,一個實行了兩千年的穩定製度,會為了一個800萬人的小國幾十年的一點成就就改變嗎。所以歐洲想影響中國,只有靠武力,而歐洲人當時又沒有那個武力,所以只能等歐洲人有那個實力時再來影響中國了。

不過最遺憾的是,1840年並沒有給中國打醒,1860年才給中國打醒。而這一切還得益於慈禧奕忻的各人魄力。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真是強行沒影響到。那你吃的是啥穿的是啥。

對工業革命要先有概念,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人類不被工業革命影響的。從隨著3次工業革命吃到肉的和被工業革命逼死的哪個不是被影響了。


感覺清朝當時就是自信心爆滿感覺自己大清天朝,什麼的有,什麼都不缺根本不需要和外國人交流,反觀漢人歷朝都知道和異域交流的重要性。


概括一下以上回答,因為滿清韃子太壞刻意壓制我種花家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在歐洲,機器生產的成本低於人力生產的成本,亞洲諸國因為傳統生產方式與文化的原因,勞動力價格異常低,所以機器化生產的動力嚴重不足,因此也就沒有「工業革命」。


大英工業革命後防治出來的布都出口到大清了,怎麼沒有影響呢?鴉片戰爭大清那麼慘,是因為大英海軍派來的是蒸汽船,那也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啊!大清亡於四川保路運動,修鐵路老百姓買股票的事情,鐵路就是英國工業革命時候煤礦裡面運煤才發明發展起來的啊!更別說洋務運動搞的那些中體西用里的用,學著造的很多東西都是歐洲工業革命煤鐵時代的創造物啊!


1明清時期閉關鎖國500多年,阻斷絲綢之路,使中國鐵桶化,自我陶醉,外人不知道裡面的實情

2中國男耕女織每戶自給自足,限制自動化機器產生條件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能從歐洲影響到中國?

首先你現在所處的工業社會就是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

或許改一下標題?

「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沒能在100年內對中國造成重大影響」

這個又涉及到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產力、國際環境諸多因素,如果要詳細解讀這個問題,恐怕沒一兩篇專業的學術論文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簡單概括一下

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限制著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被限制,進而反向影響了社會的生產需求

閉關鎖國的政策和遠離生產力革命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又限制了技術和制度的傳播與交流

所以工業革命的影響一直到1840年才真正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用堅船利炮的方式。


中國不需要工業革命,因為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大一統帝國,周邊沒有壓力。有需求就有進步


推薦閱讀:

北歐的那些民族是如何文明化的?10世紀之前的維京人,何時放棄劫掠的生活建立起穩定的國家?希望詳細解答?
德意志各邦國 1848 年革命失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帝國、王朝和王國有什麼區別?
古羅馬時代,古希臘是怎樣的狀態?
早期居住在義大利北部的伊特魯里亞人是什麼人種?和早期羅馬的拉丁人有關係嗎?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