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是否說明,看到了世界的罪惡就是自己內心有問題?或者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就是自己也有一樣的缺點?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我們所說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僅僅是我們心中所感受到的世界。

你看到了罪惡,並不意味你是罪惡的,只是你心中有罪惡的概念影像而已。就如我不回答問題讓你感知到我,你的世界裡是不會有我這個人的存在,即使我已是客觀存在的。


當內心陰暗面的概念影像多了以後,內心失衡了就有問題了~ 但往往個體自身並不認為這是問題,所以某些坑蒙拐騙、殺人放火的事對某些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


這個其實只是兩個人相互「洗腦殼」的一個故事,而蘇東坡被「下套」了。

這樣想,就沒那麼可怕了。


我靠。。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蘇東坡說牛糞,那說明他的心理有牛糞這個概念,看和尚不爽就放他身上泄憤。

和尚說他是佛印,說明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到世界的罪惡,說明你的心理有罪惡這個概念,你經歷過這個罪惡的事件,他在你心裡佔有一定的位置。

而你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如小氣,則你的心裡有小氣這個概念,而他的行為符合你對小氣的定義。那麼你經歷過這個小氣,你就可能是小氣的受害者或實施者。如果你和小氣鬼斤斤計較那你和小氣鬼有什麼兩樣?。。。


樓主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 看到了世界的罪惡就是自己內心有問題?

第二個是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就是自己也有一樣的缺點?

這個「內心有問題」的說法有歧義,可以理解為心理不健康和認識偏差,不知道這裡樓主側重哪點。而且,參照原文,佛印和蘇軾看到的牛糞很難被看作是世界的罪惡,牛糞是很自然的東西,源於自然而又回歸自然,罪惡,指危害嚴重的行為、犯罪的行為。換句話說,罪惡這個詞用來表示人的行為還是合適的,世界的話,還是用「醜惡」這個詞好些,世界也確實是有醜惡的一面。那麼,現在問題就成了看到了世界的醜惡面(或者陰暗面)就是自己的心理不健康(或者認識偏差)?這時候,我想說,看到陰暗面而且知道其陰暗是成熟而不是內心陰暗,或者也可以說心理成熟本身就代表越來越完整的世界觀。這裡面勢必包含有陰暗面,就像黑夜一樣,可黑夜不代表邪惡,陰暗也不同於邪惡。道德判斷就上升到了價值觀上面了,這就是倫理學方面的東西了,與道德有關,與所處社會群體有關。而這些都不能說明人自己內心有問題。

第二個問題倒是沒什麼歧義,不過倒是和參考資料的距離越發遠了。看到了別人的缺點,說明他(她)的某種行為在你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屬於惡的一面,在你心中這麼做是錯誤的。僅此而已,你知道這麼做是錯的,能說明你也犯一樣的錯誤嗎?當然不能了,這種情況下本來就包含兩種結果,你明知故犯和知錯就改。只有你沒有明知故犯,那麼就不至於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是自己也有一樣的缺點。

不過,最後我想說我原先看到過的一篇英語閱讀文章,裡面說生活在胖人圈子中會很容易發胖,因為人會逐步覺得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兒,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總之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確實是沒錯。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應如是——辛棄疾。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境界問題,佛印從佛學角度講,出發點就佔了優勢,東坡詼諧落了下層。

你眼中有罪惡,說明你關注罪惡。你眼中有美好,說明你關注美好。

發現別人的缺點,只能說明那個缺點在你身上產生過影響,或曾經屬於你,或你被那個缺點傷害過。


以我之眼看萬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方面,罪惡、缺點都是不確定的,取決於看待的角度和背景。

另一方面,判斷罪惡和缺點,依據的是相關的準則,跟自己內心有沒有罪惡、有沒有對應的缺點,沒有必然關係。


佛教的這個故事,只說明了部分,陽明哲學中有更好的解釋。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複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先生曰,「試舉看」。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而不行耆。知而不行,只是未和聖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

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貝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磯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如今苫苫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麽意?。某要說做一個,是什麽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七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葯。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單純與智慧是有區別的,單純是對罪惡的無知;智慧是明智的選擇美好向上的一面。這個故事很好的說明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是幸福圓滿的根源。


佛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何為漏,漏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行為,試圖用漏斗從逝者如斯夫的變化無常的大河中撈取什麼;也可以理解為基於我們情緒的主觀判斷。

所謂修行,即諸法無我,身體力行時將自己的主觀情緒(好惡)摘出去,包括善惡觀——這是佛法最弔詭之處。善惡觀是道德觀,佛法講究眾生平等,既然平等,個體評價他人道德水平的立足點何在?憑什麼要以你的道德觀為準?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蘇東坡棋差一著,因為有了修行本意相悖的爭勝負心。不過這也是蘇東坡好玩的地方。


佛教哲學理論中,個人最佩服的就是對外物與內心的關係的分析,覺得非常後現代……

人感知外物,就需要把外物映射進內心,然後在內心中找出相對的概念來理解,如果內心沒有相對的概念的話,人是不能理解外物的,當然這個相對不是一對一那種相對,如果沒有非常對應的東西,人自然會類比相似的東西,直到找到自認為可以理解的,這就是人理解外物的模式……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個故事啦,具體有什麼哲理大家見仁見智……

只是,人內心的概念,不一定來源於自己,也可能來源於以前經歷過的外物。

好吧,不管怎麼樣,總是看到壞的東西的,真的,內心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句是瞎扯的。)


善惡無關,隨緣應對而已。

當年世尊示相人間,遭遇到多少惡僧和外道攻擊,你能說是因為世尊內心惡太多所碰到的嗎?

六祖當年碰到多少惡緣啊,五祖傳法之前,舂米舂了幾年,一直被人看不起,五祖傳法之後,一路幾百人追殺,和獵人在山林間躲藏了十六年之久,六祖所碰到的惡比我們常人要多少多少倍,那可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所以我覺得碰到善惡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如何運用智慧去化解。


答案靠後應該是沒有人贊同投票的了。

先回答問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罪惡,說明自己的內心有「罪惡」這個概念,但不一定表示自己「內心有問題」;同樣的道理,看到了別人的缺點,並不表示自己有一樣的缺點,比如說,我的同學有不講衛生的習慣,而我講衛生到幾乎些潔癖,這並不是說明你有一樣的缺點。

繼續——另外角度看

請你現在想像一樣東西,與你同性別的人的身上你最不能忍受的缺點——OK——其實,TA身上的這個缺點也是你身上所投射出來的,只是,在你身上並沒有那麼強烈而已,被你的「潛意識」所隱藏。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而已,是你自己內心的世界——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也就是說,我覺得世界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主觀意識所反映的。

你的內心覺得這個世界美好,那麼這個世界一定很美好,你覺得這個世界很糟糕,那麼,他離2012也就不遠了。


外境事物從眼耳鼻舌身傳入人體感知系統,感知系統的細胞反應傳送信息交大腦處理。

人實際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身細胞的作用反應。它們好比一部編譯機的輸入端,把傳入信息根據自心的見解觀念認知來翻譯,引發特定的感受。

人認為一件事錯了,或者一個人錯了,並不真的是那個事和人錯,而是自己執著自己認知的特定錯的觀念,錯的感受。執著自身部分地功能和認知,把事實真相扭曲了,所以認為世界和自己是對立的,罪惡是外境的。其實境就是心的一部分認知,世界和心是一樣東西,物質和精神也是一樣東西的兩個方面。

看到別人錯,其實是自身心糾錯系統發出的警告。如果認識到這就是自己的錯,自身心就能得到完善,而境外事相也會隨自身心發生轉變,根由在自己的見識理解。偏離本性就越遠,離開習性就越近。


心有多寬,舞台就有多大。


其實三人的境界都一樣, 佛和牛糞沒沒有區別,以自內心強分高低貴賤還不就是落入了世俗的視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即為牛糞,牛糞即為佛。


人透過物質的感官看世界,人也可以透過自己的心靈去看世界。

人是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的。

有的人透過心靈對自然對話,我看山,山看我之類的。若人能透過萬物的美好,看到其背後的創造者就是有福的。看到山,我不與山對話,我說,主啊,感謝你把山造的何其秀美。

人看來看去,不能看到自己的有限,不能看到自己是被造的,心靈的眼睛就還是灰暗的。

這世界不是人內心的映射,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自然而然存在。需要我多用心靈的眼鏡去感悟。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你用怎樣的眼光看事物,事務就給你怎樣的直觀形象


佛印心中有佛而不是心中是佛,首先心裡有某個概念才能把它與外物結合。所以發現問題只意味著心裡有這個問題的概念,而不是心理有問題。假設佛印表現出來糞和佛的特點各半,如果認為他是糞,可能說明對糞的了解或糞對思維邏輯的影響比佛多吧。


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的,不過蘇小妹的話似乎不是樓主所說的那個意思。從全文來看,蘇軾和佛印鬥嘴,顯然是蘇軾贏了,他回來和他妹妹吹噓,她妹妹批評了他。之所以有蘇小妹那一說是因為兩人鬥嘴,蘇軾贏了沾沾自喜。這種鬥嘴上的勝負有意思嗎?毫無意趣。蘇小妹批評的是蘇軾的輕佻,至於牛糞什麼的,只是批評的話罷了。


推薦閱讀:

自閉症患者所表現的不與人交往,是恐懼的表現還是僅僅漠不關心而已?
中國人缺乏的心理學常識?
為什麼智商測試可以檢測智力?
父母對我很冷漠,感覺世界上沒有人真正關心自己,對生活感到很痛苦和迷茫怎麼辦?
「不要在活著的時候成為英雄」 ,這句話怎麼理解?

TAG: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