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東渡確有其事嗎?

很想知道,如果有其事,他們到了日本有什麼史料記載么。


徐福東渡這件事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具體徐福船隊最終到達了哪裡是有疑問的。是不是到達了日本,以及到達了日本的什麼地方就是很難肯定的了。從現存的一些歷史遺迹或者說當地遺留民俗來看,徐福先後到達過現在的韓國濟州島和日本九州島和本州島的和歌山,奈良一帶。

如今在日本多個地方都有祭祀徐福的神社存在,有的稱為徐巿。另外也有日本歷史學者認為徐福就是古代日本創世神話「天孫降臨」中的輔佐天孫從高天原下臨至被稱為「葦原中國」的人間的重要神話人物,徐福在該神話中所對應的具體的名字現在暫時記不清了。

徐福東渡很有可能是一次掩飾其真正目的並護送其主公「天孫」的遠航。由於徐福是齊人,其護送的「主公」很有可能即是末代齊王田建之子。這也是後來秦末戰爭中,齊國復國後一直未有真正的末代齊王嫡系後裔出掌齊國政權的原因。齊國田氏諸支裔各為王號,造成齊國的混亂局勢。末代齊王之母君王后長期獨掌齊國朝政,這與日本神話中女性的天照大神的形象極為相近。而君王后之孫作為天孫在國滅的情況下,由齊人徐福護送至日本就稱為比較合理的推斷。

另齊國作為東方沿海的大國,其海之利當不止於魚鹽。並且齊國在經過六國聯合攻齊之後,在君王后秉政的約半個世紀期間基本沒有對外大的用兵記錄。比較合理的推斷是齊國當會利用其地緣位置和春秋以來就具備的水師在黃海東岸的朝鮮半島,及至日本九州島一帶發展勢力。這一帶在當時,至少朝鮮半島由於箕子朝鮮的存在自西周開始已為華夏文明圈所知,而後來黃海沿岸近海的漁業和航海活動當會逐漸探知九州島一帶。因此在徐福東渡之前,齊國在海東一帶很可能會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和軍力。因此護送天孫東渡就成為當時本土覆亡情況下合理的選擇。實際上,這與1949年蔣氏逃往台灣是極為類似的。


我只說徐福沒有能影響日本文化,也不是日本祖先。

日本人民的基因測序顯示日本人含有極少量的漢族血統,更多的則是高麗朝鮮那一部分的,再加上五分之一的原住民。我想這麼說題主應該明白。


既然邀請了還是回答一下,我贊同的樓上的回答靠譜。東渡是真,是不是到日本說不準了。韓國有個地方叫西歸浦,就是他到了這想回去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具有海洋意識的皇帝。他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影響中國幾千年,儘管他在教科書上始終以殘暴形象示人。他,就是——秦始皇。

先嘮叨兩句什麼是海洋意識,一句話概括就是,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慾望。

人們常常形成一種錯誤印象,就是一提中國,總說我們是大陸文明,不重視海洋,所以才導致如今在海洋領域與西方的差距。其實,閉關鎖國只是明末以後的國策,不能因為那短暫的禁海,就徹底否定中國是一個航海大國的事實。據有些史料記載,商朝時中國已有過大規模渡海跨洋的美洲航行,也就是說殷人才是美洲文化的開創者。(現代史家衛聚賢就專門論證過此問題)

或許有人說,你這純粹屬於意淫。那好,《史記》是公認的信史,裡面有確鑿史料證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有較為發達的近海航行,齊國、吳國、越國等都是佼佼者。如果沒有長期的海洋知識積累,《管子·禁藏》篇絕不會寫出下面這段話:「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荀子·王制》篇也不會提出「北海」、「南海」、「東海」、「西海」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有個思想家叫鄒衍,提出「陰陽五行說」,影響直至今日。秦始皇對他這一套就深信不疑,認為周朝是火德,那麼秦朝就應該是水德,所以推崇黑色服飾。他崇尚刑法,刻薄而不講仁愛,其實也受此影響,因為嚴苛的法律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

但很少有人知道,鄒衍在荀子「四海」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大九州」概念,就是把《禹貢》的九州推論出九九八十一州,以及大瀛海。他說:「如此者九(指九州),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也。」這是中國古代最早關於陸地和海洋關係的猜想。儘管這一猜想還是建立在「天圓地平」觀念上,但打破了過去狹隘的世界觀,是對華夷說和天朝中心論的第一次批判。

正是受他影響,出生在內陸地區的秦始皇,才會對浩瀚的海洋充滿嚮往。我們都知道,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曾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是巡海。以往總說他巡海是為了找海上神仙,求得長生不老之葯。其實,《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三分之一篇幅(約5000字)在講秦始皇巡海的事,但涉及求仙的只有幾百個字而已。而且,尋找海神帶著童男童女即可,為什麼還要帶著五穀種子和百工呢?這根本說不通。

秦始皇之所以頻繁大規模巡海,一是因為齊國、越國、燕國等瀕海國家還沒有完全平定,需要通過巡遊加強中央權威;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他想開發沿海地區、發展海岸港口、加強海上防禦。否則,他不會從內地向沿海派出三萬戶移民,還用免徵十二年賦稅的措施鼓勵內地民眾定居沿海,並且擴建了琅琊港口,大力發展海運。

正因為如此,當徐福投其所好,提出那個攜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的龐大計劃時,秦始皇才會毫不猶豫的同意了。沒想到,徐福這一走竟然杳無音訊,讓秦始皇很是惱火。而就在此時,一幫儒生和方士在私底下攻擊秦始皇,結果撞到了槍口上,被活埋了,也就是「焚書坑儒」。

最令人意外的是,當徐福重新站在秦始皇面前做出一番辯解後,秦始皇竟然諒解了他,並且同意了再度出海的計劃。注意,這次計劃里多帶了兩類人,那就是「善射」者和「百工」,因為徐福說在海上遇到了「大鮫魚」。《史記》里曾這樣記載:

「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今天來推斷,徐福遇到的襲擊很有可能來自當地土著,之所以說得神神秘秘,是揣摩、迎合秦始皇心思呢。帶著糧食種子,武裝人員和技術人員,顯然是為了開闢疆土。也就是說,秦始皇已經確立了以山東為基地向海外世界開拓的海洋政策,所謂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很有可能是海洋資源的象徵物。只不過,後人為了突出秦始皇的殘暴,故意貶低他的智商和判斷力,將徐福兩次東渡簡單說成是尋找神仙和仙藥。

世間一切生命皆孕育自海洋,海洋遼闊又充滿神秘,常常被看做一種超自然的存在,有關神仙和神話也就應運而生。因此,所謂海洋意識,除了物質層面外,還應當包括海洋信仰。

在上古時代的人看來,水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奇力量,於是就有了水神信仰,至戰國時期大為流行,很多地方都供奉著水神廟。按理說,人的力量應在神之下。但是,秦始皇不是一般人,他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超過了一般的水神,所以對他們表現出敬而不畏的態度。

比如,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在巡遊海疆返回京城的途中,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那時,湘君已經作為江神被祭祀,即具有「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的神力。沒想到,秦始皇在橫渡湘江時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他對阻礙其渡河的水神湘君很不以為然,當他從博士官這裡知道「湘君」僅僅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時,深感憤怒。在他看來,一般的水神是應該服從其命令,而不是他渡河的阻礙,於是派遣三千服刑役的刑徒,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將水神湘君所居的湘山變為光禿禿的赭紅色的土山。

在秦始皇看來,水神地位有高低,而且也有善惡,自己只要幹掉惡神,就能見到善神。前面記載他做的那個夢,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秦始皇喜歡大山,也同樣喜歡大海。關於秦始皇陵的構造,有這樣一段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最後這句話,把秦始皇對大海的嚮往刻畫得淋漓盡致!

祥說:秦始皇雖然成長在陸地,但卻是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海洋意識的皇帝。正是他的探索慾望,才使秦朝迅速成為包括渤海、東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權之中華大國。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秦」在世界很大範圍內都被認為是中國的象徵。

更多有深度的通俗歷史,敬請關注微信公號「祥哥說史」。


有的,不過沒到日本,而是率領艦隊抵達了戰火中的致遠星


應該是東渡了,也到了日本,但是具體是在哪裡著陸的目前還是不明,日本有好幾處傳說,目前我知道的一是和歌山 縣的新宮市,那兒建有徐福公園,每年還會舉行一次徐福祭祀活動,還有就是佐賀縣,暫時還沒有去過,據說是宣傳的很到位,還有徐福神社。


是有的。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當然,徐福是個大騙子,」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至於徐福是哪兒人,蓋魚官方說是蓋魚人,這個結論很有爭議。至於徐福到的是日本還是韓國,這個也是不清楚的。韓國人認為是到了韓國的濟州,西歸浦傳說是徐福登岸之地。


沒有直接的當事人的文字自述,徐福東渡日本就是一個穿鑿附會的旅遊文化創意而已。


推薦閱讀:

想了解一下日本的歷史?
日本人對自己歷史認識明確嗎?是否日本不似中國有詳盡的歷史記載?
如何評價伊達政宗?
為什麼新選組那麼出名?
日本有沒有像中國一樣反思封建文化,比如儒家文化、神道教?

TAG:歷史 | 日本歷史 | 贛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