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的單兵作戰能力跟我們國家冷兵器時代的兵士相比誰更強?


武士確實戰鬥力非常強悍,從小訓練的職業軍人和大明混飯吃的衛所兵確實不一樣,是屬於強軍碰到弱軍的情況。而且明朝的兵制確實有問題。

其次,武士們的武器使用情況和書上的不一樣,參見日本漫畫家宮下英樹的《戰國》。


用日本武士和相對應的中國單兵來說,差不多。

比如明朝僧兵對浪人,基本一對一。

日本武士在軍隊里不是普通士兵,屬於兵頭到將領之間的骨幹,對應中國不同時代的精銳部隊的話,也不是很有優勢,但對普通士兵,當然很有優勢,但對戚繼光的農民組合,則是列外,輸的一塌糊塗。

中日大規模戰鬥,極少,除了明朝搞倭外,就是元朝入侵日本,日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元朝當時火器猛,陣法,兵員素質都很強啊

從現代劍道和古流了解的情況來說,中國的武林高手的素質和日本武士高手的素質是差不多的,看個人功力。


如果說的是武士,那就和歐洲的騎士是類似的感覺,屬於有階級的精銳部隊了。武士是世襲制,家中男丁自幼接受訓練,文武兩全,裝備精良,所以武士的戰力必然比一般士兵強的多。

而如果說的是一般步兵(日本稱為足輕)則我軍士兵要更強一些。足輕就是平時務農,戰時成兵的這麼一種基層士兵,武器為刀槍與弓箭,防具也很簡單甚至沒有防具,訓練程度也不高,戰力較弱。

先撇開冶煉工藝不談刀槍的強度,日本的弓受日本人身高的限制,構造有缺陷,射程和殺傷力都不出色。再說防具,足輕的防具能有鐵片扎甲(多為稱作腹卷的防具)就算很不錯的,而且基本不持盾,防禦力不強。不持盾的原因是因為弓箭不強,靠鎧甲可抵擋,且武器多為雙手持握…順帶說一下日本騎兵非常少,而且因為日本馬身材也不高大,所以也不怎麼強…

我國從商晚期就開始使用複合材料制弓弩,防具的工藝也很出色,到宋時,重的有步人甲,用鐵甲葉製成,重約三十公斤,輕的甚至有紙甲,到明仍有使用,新唐書有記載「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紙隨手可得,民兵也能基本人手一件,此甲的防禦力更是經過流言終結者的測試,不僅弓箭,對刀劍防禦也很強力,甚至可抵擋燧發槍。其實我國古代裝備紙甲的比例還是不小的,而且紙甲外用皮或布包起來稍加修飾,外形也很華麗,不生鏽,浸油的話也能提升防水能力,絲毫不遜色於鐵甲,唯一的缺陷就是耐用度稍差,不過修理成本也更低廉,史上更有過用一百件鐵甲交換五十件精銳紙甲以裝備水軍的記載。

倘若是步兵對步兵,人數相當,不考慮指揮和士氣等諸多因素,我國士兵是佔優勢的。


樓上提到:

「兵器:武士刀的主要技術確實是冷兵器時代的頂尖了,無話可說,日本勝」

這句話有問題。

同種武器之間自然是有優劣之分的,但是不同武器之間不能講優劣,因為用途不同。武士刀的特點是鋒利、彎曲,利於切割,對於非被甲/輕甲的敵人的殺傷力很強,但是破甲能力不行。

阿拉伯彎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古代日本這個國家而言,窮,根本沒有多少好鋼,而且因為弓弩技術也不太好,所以盔甲的發展和其他地區比較基本就是悲劇,不止是質量較低 ,更加關鍵的是數量少,這使得在戰爭中武器遇到的目標不是無甲就是輕甲,此時加強武器的切割能力就是最經濟的做法。

所以武士刀遇到重甲就不好用了。換句話說,輕甲持武士刀的日本軍隊遇到大宋的重甲步兵軍陣是很慘的,遇到西方的罐頭騎士軍團也一樣可憐。


明代有這樣一個戰例: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七日,一夥倭寇在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這伙倭寇行動怪異,目的不祥,上岸後沒有像一般倭寇那樣熱衷於奸淫擄掠,而是一路猛進,沿途遇小縣城則攻打縱火,遇官兵則搏殺。

《明史日本傳》這樣記載這伙倭寇行動:「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這伙倭寇從登岸到被殲滅歷時近三個月,行程數千里,不掠財、不姦淫、不殺平民,官兵傷亡四五千人,殺死明朝一御史、一縣丞、兩個指揮、兩個把總,然後全身而退,直至後來才中明大軍埋伏被消滅。

問:南京是明朝陪都,城中兵馬過萬,百姓幾十萬,居然然敢這麼囂張來打南京城,這伙倭寇到底有多少人?

答:五十三人

此事的目擊者,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里,憤憤不平地挖苦道:「賊才五十三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五十三人不折一人而去」。

很多人以此役為證說明軍軍備鬆弛、戰力底下。那我們本來分析下,明軍陣亡兩個指揮,士兵陣亡八九百人,如果說明軍都是烏合之眾,那麼肯定惶如鳥散,也不會死傷那麼多官兵,明軍當然不會是死戰到底全軍覆沒。

如果按一般戰爭傷亡比率計算。既然明軍光戰死就有八九百人,那麼明軍此戰的人數至少也應該有不低於一千五百人,而且經過的比較激烈的戰鬥(我沒說從頭到尾都激烈),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誇張的戰果呢?難道這五十三個都是東洋來的奧特曼?

切入主題,這五十三個當然是人,但是不是普通的人,他們是浪人, 日本戰國時代,失去君主的武士會變成浪人,浪人勾結漢奸和朝奸就形成了倭寇。 但是日本武士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一種階層,在普通士兵之上在大名之下,擁有一些平民沒有的特權,如果感到被人冒犯了砍死平民是不犯法的……在大多數時期日本武士的數量並沒有很多(全國&<3000?),而且日本武士理論上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除了要擅長劍道、馬術、射箭等武藝,也須讀書、習漢文、練書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韜略更是所須精通。品行、操守、勇氣也都是被評鑒的範圍,武士的道德被稱為武士道。武士小學年紀就需現場參觀死刑的執行,甚至上戰場作戰。

下面這個東西你一定見過,不過這東西只能武士用,當然並沒有什麼認證機構來規定誰可以用誰不可以用,只是這東西太貴而且保養相當麻煩,大頭兵用不起,而且想要熟練運用武士刀也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按年算)。

這下你應該明白了 高素質教育+高級裝備+武士道精神打造了這批高級套裝的狂戰士,還是有相當的戰鬥力的。

既然你已經知道武士的基本資料,那麼想必你也知道了,拿日本武士來和中國的基層士兵來比較戰鬥力的高低是不恰當的~~~

ps:

題主一句單兵作戰和冷兵器分別把我本來想拿出來的戚家軍和關寧鐵騎分別給堵回去了,其實配合適當的戰術、裝備普通士兵也可以幹掉狂戰士一族的……


就中日歷史來看,冷兵器時代兩國交鋒應該就是明朝的倭亂和朝鮮的壬辰戰爭了。在明朝抗倭作戰中,無論武器也好格鬥也罷,倭寇的個人能力無疑是十分突出的。戚繼光依靠鴛鴦陣多兵種配合戰勝倭寇。但在稍早些時候,中國也組織過練武的僧人(貌似就是少林寺的)作為「僧兵」抗倭,屢建奇功。可見武士作也並非就有多厲害


七月,倭犯南京。先是高埠逃倭,自杭州西掠至淳安,僅六十餘人,以浙兵逼急,突入歙縣,流劫至南陵,趨太平府時,摻江都御史史褒善,駐太平督兵御之。賊引而東犯江寧鎮,守備遣指揮朱襄等,率勇士數百人出。時賊已至板橋,襄等怠緩,不知袒盪,縱酒,一遇賊。盡為所殲。群賊沿途殺人,由安德、鳳台、夾崗各門外鄉落,搶掠,趨秣陵關。時應天推官羅郎卿、指揮徐豕宗率兵千人守關,望風奔潰,賊遂過關而去。 ——
《嘉靖東岸平倭通錄》


強得多。

主要是不是一個級別的,相當於武術教頭跟普通步兵打、特種部隊跟普通戰士打,根本沒啥好比的。

估計是題主不太清楚武士是怎麼回事。

武士本來是個階層,日本國內也沒多少的,跟普通士兵不是一回事。

又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比我回答得好得多,所以我就不用再寫了。


武士是中下層軍官,位於家臣和平民之間,戰時一般擔任騎兵或者足輕大將(手下最多50人的足輕)。由於武士是職業軍人,從小習武,且日本本身尚武,日本自戰國末期開始劍術和刀的鍛造技術有了長足改進,模仿西洋鎧甲的具足和舊的大鎧甲相比防護力提升很大。武士不僅精通劍術,在柔術、水術、弓術、馬術等二十多種技藝都是頂尖的,除此之外從小的文化教育不僅對人格的養成,同時對傭兵也頗有深度,因此單挑的話明朝的兵役制度武裝起來的農民絕不是對手,畢竟兩者不在一個層面。武士相當於西方的騎士,介於平民和貴族之間,有自有的財產和僱農,能夠置辦更好的武裝不說打仗手下都是一票人一起上的

你應該對比日本足輕和大明兵哪個厲害。明朝的史料我不清楚,日本的話大部分歷史記載都描述的大名、家臣和武士的行動,對佔大半比重的足輕來說,對他們武裝、訓練的了解日本方面集中在兩塊:

1、描繪各個戰爭的屏風日本畫

2、《雜兵物語》

從這兩個材料可以得出結論:

日本兵垃圾

從裝備來看,頭戴戰鬥笠,穿簡單的一點點竹甲,拿的大部分是長矛(有些會象徵性佩戴割頭用的肋插),穿草履,弓箭用的木丸弓,由於裝備都是自己製備的,大名只會提供旗幟物和少量軍糧,所以裝備就是渣,和大明的鐵甲火炮沒法比。足輕體現價值是在長條會戰織田的火槍。

戰術素養方面,會跟著足輕大將排出一定的陣型,當然衝鋒的時候就亂打了。當然,足輕畢竟受過一定的訓練,比西方中世紀完全靠湊人頭的農民比起來真是好太多。

攻城方面,日本垃圾,火炮都沒,唯一的大筒在薩摩鹿兒島之戰後很少用了。由於日本城堡結構特殊性,古代日本打仗足輕爬牆是徒手爬的(沒錯,不用梯子,二戰打縣城都是徒手上去的,蜘蛛俠有木有)。攻城有搭攻城塔上面兩個兵扔雷,還有用一種叫「草束」(把草捆起來放一排)擋子彈,木板擋箭

指揮,按照明朝方面對薇山戰役的記載,日本方面足輕紀律性很強,全軍進退有序

士氣,武士道是戰國末期到德川幕府時代形成的武士規範禮儀,在這之前完全沒什麼忠君報國思想,戰國時代大部分戰役除了德川的三河武士跟越後上衫等少數之外,大部分日軍體現了什麼叫樹倒猢猻散,一個名將先鋒被擊潰剩下全跑了…日本戰國時代大部分戰役陣亡率都不高

明朝方面不清楚,請補充


拿已經被大明養成渣渣的江南軍戶衛所兵(農民)來PK實打實殺出來的日本浪人武士——這無非是軍人欺負老百姓或者武士拔刀怒砍一群足輕……邊軍精銳甚至南方狼兵都不弱。

具體戰例對於士兵武力值參考價值並不大,冷兵器時代兵敗如山倒是現代戰爭或現代戰爭遊戲都無法還原的場景。


秦瓊戰關公誰會贏?宮本武藏和令狐沖誰武功高?這問題問得……

冷兵器時代中日從募兵制到戰法到兵器到後勤完全不同,這讓人如何比較啊!

實在想YY,可從這幾方面入手:

兵器:武士刀的主要技術確實是冷兵器時代的頂尖了,無話可說,日本勝

武功:武士主力是步兵,對應的中國將領一般是騎兵,沒有可比性(一般來說騎兵贏面大)。西洋兵嘛……

作戰技能:中國從戰國時期開始大規模作戰,集團作戰能力遠勝日本,相對來說對單兵作戰技能的重視不如日本。

後勤:中國軍隊的後勤能力不用說了,領先世界2000年。就此比較,日本武士的生存能力應該強於中國。

回到題主的問題,假如真出現了中國步兵對日本武士的場景,日本人勝的可能性大些,這很正常。拿破崙曾說,一個馬穆魯克(埃及駱駝兵)可以打贏5個法國兵,可是100個法國兵可打贏1000個馬穆魯克(大意如此)。軍隊的進化方向就是提高組織能力,弱化個人能力,因為再牛的人也無法以一敵百(甚至敵十),但是有組織的團隊可以發揮數倍於自身人數的能力。武士也好,騎士也好,單兵作戰技能永遠是服務於戰爭需要的,過高的單兵能力沒有存在的意義。

其實歷史上有個真實的案例接近這個問題:(匈奴)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兵(以及阿拉伯騎兵)單兵作戰能力誰更強?這個還是比較有可比性的,歐洲以及阿拉伯騎兵從裝備到身體素質到作戰技能到人員數量(甚至是到後勤能力)都比蒙古(匈奴)好多了,但最後結果……


個人覺得,武士介於士兵之上武將之下。

日本軍隊不可能除了將領就是武士吧?應該還有比武士低的士兵。


關於53人故事 更真實的可以看這個 在《嘉靖東岸平倭通錄》中

七月,倭犯南京。先是高埠逃倭,自杭州西掠至淳安,僅六十餘人,以浙兵逼急,突入歙縣,流劫至南陵,趨太平府時,摻江都御史史褒善,駐太平督兵御之。賊引而東犯江寧鎮,守備遣指揮朱襄等,率勇士數百人出。時賊已至板橋,襄等怠緩,不知袒盪,縱酒,一遇賊。盡為所殲。群賊沿途殺人,由安德、鳳台、夾崗各門外鄉落,搶掠,趨秣陵關。時應天推官羅郎卿、指揮徐豕宗率兵千人守關,望風奔潰,賊遂過關而去。

……

八月,倭自南京秣陵關至溧水縣楊林橋,典史林文景率兵迎遏,不能御。暑縣縣丞趙珠臣棄城走,遂由小北門入城,宴飲民家,信宿乃去。

  柘林倭賊載舟出海。僉事董邦政、總兵俞大猷等,各督所部水兵,分哨擊之,斬首七十有奇,獲賊船九艘。邦政復以嘉定兵擊賊於寶山,斬首九十八顆。

  溧水倭流劫趨宜興,至岊亭關,聞官兵自太湖出,取道官路橋黃土,越武進境,抵無錫惠山寺,一晝夜奔一百八十里,我兵追及,急擊之。賊夜走望亭,次日至滸墅關。蘇松巡撫曹邦輔督各官兵圍之。

可以看出53人那個故事沒有那麼神,殺了一幫醉漢,殺了一些普通村民 整個過程都在逃亡之中,被追上後就被全殲 因此不要在糾結 這些人有多強了,明史那一段不可盡信


戚繼光之前,倭寇確實能幾十個人對抗上千人……等到戚繼光的戚家兵到來後,倭寇就被打得跟狗一樣!戚家兵的死亡人數跟倭寇的死亡人數之比連1/100都不到……


根據考證倭寇大部分都是沿海中國人,日本人反而很少。古時候日本人身高1.5米就算高了。一般來說不算陣法裝備這些,不管打架還是陣戰都是身大力不虧,鬼子的實際戰鬥力可想而知了。其實鬼子戰國那些別太當真,水分太大。記得很久以前看《輕兵器》有一段「想一下身高1.4米的戰神上杉謙信騎著驢一樣大的戰馬和武田信玄單挑」當時我可是笑的眼淚都出來了…


武士戰鬥力是很強,然而

他們是輕步兵

他們是輕步兵

他們是輕步兵

碰到重步兵和騎兵就是被克制的

還是那句話,有需求才有發展。就日本那遍地是山的地形,只要輕步兵才好用是不是,而武士這一軍事貴族集團的作戰方式和武器理念就是在這一大環境下對於戰術極致的發展,放到別的環境里就不好使…


後方民兵戰鬥力渣而已,換關寧鐵騎來打試試。。。。


萬曆朝鮮戰爭已經告訴過我們結果。

我不知道為什麼樓上都喜歡用那五十多個倭寇來對比說明日本人戰鬥力比中國高。

倭寇不是日本武士。

萬曆朝鮮戰爭日本武士都是剛打完戰國的精銳士兵。明朝那時候也還不是崇禎末年時期的明軍。全是精銳。雙方不管是冷兵器還是火器都有裝備。

日本的武士刀根本沒在戰場上發揮多大作用。

結果不管海陸都是大敗


看到許多評論都在說五十三個武士殺傷明軍近千人,那壬辰戰爭明朝應該是被日本滅國啊


武士是一個階級,士兵是一種職務,二者之間怎麼比呢?


推薦閱讀:

日本戰國時代使用的竹槍真能殺人嗎?
有哪些漂亮的冷兵器?
鎖鐮這一武器在實戰中實用性如何?
在冷兵器時代長槍比長刀好用嗎?

TAG:武器 | 武術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