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偏見」這類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或者措辭更嚴厲的「地域岐視」在許多國內新聞後的討論都能看見。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歧視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首先人們都有一種惰性想要儘可能的把事情做的簡單你認識的人數量是有限的你也不可能將所有人每一個都分為一個獨特的種類。

而人都是有自己的地域分布的,所以按照地域來在人頭腦中劃分你對這個地域的人的整體印象也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而且確實很多的事實也說明了在同一地域上的人們在某些方面產生相同性的可能性非常大。

說白了就是將一個地區的人歸為一類,然後在你心中總結出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那麼你以後與這個地獄的人打交道可能就會套用你在心中形成的這個概念。當然在現實當中因為你所取得樣本數不夠,或者說是你的總結能力不夠或不同的個體之間確實有很大差異,在你心中形成的那個概念是錯誤的是很平常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家」才是最核心的內容。

超出「家」的概念,都是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的,地域偏見是一種地域概念的」自己家「和」別人家「的區別和比較。

當我們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成了地域偏見。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答一發~

首先,我們來釐清幾個概念: 刻板印象,偏見還有歧視。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簡單理解就是概括化。我們認識世界會普遍應用這種概括化。這是顯而易見的。世間萬象,如果我們不能進行概括,就沒辦法找到一般規律進而減輕我們的認知負擔。 因此,刻板印象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比如我們會對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產生刻板印象,很多人認為山東男性就是高大壯漢,成都男性都是耙耳朵。不僅是我們,國外很多研究也表明刻板印象是廣泛存在的,比如歐洲人內部調查會發現他們認為德國人更勤勞,而法國人更貪圖享樂。

偏見 (prejudice) 就是我們對其他群體或者個體的負性預先判斷。在今天我們談到的偏見中,很少有積極偏見。偏見的很重要一個標誌在於它是負性的。刻板印象可能導致偏見。

歧視 (discrimination)是實實在在的負性的行為。偏見可能會導致歧視,但是歧視並不一定都來自於偏見。這裡有很多因素影響,比如政策法規等。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發現,刻板印象是一種認知,偏見是一種態度,而歧視是一種行為。

我們先來討論一般情況。

對地域的偏見可能來自於對地域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對山西的刻板印象就是煤,污染重,窮……這些刻板印象正確嗎?有的是正確的,比如山西確實煤多;可是有的也並不正確,比如山西人都是煤老闆或者煤老闆家的兒子。當認知特別是負性認知不斷強化之後,很可能會內化成一種態度。這就形成了偏見。

當然,這種解釋有一個問題就是剛才講到的,刻板印象並不一定都會形成偏見啊。

因此,真正形成偏見的原因是 社會地位的不平等。 (你會發現這是很多問題的終極原因……)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假設,有這麼兩個省份幾乎完全相同,就好像複製粘貼一樣。那還偏見個鬼啊,你有的我都有,你沒有的我也沒有。而一旦兩個地區產生了差異,因為種種原因一個省份的經濟發展迅猛,而另一個省份經濟落後了。這就為偏見埋下了禍根。社會地位較高的與社會地位較低的都會抱團,然後貶損外群體,互相說對方壞話。當然,話語權往往掌握在社會地位較高的那一方。不管怎麼說,偏見和歧視在所難免。


這裡面肯定有一種對凌駕與另一個地域的人之上的自我優越感。對某個地域的某個人的行為的看法,會異化為對那個人人格的偏見,再放大到對該地域所有人的普遍性的偏見,從而這種優越感就會被放大為一類人對另一類人的優越感。


1:地域發展的快慢進程確實存在差異,群體的社會素質和生活態度存留參差在所難免。但是以歧視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差異,大多是因為走過的路不長,見過的人太少,誤以個例當現象。

2:面對看不慣的人群,找不到他們的真實共性,但又希望有一個合理的說辭來支持自己,於是選擇最簡單也最直接的地域歧視。

3:看待事物缺乏包容的態度,與群體的溝通手段存在很強的局限性(只在網路論戰中接觸過某個地方的對手,或是旅遊時在某個城市吃過不熟悉的虧)陷入誤解是在所難免,但是深陷其中的,就很難說是聰明之舉。

4:就是單純的看不慣,沒什麼別的理由。


是一種不自信


從眾。

享受快速對人進行判斷這一好處。


也有倖存者偏差的因素吧,舉兩個不恰當的例子:N年前的河南騙子、經久不息的廣東/廣西電話詐騙。

我們接觸到的都是出省詐騙的河南人、打電話詐騙的廣東/廣西人,那些老老實實在家窩著的你肯定沒概念啊,於是XX省騙子多,甚至XX省都是騙子的說法誕生了。

當然,以上觀點沒過多考慮團伙犯罪、老鄉傳幫帶的問題。


自我認同的優越感


一個是人們的自以為是 以為自己見過的就是整個世界 比如見過一個地方的人 就以為這個地方的人都是這個樣子

二是想把自己遇到的某些不利因素歸結到外因 比如把社會治安不好 環境髒亂差 全推到外來人員身上


其實就是人類太愚蠢了,不足以把每個個體都單獨存放,提取。

刻板印象的存在就是讓你更方便儲存信息,更容易提取信息。

另外,個人認為可以做到的不是杜絕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貧窮歧視,外形歧視,種族歧視,智商歧視。。。

而是不宣之於口。然後盡量抵消這些觀念,平等對待你遇到的每個人。


從小或是長期的享受到由對地域讚美而帶來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對其他地域的無知。

本人身處江蘇,可以說江蘇這個地方真是存在了很大的地域差異,就連省外的人都會知道江蘇是分為蘇北、蘇中、蘇南的。蘇北在印象中就是經濟發展不好,教育也落後(只知道應試教育),各種的不便利。而蘇南就都是大城市了,經濟發展好,環境好,交通便利等各種……

大學認識的一個蘇州姑娘,與其說她是地域歧視嚴重不如說她是地域優越感太強,對其他城市知之甚少,但很容易就妄下評論。

也許你所在的地域有被人吹噓的各種好處,但你請爺爺去,爺爺我也不一定想去,因為我看得到你看不到的不好以及你看不到的好。


很有趣的話題。來上海多年,是「高大上」上海市民口中的「白完」。要想了解地域歧視的嚴重程度,看一下大申網、KDS寬頻山甚至是微博,就可見一斑。我不想枚舉上海市民對於外來人的評價和言語。很多時候我有氣難咽,握著拳頭看的。很多時候我恨不得約架來教育教育這些個嘴碎的地圖炮。我一度認為,如果現在國內動亂,我甚至不想保家衛國,只想把這些國內的歧視主義者清除乾淨。

更有趣的事,我成了上海的女婿。我的愛人,始終站在我這邊。頂著巨大的壓力,相識相愛在一起。我開始想他們歧視的原因。我總結三點:一是源於來自某一區域的人佔用了本地的資源,佔用了他們的工作崗位、教育資源、停車位、攤位等等,從而痛恨這一區域的人。二是因為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不足,導致來自這一區域的人素質水平不高,亂丟垃圾,隨地吐痰,違章駕駛,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三是人云亦云,家裡的親戚、朋友、同學口口相傳,認為來自哪裡的人不好,少交往,從而下意識形成地域歧視。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迅速的,但卻是不平衡的,是畸形的。我們在發展一線城市的時候調集了全國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我們想要普遍富裕就需要排頭兵,這是經濟發展戰略,不管你支不支持都已經這樣去做了。我們迅速的發展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中西部城市的發展扶持不足。導致出現了「勞務輸出大省」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

中西部地區貢獻了石油、貢獻煤炭、貢獻勞力,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從各個地區把資源貢獻給超一線城市。我看到有人說,北上像是吸血鬼一樣,拚命吸取周邊區域的血液。西部欠發達,中部又塌陷。現在好了,我們把北上廣深建設成國際大都市,這一區域的人富了,隨便拆遷一戶都是千萬富翁。開著豪車,住著別墅,享受著優質的醫療和教育。看到路邊鋪路的工人,坐在路邊吃盒飯,吐口口水:呸,XX的農民工,吃的一地垃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人願意被歧視。在魔都的陰霾里,隱藏著很多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就像美國的太平洋鐵路一樣,都是華工的血淚。東部地區發展是犧牲了很多中西部地區才建設起來的,國家從不宣揚這一點,領導只看GDP指數。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嫌平愛富是很多人隱形的標籤。我希望國家能加大力度多扶持中西部地區,把素質教育發展起來,讓這裡的人能夠抬起頭來,說我是安徽人,不是白完,我是河南人,不是井蓋!我也想告誡那些優越感爆棚的人一句話,只要我不是壞人,你就不能說我們這裡人都有問題。看到不文明,應當去指正,而不是當一個躲在屏幕後面的鍵盤俠。在我看來,一些個地域歧視者滿口污言穢語大大不如所歧視的人。


所謂出了省門,你代表的是你們省

所謂出了國門,你代表的是中國人

凡是一些負面報道會有XX人X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對某一地域的地域偏見,雖然以偏概全,但也不能說全無道理


人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物都有恐懼感。


———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

作為魔都的市民。不得不承認魔都對外來人員的歧視是很嚴重的。也承認我是其中之一。

外地人,到上海,

上海閑話講不來

米西米西炒鹹菜

這是一首極具「特色」的上海童謠。從我母親70後,那一輩兒時就開始傳唱。

儘管對這件歧視很抱歉。但是在與同學,長輩的一番討論後,覺得地域歧視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大致有以下原因

———以下言論或將感到不適————

——————皆主觀言論——————

1.上海的福利較於其他地方,應該還是不錯的。上海大多是工薪家庭,收入在5000-18000左右,按照上海須交的稅款

還是很大一筆錢的。

外來人口【僅指那些令人不滿的】收入在最低收入到5000,那麼需要交很少的稅款,甚至不用交稅

2.社會保障制度。

交的少,卻享受一樣的待遇【原因同上】

3.教育資源

大多數的上海家庭,都是4+2+1的家庭結構。

而就答主身邊的他們的家庭大多數是4+2+n。

享受一樣的待遇,稅收卻不多。

————晚些再寫…


身為一個上海人 每次看到有關上海的新聞,不論是什麼分類,下面都有一大排的罵聲,心也是很累的,總想來說說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上海人的地域歧視最重,自以為是城裡人就瞧不起外來人員,其實我覺得我自己 以及我周圍很多同學都認為 我們並不是瞧不起別的地區的人

就講講我曾經一個志願活動 在上海科技館負責讓遊客不要摸象牙 還有管住現場秩序 有一個幼兒園來春遊 我不知道是哪個區域的,家長抱著小孩子進圍欄 讓小孩子摸著標本然後給他拍照,我上前制止後小孩子打算出來了,家長卻說快了快了,揮揮手讓小孩子站回去,另一個小孩見了也想進去,他媽媽就在邊上說了一句要做個有素質的人,小孩也很聽話的離開了

同樣一件事 同樣一個地區 我就會瞧不起前一個家長

上海人並不是瞧不起外地人 只是有些人明明是因為自己做法有問題 感覺被歧視了,然後就在那大叫你們上海人瞧不起人 素質高自以為是,尤其是這兩年上海一直在風口浪尖上 然後罵聲更烈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確實莫名其妙帶有偏見 這種人我也接觸過,在朋友中並不討喜

但是我想那些平時各種插隊的 做法有問題的 不管是哪裡人 都會被瞧不起吧


從心理學上來講,團體心理,包括地域偏見,都是來自對安全感的需要。


地域偏見其實是一種社會刻板印象。所謂的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個群體中的人形成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中的人會有某些相似性,人們在社會知覺中便將這種相似的特點加以歸納,並在認知中固定下來,形成了刻板印象。我們對職業、性別也會存在刻板印象,這是比較普遍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變,而且人們會在社會知覺中用這些刻板印象歸類某人。這種類別化認知方式可以加快我們信息加工的速度,有它的積極作用。

但是刻板印象會造成知覺偏差,產生偏見,所以簡單地用以前的印象去認識人或事物,往往會出現錯誤。

而且,地域偏見往往是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人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地區的人所產生的、帶有歧視色彩的印象或者想法,是不平等、不正確的。


「少見多怪」


推薦閱讀:

海外如英國、美國、印度等國存在類似中國的戶口制度嗎?
當我們成為了歷史以後,未來會怎樣評價我們?
關於劉和平《北平無戰事》劇本的著作權糾紛,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故宮到靈隱寺,星巴克一直扮演什麼角色?
廣東為何會有文化沙漠之稱?這個評價是否正確?

TAG:文化 | 心理 | 地域 | 社會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