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社交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從互聯網技術發展之初,就一直與社交形影不離。
從最初的校友錄到QQ,從十幾年前悄然興起的聊天室到論壇社區。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從一開始就是抱著社交的目接觸的互聯網,十幾年前的一些形式直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比如永遠不死的BBS)。記得我在高中時代做OWBBS的超級版主的時候,一個論壇加一個QQ群,讓16歲的我交到了當時最親密的一群朋友。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比我大5-10歲。我可以自由的跟他們可以聊很多比同學之間的閑談深刻的多的東西。
先放下互聯網,想想社交本身。你5歲的時候,跟鄰居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7歲的時候認識一群同班同學,15歲的時候放學不回家,跟同伴去遊戲廳,23歲的時候有了一群同事和密友,28歲的時候出入各種飯局??這些社交有什麼目的?
對於數字原住民來說,互聯網社交就是他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社交的終極原因在於,人是社會動物,人無法離開社會而存在。社交網路的終極目的是不斷減低你維繫社交關係,拓展社交關係和沉澱社交關係的成本,降低滿足三大動機的成本。(人類行為有三大動機:求生本能、性衝動和渴望偉大。)
社交是因為,人有社交需求。不管是三大動機還是馬斯洛需求理論,都需要群體,或者說人與人的交互來滿足。
減低成本有兩種,一則,減低已存在行為的成本。二則,減低建立新方式維繫社交的成本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解成2個問題。
1.社交的目的是什麼?2.互聯網為社交提供了什麼幫助?
關於社交的目的是什麼,@keso 已經說了很多了。其實人就是一個社交群體,就是要跟人交際才能生存。回答第二個問題。在互聯網,人的活動一直遵循著低成本替代原則,朝著一個更低成本交互,更低成本社交的方向發展。無論是點對點的社交還是店對面的社交都是如此。想想以前email的出現以及之後qq的出現(速度上提高人與人溝通社交的成本),以及bbs發展到facebook(更便利地維護社交關係)。
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一直希望把真實的社交行為搬到互聯網上,讓人們的社交成本降到最低。無論是以前的聊天室,還是之後的交友網站,還是SNS社交網站,都更好的幫助人們建立社交關係,維護社交關係。甚至互聯網還能建立以往真實世界所無法達到的社交行為。
好了,現在在想想,互聯網社交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人很簡單,就是希望通過某些介質能夠跟另外一群人交際,無論是電腦還是其他。而互聯網就是一個更快更方便的介質幫助人們社交。
剩下的,就是發揮你的想像力,如何更低成本的幫助人去社交了。就是對真實社會社交的補充:1. 真實社交不夠,可能因為人群或其他問題他有更多的社交需求而真實中無法滿足;2. 真實社交較難,對於悶騷,長得丑,口才不好的人(僅僅舉例)來說,可能真實社交難以施展,而QQ和SNS里他(她)可以翱翔。
互聯網社交的最顯著成果當然是把線下社交移到了線上。
然後是在這個移植的過程和結果中出現了什麼新現象:
與老友之間聯繫更方便;結交新朋友的方式更趨近於所謂的六度空間的演算法,也就是說我們能看到那些虛幻的交際線變成實在的了。而其他的一切,諸如社交遊戲、各種話題,都是使社交網路實體化的工具而已(我所謂的實體化是指讓『社交』這個想法在打字和滾屏間成為正在左右你意識和生活的方式)。因此,既然互聯網社交是一種引入了演算法的社交,一種「科學」的社交,那麼它就跟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已經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最後回到目的上:讓社交跟得上世界滾動的腳步,讓社交不至於從我們已經習慣了的互聯網生活中剝離開來。如果沒有互聯網社交,也許很多宅人已經徹底沒有社交了吧?哈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和一個6歲的小朋友,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差別在哪裡?你的知識來源歸根接地是由你從小到大不斷結識的關係帶給你的,那怕是你閱讀得到的知識,也是那些信息的作者和自己的小團體交流出來的成果,這個世界上其實是不存在一種概念脫離了場景和關係能夠獨立存在的。
知識全都離不開「關係」,美國互聯網興起的社交網路熱有很強的知識積澱在裡面。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經歷了一場學術體系的去官僚化運動,當時出現了很多思想,多和科學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有關,有很多年輕的學者成為學術體系的革命者,顛覆了傳統的知識觀念,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知識來自關係。
這次知識革命對後來影響深遠:
首先,影響了嬰兒潮一代的世界觀,這一波新經濟財富都是他們創造的。
然後,建立了更好的對話機制,讓美國的價值觀和商業文明輸出到全世界,催生了1980年代後的全球化。
最後,社交網路是全球化運動的制高點,誰掌握了社交網路,誰就能讓全球化繼續成功,因此最聰明的資本全都加入到社交網路的投資中來。
而中國對社交沒有這麼多積累,所以玩不大,360上市居然說自己是中國的facebook,已經無語了。回想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的社交形式有哪些?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變化本質是相同的,因為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在本質上就是孤獨的。通過社交可以暫時的宣洩這種孤獨,釋放孤獨的靈魂在互聯網中人不會為了社交而社交,因為沒有太大的利益瓜葛,不用功利,在某種程度意義上這是一種接近人心實質的一種社交
我認為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交際圈子的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與人們與生俱來且日益膨脹的社交慾望之間的矛盾導致互聯網社交熱起來。
互聯網社交和現實社交的目的是一致的,為什麼社交??如果說以吃飯睡覺為例有人會覺著太絕對,這麼說吧,你為什麼過性生活!!當然你可以沒有,但我相信你是極少數!!而且你可能會手印,再不濟也會意淫!!社交是與生俱來的,即使你生活在一個孤島上,你甚至也會經常去看望一棵大樹,更甚至你會和這棵樹交談。。。。。。
社交網路的社交,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社交。它是一種抽象的、結構化的東西,是把人與人,人與事連接起來機制、演算法、基礎設施。這也是互聯網發明之初人們的夢想。但這也僅僅只是個開始。
人是孤獨的,社交的本質就是消除人的孤獨
當我約了朋友一起吃飯,然後兩個人卻在那發微博看QQ空間拿個破手機群聊的時候,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社交泡沫。互聯網的社交使得社交成本大大降低,與此同時,不花代價得來的東西,人們往往是不會去珍惜的。
我想起了另一個問題:活著是為了什麼?找不到明確目的而你卻樂此不疲的,那就只能說是一種本能的需求了。sns服務興起和人們逐漸在現實世界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迷失有關。互聯網sns放大或者發掘人類本來就存在但漸漸退化的某些社交需求,幫你輕易穿透這些鋼筋水泥,回到某種原始狀態,比如饋贈經濟的重生。
互聯網社交是低成本的社交形式,是現實社交行為的一種補充,如:
1、某些朋友見面或者溝通的社交成本非常高(如不在一個城市),互聯網可以搞定
2、結交一個朋友的成本或許很高,互聯網可以搞定
3、拓展圈子的成本或許很高,互聯網可以搞定
4、共同培養興趣的成本或許很高,互聯網可以搞定
本質一定是低成本,形式一定是現實社交的補充,它不可能取代現實社交目的性的需求。
1、彌補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不自信而產生的溝通障礙感。2、為達到非交流目的而做的社交欺騙。3、加深現實生活中的關係度。
It is because people are social animals.We underestimat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people to be social. People will use whatever is around them to be social, and that includes technology.
終極目標就是泡妞,朋友,興趣,專業,玩,都是衍生需求。看一個社區產品好壞看用戶泡到妞的成本有多高,新浪微博傳播性太強,豆瓣內容生產成本高,貓撲太開放,而且就算你有一技之長,認識小妞後第一句問的是什麼?mm你q多少?只這一句就直接跟開房對接了。
終極需求是每個用戶都有的,不依賴原有關係網,也不是只有小部分人才有的需求,一個用戶上網,他可以對keso視而不見,也可以不鳥朋友,但當他看到美女頭像時,衝動自然而來
把以前幾輩子才有機會體驗的事僅就這輩子就實現了,如:交心、領悟、見識、娛樂......!
以前的社交受時空約束、羞澀不願表達、圈子太小等困難與挑戰影響,很多可能的精彩跟大家擦肩而過。
有了互聯網社交後,緣分降臨的概率將直線提升!人的需求大體是im hungry, im bored,im lonely. 網路社交都可以滿足。
記得51的產品總監曾經總結過四字真言:「泡與被泡」。這是在長期的網吧活動觀察中得出的精闢結論。
推薦閱讀:
※愛好互聯網,決心投身此行的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有無跨考計算機的必要?
※怎樣更改密碼,能夠防止暴力破解?
※如何寫好一份運營計劃?
※為什麼要花心思準備面試呢?
※Ui設計行業的就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