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間斷地觀照呼吸和日常生活的衝突?
《正念的奇蹟》里說到,為了始終保持正念,我們必須不間斷地觀照呼吸。我的理解是冥想的時候的確是一直關注呼吸沒錯,但如果我們在走路、吃飯、喝水時,難道不應該關注自己的這些行動嗎?如果我們一直在關注呼吸,又怎麼能夠專心關注這些行動,達到「為了洗碗而洗碗」,「為了吃橘子而吃橘子」呢?
觀呼吸是為了開發覺知的能力,當這種能力持續被開發後,從禪坐墊上起來,回到生活中後,這種覺知的能力一直都在。它會繼續幫助你在生活中保持呼吸,不僅僅是呼吸,你所有身體的行為,你所有心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包括,粗淺部分的身體的行為和動作,微細部分的呼吸或感受。
心的行為包括,粗淺部分的心的感受,微細部分的念頭。
當你具備了持續覺知的能力時,在生活中很容易做到覺知,覺知身和心,當然也就包括了呼吸。
初學者和經驗豐富的禪修者的區別是什麼?
就如同司機一般,新手司機在剛上路開始時,會非常的緊張,全身緊繃,雖然教練會不斷的提示目視前方,放鬆一些,但是很多人依然做不到,第一次上路上難免會開始走蛇形。慢慢的,隨著駕駛經驗的豐富,開車時身體便能放鬆下來,於此同時,還可以一隻手扶助方向盤,一隻手抽煙、喝水、打電話,甚或一邊開車,一邊聊天。
禪修也是如此,當覺知的能力開發後,回到生活中,便可以做到邊覺知邊做事。但就這個結果而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本書的作者對於初學正念,到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過程可能一筆帶過。但要達到這個結果離不開持之以恆持續的練習。
或許一年,或許兩年,或許三五年,但絕對不是一兩天。
謝邀!
末學沒看過"正念的奇蹟",只能按照題主所說的這段話來回答。
禪修的次第,有人由觀呼吸入門,有人由經行,覺觀自己腳底皮膚觸鞋時的觸覺為所緣入門,末學是後者。
禪修的目的,因人而異,末學初學習四念處禪修時,是為能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打基礎,這是直接練習趣向如實,漸能在生活中以五蘊為所緣的"生活中覺觀"之基礎,這是趣向:活在世間而練習出世間法生活的道路。
初入門的人,大半都以身觸為所緣練習覺觀(內觀),上面說的觀呼吸:以呼吸時鼻孔附近皮膚因空氣進出鼻孔摩擦皮膚時的觸覺為所緣,或經行時以腳底皮膚觸鞋時的觸覺為所緣,都算是以身觸為所緣的練習。
這兩種所緣的差別,靜態的(觀呼吸)較細,動態的(經行)較粗,所以,通常來說經行較容易達到禪境。
常去禪修中心的師兄應該了解,靜態的(觀呼吸)有些人在練習時常落入睡眠中,動態的因為持續地走動,而且所緣較粗,較容易念住到,所以,較容易達到禪境(心一境性)。
所以,禪修時觀呼吸是一個選項(但它是大半人的選項),也可經由其他選項練習的。
以四念處禪修而言,前面說的以身觸為所緣的方法被稱作身念處,練習四念處的學習者通常都是由身念處開始練習。
身觸熟練後,可練習眼觸、耳觸、鼻觸、舌觸或意觸,練習六根都熟練,對學習受念觸有幫助,對將來練習覺觀苦集滅道的集諦覺觀也有幫助(這就在熟練十二因緣的六入處)。
身觸熟練後,在熟練六根的同時,若可以感受為所緣練習覺觀,這就被稱為受念處。
受念處練習非常熟練後,會很容易就能覺觀到與自己在覺觀的感受相關的念頭,這時就是練習心念處的好時機,就可開始練習心念處。
當身、受、心念處都熟練之後,自己各種身心的展現及其背後的背景,也較容易能體會到,這時就可說是在練習法念處,這時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可練習覺觀,可覺觀到自己的貪嗔癡等等,由於自己在當下覺觀念頭、行為、感受等的能力,您是為什麼而洗碗自己清清楚楚,您是為什麼而吃橘子自己也清清楚楚。
這三篇回答,有興趣的師兄可參考:
自在之路:「法念處」是怎樣一種體驗?
自在之路:止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自在之路:給初學者的建議,如何發慈悲心,精進心?如何滅五毒心?
只要能正確的持續練習覺觀五蘊,由粗到細,原則上,是不會有衝突的,越練習越熟練,只是這覺觀能力進步很慢,有時幾個月只有些許的進展,所以,若能持續以無貪無嗔無癡的方式輕鬆練習,通常幾年後,自己就能達到相當的程度,開始練習讓自己貪嗔癡漸淡的方式生活。
祝福!
關注呼吸、關注動作、關注某一種念頭,比如念頭,都是以身來訓練心專註安穩的方法。
如果【經過實際訓練】,題主覺得關注呼吸,就無法關注動作。那麼,我想不妨就關注呼吸。通過練習,會有不同的體驗。不過請注意,是關注呼吸,不是控制呼吸。
最後,一般來說,正念步行是關注呼吸、使步伐隨息、有意識的使用念頭。簡單卻不容易的練習,個人最愛,之一。我覺得你可能是理解錯了,不間斷地觀照呼吸,是針對「觀呼吸」這個身念住的禪修技巧,不是讓你在「呼吸念住」之外的日常生活中觀呼吸,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的「覺知」也是「身念住」的一部分。
觀呼吸這個打坐時用的禪修方法是身念住的一種,而日常生活的覺知也是身念住的一種。
不需要關注呼吸。而是關注自己在做什麼
改成念佛號也挺好,在心裡能一直念。僅供參考
其實不矛盾。
一譚寂靜湖水,風來吹起波紋,風去波紋自滅——這叫感應,這叫正念,這是佛家所說的圓滿覺照,這是道家所說的存無守有。心如水靜是存無。心雖存無,但不頑固,上善若水,柔以待物。心柔待物是守有。
觀照呼吸是風,觀照一切都是風。 哪裡來的衝突呢?任憑風波起,風是我,波是我,自然自在。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只是在大腦里理解思考辯證。
答案其實很簡單:試試看!
just do it!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推薦閱讀:
※現在所謂的禪修是騙子嗎?
※往生極樂凈土了怎麼普度眾生?
※中國漢地寺廟中的和尚允不允許吃雞蛋?
※見分能脫離相分獨立存在嗎?
※慧能之後禪宗派系分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