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F/A-18的疑問?
為什麼法國的陣風,中國的殲15等多用途艦載機既能制空也能對地或者對艦攻擊,但是美國分別用F18和A18來制空和攻擊呢?F18和A18有什麼區別?(氣動外形似乎沒什麼區別,也不會有機動性上的太大差異)為什麼美國不把它做成多用途的一型飛機,減少機種數量來減輕後勤壓力呢?(戰時也方便調配和通用)F35c為何又轉而設計為兼顧制空與攻擊的了?為什麼美國退役F14這樣的重型艦載機,轉而使用F18呢?
沒有F-18,也沒有A-18,只有F/A-18.
大黃蜂和超級大黃蜂,這是美軍歷史上正式給出的唯一「F/A」編號前綴。
這問題。。。。其實直接搜索空軍之翼上的文章就能。。。不問出這樣的問題了。
直接看文章:動物兇猛(一 起源)--波音F/A-18「大黃蜂」艦載戰鬥機
1.
為什麼法國的陣風,中國的殲15等多用途艦載機既能制空也能對地或者對艦攻擊,但是美國分別用F18和A18來制空和攻擊呢?
這句話的內容在現實中不存在。美國海軍沒有「分別用F-18和A-18來制空和攻擊」。F/A-18不是F-18和A-18的統稱,而是表達出該型飛機能夠同時完成戰鬥機和攻擊機兩種不同的職能。
分開的「F-18和A-18」短暫存在過(以下貼出的內容全部來自於前文提到的空軍之翼上的文章)
1975 年 5 月 2 日美國海軍宣布諾斯羅普/麥道團隊獲勝,美國海軍認為雙發布局更適宜海上飛行,另外 YF-17 的多用途發展潛力更大。
根據最初的計劃,諾斯羅普/麥道將研發三種相近的型號——單座的 F-18 接替 F-4「鬼怪」的空戰任務,單座的 A-18 接替 A-7「海盜 II」的攻擊任務,另外還有雙座 TF-18 同型教練機。F-18 和 A-18 使用相同的機身和發動機,但航電和掛架不同,雙座 TF-18A 保留了 F-18A 的全部作戰能力和武器,但減少了內部載油量最終經過論證 F-18 和 A-18 最終統一成一種型號,在當時國防部的新聞稿中被稱為 F/A-18A,令人尷尬的是直到 1984 年這個奇怪的編號才成為正式編號。兩種型號的統一主要要歸功於進氣道下方邊沿增加的兩個掛架(4 號和 6 號武器站),在執行對空任務時,這兩個掛架可掛載 AIM-7「麻雀」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任務時,左側掛架可掛載前視紅外吊艙,右側可掛載激光指示吊艙。雙座教練型的編號隨之改為 TF/A-18A,後來又變成 F/A-18B。
F/A-18的雷達同時支持對空模式和對地模式,可由飛行員切換
1977 年末,休斯公司的 AN/APG-65 數字式多模脈衝多普勒雷達在與威斯汀豪斯公司的競爭中獲勝,被選為「大黃蜂」的雷達。APG-65 工作在 I/J 波段(8-12.5GHz),內置可識別和隔離故障的測試設備(BITE)。雷達和武器投放系統共有 20 多個機載計算機,與雷達相連的計算機負責將機載感測器產生的數據轉換成容易理解的信息顯示給飛行員,同時這些計算機對投放武器時所需的彈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數據進行快速計算,並在 HUD 和 CRT 顯示器上向飛行員顯示相關信息。
雷達有幾種不同的模式可供飛行員切換。空空雷達模式:速度搜索模式,該模式用於在最大距離截獲目標,該模式可提供目標的速度和航向信息,但犧牲了精確距離。在該模式下最大工作距離 148 公里,雷達的控制軟體被設計成只注意那些接近 F-18 的目標。
邊測距邊掃描模式,最大探測距離 74 公里,可同時跟蹤 10 個目標,同時在顯示器上顯示 8 個目標。計算機在被視為具有最大威脅的目標上顯示附加數據,包括航向、高度和速度。如果在邊測距邊掃描模式時有單個目標進入雷達的有效探測範圍內時,飛行員可選擇單目標跟蹤模式,計算機在 HUD 上顯示朝向目標的轉向指令和武器發射數據,當飛行員確定開火時,該系統還提供射擊曲線。雷達還具有快速評估模式,通過使用多普勒波束銳化技術更密集地檢查特定回波來判斷目標是單機還是密集編隊的多機。一旦飛行員選定一個目標進行攻擊時,如果「大黃蜂」處於傳統的尾追遭遇模式中,雷達可切換至瞄準線模式。在此模式中雷達發出很窄的 3.3 度波束掃描飛機前方的一小片空域。而當敵機和「大黃蜂」都進入激烈狗斗時,雷達可切換至垂直截獲模式,在此模式中雷達掃描範圍為前方 5.3 度,瞄準線上方 60 度,下方 14 度。飛行員只需將 F-18 朝敵機滾轉,雷達就可自動鎖定目標,敵機最理想的位置是正好在風擋隔框前上方,並與 HUD 垂直對其。雷達還可工作在 HUD 截獲模式,雷達天線只掃描與 HUD 視野相對應的一個箱形空域,典型的掃描範圍為中線左右各 10 度,瞄準線上方 14 度下方 6 度。上述雷達的作戰模式有效範圍從 152 米至 9 公里,在任何一種模式中,雷達自動鎖定第一個截獲到的目標,並在座艙 CRT 顯示器和 HUD 上顯示目標的鎖定框。當然飛行員也可越過系統否決被鎖定的目標,直到系統截獲到他最想要的目標,另外飛行員也可以通過游標來指定目標。機炮指示模式工作在距離小於 9 公里時,雷達提供目標的位置、距離和速度等信息,計算機在 HUD 上顯示出機炮瞄準點,飛機員將瞄準點套住目標就可以射擊了。空地雷達模式:實時波束地圖測繪模式可在遠距離測繪大面積地形特徵,並在座艙顯示器上顯示前方的雷達縮比地形圖。儘管雷達實際獲取的是傾斜視角的地形圖,但計算機會轉換成垂直視角的地形圖。雷達還有解析度更高的多普勒雷達波束銳化測繪模式,可用於導航和確定目標位置。一旦識別目標後,雷達就切換至空面測距模式以提供目標的距離信息,固定和移動地面目標跟蹤模式使用雙通道單脈衝角跟蹤提供地面目標的精確參數。「大黃蜂」不具備自動地形跟蹤能力,但雷達具有地形迴避功能,在飛機前方有障礙物時會發出警告提醒飛行員規避。
APG-65 還有海面模式,計算機會自動過濾掉波浪反射的雜波,使系統更易識別、跟蹤和攻擊敵方水面艦艇。
結論就是:不存在「美國分別用F-18和A-18來制空和攻擊」的說法(把這句話改成「美國分別用F-14和A-6來制空和攻擊」或者「美國分別用F-4和A-7來制空和攻擊」才合適)
2.
為什麼美國不把它做成多用途的一型飛機,減少機種數量來減輕後勤壓力呢?
第一個問題不存在,第二個問題自然也不存在。
3.
F35c為何又轉而設計為兼顧制空與攻擊的了?
同樣不存在「為何又轉而設計」這樣的問題。
我估計題主也不會問出「為什麼戰鬥機要兼顧制空與攻擊」這樣的問題了。
4.
為什麼美國退役F14這樣的重型艦載機,轉而使用F18呢?
插入一張同樣發表於空軍之翼的文章 逆流而上--美國空軍需要輕型廉價攻擊機嗎? 中的圖片
雖然圖中沒有F-14(F-14早沒了自然不會有),但是可以猜猜看為什麼美國海軍用F/A-18E/F替換F-14。
好問題,只是遲到了33年,1984年兩個子型號合併,正式命名為F/A-18
1978年曾有過非正式編號的F18原型機進行試飛,但在1979年就決定不再區分兩種飛機,只會裝備一種,1984年正式命名這個問題機智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套用知乎名句: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F 是戰鬥機前綴,A 是攻擊機前綴航母是部署戰鬥機還是攻擊機涉及到裝備運用思想和當時的國際局勢。
明明只要動動滑鼠百度一下的事非要費勁上知乎問個問題找一群人來回答,不是很能理解這種行為……
A-18是什麼玩意兒……
出門右轉。度娘有答案
推薦閱讀:
※航母戰鬥群中,為什麼很少有核動力的水面艦艇?
※世界歷史上滿載排水量最大的軍用艦船是哪艘?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山口多聞在中途島之戰的不好?
※中國導彈對美國航母真的有威脅嗎,DF21導彈真的能形成有效的威脅嗎?
※為什麼蘇聯-美國的航母發展道路不同;到了後期,蘇聯航母設計思想為什麼開始受到美國航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