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需不需要做長遠的職業規劃?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Hi,職場」 ,更多「職場」「職場新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職業生涯規劃對於我們來說好像越來越重要了。周圍人也更願意將「我們的人生成功與否」以及「身份認定」用我們的職業生涯來衡量。

所以,無論是將大好時光花在讀書學習上面,還是絞盡腦汁地選擇大學專業,其實都在為工作做準備,為職業生涯起點鋪路。

想像總是很美好,但很多時候都會事與願違。當我們所想的和父母長輩的期許出現偏差時,會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焦慮。

這時候,你需要對你的職業生涯好好地規劃一下了。

1 職業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選擇一種職業生涯,其實也是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工作佔據著我們人生中大半的時間,所以選擇適合我們的職場生活是很重要的。相關研究表明「失業率的增加與個人健康問題、家庭暴力和犯罪直接相關。」

蓋洛普組織執行總裁Jim Clifton (2011) 在一項世界性的民意調查中發現,最基礎的世界意志不再是和平、自由或者民主,也不是擁有家庭或是房子土地,而是擁有一份好工作。所有其他的事都會隨之而來。」

可見,職業規劃的意義在於:如何讓你能夠更好的生活。

從現實角度,職業規劃有著更大的意義:它讓你不迷失目標,不鬆懈幹勁,有步驟有戰略地達成目標,獲得具體可量化的反饋。

梳理職業生涯的過程,其實也是個體對於自身更深入的了解。只有當你真正知道自己所長自己所想時,才能做出更優的選擇。

尤其是當你處於迷茫狀態,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往前走時,更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因為過程性意義遠大於結果性意義。

既然職業規劃如此重要,如果不做規劃是不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記得小時候還會聽到國企接班的說法,大學畢業那會兒還有人想去雜誌社工作,可現在還有幾家雜誌社還在維持著?

朋友的爸爸對她說,談戀愛不要想著幾年以後一定要怎樣,立足當下就夠了。一二年也許還能預測,5年以後的事情誰說的准?如果非要什麼都穩穩噹噹,那就談不成戀愛了。

規劃畢竟是規劃,它為你指出了一個大方向。但具體到執行層面,還會受到包括性別、經濟狀態、家庭背景、機遇等諸多因素的干擾。

小紅在「 應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選擇有多重要?應該考慮清楚些什麼? - 知乎」一文中曾提到心理學家安妮·羅伊(Anne Roe)的一個理論,用12個因素來解釋個人職業決策(Career Decision-making)的過程。

羅伊研究的最大成果是:讓我們理解了為何職業選擇會如此艱難。

對於初出茅廬的職場小白來說,尚不具備足夠的職場與社會閱歷,卻讓他們做出一個依靠這些知識才能做出的決策。你覺得這樣規划出的未來,真的靠譜嗎?

2 職業規劃的概念和行動

在我們繼續講下去之前,首先來講講職業規劃中概念目標和行動目標的關係。

  • 概念目標,是能夠反映個體的價值觀、興趣、才能和生活偏好的一種籠統和概括的目標。

例如:有的人希望能夠講課,通過分享知識幫助他人;有的人希望能夠搞科學研究鑽研知識;有的人喜歡和更多陌生人交流,不喜歡封閉的工作等等。

這種概念性目標,強調的是工作性質、人際關係、客觀環境與生活方式的類型。它是一個輪廓性的認識:「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希望通過哪種方式影響著別人,希望過上怎樣的生活。」

這就跟「你會喜歡什麼類型的男/女生」一樣。當你回顧感情史時,會發現自己的男/女朋友總是有著某些相同的特徵。將概念目標用在感情上,就是讓你早點發現你喜歡什麼類型的異性。

從職場的角度來看,概念目標往往是一類工作,甚至是跨度很大的一類。它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比如3年、5年、10年甚至貫穿人的一生。

  • 行動目標,是將概念性的目落實到具體的工作或崗位。

例如:成為一個培訓講師,做一名科學家,或者從事銷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行動目標僅僅是達到根本的概念性目標的一個媒介。將它用在感情上,就是在找異性朋友時,到底選擇誰的問題。

多年以後,在感情(概念目標)的長河中,一個個 Ta(行動目標)絡繹不絕,正是因為 Ta 的存在,我們對感情(概念目標)的理解更加深刻,終於步入了婚姻,實現了我們的長期行動目標。

概念目標(幸福的婚姻和未來) vs 行動目標(先找個女朋友)

3 應不應該制定長期職業規劃?

規劃有意義,取決於一個前提:環境和對象是相對穩定的,變化是可以預期的。

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經濟市場環境下,工作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職業規劃的目標真的有效嗎?

1)時代不斷變化,長期規劃會限定你的思路。

在「 面試被問「職業規劃」時, 怎樣回答最加分? - 知乎專欄」一文中提到,凱文·凱利曾預言:「未來世界部分工作將要被機器人所替代。」這意味著今天還是人人羨慕的工種,明天可能就沒了,那些曾經的朝陽行業,轉個頭公司可能就不在了。

如果你一直按照舊的眼光去走新的路子,用落後於時代的戰略來指導現代的戰爭,這樣一來會導致理論與現實脫節。

2)長時間的規劃會過於聚焦,而錯過機會。

再者,計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無處不在( 參見回答「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 知乎」) ,長時間的規劃,容易讓你把精力浪費在一些沒什麼用處的基礎性工作上。

比如 n 年前的市場經理需要自己做 PPT,然後某些公司確實花了20萬美元僱傭了一個會做 PPT 的經理。

你說那我也要精通PPT,後來發現做PPT外包的人遍地都是,或者PPT模板已經非常多,做好PPT成為一個很 low 的職業。

其實,你已經錯過了提升能力的最佳階段。

那是不是可以直接選擇放棄長遠的職業規划了?

並不是啊。雖然想精確地規划出5-10年的目標,還真不太現實。但即便如此,你也應該制定出概念目標,或者是概念目標的部分內容,哪怕充滿不確定性且模糊不清的也好。

可別想著職業規劃是一次性的任務,它會隨著你的職業軌跡不斷進行調整與變化的。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面臨著不同的職業決策,每一次的跳槽變動其實都在無形中調整著自己的職業規劃。

如果仔細考慮了長遠未來的各種抉擇,再確定短期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時,會比壓根沒考慮過自己的長遠規劃要好許多。

規劃可以讓你少走彎路,有目標的同時讓你的工作更有方向感,讓你的付出更有使命感,遇到問題你不會再糾結到底該怎麼辦,因為大家都在低頭走路的時候,你在抬頭看路。

長期的職業規劃想想還是可以的,連首富王健林大大都發話了「想當富豪可以啊,咱先定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所以說,將職業規劃定短一些還有個好處,可以隨時讓你……知難而退:)

.


無論在哪個時代,職業規劃都是需要且必須的,而在這個時代,職業規劃顯得尤其重要。

在古代,對很多人來講,職業規劃可能還沒那麼重要,因為沒得選,可能祖上三代是務農的,這輩子也就種一輩子地了。

而在現代不同,一方面因為壽命的增加,職業生涯普遍變長了,古代四十就不惑了,現在,得一口氣干到六十多歲,另一方面,現在職業的變化也太頻繁。

舉個例子,比如爆米花,在我小的時候,是一門手藝,師傅會帶著爆米花的機子走街串巷吆喝,然後家家戶戶都帶著容器,來爆大米、黃豆或玉米。

童年時,最喜歡聽的,就是臨出鍋時,那一聲巨大的爆烈聲,覺得師傅酷斃了,這是冒著被炸死的風險為人民服務啊,想著長大以後,我也要從事這項危險而美味的事業。

結果,現在家用爆米花機很常見了,甚至買現成的直接微波爐就能做,顯然,傳統的做爆米花的手藝也要漸漸被淘汰,於是這些師傅,如果年齡還不太大的,可能就要考慮轉行了。

對於職業規劃,可以從很多維度去考量,之前我也看過許多有關職業規劃的書籍,在我看來,把那些複雜的惹人煩惱的環節去掉,留下最核心的部分就可以了。

對於絕大多數對職業規劃絲毫沒有思路的人,我的建議是,先從簡單入手,而最簡單的,就是用「喜歡」和「擅長」去衡量和判斷。

但凡一份職業,我們對它的感覺,不外乎以下四種:

1,喜歡且擅長;

2,喜歡但不擅長;

3,不喜歡但擅長;

4,不喜歡也不擅長;

在我們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最好的選擇,自然是喜歡且擅長。

喜歡確保了我們願意為這份職業投入時間和精力,而很多時候,因為喜歡所以對回報的要求並不那麼高,因為職業本身就帶給我們很多物質以外的東西,比如成就感,或者工作本身的快感。

而擅長則是更好的那部分,因為擅長,所以往往我們能比別人做的快或者做的好,再加上本身就喜歡這個職業,二者相加,無敵了,基本能在這份職業里做到極致,至少也是優秀。

能夠選擇一份喜歡且擅長的職業,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並不容易,環顧四周你會發現,你身邊很少有人能夠這樣選擇,老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職業選擇亦如此。

對大多數人來講,最重要的,可能要在「喜歡但不擅長」和「不喜歡但擅長」里選擇。

而就我所見,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選擇「喜歡但不擅長」的職業,原因也很簡單,做一份喜歡做的事情,總比不喜歡的事情要好吧。

錯了。

其實大家選擇喜歡,很多時候是出於本能的懶惰,就像大家都感覺坐著躺著舒服,站著擼鐵難受一樣,所以大多數人是難以做到堅持健身的。

而且,選擇「喜歡但不擅長」的人,通常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其實喜歡是會變的。

你小的時候喜歡的明星,長大了還喜歡么?你三年前的戀人,現在是不是已經連生日都忘了?

職業也一樣,你現在喜歡的,未必以後也會喜歡,未必會一直喜歡,為什麼呢?

因為你的不擅長,通常會給你不好的職業反饋,要麼反饋在成就感上,要麼反饋在工資上,時間久了,你難免就會失落,漸漸失掉了最初的喜歡。

所以,我推薦大家的第二選擇,是不喜歡但擅長,然後才是喜歡但不擅長。

為什麼「不喜歡但擅長」要好過「喜歡但不擅長」,最重要的,一個是擅長的反饋,另一個是喜歡的波動性。

擅長做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是天賦,天賦是難以估量的東西,比如有些人對數字就是有天賦,有些人對語言有天賦,有些人對運動有天賦,可以說,天賦是上天的饋贈,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所以,不利用天賦,就無異於暴殄天物。

另一方面,擅長很多時候是從小的習慣養成,對於一個從小踢足球的人來講,後來改打籃球,自然腳步靈活,很多NBA球星就是這樣。

對於從小就跟著愛鼓搗音樂的父親長大的孩子,對音樂的敏感也必定是優於常人。

當你擅長做一件事情,你就更容易獲得良性的反饋,而良性的反饋,久而久之,很容易讓你改變過去的「不喜歡」,因為說到底,喜歡更多是一種情續,有著很強的波動性。

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講,其實往往做的,恰恰是最不好的那個選擇,就是既不喜歡,也不擅長。

如果你的職業規划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除非大環境的影響,否則最應該去尋找自己身上的問題,並給予解決。

因為正常情況下,當你能做的職業規劃,是既不喜歡也不擅長的時候,通常最重要的原因是,你的能力不行。

能力越強,選擇越多,能力越差,選擇越少,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所以,當你只能選擇那個既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情去做時,你應該從提升自己的能力開始。

提升能力的辦法千千萬,這裡就不細講了,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再難的目標也總有路可走,而對於混日子的人來說,路再多,他也視若無睹,然後一天一天過下去,日子過的像複印機。

總的來說,有一個完善且長遠的職業規劃,對年輕人來講,是件很好的事情,當然,也並不是說,你規劃好了就一定要按照規劃的路子走,因為往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計劃是趕不上變化的。

隨機應變才是王道,但是有些東西是不受任何時代及社會的影響的,而那些東西,才是每個想要有所進步的人最應該重視的。

比如耐心,比如勤奮,比如堅韌。

如果說具體一點的,就是少在各種群里扯淡,如果你每天在各種群里扯淡一小時,那麼能拿半小時出來看看書,或者有所思考,那你就贏了一點點。

還有比如少打一點遊戲,你每天少打半小時王者榮耀,拿這點時間去奮鬥去拼搏,那你就又贏了一點點。

日積月累,你就越贏越多,最終跑贏那些原本在你前面的人。

但這很難。

當你養成每天在群里扯淡,每天打遊戲的習慣時,想要跳出來,太難了。

而這也正是考驗你的地方,你必須挑戰自己,必須戰勝自己,才能跟命運掰手腕,如果你做不到,你就輸了。

不管是輸給了自己還是輸給了命運,都不是那麼有趣的事情,而且會越來越無趣。

而這也是長遠的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你得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然後算一下,到達這個目標需要多少時間,多少精力。

你每浪費一小時,意味著你達到目標的時間就往後推遲了一小時,所以,問問自己,你究竟有多想達成目標?

而答案,就在你的行動里。


絕對需要,即使人生沒有按照計劃的路去走。

幾乎無人可以計劃自己的一生,不過,退一步說,用一句裝逼的話來講:「如果一切都按照計划行事的人生多沒意思。」

越是長遠的目標,越難以控制按照規劃來走,因為計劃更不上變化。

除非你是神,不然肯定看不了太遠,鄧小平也就能看幾十年內中國的發展,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坦言他只能看到公司十年內的未來(我覺得連看得見十年也是他在吹牛逼),我們普通人,真的不可能準確看很遠。

《大腕》裡面葛優就這麼說過,看得多元和「境界」有關係。

大部分人,境界都不夠,但是,並不表示不應該有規劃。

艾森豪威爾說過:「計劃本身是無意義的,但是規劃就是一切。」 這裡說的「規劃(Planning)」,就是指定計劃的過程。

人生如戰場,可以說,不管一開始計劃多麼周詳,只要一開戰,亂七八糟預料之外的事情就會發生,所以,也就不用完全按照計劃來行事了,需要相時而動,這時候,最初規划過程中指定的原則、考慮的各個方面,就起到了作用。

好比,你做人生規劃,目標是要在三十歲之前財富自由,你首先來做規劃。

你發現販毒是一條路,但是你沒膽也沒能力,家裡也無錢無勢,還要靠自己來奮鬥,然後你制定的計劃是:考上大學,在大學期間學會一技之長,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潛在合伙人朋友,畢業在大公司里學習一下現代企業制度,然後創業,搞(pian)到VC的投資,然後做大,一輪一輪融資,到三十歲之前,公司上市,財富自由,結束。

很好的計劃。

但是,實際操作中,你會發現,照著計劃來走不行,可能你沒考上心儀的大學,可能大學還沒畢業你就發現有一個天賜良機,等不到畢業了,可能是你發現創業不如買房炒房了,可能是你發現創業根本沒有那麼簡單,資本寒冬到來,能活下來都很困難,可能你發現公司上市是一個遙遠的夢,三十歲之前不可能達到了。

這一切都會變,於是你的計劃失敗了。

但是,你的規劃依然有用,規劃中你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創業需要技能,創業需要靠得住的合伙人,財富自由需要資本幫助。

這些點,即使計劃失敗了,但是這些點依然是關鍵點,你可以調整計劃,最初規劃中發現的這些關鍵點依然有意義

現在,你在調整計劃是知道:

你需要技能,只是這些技能不再是從大公司獲得,也不只是簡單的技術技能。

你需要靠得住的合伙人,但是這些合伙人不一定要是你的朋友。

你需要資本幫助,但是這些資本不一定要是VC,可能來自你的乾爹(呵呵)。

最重要的是,你絕對不會去做違法販毒的事情,因為你知道你承擔不起。

計劃已經變了,但是規劃依然有意義,因為規劃的過程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標,還有自己做事的原則。


==============我來狠狠地拍上一磚==============

致那些曾經,正在,和將要,被各種職場規劃洗腦和催眠的同學們

——我為什麼說這世上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

案例1

小Z今年25歲,畢業兩年來已經換了4家單位,做過銷售、助理、行政、策劃等不同門類的工作,始終無法找到感覺。在去年年底又一次離職後,小Z算是徹底地迷茫了,各種負面情緒爆發,心情和自信都掉到了谷底。恰在此時,受到合租室友的安利,狠了狠心,自掏腰包8800元,去參加了據說是經過美國人力資源協會權威認證的XCD(xia che dan)職業生涯規劃研討班,果然是職場規劃大法好啊。

某大師西服筆挺,皮鞋鋥亮,梳了個背頭,每一根頭髮都像在地溝油里泡過一樣,整齊地奔向腦後,蒼蠅在上面都站不住腳。大師在台上神情激昂,吐字鏗鏘,催人尿下,台下的學員們也是目光炯炯,如痴如醉,一張張小臉都紅撲撲的,時不時還在大師的帶領下喊幾聲口號。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彷彿在這幾個小時之後,人生的迷茫就都有了答案,出了門後,職場的成功就可以唾手可得。

小Z也著實激動了好一陣,為了迎接輝煌的2016年,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詳細到計劃制定完之後,小Z就覺得自己都已經做到了一樣。帶著滿滿的信心,小Z迎著春運的人流,踏上了南下歸家的列車。

然後...........

什麼然後?沒有然後了。

小Z節後回到北京,循規蹈矩地接著找了一份地推的工作,據說是要接接互聯網+的地氣,5月離職,開始了下一個輪迴。

那份2016年計劃呢?送來的外賣太油,被小Z墊了桌子。

老K說:所有類似的培訓可能只是講師和受眾的自娛自樂,互娛互樂,講課的掙到了錢,聽課的收穫了自我安慰,如此而已。生活該是怎樣,還是怎樣,然並卵。

職業生涯的殺手之一:職場規劃培訓

案例2

小T是985院校企業管理專業的高材生。從一進大學開始,就立志成為未來的領軍企業家。於是各種名人傳記啦,企業家成功自述啦,看了不下三、四十本,說起各路江湖大佬的逸聞趣事、成功心得,那更是如數家珍,並奉為行動綱領。在大學裡積极參加各種學生會活動,擔任各種職務,從宣傳,到外聯,再到文藝等等,真是熱鬧非凡,無所不能。

及至畢業,小T也很有想法,覺得外企已經日薄西山,國企束縛太多,特意選擇了一家大型民營上市公司,進去做了管培生,算是組織重點培養的接班對象。

在應聘簡歷的自我評價一欄,小T是這麼寫的:

1、具備極強的企業管理視野,熟知各種管理方法;

2、具有極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3、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

4、表達能力強,擅長演講;

在面試反饋和甄別的流程中,公司的人力資源副總裁曾經就小T的言過其實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認為小T一直都在順境中成長,因為學習優秀,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諸多照顧和遷就,很是擔心他的抗壓性不夠。但小T的學校成績、老師評價和面試表現都是不錯,所以還是決定試一試。

公司的管培生計劃是分別在銷售部、市場部、新業務拓展中心、產品研發中心、成都分公司等5個部門各輪崗2個月的時間,一共是10個月,然後根據輪崗的情況明確下一步的工作定位。

從第三個月開始,就陸續有部門老總向人力資源部表達了對於小T的負面反饋,什麼能說不能幹,工作不負責,在重要的業務談判中妄發議論,人際關係緊張等等。公司因為對於這一撥的管培生還是寄予了厚望,不想就這麼輕易地放棄掉,所以還是決定繼續給予機會,讓輪崗的流程進行下去。人力資源經理還特意和小T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提醒他注意自身的缺點。但小T也是一肚子苦水:領導對自己的工作不支持,經常提出建設性意見也沒人理,部門的氛圍不好,排擠自己,無法融入等等。

到第七個月的時候,麻煩事終於還是發生了。在外地開會的時候,小T帶著部門的女實習生私自出去開房,然後是始亂終棄,弄得實習小姑娘是死去活來,小姑娘的父母不幹了,找到公司來討要說法。正在不可開交之際,小T的女朋友也來到公司,當面分別甩了小T和那個小姑娘各一個耳光後揚長而去。(原來小T是有女朋友的)

熱鬧並沒有就這麼結束,正在公司討論此事如何了結的時候,小T所在輪崗部門的女副總大發雌威,強烈要求立刻開除小T,否則她馬上離職。大家面面相覷,完全不知道這位領導的火氣從何而來,因為小T並不屬她分管。

一個月後,小T被勸退,並沒有大張旗鼓,據說是為了維護和小T所畢業的名校的良好合作關係。

再後來,公司里私下有人傳聞,陽光帥氣的小T從一進公司,就和那位女副總有著若即若離的曖昧交往,果然是小鮮肉么么噠。而女副總和公司老大好像在N年前也有過一段「很好的交情」。

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這好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案例怎麼就變成了都市男女的狗血劇情,老K需要反思一下.............

正襟危坐,言歸正傳。

回顧一下小T在應聘簡歷中的自我評價一欄,是不是可以做如下備註:

1、具備極強的企業管理視野,熟知各種管理方法——其實說的是看過幾本這方面的書籍而已;

2、具有極強的人際交往能力——一種一貫被老師和家長捧在手心而生出的一種幻覺而已;

3、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小T自己覺得大家都被他領導了;

4、表達能力強,擅長演講——只願意自己噴,而不太擅長傾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好像應該再加上一條:外形俊朗,陽光帥氣,對各類女性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小T是14年參加工作的,這次打擊之後,小T玩世不恭了很多,依託父母的關係,在一家地產公司謀了一份閑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什麼他么管理,壓根就是扯蛋,那些名人傳記,都是一幫傻叉在那兒胡掄的。

職業生涯的殺手之二:成功學書籍

小T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種出土文物:銀樣鑞槍頭

老K的視角:

如果說還有職業生涯規劃這回事,那麼客觀的自我評價就是一切的出發點。小T悲劇的原因之一就是從來都沒有人狠狠地給他一個大嘴巴,然後告訴他到底有幾斤幾兩。

下面列舉一些在面試中常見的自我評價和背後的真實含義。

1、聽到最多的自我評價之一:我喜歡和人打交道。由此可以導出的適宜職業有銷售、市場、人力資源等等。說的人理直氣壯,聽的人也是諾諾點頭。

我的評價就是:混蛋邏輯,一派胡言!!

多數年輕人所謂的「喜歡和人打交道」的自我認知,都來源於和相熟的朋友、同事、閨蜜、哥們兒之間的輕鬆交流和快樂玩耍,或者是線上線下認識了有趣的朋友的相談甚歡。年輕的交往是沒有功利心的,大家在一起志趣相投,暢談青春和理想,或吃吃喝喝,或結伴出遊,當然輕鬆自在。

但這和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人際交往完全是兩個概念。職場是個競技場,也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世故和現實。

為了做成一單銷售,你可能要貼無數張冷臉和冷屁股,你可能要費盡心機地揣摩客戶的各種心思,然後違心地投其所好。

為了升職加薪,你可能要仰人鼻息,接受領導和同僚的無端指責,周旋於各種勾心鬥角之中,小心地躲避著各種陷阱和暗中射來的冷箭。

N年前認識一個女生,天真爛漫,樂觀向上,在「喜歡和人打交道」的自我認知中,選擇了人力資源作為自己的職業,人力資源嘛,自然天天都在和人打交道。結果入職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公司大裁員,一個小女生,就這麼被扔到了勞資糾紛的漩渦當中。各種人性的醜惡瞬間纖毫畢露地呈現在了她的眼前,在堅持了兩個月之後,小姑娘淚奔而出,從此絕口不提喜歡和人打交道這件事了。

如果這些就是職場中和人打交道的現實,你還會喜歡嗎?

2、聽到的自我評價之二:我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由此可能導出的適宜職業有創意、設計、策劃等等。

好吧,我來翻譯一下「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你覺得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極致是無聊透頂的,或者根本就堅持不下去,你也從來沒有嘗試過堅持所帶來的成就喜悅,經常性的半途而廢才是你的真實心理寫照。

職場當中哪有那麼多的新鮮和好玩等著你去淺嘗輒止呢?

就拿創意和策劃這樣的工作來說,從某個角度來說,確實是新鮮層出不窮。今天是大型活動的策劃,明天是廣告主題語的翻新,後天又會是新媒體傳播的創意思路整合,新鮮又刺激,從來不會重複。但現實真的這麼美好嗎?我見到的極端案例中,一家廣告公司的策劃案,被客戶23次推翻重來,最後還沒有中標。至於一個小小的創意,修來改去N多次才被領導接受,那就更是家常便飯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還會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嗎?

3、聽到的自我評價之三:我蠻喜歡管理的。由此導出的適宜職業有CEO、總裁、副總、總監、總經理、經理等等。(我能吐口老血先嗎?)

你所說的喜歡管理,我的理解是喜歡那種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萬人敬仰下屬擁戴一呼百應大把掙錢有人伺候名利雙收葵花在手江山我有................的感覺。好吧,這種感覺老K我也喜歡。

很多畢業生踏入職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做那些雜事和所謂的「沒有價值的事情」。論資排輩是他們最討厭的,一步上位是他們所嚮往的。

但,你憑什麼?你讓那些學歷和教育完全不輸於你,能力和經驗更是遠在你之上的老同志們情何以堪?

而且啦,管理哪有那麼好玩和風光?背個業績壓力試試?一周工作個80小時試試?去到客戶和投資人那裡耐心舔個菊試試?

所以還是那句話,賊吃肉,賊挨揍,先挨揍,再吃肉。只想吃肉,不想挨揍的,都是耍流氓。

案例3

小E是個典型的85後女生,平時最愛研究的就是星座啦、性格測試啦、算命啦、八字啦等等,可謂是土洋皆通,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理念的有機結合。那麼說到職業選擇,就更要請各路測評大師給開開光指指路了。於是無論是網上找的,朋友給的,還是面試公司提供的,各種職業測評系統一通亂測。測完之後小E鬱悶了,咋測試結果差異辣么大哩,有說自己開朗的,也有說偏向沉靜的,有說思考型的,也有說是典型的行動派。

既然測評結果莫衷一是,小E還是選擇了相信其中的一種,按照自己偏黃色性格的指引,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

第一次單獨上門拜訪客戶,小E起了大早,坐了兩個小時的車來到位於郊區的客戶公司,結果約見的人竟然沒在,好不容易電話溝通上,原來是壓根給忘了。這是第一次打擊。

兩周之後,帶上了自己的領導和幾個售前的同事,和客戶一起吃飯,酒桌上只有小E一個女生,幾杯酒過後,氣氛漸漸熱烈,葷段子一個接一個地被拋向半空,小E一個未婚女青年,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啊,覺得大家的目光都在有意無意地瞄向自己的事業線。不知道是怎麼挨過剩下的兩個小時的,小E落荒而逃。

遞上辭呈的時候,小E覺得自己被那所謂的測評給騙了,根本就不適合做銷售。

職業生涯的殺手之三:職業測評和性格測試

老K的觀點

在小E的案例中,沒有哪種測評會告訴你銷售中會碰到黃段子,人性的模擬永遠是這世上最難解析的命題,寄希望於像算命先生一樣的職業測評來替代自己進行複雜而理性的職業選擇,是一種盲目而又可笑的行為。

各種測評可用,但不可全信。你可以用它來做個參照,有點概念就好了。沉迷其中,甘於被催眠被暗示,本身就是性格懦弱的表現。如果再以此作為職業選擇的航標燈,那就更是緣木求魚了。

經常看到某些性格測評的批語:你這個人挺有主見的,但也有時會受其他人的影響。然後被測試者還覺得特有道理,特懂自己。其實這他么都是什麼屁話,這話擱誰身上都對,說了跟沒說一樣。

更為搞笑的是,見過不少公司,有國企,有私企,還有外資公司,竟然用這些似是而非的測評結果來作為選拔幹部的重要標準,名為「一票否決制」,我也是醉了。

案例4

星斗是211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本碩連讀畢業生,相比很多迷茫的同學,星斗很早就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立志要在5年左右的時間成長為互聯網行業的架構師,並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成長計劃,比如進入什麼樣的公司,做什麼樣的項目,跟什麼樣的領導,積累怎樣的經驗,乃至於像每周要花多長時間泡什麼樣的技術論壇,每年參加多少次線下的技術分享會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劃。

畢業時通過校招,進入某互聯網大廠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開發工程師。星斗運氣不錯,領導挺重視他,做的也是公司的重點項目,畢竟嘛,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就有這麼明確的職業規劃,還是不多見的,大家也都挺看好他。一切都很順利,入職半年後,星斗還因表現出色,被評為了部門的優秀員工,還漲了工資,一顆新星彷彿要冉冉升起,著實不辜負他「星斗」的名字。

就在被評為優秀員工的第二周,公司另有產品著急上線,那邊缺人,星斗作為主力工程師,被臨時抽調去了那個項目組。但不幸的是,2個月後,趕上公司大的戰略調整,該項目被裁撤,團隊原地解散,像星斗這樣被借調過來的工程師,還是可以回到原來部門。但那段時間整個公司都亂亂鬨哄的,老大們做預算的做預算,搶地盤的搶地盤,像星斗這樣剛來沒多久,又沒有什麼人脈根基的,自然無人搭理,就這樣被晾了一個多月。等到戰略調整塵埃落定,原來的領導想起了沒人疼沒人愛的星斗,特意找他談了一次話,意思大致就是還歡迎他回到自己的項目中,但因為在他被借調的這段時間裡,星斗原來負責的工作已經有人頂上來了,星斗暫時只能做做測試的工作,但職級和薪資都可以保持不變。老大也一再強調他很欣賞星斗,這只是臨時性的安排,他正在向公司申請新的編製,一旦批下來肯定會第一批考慮把星斗調回到主力研發小組。blablabla.................

星斗就這樣懷著感恩和忐忑的心情回到了最初的部門。在這樣的大廠中,測試在研發部門是很邊緣化的職位,受此打擊,星斗有點消沉,平時的論壇也不上了,技術的研討也不參與了,天天都盼著老大的編製能夠被更大的老大批下來,他就能夠依著承諾,回到自己所鍾愛的開發工作中。

但這一等,就又是半年,這時的星斗就像是枯等負心漢的痴情女,是徹底死心了。這半年,做的都是邊角料的工作,能力上不但沒有提升,還下降了,都說碼農吃的就是青春飯,這麼耽誤下去,何時是個盡頭呢?那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上帝關上了一扇門,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只不過不知道跳出這扇窗,窗外等著你的是不是一座陷阱。

那正是互聯網創業如火如荼的年代,星斗的一個師兄參與了一個創業項目,正在招兵買馬,於是找到了星斗,許諾了一個Leader的職位。星鬥眼見在大廠短期內也沒啥前途,很快就答應了師兄的邀請。那是13年的事情。

後面的故事就是標準套路了,那個創業項目堅持了一年黃掉了,星斗覺得小公司不靠譜,又去了一家規模很大的互聯網公司,結果沒去多久,又趕上合併裁員,真是一步坑,步步坑啊。

眼見畢業快5年了,星斗當初給自己定下的成為架構師的目標還是遙不可及。

職業生涯的殺手之四:永遠無法按時達成的目標

老K是這麼看的

無數人在看到了星斗的案例後,都會把他的職業目標的無法達成歸結為運氣不好,遇到了太多的不可抗力,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比較一下下面的幾種目標設定與達成。

職業生涯規劃,減肥,健身,戒煙戒酒,還房貸。

如果做一個大樣本的調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部分人的減肥計劃是無法達成的,大部分人的健身卡是辦了但不會去幾次的,大部分人的戒煙戒酒只是說說而已,大部分人的職業生涯是在隨波逐流。

但,絕大多數人的房貸是嚴格執行,並必然達成的。

那麼中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房貸的幾個不同尋常的特質,由此可以看出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一些通用規律。

1、極其明確的目標——還完房貸

2、完全可以預知的結果呈現——得到一套或幾套房產

3、清晰可行的實現手段——每月還錢,而且你的還貸能力是經過專業評估的。

4、嚴厲並及時有效的懲罰性措施——個人信用的損害、銀行的追債、失去房子、乃至吃官司。

在職業生涯規劃,或者是諸如減肥、健身等目標設定中,具備以上的這些特質嗎?通常不具備,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不想活的這麼累。

我們會為個人職業生涯制定明確的目標嗎?比如5年掙到40萬年薪,3年混到規模企業的總監職位,或者是像星斗一樣,5年成長為大型互聯網企業的架構師。在我接觸的數千個案例中,願意設定明確目標的屈指可數。多數人為自己設立的職業目標模糊而又含蓄:多學點東西,學會帶團隊,到大點的平台上看看,財務和時間自由等等。這樣目標既不知從何而來,更不知到何處去,於是那些模糊和含蓄給自己留下了太多的空間和借口,還談什麼實現呢?

至於說到像減肥這樣的事情,就更是如口頭禪一般的存在了,更多的人是美食當前,吃了再說,等到又一條褲子穿不下的時候,再第1001次地暗下決心——這是最後一次了。

再來看看房貸的第二個特質:完全可以預知的結果呈現——得到一套或幾套房產。人總是會被這種簡單有效的結果所激勵,如果一大通玄而又玄的職業規劃做下來,得到的結果也是似是而非的,那會有多少人會身體力行呢?人們最需要的職場邏輯關係是,我做了什麼,我明確可以得到什麼,你如果告訴他,你這麼這麼做,就可以拿到50萬年薪了,他就會衡量這個結果他到底需不需要,這遠比一個「你這樣就會在市場上更值錢」的說法要有效得多。就像VC的投資和退出一樣,你今年投資了100萬,5年後可以1個億退出,這樣VC才會評估投資的風險和投入的力度。同樣,職場規劃也是一場投入,我們必須確知了那個足夠美好的結果後,才會來一把All In。

有了目標和結果呈現,就還要有實現的手段。房貸的實現手段很簡單直接,就是每月還錢就可以了,但恰恰就是在這個環節上,是很多職業生涯規劃所缺失的。職業規劃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清楚現在所在的A點,然後設立一個要去的目標B點,並在中間搭建一座可抵達的橋樑C。房貸目標中的C很簡單,每月的還款額銀行都替你算好了,你按月支付就行。但職場中的C就沒那麼容易了,你說一家廣告公司的客戶經理要經過怎樣的路徑才能成長為客戶總監?這是沒有標準套路的,有的更多的是一些軟性的條件,知識的儲備,經驗的積累,資源的拓展,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很難有量化的標準。但更讓人糾結的是,即使你設計好了中間的每一步,又有多少人會身體力行,並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大家總會想,計劃趕不上變化,市場在變,公司在變,業務在變,團隊在變,我即使把這些都做到了,也未必就能保證目標的實現。這種不確定所帶來的變化,也就成了絕大多數職場中人給自己找的借口,也是絕大多數人的職場規劃最終變成扯蛋的根本原因。

但房貸可不一樣,你如果不按月還款,懲罰會來的既快又猛,一條紅線在那裡劃著,沒有誰會去輕易觸碰。回過頭來講,職場的規劃和成長又有什麼關係呢,你今天不做,明天不做,短期內是看不到任何不利的後果的,至於說到長期的負面影響,是辣么遙遠的事情,又何必斤斤計較呢。你永遠都無法像銀行催逼你的月供一樣,定期死磕自己,你對自己太仁慈了。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出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多麼的不靠譜了吧。

1、客觀地評價自己很難

2、外部環境的精確分析和定位更是偽命題

3、清晰明確的目標挺難設定的

4、實現的路徑並不能絕對保證結果的達成

5、最重要的:你沒法定期死磕自己,對自己好一點是大多數人的當然之選

騷年們,人生苦短,何不隨波逐流。

劇情的反轉

那人的職業當真就不需要規划了嗎?非也非也非也,這肯定不是老K的意思。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把房貸和職業規劃、減肥健身、戒煙戒酒當做了相反的例證舉出,無非是要大家看清楚那些所謂的計劃都是怎麼失敗的,房貸作為一種計劃又是怎麼成功的,從中我們來清晰地分拆出計劃成功的要素。要想有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要想做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房貸就是我所能提供的最佳參照物,你不妨試一試。

結語

人的職業選擇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一連串偶然所構成的必然。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無法全面認知,對於市場的就業狀態更是雲里霧裡的看不清楚,這時如果說你就選到了適合終身的職業,要麼是上蒼的垂青,要麼是自欺欺人。所以我總說,在畢業後的頭三年,不妨多看多試,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自己,也了解外部的市場,不要希望一次就選對,不適合沒關係,重新來過就好,重要的是持開放的心態,並在這樣的嘗試中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比如靠譜、負責、勤奮、自省等等。現今的職場越來越市場化了,好處就在於只要你真的是人才,就絕不會被埋沒,市場會以公允的價格為你買單,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總會被人發現。

用一個我多年前看到過的故事送給大家,也結束這篇文章。

螞蟻窩的故事

樹林里的大樹上有一個螞蟻窩,裡面生活著老老少少很多螞蟻。一日大風把螞蟻窩刮掉到了地上,窩裡的螞蟻四散奔逃。這種螞蟻的生活習性是必須要生活在樹上的,於是掉下來的螞蟻們紛紛尋找周圍的樹木往上爬,這是螞蟻們的第一次選擇。它們可以選擇爬上不同的樹,在爬的過程中,樹出現了分叉,它們又開始了第二次的選擇,是左邊的枝杈,還是右邊的,或者是中間的。不同的螞蟻會有不同的選擇。再往上爬,樹接著分叉,螞蟻們就不斷地進行著第三、第四、以及更多次的選擇。等最終爬到樹頂的時候,螞蟻們才能夠知道那裡是否適合生存,適合搭窩,有足夠的食物,並且沒有天敵。但如果這時某一隻螞蟻發現自己選錯了,它已經沒有了重新來過的機會了,因為螞蟻的生命就只有那麼長,並不足夠它爬下來再爬上其他的枝杈。

於是我們看到,當螞蟻窩掉地後螞蟻們進行的第一次選擇,其實是最重大的選擇,因為有的樹根本就不適合螞蟻的生存。但那時,螞蟻們是沒有什麼經驗的,它們只能憑著直覺,偶然地上了適合的樹,或者是不適合的樹。越往上爬,螞蟻的生活經驗會越豐富,但可供選擇的機會也就越少了。

人生的選擇其實也面臨著這樣的悖論,我們越年輕的時候,經驗越少,但這時往往需要做出越重大的抉擇;等到我們逐漸成熟了,經驗也豐富了,人生的很多重要選擇已經無法重來,我們只能在越來越窄的範圍內做出一些越來越不那麼重要的選擇。婚姻、職業、身體,好像都是如此。

所以人生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終究是無法定論吧。


也許,先求生存,再尋求自身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會不會更好:)

反正上班做著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不愁收入來源,然後在下班之後,大膽的嘗試自己以前讀書時,不敢嘗試的愛好和事情就好呀——要是這些愛好和額外的事情能增加收入就更好啦。

說不定在嘗試的過程中,你會有新的收穫也不一定呀~


不太需要長遠的職業規劃,但需要長遠的個人能力和品質規劃。

尤其是獨特的核心競爭能力,和正能量、厚底蘊的個人品質。


咳咳咳,作為一名職涯規劃師,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呀!

若想在一群高手中,殺出一條血路,就不能走尋常路

1.你踩過的最出其不意的坑:職業生涯中最長的路,就是成功人士講的套路

舉個例子:Mary Liu(化名)2015年畢業於一所知名211高校財務專業,入職第一天,她的校友,公司里的財務總監 Jason Zhang,按慣例宴請部門新人,席間,一眾迷妹粉向總監討教升職經驗,總監講了留學時的擇校經驗、獲得獎學金的經驗等等。Mary雖是公司里的重點培養對象,但她並沒有重視這個事,宴席散後,Mary Liu如打了雞血一般,開始備戰TOFEL,準備出國留學。Mary的英語屬於基礎差勁極了的那種,一戰TOFEL不成、又二戰、三戰……而她的TOFEL成績,額,一直處於game over,continue的狀態,備戰了三年,她決定放棄,這時才發現,那個和她一起進入公司財務部卻不被上司看中的Eric Zhao,考下了CPA,工作認真負責得到同事們的一致認同,升職為公司的財務經理、成功抵達人生巔峰。再看看剛畢業的小花們:一眾有能力的職場新人早已暫露頭角,Mary再想奮起直追,為時晚矣!

Mary棋差一招,輸在哪裡?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財務總監 Jason Zhang早在學生時代就定了出國留學的目標,大三的時候TOFEL成績已經過105分,大學一畢業,就飛到美國最好的會計專業學習,並在學習期間拿下CPA,而Mary想留學只是一時興起,並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財務經理Eric,棋高一招,高在哪裡?

Eric剛入公司時,並不是公司里的重點培養對象,但他找到了升職必備的專業核心競爭力,並為此而努力,最終獲得了上司的重視,在這場戰役中勝利。

啟發:你踩過的最出其不意的坑,就是成功人士講的套路。成功不可複製,但成功的工作習慣可以複製,例如:像你的上司學習時間管理、知識管理、讓他給你一些可行性建議,這都是不錯的職場經驗倍增方式。

2.常見誤區:國外沒有職涯規劃,他們的人生都是隨性而至。

舉個例子: Jasmyn(化名)是中美混血兒,她把gap year定在了中國。

來到中國後,她看到同學們把 gap year 定義為不為未來計劃的洒脫、不在計劃內的旅行,更有甚者覺得美國人是沒有職涯規劃的,覺得中國人的職涯規劃都是苦哈哈的束縛。

其實,國外的學生是非常重視職涯規劃的,舉個例子:Jasmyn高中生畢業後,會花費高價做職涯諮詢:評估自己內在優勢、劣勢,外部環境的威脅和機會,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從業方向、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後,利用大學時間著重了解所學專業、社會動向、確認未來方向。

當然,美國的學生也會遇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窘況,但他們會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儘可能的通過實習活動了解未來行業的大環境,結合自身情況找到這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自學相關的專業知識考取有用的資格證,為未來的職涯做好理論和實踐的雙料準備,Jasmyn說:「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對自己和未來有更多的認知,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出多個方向、多個方案,比如Plan A,Plan B,Plan C,準備相當充分、明確。」

Jasmyn也給我們解釋了何為Gap Year:「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大女兒,2016年高中畢業後並沒有直接就讀哈佛,她選擇了Gap Year,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幫助自己適應社會,去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更好的了解自己。」

啟發:人云亦云的定式思維不可取,勇於打破思維里的牆並藉助職業生涯規劃師的經驗讓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另外,職涯規劃要趁早:時間成本雖是隱形成本,但卻是你跑過對手的致命一招。

3.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比金錢還昂貴:葉公好龍不可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舉例:子菲(化名)大學畢業後,做了五年教師,最近,寫教案時總走神、講課也不復往日的激情、昔日喜歡的學生,在今日看來也是面目可憎了。進入了職場倦怠期的員工們,大抵都是這個樣子。

子菲打算轉行,於是,向我諮詢了職涯規劃,她跟我說,從小的夢想是開花店、做服裝設計,我仔細詢問了她的知識儲備,發現子菲對花並不了解、平日里也沒有養花的習慣,有一種花叫死不了,她養了一周竟然乾涸而死,如果她開花店,結果可想而知。

再說說她想做的服裝設計,仔細溝通後發現:她對時尚的了解僅限於幾本時尚雜誌,最基本的繪畫功底也沒有,稍微專業點的知識,例如:服飾搭配、款式、配色、打板等等更是一竅不通,另外,她長這麼大連針線都沒摸過。

很明顯,子菲的職業喜好僅僅是葉公好龍而已。

啟發:有些人,從電視上看到了某份工作的光鮮,就把它當做了自己的職業目標;還有些人,因為欣賞的人從事了某份工作,就開始心之所往,而現實情況往往是你都沒有動手實踐過。

我們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是不可逆的,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虛幻的喜歡中,如果你真的喜歡一份工作,不如先把它作為兼職,慢慢的去嘗試,一旦確定了自己適合,再轉行也不遲。

綜上所述:

1.成功不可複製,但成功人士的工作習慣可以複製,因此,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比所謂的成功學套路重要得多。

2.職涯規劃要趁早:國外的孩子從小就在做規劃,所謂gap year意在聚焦自己的發展方向,並不是隨性而至的「瀟洒」行為。

3.葉公好龍不可取,轉行前不如先做兼職,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

4.切記:實踐出真知。

希望,看到這篇文字的你,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切祝好!

其他關於職場江湖的回答:

想找好工作,這些套路你想到了嗎? - 知乎

什麼情況下你會毫不猶豫地辭職? - 知乎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什麼,不這麼回答,很難拿到offer - 知乎

無案源律師要不要轉行法務,到底如何選擇? - 知乎


評論里有些說需要,有些說不需要。

更有人說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或者說職業規劃都是忽悠人的。

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想表達兩點:1.有必要做職業規劃;2.要正確地進行職業規劃(不必追求長遠的、一步到位的職業規劃)。

一、有必要做職業規劃

網上曾經有篇文章廣為流傳, 好像叫《從30歲到35歲,為你的生命積累一些厚度》 。

但凡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屬於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當然,除了頻繁跳槽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式的,並沒有上升,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也大體上符合現實情況。

很多人的職業發展之所以困難重重,或是停滯不前,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己沒有任何職業規劃意識和行動所造成的。

我以前回答過兩個問題:

24 歲名校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絕望痛苦不堪,怎麼辦?985畢業理科妹子,27歲一事無成,怎麼辦? - 知乎

再比如這種情況:

我做職業發展的個案諮詢中,那些在現實中工作發展不順的,幾乎都是源於沒有任何規劃意識或理念。

大多數大學生求職不順的,幾乎也都可以從下文中找到原因或答案:

阻礙大學生髮展的七大觀念,你中了幾條? - 知乎專欄

個人觀點是:為了職業發展比較順利,每個人都有必要做職業規劃!

很多人覺得一切順其自然最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覺得世界變化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

這個呢其實也不能說就完全錯了,很多時候計劃確實趕不上變化,可這並不意味著就不需要進行規劃。

所謂規劃,其實就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進行的分析與行動安排。

其實不說職業,就算我們出門旅行一趟,也需要規劃。

大家應該都有出去旅遊過。旅行最簡單的計劃是你有多少錢、要去哪個地方,要通過什麼方式去(騎車、自駕、包車、坐汽車、坐火車還是坐飛機去),要提前訂車票、訂住的地方等。

如果你出去旅行不做計劃,很有可能遇到各種障礙——比如十一期間,你不提前10天訂票,很有可能訂不到票。《孫子兵法》有雲,「謀定而後動」——謀就是計劃,計劃好了再去行動。

儘管將來的很多事情我們現在確實沒法提前確定,但這不妨礙我們進行職業規劃:了解行業、職業和自身,並採取行動朝著理想目標前進。

很多人覺得職業規劃沒法進行,其實這是由於對職業規劃有誤解。

職業規劃並不是現在就完全規劃好將來的發展道路,而是說我們應該對意向的目標(行業、組織和崗位)進行分析,明確自身的優劣勢,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大體的行動方案,以便更好地達成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講,職業規劃完全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二、做正確的職業規劃

為了更好地發展,每個人都有必要做職業規劃,但是,有關職業規劃充斥著不少誤解:

誤解一: 過於追求長遠規劃,希望一步到位

以前看過大學生上職業規劃課程,老師布置的職業規劃課,要求學生做人生規劃:畢業到退休整個人生階段的規劃。

我去,什麼鬼,大多數大學生對於職場幾乎一無所知,對於自己的了解也著實有限,何況外界與自身都是會不斷變化的,誰能知道自己在長遠的將來能具體會如何度過,做這樣子的規劃就沒什麼意義了。

做過於長遠的規劃沒有太大必要,意義也不大。

職業規劃重點是先要有個大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實踐和探索。

職業規劃本身就是動態的、隨時間而調整的。

不要苛求做長遠、一步到位的職業規劃。

誤解二: 職業規劃就是做職業測試

有不少人把職業規劃等同於職業測試,這無疑又是一個職業鬼話。

職業測試是職業規劃與諮詢過程中使用的某些心理測驗,如果測驗的工具本身較為科學,施測人員也具備相當水準的話,對於我們的職業規劃確實有不小的作用。

吐槽一下DISC和MBTI,這些測試本身信度和效度都不行,何況還有很多濫用,所以很多職業測試都不靠譜。

另外,再不錯的測試也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如果只是進行簡單的測試,一般效果不大,更不用提網上那些免費的職業測試了。

真正有效的職業規劃應該是個案諮詢與輔導,而不是簡單的職業測試。當然,最終還是要依賴自己用心花一段時間去學習,並且採取行動去探索、體驗,逐漸增進對於我們自身和外部職場的了解。

誤解三: 老師,你給我規劃吧(或者是:來,我給你規劃一下)

我們必須牢記:你才是規劃的主人,你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你的職業需要自己規劃。

既然你都來到這個世界了,就一定要為自己負責。

職業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會影響到你的收入、地位,乃至婚姻生活,沒人能代替你進行規劃,包括你的父母。

不管你爸媽多牛逼,都不可能代替你去生活,他們可以給你提供足夠的錢,也可能幫你找到好工作,可是仍然沒有辦法代替你生活。

不管生涯諮詢師多牛逼,也不可能代替你去做職業規劃,好的生涯諮詢師能夠做的就是引導你、指導你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包治百病的醫生肯定是騙子,收你錢就能讓你輕鬆搞定職業規劃的也一定是騙子,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小結:有必要做職業規劃,但務必正確認識和實施職業規劃!

有必要做職業規劃,適當提前、用心去藉助科學測評工具和理論更好地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探索;

但是,不可追求長遠的、一步到位、一下就精準定位的職業規劃,更不要被所謂的「大師」所忽悠。

真正靠譜的諮詢師至多也就引導你去進行自我了解,去分析和搜集職業相關信息,給你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但是,在日後的工作與學習、生活中,你真正花了多少時間去了解並提升自己,去搜集整理相關信息並進行思考總結,這才是最關鍵的。

職業規劃的難點在於:

1.你很難真正客觀準確地進行自我認知和評價。就像有些東西,除非你真正擁有了抑或是失去了,你才能確定那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2.人本身又是變化發展的。我讀本科時那些很有野心和想法的女同學現在很多重心都轉移在家庭了,畢竟,你現在追求的東西後來可能就沒那麼重要了,你開始以為不重要的東西後來卻可能被證明是你生命里彌足珍貴的。

3.你很難對外部職業進行精準分析,並有切實地深入認識。尤其是目前教育體制下,很多人懵懵懂懂畢業了才開始著手準備,有些竟然連正規的實習都沒有,蓋個章就敷衍了事了。你都完全不了解,怎麼就知道自己喜歡或適合呢,就比方我問你喜歡吃什麼水果,可你TM就只見過和吃過蘋果,請問你能確定地告訴自己除了蘋果你還喜歡吃什麼水果嗎?!

4.人不是純粹理性的,還有很多非感性的因素,包括我們作分析與決策的時候,其實並非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

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工作困難就放棄。

相反,更應該好好準備,且提前準備!

所以,個人有以下幾個建議:

1.通過各種渠道學習職業規劃的相關理論和知識,知道如何更好地進行自我分析(興趣、價值觀、能力、性格)和職業分析;

2.有意識地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做一定的分析、探索及規劃和準備;

3.應屆生尤其是經管類專業學生要提前實習:因為對於自我和職業的分析與認識光靠測評和諮詢是不夠的,還得親自參與,在互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反思;

4.最好的職業規劃莫過於把握現在。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把手頭的事情做到極致,不斷學習和提升,提升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提升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磨練自己的性格(主動性、積極性、責任感、抗挫折力),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別老想走捷徑。

最後強調下:還是要有職業規劃,要逐步明晰自己的路徑和目標,有這個意識和行動,但別想著一步到位。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最好的職業規劃是:發現和培養自己的優勢,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圍繞自己的優勢從「入門—初級—中階—高手—市場化—產業化」這個路徑走。

好歹你要到中階才能混個溫飽吧。

很多人連中階都上不去,三十多歲的人停留在入門或初級階段,那就慘了。

這種人要麼是心浮氣躁、瞎跳槽,老是重頭開始,浪費已有的資源和人力資本;要麼是不求上進或不敢跳槽,一直做重複勞動式的低技術含量工作,這種多半是體制外的邊緣性、輔助性工作。

就這麼多吧。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的其他回答和專欄文章。


作為一個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程序員,而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職業規劃師,我也來回答一下吧。

先說,長遠的職業規劃肯定是有用的。

只是在此之前有很多的門檻攔在我們面前。

下面的話都是我的經驗之談,而非職業規劃師們的概念和理論。

1. 怎麼做職業規劃。

做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了解職場,知己就是了解自身。

很多大學生、畢業生,連那些高級職位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最多就是看看電視,道聽途說的職能而已。

例如CEO、CTO、架構師、總監,聽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其實在大小公司里,在不同的行業里,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即使相同的名稱也有不同的職能。完全都不清楚,如何給自己定位呢?

還有,同樣對於職場的不了解,通過怎樣的途徑能達到這些目標職位呢?

長時間的待在某個公司里,就能升職加薪,慢慢升到CTO嗎?可能嗎?

這些都是需要有人業內人士引領的。光看幾本書,找幾個職業規劃師是解決不了的。因為這些都是特別資深的人才能了解和感悟到的東西。

還有自我認識。

這個事情是很難的,由其是沒進入過社會的學生,特別容易兩極分化。

差學校出來的就容易自卑,感覺自己幹啥也不行。

而好學校,尤其名校出來的,就感覺天老大,他老二。世界上沒有他不行的。

這樣無論哪種情形,都是不可能做出恰當的職位規劃的。

2.如何在規劃路途上持續往前走

非常多的人的意識里,在職業道路上往前走只有一個途徑,就是工作。通過工作獲得經驗,通過工作獲得職位的提升。

他們忽視了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途徑,就是主動學習!

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明白一個道理——進入職場就是非系統化、無教師式學習的開始。

他們總是感覺畢業的那天,就可以不需要再學習了。

甚至有的人自學的能力都沒培養好,如果不給他一本書,如果沒有人給他指導,他就沒有辦法自己學習。

就拿前面贊數最多的那個回答的眾多案例來說吧。

他們職業規劃失敗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該回答沒有點出。就是自學的能力。

例如那個想做架構師的,在被邊緣化、工作無法提供成長的台階後,如果同樣保持強烈上進的心,自學大量知識,通過工作進行一些實踐,或者把測試做到大量自動化、或者完成一些輔助其它項目組開發的軟體。

這種情況下,公司還會繼續冷落他嗎?

3.如何調整計劃

計劃其實從來都不是用來嚴格執行的。而是作為一個目標,引領我們的行為的。

職業規劃由其如此,估計沒有誰的職業規劃可以按部就班的一拍一拍正好卡上。

除非家裡有人,在體制內發展。

如果卡不上,如果調整就很關鍵。

目標是做CEO,但是已經在某個公司待了3年,還是高級開發,怎麼辦?

最後,以我的經驗,尤其在it行業內,無論有沒有職業規劃,以及職業規劃制定的怎麼樣,最關鍵的還是有沒有上進心。

有了上進心和強力的自學能力後,優良的職業規劃才能引領我們少走彎路,快速的達到目標。

否則,再優良、再漂亮的職業規劃也是扯蛋。

升職加薪從點贊開始。PS:點一下即可,點偶數下的都是臭流氓。


本人專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所謂的職業規劃,到底要規劃些什麼?97%的人竟然都搞錯了! - 知乎專欄

所謂職業規劃,就是對影響職業發展的所有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並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並且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實施計劃,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確保讓未來的職場之路越走越順利。用最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可以用下面這個公式來表達:

職業規劃=方向選擇+實施計劃

那麼,影響職業發展的所有因素包括哪些呢?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表達:

其中,方向選擇要考慮5個因素:自身優勢、性格特質、興趣傾向、職業理念、知識技能。也就要說,要選擇一個精準的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要考慮這5個影響因素。單純考慮某一個因素,最終的結果都會出現極大的偏差。

實施計劃則由4個部分構成:行業定位、企業匹配、路徑設計、向上管理。

所以,上面的公式又可以這樣來表達:
職業規劃=方向選擇+行業定位+企業匹配+路徑設計+向上管理

職業規劃要解決的5大核心問題包括:

1、定優勢: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優勢。尋找工作的核心關鍵點在於發揮優勢,而非彌補劣勢。關於彌補劣勢,我們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內向的人總想著通過做銷售來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比如這樣的:想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應選擇什麼類型的銷售崗位? - 知乎

對於優勢的確定和解讀,是生涯規劃最核心、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們曾經接觸過一個客戶,在廣州某機構諮詢過,只做了一個MBTI測試,電腦自動生成報告,告訴他幾十個適合他的職位。但你是否知道,此類測評最大的問題,就是只能反應出某一類人身上存在的共性特質,而無法發現其差異化?而差異化才是決定你和別人的選擇方向不一樣的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啊!

搞不清楚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你做的是哪門子職業規劃?

2、定職位:在優勢確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與自身優勢高度吻合的職位?職位選擇不當往往是造成很多人在職場上不斷走彎路的罪魁禍首!

注意:這裡所說的一定是細化到具體的職位切入點,而不是籠統的大方向。前天有個客戶,說找了好幾家機構,希望能夠細化到找何種職位,何種行業,但得到的答覆都是無法解決這麼細緻的問題。

去年遇到一個客戶,在北京非常知名的一家機構做了職業規劃諮詢,對方只告訴她一個結果:適合從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但具體是什麼職位,對方並未和他明確。結果她溝通了半年,始終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適合幹什麼。最後找到我們,我們明確告訴她適合從事銷售工作,事後證明她幹得非常出色。

據我所知,絕大部分的生涯機構只是非常籠統地告訴你一個適合的大方向,比如你適合做互聯網運營,但你是否知道,運營也分很多各類?即使是互聯網運營,也分為產品運營、數據運營、市場運營、活動運營、商家運營、內容運營,等等。雖然都掛著「運營」的頭銜,但對於能力素質的要求卻不完全一樣,甚至是大相徑庭!

搞不清楚你到底適合哪一個具體的職位,你做的是哪門子職業規劃?

3、定行業:職位確定之後,如何選擇更有競爭力的行業?行業選擇不當,也是普遍的現象,但很多人對此問題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即使是相同的職位,在不同的行業里,發展的前景也是有極大差異的。比如同是市場類崗位,為什麼選擇快消行業要比工業品行業更有前景?其中究竟有何差異?這其中有很大的門道。兩個月之前遇到一個客戶,985碩士畢業,做技術研發工作,結果他選擇的是OEM行業,幹了兩年技術,發現公司對於技術壓根就不重視,能力也無法成長,內心極度壓抑。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選擇OEM行業,就相當於選擇了一個最沒有附加價值的環節,職業生涯很快就會遇到天花板。

搞不清楚到底選擇哪一個行業才有前景,你做的是哪門子職業規劃?

4、定公司:無論哪個行業,哪怕是風頭正勁的互聯網,也並不意味著這個行業的所有公司都是值得選擇的,一定要仔細甄別。到底是選擇外企,還是國企?是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應該怎樣選擇,才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更有利?在求職時,如何識別這家公司及其所提供的職位是適合自己的選擇?公司選擇不當,會讓你在即將走出彎路之前再次跳入火坑,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

上個月諮詢的一個客戶L,工科碩士,也是做技術的,能力不錯,在同一家公司工作10年。 早就想著離職,因為發展空間小,薪水也不高,個人發展看不到希望。更重要的是,公司內部幫派特別厲害,不是正經幹事的人,乾的越多犯的錯誤越多,大家拿錯誤說事,工作極其不悅,心力交瘁。我們與他溝通了之後發現,對於所從事的技術工作本身還是比較適合的,只是因為公司的內部管理環境,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情緒。這是典型的公司選擇不當。

我曾經很公開地反對有事業心的人進入國企。哪怕你僅僅圖的是安穩,也不要進入國企。因為那種環境,會讓你工作很累。這種累,不是體力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而國企之所以會讓你產生這種感覺,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所在,詳見我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你最無力的時候要怎麼辦? - 知乎

搞不清楚到底選擇什麼樣的公司才能自己的未來發展最有利,你做的是哪門子職業規劃?

5、定路徑:方向明確以後,應該怎樣設計以後的成長路徑?在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需要注意的核心關鍵問題是什麼?應該怎樣進行角色轉變?而要適應這種轉變,應該提前做些什麼?

所有的計劃實施,都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可執行性。如果這個計劃不可執行,或者並沒有切中要害,那麼這個計劃就是無意義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客戶L,他在找到我們之前的前兩年,曾經在一家機構(通過百度搜索,排名靠前打廣告的機構)做過生涯諮詢。據他反應,只是做了一個測評,然後諮詢師給了他一系列建議。細節方面客戶沒有和我提太多,我印象深刻的是諮詢師建議他考的兩個證:一個是項目管理證,一個是培訓師證。做技術的,考項目管理證,我倒還可以理解,但考培訓師證,這又是犯的哪門子神經?這個擅長既不擅長言辭,又不想當培訓師,考培訓師證是出於什麼邏輯?這個客戶花了一萬多去報班,結果一個證都沒考下來,因為他發現這個過程很難實施,尤其是項目管理,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學。但我們和他溝通以後,建議他這兩個證統統不要考了,只要尋找一個內部管更完善的公司,他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根本不必大動干戈考那麼多證。

目標定了,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實施,你做的是哪門子職業規劃?紙上談兵啊?

生涯規劃的難點,難在哪裡?一個是前文提到的,對於自身優勢的定位,很多人搞不清楚。即使做了性格測評,也依然是稀里糊塗。另外一個就是實施,如何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而要想弄清楚這兩個問題,你必須要具備豐富的職場經驗和社會閱讀,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能夠一針見血發現問題的本質,你才可能解決這兩個問題。但是,實際上,對於那些走彎路的人來說,他們壓根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做出來的所謂職業規劃,可能從一開始就走偏了,甚至走錯了。

但是,如果以此認為職業規劃沒用,這個鍋職業規劃不背!

最後的建議:如果大家想找職業規劃機構,強烈建議以下機構/個人不要找:
1)、諮詢師沒有成功的職場經歷的;
2)、心理諮詢師出身、不懂職場的;
3)、沒有成功的案例、文章發表或書籍出版的;
4)、高校里的各類不食人間煙火的輔導員、教授。

關於職業規劃,再推薦給大家3篇專欄文章:
如何深度思考你的職業生涯(原來很多人都被誤導了) - 知乎專欄
還在按照興趣選工作?大神們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其實是…… - 知乎專欄
【轉載】如何管理自己--《哈佛商業評論》史上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所謂職業規劃,首先你得明確直接職業的方向,才能有對他的規劃。

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時期的職業方向的選擇。

1,剛畢業的學生,只有少一部分人有明確職業方向,他們規劃自然都規劃好了。很大一部分都不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要他們怎麼去規劃呢?

不過有幾點可以值得深思下:

(1)先講自己放進職場裡面,才會有職場的感覺方向。

(2)在自己都不明白的情況下,先去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那就是有什麼挑戰的儘管去做,先把能力做出來,學習能力在任何一行都是過硬的配置

(3)再有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不能安分與現狀,不安於職場的小成就,要學會思考,並且要有顛覆的思考,讓自己的對這個社會敏銳起來。

2.進入職場兩三年的人,如果只能將就糊口生計,那麼就要趕緊對已有的狀況思考了。這份穩定不是真的穩定,之前在不久將來,你有小孩的時候,你就會很窘迫。不說很大的目標規劃,但是,至少要有比現在多一倍左右的工資期望,現有的工作不能達到,那就要趕緊去學習了,或者做很多,賣自己的勞動力,賣自己的時間,這一層次的還是有許多,但終歸不長久,不過這就是社會的法則,總是把人分成一批一批的,各安其事。

3,如果你是一個思維能打開的人,那麼就得好好長期規划了,但是提前說的是,一開始你就沒有了退路,而且適合辛酸的一條路。

可以從幾點去考慮:

(1)首先的接受幾次高效高能燒腦的課程,去讓你有絲絲意識,跟著一群人的隊伍里,不斷逼自己天天想這些無聊到極點的問題,人生,規劃,目標等等

(2)開始選幾個自己喜歡的職業方向,並向一群人不斷去驗證自己的認可,大約需要至少1個月的時時探索,這段時間也是很難熬的時間。最終篩選出你的職業方向。

(3)這才是職業的規劃,有目標有計劃的設置,分解成最小的的每天的任務,每周的總結,每月的檢驗,每季度的調整,每年的重置。一點一點的走向自己的經過艱難挑選出來的目標。

(4)最後就是持續發熱,雞血,的輸出。

其他的我也不說了,像我爸媽他們的話,規劃就是自個的那些事,債務,蓋房,農物時節等等

對像我這樣的,必須要考慮到頭腦投資,技能投資,將他們變成真的成熟技能,然後讓這些技能帶給我的經濟支撐,再有提拔,最後才有思想高度的擴展。

每個規劃都需要的是思維的轉變,行動的執著,最後就是傻逼的堅持,這就是職業規劃。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一個長遠的職業規劃是對自我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的持續性計劃,它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未來人生的發展方向。在當代,很多少人都對這一問題缺乏重視,而導致自己在職業發展中變得越來越迷茫,艾森豪威爾說過:「計劃本身是無意義的,但是規劃就是一切。」所以,一個長遠的的職業規劃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1. 最雞湯的原因:清晰的目標將會帶來巨大的動力

確定的目標會為個人的行動增加動力,毫無疑問,現在許多人都有著「拖延症」這種現代惡疾,不拖延到Deadline的最後一秒決不罷休。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後,你就可以將這一明確的目標分解成每日需做的事情,給自己設定一個個小的Deadline,然後不斷鞭策自己去完成Deadline。

長遠的職業規劃,我們稱之為夢想,它是你為未來確定的一個發展的方向,儘管這個方向是大而抽象的,因為在實現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任何的事情。之後將這一方向分化成一個個的階段性任務,我們稱之為理想,這些任務相較於發展方向來說更加具象,它是你某幾年內想要完成的成就。然後,再將這些任務分化成需要做的事情,我們稱之為目標,為了完成某一目標,你需要定下每天要做的事,這就是你的Daily Deadline。為了完成目標而不斷努力,這種自我驅動力將會推著你不斷前進。

2. 最重要的原因:消除迷茫

長遠的職業規劃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選擇,正如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郵輪,只有選擇了一個方向去行駛才能達到自己希冀的遠方。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在沒有清晰目標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迷霧之中,在學校時學生大多重視會影響到畢業的課業成績,而忽視了職業規劃這一重要問題,學校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大多也只是走個過場,這就導致了許多原本認為自己前途清晰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後變得越來越迷茫。所以加深對職業前景的了解,摒棄想當然的看法,設立好最終的航向,才能突破重重迷霧。

3.最現實的原因:提高收入

一個長遠的規劃毫無疑問是你職場生涯的強大助力,它可以讓你了解實現目標的路線有幾條,每條路線都有什麼要求,在實現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依據這些,你就可以開始為了理想職業鍛煉技能,積累經驗人脈,形成自己的優勢,從而在今後的競爭者對比中遠勝於其他的求職者,從而更快速地達到想要的水平或層次。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確定自己的職業也規劃呢?具體的方式如下:

1. 興趣原則:明白自己喜歡什麼

首先排除掉自己不想做的,然後再對感興趣的職業深入了解,或者可以嘗試一些職業規劃測試,例如: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發掘自己的內在性格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要記住:你所喜愛的事物會推著你前進。

2. 自我定位:明確自己擅長什麼

在制定計劃時需要考慮到自身的情況,明確自己的軟硬體實力,譬如學歷背景,專業技能,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自我定位的過程就是一個「知己」的過程,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並做好精準的定位,才能明白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有哪些缺點需要改正,有哪些優勢能夠提供助力。

3. 行業前景:明晰行業前景如何

前面提到「知己知彼」,去調查了解行業的未來前景,看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這就是「知彼」了,毫無疑問,行業的前景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在該行業的人的發展前景,所以對自己意向行業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 不斷修正

長遠的職業規劃需要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上面那些,還有太多細碎的因素需要考量,所以一份好的職業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會被各種各樣的原因打破,它不是需要按照軌道行駛的火車,而是需要不斷調整航向的巨輪,需要根據發生的事件不斷調整路線,整體向著大方向前進,不斷調整小的目標,面對不同情況相時而動,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推薦閱讀

過了35歲, 程序員真的沒前途了嗎?

作為程序員,你的夢想是什麼?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九章演算法(ninechapter),幫助你了解IT技術前沿,通過面試、拿到offer、找到好工作!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這個時候,做職業生涯規劃,似乎有些狹隘了。

比如有些人剛開始可能只是前台,但是ta通過努力,可以變成指導溝通的高手。而有些人也許不擅長溝通,但是他通過努力,可以變成演講達人。有些人以前是老師,也許現在是ceo。所以,做職業生涯規劃,也許會讓個人的道路變窄。

那麼什麼都不做嗎?當然不行啦,我覺得心態十分重要,讓自己更有能力也很重要。以前聽到說干一行愛一行,覺得不以為然,但是現在卻認為很有道理。

不管現在做什麼職業,都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讓每一次經歷都變成你的積累、沉澱,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什麼都會一點,懂一點。

帶著興趣,好好去玩,去分享,讓你的知識變現,這樣才是人生最好的打開方式。


職業規劃,對於普通人好像並不重要,對於不普通的人,好像也不重要。

我說我家普通人的事吧:

兄弟姐妹五個,四個大學生,我一個人沒文化。

大哥在一家公司當副經理,後來公司破產,他去了另一家公司打工,定位就是一位職業經理,隨遇而安那種。他也從來沒有想去北京上海之類弄個大動作出來。

我家二哥大學畢業之時,還是包分配工作的,他因為優秀原是留校,因為家鄉缺人材,給他叫回來,他還得乖乖回來。後來他工作努力,能吃苦,已到了省團委……我的父親以為他會最厲害,至少當個縣長沒問題……但是他是我們家第一個辭職去一家民企打工,不要鐵飯碗了,害得我父親好久都不願理他。

我姐姐某學校老師,生了孩子覺得那老師太操心,班上還要值班,直接就換了一家朝九晚五的政府單位……

我弟也是從央企辭掉了,走了二哥的路,而我卻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規則啥?父親一直規劃我學個裁縫。結果我年青氣盛,偏不學那裁縫,那年頭,手藝人只是混飯吃,卻不知現在是高大尚的職業。我當時自學電腦,那會兒還沒有網路,學得好難好難,DOS操作系統,一台破爛的286,我從打字,複製文件開始,那時不是窗口操作,3.5寸軟盤一堆數據……原本是一個裁縫的規劃(那時聽我老爹的規劃,有可能我現在也會不錯,私人訂製衣服也挺貴的),後來卻幹了許多網上的工作……

我突然發現,我的回復對你好像沒有啥幫助,我可能回答的是另一個問題:人生與職業有時不由你來規劃,但一個人一定要擁有學習的態度,和積極陽光的心態,就如我們小時在鄉下看村裡通車路了,我娘問我弟,你長大幹什麼,他說:我要開拖拉機!現在拖拉機估計在城裡是老古董了吧?

……

如果我的職業定為快遞員,將來會不會由機器人取代?

如果我的職業定為超市收銀員,將來是否是無人超市,刷手機卡呢?

如果我的職業定為炒盤手,是否也有可能由機器人取代呢?

如果我的職業定為司機,是否也有可能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呢?

……

我個人覺得,我們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培養自己的處世能力,一定要找一個懂得生活的配偶,一起去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好好的生活,好好的愛,享受大自然的一切,這比較重要……

一個優秀的人,即便是無職業規劃也會因為個人適應生活的強大能力,無所不摧的工作能力,有一份家庭責任心而會去挑戰各種職業,他一定是相當優秀的,優秀的人,永遠是時代的弄潮兒,永遠是舞者。


是否需要長遠規劃,首先要理解規劃一詞的含義。

我的理解,一個人或組織要實現某項目標或、達到某種狀態,基於當下、自身對未來如何實現目標而做出的行動指導方案!

也就是兩大要素:一是對自身現狀有一定了解的主體;二是清晰明確的目標!

舉個栗子來說:

小明,人在北京,他想一周後到達深圳!

那麼,目標就是深圳,主體就是小明!小明的現狀就是人在北京,自身兜里有多少錢!

規劃就是根據小明兜里的錢來設計,如何從北京按時到達深圳,採用何種交通工具,何時出發,走哪條路線等等一系列問題!

回到人生規劃這件事上來,做規劃前,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問問自己是否又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你要想像出實現人生目標時的人生狀態,和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做事,自己貢獻著什麼樣價值,獲得怎樣的收穫!

朝九晚五、按時上下班、沒有挑戰也同樣沒有激情體制內工作是不是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月薪五萬,但一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一周工作七天,永遠在向時間要效率、要結果,這樣的工作你會覺得是享受嘛?

很多人會有一個目標,但並不了解實現目標之後自己將是一個什麼樣狀態,或者只看了好的、光鮮亮麗的那一面,沒有看到背後的心酸和付出!

這為什麼有的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並不快樂,並沒有幸福感、滿足感!

如果了解這種人生狀態,去看那些已經實現了這些目標的前輩、牛人是怎麼樣生活、工作、做人、做事的!如果他的狀態,就是你這一生最想要的,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越早確定人生目標就意味著越早確定人生前行的方向,可以儘早上路!

如果,現在沒有明確的目標,該如何尋找人生目標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

怎麼解決呢?

這就說到,做規劃的第二個要素,了解自己,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獨立的認知!

知道自己愛好什麼,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什麼樣性格,什麼樣的習慣,自身可以調動那些資源等!

確定目標和了解自身這兩大事項,沒有明確的先後順序,但要有意識去做這兩件事,他們是生活中點滴積累起來,不斷完善地!但是做規劃前,一定需要完成的!

美國哈佛有項調查,做長遠規劃的人取得成就要好於做短期規劃的人,而做短期規劃的人的生活狀態強於不做規劃的人!所以,從職業發展角度講,建議所有人都要做長遠規劃!

那為什麼很多人沒有規劃呢,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的、基於對自己有一定認識的、清晰的目標!

最後分享一首我非常喜歡的詩,來自於塞繆爾·厄爾曼《青春》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像、炙熱的感情;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氣概長虹,勇銳蓋過懦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至靈魂。憂慮、惶恐、喪失自信,定使人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過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蹟之誘惑,孩童般天真。

人的心靈應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一旦心海枯竭,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虛懷若谷,讓喜悅、達觀、仁愛充盈其間,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不太明白這個所謂的「長遠」是要有多長遠。我認為3-5年的規劃還是有必要做的。(根據不同的職業年數不一樣,比如互聯網的話3年就差不多了)

【為什麼要做規劃】

其實與其說是職業規劃,倒不如說是要想明白,自己未來幾年該往哪個方向去學習去提升,開闊眼界提升業務能力,並且在職業上,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和輸出(有輸出才證明你的學習是有效的)。其實我們做規劃的目的是不斷地督促自己不斷前進,做職業規劃是有一定的指向性方向性地前進。當方向性越明確,就越有助於提升我們進步的速率和效率的。

【為什麼是3-5年就好了】

那為什麼是3-5年就好了,不需要太長久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個時代節奏快變化快。你做太長久的規劃,無非是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一定會發生的問題拉到前看,問題被放大了,而且不一定會發生,也不能通過近期的努力去解決。所以還是別太庸人自擾了。來點實際的,把近3-5年的行業趨勢看清楚,對症下藥,你也會更有動力,等3-5年的期限到,再做下一個3-5年的規劃。適應擁抱變化,並且主動出擊。如果你的行業不是互聯網,是其他行業可能不一定是3-5年,有可能是2-3年,5-7年這樣。


要做。而且不難。

你只要定好,你是想做教授,科研機構研究員,處級以上公務員,大型科技企業管理層,國企中層,自媒體,吃娛樂圈文化圈飯,還是創業就夠了

這是戰略,戰術上你只要每個選擇瞄準這個方向就行


受 Kevin Zhang 啟發:

要想有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要想做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房貸就是我所能提供的最佳參照物。

在我看來,買房更是絕佳參照物,極致的說,大多數人也就買1-2套房,1套我理解是剛需,另一套是改善。

職業生涯規劃做個清晰、完全無誤差的不現實,但這不影響做一個剛需啟蒙版的。

繼續拿買房舉例,假設你有了買房的念想,你就會很自然的關注房價,盤算自己的預算,東拼西湊差不多了,開始物色房源,先是網路一堆搜索,比比配套,再比比小區,你發現如果地段好一點的,房子的預算就超標了,你開始做取捨,有一些你是堅決不會買的,有一些你會猶豫,這個取捨的過程是有預期的,是有參考的。

反觀職業規劃,如果你連剛需啟蒙版的都沒有,你如何能確認,你的每一天工作,都是在為未來準備。大多數人沒有好的職業提升,除了是缺乏可遇不可求的貴人,沒有人點化,更多的是自己又不知道要什麼,缺乏自驅。

最後的結果就是焦慮,成長跟不上變化,自身迭代太慢,這個慢是個過程量,如果沒有職業生涯規劃參考,就是渾渾噩噩、而不自知。

所以,每到年終就會有很多人感慨,「時間好快,今年好像沒幹什麼就過去了」。咦!為什麼年底反應最強烈呢?

因為即使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參考,年齡大了一歲是不爭的事實,年終獎的小道消息也浮出水面,想想回家過年的同學聚會,還要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絮絮叨叨,所以不是大姨媽來的太突然,而是一直就有,只是沒當真。年底讓思考有了場景,平常都被你拖延滯後了,一旦年底就容易感慨萬千。如果還是沒有職業生涯規劃跟上,然並卵,明年還是照舊。

所以,規劃是鞭子,用來檢視自己,究竟有沒有偏航。

很多人不屑做長遠規劃,原因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今天定的計劃,明天可能就翻牌。沒事,變化,就迭代啊!誰說長遠規劃就不能改的呢!

有了長遠職業規劃,就有了方向,尤其是在換工作上,能給你巨大的參考。成長路徑往大了說,無非3個,1個是體系內提拔,1個是踩點跳槽,鍍金升title加薪,最後1個就是翅膀硬了直接創業,實現人生抱負。

如果是一份看不到未來的職業經歷,意味著它不可能成為你的加分項,可能對別人是,比如公司的leader,即使項目失敗了,他是全局的領導者,而你是參與者。

有些公司業務思路不清楚,不斷嘗試MVP,高頻率的切換,內部又不夠敏捷,這個時候你就應該留個心了,想想它能幫助你實現長遠職業規劃么?

如果不是,一定要提早止損,趕緊找個機會,換個賽道,別耗著了。


問題分解:

1.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職業規劃?

2.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長遠的職業規劃?

3.多長遠算長遠?如何定義「長遠」?

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明確的職業規劃,但是否能一步到位把長遠的職業規劃做好,是因人而異的,但絕不能因此就放棄職業規劃,就任憑大多數人的「先就業再擇業」的觀點左右自己,因為我們本應該可以在高中階段開始逐漸探索自己適用於未來不同工作的基礎能力的優勢點和興趣點,在大學本科階段通過課堂知識、職業規劃、性格測試、課外實踐(特別是實習)的結合,逐漸了解行業和職場,通過這樣的「排除法」幫助自己找到人生方向。

但是,市面上的幾乎所有職業規劃都非常不靠譜:

很多朋友們都知道從大約十多年前開始,國內就開始湧現出不少所謂的職業規劃大師和機構,但幾乎無一例外得都銷聲匿跡了。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三,第一是傳統的職業規劃的內容較「虛」,由於傳統的職業規劃覆蓋面極大,幾乎是全學科的職業規劃,因而導致那些規劃往往從人生價值和人生境界的高度,以接二連三的寓言故事和哲理去闡述職業規劃,而缺乏實際實在的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我們知道要闡述清楚一個問題讓大家更好理解一個道理,可以有多種方法,比如講道理,比如舉例子、列數字和作對比等,而傳統職業規劃更多的只是講道理,所以往往大家讀完後的一剎那會有喝了心靈雞湯般的良好感覺,卻從第二天起床後開始繼續迷茫,之前是怎樣接下來還是怎樣。

那麼怎麼辦?見下圖紅圈標出部分:「行業分析」

在此,我們必須定義一下,什麼是行業分析。簡單講,就是把職業規劃定位出來的各類對應的行業到底有哪些工作,分別是幹什麼的,有哪些特點都給分析清楚。具體來說,這需要的是基於大量事例、數據、對比以及經驗分享,千萬不要輕信某幾個人言論,一個評論金融行業怎麼怎麼樣的商業銀行從業者多少是存在片面的。

再舉些例子,也順便再回答一個很多人問過我的問題,關於「數據大爆炸時代,什麼東西我網上搜不到?」我要說,有些東西的確是網上搜不到的,其一行業精英很少閑來無事去網上分享行業第一手信息,即使有也不會囊括太多的細分領域;其二,網上的數據來源很難查證,因此對於信息的準確性缺乏考證的可能性,你信還是不信?;其三,網上的許多信息難免存在主觀和片面性,發表言論的人可能說的是真話,但僅僅講述了某個行業某個細分領域的一小部分而已,簡單的去交流討論無妨,但對於要想全面客觀了解行業信息從而定位自己做好職業規劃的人群來說是很危險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時候要謹慎一些、辯證一些。

關於職業規劃,我反對傳統職業規劃方法,通過過去幾年的研究和實戰,【2017更新版】職業規劃方法論(必讀) 我整理這篇文章,2017年改版的最新方法論。

可供參考。


那麼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呢?迷茫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又該如何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呢?

---------------------------------------------------------分解目標

有用可以點個贊哈

1.解決職業迷茫背後的原因

最常見的幾點列出來,看看你是否中槍了?

  • 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做什麼?
  • 自我學歷問題,覺得學歷就是一切,沒有高學歷公司就會不要我
  • 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以及做相關的職業規劃
  • 以及下面的圖所介紹的最常見的一些情況

常見的問題很多形式也複雜,那可以從最實際的點出發「薪水「高低的行業進行選擇,畢竟高薪行業是人人嚮往的,從最實際的角度去分解職業規劃。

2.在下圖是高薪行業的排行

如何在高薪行業裡面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至少有一點要明確,不反感。

連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不清楚,就別指望有伯樂幫助你了。

你可以在日常接觸過的行業或者去上網查詢各行業類別,排除掉自己不喜歡的職業類型,至少是留下自己不反感的行業,進一步進行篩選,利用自身所帶的優勢,例如口才,文筆,或者是動手能力強為基礎,進行組合。

比如我喜歡市場運營可是我不喜歡健身行業,那麼可以的組成形式為汽車市場運營或者是在線教育市場運營。

在此你已經通過工作職位類型組合出不同的形式,選出自己不反感的職位形式之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3.職業發展定位了,千萬不能忽視自身定位的問題,如果沒有定位那可能的結果就是每天重複著一樣的工作,想升職卻不知道如何去晉陞。

比如剛剛開始我只是一個在線教育小職員,那麼自己應該如何晉陞為主管呢?主管的必備技能又有哪一些呢?可以去相同的行業了解主管技能的方式。再去慢慢的實踐。

4.職業發展的算賬模式

其實工作的價值不僅僅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未來我能在工作中學習到多少知識,這些知識能夠為我帶來多少的薪資轉化?

  • 比如:我現在的薪資水平是5000,能在企業當中學習到的知識價值20000左右,工作離家的位置也挺近,為我省去許多因素,如下班不堵車,早上上班不著急趕,走路鍛煉身體等等。價值在1000左右
  • 比如:我現在的工資在8000左右,可是我的煩惱是每天可能重複性的一樣的工作,學習到的東西特別少-20000,隨時有被人替代的可能性,離家遠-1000,上班就得早起,下班得遇堵車.

按照長遠的角度來講,5000的水平實用性大於8000

以上的算賬方式,都可以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環境中

在實際情況中也是一樣的,遇到不好的上司或者主管阻礙你的晉陞方式,都可以採用金錢量化來衡量此類工作的價值。

-----------------------------------------------------------題外話

找工作就好比找伴侶,如果你不喜歡胖的也不喜歡瘦的,那至少你對他/她不反感,在日常的生活接觸中,你可能會真正的愛上他/她,因為你覺得各方面還不錯,至少都是我想要的標準,為此你可能就會以他/她為結婚目標,在結婚前希望有車,有房,有一個可愛的小寶寶,為此就得去努力打拚這一切。

上面的方法只是一個衡量工作價值的思維模式,你可以去嘗試,不喜歡可以不看

關注 公眾號【劍哥牛吹 】關注即可得職場福利


推薦閱讀:

現在從事財務工作,如何讓工資更上一層??有沒有好的職業規劃?
初入金融行業,如何進行實用行業研究與行業分析?
在建築行業遇到過哪些奇怪的甲方要求?都是怎麼解決的?
風險投資從業者都是怎麼進入這個行業的?
如何看待現在的機械類研究生就業以後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諸如畫圖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

TAG:生活 | 職業發展 | 人力資源HR | 職業規劃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