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直觀感受時間(接受時間信息)的器官?

1.時間可以直接感受(發生交互)的嗎?

2.關於三維空間,我們進化出了雙眼,觸覺,聽覺接受這些空間信息,然後交給大腦處理。為什麼沒有一個器官來接受時間信息?

3.關於時間,我們的大腦本身大多數時間是無法直接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的,我們大腦對於時間的概念是不是後天的學習和訓教而得?

4.我們發明了鍾,表,等計時器,彌補了器官的缺失。

5.是不是因為我們是三維動物,所以看不見時間的盡頭,(關於空間,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盡頭,儘管宇宙是無邊際的,到時候相對於時間卻更能捕捉到。)就像二維生物感受不到Z軸一樣。

6.是不是四維生物就能夠直觀地感受時間並且穿越時間,就像三維生物穿越空間那樣?

關於這個問題是隨手疊了一個莫比烏斯環臨時想到的,現在回頭看看這個問題是很不嚴謹的。

(當時是站在時間這個緯考慮的,因為時間是一個最為基本的物理概念,而不是出於人體的為了什麼而什麼考慮的,也更不是進化出電磁炮這樣毫無意義的抬杠進化考慮的。)

感謝各位大大的詳細講解。

從物理,生理,心理,科學實驗等方向做出了解答。

最後,我混淆了一個時空緯度和空間緯度的概念,還是多學真知識,不要成為民科,民哲。真理是極少的,科學是無止境的,常懷敬畏之心。


一部分人說沒感受器,另一部分人說的都是節律,並沒人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大腦中是存在權衡時間的機制的。

關於時間感其實是有一篇做的很巧妙的paper的。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原文。

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control judgment of time

首先,作者使用了一種我以前從未見過的行為學範式,他訓練動物,讓動物聽見兩個聲音,聲音的間隔時間在0.5s到2.5s之間。大於1.5秒聲音時鼻觸左側孔,以獲取食物,同理,小於1.5秒觸右孔。

他判斷多巴胺能神經元對時間感有影響的第一個理由是,破壞了多巴胺能神經元可以降低這個行為的正確率。

然後他就開始對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在體記錄了。

我先來介紹一下VTA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特點,他標記了對獎賞預期的錯誤。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個人給了你一顆糖,你的VTA多巴胺能神經元放電會增加,但是如果你知道那個人在那個時候給你這顆糖,那你拿到糖的時候放電增加就不會那麼顯著了。再進一步介紹,如果一個人每次見到你都會給你一顆糖,那麼「你見到他」這件事是你無法預期的,「被給糖」是可以被「遇見他」所預期的,所以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放電增加將出現於「遇見他」。

好,我們繼續回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多巴胺能神經元特點的了解,來進行一次數學模型的擬合。

如果多巴胺能神經元真的可以感受到時間長短的話!

首先,第一次聲音響起來之後,第二次聲音只會在0.5到2.5出現,那麼越是靠後出現,他所帶來的surprise就越小,因為在0.5s的時候,他的可出現範圍長達2s,而在2.4s的時候,只剩下了0.1s。所以,隨著時間的進行,多巴胺能神經元接收到第二次刺激的時候,放電的增加就會變小。

其次,時間越長或者越短,這次判斷就越容易,1.5s左右的時候判斷最難,錯誤率極高,所代表的獎賞也就極低,所以,越靠兩邊的時間,多巴胺能神經元放電的增加量越高。

綜合上述兩種想法,可以得出一條先下降後平的,多巴胺放電增加量隨時間間隔長短的變化的曲線。

然後他們對比實際情況,相符!

那麼他能不能權衡時間呢?

隨著實驗的進行,每次多巴胺放電的增加量當然都不會完全相同,而且放電越高,壓左側(間隔長孔)幾率越小。

又開始算術了。把時間間隔做為橫坐標,把壓左桿的概率做為縱坐標,會得到一條s型曲線。

如果,多巴胺能神經元放電的強弱直接改變動物鼻觸的動機,那麼隨著多巴胺能神經元放電的增加,壓左側孔的概率會整體降低,也就是曲線下移。

如果是通過控制時間的感受,那麼動物只會對橫坐標長短間隔的感覺產生差異。而對於壓桿來說,總體是不會有差別的,表現為曲線左右移動,如圖。

事實證明,作者又蒙對了。

最後的感想,多巴胺能神經元不一定是自己去感受和權衡時間的,可能是上級神經元。所以可能真正控制時間感的腦區並不是VTA,他只是一個體現者。

可能通過很複雜的很巧妙的分子機制,因為大分子這種東西有的時候時間窗嚴謹的不得了。就像之前我看到過一篇文章,他做光遺傳和切片電生理,把電刺激和藍光刺激時間偶聯,刺激很久以後,發現只給電刺激,記錄到的信號也可以在之前光刺激的時間點發生一次興奮,從而推測神經可塑性和神經環路對精確的時間把控有一定作用。


謝謝邀請。

先說一下結論,生物通常都具有可以維持節律的特徵,這種特徵就可以視作對時間的感受。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這些節律會與日照、溫度等外界環境的刺激有關,但自然節律本身並不依賴於外部環境。從經典的 「牡蠣給芝加哥帶來了海」故事中也能了解到這一點。對人類而言,並非沒有感受時間信息的器官,在哺乳動物體內,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正是一個產生晝夜節律的結構,這就可以視為是「感受」時間信息的器官,一方面它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周期,也可以在溫度和光照的影響下發生一些改變。


正是因為時間的信號過於重要,也過於基礎,因此生物才不只是用腦來感知時間,而是在生物結構的各個層級上都產生了固定的周期性,這些周期性既包括像心跳、呼吸這樣的節律,更重要的是那些與 24 小時節律有關的一些周期性。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而言,24 小時的節律是極為重要的,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光照的條件,而光照就是以 24 小時為周期的。例如在細菌中,三種蛋白質分子就可以「組裝出」一個與生物鐘有關的迴路(參見:KaiA - Wikipedia),而細菌群體本身又可以通過離子的傳導而在群體中組織出周期性的振蕩(參見:細菌相互通訊機制與人類大腦非常相似)……這種周期性的信號是生物體內的「節拍器」,來源於不同層次的一些基本結構和相互作用,與後天的訓練等都是無關的。

另外,感謝 @鶯柳上 和 @趙思家 的提醒,除了上面提到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其它與感知時間有關的神經科學研究:

(1)正如 @鶯柳上 提到的那樣,在脊髓中,還存在著一種「中樞模式發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它可以控制我們的節律性運動,如呼吸、咀嚼、行走等,這類運動一旦開始重複進行,便不需要意識的參與,中樞模式發生器就控制了這些周期性的行為。

(2)關於神經系統對時間的感知,在近年還有一些重要的研究結果。例如在 2015 年 11 月發表的研究,就有科學家們發現,小鼠大腦與空間定位有關的網格細胞(相關發現被授予了 2014 年的諾貝爾獎)可能有比僅僅進行「空間定位」更為複雜的一些功能。例如當小鼠在跑步機上奔跑時,網格細胞會同時記錄位置和時間,甚至會記錄很多其它信息,為眼前的全部情景進行編碼。(這一研究的科普性介紹可以參見:尋找大腦內部的時鐘,英文原文:New Clues to How the Brain Maps Time )。

(3)在此基礎上,在近期,科學家們還發現,與空間定位有關的這些細胞也不是只負責空間感知,它們還會編碼更為複雜的抽象概念。例如讓小鼠在實空間的倒空間——頻率空間內尋找獎勵頻率的「導航」任務,最終科學家們發現,這些細胞不但可以編碼地理位置信息,又可能單獨編碼頻率信息(參見 @Mon1st 的文章 位置細胞就是概念細胞:「大腦GPS」 編碼任務特徵空間),這種對頻率信息的編碼本身也可以看成是某種與時間有關的感知。

總結起來,大腦對時間的「感知」至少可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與「空間位置」信息的耦合來形成對時間、頻率等其它信息的編碼;另一種是通過形成振蕩器來產生一定頻率的周期運動,這導致了生物各種節律的產生。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節律」與「時間」仍然是不同的概念,看起來我們仍然無法感知到具體的「時刻」,我們通過默數等方式的「計時」也常常非常不準確,為什麼大腦中沒有專門的計時器幫助我們確定具體的時間呢?這的確會與進化的一些原因相關,因為「節律」與「時間」概念的錯位是很近代才出現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意義上,與「節律」不同的、定量化的「時間」概念不是對「人」的「補充」,而是對人的一種重新的塑造。因為現代意義上的「時間」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建構的概念,這方面的討論其實有很多,宗教、市場(火車)、民族國家等都在「時間」概念的塑造中起到過重要作用。中學課本上的課文、日本經濟史學家角山榮的《灰姑娘的時鐘》就指出:

而機械時鐘所產生的時間,是人為的平均時間。單位時間的長短與季節和場所無關,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它都是相同不變的。這就叫定時法則。隨著不定時法則向定時法則的轉換,人們的生活便通過人為的時間來管理、支配了。 在由自由時間支配的社會中,工匠的工作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勞動。只要不滿意,即便花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他們都可以埋頭於精品的製作而毫不顧及時間的流逝。然而,伴隨著人為時間的確立,工作便開始向受時間約束的僱傭勞動轉化。 1563年制定的英國《學徒法》中就有明確的規定。僱傭勞動被清楚地以時間表示出來,而且還特意寫明是「時鐘顯示的時間」。更讓我驚異的,是其中附帶著的每偷懶1小時則扣除1便士的處罰。如果知道當時工人的日工資一般也就是六七便士,那麼,這一處罰是何等殘酷,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我們進一步知道,「時間等於金錢」,已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佔有相當的分量。看來,灰姑娘的童話,應該是這一時代、這一社會的產物。

既然「時間」的概念本身是社會建構的結果,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跟漫長的進化史比起來,實在不值得一提,我們為什麼要期待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內生地進化出如此現代化的「時間」概念呢?

另外,通常不建議直接提問「為什麼……沒有進化出……」這樣的問題,因為進化本身並非某種理性的設計。這類的問題也常常會變得很荒謬,例如在同樣的思路下,我們也可以問出「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化出電磁炮」這樣的問題。


已經有很好的答案了,這裡簡單討論一下問題的前提。

題主認為我們的感官都是感覺空間信息的。

關於三維空間,我們進化出了雙眼,觸覺,聽覺接受這些空間信息,然後交給大腦處理。為什麼沒有一個器官來接受時間信息?

  1. 實際上視覺,觸覺,聽覺,每一種感覺在大腦中的表徵都是在時間中變化的信號。空間信息則是由神經纖維的「身份」推斷的(見大腦如何定位疼痛的身體來源位置的?定位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呢? - 知乎)
  2. 我們並不能感受空間。誠然,我們可以指向視野中物體的位置,或說出對長度的判斷,但並沒有哪一種器官直接感受到了空間坐標。這些判斷都是不能精確的。
  3. 在此意義上,我們同樣能夠感覺視覺、觸覺等刺激的頻率,或表達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和時長。同樣地,這些判斷也都是不準確的。


如果有時間感受器,你經常會感受到自己的壽命突然縮短一秒,這是很帶感的事情啊。哈哈哈。

有一個物種叫「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我覺得仔細研究一下它,可能可以找到時間感受器吧。

-------------------------------------

認真說一下,這方面的研究也是很多的。

但是至於說具體的時間感受器,這個確實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東西。因為時間不算是一個外界刺激。時間應該稱之為永恆的一個存在,那既然如此就不能說是去「感受時間」。

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刺激,並且在有神經的生物體內可以產生一些相應的對應動作。沒有神經的生物也可以由一些特殊的方式感受,比如植物根部的澱粉粒感受重力方向一樣。

回過頭來再想想時間的感受方式,如果時間作為一個外界刺激,生物應該對其作出什麼樣的反應?我覺得生長發育生老病死,這些都是對時間作出的反應。那既然如此,全身所有細胞都應該是時間感受器了。所以這個角度上來看,時間感受器應該不是對時間流逝作出感覺,而是「時間間隔感受器」。

針對一個時間段作出感受的感受器,這才是有可能的感受器。這方面目前就還在研究,相關的結論性的東西也不多,不過相信腦科學的發展,應該會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器官的功能被發現。


沒必要。

人類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感受環境變化,對生存方法進行調整。

現代人需要時間,是因為工作需要精確的時間,然而人類進入現代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沒進化出這樣的器官很正常。


人越老,感知時間的反應速度就越慢,

小孩子的一天,可以過很久,

而老年人的一天,瞬間就過去了。

體型小的生命,反應速度很快,

時間在他們那裡就變得無比漫長。

所以小孩子的童年彷彿永無盡頭,

他們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感知里,

可以足足有我們成年人的數倍還要多。

小孩子,小動物的心跳也更快。

小到蒼蠅,它每分每秒的反應速度,

對比我們的反應在它們眼裡,

我們人類是在慢放。

體型巨大的生命,伴隨著衰老,

反應速度越來越慢,時間也驟然縮短。

我隨手畫一個圖:

如果橫坐標是OLD年齡,

縱坐標是Reaction 是反應。

橫坐標與縱坐標之間的面積,

就是人類確切能夠感知到的時間長度,

也就是真正的屬於人感知的時間。

因為人是活在感知里的,

並不是活在客觀世界中的。

所以橫坐標與縱坐標之間的面積,

才是人真正擁有的時間。

那麼

童年感知到的時間最多,

彷彿是永無止盡的童年,

過不完的漫長下午。

青年開始下降,

感知到的時間開始不夠用,

時間的分量開始缺斤短兩。

到老年就迅速縮短,

一天恍惚就過去了,時間迅速塌陷,

命運給了老年人大量的退休時間,

但在他們感知中,也僅僅只是一瞬。

所以珍惜青春吧,

你老了,

你感知到的時間,

也就開始大幅度縮水了。

趁年輕,趁你時間的分量足夠,

做你熱愛的事情,愛你所愛的人。

珍惜自己的時間。

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己,

要知道現在的你花一個小時,

真實感知到的時間,

幾乎等於十年後的你,

苦讀數個小時的結果。

你浪費的每一個小時,

其分量是十年後的你的一整個下午。

春天的鬧劇,把我留住,

秋天的悲劇,宛如神話。

勸君惜取少年時。


時間不重要,生命才重要


人體有感受和測量時間的方法,但不精確。

平靜的呼吸,一般一個成年男子一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

平靜的脈搏,當初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就是利用脈搏來作為計時器的。

但是人體沒有客觀記錄時間並且傳遞給大腦的一套方法,這就不得不依靠外部設備來做。


囧。因為我們的感官只能捕捉廣延,不能直觀到意外之物本身。你感受不到時間,也看不到空間


因為時間不重要。

地球的自轉產生白天黑夜;公轉產生春夏秋冬,時間都是參照這些轉動的。除了高度分工的人類工業社會,哪個物種還需要精確到秒的時間?相比時間,動物們最在乎的地球轉動帶來的溫度、水和光照變化。

比如:

搖床上的細菌只要營養充分,可以沒日沒夜的保持20分鐘一代進行繁殖。

培養箱中的細胞,只要營養和環境合適,可以沒日沒夜的增殖,直到鋪滿整個培養瓶。

深海的生物表示,一團漆黑的世界,要時間有什麼用?

植物表示,有光我就能活著,我管你是幾點?

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動物表示,我只在乎雨季和旱季。

獅子表示,我餓了就吃,吃飽就睡,睡夠了就起來活動活動。

猴子表示,晚上不出去浪只是因為我怕死。

農民表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夏耘冬藏,管他幾點呢。

~

進化樹上主幹的動物前輩們都沒有這個技能,處於枝葉人類就更不可能有了(等人類變成主幹了,說不定會有)。

稍安勿躁~


本萬金油的膚淺認識,已轉移至《黃帝內經》"營衛循行"之衛氣,對各周期節律是否確有影響,如何影響,是否已驗證,如何驗證等。

以下20170414

贊同頂樓答主的回答。

近日節律-晝夜節律(Circadia rhythm),時間生物學將之統稱為一個新的生物系統,舊稱生物鐘——生物節律系統。該系統對睡眠、覺醒、活動、攝食、認知、決策等一系列活動產生調控作用。倒時差等就是原節律被擾動破壞後的修復行為。

採用何種手段,使宇航員在離開地球或更遠的深空進行探索時,對被擾亂的節律進行誘導干涉,以幫助適應不同節律,使其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對航天事業和深空載人探索的意義極為重大。


可能有點偏題

不過還是指出一下,以現在比較通行的進化論觀點來說,進化是基因突變形成的特質,經過自然的篩選,留下有用的,淘汰沒用的。其中「有用/沒用」指的是對生存、繁衍有幫助,而不是智能有多高,功能有多強。

就目前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類並不比蟑螂或者一些微生物高等,來一次大災難蟑螂肯定比人類活得多。

回到題目,基因突變本身是隨機的,碰巧出現一個感知時間的器官幾率相當小。但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也不是不可能,從概率論的角度來說,總有一天人類會進化出這種器官,只不過到時候人類還是不是人類也未可知。


有啊……只不過是內置在大腦里的,人對時間,節奏的掌握,就是這種功能的提現,只不過不是量化而精確的罷了(其他感知器官也是這樣……)


已經有很好的回答了,但是大多是在回答人類作為生物體如何「計時」,算是回答題目描述里第4個問題。

我想說說標題和前幾個問題,關於「直觀感受時間」,我覺得答案沒有很多人想得那麼玄妙,也沒有另一些人想得那麼專業。比如前兩題,我的答案就是「能」「記憶」。第三題我覺得涉及到嬰兒時期意識形成的問題,不好說,很多嬰兒的行為模式有著與成年人很不一樣的邏輯,比如他們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所以有些關於意識和記憶的問題也許並不平凡,答案可能是先天的也有可能是有後天養成的因素。

回到前兩題,我一直在說,網上一些成天胡思亂想的人,還有一些科妄、民哲,他們所謂的「時間」跟計時沒有關係,而是「逝者如斯夫」的那個逝者,沒讓你去測流量。他們只是單純地對「變化」「流逝」等基本語詞概念沒想清楚而已。比如他們會問時間流逝速度會不會變化啊,我不止一次地回答「相對於什麼變化?」(當然廣義相對論里有坐標時和本徵時等,所以可以考慮相對速率,但他們顯然不懂這些概念,他們只知道一個「時間」,卻認為它的流逝速率可以變化)。比如他們會認為「完全靜止的系統里不存在時間的概念」啊,我同樣不止一次地反問「相對什麼靜止?」。對於這類問題,你去回答什麼物理上如何計時,如何定義時間度量啊,去回答生物中有什麼計時系統啊,多多少少都是偏題(當然這個問題描述里有提到這方面,所以對於這題來說還好)。

關於「直觀感受時間」,我覺得最確切的答案就是通過記憶的積累。某種意義上也屬於「通過變化感知時間」,但因為不涉及到計時,不需要是周期性的變化。而「感知」又涉及到大腦活動,尤其是必須涉及到意識,所以只能跟意識活動的變化相關。而我們知道,只要我們清醒就能感受到時間流逝,然而我們清醒時可以完全不想任何具體的問題,所以這種變化的意識活動必須很底層,必須不涉及具體事項,那就是一個單純的記憶積累。這裡的「記憶」一詞我用得可能並不是很專業,類比計算機,我指的並不是硬碟存儲,而是內存,比如待機的時候可以沒有硬碟讀寫,但是操作系統一定是在運行的,內存里一定有數據在不斷變化,否則這就是一台已關機的電腦。正如我坐在這裡冥想,但我可以清晰地區分我這一秒的意識和上一秒的意識,因為我這一秒的「記憶」里有著我上一秒的歷史數據,而上一秒的「記憶」里卻不可能有我這一秒的數據,這種差別帶來了時間的直觀感受。

偏個題統一回答兩個常見的謬論:

有人說了,這種時間的方向性和熵有關。對不起,人腦處理數據也許必然導致熵增,計算機同樣,但是不導致熵增的可逆計算機是理論上存在的。這裡「熵增」並不是時間的本質,也不可能是,否則那些無法定義熵的系統,比如少體系統或者引力系統,難道就沒有時間了嗎?

又有人說,那沒有「熵增」,起碼有「變化」吧,「變化產生時間」不對嗎?我上面只說了「感受時間必須要有變化的意識」,但是時間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是一定要被感受的,顯然不依賴於變化,我再次強調的是變化依賴於時間而不是相反,並且「不變」也依賴於時間,沒有時間談不上變或不變。

所以,時間就是時間,是用來描述事件的一個維度,它之所以特殊只是因為它和空間構成偽黎曼流形而不是黎曼流形。所有的「變化」「熵增」都是基於有時間這個維度存在的基礎(這裡暫不討論時空本身源於糾纏熵之類的概念的一些理論)。

這類腦洞題我發誓是我最後一次答。

最後說說描述里最後兩題。講真你們一點都沒學過也沒有試著學過的人真的就別去摻和什麼「維度」「X 維生物」這些概念了。我就知道有人提《降臨》,說實話我沒看過,裡面到底有沒有用到「X 維生物」這個概念我不知道,你們最好把它當哲幻片看,就我了解的裡面的真科學沒多少,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比三體差遠了。我就提醒一點,所有正經的關於「X 維生物」的科幻概念,這裡的「X 維」必定都是指空間維,三維生物指的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裡的生物,四維生物指的是四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裡的生物,說什麼四維生物可以看到時間盡頭都是


沒有題主想的那麼複雜,如果指粗略感受時間的器官,已經有了,一般稱之為生物鐘,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到時間就會犯困,睡夠了就會醒。

如果指精確感受時間的器官,因為沒必要,進化出比較精確的時間感受器官更複雜,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但是精確感受時間是工業化以後的需要,對早期人類的生存並沒有很大幫助。


因為進化出來的會發現自己的每一秒都在飛速流逝,然後很快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沒法把突變的被稱為fast1s的基因傳給後代。所以適者生存的觀點是正確的,大多數人沒有進化出時間感受器,所以無法感受到1分鐘其實只有59秒,因為我們基因叫slow1s。

(以上純屬###不可描述###請勿當真)


時間對於生存沒有意義,為何要去感知?


問題本身有很大問題。

問題描述為「人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直觀感受時間(接受時間信息)的器官?」

1.首先題主預設了「人類沒有感知時間的器官」,且不說感知時間的定義有多複雜,就算時間是可以感知的,且人類不能感知,照題主的意思,那所有多細胞生物都沒有能直接感知時間流逝的器官,為什麼單問人類?

2.雖然生物不一定能直接感知時間流逝(看怎麼定義感知時間),但一般均能接收時間信息。

時間信息包括時刻和時段。小到藍細菌內的kaiA-kaiB-kaiC蛋白複合體確定了其內在24小時的節律(時段),大到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的開花(時刻)以及動物胚胎嚴格按照時間逐步發育(時段)等現象。

3.時間是相對的,時間單位的定義隨著科技的發展也在逐漸變化,古人最初就直接把一天分為n等份,每份為一小時,後來有漏刻圭表、以致鐘擺等計時器來定義時間單位,精確度不斷提高,最近幾十年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定義為一秒。其實最近又在追求更準確的光相關的屬性來定義秒。說白了,單位時間是人為規定的,且在不斷變化。難道你覺得生物能直接感受銫原子能級的躍遷振蕩才算感受時間?生物(化學)的一切活動都是基於化學反應,就是原子以上級別的物質變化,正常來說是不能感知原子內部的活動的。所以生物體的蛋白質分子級別的24小時生物鐘已經可以算的上是精度不高(相比古代人類已經算高了)的感知時間的功能了。

4.地球上的生物接收時間信息主要靠光照,感受光照長度(時段)和感受日出日落(時刻)可以說就是感知時間,只不過這時間隨天氣、季節和地域變化,看起來不是那麼穩。所以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將地球自轉平均周期24小時和公轉平均周期一年內化為自身固有的生物節律(注此24小時和一年都是生物自身認為的24小時和一年),不必感知外界不確定的日照時間就能確定生活的晝夜和年度節律。

綜上,生物不能直接感知原子、光子級別精確的時間,主要靠感知光照的變化來感知時間。這已經可以算是感知時間了。不夠準確,不夠規律又怎麼樣?這和古人觀日晷,今人看手機有何不同?

重要補充:

5.時間對應的是三維空間,二維面積,一維長度距離,對於時間和空間,地球生物均無法做到精確感知,單問為啥不能感知時間又偏頗了。

時間對應的不是聲波,光波,物體感觸,生物之所以進化出了觸覺,視覺,聽覺,是因為受到了環境的相應刺激。而時間和空間無法產生對物體的直接刺激。所以生物也不可能進化出直接感知時間的能力。

地球上時間流逝的速度和方式是不變的,沒有刺激。什麼樣的環境下,時間會對生物產生刺激呢?大概只有運行速度極快以至於相對論效應明顯且速度時快時慢的星球才會進化出直接感知時間的生物吧。


首先,時間是什麼?目前最好的解釋似乎也只能說,時間是人類觀察到事物的變化而衍生出的一個概念。

你可以聽到聲音的變化,可以看到光線的變化,可以接觸到溫度的變化……這都是感受器官。不然根本就不會出現「時間」這個概念。


最高票的詩真是把我震驚了

明明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最後讓你珍惜時間

題文完全無關

800多贊了我的媽

都是來找共鳴的嗎

(說了一句把我評論刪了,氣的我只能這裡懟)


推薦閱讀:

滲透壓的物理本質是什麼?
物理學中把『動量』作為獨立的概念,意義何在?
微流體力學和宏觀流體力學的不同是什麼?
中國在仿星器上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是怎樣的?
力學量和量子態的關係是什麼?

TAG:時間 | 進化 | 物理學 | 生物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