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修行人,你是怎麼超越情執的?(親情愛情友情師徒情)?
備註:此問旨在,分享和闡述在生活和修行中,如何避免在情感方面的過分執著,而引起自他她的煩惱。超越,指修行人不被世間的各種情所困,也不使他她人起煩惱。出家人自然要離情去欲;對在家修行人,不是宣揚「禁欲主義」,超越不是毀滅,故不要對號入座!
就好比,一個快要餓死的人,知道前方有個粥店在布施食物,他拼勁全力向著粥店前進,而這個過程中,身邊的風景、人物,對他來說已經毫不重要。
每個人心中都有桿秤,會衡量哪些人、事、物最重要,從而做出取捨。
堅定於修行的人,自然而然會把修行作為生活的核心目標,而阻礙了這個目標的事、物、人,自然都會忽略掉。
當然超越並不是不再需要,而是不再執著於它是否存在。
就如友情,在未修行前,我會試著努力去融入生活的圈子,我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健談,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和大家一樣,雖然每次回家後都會倍加煩躁,久久不能平復,可是在我的經驗里,只有如此做,才能融入社會。
後來開始了修行,長時間在禪修中心修行的生活結識了不少同城的朋友,可是沒有人好像要刻意做到彼此熟悉一樣。如果做義工時遇到了,燦爛的一笑,問候下彼此的近況,隨喜彼此的修行成果,之後各忙各的。有些時候或許是半年未見,有些或許一年未說話,但並不影響彼此坦誠相待,而離開了修行,彼此幾乎不會再聯繫。
在我來說,這就是超越了友情,而超越在於,我有著清晰且堅定的目標,再者,持續不斷的修行賦予了我與孤獨共處的能力,而不需要通過他人來尋找我的存在感。
感情也如此,寧缺毋濫,如果有同路,共願修行的異性做伴侶,那自然是很好的。但若是沒有合得來的人,那一定不會屈從於內心的情慾。
於師於友也一樣。當你因為我的法布施而受益,我當下就收穫了福德資糧,所以於友的提問,只有感恩,是你給予了我積攢福德的機會。對於我的老師也是如此,當我努力踐行正道於生活中時,他的福德也一樣會增長,而這就是對於他最好的回饋。
再者,當我努力做著法布施時,我的智慧也會因此不斷的積累,就如你不會一道算術題,而我講與你聽,講解的過程不但是你受益,於我更有益。
當對於自然的法則有著深刻的理解,並時刻踐行於生活時,又有何可以執著的呢?一、年輕的修行人啊!你孝順父母嗎?
二、年輕的修行人啊!你會珍惜友誼嗎?
三、年輕的修行人啊!你會對老師動情嗎?
四、作為女佛教徒的你們、女修行人的你們,會喜歡男人嗎?
佛者,覺也。如果你們視佛陀為老師,亦即是應該要依「覺」為依歸。
但為什麼部份女信覺、女學覺的人,有意、無意暗示人應該要「單身、單身禁慾、拍拖禁慾,更見部份信覺、學覺的人彷佛愛情空白一片、愛情路上失敗、甚至30多歲仍然未結婚,或最終離婚」?
如果說單身、離婚是緣份的問題,有否想過這個緣份可能根本就是閣下本身的的缺點而已,所以緣份才會淪落到如此下場。
八年內,我遇上以上過千個案例,請問究竟以上是什麼原因?
我是男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如果閣下是以上思維的人,我決不會選擇這類修行人作為終身伴侶,因為這類人已經是一種「情執」,這類人只會令世人討厭、反感,根本不會有人喜歡的,更加不會有人愛上你。
難道部份人想從「自虐」之中,找出一份「修行存在感」似的,簡直匪夷所思。
五千年前古來道人,常提醒求道者全部先「成家立業」,有了家庭,有了事業,豐富了身心,盡了對家庭及社會的本份,才能接受「傳法」,豐富了身心後,體驗一些經歷,才能了無牽掛,正式走上修行之路。
如今眼見佛教內無盡單身男女,東不成,西不就,兩頭不到岸,半天吊似的,心有掛礙,煩惱四起,又怎樣修行?
很多現代迷信宗教之單身人,彷佛表現出要一窮二白,滿頭白髪,男似農夫,女似村姑,才算高修為似乎的。
實在其智慧卻不高,待人接物充滿菱角,喜怒無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這就是用「不如法」的觀念,去捆綁身心產生的代價,所謂「菩提未成,人生已盡毀」,他朝能否成道沒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條受苦之路,不修也罷。
很多人只從「別人口中」聞法,別人說,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訂立了許多不符合「人情、倫常、法理」觀念來「捆綁自己心」,一廂情願陶醉在自我幻想出來的一個法界,其內心根本一點也不快樂,若與一個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時作比較,前者所產生之「樂」完全沾不上邊,情緒或平靜出現,馬上立竿見影,報應不爽。
由於曲解佛法,於是學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繼續憂悲苦惱,患得患失,所謂的學佛,只淪為心靈上的依附及寄託而已,在實質智慧及人生際遇上毫無増長。
女生出家不願,但出嫁又不成。
男生聖果未證,卻修出性無能。以上根本就被一班不明法理的人長期宣揚所致,辜負了佛陀的四十九年教化,迷信的佛教徒會受世人喜歡才怪,正法沒有薪火相傳,如來真實義又怎樣不會滅亡呢?
一個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從思維下苦功,並非形於表面模仿,更不會常將「神異古怪」現象掛於嘴邊,真明白經文內涵的人,會懂調整自心「不如法」觀念去生活,如果用「強行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生活」,這決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練、在人道成就、以人為本」,非用「在家、出家」來介別,更非以一廂情願的「信、疑」來支持,「思維」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應緣」。
嚴格來說,中國人用「修行」二字並不太恰當,因為會使人產生在「形式上主義」的感覺,其實真正的是「修心」。如果明白修心是什麼,就可以提綱挈領、直搗皇龍,自然會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其次,另一種「情意結的執」,就是牽涉制止一切性活動。
1天24小時,一個人的性慾極其量佔1小時,假設要8小時睡覺,其餘16小時就是清醒日常活動。
故此,影響人最深的苦樂就是這16小時,這16小時就是人生「悲歡離合、喜樂盛衰」的時候,為何不好好注意這16小時來調整,難道這16小時重要不過1小時的「下半身」感覺嗎?
作為聰明的讀者,應該針對16小時的煩惱,因為煩惱在生活,理應從「生活中切入去解脫」,如果離開最重要的「黃金16小時」,卻走去研究1小時的「性快感」,根本本末倒置。
哪怕最後1小時的性快感也禁止,只代表將身體機能的訊號制止而已,但卻跟其餘16小時的煩惱卻沒有扯上絲關係,所以高調禁慾的人不夠理智,此類人如果去營商,註定血本無歸,因為根本未懂得計算成本效益。
憑著坊間的禁慾言論,就是令佛教蒙羞的其中最重要點子,因為佛法所說的「欲」是指對「感知的滯留」,亦即是遍及人生所有領域。
但此刻民間傳說卻把這個「欲」局限界定為下半身的「性慾」,確實令人啼笑皆非,難怪很多人將這些言論定義為邪教之說,最冤枉就是佛法從來都沒有叫人「禁性慾」,只是教面對人生「不取不舍」的中庸之道,既不禁慾,亦不縱慾。至於超越什麼情執?我告訴大家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女居士向我求助說,跟男朋友兩人共度一室,由於男朋友產生性衝動,所以用腳用力踢男朋友下體,男朋友就在勃起之下被用力踢了一腳,痛到馬上倒在地上。
當我知道之後,我馬上說準備要報警拘捕女居士,從此男朋友亦正式分手,我亦不再聯絡這個女居士,因為這個女居士蓄意傷害他人身體,是一個嚴重罪行,而且這個女生不適合做人妻子,她想找我學佛,我說永不會再聯絡她。
至於男朋友的傷勢,我就不得而知,這個事情千真萬確,這就是迷信禁慾的佛教徒,根本是邪教的行徑,亦即是他所謂的清浄。
以上女居士就是「情意結的執著」~情執,亦是佛法所指的著相,決定是煩惱根源、痛苦之本。
筆者對「情執」有如此的另一角度看法,不知讀者又有何看法?祝福你。
P.S 年輕的修行人啊!你是麻木的人,還是偽裝成麻木的人,才能找出那份「修行存在感」嗎?尤其是女修行人,女人最大的籌碼就是青春,不知閣下何時可以找到歸宿......
《佛法認為「情緣、婚姻」是上天註定嗎?》Handsome :無論閣下是否已有家庭,衷心祝願這長篇大論的文章,能帶來啟發,令天下間痴男怨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快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71028/answer/107600856少年修行,貴在習染不深,造業不多,如遊子離家不遠,轉眼就歸。但浮華未退,易游移兩可。
.
中年修行,貴在獨立自專,已嘗世事,浮華已去,立定念頭,雖離家稍遠,仍識舊路。但苦在兒女盈前,伴侶情深,父母體衰。
.
老年修行,如風中燭火。舊習已深,離家已遠。但見多識廣,若徹悟浮生,死志修行,也能大器晚成。
.
私以為,宜早不宜遲。
不是謫仙下凡、初果再來,不要想著一步登天。我輩凡人,只有積攢福報、提高智慧、努力鍛煉好身體,才有前進的可能。紅塵之中,任何經歷都是我們前進的階梯。真誠的對待每一段感情,每一個選擇都是當時最好的。
有時候當時看起來是彎路,過後會發現那是捷徑。
從認知上和實修上,是有所差別的。普通人都知道「情生智隔」,所以認知這個問題還是很有必要。具體的認知可以是這樣(皆為個人觀點,只為拋磚引玉,智者明辨)
親情,與一群人的緣分!天然的遠近疏離,很清楚吧。作為大乘佛子誰可以引導,誰只是結個善緣,誰你要勸ta去惡從善,應該可以觀察到。自己以身作則,慈悲平等仁慈友善謙虛自信,有時比說一萬句強,因為親友是近處觀察到你言行舉止,而受你影響的人。
友情,隨緣而為,各人因緣際會都是有生有滅的。既然緣來,我以茶待,緣去,我報以微笑。:)
愛情,這個難破啊!因為我執,因為我們生在這個世界就是情慾的產物,怎麼辦呢!!表示無奈。。。第一個階段,被外在的物質條件所牽引,長相身材有錢沒錢等等。看到網上國民男神女神橫掃,迷妹粉絲無數,就是被物質條件牽引而動心的。物質是緣起的,有生有滅,所以你愛的心在變,被愛的人也在變,你想保持住不現實。不過,純粹被物質條件吸引,不至於陷入很深,也就沒有太多的傷。如果已經結婚,則令當別論,隨緣吧。
第二個階段,精神上有相同的地方,可以共鳴的。這樣的愛情似乎是比第一種長久,穩定幸福得多。基本可以做到兩情相悅,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但是生老病死,苦相逼!一方去了,另一方往往會加倍的痛苦。得到了都會失去的,在死亡面前什麼也帶不走。如果沒有修行,既使下輩子再相遇,再在一起,到死的時候依然是,誰也沒有能力幫助誰。第三個階段,靈魂的伴侶!看一眼就能永恆的。在我們人類估計是遇不到的,天道可能有。不過還是有死,還是要分別,還是有苦!還是誰也幫不了誰!
把這三個階段都看透,放下去修行!為什麼呢?因為愛,就不忍看見自己愛的人在輪迴里無休無止的痛苦了,要去解救他們,所以超越愛去修行!
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暗戀、單戀,本質上講往往是宿世的債務關係,特別是情感上的債務關係,欠了別人的情要還的。要快點還,做功德迴向給對方,真心懺悔自己曾經在感情上傷害過他人。
師徒情,一個很精進向道的修行者,總是非常感恩自己的師父。如果師徒並不是同一性別的,最好把師父觀想成佛或哪位菩薩的化身,至尊感恩恭敬頂禮。曰常中不與師父談論任何修行之外的事情,絕不影響師父修行,提醒自己不要有任何雜染之心。如果不小心生起貪瞋痴,應立即觀照,回到正念之中。
————————————————————————分割線
總結一下,上面寫的都是意識層面的,以幻治幻,用認知來解決問題。
要徹底的,還要見到沒有我,我是緣起幻滅的假相,我的身體會死,我的思想也是剎那間生滅變化無常,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連我都沒有哪來的情呢?
沒有我,那本來面目是什麼?。。。。不生不滅清凈自性即是!(這裡要去體悟了,不思善不思惡,一個聲音過來,是什麼讓你能聽能聞?)
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人人具有,悟到了便是。
一旦體認了自性,生命就找到了真正的依靠。了解了萬法本空,只有自性覺是真常,自性就是佛,體認到這裡就是明心見性,就找到回歸的門了。光識的本心還是不夠,習氣煩惱還在,便要開始踏實的修行。悟後不斷的認取真心,回歸清凈自性,一次一次的修正,把偏差的妄動停下來。
看到每一次一個執著的念頭升起,不過就是一次頭腦的妄動,任何二元對立其實都是一種幻覺,妄執!念頭自己在生滅,保持如如不動,它就拿你沒辦法,自動過去,只是過程看清它就是了。不斷的回歸、回歸。。。
等到有一天,不再妄動了,連討論怎麼解決情執這樣的問題也會想不起來了,每天還是平平淡淡,心裡清清凈凈,沒有一絲染著,不要說情執,萬法都是畢竟空,不可得而隨處妙用無盡,心始終是湛然常寂。。。
此刻若不能寂靜,那就一起繼續聞思修!戒定慧!作為一個年輕的修行人,說一下我的觀點。首先,「超越」的含義。「超越」與「毀滅」不同。老師當初講超越我理解了好久,期間,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小學畢業了上初中,初中知識超越小學知識。但我們不需要遺忘毀滅掉小學知識,再去學初中知識。相反,沒有小學知識作為基礎我們無法理解初中知識。初中知識超越而包含小學知識。我們需要小學知識作為工具來幫助我們理解初中知識。修行也是,無論情執還是我執,都是超越而包含。不要為情所困,被情左右。而要將它作為工具,運用它,用好它,不被情所傷,更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畢竟情感是我們的一部分,而非我們是它的一部分。要拿得起,放得下。然後,「情執」的重點是「執」,而非「情」。我們要超越的是執著。情感是這東西是中性的,無法論其好壞,但執著是必須超越的。有次,我問老師:世間法是否可以執著?老師答:不可以,執著必然痛苦。你可以追求,但不能執著。 追求與執著的區別在哪裡?前者不強求,但會努力,遭遇挫折坦然面對。後者不達目的不罷休,過程痛苦,害怕挫折,甚至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執著是一定要超越的。那些失戀走不出來的,甚至輕生的,就是情執太深,她們自己覺得凄美,實際上凄而不美。唐朝卧輪禪師的:「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之所以被六祖批評為「見道不徹」就是因為卧輪禪師是毀滅而非超越,念頭都被毀了。而六祖的「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就是超越,有念頭而不為其所動。超越是最理智的。原本會給你帶來麻煩的東西,超越了,它就是寶貝。我超越憤怒之前,它傷人也傷己。但當我將之超越後,我卻可以用棒喝幫助別人迅速產生一些頓悟。而我自身很平靜、理智。超越後的憤怒不是裝出來的,很真實,但內心卻是理智空靈的,很微妙。情感也是,超越了會有更好的情感。要知道慈悲心也是情感,但它是超越後的愛。友情、親情、師徒情、孝心超越後對雙方都會更好,情會更濃更純。知道了超越的本質,要超越就容易了,不是嗎?
還是貼上我微信公眾號「和佛陀一起去私奔」上的一篇原創文章,以做這個問題的回答:
《覺知、斷舍離與美味好雞湯》
朋友問我,是不是不管跟你說什麼,你都會說覺知,然後斷舍離就好?
他心裡壓著一件事,快承受不了。
我還是只說:斷舍離。他說,知道知道知道,不過咱們就不能稍微深入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嗎?
一個不可能的人喜歡上他,既然不可能,也知道不可能,只是他最初很討厭她,所以拒絕了,可是拒絕後,他的心意又反轉過來,他很好奇自己為何如此,難道是前世的執障,抑或某種不可說的註定,所以他不停問問問:為什麼?
我說,我怎麼知道?!
人和人相遇,彼此有了好感,然後懵懂又萌動,左右為難又前後搖晃,想要得到自己心裡虛構的一種感覺一種幸福,這可能是前世,也可能就是現在的糊塗。他說,可是忽然之間,我和她有了一種很深聯接的感覺,雖不是實際的接觸,但又是身體固有的感覺。
我說,還是斷舍離,不要繼續「聯接」了。但一個人有人喜歡,總覺得仿有了一種新鮮生動的力量重新注入,他說:雖說彷彿,但實際上真的感覺有能量在注入,其實貪戀的還是這股能量吧。
我說,這種事情即使一時不能忘,隱藏在心底就好,也沒什麼,誰在某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這樣的癢,但是如何體面而徹底地處理,就看出心性了。
他是一個體面的人,也絲毫不會做出不得體的事情,而且已經大概解決了,至少是在檯面上,至於圓滿不圓滿,他實在說不好,只是覺得自己耗散很大,他的心,的確不好過,至少是現在,還有壓力有動搖······
他說,感覺窩心,現在身體的感受很難扛,我非常奇怪自己的當下狀態,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不可能低落到現在這種樣子啊。
我說,貪愛、情慾,這些不新鮮,也不稀奇,也不需要奇怪,我們是人,都是如此,所以才輪迴世間到現在,只有觀察、分別,覺知、不動,自然平息,最後寂靜。他說,是的,剛開始時,我也都是這麼勸她的,然後,我自己什麼時候竟然也被拖進去了,差點成為一場誰都不能脫身的劫難。
我說,不管你今年已經多大,通過這場「劫難」,看清了自己,放下了貪執,就是又成長了一些。但,此時他又彷彿反噬般說:老覺得你說的這些都是雞湯,沒有什麼直接的經驗和實際的幫助…….
我只好笑了笑,說:
我說斷舍離,你說雞湯;我說放下不理她,你說雞湯;我說這是貪愛應斷,你說雞湯——我不是一個情愛心理諮詢師,也不會在佛法之外給出一個能夠具有具體操作天目細則。我想,我能給出的方法就是:持戒,禪修,內觀,慈心,讓你身心找到該有的存放感,然後了知這人生一切都是無常,你的感受心態情緒和他人的一樣都是虛幻無實,這不是對別人的愛和慈悲,只是心的失念和身的迷糊,除此之外,還需要我多說什麼呢?說到我的「斷舍離」,其實也很有「操作規範」:
首先不聯繫、不見面、不搭理。然後,自己心裡升起莫名感覺的時候,瞄準它、盯住它,不參與、不觀想、不冥想,不再繼續添加與攪拌。而感覺與情緒,自然而然熄滅,因為本來無常,而且它還只是沒有行動的行而已。這期間,必然會難受,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隱忍,不換姿勢讓自己暫時舒服,就是高拔地觀看自己身心這場戲就好——這不是雞湯,也不是好像那些宗教、靈修一樣的暫緩替代性的「大麻可卡因」,而是佛法真實的寂靜之道。
想到這裡,我真有一個雞湯:
說手裡有一杯熱水,燙,痛,苦,但是放下杯子就好了,當下解脫,瞬時清涼——所謂雞湯,是故事裡說到的「放下」,其實沒有實際內容和確切方法,是為雞湯。而佛法不同,當我們身心焦躁困頓的時候,甚至感覺美妙良好的時候,佛法給出的方法是不動,寂靜地觀察,不再摻入情緒,「凝住壁觀」,任它自己無常,而我們不動的同時,那個能觀察的心,是不是也就寂然了呢?寂靜才是放下,無常發生時,以及等一切無常過去時,我們的心就是那隻放下滾燙杯子而輕鬆清涼的手。
此時,我又想到一個看上去特別像雞湯,但確是佛法乾貨的故事·····
一個禪師一生只與他的師父相處過幾日,但禪師一直強調這短暫的相處是他一生修行的關鍵,因為師父在最後對他說到:
如果看到內心生起的每一件事物,
當下便是修行之道!這句話給予了他決定性的啟悟,煩惱生起的地方便是煩惱止息之處——就像當初舍利弗突然從馬勝比丘聽聞佛陀那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樣,這位禪師自此知見清凈,契入了真實的佛法之道。
就是這樣,別無其他。題主的疑問,佛陀早就清清楚楚的解答了:學會放下。
要超越、放下,首先你要知道「情」是什麼?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佛陀則說,世上一切,都是緣起。
我與所,情執的對象,通過「緣」這種方式,共同構築了一個虛妄的相。然後將心,安住在這個虛妄相上,錯誤的希望,可以永遠維持。但緣起就會緣滅,破滅之時,痛苦自然升起。
原來情,就是我與這個虛妄相的連接。整個相就是證明我存在的一種方式。相破滅,變相等於自我的死亡。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情,來源於我執,是認為有我的必然結果。
對治情執,也有三種方式:
1、最徹底的,去除我執。這個顯然普通人難以做到。
2、斷開我與相的連接。很多出家人,就是這種選擇。
3、替換心中的虛妄相。
3.1 將心安住於其他更長久的虛妄相,比如基督教的天堂。
3.2 將心安住於真實。心與身分離。生活中,隨緣而行,出來混,欠的債(業)還是要還的,也會高興,悲傷,但是真正的內心,是堅定的,清明的。有了這種正知正覺,才不會欠下新的債。
注意:相是滅不掉的,只能替換。緣起後,就是真實的存在,存在就不能否認。真實的虛妄相,就如同夢一樣,真實存在,但不是實有。只有緣滅才能讓相消失。
其實3.1與3.2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用新的相(超過你此生),代替舊有的相。只是3.2無限趨近於真理,趨近於無我(選項1)。
由此看來,只要正知正覺的理念具備了,生活中,處處是佛法。我們沒有佛陀的慧根,可以大徹大悟。但可以,時時勤拂洗心中的灰塵,一層一層進入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感受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如蘇軾的詩句:一衰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情。完全不同的境界。
我們修習禪定,就是尋找內心的真實,一窺真理的光芒,將心安住於此,如如不動。
所以,我們的生活,要有智慧覺照,才不會陷入迷茫。智慧,不是如知識一樣的懂得,而是懂得之後的遺忘。如山風吹過林間,疏疏紛擾,之後的寂靜。做人也是一樣,學會遺忘,學會放下,才會從容面對人生的風雨。大概瞄了一眼答案,基本都是在講邏輯。須知此正是以病為葯,貽害大矣。
題主大概是想修行的年輕人吧?提的問題也是修行路上的具體困難。從佛家的觀點看,執著就只有一個,稱為「我執」,並不存在「情執」這一說。所謂的破除我執,也是一了百了的,不存在先破除對情的執著,再破除對錢的執著,對名的執著......破除了執著,就到了佛的境界,自然沒有了煩惱。
題主的關鍵問題就在於還在「分別」,須知「情」正是你意識中自己構建的一套模式,用六祖的話來說,你的心又「住」了,住在了「情」上,因此不能得見本心。那你可能想,我不住了!可你恰恰就住在了這個「不住」上。不過確實也有的人這麼一想,就能徹見本心。六祖就是這樣,所以在《壇經》里,他能自豪的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但是六祖這樣的上上根人太少了,佛教這麼兩千年的歷史,六祖這樣的人物也就他一個,其他頓悟的禪師也有不少,但像六祖這樣悟境之深,影響之大的,絕無僅有。題主要是也能這麼把念頭往回一收,那麼我要道喜了,你可能也是有來歷的。但是絕大多數的修持者還是要從漸修入手。題主若有師傳,自不必多說。若只是於傳統文化有意的尋常修士,我倒有些拙見。
傳統的修持方法入手處無非有三:精氣神,或者說形氣神。從形體或者氣脈入手都需要有老師在跟前具體指導,否則都有出偏之虞。從神入手,只要自己不作刻意,一般沒有問題。這裡介紹一種具體方法,可以看做是參禪法門與念佛法門的一個結合。先選一個單純一點的詞,比如:空,虛,靈,驅,通,等等都可以。這個字不需要有任何的意義,不容易引起任何聯想。然後就小聲的念這個字,反覆的念,閑下來就念,忙起來也念,醒著念,睡著了也念,想起來的時候就念了,發現忘記念了馬上再念。慢慢這麼下來就能把自己的意識調整到一個平靜或者說律動的狀態,然後就默念,不出聲的念。到了最後能達到「默運」——不念而念,到了這一步,也就「明心」,初步開悟了。後續就是保任工夫,不多做介紹。方法簡單,而且比起以前的參話頭,看話頭應該說要更高效一些,這是時代的進步造成的。但是能這麼堅持下來的人是不多的,題主若是真心發願修行,不妨念個三五個月試試,妙義自知。
以上。
八尺身軀,以許蒼生,恐難許卿。為君者,為帝者,庇護蒼生,替天行道否則,也配稱帝,也配稱君?
三十六道八卦陣 情陣
雪峰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 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元好問《摸魚兒-雁邱詞》上闕情為何物?織女下凡嫁牛郎,白蛇化素貞嫁許仙,孟姜女千里尋夫哭長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羅密歐情願喝毒藥,祝英台奮身跳墳塋。書中演繹的只是冰山一角,千百年來,世間上演著罄竹難書的情之悲劇,情濃處,斷腸崖,相思銷盡玉肌膚,到頭魂斷天涯。偷情設計,私奔他鄉,為情殉命,為情決鬥,為情債台高築,為情殺人,鬧得雞犬不寧,家破人亡,痴情一片為哪般?英華蒸發,遺憾終生,無言對蒼天,只剩恨與羞。
除了情人情和夫妻情男女戀情,還有那父子情、母女情、父女情、母子情、兄弟姐妹情、知己情、朋友情、戰友情、同學情、師徒情、師生情、故鄉情等等,構成了人生之情網、情海、情陣,許多人一輩子就為情而生,為情而活,一旦失去了情,人就會失意悵然,心無所系,失魂落魄,精神崩潰。
情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人為此山盟海誓生死相許,為此坐卧不寧相思憔悴,為此留戀往返百折不撓,為此耗盡一生無怨無悔,為此尋死覓活鋌而走險,為此爭殺奪搶違法犯罪?
情是鑲嵌在生命體反物質結構上為了維護天倫、地倫、仙倫、人倫而生命必需追尋滿足的一種反物質能量。生命必須有情,無情生命必亡。神佛有情,仙人有情,鳥獸有情,草木有情,妖魔鬼怪亦有情。
情越豐滿豐富的地方越靠近天堂,情越貧乏貧瘠的地方越靠近地獄,情越博大,越靠近天堂;情越狹窄,越靠近地獄。
情是一道道八卦陣,神有神情,魔有魔情,仙有仙情,人有人情,妖有妖情,鬼有鬼情,獸有獸情,鳥有鳥情,樹有樹情,草有草情,花卉更有情,如此構成了生命的層次和階梯,構成了天網天陣,以情約束使各層生命在各自的空間中繁衍生息久盛不衰而井井有條綱紀不亂。
意識、結構、能量是構成宇宙的三要素,性、愛、道是生命的三大法寶,性是結構的特徵,愛是能量的特徵,道是意識的特徵,那麼情呢?
情兼具意識、結構、能量三大特徵。情既有意識的成分,又有結構的成分,更有能量的成分,也就是說,情是意識的需要,也是結構的需要,但它的本質是一種能量,是意識和結構必需的一種反物質能量。
因此,情與性、愛、道息息相關,只要有性,就有情;只要有愛,就有情;只有有道,就有情。反過來說,若無性,就無情;若無愛,就無情;若無道,就無情。
對人生而言,情如鹽,情太淡,人生無味;情太濃,人生苦澀。
人要升華為仙,就必須從人之情陣中逃出來,不逃出人情,就入不了仙情,入不了仙情,就成不了仙。
人如何逃出為人設置的人情八卦陣?
一句話,不要人情,要仙情。
具體來講,淡化父母子女情,深化佛祖上帝情;淡化兄弟姐妹朋友情,深化宇宙萬物自然情;淡化專一男女人間情,深化隨遇隨緣仙國情;淡化師徒師生情,深化道情真理情。
從理論上講,情越豐富博大,越具備仙情;情越貧乏狹窄,越具備人情。
從實踐上講,親人越多,越具備仙情;情人越多,越具備仙情;愛人越多,越具備仙情;越熱愛山河自然,越具備仙情;越珍愛一切生命,越具備仙情;越喜歡遊戲玩耍,越具備仙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至此得答案。
情深深,意切切,
山川萬物皆我愛。 天地合一融其中, 陰陽合璧仙境生。 不絕情,不痴情, 我情遍布一切中。 待到功滿自然成, 美好理想幻成真。2010/8/9
見題主問起情執,遂從生命禪院中文網 擷取 三十六道八卦陣之 情陣 遞此作答,或有助益!首先聲明,我是年輕人噢!
青春期總歸會有奇奇怪怪的想法~這都是很正常的。大概幾個原因,就是不想拼搏,或是拼搏不明確目標。作為佛弟子,首先應該考慮最終歸宿是什麼。個人經歷,叮!
我有點驕傲地說,不到十歲我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不過剛開始沒有讀很多佛經,也看不懂文言文,就只是根據發音讀一讀。後來,我看明白字面意思的第一本經是?阿彌陀經?。當時很喜歡讀,因為我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樣,"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就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嘛!其實"吃定心丸"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怕輪迴了。怕三惡道啊,尤其怕地獄。雖然一開始沒看那麼長的?地藏經?,但對地獄業報也是略知一二。其實說怕呢,不如說還是貪嗔痴在指揮我。無所貪惜則無所畏懼。反正我想清楚,這輩子過完了以後絕不能再輪迴了。也沒考慮度人的問題。這個時候已經基本上不想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了~再說到開始想要度人的時候(吹牛呢,答主根本不能自度啦):八歲那年鄰居殺羊,我看著他們把羊頭剁下來,羊眼睛還睜著。血流好幾盆。晚上做夢了,看見那隻羊跪在我面前,一直慘叫,一直哭,羊眼淚滴下來,好可憐。我也哭了,哭了至少一周,那個夢至今記得。然後,有某一段時間超級精進,超級超級精進,是現在的自己幾乎做不到的,每天都讀?地藏經?好多遍。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呀!徹徹底底的孩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割------------------
總之,後來我怕了輪迴了,也不敢有什麼"情"。對我來說,最簡單的就是不許做什麼,也稱"守戒";最難的,就是要做什麼,也稱"精進"。
再概括一下,我又"貪"又"怕"還"懶"。唯一好點的就是同情心泛濫。
---------------------割----------------
有點偏題啦,題主莫怪啊~謝@cheng cheng邀。這個階段不要想如何超越,當您的佛學知見、智慧、定力越來越深入時,您自然而然就會懂得如何面對情執,而不被其所困。阿彌陀佛。
超越情執?我反正和各種人接觸該幹什麼幹什麼,能幫什麼幫什麼,不去妄想分別執著他們,多去在大範圍內順他們,菩薩是覺有情,知道眾生流浪生死,發慈悲喜舍心去待眾生,只要你對他們的感情和佛菩薩對眾生相應,無有一絲私情,在成佛的因地就可以修好,摻雜了即是染緣,害人害己,把自己和他人都拉進愛恨生死了。
因為有什麼「情」,便有什麼「苦」,便有掛礙及不自在。
於是便覺悟出離一切纏縛是要道!
冷血+享受獨處的人 天生已經超越了,所以這個問題不算問題喜歡以旁觀視角看一切,包括所謂的「自己」的念頭和情緒推薦許巍的&<晴朗&>
今天是師傅走的第三天。他從來不允許我叫他師父。他說他只是一個引路人。箍完牙之後牙的矯正很痛,可是沒他罵我的時候痛。師徒緣盡,後會無期。
想知道怎麼做,首先應該端正認識。
執不一定是壞事。恰當的執對於人生、對於修行都有促進作用。過度的執才是應該摒棄的。
對於這問題,我建議是:以執破執
經常反省自己,當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了過分的想法時,馬上告訴自己應該如何如何想,久而久之,自然改變。
體驗所能體驗的,極於情,超脫於情。看到了許多虛假的東西,唯有修行是真。
是緣! 應不執緣不攀緣,隨緣。
推薦閱讀:
※一些禪語讀過之後讓人心靜,我感覺到這些禪語里包含著大智慧,有沒有學佛入門級的書籍可以推薦?謝謝!
※北京哪裡有禪修的地方?
※網上有一個「清涼月老師」,講解「思維本體學」,且這個老師已經開悟,但部分學習交流群還收費,是正是邪?
※禪宗中所說的妙悟是什麼意思?
※心中雜念太多,該如何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