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佛經,論,能在邏輯嚴謹,思辯深度上勝於《楞嚴經》《金剛經》?


法義什麼的我就不說了,說點隨便某個對佛教有點了解的人都看得出來的。

還真不是我裝逼,我第一次看楞嚴經就看出來了,可惜自己騙自己,花了好久才相信這是偽經。

楞嚴偽謬5-17.優波離親隨佛踰城出家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慾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凈。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楞嚴經》)

  隨佛踰城的是馬夫車匿,且佛踰城後即令車匿還宮而獨行。佛成道返鄉後,車匿才隨佛出家,是作諸非威儀事的六群比丘之首,直至佛涅槃尚未證聖道。車匿既不是持戒第一的剃頭匠優波離,也未親見如來六年苦行與成道,這是偽大乘經人物與時空錯亂的又一典型案例。

  

  一、隨佛踰城的是馬夫車匿

  車匿,又作闡陀、闡怒、闡那、車那、闡鐸迦等。

  經律之中皆有記載,隨佛踰城的是馬夫車匿,且踰城後,佛陀即令車匿還宮而獨行。

  比如:

  「出城而去。此處菩薩脫瓔珞。與車匿遣馬還國。而說偈曰:『菩薩於此處,脫瓔珞及冠,授與於車匿,遣馬還於國。獨行無有侶,便入學道山。』」(《雜阿含經》)

  再比如:

  「去城不遠。便下馬脫寶衣。語闡陀言。汝可牽馬並持寶衣還宮道。吾拜白父母。今辭學道不久當還……於是闡陀悲泣前禮。右繞三匝。牽馬持寶衣還宮。」(《律》)

  「是時菩薩。以二更中。行十二踰膳那。從馬而下。即解瓔珞告車匿曰。汝可將馬及我瓔飾從此回去。」(《律》)

  二、車匿出家後為惡性比丘

  佛陀成道返回故鄉迦毗羅衛城後,車匿方才隨佛出家,這已經是隨佛踰城十幾年之後的事了。

  比如:

  「佛告舍利弗。如來所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次度摩訶迦葉闡陀迦留陀夷優波離次度釋種子五百人。」(《律》)

  車匿出家後,是六群比丘之首,經常作諸非威儀之事,常常說佛是其自家之佛,並仗佛威勢以惡口欺凌諸比丘,犯罪亦不悔過,故與諸比丘不和,是經律中所謂的惡性比丘。在比丘戒中,大部分是因為六群比丘數數犯罪,佛陀才為比丘們制定相應戒律。

  比如:

  「此惡性比丘。不受諸比丘教語言。汝等不應教我。我應教汝等。何以故。佛是我家佛。何以故。我與揵陟(註:馬名)將佛入山學道。不見諸長老一人侍從佛者。佛得道已而轉法輪。是故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是故我應教諸長老。長老不應反教我。法師曰。闡那比丘。何以不言僧是我家僧。為與眾僧斗諍故。不得言僧是我家僧。」(《律》)

  「今闡陀比丘是。彼於爾時已曾恃我陵易他人。今復如是。恃我勢力。陵易他人。」(《律》)

  「爾時闡陀比丘數數犯罪。」(《律》)

  「時闡怒比丘不從諸比丘語。此闡怒甚難可化。諸比丘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置闡怒比丘。吾涅槃後自當受化。」(《律》)

  三、佛陀涅槃後,車匿方證聖道

  佛陀臨欲涅槃時,車匿還是未得聖道的惡性比丘,故而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與車匿等惡性比丘相處。佛陀敕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此為佛子與不受教誡者相處之道。

  比如:

  「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闡怒比丘虜扈自用。佛滅度後。當如之何。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長阿含經》)

  「當云何與車那比丘從事。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阿難白佛。云何梵法罰之。世尊告曰。不應與車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增一阿含經》)

  佛陀入滅後,僧團對車匿依法治之,車匿方始悔悟,而後聞阿難尊者所說法而證初果。

  比如:

  「迦葉語阿難言。汝往拘舍彌。以佛語僧語作梵壇法罰之。阿難受使。與五百比丘俱往。闡陀聞阿難與五百比丘來出迎。問阿難言。何故來此。將無與我欲作不益耶。答言。乃欲益汝。闡陀言云何益我。答言。今當以佛語僧語作梵壇法罰汝。即問。云何名梵壇法。答言。梵壇法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得共汝來往交言。闡陀聞已悶絕躄地。語阿難言。此豈不名殺於我耶。阿難言。我親從佛聞。汝當從我得道。汝起為汝說法彼便起聽。阿難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即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凈。」(《律》)

  「佛般泥洹未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雜阿含經》)

  四、剃頭匠優波離童子,比馬夫車匿小几十歲

  佛陀踰城出家十多年後,優波離還只是在家小兒、童子。

  比如:

  「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王舍城有十七群比丘之親友童子,優波離童子為彼等之首領。」(《律》)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時恭敬世尊故無敢與佛剃髮者。正有一小兒。無知未有所畏。為佛剃髮。時小兒字優波離。為佛剃髮。其父母在世尊前。合掌白言。優波離小兒。為世尊剃髮。為好不。佛言。善能剃髮。」(《律》)

  車匿與佛陀同年出生,比優波離童子年長大約三十歲。

  比如:

  「菩薩生時闡鐸迦等。五百侍者同時而生。」(《律》)

  闡鐸迦,即馬夫車匿。

  「太子至此解寶衣中末尼珠。付闡鐸迦還父王處。」(《釋迦方誌》)

  「太子從闡鐸迦取刀自斷其發。」(《大唐西域記》)

  五、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出家晚於惡性比丘車匿

  佛陀成道返鄉後,先度車匿,而後才有度優波離及阿難、阿那律等諸釋氏童子出家之事,這些都是佛陀踰城十幾年之後的事。

  比如:

  「佛告舍利弗。如來所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次度摩訶迦葉闡陀迦留陀夷優波離次度釋種子五百人。」(《律》)

  「時,彼諸釋氏童子與剃髮師優波離俱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一面。諸釋氏童子於一面坐已,言世尊曰:『我等釋氏有驕慢。此處,剃髮師優波離長夜為我等之仆。請世尊先令彼出家,我等向彼敬禮、迎送、合掌、恭敬,如此我等釋氏除釋氏之驕慢。』時,世尊先令剃髮師優波離出家,後令彼諸釋氏童子出家。」(《律》)

  優波離出家後,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

  六、佛陀成道時,五比丘也不在場

  佛陀初出家時,佛父凈飯王勸阻無效後,派遣憍陳如等五位侍者相隨,因見佛陀放棄苦行,舍而離去。故而,佛陀成道時,這五位侍者也已離開佛陀而不在場。

  比如:

  「其五侍者互相謂曰。此沙門喬答摩。懈怠懶墮而懷多事。受用無度斷惑錯亂。今既廣吃食飲豆酥油塗拭澡浴。今不能少許證獲。必無所得。便舍菩薩漸次而行。至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園中同作是願。若世間有阿羅漢者。我隨出家。此五人同住同行。因名五眾。」(《律》)

  「五群比丘等曰:『彼為六年苦行,不獲一切智,今往村裡行乞,為得滋養食物,如此之人,如何得成就一切智?彼趣豪奢,放棄精勤。吾等對彼具特別之期待,恰如大旱之望雲霓,而今又有何用?』於是捨棄大士,各攜衣缽,往十八由旬外之道,入仙人墮處修行。」(《小部》)

  佛陀成道後,最先於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而度化之,從此便有了最初的比丘僧團,而此時車匿與優波離都尚未出家。

  比如: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奈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增一阿含經》)

  七、偽大乘經逼瘋諸多「高僧、上人」

  偽大乘經編造邪說,偽大乘的「高僧、上人」就賣命地編造瘋話圓謊。

  比如:

  宣化上人:「他本來的名字叫『車匿』,又叫『優波離』。」

  看看偽大乘經把一代「高僧、上人」都逼成啥樣了吧,車匿與優波離,無論年齡與職業,還是持戒與證果,都有極大差異,可謂全無相關,竟被硬說成是同一個人。本來《楞嚴經》中誤說的是優波離,根本就沒提到車匿,宣化上人非要刻意把二人說成同一個人,只因他心知肚明隨佛踰城的是車匿,故而只能硬改歷史了。

  其實,瞪著眼睛妄語說車匿就是優波離的,又豈止宣化一人,翻開諸多「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注釋,又有幾人不是妄語者。最為厚顏無恥的是,竟有人明明看到有人指摘了隨佛踰城的是車匿而非優波離,還繼續以妄語自欺欺人。

  由上述種種可見,隨佛踰城後隨即返回王宮的是馬夫車匿,並非剃頭匠優波離。且車匿既未親見如來六年苦行與成道,也未在子虛烏有的楞嚴會時已經證得阿羅漢,這些都是因偽作楞嚴者無知,而把數數犯戒的惡性比丘車匿,張冠李戴地混淆為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一段話六處硬傷,楞嚴經作者七傷拳也是練到了一定境界

創建時間:2014-8-20。

天鑒出品 www.tianjian.cc


要是純粹論邏輯上的嚴密性,還遠遠輪不到你說的這兩本經。《攝大乘論》或是《成唯識論》都勝於它們。實際上,小乘論才是邏輯上的頂點,尤其反應在《俱舍論》、《順正理論》等以說一切有部為主體的論藏里。


如果經文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或和其他經文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就說這是偽經,是片面的。

大乘和小乘、顯宗和密宗、禪宗和律宗...佛經中的矛盾的地方簡直數不勝數,並且不單單是文字、名稱、人物上的矛盾,連經義和修法都非常矛盾。這種矛盾可比人名、情節、地點的矛盾嚴重多了。並且久遠以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亂上加錯,弄不清楚。

但如果就以「邏輯考證」這個為理由說《楞嚴經》是偽經,那麼也可以以此邏輯,說大乘不是佛說,密乘不是佛說,乃至小乘里關於佛陀上忉利天的各種神異事迹都不是佛說,因為,這些都經不起考證,也經不起邏輯推斷。

「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 」

這個佛陀所說的「四依止」,應該是大小密乘共同承認的,所以,我們看《楞嚴經》,應該看它的宗旨義趣是否以大乘佛法為根本,而不是考證經文里各種人物情節是不是實際發生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萬法本來虛幻不實,幻中求幻,對自己解脫人我苦惱有幫助嗎?沒有幫助,所以,真正的佛學大德,不做考證,只做行證實證。


楞嚴經和金剛經嚴謹嗎?首先楞嚴經對於任何一個佛學有探究的人都會一眼看出是本偽經,因為漏洞過多,是一部漏洞百出的佛經。比如第一卷剛開頭就說無量辟支佛來聽法,辟支佛是獨覺,不聞佛法而解脫,不用佛法去度人,而且非常罕見,根本不會存在無量辟支佛來聽法的情況。還有第六卷說燃指供佛可以消業,這和自焚屬於一個性質,當我看到現代很多和尚燒手指把自己燒殘廢,我只能說楞嚴經很害人,而且這些和尚很愚昧無知。詳見可以參考呂澄的楞嚴百偽,列出來楞嚴經100多條漏洞,而且這並不是全部。金剛經是一部正統的大乘佛經,是大般若經中16會的第9會,不過金剛經我認為是談玄,並沒有體現出邏輯嚴謹,它的每句話都很難懂,可是意思都很簡單,只是會給讀者一種高深的假象。

如果要推薦邏輯嚴謹的經論,我認為當屬唯識宗的經論,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是一部非常嚴謹的論著。除此以外,《唯識二十頌》《觀所緣緣論》等,都非常嚴謹,要比金剛經等般若經典嚴謹的多


@齊天大聖

說說楞嚴經真偽;

楞嚴經真偽有三個層次: 1、從不懷疑楞嚴經是偽經者,那只是一個信佛者,不能說是學佛者,不只佛是什麼,說什麼,人云亦云而已;

2、認為楞嚴經是偽經者,那是一個佛學研究者,從哲學邏輯方面來研究佛學的,未曾走進修行的大門;有句話形容這些人,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本人也曾經如此!

這些只是從邏輯上,時空上,攻擊佛經的真偽,殊不知佛法是超越時空的!

3、從偽入真者,那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真正走進了佛法的大殿,明白了佛的偉大,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願行;佛法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 佛法是超越時空的,非邏輯時空所能描述,非我等所能測量,能思議的 對大修行者而言,佛依舊在講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這些集會並未散去; 也可以這樣說,楞嚴經是佛之化身所著,明白佛之化身,就沒必要爭論了吧。


俗人問俗問題!

你知道什麼是佛教?在佛教中「邏輯思維」是應該戒掉的!更不應追求俗人貪取的所謂「邏輯嚴謹」!

嚴格地說,「邏輯」是爬行動物的(畜生道)習氣殘餘,是世間道,並非出世間道!而《金剛經》教導的「是」即「不是」,就是要你斷掉「邏輯」習氣!

所以,你如果想要有深度,就得遵奉「無分別道」。「無分別道」是離語言道,不順凡俗「邏輯」邪思。

持世。菩薩摩訶薩住正見中。如實知正思惟。作是念。一切思惟皆為是邪。乃至涅盤思惟 佛思惟。皆是邪思惟。
何以故。斷諸分別 名為正思惟。無所分別 名為正分別。斷分別是正分別。
何以故。是人知見一切思惟相已則無有邪。是人更不分別是此是彼。
住如是正分別中。更不得諸分別若正若邪。如是之人離諸分別。過諸分別故 說名正思惟。
正思惟者。即是分別知見一切分別皆虛誑不實從顛倒起。諸分別中無有分別。
是人安住正思惟。 更不得分別若正若邪。離諸分別過諸分別。斷諸分別 故說名正分別。
是人爾時於一切分別中無所系縛。知見諸分別性皆平等故。是名安住正思惟。


有人大言不慚的說「首先楞嚴經對於任何一個佛學有探究的人都會一眼看出是本偽經」,還用開場辟支佛作為經中開場錯誤。他不知道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宣化上人用了一輩子來推傳楞嚴經,如果楞嚴經是偽經那還有什麼經是正經,現在的人善惡顛倒真偽不分,出家人不打誑語,如果這是偽經那麼還有佛嗎


楞伽經


朋友,佛經沒有高下之分,只看是否適合自己的根器。

楞嚴經》是一部「顯、密、性、相」都講的大乘經典,也是與《楞伽經》並稱為大乘佛教中最難讀懂的兩部經典。接受《楞嚴經》的困難,就在於其基於釋迦摩尼佛當時科技水平,對於人的心理、物質世界變化的解釋,以及將這些變化與空性的聯繫,是現代人很難理解的。不過《楞嚴經》在義理上真正要想講明的,就是這個世界上,不管是有情的生物,還是無情的時空,不管是唯心的思想,還是唯物的物質,所有的一切,都是「如來藏」(佛性)的變現,這與《華嚴經》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同樣的道理,而且這兩部經典,也都是「顯、密、性、相」都講的甚深經典。

金剛經》則是一部偏性宗的經典,其主要是在思維上,將修行者導入「無相」的佛性,如果繞不出「佛說……,即非……,是名……」的語句,那《金剛經》就算能倒過來背也是無用,如果能繞得出來,就會將《金剛經》奉為開悟見性的寶典。

佛經沒有高低,只是眾生的根器有優劣,實際佛法本不可說,又哪有真、偽、高、低之爭?正如《金剛經》中,佛所說——「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只有愚痴之人,才會去爭論哪部經是偽經,哪部經更好,聰明之人,自觀本心,不為這些爭論所擾動。正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就「風動幡動」的開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PS:感覺之前的回答,只算是回答了一半,一些朋友看了,還是會疑惑於如何分辨佛經的真偽,以及什麼樣的佛經適合自己。因為我本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所以我以下的內容,主要與大乘有關。

首先,打算修學大乘的修行者,千萬不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據佛經的真偽,因為如《金剛經》中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想以「妄心」求取菩提,那就是緣木求魚的愚痴行為。這裡就以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為例,如果從歷史考據的角度來說,惠能大師絕對不是釋迦摩尼佛,也不是其親自認可的大菩薩,那惠能大師所說的法,為什麼能稱為「經」呢?就我本人所遇到過的佛教歷史考據者,是沒有那個會承認《壇經》是「經」,自然是被歸入「偽經」一類;但如果是真正修大乘佛法,特別是修禪宗的佛弟子,會將《壇經》視為一本指導修行、讓行者開悟見性的無上寶典。二者的差別就在於,佛教歷史考據者或是佛學研究者,往往只是玩些文字遊戲,並不真正在自心上如實修行,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是佛教的名詞能說很多,但是其個人的習氣沒有什麼改善,而且到頭來也不皈依三寶。所以說,從時間、歷史的角度,對佛教,特別是對大乘佛教進行考據,去判別大乘佛教及其經典的真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釋迦摩尼佛所宣說的佛法的核心——佛性,其是超越時空的,而且佛性無相,只能靠修行者如實修行之後才能體悟,不可能靠「六識妄心」去虛妄推求。

其次,佛經的真偽,並不見得一定要有非常高深的佛學造詣才能分辨清楚,關鍵還是看修行者的內心是否清凈,是否有善念。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疑心重,總不願相信他人,那不管別人說什麼,即使是真話,他也不會信。正如一句老話,內心齷蹉的人,看任何東西,都是齷蹉的。所以一個人內心足夠正直,足夠善良,自己就能判斷佛經的真偽。

其實判斷佛經的真偽,和判斷一個人品格的好壞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一個人教你如何斷惡向善,教你如何讓自心清凈,教你如何自斷煩惱,教你如何離苦得樂,他讓你感到,其為人正直,充滿智慧,其做各種事情,不但能利益自己,還能利益他人,那你就應該相信他是你的良師益友,反之則是拖你入苦海的狐朋狗友。而如何判斷某本佛經是否適合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說到《楞嚴經》,佛說此經的最初因緣,是為救護因外道邪咒而被攝入淫室的阿難尊者,所以該經是教修行者如何斷貪慾,特別是淫慾,之後再擴展到如何斷諸惡念,生諸善念,並且教導修行者如何「明心見性」,具體的講明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次第,以及種種修行注意事項,最後引導修行者趣向佛果菩提。因此《楞嚴經》對於大乘的修行者來說,是一本無上甚深微妙的經典。不過說實話,《楞嚴經》並不是一本適合初基者研讀的經典,看這部經典之前,最好要能看過《大乘起信論》,而要看《大乘起信論》,最好是性宗與相宗都了解過,並且要能將二者融通,要不然很難看得來。

最後,再談一下大乘的「唯識學」。因為要看《楞嚴經》或是《楞伽經》、《華嚴經》這種「性相圓融」的經典,不懂「唯識」是看不來的。不過要說明的是,「唯識」不是一門學問,其不是用來搞學術研究的,而是用來輔助佛弟子修行的。唯識學能非常具體且嚴謹的講明,修行者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能修行,以及應如何修行,其所講的內容,全是與佛教的修行有關。比如學唯識的佛弟子應能覺知,當自己與人爭論或想與人爭論時,是哪一個「心所」在起作用,並且能快速的將此讓人煩惱的心所止息。如果「唯識」學了半天,「名相」背了一堆,卻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那和不懂沒什麼區別。如果還以自己懂得很多佛教的「名相」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的話,則更是連佛教的門都沒入,以此「慢心」學佛,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會增長其本人的煩惱習氣。

而且這裡也建議打算學唯識的朋友,最好能有一定心理學的常識,對自己內心的變化有比較敏銳的感知,同時學唯識,一定要能將其與性宗結合起來,畢竟唯識學就是解釋「佛性」之用的。


所有的「大」的、了義的經典都針對同樣的問題,只是角度和部位不同。因此說勝過,可能有點不夠嚴謹。

佛經有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了義經中也有一些不了義的言語,為吸引大眾由易入難進入此道。

論,一般是菩薩級別的針對佛經中不易理解的問題做更具體展開解釋,也不會勝過佛經。

又,金剛經是總結性質的經,邏輯簡略。


觀無量壽經,接引各種根機的眾生,導歸一向專念彌陀佛名而往生西方。只要願意,任何眾生都能依靠佛力而解脫。

南無阿彌陀佛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唯有的就是我們的執著分別


很多年輕人讀過法滅盡經,對於楞嚴經推崇備至


楞嚴經和金剛經 可以稱作嚴謹?簡直是破綻百出好不好

楞嚴經和金剛經 可以稱作嚴謹?簡直是破綻百出好不好


諸經之王(法華經),能破諸暗。一直至今為何法華經還不能破佛教諸疑惑,因為錯誤根本就出在祖宗大德的見解。


燈論 般若攝頌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沒有說勝於不勝於的,不過我覺得《維摩詰經》很有味道。


把《楞嚴經》看上三千遍,《金剛經》看上一萬遍,再看其它經,自然會有好答案。


魔鬼當然要說楞嚴是假經啦.楞嚴經扒掉他們的皮了.

經經平等,無有高下.說有高下者,是魔說.


瑜伽師地論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詭辯論:如果殘疾人是人,半個人是不是人?
如何反駁類比舉例的情況?
如何有力反駁「訴諸偽善」謬誤?
是否可以用必要性論證重要性?

TAG:哲學 | 中國文化 | 邏輯 | 禪宗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