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模北條家沒有投降豐臣秀吉?

毛利家,島津家,上杉家,德川家,伊達政宗都投降了,也都保留著很大的封地。為何北條會負隅頑抗到底呢?


早在天正十六年初時就已流傳著豐臣秀吉要攻伐小田原的消息,北條方也是積極整軍備戰。但在同年三月的一份伊達政宗書狀中說到秀吉決意中止征討小田原(《遠藤文書》)。同年正是後陽成天皇行幸聚樂第的關鍵之時,九州也爆發了肥後一揆,秀吉估計也暫時顧不上出大兵征討。主要是通過與北條氏有姻親關係的德川家康勸說北條氏服軟,而且在家康的軟硬兼施下確實起到了作用,最後終於由北條氏政之弟氏規上洛,算是暫時給秀吉一個交代。不過此時的秀吉倒也買賬,向關東諸將宣布打算赦免北條氏,同時劃定北條氏與諸大名的領國界限,特別是裁定沼田問題。

就在一切都看似歸於緩和時,爆發了名胡桃城奪取事件。姑且不論此事是真田昌幸的苦肉計,還是秀吉的仙人跳,抑或是北條方首腦部的決策,再或是豬俁邦憲的個人行為,總之此事件使得前期豐臣、北條、德川多方的努力化為泡影,公然違反總無事令使得秀吉極為震怒。而且關鍵是此刻雖有北條氏規上洛作為前期鋪墊,但北條氏政尚未上洛。再加上北條方的回復是奪取名胡桃城一事一概不知,且繼續拖延上洛的時限,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終於導致自己被征討。

所以刨除歷來的對北條氏政的評價,即無法正確估計雙方形勢,優柔寡斷等等導致北條家滅亡的愚行外,目前似乎尚未有直接史料明確氏政為何沒上洛的真正原因,但可能影響氏政沒能及時臣從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幾點吧:

1、通說中常提到的沒能準確預判雙方的實力對比,這與氏政自身的能力多少有些關係。鑒於之前臣從的島津、長宗我部均與秀吉一戰,實力強於此兩家的北條家,在佔據地利的情況下或可一搏。何況還有所謂的盟友德川家康和伊達政宗。而且上杉、毛利兩家雖然直接臣從於秀吉,但當年也與秀吉政權的前身織田政權正面交戰過,恐是氏政的想法有些樂觀。

2、由於東國是自源賴朝以來武家社會的發源地,關東地域與中央政府的對立性或對北條氏政的決策有著一定影響。畢竟關東政權與中央的對立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並不是都以失敗告終。

3、前期的一會兒要征伐、一會兒又要緩和的形勢,不利於北條方的判斷。即便到了名胡桃城奪取後,秀吉方還未完全封死氏政上洛之路,但機會仍被錯過。

4、家中的意見不統一導致決策遲遲不能確定。從事後來看,北條氏照、重臣大道寺政繁等都是主戰派,北條氏規則因家康的關係並面見過秀吉,偏向主和,而時任當主北條氏直似乎是兩邊均有傾向。

5、德川、毛利、上杉等大名都早已臣從秀吉多年,戰國大名果實留到最後的且實力最強北條家如臣從的話,恐會排在上述大名的下位,自認為關東霸主的北條方是否能接受這個結果?何況裡面有個自家的宿敵上杉景勝。因此上洛後秀吉會如何處置,是被扣留還是被改易,恐怕氏政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6、迫德川家康臣從時秀吉不僅送了妹妹,還送了老娘,如果對於北條氏不再複製一下前面的面子,是否能讓他們低下「高貴」的頭?

無論上述內外部因素是當時的情況也好,是後世的推論也罷,實際上主要還是北條家決策層的問題。秀吉給過北條方機會,而北條氏政卻一再延遲上洛,可見其內心並沒有非常確定的臣從之心,加之對於情勢的誤判,導致其未能及時臣從而招致滅亡。


我屹立關東百年、光榮不斷、堂堂的小田原北條五代,豈能向那尾張的農民之子低頭認輸?【手動滑稽】


推薦閱讀:

日本的幕府是怎樣的一種分封制?
直江兼續和上杉景勝在晚年是否漸生罅隙?
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治國能力各有什麼優劣之處?若是石田三成取得了天下,日本還可能會建立幕府嗎?
日本戰國時期對人的稱呼方式有何規則?
大阪之陣如果是真田昌幸指揮可以力排眾議統合豐臣家么?

TAG: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