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今天的中國,火電仍能佔據約一半的發電比例?

感覺今天有太多的能源形式可以利用,而且技術也趨於成熟(光伏發電、核電、風電),為什麼不能夠大力地去進行推廣?阻力和難度在何處?

很感謝各位的回答,也確實收穫了很多,認識到了自己的很多誤解,謝謝


謝邀。

這種問題回答得太多了。今天就簡單說一下吧。先上圖

這是目前最新的截止到2016年底的數據,(數據來源:2016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數據一覽表)。

第一:我國之所以到現在火電仍然佔比超過60%,發電量佔比甚至超過70%。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講,歷史原因、政策原因、技術原因都有。

1、歷史原因方面:我國工業化起步比較晚,大規模工業化對電力的需求大家心知肚明。況且考慮技術和建設周期,電力的建設必須先於工業企業的建設,否則會嚴重影響工業化的速度。所以在上世紀改開後,我們的電力建設進入黃金時期,那時候技術不先進,加上90年代蘇聯解體西方制裁,火電相對於我國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來講,無疑是最合適的(建設周期短)。2000年後,經濟進一步提速,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火電規模瘋狂擴張,主要還是飛漲的GDP對電力的需求,加上電力改革分了地盤,各發電集團忙著做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火電建設周期短,技術相對成熟,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盲目投資。再後來就是四萬億砸出來了一些。

第二:我國火電的裝機佔比從原來的超過80%降低到現在的64%,而且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電荒」,對於一個年均GDP增長7-8%的工業國家來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況且這裡面還伴隨著採用全面國產化的大容量、高參數的環保機組(600MW及以上)不斷替換小機組的技術進步過程。在此期間,一方面光伏、風電技術的進步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加之我國當時沒有先進核電的核心技術,導致核電的安全性受到質疑(2008-2009年的國家口號是建設百座核電站,直到3.11日本地震後核電項目的全面停建,雖然這幾年恢復了部分項目,但是內陸核電包括沿長江核電是全部停了);另一方面我國1000MW級先進火電機組的全面國產化,都給火電發展提供了機遇。

第三:環保方面:現在1000MW級超超臨界機組的全面推廣和國家環保法對火電廠大氣污染的嚴格限制(嚴於歐美日標準),火電對環境的影響其實早已經降低到可接受的範圍內了。火電廠的平均污染水平從2011年(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新規定開始,加上新環保法的執行,起碼從基層的火電企業來說,我接觸過的,只要是精神正常的,都不敢再去在環保上面動歪腦筋了。

沿海和重點地區是另一套標準:

這可是少有的領先世界的標準了:

第四:關於火電的未來。火電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都將是我國電力工業的主要電源支撐。技術的進步是一方面,主要還是火電的先天優勢(地理條件要求低,建設周期短,技術成熟,投資相對不大)所決定的,另外火電目前還是要朝著大容量、高參數的環保型機組(包括600MW及以上的CFB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的方向發展,不排除啥時候經濟不行了,國家搞全面供熱,不是又是一個大工程?(個人猜測哈哈)。

當然,目前隨著宏觀經濟放緩,國家電力相對過剩,部分地區嚴重過剩,能源局已經叫停了很多省份的火電建設項目。說明國家層面對於電力建設的規劃已經有了變化,新能源產業肯定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面。但是:

水電產業受地形影響嚴重,目前主要集中在雲南四川等西南地區的怒江雅魯藏布江的部分區域,而且受到豐水和枯水期的影響較為嚴重,不太適合承擔長期基礎負荷。

核電仍是主要發展點。按照十三五電力規劃,到2020年國家計劃有5800萬裝機的核電機組,同時大力推廣第三代核電技術,深入研究內陸核電和小容量核電技術。

光伏、風電等由於自身的特性,註定是成不了氣候的,而且光伏雖然發電沒有污染,但是佔用土地面積,而且在(硅)材料的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產生大量的污染,其實是不經濟的。光伏和風電企業的效益, 目前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補貼的高電價,這實際上是違反市場規律的。

大型火電機組現在污染已經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枯水期完全可以和核電搭配承擔基礎負荷,中小型火電機組可以承擔電網調峰調頻任務。豐水期停運火電機組,核電和大型水、火電承擔基礎負荷,部分指標較好的中小型火電和抽蓄等承擔調峰調頻任務,停運剩餘部分的中小型火電機組即可。太陽能和風能什麼的,註定只能打醬油。

(補充一下,我的答案是針對我國情況的,歐洲情況和我們不同,一是電量低,大部分都不足我國的十分之一,調峰調頻壓力低;二是後工業國家社會需求,加上有旁邊的國家火電核電的大電網兜底,不用擔心負荷不夠拉閘限電;三是歐洲國家國土面積小,資源豐富地區距離負荷中心的距離有限,輸電壓力小。)

回答有點亂,有些還是憑印象答的,錯誤之處請見諒。


受邀請了,就來說一下。我是做新能源規劃和設計的,這是利益相關,先澄清一下。

首先確立一個技術人員常常忽視的觀念:在工程領域,技術不是問題,成本才是。這裡的成本不止是直接投入的金錢,也包括社會所承擔的隱形成本---雖然有時候這些隱性成本不太好計算。

比如,現在要修一條路,為什麼總是繞著山腳走,讓司機們開著十分不爽?事實上我們完全有能力把山整個炸平在移走,修一條大家行車無比暢快的筆直道路,只是這樣做可能要花上百億,而繞山走可能只需要花幾千萬,還要考慮炸山引起的潛在生態破壞。

由於:「炸平大山的成本 +因為炸山導致的生態成本「 &> 」繞山腳修路成本+因為繞路而產生的額外社會成本,包括油耗、警示牌、事故等+因為繞山修路導致的生態成本」,所以我們最終選擇繞山,而不是直接炸平。

------------------------------------------------------------------------------------

說明這個原則後,我們再來說題主的問題。

發電是一個成熟的行業,本質上不存在技術問題,而僅涉及成本。

由於廣義的火電包括燃油、燃煤、燃氣、然生物質固體等眾多類別,我們假設這裡的火電僅指燃煤火電。

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而且相當多的煤炭品質較好。所以燃煤發電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經濟選擇,即使加上脫硫脫硝電除塵,絕大多數省的火電上網電價依然可以控制在0.25~0.45元/度之間,如此低的價格僅次於大型水電。而一直被很多技術人士看好的核電,其核准的電價反而為0.43元/度,超過絕大多數省份的火電電價。

另一方面,火電具有優異的調峰性能,電力的供需需要實時的平衡,但是我們需要保證大家時時刻刻都能用電,不能隨便的拉閘限電。所以只能通過調節發電廠的發電量來維持系統的穩定。正如高票答案所說,沒風、陰天、沒水的時候怎麼辦?核電調峰性能不太好,只能依靠火電來調節。那麼如果不用火電呢?技術角度當然有解決的辦法,比如上超大規模的儲能、上超級多的抽水蓄能電站,上大量的燃氣輪機來補充---但是無一例外,都會出現成本巨大,電價貴的要死的情況。(為了避免誤解,我要提一下,火電調峰好,是相對於新能源來說的,調峰最好當然是帶庫區的水電.....但是水電不夠嘛)

電力作為大工業生產的基礎能源,如果電價貴的要死,那麼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價格都會出現大幅的漲價,大家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麼取代火電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也許能降低一點點污染---大型火電的污染已經很小了。其次,能減少不少碳排放(脫硫脫硝電除塵不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算是污染物,但是算溫室氣體),這取決於你是否相信碳排放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我們的生存,我個人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不予置評。最後,煤炭是有限的,可以做化工原料,白白燒掉,從長遠來看是很可惜的,對資源不算是優化配置。

我們真的會為了以上這些好處,付出價格大幅上漲的代價嗎?不管你們願不願意,反正我一個搞新能源的都不願意。

這就是為什麼火電依然在中國佔大比例的原因:豐富的資源,相對較好的性能,讓火電在我國擁有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由於我國水電儲量不能滿足全國的用電需求,火電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會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以上算是對火電的支持,再來說說被很多人詬病的風電和光伏。

風電和光伏發電幾乎不消耗任何的資源,沒有任何碳排放,光伏還可以很靈活的做成很小的系統,用於偏遠地區,這是它們的優勢。而被人詬病,主要是高昂的補貼、不穩定的出力和光伏生產過程中的高耗能和污染。

1、關於補貼。幾乎所有的新興技術一定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否則新興技術缺乏成熟產業鏈,不太可能和完全成型的傳統行業相競爭。這種支持可能是風投、企業自身的研發,當然也可以是政府補貼。有人認為只要是新興行業,自由資本市場一定會給予支持,政府可以完全不必插手,這個看法屬於市場萬能論,過於理想化,不再展開細說。

一種產業的發展,一般經歷「研發階段---試點階段---商業開發---成熟產業---優勢技術」幾個階段,大多數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都可以獲得一定支持,但能進入商業開發階段的新技術少之又少,能進入成熟產業,在上下游擁有成熟供應商的技術更少,需要艱苦的市場培育。風電和光伏也同樣沿著這樣的道路前進,而國家的大規模補貼,恰恰是在商業開發階段才開始的---國家覺得你能在前倆階段脫穎而出,未來就有希望,才來扶你一把。地熱發電也是可再生能源,和火電一樣有調峰能力,現在還在眼巴巴的等著政策。

考慮到國家不能永遠補貼一個產業,在這種潛在的壓力下,風電和光伏的技術進步非常迅速,在2009年9月,光伏組件的價格還是9元/W,電站的總造價水平是17000元/kW,而8年之後的今天呢?組件價格水平已經報出了2.3元/W,電站總造價水平是6000~6500元/kW。而印度人的報價可以達到4700元/kW---與知乎諷刺印度的風氣不同,我們在部分工程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已經感到了印度的強大壓力(主要源自低廉的人工,要求不太高的標準)。

8年之內,光伏的價格下降了60%,風電並不如光伏這樣迅速,但是也在快速降低。在這種快速的降價趨勢下,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電價水平也在迅速下降,2016年,迪拜出現了2.99美分/kWh的競標電價,摺合2毛錢,追上甚至超過了火電的水平。這並不是一個孤例: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最低報價盤點-新聞-能源資訊-中國能源網

而我國的光伏、風電標杆電價也在快速下調,1~4類資源區的風電電價即將達到0.4~0.57元/度,光伏是0.65~0.85元/度,對照火電、核電的上網電價,風電的是不是不那麼嚇人了呢?對比工廠、商場動輒0.8~1.3元/度的用電電價,光伏的電價是不是覺得還不錯呢?

所以,補貼終究會取消,這是一個扶持產業的過程,不是一個補貼的騙局。(金太陽、電動車中出現了大量騙補,但這是一個執行層面問題,不是政策大方向的問題)

2、關於出力波動的問題。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如在火電中所說,抽水蓄能、電池和燃氣的價格都很高昂(抽蓄本身價格還行,還是考慮到自身效率和輸送損耗,加上選點位置有限,也有很大的劣勢)。也這是我作為新能源從業者,一直考慮要不要轉行的主要原因。

從技術上看,出力波動問題不能依靠單一技術手段解決,最終可能是這樣:

(1)光伏、風電價格進一步下降至火電水平,同時由於無溫室氣體排放,可以通過碳排放交易獲得一些收入(這裡是環境效益貨幣化的體現,不屬於補貼)。在此技術上,加上儲能設備的價格下降(半年前4000元/kWh的某廠家,現在已經報價到了3000元/kWh,並表示還能再降),可再生能源電站可以配置部分儲能,平抑自身波動。

(2)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的建設(三聯供還是有價格優勢的),增強系統的調峰能力。

(3)電力市場的實施,有限保證了可再生能源的上網,而火電則可能轉為一種調峰電源,通過作為備用容量獲取收益。

以上(2)、(3)點除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還涉及到很大的利益重新分配。是否應該這樣做,所涉及的內容過於龐大。屁股決定腦袋,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崗位,找出一套有利於自己的說辭。所以我不相信任何人,也不建議大家相信任何人的說法。在願意上知乎答題的人的層次中(比如我),沒有人弄得清。

3、光伏污染和能耗的問題,污染問題,我不是上游企業,不是很清楚,但是上大型工業企業都要過環評的,這是一個相不相信政府的問題。

能耗問題,有人說光伏25年發的電還不夠製造板子所消耗的電力,這其實是個Energy payback time的事情,有相當多的研究。可以自由的去搜。從學術界成果來看,還是能回本的。

-----------------------------------------------------------------------------------------

想起來2009年,在UK做畢業設計的時候,問老師的問題:您覺得未來新能源、核電、火電、水電哪些能在競爭中勝出呢?

我的老師不是啥泰斗,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還看不到有哪種技術可能產生壓倒性優勢,因此未來更可能是一個多種能源共同配合的體系。

在這麼安靜的晚上,超脫出自己的小行業,彷彿感受到了各種技術路線,以及背後的人們,因為生存的壓力和利益的驅使---也可能帶有一點點的理想---拚命奔跑,互相競爭的宏大圖景。

希望我們的未來更好吧。

------------------------------------------------------------------------------------------

開會間隙寫的,居然上日報了,補充一些我覺得比較好的一些評論,讓答案更嚴謹:

有關於火電調峰的(玩家):火電調峰性能,煤電啟停過程太久,並不具備良好調峰性能,更多是作為網內主力負荷,調峰由燃氣和水電來進行。煤炭性能,國內有好的煤炭,但占更大比例的電煤品質只能算是一般,讓部分企業不得不好壞摻雜來燒。目前主力機組逐漸往60w,100w機組在發展。以前的30w機組和沒配套建設環保設施的正在逐步關停。但目前國產的高合金比如p91材質在百萬機組的使用中正逐步出現問題,技術成熟可能只是針對以前30w機組而言了吧。百萬機組的技術,任重而道遠。

有關於生物質成本的(senyan guo):生物質能發電,是醉翁之意不全在酒。

效率,肯定差。燃煤電廠是怎麼處理煤的?要達到煤粉的200目,生物質能燃料在加工時就很可能起火。不那麼細的,效率低。還有大量的硫,磷,煙氣處理更難。還有水份問題。

生物質能發電,一大塊還是環保考慮嘛。為了消化秸稈,貼錢也得上。

這又涉及到國本,農業問題了。雖說家庭聯產對基本生存很有必要,但是缺陷也是很顯著的。規模農場可以消化很多秸稈,以沼氣,飼料,造紙,還田等等消化很多。但是,家庭規模做不到。特別是越發達,家庭農業越認為秸稈是累贅。只好一燒了之,帶來了特有的夏秋污染。

只好上生物質能發電了。鼓勵不要燒秸稈,而是集中處理。

但,難度太大。補貼雖說有,但遠遠不能抵消成本。一般模式多用BOT,主要盈利看政府官方補貼。

收集,運輸,處理成本太高。相比之下,發電和煙氣處理成本就是小兒科了。

有關核電調峰的(楓葉飄零):核電調峰性能不好?不敢苟同。可以把部分蒸汽排出去,不發電。

另一位hope20082010:關於核電調峰不難的補充應該外行了:是用的堆跟機模式,即反應堆功率隨發電機功率變化而變化,確實很多限制,就在於反應堆的控制。不可能通過排蒸汽來調峰的,最多緊急跳機時也許會排。至少不可能通過排蒸汽,讓反應堆保持滿功率而讓發電機80%功率~也不是說二迴路蒸汽少了功率就低了,如果是,那機組控制也太簡單了~也不可能通過持續排蒸汽來來降功率,排氣怎麼能確保壓力溫度等等參數的穩定?反應堆的控制可是要嚴格參考這些參數的。

核電的這個很有意思,出現了不同意見,我下次和核電同學聊天又有話題了。


謝邀,我從事核行業,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過鍋爐課程,並跟隨某長江學者做過火電廠nox及sox脫除項目,總之我對火電還是有一定感情的~

以前聽過世界核協會經濟工作小組主席milt caplan的講座。結合他的PPT說一下火電,核電,天然氣的對比。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叫千瓦成本(cents per kilowatt-hour)這個指每發一千瓦電需要多少錢。如果發電的成本和穩定性(stability)都能滿足要求那麼這個發電類型可以大規模應用。首先看一下2013年以前的美國各個發電部門成本情況

有圖可見,核發電和火電成本很低,4分錢以下。石油和天然氣成本很高。後來由於北美頁岩氣的大範圍發現,天然氣成本降低很快,變得十分經濟,但中國沒有美國那麼好運氣,粵電集團在修建惠州天然氣項目時從澳大利亞購買天然氣,並簽署了5年合同。5年以後再從澳洲買氣時發現氣價又雙叒叕漲了~然而這已經是他們能買到的最便宜的天然氣了。

發電成本低自然有利於推廣,但深究發電成本我們發現,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可以構成發電成本:基建價格,燃料價格。

先說燃料價格,

這是拋去通脹因素後的每千瓦燃料價格。鈾(uranium)價格最低。因為鈾在地殼中含量很高,甚至超過銀的含量。但鈾分布平均,少有大規模礦場,同時核電站鈾消耗很小,一台百萬千瓦機一年消耗30噸燃料,換成礦石不過幾百噸。煤的成本次之,石油和天然氣成本浮動特別大。那麼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的多少呢?

可見對於煤炭發電和天然氣發電來說,燃料成本是決定性因素,佔總成本80%左右。燃料成本對核電影響小,大約30%。

其次考慮基建成本,大大的PPT里發電成本沒有包含機建成本,不過有基建成本占發電站總成本的比例。

可見,核電的機建成本最高,佔全部花費的一半以上。啟動資金巨大。天然氣電廠對燃料價格的依賴過重。而煤炭電廠價格分布比較平均。

綜上,火電具有啟動資金一般,發電成本較低的優點,非常適合於在煤炭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使用。

最後和火電的朋友們合夥黑下光伏和風力發電。

德國棄核以後大力發展風光新能源,去年7月的有一陣子,德國風力發電量過大,超過電網容量的1.5倍,為了避免電網被摧毀,德國向荷蘭,比利時,波蘭免費送電。然後差點把荷蘭電網摧毀了~~~11月的一個晚上,光伏和風電的功率降到了0,是的,一點都沒發電。要不是德國還有幾個煤電廠並向法國緊急買核電,幾千萬德國人民將面臨一個瑟瑟發抖的夜晚~


在回家路上簡單答一下。

目前發電的主要形式:火電,水電,核電,風光等新能源。

水電有豐水期、枯水期限制,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受地域限制較大。

核電太敏感,建的也不多。

風電不太了解,但是據說棄風什麼的也比較多。光伏發電,首先這個板子生產時污染大不大、有沒有污染轉移,這裡要畫個問號。其次光伏發電成本高,去掉補貼的話,比火電水電核電貴好多。最後,光伏受天氣影響,發出的電能不像火電水電核電,可以隨時調整。這點我覺得最重要。火電是目前最安全可靠可以及時調整的發電方式了吧。一次調頻二次調頻都很成熟。這點對於電網負荷波動時的控制非常重要。

加之中國煤多,另外想想火電廠冬天還可以供暖氣,我覺得火電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歡迎指正,謝謝。


看到朋友分享了最高票答案 @許Ls 說的基本都對,但我覺得還可以補充一下我的理解……

火電佔比高,這當然是資源便宜,歷史原因產生的局面。建好的火電,花了的錢,只要環評能過,總得拿來發電吧,否則多浪費。

風電光伏中國的裝機總量早已全球第一,佔比低不過是因為中國發電總量大。現在國內已經出現很多棄風棄光的現象,就是建好的風電光伏沒法送出來,不是沒推廣,而是我國風光資源分布和負荷消耗分布矛盾。資源好的地方,比如大西北、內蒙、川西地區,但這些地方用電量真少啊,電能要講究平衡的,發用一致,所以本地消納不了,只能想辦法外送。外送到負荷中心東部沿海,距離遠,只有靠特高壓直流輸電等技術,難度也是非常大的,有技術難度,有資金難度。舉個栗子,15年我們公司在川西爐霍縣建了個50兆瓦的光伏,而他們整個縣的負荷才大概20兆瓦,只能靠220kV變電站給送到更遠的地方用,這又涉及到很多成本的事……其實雲貴川一帶有很多建好的水電,也是因為送不出去,造成浪費,相應水電佔比也就少了…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利益博弈。國網、南網和魏橋等獨立電網之間的利益博弈,各集團公司間的利益博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舉個栗子,比如我一鋁廠從國網南網買點1塊錢一度,而我自己建一個小火電廠,自己發電自己用也就三毛錢一度,那我肯定想盡辦法也要自己建一個火電廠啊,地方政府內心也是支持的,推動GDP嘛。這樣下來,也會多一批火電廠…

所以補充的三點,就是歷史原因、電網輸送原因和利益博弈。


謝謝 @周鑫 邀請。

無論我們在談論什麼能源形式,在談及電力的時候有三個指標是一定要滿足的:安全、經濟、穩定,現在環保正在逐漸成為第四個指標。一切能源形式都要在這幾個指標中取得盡量的高分才能被大規模使用,其他的一切技術手段都是在嘗試讓各種能源形式能在這幾個指標上獲得更高的分數。

在現在的情況下,火電,又或者更精確一點在中國的背景下,火電裡面的煤電,幾乎是完美地在所有一次能源形式中達到了前三個指標的最高分。

安全有相當成熟的技術作保障,作為中國運行時間最長的發電形式,有相當豐富的運行經驗,具備相當高的技術可行性。

經濟性上,在我們國家的環境下有大量廉價高質量的煤炭做保障,近年來的煤炭和鋼鐵的去產能,產能過剩導致煤炭低煤價,而鋼鐵的去產能又讓這個能源消耗大戶進一步減少能耗,從而進一步壓低煤價,煤炭價格一直呈現走低的趨勢。近年來的低煤價還導致了煤炭的投資過熱,加劇了煤電的產能過剩。全球煤炭研究網路(CoalSwarm)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運行煤電裝機量為9.14億千瓦,全國煤電過剩產能為1.14億千瓦,佔全國煤電裝機量的12.5%。

穩定性上,上下游產業鏈成熟完備。中國有大量容易開採的的煤炭,大量的煤炭儲量也讓煤炭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成為需要顧慮儲量的能源,也進一步保證了能源安全。煤電的存在對保證基礎負荷和電網的穩定性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可再生能源價格如何低廉,在儲能沒有大規模使用的前提下,配備一定數量的火電備用冗餘機組對電網的穩定運行是必須的。

在這三個指標上的超高分讓火電毫無爭議地穩坐在我們國家發電量的第一位上多年,那麼剩下的指標就只有環保了,這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個指標。那麼環保這個指標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把火電從我們國家發電量第一位上的交椅拉下來呢?

環保一開始是不在電力評價的核心指標內的,但隨著近年來的人們逐步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和開始把目光放長遠,環境方面的效應正逐步通過各種貨幣或政策的形式,被內部化進了電力系統的核心指標里。

具體在環保裡面的指標,有三個核心指標需要滿足:

1.能源對周圍生態環境和自身可持續影響:包括開採、運輸、使用、廢棄處理的各個環節。

2.污染物:包括氮化物、硫化物、粉塵、PM2.5等。

3.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甲烷等。

從能源對周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性的影響上來看,中國擁有大量豐富而優質的煤炭,煤層淺,也沒有其他化石燃料如天然氣或頁岩氣開採時的諸多不確定因素。煤炭的大儲量也讓能源的可持續問題變得暫時沒那麼突出。

污染物是最觸動社會神經的,畢竟霧霾和污染顆粒物是明顯可見的,加上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其實污染物反而是火電裡面抓得最緊的一塊。前面有很多業內人士已經做了詳細解答了,現在的火電加上各種脫硫脫硝和煙塵捕捉後其實污染物的排放相當小。(之前看一部紀錄片裡面有個案例說上海有一座超凈火電機組,可以將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達到製作碳酸飲料的潔凈度)當今霧霾的鍋應該還是在散煤燃燒、高污染供暖、交通尾氣和農作物焚燒上。

那麼只剩一條——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是最不容易察覺的一條環境指標,也是最晚被內部化的一條環境指標。戈爾曾經把全球變暖比作溫水煮青蛙,二氧化碳作為無色無味而負面效應又不會馬上在短期內凸顯出來的溫室氣體,這部分成本就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內部化,也不會影響資本的收益。

目前這一塊的主要限制推力則是《巴黎協議》。

中國加入巴黎協議並承諾了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但畢竟《巴黎協議》不具備實質性的法律效應,但我們還是看到中國已經將這一承諾逐漸落實,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未來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

降低火電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有三種方法:

外部效應內部化:包括通過碳交易等形式,將碳變成碳權或配額,轉換成貨幣形式進行流通,從而計入原有的發電成本。

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碳捕捉等技術將溫室氣體捕捉後封存起來,現今碳捕捉技術的成本還較高,封存後的儲存也比較成問題,無法大規模配置進火電廠內。

提升效率,在固定單位的溫室氣體產生更多電能:事實上我們國家走的就是這一條路線,在近年來煤電的過熱投資和碳排放要求的壓力下,去年發改委、能源局還曾連發三份重要文件來限制過熱投資和淘汰落後產能:《關於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通知》、《關於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關於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暨發布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先進的高能效的機組替代低效的高污染機組不失為一套保證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也滿足碳排放要求的明智之舉。

事實上在大規模儲能的成本沒有降下來的今天,在公認為電網堅強、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相當高的德國,外加法國核電、荷蘭風電、挪威水電和自身太陽能和風電加持,2016年依然擁有過半的化石燃料發電佔比,火電在保證基礎負荷、調峰調頻、保證系統慣量和電網運行穩定上依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Germany』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wer mix in charts

在能源的事情上要有壓力,但急不得。中國工業化的歷史不過是上個世紀後半葉才開始,採用的也是比較先進的機組,歷史碳排放量比西方那些老牌工業國家不知道低到哪裡去了。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還能逐年迅速壓低火電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增速已經連續16年全球第一,擁有全球當之無愧的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場和最大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第二名的美國要高出一倍多。近兩年的碳排放和煤產量也連續兩年下降。這個指標真的不是每個工業國家都能輕鬆做到的,現在我們國家的火電真的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如果有一天碳捕捉的技術成熟,火電連環境這一條指標也在各種技術和市場機制的推動下完美地打出了高分,那麼佔據一半發電比例,也未嘗不可吧。


我只問三個問題

枯期要不要用電?晚上要不要用電?不颳風的時候要不要用電?

什麼?你用電跟這個沒關係?不用火電就有關係了。


謝 @周鑫 邀請;

不學火電,甚至不學電力,所以無法從專業角度解答。

但因為正好在做生物質能源,而且最近正在寫相關的商業計劃書,多少了解了一些用電方面的內容,班門弄斧一番,從其他角度講一下。

因為我們做非糧生物質燃料,也就是以秸稈為原料。很多投資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少地區都在鼓勵、補助用秸稈去發電,是否會對生物質乙醇(及丁醇)產業造成影響。

這個問題倒是好解釋,因為秸稈量很大,原材料匱乏導致成本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倒是會受運輸和人力的影響。

但是,這裡還有個隱性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地方政府要鼓勵用秸稈去發電?

我個人的理解,是火電站的靈活性與突發事件後的自給自足都太有優勢了。

普通消費者利用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過渡的大趨勢,這個幾乎不可逆轉。電這玩意兒,怎麼著也比煤好用,比天然氣和汽油什麼的也要好,標準化程度高得不是一星半點。所以,除了交通領域還存在變數之外(新能源電動車遠沒有獲得壓倒性優勢),我們生活中其他方面,電氣化已是既定事實。

所以,甭管什麼來源,最後都會考慮發電。

我們能夠理解的能量轉化,無非幾種:核能向電能轉化(於是有核電站和光伏電站)、機械能向電能轉化(於是有水電站和風電站,也許還會有潮汐發電)、化學能向電能轉化(於是有火力發電和燃料電池)。當然,追本溯源,這些能量都來自宇宙,主要來自太陽。

電是工業的糧食,也是普通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如果我是一名省級執政者(只是妄想一下),我肯定會考慮,我轄區內要能夠具備保證最低限度的電能供應,剩下的可以買(或者求中央爸爸派個政策從外省調)。實際上,在對我們生物質項目調研期間,我注意到地方官員普遍有這樣的思路。然後我們再看,上述那些電廠,對地域條件要求最低的是哪種呢?

毫無疑問,僅有火電與核電。比如在江蘇這種一馬平川的地方建水電站,全省人民用上電燈泡估計夠夠嗆,但火電與核電,就沒那麼多限制了。然後火電與核電選,你猜地方官員選哪個的多?

咱也不胡說八道了,上個圖——

這是某公司統計的客戶(包括潛在)分布,基本涵蓋了國內所有大型火電站。大圖點不出來,不過光看這些藍條的分布,不看圖的解釋,怕是都以為是黑河騰衝線吧?火電站的分布幾乎與人口分布比例重合。

所以,因為技術細節我不知曉,沒有辦法分析火電站受歡迎的技術性理由。但之所以火電比例高,我比較肯定地認為,是我國的人口密度及分布造成。倘若我國人口都分布在西部,水電風電光伏不用送那麼遠,情況或許就不同了。又或者,我國東部人口沒有那麼密,地方官員沒有那麼強的危機意識,也不會大力建那麼多電站。

說到這裡,我補充一件去年廈門強颱風之後的一點感受。颱風重創造成大面積停電,地方政府災後首先就是大力恢復供電,不到半天主城區就開始陸續供電,兩個原因,一是沒有電,很多災後重建搞不起來,二是沒有電,你想像不到一個治安超好的文明城市突然之間就能危機四伏。大部分人很善良,這當然不假,但不法分子可管不了那麼多,所以停電期間,夜間巡邏車幾乎不會停歇(所以地方政府也挺熱衷於儲油的)。同時,由於翔安區受災非常嚴重,停電長達4.5天,很多具備自主發電能力的企業全被動員起來,以滿足區內基本生活需求(主要是熱水和照明)。颱風尚且如此,我國還是個多地震多泥石流的國家,雖然全國可以統一調度,但電網一旦斷了,一周之內不恢復,災區人民可能就活不下去。

所以說,自有國情在此啊。


大三學完電力系統分析當時寫的(真的是青春年少時間多,那時閑得慌)。先貼出來。回頭慢慢修改裡面的 不細緻不嚴謹的部分。

==========================================================================

想起來了幾點,想到了補充:

1. 新能源電廠尤其是風電場,為了調峰,現在是建多少出力的風電場,配套多少出力的火電廠。so,為什麼要棄風棄光呢,,,,想想唄

2.承上條,東部地區新能源基本上全部都入網,棄風棄光一般出現在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

===================================================================

以下為原文:

好了,開始說說用我學到的有限的知識來告訴某些糞青們為什麼中國還不能廣泛發展核電和停止火電。

首先,眾所周知,電力不能儲存,有人就說了,不是有電池么,不是有電容么,呵呵了,電池才能存多少啊,還有電容,漏著漏著就沒了。所以說電能的產生和使用註定是要同時刻的,所以必須有一個動態的平衡在那裡,就是說,你用多少,我就要發多少。但是問題是,不是什麼電都是有用的,有的電就沒法用,就是所謂的無功,同樣,也會有所謂的有功,我們平常用的就是有功。說白了,有功就是能用來發熱的,做功的,就是你家電爐子啊,電燈泡啊這些用的。但是為什麼要有無功呢,因為你電力要傳輸,就必須要有電磁場啊,學過麥克西奎大神的電磁場的娃娃們都知道,電能也是波的形式傳播的,呵呵,其實再加上德布羅意同志的波粒二象性,神馬都是波了(學物理的孩子解釋下能否這麼說)。無功呢就是建立電磁場,然後使得電能能夠傳輸,所以這個還是很必須要有的。這就跟船和水一樣,你要行船的話必須要有水啊,你船要動必須要有水。

好了,接下來就要說說發電的東東了,目前已知的電廠,主要就是,火電廠,水電廠,原子能電廠,風電場,新能源電廠。說實話,發電這東西,兩百多年了,除了光伏發電之外,幾乎都還是法拉第老爺爺的那套東西,就是拿棍子切割磁感線。火電廠,原子能電廠,地熱電廠,熱電廠基本上也都是燒開水,然後用水蒸氣推動蒸汽輪機切割磁感線。水電廠就是直接用水利推動輪機然後切割磁感線。說為什麼還是一定要有火電廠呢?有的人說啊,火電廠每天要排出那麼多的煙,燒那麼多的煤,還不如全部換成核電廠好了。這樣說的話,我就只能呵呵了。火電廠雖然有那麼多的缺點,但是存在必然是有用的,而且還一直存在。火電的特點主要是,1.布局建設靈活,2.一次投資較少,3.出力和發電量穩定,4.運行成本高,有最小出力限制,5.啟動技術複雜,啟動時間長,耗費大量燃料。首先,火電是布局建設靈活,基本上可以建廠房的地方都可以建火電廠,最主要的還是燒鍋爐,通過燒鍋爐然後燒開水,用開水產生的蒸汽來發電,而且火電廠建設技術很成熟(已經多少年了,能不成熟么),雖然會燃燒煤,但是火電廠出力可調,尤其是高溫高壓和中溫中壓電廠,就是傳說中的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廠(印象中是,對不對,求能動的科普)。一般在腰荷,還是會給火電廠的。額。。。。。。忘了一點,每天的負荷都是變動的,就是每個時間的用電量都是變化的,而且每天都不一樣(不過還是有規律的),就像是,你今天5點開燈了,明天六點開燈,但是每個時間的發電量要和用電量平衡(前面說過的,電能不能大量存儲,要是你非要說可以的話,只能說,期待您帶來科學技術上的大突破),所以每天每時每刻都要對發電量進行調整,火電廠的話是可以調整的,但是不能太劇烈,所以每天的腰荷(變化但是變化不劇烈的負荷)都給了火電廠。有人就說,核電呢?核電固然是出力(就是發電量)穩定,PS:忽略核電潛在的核輻射和廢料處理、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 ,但是核電一般不好調,這就是個大問題,就是說核電每天發電基本都是穩定的,不會有太大變動,要是調一次的話,技術複雜,而且消耗人力物力巨大(PS:給你調,你敢調么?),所以核電不能起到調峰的作用,說以,核電就只能光榮的奉獻基荷了,就是每天都不怎麼變的那部分,當然,這部分不全是核電的,火電還是要有一部分的,畢竟火電建設運行簡單,技術不是很複雜,最主要的就是要燒煤,有的火電廠燒的是石油(這個比較少了,至少國內很少),而且火電在運行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強迫負荷,就是你要讓我發電,你必須讓我最少發這麼多,發夠這麼多,我的鍋爐才能夠熱。熱電廠也是,熱電廠還要保證供熱,就是城市供暖之類的,所以不好讓人家調來調去的。然後變動最劇烈的那部分給誰呢?當然,就是給了偉大無私奉獻的江河湖海,也就是水電。水電也是部分的,就是有水庫那部分,裝逼點的說就是有可調庫容水庫,就是可以通過水庫蓄水和放水來進行發電(當然,前提是要保證下游的灌溉,工農民用水,航運神馬神馬東東的),說白了就是調整水庫出水量來讓輪機轉的快點或者轉的慢點來調節發電量,這個調節就很簡單了,也不用像火電廠那樣調整加煤多少來調整發電量(有木有趕腳像是抗美援朝老電影裡面的火車),直接把出水口調一調就好了,然後就可以調節發電量,這個調節的很快,所以就讓他們來承擔變化最快的那部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水電站運行基本不要錢,放水就行了,不用那啥啥的燒煤啊啥的。當然,水電也是有出力上下限的,不能把所有的水都放光了。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水庫的,比方說大名鼎鼎的葛洲壩,沒水庫怎麼辦,就只能看上游來多少水了,來多少發多少,所以這個也不能調,只能放到不變負荷的那部分。然後基本上大多數的負荷分配方法就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還是要有火電的緣故,而且核電也不是萬能的。再者說,核電廠建設好貴的說,一個都是多少多少億的資金。奇葩的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是霓虹的福島核電站,你沒聽錯,就是泄漏的那個,真是大」核「民族啊。

再來說說新能源,尤其是風能。風么,時有時無的,啥時候有也不知道,所以說風力發電機就是能看風有多大,風大的時候出力多,風小的時候出力少,沒辦法,風小轉的慢么,就跟風車似的(說白了就是風車轉動然後帶動發電機轉,還是法拉第老爺爺的東西)。然後這變來變去的,就帶來了諧波(諧波是神馬?就像是你在聽收音機的時候是不是的會有刺啦啦的聲音,差不多就是那種,就是時不時的時候冒出來的),諧波會加大電力系統損耗的(這個還是很重要的,高電壓的原因就是為了降低損耗),然後還會要求增加電力設備容量(說白了,這裡面有好多的無功,為什麼電力系統特別討厭鐵路系統,就是因為電力機車運行的時候混引入很多的諧波,很煩,現在還有好多老師在做無功諧波抑制的東西),所以說一般都不太希望風電入網。要是大規模風電場的話,可以通過增加設備容量來實現(說白了就是跟摻砂的米里添米一樣,添的米多了,砂子占的比重自然就少了),所以現在還是有大規模風電場,分散式風電場的話,呵呵。。。。。

至於太陽能,呵呵呵,太貴了,效率也不高。。。。。。。


首先,2016年火電發電量佔比為71.6%。確實是一半以上的比例。但題主接下來的幾個問題就外行了,主要源於缺乏定量思維、不了解事物發展的脈絡:

1. 其他新能源技術趨於成熟

用詞很好,是趨於成熟,因此需要一個過程,以下基於光伏詳述;

2. 為什麼不能大力推廣

國家政策利好,光伏與風電投資者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來做了,但是火電基數大,又不可能建好了不讓人家發電吧;風電好資源都建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做成本更高的海上風電。數據說話,中國光伏和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和當年裝機規模都已經世界第一了。火電以外的能源佔比由10年10%左右上升到16年超過20%。

3. 阻力困難何在

這個問題還是有價值的,問題就在於用電量增長停滯,因此缺乏新建大量電站的需求而無法通過大量的新能源電站來攤薄火電的比例,電不稀缺則地方政府傾向於用自己的火電而非西部傳輸來的光伏與風電。再一個就是經濟面臨困難,因此難以使用加稅、提升火電用電電價或新能源發電電價的方式來促發展,目前新能源的補貼難以為繼,國家推出了綠證希望企業與群眾自願來推動新能源的發展,目前來看影響不夠。而所謂新能源是垃圾電,電網難以接受、儲能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都是借口,只要有需求以及經濟支持,功率預測已經較准,火電進行靈活性改造再配合一定儲能並不存在障礙。

————————————

中國光伏生產產業是自2002年歐洲啟動光伏電站需求而啟動的,2010年左右中國開始啟動國內的電站需求,度電電價1~1.15元。從2014年開始才有可觀的量,目前不過3年多,裝機佔比已達5%,發電佔比超過1%。17年地面大型電站電價下調為0.65~0.85元/度,度電成本在0.45~0.65元,保障投資者8%以上的IRR。目前光伏發電成本仍在顯著下降中。未來的發展是廣闊的。

所謂污染,過去是指SiCl4的劇毒廢液,目前已完全循環利用;對於能耗,據統計全產業鏈單W能耗1.6~1.8度(仍在下降中),一年半以內可回收,而25年是光伏電站保守發電年數。


因為火電如果採用規範處理的話,絕大多數污染物都能得到處理。對環境的污染是很小的,並且不像水電那樣有潛在的對環境的破壞,也不像風能和太陽能那樣在產業鏈背後造成過多的污染。

所以規範的火電是應該支持的。

而且火電站同時生產副產物粉煤灰,在現代建材行業,沒有粉煤灰是不可想像的。


因為便宜量大自己能產。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產企業的競爭力與能源價格息息相關。

為何不用新能源全面代替?

何不食肉糜?


謝邀

題主說到光伏發電和核電風電技術已經趨於成熟,那麼我就來講講為什麼看似成熟的技術無法大規模投入使用。

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其局限性較大,舉例來講:

  • 風電:春秋季節風大,冬夏季節風小,西北地區風大,東部南部風小,早間傍晚風大,正午子夜風小
  • 光伏:西北日照時間長輻射量大,東部南部日照時間短輻射量小,西北地形較適合大規模鋪設光伏板,東南不適合。

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又和風電光伏能源呈現逆向分布,也就是說越需要電的地方光伏和風電越匱乏,經濟越不發達的地方太陽能和風能越多質量越好。所以就帶來一個能源的消納問題

同樣,這兩種能源還有所謂的波動性間歇性,以太陽能發電為例,白天多晚上少,夏秋多冬春少,這個漲落與城市用電不是同起同落的,所以就會引發電網的不穩定,風電同理。

對於這兩種特性,消納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不僅僅是從西北輸到東部南部,同時也要參與電網運行的削峰填谷,那這個時候怎麼辦————

儲能

對於火電水電和核電等傳統發電過程而言,雖然電能難以大規模儲存,但是風電光伏這些一次能源是可以儲存的,所以輸出的電能質量也就隨之可控。若大規模接入一次能源,則必須具備同時響應負荷側和電源側功率隨機波動的能力,才能保證電網穩定高質量運行。儲能技術就是能支撐風能和光伏等一次能源大比例接入電網的必要技術。

儲能行業現在已經快到大規模商業化的拐點,數百個示範項目早已顯示了儲能技術的強大實力,目前儲能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 物理儲能
  • 抽水儲能
  • 飛輪儲能
  • 壓縮空氣儲能

2.化學儲能

  • 鉛酸電池
  • 鎳系電池
  • 鋰系電池
  • 液流電池
  • 納流電池
  • 鋅空電池

3.電磁儲能

  • 超級電容器
  • 超導儲能

以上多種儲能形式,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景,對應不同的需求和規模,各有優缺點。但是大概形式都是將不穩定的光伏風電收集起來,通過電力電子器件以及其他器件,轉化為平滑穩定可動態相應的高質量電能。

每種儲能的優缺點在此不細講,現在來聊聊儲能行業的發展現狀。

儲能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以中美歐日為第一梯隊,整個行業現在已經進入大規模商業化的拐點,就我國國內而言,數十個儲能示範項目均以上馬(例如,熱電集團與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簽約戰略合作_大連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此項目大概於2018年投入使用參與調峰調頻),且功率都已經邁入MW級別,即將邁入GW級別。原材料價格也在隨著市場的逐漸拓寬而逐漸降低,成本不斷減小,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目前國內的新能源上網電價成本還是要高於傳統能源,這其中的價格差就一直由國家進行補貼,但是隨著新能源併網增加,這個口子也在逐漸增大,降低新能源成本目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國家推出「綠證」政策(有關新聞 風電光伏綠證價格差異大 單位補貼強度越低優勢越大),鼓勵市民主動使用新能源,政策目前剛開始推行,具體實施情況讓我們拭目以待。

好,現在題主也許懂了,對於如何消納光伏和太陽能等新能源,我們有技術,但是技術的成本目前比傳統能源要高,相關行業正在找解決辦法,相信不久的將來,你就能看到我們更大比例的綠色能源接入電網,電網也會變得更加智能。


首先說一下我的態度吧,我是反對使用火電的。原因後面再講。

不過我還是要先誇誇火電,火電是一種集經濟、穩定和可調控為一體的能源形態,如果不是污染和排碳問題,火電絕對是要大力發展的。

全世界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站在中國:台中火力發電廠

再來談談缺電這件事情,現在已經不太缺電了,但在之前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經常會缺電。電是一種即發即用的能源,當發電量不夠時,電壓過低,只能停電。為了解決尖峰時刻的用電問題,興建了大量的電站,主要是火電站。而到今天,電力資源已經總體過剩,除了向東南亞賣電之外,只能讓部分發電能力閑置。我們知道,核電和水電在大部分時候,是必須24小時發電的。但當短時的用電尖峰向低谷運動的時候,其它電力都來不及調整,所以只有「棄水」。棄水,就是讓水直接通過水電站,不利用水力發電。這本來是短時調整的辦法,但是在總體電力過剩的情況下,棄水變得越來越頻繁。2016年中國棄水損失的是兩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有,就是抽蓄能水電站。抽蓄能水電站就是在電力充沛的時候,將水抽到海拔高的地方,在電力緊張的時候,就利用下泄水,利用之前抽的水發電。一般國家的抽蓄能發電量佔總的發電量是5%以上,比例高的,像日本,在10%左右。但中國在1.5%左右。在原來電力緊缺,並且用電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忙於新建發電站,對於抽蓄能水電站不重視。中國抽蓄能水電站起步晚,發展滯後。發展抽蓄能水電站,是迫切的。

實際上,用電的峰谷之間,落差是巨大的,中國很多興建的火電站,是為了滿足用電尖峰時刻不斷電。但其實做好電力的儲存和調度工作,現在的很多發電能力是多餘的。將抽蓄能水電的發電比例調整到5%以上,就可以省掉很多火力發電站。現在的新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等等,發電都是很不穩定的,電力的儲存工作,變得更加重要。

現在很多大型火電站的環保工作做得相當不錯,但是煤的污染是充溢在整個產業鏈的。從煤的挖掘、加工、運輸、使用,是每個環節都會帶來污染,所以即使發電站做好環保工作,只要用煤,其它環節還是有大量污染。更重要的是《巴黎氣候協定》給中國限定了排碳上限,因此縮減煤炭用量,刻不容緩。

俺們中國是做了承諾滴

從現在開始興建抽蓄能水電站和可再生能源(水電、太陽能、風電)發電站,等到火電站退休的可以接續的上,提高發電能力利用效率,力爭把火力發電量降低到60%以下,中國則可以做到經濟效益和環保低碳的雙豐收。


技術原因要求發電必須可控,風電光伏不可控,是隨機的。火電水電核電可控,但水電有枯水期,目前看來唯一有可能取代火電的是核電。再有取代火電的可能,就是儲能技術發展好了,這個還很遙遠。至於為什麼要求發電要可控隨便翻一本電力系統的書都能明白。


1.成本低:我國煤炭資源世界第三,資源國有你懂的

2.技術可靠:火電開機速度快,要保持一定的佔有量,來保證整個國家電網的調頻和調峰。頻率不恆定的電是劣質電(電力也是一種商品,315也是要打假的);調峰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大面積停電!(我感覺在中國一個省以上才能算大面積吧)


1 我國人多,能源需求大。

2 煤炭能源是咱們儲量最大,開發最早,火力發電技術最完善的。

3 其它形式的能源也有污染,而且技術沒有想像的那麼完善。


行業內從業人員來回答一下。

首先就是火電選址靈活,只要有水源(而且不需要乾淨的自來水,污水廠處理過的中水就行),交通便利就可以建廠,而且可以相對靠近需求中心,不會像水電那樣大多建在水位落差大的山區,也不用像核電那樣擔心事故泄露。

其次就是我國的火電技術即使不是世界領先也是第一梯隊的,尤其是02年之後,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大幹快上,給我國的火電裝備製造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而眾所周知的原因,只要中國生產啥,啥就是白菜價,因此即使這些年人工成本持續升高,火電的千瓦造價也是一直在持續下降,60萬以上的大型機組已經低於4000元/千瓦了。風電、光伏的造價至少是這個的兩倍,更不用提水電和核電了。

第三則是政策層面的事了,朱相在位時的電力政策應該為中國火電的畸形發展負大部分責任。首先就是錯誤的估計了中國的工業發展速度,在位期間幾乎否決了所有的新建項目,造成中國02年開始的大規模電荒。其次是網源分離的第一次電改,電網按區域分了國網(北方)和南網(嶺南五省)可五大發電集團卻沒有按地域劃分,再加上神華、京能之類的能源企業,電源側已經是一盤散沙,想劃分協調按計劃建設都不可能。更何況電荒之下,只要建起電廠就等於是印鈔票,如此一來各大發電集團自然是一窩蜂的拚命上電廠搶佔地盤。結果就是僅僅不足10年時間,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從6000、5500變成現在不足4000,甚至個別地區已經在2000以下,所有的相關行業都深受其害。這部分也可以看下本人這個回答請問為什麼知乎上對電力設計院大多數是負面的? - 知乎


1.穩定。這點其他能源,特別是風能沒法比

2.發電量大。

3.污染有限。目前我國的火電排放標準是世界上最嚴的,歐美的標準都靠邊站。煤電超低排放技術甚至能做到天然氣發電排放的標準。

4.畢竟還有那麼多煤呢,用來發電是利用效率最高的,何樂而不為呢。

5.關於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這裡不多解釋。這個扯淡的結論居然能成為人類的共識,真是。。。一點都不好笑。全人類居然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危機努力。。。


作為一名清潔能源的從業者這可能是我唯一能回答的問題了,我工作於某國企風光電站,總裝機容量380MW。廠址處於全國二類風區,選用200台金風1.5兆瓦,光伏選裝逆變器160台500kW

個人認為,風電和光伏短期之內登上主舞台幾乎是不可能的。可靠性不高,很難解決小風天和無風天氣的穩定出力,光伏發電時間有限,到了夜晚,逆變器成了耗電設備。

第二就是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解決不了供熱,冬天作為三北地區大風季節,負荷卻要讓給負責供熱的火電。

而且風電的電能質量不高,毛刺多。電網允許最高搭載風電負荷只有百分之二十,峰值時風電只能佔到電網總量的百分之五十。如果全用風電的話,對用戶的設備有損害。

我比較看好燃氣


推薦閱讀:

發電機中性點要不要接地?各種接地方式的優缺點是什麼?
什麼叫電氣研發工程師和應用工程師?
三相不平衡與三相不對稱究竟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視頻裡面這個在高壓線上的人為什麼過了那麼久才被電死?
電力模擬需要學的軟體?

TAG:電力 | 能源 | 發電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 電氣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