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就一定是精英嗎?

我們一般的認知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是,學歷越高越是某方面精英,儘管近些年來學歷已經普遍化而且社會認知越來越不簡單以此評價個人,但我們仍然把博士認為是神級學霸存在,就連某些影視作品中也稱女博士為「男女之外第三種人」(毫無調侃意,滿滿崇敬臉.jpg),甚至於一些媒體報道、社交網路文章中也常常將博士所言列為重要參考。

那麼,博士到底算不算精英?或者,其中到底有多少稱得上社會精英?

添加:讀博士到底是真的學有多長所以繼續下去?還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選擇機會?亦或是懼怕畢業就失業的現實?因為我身邊有一些人有能力讀下去,但是他們沒有繼續。


博士生,沒拿到學位之前是社會底層勞動力,用來養活教授用的。誰敢說自己是精英,這種人見一次打一次。賺的跟實驗室清潔阿姨差不多。

名字後綴加上Ph.D.以後就不一樣了。這時你可以跟本科生競爭工作,也可以跟碩士競爭工作,還可以跟博士後競爭另外一個博士後崗位,看, 就業面多廣啊。薪水上無盼頭下不封頂。


博士不是精英,卻更像是一個個曾經參加過長征的普通戰士。

剛開始讀博時,和大老闆並肩站立的我們,多麼意氣風發。

但我們那時並不理解,真正能在科研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有兩隻手就能數過來的極少數人而已。

踏上科研道路的我們,也許能幸運地發表一點東西,為世界留下一方剪影——但事實上,後來人根本認不出這些剪影中的任何一個名字。

而倘若我們不那麼幸運,則會連一方剪影也留不下,只會留下一個個攀登科研高峰卻又模糊不清的背影。

經歷了風雨的洗禮後,如今的我們早已知曉,自己不會被歷史銘記,更非什麼精英。我們只是一群你叫不出名字,也不會認識的普通戰士。

我們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曾為打通一點點人類知識的障壁,而在人類知識的邊疆上努力戰鬥過。

我們可能會掉隊,會彷徨,也會受傷,會戰死,甚至會在錯誤的領導下全軍覆沒。

我們更可能會繼續自己普通的生活,會普通的死亡,然後被普通的埋葬,和千千萬萬平凡的人一樣。

但我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那自己曾為之戰鬥過的,微不足道且註定將被後來人超越的,人類知識的邊疆。

圖片來源:

紅軍長征珍貴歷史鏡頭_高清圖集_新浪網

重走長征路|通過墓碑相認,一聲「父親」竟遲到80年

紅軍西路軍全軍覆沒的戰史:英雄戰死征途上(第2頁)-歷史之家

https://www.slideshare.net/mobile/ThejanWijesinghe/software-defined-service-networking-sdsn-by-dr-indika-kumara


謝邀。。。

你想多了。大部分博士,不過是搬磚人群中,學歷最高的而已。

真的精英,幹啥都是精英。只不過人家,碰巧去讀了博士而已。

(PS:間隔有幾天,我被同一個人邀請了三次,而我在第一次邀請的時候就回答了問題。這神馬情況?)


我2014年擔任學院的就業專干時,做過一個本校十年來大學生留校(繼續深造或留校工作)的調研報告,對我們學校2003-2013十年來的留校(繼續深造或留校工作)人員情況進行了一個分析統計,其中有一部分結論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究竟留校繼續讀研究生或者留校工作的同學在同一年級學生中出於一個什麼位置?其實這完全是一個動態的,而且和當年的社會經濟情況和就業形勢有著強烈的正相關。

簡明點說,在社會經濟情況好,就業比較容易的時候,留校讀研究生或者工作的學生主體是在全年級綜合排名15%-30%之間的同學。也就是俗稱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一波人。這些人既羨慕那些最頂尖的學生好工作和高收入,又不願意與比自己差一截的學生為伍。那麼,讀研或留校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具有後續發展潛力的選擇。這些人里確實有一部分通過攻讀學位的方式在此後的五六年里達到了之前比他優秀的多的學生的社會地位或收入水平,並不佔主流。

而在在社會經濟情況困頓,應屆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的時候,留校讀研究生或者工作的學生主體就變成了當年最優秀的一批學生。而這一批學生中是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其中一部分人迅速獲得了很高的學位,有在很短的時間內破格副高甚至正高的。而另一部分則在學校的蹉跎中迅速被選擇就業的同學所超越,而這些同學很可能是當初在留校競爭中被他們淘汰的那些人之一。

所以,你要問我博士一定是精英嗎?我的回答是:不是。

博士中的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在現實的選擇中不自覺的走上這條道路的。

而如果像高考一樣所有人都把讀博作為第一選擇的話,又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肯定上不了博士的。

但是你不能否認,所有走上了讀博這一條路的人,最起碼從內心而言都是有一種生而為學的渴望和願意為了這個渴望去付出代價的覺悟,不管他們從能力上而言是不是適合走這條路。僅這一點,所有的博士就值得大多數人去尊重。

不一定只有精英才值得去尊重,普通人的執著一樣可貴。


我必須得補充一下了... 我寫原答案的本意是想黑一下大部分博士畢業跟其他學歷畢業並沒有太多經濟上的優勢。所以按照現在國內大部分對「精英」的標準,是不符合的....

我其實是在自黑啊朋友們,而你們一遍一遍的在評論里說博士沒有什麼了不起,讀博士並不代表是精英,是在一次次往我心裡捅刀子啊。。。 

這感覺就像,我明知道我長的丑,所以自黑了一下我長的丑,結果評論里全都是「恩,你長的確實挺丑的」。

你們體會一下。。。

----------------分割線線線線線線線線線線線線------------------------

為什麼各位博士都如此的看不起自己呢?

我覺得當我拿到學位那天,我一定很自豪。

我戰勝了整日只與老鼠為伴的孤獨,戰勝了整日只面對失敗的挫折,戰勝了整日在老闆門口晃來晃去裝作很忙的內疚,甚至還戰勝了整日虛度時光的悔恨。

這一切都讓我對未來的貧窮做足了準備。

如果讀完博士還沒有被生活殺死,還不夠精英嗎?


首先精英這個定義就不明確,什麼是精英?要把定義搞清楚,我們才好討論,才不會淪為雞同鴨講。

單就博士而言,他是目前現有制度的最高學位,換而言之,也就是學生身份的終點。所以,從學生的角度看,這可能是個高點;正因為如此,新科博士也是一個職業生涯的一個起點fresh bird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這個定位肯定要搞清楚。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起點需求。大部分的工作起點要求很寬泛,本碩博通殺。例如:使用鴨嘴筆畫圖。至於職業終點就具有很多偶然性,這不僅要看起點與個人奮鬥,也要看歷史進程啊。而有一些工作的起點就要求博士了,例如你要想在大學裡工作,能夠評價一些微小的工作,現在都是要求博士學位的。否則,哪怕做個報告,去找幾百個同行教授一致通過,也未必可以啊。


如果社會是分層的,那麼普通人到底有什麼手段可以跨階層呢?

創業?參加選秀?賣淫當二奶?

博士肯定不全是精英,但是博士里的精英比例必然比非博士要大。倘若這個假定都不成立,相信我沒有任何人會去讀博士。

在我看來,讀博不過是給了你一種可能性,

讓你能夠認識你可能一輩子都沒法接觸到的博士同學,教授,院士,

讓你在某個領域能夠比世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理解的更加深刻,

讓你有一個頭銜能夠證明自己有著比普通人強出不少的學習和研究能力。這

就是博士或者說讀博士能帶給你的全部了。至於是否能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化為自身發展的優勢,讓自己在某個方面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對不起,這個要看個人!

博士,不是一拿到學位就是自動是精英了。但讀博士是已知的最為穩妥的跨階層方式,其成功率遠高於其他。


各位博士太小看自己了!

博士,不只是一個學位,一個頭銜,

博士,也不只是一個職業,一個糊口的工作。

博士,是一種榮譽,一種象徵,

博士,是面對自我,面對世界的先鋒。

相信或者不信,博士都在改變世界。

或許我們貧窮,疲憊,孤獨,枯燥,

但是面對大自然,我們就是精英。

我就是這麼驕傲,不許打我,哈哈哈


在讀的時候,為了克服困難,激勵自己,甚至撒撒雞血,把博士學位當精英,我覺得也是種挺聰明的做法。畢竟就比例來說,只要不擴招,確實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存在了。即使當下收入堪憂,又屢遭教授導師剝削,但只要有力氣調侃自己,起碼說明自己意志還頑強,鬥志還在,那份自信未失。

商界政界的成功人士,都很稀罕有個榮譽博士的稱號。越是出身平凡,越是嚮往這種象牙塔的首肯。就連富甲天下的商人和投資家,有時候也會花大價錢,把自己包裝為哲學家,陶醉於其中。確實,很多得不到的東西,是最令人嚮往的。許多學校也趁機推出昂貴的在職博士項目,讓錢包鼓鼓的中年大佬們,有機會遨遊嚴謹深邃的學術海洋。成功人士,提升了社會地位,而學校創造了收入,可以繼續供養清貧或不清貧但樂於道的教授們以及卑微而勤勉的在讀博士生們。博士,讓成功人士更精英,讓想成為精英的人變得更努力。

可是,拿到學位以後,就會有人用「博士」這個標籤來定義你,框住你。哦,你們博士是這麼想事情的啊,哦,你們博士怎麼都……反正大家也搞不懂你到底在做些什麼,只是能看到你似乎在忙忙碌碌些什麼。畢竟是博士嘛,做的一定是高深莫測的東西,我們看不懂也很正常!A博士既然這麼想,那一定有人家的特別考慮!

於是,博士的光環可能會蓋過了「你」,獨特的你就此暗淡了光澤。古往今來萬千博士的一舉一動所抽象和凝結而成的刻板印象,在你身邊的環境完成了一個具體的投射——你成為了某博士。博士這一群體榮,你則與有榮焉。這一群體衰,你也就跟著成為大眾媒體所調笑的對象。

也許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特點,獲得這個學位就是此生最大的成就。其實自己沒有性格,沒有特別的能力,憑著一些好運氣,一些努力,走到了今天。博士若為社會精英,恐怕是對這個平凡的自己,最好的慰藉。畢竟,精英這個稱號,看起來那麼有魔力,似乎掌握了社會的重要資源,而且還有一種和普羅大眾區隔開來的清高。這一切,跟博士這種象牙塔頂尖人群的定位,是多麼的契合。

但是,如果你繼續前進,或是繼續沿著學術的道路,成為了為人師表的教授,成為了一個領域的專家,或是進入商界搏擊,去政界闖蕩。慢慢得,博士的光環可能就淡了,你開始成為專家,企業家,政治家。這些更具體的標籤,開始重新定義你在社會裡的定位。霍金的博士論文在公布之際,就因流量太大而癱瘓了伺服器,可是這麼多年,又有多少人用博士來定義霍金呢?不是博士給霍金帶來了榮耀,相反,是霍金不斷用成就在豐富著博士這個稱號的內容。

一開始,用盡全力去取得這個稱號,後來又用盡全力去淡化這個稱號。其實,變成博士,就是一個小小的委員會,對一個人在五到十年間所做工作的一個蓋棺定論,是社會對一個人的科研能力的初步肯定。但是要淡化這個光環,就需要以此為起點,以知識和價值反饋於社會。讀博,是從社會拿到肯定,淡化博士標籤,則需要給社會做出貢獻。

精英這詞,本來就有點褒貶不一。有時候,這詞是精緻的自私,與世隔絕的傲慢和對社會資源的高比例攫取。有時候,又是社會的良心,是對未來局勢的高瞻遠矚,是帶動大眾的核心。就攫取資源來說,博士肯定是百里挑一。年年頒發的學位那麼多,卻不是人人都有份的。但要活成那種好的定義,博士只是一個起點。


都抱怨我最近不認真答題了,我就認真來一發吧。

一切都是大科學時代惹的禍,建議讀讀普萊斯的《大科學 小科學》。

首先,大科學時代科研工作愈發工業化,科研的組織方式變得複雜,理工科實驗室的師徒關係逐漸過度為準僱主僱員關係。在很多理工科教授眼裡,博士不是未來的科學精英,而是廉價科研勞動力,在東方專治傳統尤甚的中國更加嚴重,所以你感覺你是磚工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很多上岸的教授眼裡你就是磚工,你自己也承認自己是磚工了。而且說句實話,中國的大部分博士,還配不上博士這個title。我校一老師做過深入調研,寫過一個案例,發現中國西部某高校分析化學博士連解譜都不過關,博導自己都沒拿過博士學位,這樣的博士質量在中國其實不少見。

其次,大科學時代全球科研人員的暴漲讓科研人員很難享受到小科學時代的精英待遇。諾貝爾獎最多只能頒給九個人,而在今天已經有數百萬人從事科研相關行業,在諾獎剛設立的小科學時代也就幾千人,且互相熟悉。同時,社會的價值觀趨於多元化。榮譽已經不夠發了,精英意識自然也淡了。

第三,再說說中國的博士困境。國外其他院校的博士情況我不了解,至少我熟悉的劍橋還是比較有精英感的,且普遍就業不錯,轉行也是常態。學院的mail經常發一些針對博士的就業信息,投行諮詢政府自組織都有,並非只有科研崗位的信息,並不像某些老師鼓吹的那樣。國內的問題在於爆博士的時間還沒那麼長,沒有形成成熟的博士就業體系,政府也沒有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同時,不同於美日等國家有大量爆諾獎優質的企業實驗室,中國沒有太多的華為,且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經費的馬太效應嚴重,即使有大量的優秀科研人員現有的體系也消化不了。中國的千人科研人員數量還處於比較可憐的水平,按理說應該還有很大成長空間,但由於資源過度集中於某幾座城市,實際能提供的人員職位完全配不上中國的增長和體量。實際的情況是,優秀的會選擇出國,二三流的會充實到二三流機構里,一流機構負責吸納在國外混不下去的海龜。

總之,結構性問題嚴重。清北兩校鼓勵博士從政是個很好的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但其他高校呢,畢竟top2隻有兩所,這麼解決不現實。這樣的體制是很難搞出內生的原始創新的。以及,博士這個抬頭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否則不會那麼多成功人士想法設法搞個博士。至於精英與否,在當今中國真的沒有關係,如果你是精英則錦上添花,不是則浪費資源。

依靠官僚組織搞技術吸收是個辦法,我們搞得也不錯,但不是長久之計。如果結構調整得好,優秀博士獲得精英感在千人科學家人數如此可憐的中國並不難難,不過短期看想調整好沒可能。


謝邀。

博士只是學歷標籤,如果依著這個標籤分: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一起比較,博士當然是精英。

豆瓣有兩句意味深長的話,頗具玩味,一句是「父母皆禍害」,另外一句是「博士,也是有好人的」。

我入行就是干銷售的,所以習慣業績代表實力,業務能力說明一切。各個崗位的業務能力考核不一樣,博士屬於「技術研發」類的。在業務能力方面,博士是精英,毫無爭議,從業務能力來講。會七門不如三門精,三門精不如一門絕,博士在他的專業領域是離「一門絕」最近的。不服的在專業上去比比不就得了。

無論是擔心就業繼續讀,還是學有所長興趣所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讀到博士畢業這個過程。我們考大學是學有所長還是擔心找工作?得到了一定高度,才知道是不是興趣,擅長不擅長。博士厲害的地方,專業領域到達的高度,是很多人不可能抵達的,專業的拔尖,自然是精英。一個高中生,因為擔心工作而選擇讀大學,難道因為他讀大學就因為非「學而擅長」就要被區別對待,博士一樣。

感覺網上把大家不開心的一面放大了,網上碰見不少博士,簡直讓人不敢直視,博士並非人人精英,但博士群體的精英佔比其他學歷要大很多。

網上碰見博士,容易添堵。可生活中,碰到博士,往往忍不住高看一眼。跟博士做朋友,最能體會。平常朋友之間聊天,話題是桿稱。跟博士聊天,你不會對常人聊起的那些話題,跟博士聊蠻自然的。能讀博士的人,大都煎熬了幾年的,對人對事看法有新的認識。遇到陰暗流的,成天揭露學術陰暗噴導師、罵學術圈,一腔憤懣。可博士也有好人的,態度溫和,待人謙遜,值得深交。

博士是少數派,大家喜歡拿博士開玩笑,所謂恨嫁女博士、猥瑣男學霸,都是開開玩笑的戲稱,當不得真,也有博士健身大胸肌,也有博士寫段子講相聲,先是人,後是博士,博士介於學業跟職業之間。行行都有誤會,覺得銷售就是陪吃陪喝,覺得採購就是收受賄賂,覺得程序員都內向猥瑣,哎,都是有色鏡片。

我的博士朋友邀請我答這個題的,感覺像是釣魚。回回吃飯,我都是讓他寫菜單的,遇到他不會寫的字,一頓嘲笑——「嘖嘖嘖,博士啊,你居然連熗生菜的「熗」都不會寫啊,你對得起你博士的稱號嗎」。其實這樣開玩笑,本質是承認了拿他當精英對待。

不要黑博士,博士里也有好人的。

身邊朋友有能力讀下去,卻沒去讀,你讓他去讀讀看嘛。


謝邀!博士是科研界最底層的存在,也不都是精英,但其中出現精英的概率則要比非博士人群中的概率高得多。能選擇讀博士的,都有顆成為精英的心,讀到博士並順利畢業的,都有課堅韌的心。我見過的博士,談吐,眼界都要比一般人高出不止一點。


額,武漢有句話叫做「過了付家坡,博士比狗多」,你體會一下。。。

————————————

評論區真是夠了,你們是有多不待見狗啊!好了我都列上!

過了街道口,博士多如狗

過了街道口,博士不如狗

……

你們繼續!


顯然不是,但博士的下限比大眾的平均水平高很多。

博士培養點分兩種,一種是寬進嚴出,一種是嚴進嚴出,所以即使最水的博士也比本校本專業的碩士畢業標準高很多,所以智商不過關,或者毅力和心理素質不夠的,基本畢不了業。

然而社會對精英的定義,則完全是根據權力、財富、地位和貢獻來判斷的,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一定不是精英 沒見過精英讀博 都是殘障人士 需要關愛


這需要看社會的評價標準了。

如果讀博士是以科研為目的,將來從事科研工作,那麼學術成就和職稱是評價其是否精英的標準;

如果讀博士只是因為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逃避現實,讀完博士還是得離開學校這個象牙塔,那麼其收入和職位是評價其是否精英的標準。

在我的價值觀里,劃分精英的時候不同領域標準是不一樣的,拿搞學術的人和經商的人比誰掙的錢多那是耍流氓。就像政界比的是官位、權力;娛樂圈比的是名氣、身價一樣。不是人人都必須用錢來衡量,做出一項科研成果,即便自身獲得的收益不大,對社會的推動也是巨大的。

國外的Phd尤其是美國Top100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博士畢業都很難,在這種情況下拿到博士學位,至少在智商和學術上已經一定程度證明自己了。國內的博士目前含金量低得多,由於找不到工作本科混碩士、碩士混博士的大有人在,畢業條件也寬鬆得多。

至少在我看來,歐美澳日等國家的Phd大概率是精英,即便目前還沒畢業,收入較低,未來證明自己是遲早的事。國內的博士精英概率也比普通人高一截,但是含金量沒有發達國家的足,有待工作以後進一步證明。

以中國目前的風氣,幾乎對任何人都是用錢來評價。博士畢業即便進入企業,也只是起點更高,但是比本科畢業晚了5-6年工作時間,在人脈積累和交際、溝通能力上已經輸了大半了。後來居上需要很長時間,全靠過硬的技術支撐,這真是很不容易。


先調侃一下:

讀博士就是給自己挖坑

有的人跳不出來了,畢不了業;

博士畢不了業,有的人承認自己不行或者罵老闆坑爹,有的人接受不了,跳樓;

有的人跳出來了,回到解放前,但是年齡大了幾歲,開始找個地方混日子或者轉行重頭再來;

有的人跳出來了,練就了一身本領,走向新的高度。

*****************************************************************************

博士一定是精英嗎?

純粹的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NO!

經歷過中國的應試教育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含有「一定」的選項極其有可能是錯誤的!

不要說每年畢業幾萬博士,就是每年只有不到一百人的高考狀元也不能說一定是精英啊,何況博士呢?

所以純粹回答這個問題意義不大,更有意義的問題是讀博士對於成為精英是有幫助的嗎?

作為一個博士,我非常想普及一下什麼是博士,因為曾經被誤解太多次,分享幾個小例子。

1. 有親戚跟我說:你讀到博士,所有的書都被你讀完了啊。。。。。

真是淚流滿面,連自己專業的書籍都讀不完啊,以為還是古代啊,蘇東坡把社會上能借到的書都讀完了啊。。。。。。

2. 你是博士,應該什麼都知道。

再次淚流滿面,其實博士是某個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下面的某個研究方向上有一定鑽研的人。

你讓一個文科博士怎麼懂網路啊?

你讓一個醫學博士怎麼懂經濟啊?

回到正題,什麼是博士,博士對應的是博士學位,是學位裡面的最高學位,頒發給在某個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下面的某個研究方向上有一定鑽研的人。

很多博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畢業了最高學歷是啥,有的人還在學歷欄目裡面填博士,真是捉急啊,博士研究生的最高學歷是研究生學歷,最高學位是博士學位。

通過博士的定義,我們是不是又可以把問題分解成:在某個小的研究方向上研究3-5年,並取得一定的成績,對於一個人成為精英是否有幫助呢?

那麼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首先經歷了博士幾年的艱苦奮鬥,你肯定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能力有所提升,在某個領域有了一定的成績,畢業的時候要做一個報告,得到教授委員會的一致通過,才能拿到博士學位。最最重要的是做這個報告之前你還要搞定你老闆,也就是導師。如果你學會了搞定你老闆,對於你到了社會上去搞定其他人,也是有幫助的。

其次,有了博士學位之後根據社會的有色眼鏡,通常你獲得的機會會多一點。

最後,再再不濟,能讀完博士的都勤奮和堅韌,不然早就放棄了,有了這兩點,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也是有幫助的。

那麼,我既然說了這麼多,讀博士對成為精英是有幫助的,那麼就是說鼓勵小朋友們去讀博士咯

你們這些人啊,too young, too simple!

請看下圖,博士的畢業率(用當年的畢業人數除以三年前的招生人數)是每況愈下啊,很多人都讀不下去,放棄了。

讀博士也是有機會成本的啊,你有這個精力讀出博士來,去兢兢業業,不計較工資,早出晚歸,上幾年班對於你成為精英也是有幫助的啊!

讀博有風險,入學需謹慎啊,對學術沒有極大的興趣是不能讀博士滴~~~


反正在讀期間肯定是底層群眾


這要看「精英」的定義是什麼?

文學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寫文學作品的精英;

工學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產品或工藝流程創新的精英;

醫學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動手術或者臨床診斷的精英;

金融學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實際操盤的精英;

市場營銷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實際市場營銷中的精英;

法學博士是寫論文的精英,不一定是律師業的精英。

。。。。。。。。

————————————————————————————

博士學位獲得者作為一個集體,相對於廣大沒有讀過博士的人,幾乎可以肯定他們是寫論文的精英。至於博士是不是實際操作的能人,也許是,也許不是。

不要貶低他們,因為寫好論文絕對是需要較高智商才能搞定的事,不服氣的話可以試試。但是也不要盲目崇拜他們,因為一部分(僅僅是一部分)博士實操能力低得離譜,而且是一輩子都低。

————————————————————————————

我給所謂博士下一個力圖精準的定義:博士就是在某一門學問(注意:是「學問」,而不是「實際操作」)中的一個狹窄領域鑽研較深的人。

也就是說博士有可能實際操作一塌糊塗,這一點在前面講過了。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博士可能對他所學的專業只知一點、不知其餘,這就是為什麼有一部分(僅僅是一部分)博士即便聊起他本專業的問題都顯得很乾巴巴,還不如知乎大V。這不僅僅是口才的問題,更大的可能性是因為他們真的只對自己博士論文探索的那個問題鑽研很深,其實別的知識(含他所屬專業的知識)很貧乏。


答案是否定的。我見過許多水貨博士。

個人認為,中國人博士裡面,大多數不是精英。老外博士里,大多數是精英。其中的主要差別是是否活明白了。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原因就是中國從小的應試教育使得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所以讀博士的理由千奇百怪(名聲好聽/逃避工作/好找高薪工作/攀比/去好學校的跳板/可以出國),而很少很少有是出於對某個研究方向十分感興趣而選擇繼續深造的。這就導致了大多數中國的博士生都是「放錯了地方的金子」,從而不喜歡自己的方向,被導師/畢業壓力/生活壓力/長期做不喜歡的事情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因而幸福感很低。而這樣一種「放錯了地方的金子」的現象,也導致大多數博士根本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到最後只能混個畢業,然後逃離學術界。

所謂興趣就是天賦,天賦就是興趣。人只有在做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才能最大程度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潛能。我覺得只有這樣的博士,才能夠稱得上題主所說的「精英」。

另一方面,由於從小過於強調智商/成績,忽視了情商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培養,所以在博士生群體裡面存在著大量的非精英。說好聽點是書獃子,說難聽點是不會做人。比如說,說話很直接(其實是沒有禮貌沒教養),公開演講能力極差,基本不看課外書,不會待人接物,生活迷茫。和這樣的人相處,你很難認可這個人是精英。

相反,在我見過的老外博士裡面,絕大多數都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所在。我甚至認為每一個老外都是人生哲學家,因為他們把自己一生想做什麼,想怎麼過,都想得非常清楚。因此,他們讀博士的理由就是,想有那麼幾年的時間,沒人打擾,不用考慮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用考慮生存壓力,去心無旁騖地研究幾年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博士期間往往很享受,談起自己的研究會眉飛色舞,往往也可以達到比較高的層次。同時,因為西方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以及團隊合作/研究/批判性思維這些能力,因此一般來說,他們不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所以我覺得大多數老外博士可以稱作精英。

當然,以上並不絕對,只是我個人看到的大多數情況。

以上。


推薦閱讀:

留學找留學機構很必要嗎?
法國留學前需要了解的問題?
高等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怎麼看浙江音樂學院?
大學中的輔導員角色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發展史嗎?這個群體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TAG:高等教育 | 博士 | 社會認知 | 精英人士 | 學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