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的 xian 為什麼不拼寫為 xien?這一類的拼寫方式是否是漢語拼音的缺陷?

下 xia4 發音是 ?i?a??

像 xiang4 發音是 ?i?ɑ???

可是

謝 xie4 發音是 ?i????

xian4 發音是 ?i??n??

最後一個不應該是 xien 嗎?


不說別的,寫成ien的話不能解釋兒化為什麼是i??? = i + air,同a韻腹。

cf. 北京音里ie兒化是直接加r尾,而-n的兒化和-i一樣,並且不改變韻腹。


因為在音位分析中是允許把同一個音值歸入不同的音位的。

普通話的「ian」韻無論是從歷史來源,還是從現今母語者押韻的語感,都和「an」韻關係密切,完全可以認為這裡的ε只是a受前後i和n影響的變體。注音符號也是寫成ㄧㄢ的。


漢語拼音事實上是整體認讀的,脫離具體的完整的音節談音值是沒有意義的。

e 這個字母在漢語拼音里代表的音值有很多,有 [?]、[?]、[e] 等,還有一個就是在 -ie 或 -üe中的實際音值。

出現在這個位置的 e 代表的音值,有時被表記為 /e/,有時被表記為 /?/,後者更為常見,然而顯然這兩種記法都只是一些為了方便表記的折衷而已。把 -ie、-üe 讀作 [i?e]、[y?e] 的話開度小了一些,讀作 [i??]、[y??] 的話開度會過大,因為這裡字母 e 代表的母音是 [e?] 或者 [??],或者用漢語專用的音標 [?]。

-ian、-üan 裡面的 a 代表的音值就是 [?] 沒有任何疑問。

所以其實字母 e 代表的音值同字母 a 代表的音值是沒有重疊的,更何況 en 代表的音值是 [?n],從不會代表 [?n]。

出現在細音中的 [?n] 和洪音中的 [an] 向來是被當作同一個音位的,注音方案也用"ㄢ"來代表這對同位異音,在中華新韻中,他們是同一韻(寒韻)。所以單單就這一個音位而言,漢語拼音方案沒出岔子。

=============================================

其實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這個問題下很多人針對題主的外國人身份攻擊。

漢語拼音方案遠遠不是、根本不是、一點點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不容置疑的方案。只是在題主的問的這一點沒有問題而已。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從幼兒園和小學時代開始學習漢語拼音的,在老師每天"特一安 天"、"知一 知"的教導下,才把這些當作很正常的事情,當作唯一的真理。

但是"特一安"真的能拼出"天"嗎?"知一"真的能拼出"知"嗎?拜託攻擊題主的諸君動動嘴,嘗試拼一下。

因為漢語拼音方案是整體認讀的,需要使用者記住那些特定的組合的特定發音才行。例如,嘗試念一下一個普通話里不存在的音節 yai,裡面的字母 a 代表 [a] 還是 [?] 還是 [?]?Confused, huh?

漢語拼音方案設計的目的就是在漢字被廢除後,用作漢語的書寫系統,所以它要能很好地適應大量的、快速的書寫。所以在拼式的優雅、有意義同簡短之間,它更注重簡短,這是為什麼今天漢語拼音方案看起來丑成這個×樣。但是好看又不能當飯吃,是就拼式簡短、書寫方便而言,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個無出其右的很好的方案。

雖然漢字廢除的進程被 terminate 了,但這種醜陋的方案被保留了下來,這個方案的確給使用拼音文字的外國人的漢語的學習帶來了很多費解的地方,這是客觀事實,是洗不幹凈的。


這確實是漢語拼音受到批評比較多的一個點。

不過漢語拼音把「現」的韻母拼成ian也是有道理的:

  • 拼音中en用來表示「恩」了,而ien則被分析成i+en,簡寫作in;
  • 從歷史音韻學的角度看,「現」與「安」同屬山攝,可以押韻,所以把「現」的韻母拼成ian。


漢語拼音與IPA裡面不對應的地方很多。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ndard_Chinese_phonology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留意過下圖那一個韻母。

沒錯,它是同一個字母兼任代表三個音(簡稱「三個戴錶」)。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天天說普通話,天天用漢語拼音輸入法,卻很少人發現這個「秘密」。(知乎上的語音學大牛或學習者除外)

這個「秘密」,一般人都沒必要知道,整體認讀就可以了。

普通話母語者和學習者,絕大多數人是從沒有接觸過普通話的全套國際音標,記得我第一次看見時,暈得不要不要的。大概是看慣了英語的國際音標,才發現普通話的音標這麼複雜。所以,不論是本國普通話學習者,還是外國學習者,除非是專門研究漢語的,否則都不太建議去深究普通話的國際音標,只需按照漢語拼音來學習發音,是墜吼的。尤其是看了問題日誌,才發現題主對國際音標並不熟悉,否則不會把漢語拼音的x和國際音標的[x]混為一談的。(這題目描述被其他知友修改得太好了,以至於以為題主很熟悉國際音標)

關於題主的問題。

漢語拼音的 xian 為什麼不拼寫為 xien?這一類的拼寫方式是否是漢語拼音的缺陷?

已有大量回答,另引用維基百科,該引用直接回復了題主的疑問。

由於拼音盡量減省字母盡量達成能夠只用一個字母分別表示聲母、韻母、介音的效果同一拼音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或不同的組合可能出現不同的發音,學習者發音時須將減省的發音還原而並非直覺的一字對一音

因此,漢語拼音,並不能算bug,更多是為了令拼音長度收縮。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見過粵語拼音,香港語言學會粵拼方案(Jyutping)基本做到了一個字母(組合)僅表示一個音(除了四個韻母有點特別),然而帶來的副作用是,拼音變長,例如「硬」字,粵拼ngaang6,全拼最長可達六位,最短兩位。

如何正確使用谷歌粵語輸入法? - 荷達的回答

上圖的母音。

粵拼e = 音標[?],

粵拼oe = 音標[?],

粵拼eo = 音標[?],

粵拼aa = 音標[a],

粵拼a = 音標[?],

更為單純和準確,卻稍微有點繁瑣,很多用慣漢語拼音輸入法的粵語使用者,有可能覺得谷歌粵語輸入法挺煩的,雙寫aa和區分oe/eo什麼的(不過有模糊音)。即便是我,用小狼毫打粵拼也僅僅在需要輸入港標繁體時才用。製作粵語三拼輸入方案,應該會進一步提高輸入速度。

綜上,漢語拼音其實是一套便於讓人學習和掌握,便捷快速輸入的方案,但不代表它每個字母(組合)僅表示一個音。


題目很清晰,答案也很清晰。原本我沒有回答的必要的。

但看到一些答主似乎沒看懂題目的意思,我想我還是有必要說兩句的。

首先,我的普通話屬於中等偏上。二級甲等,上不能播音主持,下也不至於口齒不清。勉強達到語文老師的最低要求。

先說說我的經歷。大學時有一個江西的同學發不了兒化音。經過我細心調教,最後成功發出。當然,治亂世用重典,我藉助了某些教具的幫忙。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海南的同學。我讓他發一下,aoeiuü。他把o發成了歐的音,一個雙母音。

我告訴他,應該發成窩,這樣拼起來很方便。比如火,念成胡—我,快讀,就拼出來了。我以為,所謂的拼音就當是如此。他卻說在海南的時候,老師從來不像我這麼連讀快讀的。我才知道,各地的語文教法不是我想的那樣統一一致。

我的專業是計算機,但對於文傳學院的課程很有興趣,文學史古代漢語的課程,我也經常去旁聽。但現代漢語的課卻無緣聽得,畢業一年,難免有些遺憾。

後來我去網上搜關於普通話播音主持等方面的視頻。搜到了中傳和原聲教育兩套視頻。授課方法不同,但兩個課程都用很大的篇幅強調一點——漢語拼音的o不讀窩,也不讀歐。而國家是可以容忍語文老師把它讀成窩的。原因沒有細講,但後來我也想明白了。加的這個介音u,是因為實際發音的時候,有些人會把bo.po.mo發成buo.puo.muo。因為bpm這三個聲母的特點是,發出這個音的時候,嘴唇是由關上到張開的。與o拼合的時候,實際上嘴唇就會嘬成圓形。也就是說,發bo這個音的時候,嘴唇從關上,再打開。只要用力稍微大一點,就會擠出一個嗚嗚嗚的音。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中的o跟別的聲母拼合的時候可以發成uo這個音。(不論這個拼音中加不加一個u。舉個例子:拼音寫成huo,韻要讀成uo;拼音寫成bo,韻可讀成o,也可讀成uo。)

只有一個例外,就是o這個音單獨出現。我記得初中學過一個課文,《窮人》。女主的鄰居死了,女主背著丈夫偷偷收養了鄰居的孩子。本文中多次出現哦這個字。拼音注成o。老師讀成窩,我就問老師,讀成o和wo有什麼區別。老師說o讀的短一點,wo長一點。現在看來,老師的說法有些問題。

直到有一天,朗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白雲出岫老師,在微博上發了一個消息,說語委把公雞喔喔叫的喔的讀音,從o變成了wo。

也就是說,很多人只會發u和o連在一起的音,而不會發單純的o。而搞語言文字讀音的那些權威的人,也開始妥協了。

我看了台大公開課的閩南語課程,當然沒看完。只看了第一集的前幾分鐘,我不是想學閩南語。只是想感受一下那個氣氛。

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好這個字的讀音,在台灣不同地區的閩南語發音不同。老師發了兩種讀音,問台下的學生誰發的是第一種,誰是第二種。然後,老師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們永遠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不與外人交流,很難發覺彼此的發音差異。只有跳脫了熟悉的圈子,才能反思自己,發現自己。

我是黑龍江人,某些說東北話的人,泛濫方言詞,平翹舌不分,個別上聲去聲讀法異於普通話。這些毛病在我初中的時候就很好的避免了。我到了北京,覺得很多北京人說話都有若有若無的一股氣兒,至今我也說不清楚那種感覺,總之我能發現我們的差異。我在河北念的大學,校園內基本用普通話。我才知道水果的兒化音,我不會發。因為之前讀水果這個詞,從來沒有加過兒化。普通話水平測試書上讓發成水果兒,我就跑去和承德同學學習這個果的兒化,還有小巷的兒化,小巷兒,大致發成小下兒,但要有一個鼻化,我可從來沒學過什麼鼻化,也是找了那個承德同學,勉強和他發的差不多了。但我不敢保證他的發音就一定對。

畢業後第一站到了廈門。本以為福建人的普通話會不太好,但廈門人普通話好的讓我出奇,只不過發音特色卻和北方不太一樣。咬字很輕,當然也沒有台灣人說話那麼誇張。但如果按照漢語拼音,他們的發音並不能算錯。

最後我有一個感覺,漢語拼音看似很嚴格,但實際上有一定的寬泛空間。當然這個空間很狹窄,但足以讓人透一口氣。

回過頭來,看題主的問題,題主是外國人的身份讓他招致了不少非議。外國人的思維啊,英語生搬硬套漢語啊。等等。

如果題主不是外國人,攻擊他的,也會變成題主方言太重啊,題主普通話不合格之類的了。

題主問的其實是an和yan中a的發音明明不同,為什麼用同一個字母表示。答案也可以很簡單,因為古音來源是有淵源的,放在一起不過是圖個方便。

而這個題目下很多爭執的點其實就是an和yan中的an發音一不一樣。

有人說一樣,因為很多人的語文老師就是這麼教的。漢語拼音嘛,就是要像拼圖遊戲一樣拼起來。依安煙。多麼順口。

而另一群人,如我,卻煞風景的說他們的讀音是不一樣的。這種說法挑戰了大部分人對漢語拼音的認知,對漢語的認知,甚至上升到重新評估價值觀的層次。這在一些人看來是很難做到的。

願意聽我狡辯的,謝謝你們的寬容。我曾因持了這樣的觀點,被誤解為小學語文不好,或者被外國思維洗腦。

而實際上我想說的兩個,一,小學語文沒必要給孩子們講這麼晦澀的東西。

二、an和yan中的a發音一不一樣,跟外國人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

具體的考證,高票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只想從最簡單的方式跟大家說一下。

我們發安這個音的時候,其實嘴張開的比較大。而發煙的時候,本來想發成依安連讀的,但發依這個音時,嘴只張開一條縫。an是一個前鼻音,前面發a的音嘴張的大,後面發n的音,把這個a鎖住。嘴張的小。

換句話說:

an=a(大嘴)+n(小嘴)。

自己試著發一下音,嘴是先張的很大,後來變小的。

而yan=i(小嘴)+a(大嘴)+n(小嘴),也就是說中間的a照理說應該嘴張的很大,實際上兩邊都夾著它,它很不自由,只能稍微減小一下嘴型。嘴型減小意味著舌頭的高低不一樣了。而國際音標對母音的區分就是通過舌頭位置的高低和嘴唇是嘬成圓形,還是舒展開。順便說一句,漢語拼音里的i和ü的區別就是嘴唇是否攏成一個圓。試一下,發i這個音,然後挪動你的嘴唇,別的地方都別動,嘴唇攏圓,ü的音就發出來了。你可以用這個方法教發不出這個音的外國友人。

漢語拼音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設計師周有光先生已經112歲高齡了。前些年偶爾還出來說說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的前因後果。

萬獻初老師在音韻學課程上將國際音標比喻為公尺,有了這把精密的尺子,讓度量中國語音成了可能。由於它分的特別細。所以北京人說的普通話,河北人發的普通話,廈門人發的普通話,用國際音標記錄的話,有些細微的地方肯定是不一樣的。而漢語拼音則有一定的寬鬆的空間,如這個a究竟代表什麼。

看來我啰哩啰嗦了這麼多,有人可能想說了。你這不就是用西方的標準,用西方的思維來分析漢語嗎?這還不是精神外國人?

我想,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你對中國傳統音韻學一無所知,古代研究語言,要講究陰陽,講究清濁,還有很多我說不上來的術語,那才是中國傳統的研究漢語的方法。而國際音標的引入,應該是高本漢研究中古漢語時第一次使用。這個方法,幾乎重新定義了音韻學。

我們不提漢語拼音產生的最終目的是消滅方塊字,漢字拉丁化。漢語拼音是在注音符號的基礎上優化的。而無論是注音符號還是漢語拼音,全都是在我提到的這種所謂的的西方思維,的這種理論下產生的。

國際音標的標準表格里有不能和漢語拼音完全對上的音(滋瓷思的母音)。它的處理辦法就是加上這個音。不斷豐富其內容。非洲有些需要有咂嘴音,就像蛇發出來的聲音。設計國際音標的人沒想到人類語言中有這麼奇怪的音。但既然發現了,就在國際音標里加上它。

不怕您笑話,我英文特別差,一個答主貼出了英文的網頁,我沒理解他的意思,以為指的是我剛才說的類似咂嘴音這種東西,並指出這種音和題主所問的無關。現在回想起來,是我太淺薄了。說話也不夠客氣,向那位匿名答主道歉。

這篇回答手機作答,身邊也沒有什麼書籍。音標符號不好輸入,也都盡量不用音標。

有什麼說錯的希望大家指出。欠妥的地方,大家多批評。有什麼異議,大家多交流。

國際音標剛剛學不久,背的很痛苦。如果哪位有學習國際音標的竅門也請告知一聲。

最後說一句,英語國際音標只是選了國際音標那麼多個音中英語用的上的。是個子集。有些人可能混淆了二者,以為我們是在用英語來拼漢語,就像小時候用漢語來標記英語單詞一樣。如果我們這個干,那真是混賬。


這是歷史語音演變的問題,因為從古代開始ian跟an都是同一個韻,注音符號也是這麼寫的。後世ian的a因為懶音而發生變化。

當然,你可以改成ien,這取決於你更看重什麼,如果你更看重表音的準確性,似乎寫成ien更好,但如果你看重詩詞押韻,顯然應該寫為ian更好

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案,任何拼音方案都是要在不同方向上妥協的


ian歸併了先和間這兩類韻母,先在中古音里是en或者ien,學過日語的都知道,就是えん。而間其實和山同韻,只不過在普通話里先是由二等韻變成三等韻,形成介音i後,an在i後面也就變成εn了,粵語就還是an。en和εn逐漸混同,區分不開了。至於為何用ian而不是ien,我認為還是為了使間和山能夠繼續押韻吧



大概是這樣?


an系統地包含了咸山知三章非組的字

ian系統地包含了咸山開二見系字

en的三等字來自深臻而不是咸山。這還可以類推到與此同時北京e ie用同種e的合理性,具體留給看鄙回答的人思考。

而且,北京、黔北、川東、鄂西的變韻系統中,ian和ia兒化出來都基本同是低/ja?/,跟ie兒化出來的中/j??/不一樣。

注音符號和十三轍還反映了北京原語感:an ian在一部,不與en同部。

把ian改成甚至分析成"ien"基本是為古今對照和深表層對照徒增麻煩

再說共時表層:an ian兩者韻腹的舌位都是外圍非高的,ian en的韻腹並沒有等同。但就算萬一哪天真等同了,頭幾行照樣能解釋為何當前拼寫不值得改。

總之,在北京等音系的漢拼方案中,不能接受倒行逆施把ian en的寫法改得比當前an ian還更相近


在長沙話里xian就是讀xian

算不算抖機靈


an,en在漢語拼音屬整體認讀音節,是一個獨立的音素,不可再區分分解為兩個音素組合,比如an分解為a+n是不對的,an代表一個獨立符號,我想如果整體音節用一個單獨的符號表示就沒有這些問題了。an這個音節或者音素發音近似and的an,還有land,man,en近似?n,或?n,如-ence的?n,men的?n。

感覺?n和?n發音差不多啊,無法區分


xian4

我來打個岔,我們老師偷懶教的……

因為她說話有方言,於是她教我們 ——

ian4=yan4 燕

所以,

X+ian4(燕)=現

謝 xie4

ie4=ye4 夜

X+ie4(夜)=謝

然後普通話里是沒有
xj?n4 里的 ? 這個的

不知是否規範,但素挺好用

————————————————————————

直到看到這個回答,我決定把答案弄的長長的!!!

下面回答不是為了語言讀音辨別的,就講故事而已。學霸君們可以不看。

我覺得我應該認真查下資料了,但鑒於以前的課本被老媽當廢紙賣了。

知識點過於模糊,所以只能寄望百度了。

以下是個人在網上百度資料後的更新

原網站:

漢語拼音(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_百度百科

漢語拼音(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首先明確一點!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舉例說明,儘管我們都是用的漢字(書同文),但實際上各地除了商人自由往來,在古時各地方言始終是不一致的。

廣西古時省府 桂林 於是廣西官話是桂柳話,只有需要和省府交流的人員才會學習桂柳話,地方人員基本都是說地方話.那麼就有個問題了,科舉中舉的秀才們不是要殿試嗎?以清為例,你說地方官話的話,殿試皇帝不是聽不懂嗎?所以,其實很多古時科考的人都會提前到考點所在地,或寄讀或遊學等等,反正就是學正音說話啥的。

據說康有為當年見皇帝,太急了沒學好正音。於是皇帝陛下聽著半廣東半京腔很是痛苦啊,直到見到了譚嗣同。(這個故事未考證)

補充一些語言野史(畢竟都是詢問得知,未考證。):

比如玉林有玉林話,教我的老師是說玉林話,共有11個音,這裡還沒算什麼送氣吐氣之類亂七八糟的。

然後古玉林所轄的博白有博白話,陸川同理。

但素這些地方及鄉鎮多為遷徙人員與當地人員混居通婚,所以客家話/涯話又是當地通用語。

這些話和玉林話差別很大,直到我看了泰國拍的電影拳霸——驚呆了!!Σ(  ̄□ ̄||)男主名字Ting——你妹,和我同學 天天 在玉林話里的讀音一毛一樣啊!!!!!

原來玉林話他喵的奇怪發音來源.....但素玉林離著泰國很遠啊,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歷史遺留了——我國曾經征服/開拓/平定過南方的謀個國家王朝,但素大家都知道古代和現代不一樣,所以就在邊界拉來拉去地打。

這個被征服的國土上唯一遺留的是大府園(院)的一顆紅木棉,好長時間沒回去不知道在不在。那個大府園的地方原址在我小時候已經是體育場,經歷過文革啥的。在看過吳哥窟的資料後,嗯~我可以腦補原建築是大概縮小版的風格。

玉林最初是鬱林,那一大片的樹林啊!!!!

然後到了明,搞定這邊但素為了防止越南的王朝往上攻,於是就在鬱林建縣,地址嘛!玉林人應該知道是十里長街,政府機構建築——衙門,現大北小學。原本鬱林就是一個田字,長方形的。

大家知道玉林喜歡夏至吃狗,古時在哪吃——十里長街啊!

所以,吃狗肉差不多等同誓師前的最後一餐了。如果一年無戰事,也可以慶祝下一年和平不用上前線了。因此玉林就是本土漢化的人群和南下的官員們家眷等居住的,而南遷的人們就繼續往下居住在了所轄的各個地方,這就形成了很奇特的各個地方會有自己的語言,而玉林話也保留下來。

你現在去和玉林人說,呀~你們不是漢人/中國人~~~肯定要被打殘的!!!

要不是為了中央守國土,根本就不會在這裡設縣,有玉林這個地方。

因此生活在南方的我可以說,書同文大法極好~~~語言還是保留下來了。

但素也可以發現,一個地方的信息傳播會受到語言的障礙。

所以普通話大法極好,利於各地各民族交流

回到拼音音標簡單歷史: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深深地懷疑,如果不是利瑪竇開始這麼干,可能不會有使用拉丁字母來需要統一語言的淵源。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

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①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②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在新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50年代,。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然我國堅持了拉丁化。

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為止,寄來的方案有655個,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公布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000多個,從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667個

群眾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文字方案總共有3300多個。

所以可以看出我國的拼音音標算是脫穎而出的,不是拍腦門想當然得出的。

同時,再說回國際音標這個。是,很精準!我相信它是可以標出所有的漢語(各地方言)正確讀音,但個人感覺(也許是錯覺),這種精準沒太大必要,尤其是在進行快速普及時。

並且普通民眾可能一輩子都未必會用到某些字詞。

在南方各地方言盛行,普通話真的只是對外地交流的官方語言,當地人不需要你教他說話,只是需要學會使用。(就算我們不分前後鼻或者翹舌,其實我們在當地是可以自己區分出來,小夥伴說的到底是哪個字詞,不影響當地交流日常。當然出來後就會根據交流需要正音。)

所以便捷的拼音音標里的彈性,可以說是缺點,也可以說是優點。


半天沒看懂,沒覺得有可能是因為題主發音不標準把漢語有些音和英語弄混了。


學了音韻學的人都默認了「現」的讀音IPA式就是「 ?i??n??」,可是,正如很多答案提到的,小學老師是拿「西一按」教人讀「現」的,也就是說,把漢語拼音方案頒布五十多年來的語音實際,把「現」讀為「?i?ɑn??」是可以被接受的一件事。

高票答案認為:漢語拼音里把「現」拼為「Xian」是從權(從照顧北京語音的角度看,「餡兒餅」「燕兒」押韻,這個有答案說到了),然而這種「權宜之計」是以規範的規格和力度落實的,也就是說,要承認「?i?ɑn??」是今天的【語言實際】。

「眼保健操 現在開始」

你聽聽這個語料裡面的發音是哪種?

站在學過語言學的人的角度,會認為「漢語是整體認讀的」,這裡的韻腹受到 n , ng不同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音值云云,我把這種意見認為是「字母本位」的意見。

然而,「現實本位」的觀照應該是:考慮到漢語拼音方案的如是制定是現實,到了CUC播本、考一甲的水平,讀這個字,就是會努力放低韻腹的音。正是對這些規範的質量保證,才有了「播音腔」。

講道理「現」字既然中近古都與寒山同攝,它讀低了完全是正當的。讀高了只是一個北京方音的歷史實際。是從國語統一籌備會漢語拼音方案敲定這一段時期,北京的語言實際,它被從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王力這樣的人注意到了而已。

至多,我們可以說,在對話中保持一定語速地講話,想要維持這個標準音是困難的,因此「現」的韻腹音值會被抬高。就像兩個三聲字連讀第一個變二聲那樣。是變化規律,而其實真的不應該拘泥於一個歷史上的擬音從認讀時就把它讀高。


漢語拼音確實有那麼點不好。在注重音位、音值和縮略寫法上都有側重,但標準不夠統一。

漢語拼音的 a 表示一個低母音音位,可以記作/a/。 xian 中的 [?] 可以當做 /i/ 和 /n/ 中間的 /a/ 變體。


xian拆成x西+ian燕,西燕連讀為「現」,符合規則,非常自然。


小時候「電」的讀音一直拼不出來,搞不懂 Dian怎麼會發出這個發音


推薦閱讀:

日語韓語及越南語里的漢字音,哪一個最貼近中古音?
為什麼日語里「碁」字的音讀是「ゴ」?
古人會用粵語作詩嗎?
為什麼希臘字母的名字和讀音不一樣?為什麼英語就一樣?
歐洲一兩千年以前的詩歌現在讀也能押韻嗎?

TAG:漢語拼音 | 漢語 | 讀音 | 漢字讀音 | 漢字標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