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世之人,在出世以後緬懷世俗時的感覺?
01-03
出世,不一定就是佛家所言之出家。但我相信出家之人,估計有時也難免會想起紅塵中的往事。
儘管出世之人一般都有大智慧,淡泊名利。但人始終係俗物,有時難免脫俗。也許會有遇上瓶頸之時~這時候,出世之人心理活動如何?如何調整呢?
一。嚴格來說,出世之人一定是過了不動地的成就者,不存在退轉的可能。如果會緬懷俗世,只能說他不是一個出世之人。
二。如果不以不退轉為出世標準,大致可以這樣類比:佛說世間苦,打個比方——只要沉溺輪迴於世間,就像時時刻刻在吃屎,而且不吃會難受。修行解脫。就是治病,就是為了終有一天可以不再吃屎。
現在某一天,某人又開始懷念屎的味道了,只能說這病沒治好,繼續治吧……謝邀!如上法嘉宗智、史俊對真正的出世之人解釋的很明了,就是超凡入聖之人。
反過來說,出家不等於究竟意義的出世,但是是以出世作為出家的目標,出家就是需要為之努力修行的。在努力的過程中,進進退退,何嘗不是如此,功夫既然不到,就只能以鐵杵磨成針的頑強意志力,不問收穫只求耕耘了。這是對自我修行的反思與用功,對他人,其實是不宜妄加揣度的,常懷同情心隨喜心祝福心吧。
應該還是不會忘記曾經的凡俗生活經歷吧。僧人這一生非常不容易,因其不容易,所以感動欽佩。人在青少年時候,往往豪氣干雲,心裡有理想,前方有目標,內心很專註,精力不分散,自以為意志力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慾念與情感饑渴往往可以轉移。但人生還是漫長,年齡日長,漸進中年,也就步入瑣碎的現實。與現實相比,理想顯得渺茫,與情色相比,操守顯得空洞,這時候或許會看重凡俗生活的平凡與熱切吧,飲食男女,柴米油鹽,恩愛體貼,情色歡愉,這一切會讓我們體驗到充實的意義。因此我想,其實三十五到五六十歲這二十多年,人在這段時間裡,是很現實的。這個段落里的成年人,渴念男女之事,期待家庭生活。出家人也是肉骨凡胎啊。中年是無夢的人生,理想太遙遠空虛無意義,只有現實體驗才是最真切的,才是最有意義的。中年的僧人,經歷了長久孤寂的單身生活,也會懷想凡俗家庭男女溫暖的慰藉吧。這個年齡段的出家人,在寺院住了十年以上了,其他僧人的精神境況他已熟悉,整個僧團內部的繁多事情糾葛以及複雜人性,看得很清楚了,是不是也會有幻滅感呢,會厭倦對這種孤獨寂寞的單身生活吧。但此時又特別依賴寺院,因為無法回到社會了。寺院生活早已厭棄,但又特別依賴寺院,嚮往凡俗正常的男女生活,但又身無分文,無一技之長,家人估計早已失去聯繫,即便還有聯繫,也沒有可以交流的共同話題,更不可能有親密往來。幾十年一直切斷與異性的往來,此刻只好空想吧。因為,真正要有男女之事,那也不可能憑空落下來一個女人給他慰藉啊!我問過一些女士,對寺院和尚注意過嗎?一般回答就是,希望看看高僧,看到少年出家人會留意一下,對其他和尚幾乎沒有留意過。也就是說,她們女性全當他們是空氣了。那麼,他們雖有一腔慾念,其實沒有女人把他們作為單身男性看待。如果破戒了,而且破的是根本戒的話,僧團組織怎麼處理,守戒是靠自律還是有管理監督機制,出家人因為破戒一定要趕走的話,他們的去處在哪裡,是被另一家寺院收留,還是回到社會上來,如果是重回社會,那困難就很多了,他們怎麼在社會立足謀生,誰會收留他們,生養他們的父母那箇舊家,能收留他們嗎,如果是十幾歲出家的,三十到四十多歲才被攆出來,那麼,父母那個家估計沒什麼人了,即便有兄弟姊妹,那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誰還會接他們在自己家裡住呢,投靠父母嗎,父母已經年老,本來該你去贍養他們了,你一個中年人,身無分文,還要去啃老,如果是四五十歲破戒被攆,那就更難投靠親人了。我看到一個空間里有一篇女出家人寫到,她們其實只有往前走,回不去了,社會沒有立足之地了,披上袈裟,家人還會牽掛,如果脫了袈裟,家人恐怕避之唯恐不及。對家人來說,那還俗的親人,是一個巨大的麻煩,比什麼不孝啊、年紀大了還沒成家啊、沒有工作啃老啊,都要麻煩若干倍。所以我想,三十五到五六十歲這二十多年裡的中年階段,人多數是現實的,理想太遙遠空虛,現實體驗則真切深刻。又想起一個問題,老年僧人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無依無靠啊,一生一世都在寺院里,這時候會有人照顧他們嗎?想起這些,感受極為複雜。那麼,可敬可佩的出家人,特別是少年出家的僧尼,他們知道已經選擇了一條只可向前無路可退的艱難人生路嗎?都是凡夫俗子,你們這般抉擇,一往無前,我想想就會心生敬佩,眼中含淚。敬候高明指正。
推薦閱讀:
※誕生於中國的瓷器會不會像誕生於印度的佛教一樣,在誕生地沒落,在其他地方繁榮?
※請問一下,極樂世界的眾生有沒有不同程度的各種樂受,如果有的話,最終是不是要達到不受於樂?
※宿舍有一信佛的同學,晚上總在宿舍里大聲念佛經,影響別人正常作息,跟他提也沒用,他就是不肯默念,怎麼辦?
※為什麼現在禪宗的發展不如密宗或顯宗了?
※不住寺廟的僧人,到處雲遊的是什麼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