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是否有可能存在一些民間科研人員,比世界頂級科學家水平更高並且能夠做出顛覆性的科研成果?

科研體系經過數百年完善已經很少有什麼學科還沒人涉足了。但是不知現代社會是否還會有一些民間科學大牛能夠顛覆以往的科學常識呢?

比如維薩留這種自己去偷屍體解剖徹底推翻了古希臘醫學界蓋倫關於人體醫學的民科,還有萊特兄弟這種大學都沒讀過但是自己造出飛機推翻了很多當時的空氣動力學常識的民科,現在還有可能出現嗎?


摘自維薩留斯-百度百科:

他於1537年任帕多瓦大學的解剖教師。維薩留斯在擔任教授之後, 仍然堅持進行解剖, 他認為「注重實際的解剖結果勝於思辨」。

摘自萊特兄弟-百度百科:

萊特兄弟都受到了良好教育,但都沒有得到文憑。

摘自民科-百度百科:

民科(全稱民間科學愛好者)指民間科學家,但又區別於廣義上的科學愛好者和非官方科學家。他們身上具備的一般特徵有: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科學訓練;不懂科學理論,但對科學研究感興趣,並致力於研究科學。

除非你說的「民間科學家」是指「受過良好專業知識的教育和訓練,但沒有科研人員編製的人」,否則你舉的兩個例子都不太符合民科的定義。

所以答案是否。任何時代都沒有所謂的「民科」能比相關受過系統訓練的普通科研人員做出更大的成果。

題主,這就是你能從知乎上得到的答案,因為這裡有太多「受過系統訓練的普通科研人員」,這些人跟「民科」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你想得到肯定的答案,推薦你去民科貼吧。(一臉嚴肅認真無嘲諷)當你看過了肯定和否定的答案後,相信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轉載:礦老闆自學成古生物學家 已在頂級期刊發6篇論文

只有初中文化卻是多所高校教授 在《自然》《科學》上已發表6篇論文。

他初中肄業,當過鍋爐工、針織廠廠長、金礦礦長。如今,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他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6篇論文,轟動學術界。《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已是國內好幾所大學的教授。實現從「礦頭」到「古生物學家」的轉變,他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這個傳奇勵志故事的主角名叫鄭曉廷,今年59歲。

  文/本報記者肖歡歡

  天宇博物館位於距山東曲阜80多公里的平邑縣。雖然是座小縣城,但這家博物館卻建得氣勢恢宏,這裡收藏著39萬件古生物和礦物標本,其中包括1200件恐龍的化石標本,因而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

  礦長愛收藏

  4億元建成最大博物館

  來過博物館的人多數都被這裡的「寶貝」震懾住,遊客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在哪裡弄到這麼多古化石?」讓更多遊客不解的是,這樣一個頂尖級別的博物館,怎麼會藏在沂蒙山區的小縣城裡?

  天宇博物館的展品陳列面積達2.8萬平方米,在28個展廳里,擺放著各種恐龍和礦物標本。對於博物館展品之豐富,鄭曉廷並不謙虛。「博物館恐龍和鳥類化石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博物館的同類化石都要多。」

  鄭曉廷只有初中文化,之前對古生物也是一竅不通,他曾是平邑縣國有的歸來庄金礦礦長。他回憶說,1991年他們開始挖金礦,很快企業就有了利潤。到了1993年,生產黃金的利潤已過一千萬元。

  2000年開始,當時政府鼓勵企業搞多種經營,避免對礦產的依賴。當時他就發現搞古董收藏很熱,但因為古玩、字畫、瓷器等贗品太多,風險太大,鄭曉廷猶豫再三。由於自己是開礦出身,經縣政府批准同意,他們把錢投在了古生物化石和礦物標本收集。

  天宇博物館從2003年開始建設,當時由歸來庄金礦出資5000萬元。此後,金礦不斷出資徵集化石和礦物標本,陸續投資近4億元。鄭曉廷當時向縣裡保證,建博物館的錢全由金礦負擔,金礦每年上繳利稅一分不少,因此,他得到了縣政府的支持。

  鄭曉廷最早開始收藏古生物化石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他在臨沂一個古玩市場上看到一個礦石樣的烏龜,覺得很別緻,於是花50元買回家,過幾天發現,其他古玩市場也都有這種小烏龜,這時他才知道自己上當了,但這次失敗卻激發了他對古生物化石的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在建博物館前,鄭曉廷和古生物化石沒有任何交集,是個地道的門外漢,他只有初中文化。但當他迷上研究古生物化石後,卻迸發出無限的熱情。

  勤學苦練

  「門外漢」自學痴迷解剖

  「一開始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所以只能廣撒網,無論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有關研究者的文獻能找到的我都找來看。我不懂英語,我需要看的文章,就找人翻譯過看。」在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的幫助下,鄭曉廷的科研逐漸走向正規化。大概過了4年時
間,他逐漸摸出一些門道。

  除了掌握國際上研究鳥類和恐龍的動向,鄭曉廷還通過親自解剖,了解鳥類的骨骼。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展翅欲飛的禿鷲骨架標本正對著他的辦公桌,那就是鄭曉廷親手解剖過的。

  那隻禿鷲來自附近一所動物園裡,已經死了十來天,一起拉回去的還有一頭死了四十多天的長頸鹿。那時正是三伏天,鄭曉廷不顧惡臭,在博物館主樓後面的空地上,一塊一塊地研究禿鷲的骨骼結構,

  鄭曉廷解剖動物的目的是為了研究鳥類化石。在獲得山東省文物局批文後,天宇博物館開始面向全國徵集古生物化石,一開始,博物館嘗試收集昆蟲和植物化石標本,後來逐漸轉變成收集恐龍和鳥類化石標本。

  鄭曉廷說,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博物館可以徵集各類化石,但他對於化石的來源還是小心翼翼。「我當然希望寶貝的來源廣一些,但來路不正的,偷來的藏品肯定不能要,我這裡不能成了銷贓的地方。」據他介紹,之前曾有一個文物販子拿來一件磷氯鉛礦物標本準備賣給他。他觀察之後,估價能有200萬元,但商販
開價僅20萬元,這讓他心生狐疑,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件文物來路不正,於是拒絕收藏這件文物。

  隨著博物館日漸出名,國內著名的「北古所」(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古所(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都成了博物館的常客。北古所所長周忠和說,天宇博物館的收藏能寫出數百篇論文,這些寶藏可能需要「北古所」的科學家們花上數年的時間來挖掘。

  學術達人

  4年「征服」頂級期刊

  鄭曉廷一躍從礦老闆變成古生物學家,這些年,他陸續在世界權威刊物《科學》、《自然》發表專業論文。

  從2009年至今,他已有超過10篇研究成果,陸續刊登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英國皇家學報》、《鳥類學研究》等專業期刊上。「在《科學》、《自然》上一共發了6篇,第一作者的有5篇,第二作者的1篇。」

  2010年8月,他還被聘為臨沂大學教授,擔任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當時好多人不服,說我一個初中水平的人怎能當教授?我當時就說,等我發一篇文章給你們看看。」

  2010年,他在網上看到《科學》雜誌上有一篇英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始祖鳥和孔子鳥飛翔能力的論文。論文通過對這兩種鳥羽軸直徑與現生鳥類的羽軸進行對比,得出結論認為,這兩種鳥類的飛羽羽軸太細弱,無法支持鳥類飛行,因此認為飛行是在鳥類進化晚期才發生的。

  鄭曉廷館藏了536件孔子鳥化石標本,有4件標本保存有清晰的飛羽羽軸痕迹。經過測量這些羽軸,他發現長度是英國科學家報道數據的兩倍,而且並不細弱。鄭曉廷覺得這篇論文的數據有待商榷。2010年10月15日,《科學》雜誌便發表了鄭曉廷《有關「細弱飛羽羽軸體現始祖鳥和孔子鳥有限飛翔能力」的評論》一文。

  今年3月15日和3月18日,鄭曉廷先後在《科學》、《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3天之內,在兩家世界頂級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這在學術界都是極為罕見的,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鄭曉廷甚至連電腦都不會用。

  回應質疑 能發文章並非因錢多

  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礦頭,如今成了教授、所長,鄭曉廷面臨的質疑從來沒有消停過。「有人說我發文章是因為我有錢,我是館長,所以和人家合作的文章會讓我排名前。這麼說我也理解,畢竟我只是一個初中肄業生,就像我第一次在《科學》上發表的論文那樣,好多人嘲笑我,說那文章是你寫的嗎?不會是你花錢買的吧?」他說,其實去年發在《自然》、《科學》上的兩篇文章早在幾年前就在自己的書中描述過了。這次能夠發表,只不過是再次完善了證據和材料的結果。
「我有我的原則,只有課題的主體方案是我設計的文章,我才署第一作者。」

  也有人質疑鄭曉廷這麼做只不過是錢多燒得慌。鄭曉廷表示,自己只不過是真的對古生物感興趣。「我從小就愛鑽研,想知道人類的起源是什麼。這世上有錢的人多的是,怎麼沒見他們鑽研出什麼來?」

  「門外漢」鄭曉廷說,僅靠他個人的力量在世界級刊物上發表論文是很困難的,這是研究團隊集體的研究成果。

  鑒於鄭曉廷對古生物研究所作的貢獻,古生物學學者徐星在進行恐龍研究時,將天宇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長羽毛的恐龍標本命名為「鄭氏曉廷龍」。
2012年8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在報道鄭曉廷的事迹時,也稱其為「中國恐龍王」。鄭曉廷,這個原本與古生物研究完全不搭界的「門外漢」正在逐漸登堂入室。

附:果殼網對鄭小廷的專訪: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可能性非常小。

第一,當前的科研前沿已經不是愛因斯坦那個年代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了。現有科學的深度就是能夠做出這樣突破的門檻,這個門檻太高了,以至於沒有科班出身不大能看得懂到底是在說什麼。(人家愛因斯坦可也是科班出身的。)

第二,科研已經團隊化。課題組/合伙人給科研人員帶來的不僅僅是經費和環境,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科研人員並不是民科們所想的腦子僵化,而是不停地提出新的設想,只是這些設想經常剛提出來就被團隊的其他人員找出漏洞。民科們的「新理論」往往是漏洞百出,但是沒有人給他們指出。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人類鑽木取火可能是某個古人的偶然發現,但是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發明計算機的。

對了,我還要問問題主,萊特兄弟推翻什麼空氣動力學常識了?我咋沒聽說過?


有可能啊,一些對社會產生不了多少利潤而又很能花錢的學科,比如分類學……西方學術水平很高的土豪藏家不少,有些就是懶得寫論文罷了。國內有些收藏大牛也有向學術性發展的趨勢。

顛覆性?一個物種從A屬歸入B屬算顛覆性嗎?

不管什麼研究,能在前人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話,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另外科學是需要實踐驗證的,去野外採集標本,之後的保存,照相都是很費錢的。

PS:啥叫民科呢?我是這麼定義的:對國家有意義的項目,國家撥基金支持,這可以叫官科;有市場潛力的項目,企業撥錢研發,這可以叫商科;用自己的錢研究,就是民科了。

對物理來說,每一點發現均意義重大,潛在利益也很可觀,在國家大力資助下想獨辟畦徑幾乎是不可能的,各種高能設備更非民間可以負擔。化學、分子生物學,地質學的利益也不小,國家和商業公司都捨得投錢,民科出成果的概率也小;所以感覺還是傳統博物學的分支,生物分類,辨識新星這些容易被民科檢漏,但前提是得有錢有閑。


謝邀。因為不太同意各位把發明家或者工程師等同於科學家所以自己編輯的。

總體的結論是可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數量來說基本不可能。

以下所有引用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科學,本指分科而學的意思,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職業給它下的定義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總結來說,科學家所做的是通過一定過程發現一個現象或者物質,並且用一定的語言、公式、理論對其進行解釋,而使其成為一種公認的當時正確的認識(以後可能會有錯誤)。

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對其進行解釋!

另外重要的是:應用並非科學!而只是對科學的利用。

題主所舉的幾個例子,很明顯,一個是解剖學家,一個是工程師。

萊特兄弟指的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 (1871.8.19—1948.1.30 )和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 (1867.4.16—1912.5.12)這兩位美國人,發明家,飛機的發明者。

前者可以稱為科學家,因為他以人體的構造明確說明了自己的結果。但是後者並非科學家,只是工程師,因為它只是發明了飛機,但是對於飛機為什麼能夠飛起來,並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是現象超出理論認識。

所以通過以上解釋,希望大家評論之後不要再說各種發明家了。。。。

主要內容:

首先先說一個簡單的例子,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

這已經說明了是存在的,多少自然很明顯。比較傳統的學科主要指以下幾種:物理、化學、生物。

其他都是他們中的一部分或者學科交叉所產生的。對於這三種學科來說基本都是需要非常深厚的知識根底的,都需要相當的實驗能力與測試儀器等。

由此來說,這三種類型的主要的從事理論的科學家基本不可能出現於民間沒有受過較高的教育的人。

但是對於實驗型或者認知型是有可能的,因為知識需要大量的實踐、通過對關係的比對來進行確定。基本沒有其他太多的要求。就是前面所舉的古生物學家等類型。

對於顛覆性認識,何謂顛覆?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字:新。比如化學家發現新元素,物理學家指出原有理論在某種情況下的不符合情況,以及生物學家、醫學家發現的該種物質的某一種新作用。這種應該被認為是顛覆性認識,也類似於對未來的一種預測性認識。具體的可能的前瞻性認識應當是建立在一定的現有基礎上的,也就是一定的科學基礎上的,所以說對於基本沒有太多知識積累的民科來說基本不可能出現。

所以說對於古生物的認識的科學家可能出現於民科,但是物理、化學家卻鮮見於民科,而出現顛覆性認識的科學家就基本不可能出現於民科了。

所有回答均是個人看法,難免有問題,認知局限,希望能解決題主以及邀請者的問題。


當然有可能,只不過可能性極為微小

他們最常做的是顛覆了我們對於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忍受能力。


地溝油。院士說不存在一種廉價的辦法生產出可以通過檢測的地溝油。然後幾天後幾千桶地溝油流入餐桌。


在許多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 而且不需要高端研究設備的領域是可以的。

比如數學, 歷史語言學, 生物分類, 考古等領域, 業餘人士只要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 有足夠的空閑, 完全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文獻和資料, 有機會和該領域研究者交流, 就有機會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歷史語言學, 入門門檻低,研究過程枯燥,研究花費少。 許多頂尖學者是民科。比如鄭張尚芳, 比如格林兄弟


當然可以了。

如果家裡跟蓋茨巴菲特一樣有錢,從小頂級科學家就是座上賓,天天聽他們就科學問題討論 。

家裡著力科學方面的培養,教授請到家裡做家教。

本人又對某個重大科學問題特別感興趣,可以負擔得起實驗的經費,成年累月的去研究 。

然後運氣特別好的話 。

沒問題,你可以的。

這樣的民科就是科研騎士時代的一部分科學家的代表 。

條件無法滿足,想做科研,還是好好念書吧 ,國家已經給你提供了很好的科研環境了。

不讀書,不學習,靠瞎琢麽成大科學家的,我是不知道有誰啊。


計算化學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可以被稱為是當前的黑科技? - 化學

比如計算化學中的 D. E. Shaw 就讓很多的專業研究機構望塵莫及。


周小平吧

研究方向主要是帶魚養殖技術和霧霾無害化的研究

當然還有特殊人群再教育這個主業

可以說是非常知名的民間研究員了。


簡易高效的地溝油提煉技術


題主可以去百度貼吧永動機吧看看


首先,你得下文獻。。。

沒有文獻,怎麼發現科學問題,怎麼知道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過


科研從來也就兩條標準:科研的實力+錢。

你民間人士只要智商夠完全可以,科研成功=1%的智商+99%的錢。


數學算科學的話,可能。

換句話說,研究器材便宜的就可能


不用考慮了,現在門檻太好了,良好專業認識,智商頂級的人都未必能有突破。而且現在科學都是團隊合作,沒有學歷不代表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做一個頂級工藝大師我覺得有可能,做一個頂級科學家近乎於零


這得要看多顛 科學界也很久沒大顛過了 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在前人的框架了拼圖

小顛的話 有技術背景的人士實際上是有希望作出成果的

尤其是目前全球部分淘汰的儀器儀錶(洋垃圾) 流入民間產業鏈的現狀

使得普通人可以以較低的代價 組建一個不次於大學的研究室

比如答主就曾經搶救性發掘了兩隻海德漢50nm解析度的長度感測器 及一套海洋光學的光譜儀

至於原本遙不可及的實現高真空度的分子泵 之類的器件 幾k也可以得到了

這樣的基礎研究器材的價格下降 使得非專業科研人員 也可以進行實際的實驗及驗證

所以只要努力戰鬥(以實驗為主的研究畢竟是個考驗耐心跟體力的工作 我個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果斷遠離科研路線)發個主流刊物論文應該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因為不屬於學術界 往往他們不以發文為最終目的 而選擇可以將研究成果推向實際生產生活以取得經濟利益補貼生活及研究經費為目的 所以他們的研究選題以及研究深度 往往比主流學術界更有現實性

因為考核他們研究成果的並非學術界 而是真實的市場

而且這類人群其實為數並不少 他們往往存在於 技術企業的工程師崗位 乃至於就是企業主本人

而研究成果則絕大多數的直接轉化為專利跟技術機密

另外可以預料的是 隨著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增強 這個人群會越來越多


有,如最高票答案所得。

但只能在個別領域有,典型的比如上例的化石收集;天文學的發現;數學、物種發現或培育之類。

而且通常很少。

就好比,古代的無主領土很多,現在全球只有沙特旁邊有一塊。


以前也沒有出現過。題主不用做夢了。


推薦閱讀:

酸奶真的是一個騙局嗎?發明他的諾獎科學家梅契尼科夫是一個騙子?
如何看待鄭曉廷作為「民科」的學術成就?
如何看待日本科學家渡邊嘉典學術造假事件?
物理科學家或科研從業人員如何評價《三體》?
照片里沒名字的那些人都是誰?

TAG:科研 | 科學家 | 科學 | 民間科學 | 民間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