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城市普通家庭婦女怎麼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孩子?

我在三線城市,家庭情況一般,不是那種有錢有勢的家庭,孩子現在有1歲了,沒生小孩之前覺得孩子幸福快樂是最重要的,現在生了孩子,反而在規劃他的人生,想讓他成為這樣那樣的人。在中國這種環境下,也是正常的,不是嗎?


破千贊了_(:_」∠)_

謝謝各位稀飯~

唉,身為一個黃花大閨女,知乎首個破500贊的答案居然是個教育娃的(???_????)…不曉得該說什麼好了,謝謝各位寶媽寶爸的捧(*/ω\*)可我還是想多點單身帥哥美女關注我啥的hia hiaヽ(???)?~~~

以下為原文= ̄ω ̄=

是正常的,但問題在於規劃以後該如何引導。

比如,你規劃,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人。

就像每個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你要愛讀書,因為讀書對你怎麼怎麼好吧啦吧啦。

但顯然愛讀書的孩子還是不多。

那為什麼家長說了這麼多好處孩子還是不聽呢?

因為身教重於言傳,言傳跟身教不一致的話,那言傳就是扯淡。

一歲多的孩子已經能夠模仿大人的活動,並且對大人感興趣的東西感興趣,並且今後十年左右都基本延續這些興趣。如果這個時候的父母每天被孩子看到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戳手機,那孩子自然會對戳手機很感興趣;而如果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看書的時間很多,那孩子才會對看書感興趣。

我和我親妹的成長經歷就可以來樹個靶子o(╯□╰)o

我出生那會,家境不好。我父母為了改善生活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決定雙雙開始自學考註冊會計師。我爹媽都沒上過大學,學習很辛苦。現在有的年輕人考注會一次就考上了,但我爸媽當時整整考了七年。七年的時間,我童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早上天不亮就模糊中看到爹媽起床做題背書,晚上睡了很久起夜的時候還看到他們在房間里看書。吃飯的時候除了聊我的學校生活,就是交流習題。現在想想真是不易,七年天天如此,我高考都沒他們那時候那麼用功。

最關鍵的是,我爸媽態度很樂觀,辛苦也不抱怨,也很會變著法的把知識點變成生活小段子穿插在有情調的生活里,讓我感到讀書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這也直接影響了我今後十幾年的學習。初中之前,我一直是班裡最喜歡讀書的小屁孩,直到現在,三天不讀書就手癢。我們也就是個小三線城市,於是我初中以後就輕輕鬆鬆一直當著小夥伴們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

然而!!!

十八年後,我小妹出生了!!這個時候跟十八年前我們家已不能同日而語,我爹媽也已發福發懶,整天在家裡就是戳手機,戳平板,戳電腦。每天我小妹醒來,第一眼就能看見我媽躺在床上戳平板,我爹攤在客廳沙發上戳平板——坑娃呢這是!!!

我小妹一歲,我大學放暑假回家的時候,我小妹已經對家裡的電腦,遊戲機,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無比神往,看見就要,雖然不會玩——這還得了!!?

學了一年發展心理學的我當然不可能任由我爹媽在小妹成長的如此關鍵時期乳齒任性下去——

「媽!生了兩個娃你肚腩都出來了還不運動!才四十歲臉就這麼鬆弛了以後怎麼給我小妹開家長會啊!」於是勒令購進跑步機一台,啞鈴兩副,在我媽玩的平板上下滿健身操、瑜伽,每天想練什麼練什麼,總而言之,要健身!要運動!

除此以外,我還從書店仔細挑選各種我媽年輕時候愛看的書(我媽年輕時候特別愛看宋詞),以及以我的心理學知識甄別出來的發展心理學入門書,在家裡擺了花花綠綠一箱,可漂亮了!看著就想讀有木有!

至於我爸,太拗了管不了他,再加他在家的時間也不多,給我妹有影響的主要是我媽,於是就隨他去吧。

一個暑假,我也每天都保證抱著書在小妹面前看一會兒,要麼就在她面前晃呼啦圈跑步什麼的,早上小妹起床後,我媽就抱著她來陽台上看我大聲讀英語單詞。

我媽也是很爭氣,我給她買的宋詞激起了她年輕久違的才女情懷,她亦擺脫了平板癌,每日手不釋卷,看得比我都快!

於是乎,乳齒整修一番,兩個月我假期結束回校的時候,我一歲多的小妹已經對書比對電腦更有興趣,而且會自己找花花綠綠的書翻開指著上面的字大聲地「啊啊啊」地「朗讀」!!!更好玩的是,她每天睡覺之前都學著我和媽媽做運動的樣子使勁顛腿,揮手和蹦噠!!好可愛有木有!心都萌化了!

返校以後,我每周跟爹媽視頻的時候都會如此監督一番,堅決不能在小妹面前看電視,玩電腦,摳手機,和戳平板!!!

嘛,這就是身教的魅力╮(╯▽╰)╭

在小孩子這個什麼都愛模仿大人的年紀,稍微改變一下大人的生活習慣,就真是相當的有效呢!

以上,僅是以培養讀書習慣為例。其他任何好習慣的培養,都首先要父母做到,孩子才會做到。所以給孩子好好規劃一些好方向沒有錯,但是好方向需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好的點滴習慣,並最終落實到父母究竟能否做到以身作則。

父母的習慣,會被孩子全面吸收。所以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否則,言傳都只是扯淡。

喜歡就給個贊巴巴(≧▽≦)/


實名反對題目下面的不少答案。

知乎的風氣怎麼變成這樣了,一個三線城市、家庭一般的媽媽求問如何把孩子培養的優秀,一群人就開始開啟嘲諷模式說「你自己都沒混好還想教育出來優秀的孩子?」

我就拿我的親身經歷跟你分享下吧,絕無雞湯:

我的家庭跟你的家庭應該很類似:我生在東北一個鋼鐵業主導的三四線小城,全市人口還沒有中原地區一個縣城多,家裡也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我的娘親自己大專學歷,念了個電大還沒讀下來,畢業後跑到鋼鐵廠里,做著非常清閑也不完全創造什麼價值的大鍋飯工作,後來下崗潮襲來的時候,她首當其衝地成為了下崗女工。——以我娘親的履歷,在樓上諸位答主看來,應該是完全不上路也絲毫不配教育出來好孩子,不過至少從她教育我的成果看來,還挺不錯。

當然,以我現在的能力,在不是985都不是大學、年薪不過百萬都不算工作的知乎應該只算是普通,不過放在三四線城市應該也還好,所以我就腆著臉講講我娘親對我的教育。

我媽一個下崗女工,當然不會懂什麼先進的教育方法,當時網路不發達,也沒辦法查資料。所以那時候她隔三差五逛新華書店,只要那個小城書店裡擺出了任何關於兒童教育的書,她都買回來看看。有時候有講座,她也去聽一聽,所以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她的教育心得是書上學的還是自己悟的,總體來說還算有效。

我18個月大的時候,她開始教我認字。兩三歲的時候教完了我小學的六冊課本,可以直接看懂不太深的書籍。別人誇我挺神童的,但其實小孩子記憶力好,真的是教什麼都能記得住,你跺你也麻。當然,受限於她的教學能力,她教了我不少錯別字,很多多音字也只教了我一個音,導致我當眾表演閱讀能力的時候總要讀錯幾個。不過還好,我那麼小,也沒人跟我一般見識。

學會了識字以後,她就開始給我買各種新華書店裡的書,我爸出差的時候也總會去大城市書店裡買書給我看。上學前看的比較多的就是一套二十幾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四卷本大家都有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基本上書店裡有的優質兒童讀物我也都有。多虧當時沒電腦也沒遊戲機,我在家裡只有看書度日,還是看了不少。後來語文學的一直不錯,可能是拜當時的訓練所賜。

上了小學她陪著我練字,我外曾祖父算是當時有點名氣的書法家,不過我六歲時外曾祖父過世,他當然也沒法教我。我的舅舅學了我外曾祖父的四五成,硬筆書法很好。我媽就找我舅舅把我課本里的生字都寫好範本,我照著練。

不少答案說:你自己都不行,更不可能教好孩子。——這在我媽這裡完全不適用,所以我想題主也未必需要迷信。我媽自己的字寫的只是娟秀而已,但輔導我卻很有心得。她雖然自己寫不好,但能看出來我哪裡的結構不太對,並督促我進行整改。後來陪著我練了幾年的書法,我現在寫字也總被同事稱讚,還是很感謝她。

因為小時候愛看書,所以學習成績基本不用她操心,但這時候暴露出別的問題:

我的人格教育很落後。因為是家裡唯一的孫子,又一副很聰明的樣子,奶奶對我非常溺愛,導致我小時候及其任性自私,不給我買東西就嗷嗷叫著要買。與人交流的能力超低。因為小時候一直在家看書,沒什麼和人交流的能力。具體表現就是膽小怕事,在家裡橫,在外或者公開場所卻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很不自立。總之當時報紙上說的獨生子女有的典型毛病我基本都有。

我媽的解決方案是,陪我聊天。。她不打也不罵,就慢慢給我講道理,沒拿家長的架子壓我。每天回家能保證半個多小時左右的純聊天時間,無非就是聊聊「今天學校里發生了什麼事兒呀」之類的,小時候一直能把她當成朋友,所以有什麼問題都願意跟她說,也方便她潛移默化對我進行教育。

她擔心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行,就到處搜集類似的文章。有次她翻開一本雜誌,看到雜誌里介紹了我們省當年入選全國十佳少年媽媽的一個採訪文章,講述了自己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品學兼優。開始我以為娘親只是照著做做算了,結果,她找到那個媽媽的聯絡方式,給她寫了信(當然,是我爸代筆),把我的各種問題寫了洋洋洒洒幾頁紙,誠心求教。

注意,我媽給我當媽的時候只有25歲,那麼年輕,可已經是一個超負責的娘親。

在那個沒有電子郵件也沒有網路通信的時代,我大東北民風真是出人意料地淳樸。半年後那個媽媽真的給她回了信,一共寫了八頁紙,不是複製粘貼,全靠手寫,八頁紙鋼筆字,密密麻麻。那個素未謀面的阿姨在信里給了許許多多針對性教育的建議,她的家庭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分享經驗倒也是對症下藥。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個十佳少年的姐姐怎麼樣了,我想,她有很好的媽媽,即使那個阿姨不像這裡的諸位答主說的那樣高大上(說老實話當時全東北就沒什麼有錢人),那個姐姐應該人生的發展也不會差吧。

關於其他的零零碎碎的教育方法,限於篇幅也不在這裡贅述。比如那時候東北都是集體浴室洗澡,她讓我一個人去洗澡,然後求裡面的陌生叔叔幫我搓澡搓後背,覺得這樣可以讓我敢於求助陌生人,還能培養我自立。她嫌我身體太弱,就夏天每天陪我去跑步,每天跑個兩三公里,堅持了差不多兩年。她教育我即使在家是家人幫我做了什麼,也得說謝謝。我在吃好吃的,她一定湊上來嗷的一下咬一口,不然就說我沒有分享精神。。

零零散散講了這麼多,其實不在於分享她的教育理念多麼先進——這些二十年前的教育套路拿到現在,很多都已經過時,不再有效。比如現在你讓孩子一個人跑去集體浴室洗澡,先不說還有沒有集體浴室,你也很難放心他不會被拐。比如你現在再給哪個媽媽寫信求教,也幾乎不可能收到八頁紙鋼筆字的回復。

我想講述的只是一個媽媽的努力和用心。題主可能不能做其他答主推崇的精英,領著孩子打高爾夫。但你依然可以像我娘親那樣,好好用愛用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我的娘親對我的教育成功嘛?我覺得是很成功的。雖然我現在也沒有走上人生巔峰,就只是個普通的公司職員。但如果她當時不在我身上花這些心思,我真的可能就一直走不出那個小城,跑到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在她那個層面,她給了我她能給予的最好的教育。

我偶爾也被謬讚為「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別人拿我教育他家孩子說:「你看看人家孩子,為什麼那麼愛看書?」他想讓孩子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我只想讓他看看我家的家長。

當然啦,畢竟是工薪階層,娘親對我的教育也有不少局限。比如家庭條件一般,家裡更願意讓我學比較「踏實」的東西,小時候我學圍棋,還算有些天賦,學了一段時間,參加全市大賽的時候就可以拿到第五名的成績。可後來我媽覺得圍棋沒用又費腦,就讓我退了班去學英語。到現在我都有點後悔。比如小時候去外市看親戚,舅媽給了我一把小提琴,簡單教了教我我就可以拉出很簡單的曲子,後來我在家拿著琴自己練了很久,他們竟然想不到給我報個興趣班,沒有那個意識,導致我現在只會吹口琴。比如大學時我考入的是商學院,可我其實喜歡歷史,見了一圈教授都同意轉系了,但家裡還是覺得歷史不賺錢,學費都賺不回來,就強烈反對(其實他們說的根本不對,因為學商科也賺不回來學費。。)。我後來只是把歷史作為輔修了事,導致現在在知乎寫科學史答案的時候,都總擔心寫的不正規。

這些局限,我都不苛責,只希望在以後我教育子女的時候,能避開就好。

後來我去香港讀書,她和我爸辛苦賺的一點錢都變成了我的學費,大學四年她一直省吃儉用,大學畢業了又想幫我攢結婚的錢。我說用不著,她說已經習慣。

她愛旅遊,上個月我請她和我爸來廣州玩,順便來參觀我在廣州的新家以及看看我家妹紙。他倆在廣州住了一周,去的景點比我在廣州工作五年里去的都多。她還是挺節省,怕我亂花錢,我訂了四季酒店的下午茶,請他倆去喝。她喝了一口問:「多少錢?」看了價格單,說:「後悔了,不實惠。」

你看,直到現在,她都還是一個普通的、三四線城市的退休女工。不過,靠她這麼多年投入的心血,如果真讓她過來混知乎,天天回答這些林林總總的教育問題,我看混個幾千粉的小V,那還是不成問題。

畢竟,在任何一個地方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都總會有些回報嘛。

最後發一張前兩天娘親蒞臨廣州的照片鎮樓:

the end

-----

關於我娘親的一些別的故事,請參考:你身邊有優秀的父母嗎?他們有什麼明顯特點? - 汪有的回答

最後,我的新浪微博,歡迎關註:→Sina Visitor System @汪有


教他/她選擇的能力,在給他/她選擇的權利。


各位爸爸媽媽,長大的和沒長大的孩子們,大家對「優秀」的定義是什麼呢?

2K個人關注這個問題,將近200個答案,按照正常的傳播規律來看,也不會有什麼人注意到鄙人這條答案了。不過無所謂,這答案寫給自己,也寫給我的孩兒,也寫給這個世界。

優秀,什麼是優秀?

富貴?權力?地位?純良?誠實?聰慧?低調?堅持?與眾不同?揚名立萬?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南懷瑾的定義自己人生觀的一句話,在鄙人看來,定義「優秀」,再適合不過。

十八歲,第一次去798,被深深震撼了。自幼喜愛藝術,夢想著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來自一個小小城市的普通家庭的我,竟然真正置身於一個藝術世界之中。當時覺得,798中的一花,一草,一木,盡皆是藝術品。我看著那些坐在偌大展廳中一邊開著筆記本電腦,一邊買著明信片的人們。覺得他們簡直生活在天堂之中。

二十五歲,第一次去盧浮宮,七年過去了。雖然是去了更高層的,世界頂級的藝術聖殿,但眼界不一樣,心境也截然不同。原來世界各地嚮往藝術與不懂得藝術的人們,日日前來朝聖的地方,也僅僅是這樣而已。我的心情仍舊是激動的,但我很清醒,我並非來到了天堂之中,而只是去了一個,與中國的名勝古迹風格不同的遊覽勝地。

二十八歲,我知道了全息宇宙,量子物理,熵,宗教等等這一系列詞語背後的含義。我也真正感受到,在盧浮宮裡看見的蒙娜麗莎,與我小學五年級在美術課本上看見的那一張一寸大小的圖片,在我的大腦中,以及本質上,並沒有任何的不同。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富貴,但活得很卑微。有的人貧賤,也活得很卑微。

有的人品位高尚,氣質優雅,這依舊與貧富無關。浩瀚宇宙,芸芸眾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存方式。

戰國時期,掛六國相印的張儀落魄之時,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一無所有,只靠著一張嘴,便能富貴加身,縱橫天下。當然,機遇是很重要的,在戰國,必然也有無數胸中有千壑,腦中有良策的人才凍死街頭。

有一段時間,上下班一直做一號專車。

我是一個很喜歡聊天的人,很多在社會視角中很優秀的人都在開專車賺取零用錢。

他們中,有過氣的知名球隊的球星,有大公司的老總,有教授,有公務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與家庭。

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一次去修車,為我試車的一位中年修理工人。他的妻子是一名兵工廠的工人。

而他們的女兒,是一名重點醫科大學的博士。

在與他交談之前,我的價值觀中,一直認為職業可分高低貴賤。但自那天起,我發現職業真的不能將人分等級,決定一個人本身層次的,是他思想品德,是的,就是這四個字。思想品德的層次高低,決定了是否優秀。

我問那位師傅,他的女兒是如何做出職業規劃與選擇的。

那位修理工人笑著回答我,「我女兒小時候對我說,爸爸修車,我就修人吧!做一名醫生。我對她說,車子的零部件出了一點兒問題就會引起車禍,令人喪命。做醫生也是一樣,是一個人命關天的職業。」

我的車子之前在別的人那裡修理了很多次,沒有修好。修理的人也推三推四,沒有自信。但到了那位師傅手中,他全身上下散發出一種對自身能力充分的,真正的自信。那種自信不是來自於浮誇,而是事實本身。

我一開始去修的時候懷疑他依然修不好我的車,表現的很強勢。而那位師傅說,

」在別人那裡修不好,就代表在我這裡也修不好嗎?這世上有庸醫,也有名醫。庸醫能治死人,華佗能治活人。醫術不同,如何相提並論?」

接著,他在試車的過程中,為我做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技術的各種說明與演示。而在那之後,我的車子也的確沒有再出現過同類問題。

在前端科學看來,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每一個小小的粒子都有著不同的能量場。所以在每一個個體生命出生的時刻,宇宙中的能量場也不盡相同。這就是傳統中所謂的「人各有命」

在優秀的家庭中,孩子會受到「熏陶」,也就是父母的能量場會影響到孩子,使他們更容易成為與父母相似的人。社會群體是一個大的能量場,人類的群體共性會對個體造成極大影響,但也有個別的孩子,會直接從宇宙中,或是外界環境中,或者人類無法知悉的地方,直接獲取能量,成為與父母完全不同的人。但這種不同,需要源源不斷的能量來維持,這種維持才是塑造優秀最為困難和關鍵的所在。

我的孩子如今17個月了,他還不會說清楚詞語和完整的一句話。

但他會默默地一個人坐在暖氣的旁邊,將五顏六色的花片按照十厘米間隔有序擺放成一排。沒有任何人教他這樣做。

他會假哭。

在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在一個人無聊沒人陪他玩的時候,

他會小聲的哭繼而觀察周圍人的反應以做下一步判斷,是要停止哭泣或是更大聲哭。

他會裝作不小心受傷的突然的哭聲,當你走進他觀察他的時候,他的眼神環顧左右,顧盼流轉,嘴角帶笑,小手會遮住臉,或者裝作在擦眼淚。

當然可能所有人的寶寶都是如此,畢竟每一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也期待事實如此。

但我的孩子的這些行為舉止非常令我詫異與吃驚。

因為並沒有人教授他這些。

那些五顏六色的花片為什麼會有數學規律的擺放?

「欺軟怕硬」是與生俱來的嗎?

還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問題。

我能寫下這些文字,雖然或者在很多人看來並沒有意義。但於我個人,意義重大。

我要感謝我的國家,給予我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感謝我的父母,給予我良好小康的經濟基礎,感謝現代醫學,賦予我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而這一切,是我可以順利進行思考如何將我的孩子培養的更為優秀的基礎。


(作答於2017年3月7日晚。此時已經有280多個回答了,然而看了這個問題,任然感覺,我媽才是最適合回答的人。)

我是80年代出生,然而我媽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方式,在現在看來,仍是十分先進有教育意義。很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總結,覺得以後有孩子了,只要能做到像我媽一樣,就能成為優秀的母親。

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總結出一些:

1、保持「把孩子教育優秀」的信念。我家是少數民族,在80年代可以生二胎,然而我媽拒絕了,能夠堅持只要我一個,就是抱著一定要把全部的耐心、包容和愛都傾注在我身上。

2、胎教。從懷孕時,經常聽莫扎特,對著肚子跟我說話,她說這是從書上學到的胎教理論。

3、幼教。從我出生開始,就訂《嬰兒畫報》、再長大一些是《幼兒畫報》、《看圖說話》這類雜誌。

因為我出生後沒多久,她就要繼續上班,而我還沒長到能上幼兒園的年紀,我媽在家裡買了收錄機(80年代連電視都沒有的年代,算是大件了)和空白磁帶,把她給我講故事的錄音錄進去,然後教我「只要按一個鍵,就會有媽媽的聲音」。因為幼兒用電不安全,所以全部是用電池,當年的收錄機要用8節1號電池驅動,當年每本小畫報訂價都是1元一期,工資據說每月幾十塊,投入非常大了。

當年《幼兒畫報》的故事 ,她在家就給我講,在我學說話的年紀里,重複過很多遍,然後讓我學著一邊看畫報,一邊照著記憶,自己把故事講出來。我家裡至今還有當年咿呀學語時,口齒不清卻能完整講完一個又一個故事的錄音(我轉成了MP3存在電腦里,不知道有沒有知友想聽,哈哈哈)。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我一直屬於口才辯論都在同齡人中領先的水平,在求學階段非常有優勢。到現在,有時候還能看到有些小朋友被爺爺奶奶帶著,三歲了話都說不明白,再想想我當年,所以對我媽內心是有多感激。

大概6歲時,我已經把字都認全,已經能看完整的書了,然後在家裡翻看完了一本《兒童右腦智力開發》的書,因為當時的想法是,自己就是兒童,自己看看這本書,學習一下怎麼開發自己的右腦。很多年之後,我才意識到,那本書之所以出現在家裡,是因為在我出生前後,在我還是嬰兒,未成長成兒童之前,我媽就已經在準備兒童期的教育了。關於「兒童右腦開發」,據說讓幼兒活動手指,能有效鍛煉大腦。於是我媽在我還不會走路時,就開始教我撕白紙玩(怕印刷品有油墨),家裡每天都會消耗掉很多紙……等到我能說能走的年紀,就帶我做遊戲,一邊做個手指的高難度動作,一邊讓我來挑戰「你的手指能做到這樣嗎?」這種遊戲。

4、從來不在家裡發脾氣。我長大後問我媽,為什麼從來沒見過你跟我爸吵架?我媽說,每次我想跟你爸吵架時,都提前把你送你姥姥家,然後再回家跟他吵……

我從小沒挨過父母的揍。事實上,從小連被他們吼都很少出現過。在我做的不好的時候,他們總是會先制止我的行為,然後事後(甚至不會在其他人面前)再跟我講道理。大概在二年紀的時候,有次一大家人在姥姥家玩,大人在打麻將,小孩在打鬧。然後我跟一個表哥起了衝突,我拿起手邊的玻璃杯砸了過去,聽到玻璃碎的聲音後,我媽發現了,然後當場並沒有責罵我,而是把我帶回家了(因為她認為兒童也有自尊心,不易在很多人面前當眾批評)。回到家後,她開始跟我講道理,問我,如果表哥用杯子砸向我,我會是什麼心理。也就是那個時候,我開始學會了換位思考。知道我認識到錯誤後,我媽又教我,你需要道歉,準備一個禮物,明天上學後,去表哥班級(當時我二年級,他三年級,都在同一學校)找他道歉賠禮。第二天我照做了,道歉的很真誠。

5、從不直接命令,而是自己做榜樣。

我媽很怕我在家看電視,所以咬著牙,頂住我爸的壓力,不給家裡安裝有線電視。她很希望我養成看書的習慣,但是直接命令是很難有效的,所以她下班後也從不看電視,回到家吃完飯,就拿起書。在我認字之前,是拿書念給我聽,在我認字之後,就家裡一人拿一本書。後來在我上小學之前,我的習慣已經建立起來後,她放鬆很多,有時回家後,會跟我爸下旗、甚至打撲克,而我自己已經可以不受外界引誘,自己拿書看的不亦樂乎了。

在我長大後,跟我媽交談。我媽坦言,她20多歲剛生我時,其實根本不喜歡看書,是為了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不得不逼自己硬著頭皮。這次交談,讓我思考很多,以後有孩子,我可能 需要放下手機和筆記本,減少上網時間,以防給孩子帶來壞榜樣……

關於不安有線電視,其實還有很多好玩的事。上小學之後,漸漸知道別人家電視節目豐富,而我家啥也看不了的奧秘後,我學會了偷鄰居家的有線信號,我爸很開心,跟我同流合污,只有我媽蒙在鼓裡,結果後來被有線網路維護的工人發現了……我媽無奈,終於允許家裡安有線電視了。

6、鬆弛相互。我媽在」培養我習慣「的年代(會說話走路後一直到小學二三年級之前)精神一直崩的比較緊。但她從不強令我做什麼,而試圖是用榜樣的力量,更進一步的,讓我自己有很大的自律空間,尤其是在寒暑假,想9點起可以,想看一天電視、玩一天遊戲機可以,想晚睡也可以,什麼都可以。

然後到暑假結束,我哭了,因為作業寫不完。然後,我爸幫我代寫作業,但是我爸也沒寫完,於是他倆硬是給老師寫了假條,說作業沒寫完是事出有因,叫老師不要責怪。

當年的作業,除了發的小本子,還會布置寫日記,然而我到暑假結束時,已經完全記不清之前的每一天都幹什麼了,於是問我爸,如果一天什麼事都沒有,日記該寫點啥?我爸回答的也很簡單粗暴,說日記就是記錄生活,果一天沒什麼事,就寫「今天什麼事也沒有」,因為我爸是學霸,我自然也很相信他,於是交給老師三十幾篇「今天什麼事都沒發生」……

7、培養興趣愛好。我媽對興趣愛好這個事,看的很輕鬆,認為不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愛好什麼,於是送我先後去學過N種樂器,不過我都不感興趣。每次去學一樣新東西時,我媽會觀察我放學後的狀態,然後滿兩周或是一個月,也會問我意見,問我喜不喜歡,只要不喜歡就換,直到後來樂器都試遍了,也沒什麼興趣。再後來覺得畫畫比較有趣,於是學了很多年的畫畫。

8、去更多的地方,開拓眼界。

在這一點上,我爸我媽非常一致,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的,但應該是在我記事前後,因為很多地城市,我都留下了照片,卻已經印象不深了。每年,他們都會專門輪流請假,然後帶我去不同的省市。當年還不怎麼富裕,為了省錢,我媽每次出門都會隨身攜帶一個電加熱杯,自己在招待所用杯煮麵條吃。記得90年代初,外出還不叫住酒店,而是叫住招待所,好像是按床收費的,為了省錢,我媽帶著我睡好一點房間的床位,讓我爸去睡最便宜的,一屋10張床那種。我記得,在北京因為我媽騎車帶人被交警罰過款(當年首都之外可以騎車帶人,所以剛去時不知道)、記得在青島的一個大市場里,跟家人走失散過,記得在山海關老龍頭,因為想省票,於是走到海邊,結果發現只能看城牆,於是第二天又重新買票去了一次……

大概在小學畢業前,他們帶著我走完全國20多個省了,這種經歷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真的見過了,才會意識到世界很大,很多元化,有不同的人,所以學會了不會為眼前的事情煩惱,不會因為同學關係而煩惱。

如果知道一生將會遇到一萬個人,那麼還會因為在小學時被班裡男生欺負而感到煩惱嗎,反正當年,我學會了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在意別人對我的言語。看著知乎上很多中學生抑鬱的提問,我確實感覺這種經歷會對成長更有幫助。

9、尊重。

爸媽對我,尤其是小時候,基本只有鼓勵和誇獎,從來不會使用語言挖苦或者訓斥,更從來沒講過一次「別人家的孩子」,相反,他們喜歡在別人面前誇我有什麼方面做的好,我從小就是這麼聽過來了,結果是,一、非常有自信,二,也因此從小受到正向鼓勵,在他們誇我好的地方,反而越來越成了強項,一直的好下去了。

即便是我很小的時候,他們也會一直問我的意見,讓我得到一定的自主決策權。這種意見,包括去商店時會專門問我,要買什麼零食。

我是小學三年級,有了自己的存摺,他們平時不太經常給我零花錢,但是會時不時地給我一筆巨款(寫到這裡,突然覺得,很有可能比別人一點一點給的零花錢多不了多少,但因為是一次性給的,所以顯得很多),我時常陷入到「中500萬」的喜悅中,然後亂花錢,花沒了又不好意思管他們要,只有忍著,等下一筆巨款。如此往複了很多次後,終於漸漸摸索出了儲蓄和分配的觀念。

在我小學四年級後,他們為了能讓我接觸到更多更複雜的環境,開始決定送我去私立學校讀書,可供候選的範圍是全國若干個市。於是他們告訴 我,一個地方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還包括學費高低,哪些學校的學費太高,會讓家裡壓力大,還會告訴我學校里男女生的比例,讓我參考(於是我果斷地排除了所有女校),以及教學質量的口碑等等。

那個時候,我在原來的學校,有個暗戀的男生(當時小學四年級)。他們把一切信息擺上桌面,讓我自己決定,要不要轉學去別的城市見世面,以及轉去哪裡時,我就終於擺脫了暗戀的心結,心理想的很清楚,小學四年級的暗戀算個屁啊,外面還有更多中學的帥哥等著我。於是就這樣我開始了各地轉學的生涯。

那個時候轉學很頻繁,平均每學期一次。但其中有一次,一個學期剛讀了一半,我就跟父母說要轉學。那是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有男生表白,我還不懂拒絕別人,而且也是因為第一次被表白,太開心,立即答應了。第一個周末的時候,回到家猶豫了很久,因為平時學校里有什麼事都會跟我媽說,然而潛意識裡覺得初中談戀愛算早戀,不敢說,但又覺得不說是欺騙父母。於是我想了很久,戴上男生表白時送的一條項鏈(私立學校學生太有錢),跑去跟我媽說,看,我男朋友送了一條項鏈,純X做的。我媽斜眼看了一眼,然後哦一聲就不管了。多年以後,我媽說,她當時要冒煙了,但強忍下來裝做不在意,因為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她表現的太強烈 ,我會生出叛逆心來。

雖然我媽沒管,但第一個「男朋友」並沒在我的生活中停留太久,回學校後我很快後悔過早的答應一個不喜歡的人,然而那時我根本沒成熟到能夠拒絕人,於是在第二個周末回家後,跟我媽說,我不想在這個學校待了。我媽說,那你下周就不用上學了,然後開始跟我爸分工,一個人去聯繫新學校,一個人去舊學校拿東西,去問有沒有可能退剩餘的學費。

我至今仍覺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回想仍是十分的幸福並且慶幸。

我智商約150,人群中前百分之一應該沒問題,我一直慶幸這可能是胎教和幼教的原因;

我性格是自信、樂觀類的,我一直覺得這脫不開從小被鼓勵誇獎的作用;

我屬於嘴皮子很強,天生辯論里哈不,但我覺得這跟小時候我媽對我早早的開發很相關;

我內心很豁達,不怎麼為別人的看法和評價而煩惱,但也能聽得進去勸,如果犯錯不會怕被指責和承認錯誤,這應該跟從小旅遊的經歷有關;

我自己比較有主見,但並不盲目,相反一直能和長遠規劃,這應該跟早早的自主決策有關。

很我時候我一直慶幸,還好我生在我爸媽手裡在,被他們塑造的很好。如果是出生在一個落後地區不上心的父母手裡,我能可現在會是個愚鈍,內向,敏感,自卑,情緒容易怒的人,感謝父母把我塑造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尤其是我媽。相對我爸的高學歷 ,我媽學歷並不高,原生家庭給她的經驗也並不好,是因為強烈 的信念和母愛,才讓她剋制住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習慣,不被本能反應所左右。

我相信,只要我以後能夠像我媽一樣,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母親了。

------------------------------------------------------------

3月9日補充:

附上公眾號發文的鏈接,我在裡面附上了一個我媽當年的錄音,兩個我當年一歲多時的錄音,歡迎大家來聽「小凍篤看歪婆」的故事~

(深度好文)普通女性怎麼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優秀?

——————————

微信公眾賬號:珍大戶 邀請你關注

《愛情的邏輯》寫給單身的人,在人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本文原創及轉載聲明(附知乎答題鏈接)


優秀的父母有一定的概率培養出優秀甚至是傑出的子女,具體例子見陶哲軒

但是普通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很難

所以首先不能自己就認命,覺得自己沒希望了,都放下一代身上吧

這種邏輯挺流氓的,自己的生命一文不值,在工作崗位消極怠工,雞毛蒜皮,下班了沒什麼文娛愛好,張長李短,麻將酒席,庸俗無比

這時候要求孩子成為一個傑出的人,不說公平不公平,可能嗎?

所以家長自己首先得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表率,哪怕你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有發展,但是也必須做出積極向上,永遠等待機會做好準備努力奮鬥的樣子,生活中也多接觸文娛愛好,少些低級愛好

你會說成年了還心不安穩,整天努力多累,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成功者,難道不是奮鬥終身的么,既然如此為什麼自己不能先做出表率?

具體的教育方面,建議題主多看書,蒙台梭利的書,黑柳徹子的書,杜威的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書

這些書尤其是最後一個人的,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細節跟方法論,很值得參考。

這些辦法,可以有效助你遠離中國特色成年人的無恥又猥瑣的生活狀態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 lxg-milk,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想要孩子優秀的第一條是父母自己一直在努力。


樓主好,我來說說我的例子。

我的父母都是三線城市的普通農民,我現在讀了兩所985,即將碩士畢業,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假設算您眼中的優秀吧。

我覺得父母的教育有幾個關鍵詞可以讓孩子優秀:正面反饋,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和適當施壓。

1. 正面反饋

我的父母只有小學水平,教不了我什麼,也沒有試圖教我任何知識,甚至不知道他們會教育出怎樣的孩子。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給我的正能量。特別是我媽媽,每次都在別人面前誇我,說我學習認真,成績好什麼的。即使我考了80幾分,也不會受到他們的批評,頂多只說下次要努力。從正面去引導孩子往往比從負面批評來得好,也不會導致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我的一個表弟,是家裡的獨生子,家裡對他期望頗高,管教嚴厲。有次聽說因為他去網吧打遊戲,把他吊起來打。。高中復讀了幾年都沒考上大學。管教太嚴的孩子,負面反饋太多的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裡,即使當時的教育有成效,未來也很可能適得其反。

有的人覺得這條是不管孩子的意思,不要理解錯了,標題是「正面反饋」而不是不管孩子。比如說你孩子考了90分,你會跟他說「怎麼考這麼差,比上次少了5分啊」,還是說「哇,不錯呦,差一點點就滿分了」,這兩句話分別代表了負能量和正能量。後者更能讓孩子上進。

2. 以身作則

我父母都是勤勤懇懇的勞動者,每天早出晚歸。他們對待工作的認真也在默默地影響著我,讓我成為一個做事認真的人。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做給他們看,而不是跟他們說。你希望他們做事認真,首先你就要做事認真。你希望他們陽光活潑,首先你就要足夠開朗。或者給他們找一個他們喜歡的榜樣(注意:是他們喜歡的而不是你喜歡的),孩子對成人的行為有相當大的模仿能力,找一個好榜樣和他一起玩或者教他東西,會有較好的效果。

3. 因材指教和適當施壓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畫畫,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習。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天賦,在天賦和愛好的基礎上,把特長發揮到極致,就是優秀。孩子喜歡一樣東西容易,但是堅持下來不容易。在培養孩子往這方面發展要適當施壓。因為是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適當施壓可能會引起短期的反感,但是長期下來當孩子看到收穫的時候,會感激你。金星說到自己學跳舞的經歷時就說過,他千方百計求他父母讓她去學舞蹈,結果真正學了舞蹈的時候發現練習過程太痛苦,想中途放棄。他父母沒有同意,說「你自己選擇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後來,金星回去繼續學習,才有了今天的舞蹈家。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2016.1.1號更新=============

關於讀研和經濟條件的權衡,可以看我的這個回答:

90年前後出生的人現狀如何? - Snow是也的回答

關於如何變得優秀,其實跟身邊的榜樣有很大關係:

跟優秀的人相處是怎樣一種體驗? - Snow是也的回答


自身的局限性,與超越自身的渴望(哪怕寄托在孩子身上),恐怕是人生中永恆的困惑之一。

因此,我會鄭重地回答題主,也梳理自己對這個問題思考。

題主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在於:經濟條件、文化實力、城市機會(氛圍)、孩子資質都一般;

渴望實現的超越是:孩子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獲得超過一般人的稀缺社會資源(如財富、權力、榮譽等)。

這種超越很難,是不是?

但並非不可實現。

以我自身的成長親歷而言,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超越是高考。

我是小縣城裡長大的孩子,在我高考那一年,我有兩個選擇:

第一,考上名牌大學,進入大城市;

第二,考上一個普通的大學,畢業後回到縣城裡的火車站接班,做一名火車上的廣播員。(事實上,這個工作甚至不要求我大學畢業,高中畢業就可以。)

十七歲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走出這裡,去看更大的世界。

於是我跟自己說,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最好是北大。

可是題主你知道我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嗎?

是數學。

作為文科生,我其他科都很好,唯有數學,實在缺乏天分,150分,常常只能考一半分,也就是75分左右。

這樣加總起來,我的名牌大學夢懸一線。

那時候,我深刻地意識到,數學成績,關乎我的前途命運。

我被逼到必須破釜沉舟地一搏。

那一年,前半個學期我瘋狂地做題,我們班數學天才常常半嘲笑半佩服地說:「我這輩子做過的數學題都沒你這學期做的多。」

可是沒有用,我的成績依然沒有起色。因為我太急,恨不得生吞活剝,根本不理解題目背後的理論邏輯。

第二個學期了,這位學霸點撥我,他說:」我建議你從頭開始看數學課本,把課本知識和習題融匯貫通。「

有如醍醐灌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長時間來一直在捨本逐末。

儘管當時時間已經很緊,我還是決定如他所言調整方向。

那半個學期,我把高中三年的數學書,一頁一頁看過去,所有不懂的知識先思考,後問老師;不會的題全都弄懂;

每天放學,同學們都去吃飯了,我留在教室里,規定自己要做完一套高考數學卷里的填空選擇才能回家吃飯;

每周末學校都要上課,就剩下周日下午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那個下午我會到數學老師那裡補課,他知道我哪裡薄弱,一道題一道題地出給我做,做完再講,講完再做……做到夜色降臨,我走出辦公室,走進教室,隨便吃點什麼,就開始晚自習……

那一段拼搏,至為厚重艱難。

高考出分,我考了130分。不高,但足以讓我的總分壓過北大當年的錄取線10分。

是的,十七歲的時候,我憑藉著內心強烈的自我超越的渴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走出了熟悉的家鄉,來到北京,開始嶄新的生活,像小魚兒從池塘游進了大海。

那是我此生最驕傲的一件事。

更讓我明白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任何超越自身的渴望,在沒有太多外在資源的情況下,必須憑藉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是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才可以。沒有順其自然這一說。

這裡是休息一下的分界線:)————————————————————————————————————————

題主問:作為一名三線城市普通家庭婦女,怎麼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孩子?

我想再講一個別人的故事。

我高一時,在一本當時很流行的高考狀元談備考經驗的書(叫《我的大學夢》)里,讀到了此前某年黑龍江高考理科狀元的文章,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他們家在一個小城市。年幼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早出晚歸,工作得很辛苦。

他問爸爸媽媽:為什麼這麼辛苦?

爸爸媽媽笑著說:因為我們要拼搏,才能讓我們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父母在工作上的努力,自此烙印在他心裡;「拼搏」二字,融入血液。

他說,在他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母親得了癌症,

他為了讓母親早點看到他考上當地的重點中學,選擇了跳級。

他在學校允許之後,直接跳到六年級,

奮力拚搏一年後,不出所料考上當地的重點中學。

——可惜即使這樣快,他母親依然沒有等到。

他說,母親去世後,他的世界整個黯淡下來。

有兩個星期的時間,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想與外界交流。

然而這兩個星期的時間,也讓他想明白,

母親不願意看到他這樣消沉下去。

由於年代久遠,我不能引用他的準確表述,

我只記得他在文章里大概這樣寫:

「兩個星期後,我回到學校,振作精神,開始新的拼搏。」

他不光比從前更努力地學習,還參加學校足球隊,

他感興趣的課外活動,能參加的都參加。

三年之後,他成為黑龍江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

即使現在回憶這篇文章,我依然有熱血沸騰之感,

因為那裡,有真正屬於青春的熱情、屬於人性的高貴。

那就是,用儘力氣,超越自身的局限。

——————————————————————這裡是靜靜地思考的分界線————————

講了兩個故事,

主要想說,任何對自身局限性的超越,都必需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這是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培養一個孩子,並不例外。

如果題主你能下定決心,那我要接著問這樣的問題:

題主你怎麼定義優秀?你自己離這個標準有多遠?如果你奮力一搏,你能實現對自身局限性的一次超越嗎?

因為,父母固然不能」規劃「孩子的人生,卻可以通過以身作則,深刻地影響孩子,激發他自身的潛能,甚至取得超出父母所能規劃的成就

父母的努力打拚、不斷進步,勝過一切虛浮的說教

言不盡於此,願能對題主和有緣看到的人有所幫助。


三四線城市本來就落後,普通家庭想出人頭地更難,可以說,這個先決條件,已經輸在起跑線了。

不過也不必氣餒,凡事起跑線固然重要,但事在人為的成分總還是有的。和其他事情比起來你會發現:

教育孩子是為數不多的在掌握正確方法後,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不需要關係門路求人的事情。

立足三四線城市,你要克服這些問題:教育資源匱乏。在個人經濟條件允許前提下,盡量讓孩子讀好學校,畢竟教育資源越匱乏的地方,優質教育資源越有限,所以盡量買學區房讀好學校。另外要讓孩子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鼓勵孩子多看書,各類書籍都要廣泛閱讀。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地方,就更要主動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培養學習習慣。

其次,要克服見識眼界匱乏問題。盡量帶孩子多出去走走,開展親子旅遊,讓孩子在更大的世界去看看。並且盡量鼓勵孩子參加各類實踐活動,體會自身生活以外的不同經歷體驗。另外利用互聯網,比如多用用知乎,也是一個開拓眼界的不錯選擇。

第三,要克服競爭交流有限的問題。小地方出來的人才,往往由於自身環境局限,容易偏狹和自滿。除了讓孩子多去大城市看看以外,可以在尊重孩子意願前提下,鼓勵孩子培養各類特長,養成各種愛好,參加各種競賽,得到更多鍛煉,結交更多朋友。

立足普通家庭,你要克服這些問題:一是家裡沒有太多資源門路,這個無法克服,所以必須老實讀書。對於普通家庭,只有讀書才是相對安全和便宜的出路。不過前提是選擇好的專業。要珍惜孩子在十八歲之前,甚至十五歲之前展示的所有天分特長,這就是為未來孩子選擇好專業的的重要依據。

第二,面對生活環境有限的問題。我一直主張,是什麼條件的孩子,就依據什麼條件培養。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定不能只顧著學習和其他高大上的興趣愛好,因為生活條件擺在那裡,必須要學會方方面面的生活技能,以及基本的為人處世方式。讓孩子能夠憑藉個人力量應對來自自己生活中面對的一切。而不是高分低能,面對基本生活手足無措。

第三,面對無太多金錢可用的問題。一定不能給孩子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費和生活,要讓孩子養成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推薦看一些提高理財能力方面的書,提高對金錢的規劃能力。不指望高財商能讓人掙大錢,但能讓有限的錢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更重要的,是立足家長自己。一要多讀書。了解教育方面的基本規律方法,孩子成長的基 本規律,讓教育避免無的放矢。第二要多抽時間陪孩子,只有多陪孩子玩耍,才能讓孩子在幼兒階段得要更好的發展,看到孩子天分所在。同時通過陪孩子玩,也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必經過程。第三父母要自己做好榜樣,這個有知友說過,不多廢話了。第四父母一定要有陽光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熏陶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樂觀幸福,否則有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孩子的一生都難言幸福快樂。


我覺得應該是在孩子關鍵的選擇點上幫他/她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是我以前從未意識到的,但最近和我媽聊天才感覺到父母在孩子關鍵節點選擇的重要性。

我媽給我講了個我兒時夥伴的故事,我大概10歲開始,有個和我非常非常要好的鄰居小姐姐,比我大2歲,她很美,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和黑黑的長頭髮,是我小時候模仿和崇拜的對象。

轉折點1: 她成績很好,初中畢業的時候,中考不費什麼力氣就考上了全省多少名來著,那時她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讀我們省最好的中專,據說畢業了就會被分到國企去做幹部。一個選擇是我讀我們當地最好的高中,升學率也相當不錯。然後她父母讓她去讀了中專。 (我媽媽的意見:那麼好的成績,為什麼不選高中啊)

轉折點2: 中專畢業了,以她的成績,可以在我們這裡省城找個不錯的國企。但她父母認為,一個女孩子,跑太遠了不好,於是讓她去了她父母的單位,一個地方國企工作。(我媽媽的意見:選省城國企沒商量啊啊啊,不行省城外企也行啊)

轉折點3: 由於她的美貌,一進單位就被很多年輕小夥子追逐。她當時才17,8歲,對待愛情迷迷糊糊,於是從中選擇了嘴最甜最殷勤的那個。她父母當時未作干涉。(我媽媽的意見:選老公要看人品啊,嘴甜其實說明人不踏實,而且17、8歲結個什麼婚啊,怎麼也要等到25再說啊)

轉折點4: 21、2歲時,她懷孕了。在老公的慫恿下,她辭職了。她父母也支持這個決定。(我媽媽的意見:就算結婚了也不要那麼早懷孕啊,關鍵懷孕了也不要辭職啊!)

轉折點5: 她生完孩子後做了全職家庭主婦。(我媽媽當時遇到過她,建議她趁著孩子有人帶,去學個成教本科,但是她最終沒去學)

我這位美麗的小姐姐終於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遇到了人生最大危機:她老公要和她離婚,並且不要孩子,也沒有一分錢給她。她此時身無所長,以近40歲的年紀,近20年未工作的經歷,她無法養活自己。

不不不,這個故事並不是告訴我們不能做家庭主婦,也不是要挑一個好老公。

大家回頭看看這5個轉折點,每一個轉折點都對造成最後的結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前四個,是完全可以通過父母的指導而避免的。我那個小姐姐的父母的行為就是題中所說三線城市普通人的局限所在。

所以我的回答是:三線城市的普通父母也要學會在孩子轉折點時期給予他/她必要的、有前瞻性的指導。如果這方面自身能力欠缺,一定要去徵求更高眼光人的意見。


是正常的,但正常並不代表正確,對吧。

誠然,當父母不用考試,不用資格證上崗,一個精子加一個卵子,孩子就有了。但有了孩子後,人總是會有變化的,您的想法並沒有什麼錯誤可言。

我只是想反駁您幾點,

第一,您知道人生的終點是哪裡嗎?您才剛有孩子,應該還很年輕,你自己對自己的人生恐怕都說不上清楚吧。如果不了解終點,那麼起點就毫無意義,起跑線就是不存在的。

第二,父母能夠對孩子產生最大影響的時間,大概只有「十年」,在孩子的前十年,他對你們來說,是可控的。不管是鍛煉孩子的意志,陶冶情操,調整習慣行為等等,這些都是你們在生活中能夠進行改善的。

在前十年,孩子確實需要父母的規劃,但也只是前十年。過了屬於你們掌控的時間,再進行過多的干涉,那叫做侵權。請把握好適度原則。

第三,我在知乎都重複了一百遍的一句話,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適合你們的家庭條件,生活環境,父母素質的教育,才能最大可能的培養出來心智健全的孩子。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的度過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快樂這些應該是充斥孩子的一生。但事實是,孩子只需要一個健全的人格,能夠保證面對困難,打擊,不會被擊潰,就可以面對整個人生了。

第四,永遠記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你們人生的延伸。一個最好的家庭氛圍,是民主型的家庭。父母擁有權威,但是兒女也有參與家庭事物的權利。父母和兒女是平等的個體。

第五,如果你選擇了一直教育觀念,盡量堅持下去,永遠不要輕易的改變教育方式。誠然,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掌握合適的教育方法。但有時候很無奈的是,在一個並不完美的社會中,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並沒有辦法讓孩子得到自我實現。

反而是那種虎媽,狼爸讓孩子得到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並不想對這些方式進行評價,但是如果你選擇了一條路,請不要隨便的變道,教育孩子,嘗百草的方式只有死。

個人見解,歡迎打臉,如有異見,評論區見。


孩子的人生不是由父母來規劃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不是屬於父母的。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幫助孩子實現他的夢想,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他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你給他規劃的路。而且現在你需要考慮的是怎麼樣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怎麼樣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耐心,這樣就足夠了。太長遠的事還不用考慮。


其他答案限於微觀,來提供宏觀視角。問題引起我思考,如果我家在三線該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與一線城市的孩子競爭?別說為什麼要比,高考、就業哪項不是競爭,如果機會按城市均攤那題主也沒煩惱了。

教育絕不是單靠家庭完成的,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受到家庭小環境、學校和社會大環境的共同作用。上面有答案以自己的媽媽教育自己成才為例,但教育研究一般不看個例。孩子的個體差異、家長的教育觀念、老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的整體環境、城市提供的條件,以及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種種因素交織,導致個人的成功無法複製,因此個例僅有借鑒意義。

有的答案說要媽媽自身提高,對的,但不夠。家庭只是教育的一個引擎,城市好比平台,即便發展速度相當,從多高的平台起步最終能達到的高度也是不同的。況且城市發展存在馬太效應,小城市與大城市的差距將越來越大,想知道三線城市的家庭教育該怎麼追上大城市,必須先得知道差在哪裡。

差在哪裡,差多遠?看數據才清楚。

教育離不開經濟,經濟水平高的地區其教育水平也較高。中國按經濟帶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根據仲量聯行(NYSE:JLL)2015年4月8日發布其綜合研究報告《中國城市60強》(據中國日報),在三大區域內各選一個三線城市:

東部 威海

西部 蘭州

中部 哈爾濱

分別對應60強中的三個層次:

三線起步型城市 威海

三線新興型城市 蘭州

三線增長型城市 哈爾濱

作為比對的一個維度。

另一個維度取自影響兒童發展的五個領域:

健康與死亡

食物與居所

人際交往與活動

以婦女、母親為主的養育角色

社區中可用的文化資源

選其中三項:

健康與死亡

人際交往與活動

社區中的文化資源

該三項與城市功能密切相關,健康與死亡對應城市衛生系統,人際交往與活動對應教育系統,社區文化資源對應城市文體系統;食物與居所與家庭經濟條件密切相關,以婦女、母親為主的養育角色與家庭教育相關,為宏觀考慮不選取。

一、城市數據

1. 東部起步型三線城市 威海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0.6億元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體與傳媒、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與計生、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分類支出。沒將與教育強相關的分類提出來,因為找不到某些城市的明細,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大家知道這個數字包括且不限於滿足一個城市的教育系統功能相關就可以了,後面會與超一線城市的數據做比對。

2014年教育概況

幼兒園284所,在園幼兒61313人

小學90所,在校學生106944人

普通初中86所,在校學生78973人

普通高中19所,在校學生36188人

職業中專8所,在校學生4821人

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4所,在校學生20494人

特殊教育招生6人,在校生392人

從數據看威海的高中數量與初中相比嚴重不匹配,超一半初中畢業生沒進入或沒有機會進入高中就讀。但此數據是靜態的,更準確的分析應該看連續數年的動態數據,也可能隨著應屆生數量增加,會有新的普高出現。

90所小學容納10萬學生,每所學校約1188學生,六個年級平均每個年級近200人,按公立小學每個班最大容量50人來算,每個年級3-4個班。如果班級數多些,班級人數降至40個左右是比較合理的,一個班50個學生對教學管理要求高,也給老師帶來很大壓力。

2014年文化資源

圖書館4所

博物館(紀念館)6所

文化中心8所

電影院14所

體育場(館)4所

游泳館 11所

注1:電影院數據以官方公告為準,沒有官方的則來自團購網站,普通民眾去團購網站搜電影院也合理(以下城市均同)。

注2:體育場的篩選以有觀眾看台,場地至少一個標準籃球場面積為準,學校的球場(館)也計算在內。沒細分三大球場地,因缺少相對客觀的數據(以下城市均同)。

注3:游泳館包含公立、院校及私立健身場所,不包括酒店,後者對普通民眾的門檻太高(以下城市均同)。

2014年醫療條件

4所三甲醫院,包括一所婦幼保健院。

三甲醫院是中國內地對醫院實行『三級六等』的劃分等級中的最高級別,是向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構,有些也提供科研和高等教育功能。以擁有的三甲醫院數量為準,可對比城市的醫療條件。

2. 西部新興型三線城市 蘭州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0.14億元

2014年教育概況

幼兒園456所,在園幼兒7.34萬人

小學570所,在校學生 20.35萬人

普通中學142所,在校學生10.54萬人

高中在校學生7.29萬人

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6.96萬人

特殊教育4所,在校生1180人

查不到普高多少所,有可能蘭州的中學都是6年制的,所以看不出初中畢業生分流情況。從數據看小學數量足夠,但不能推斷出優質教育資源也足夠,只能說保證了較高的適齡兒童入學率。2014年《蘭州市兒童發展規劃》監測統計報告中也提到,適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100%。

2014年文化資源

圖書館9所

博物館(紀念館)22所

文化中心10所

電影院39所

體育場(館)2所

游泳館 14所

2014年醫療條件

12所三甲醫院

3. 中部增長型三線城市 哈爾濱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40.1億元

作為增長型的龍頭老大,哈爾濱全年預算支出是威海的兩倍還多。

2014年教育概況

幼兒園1378所,在園幼兒157162人

小學1076所,在校學生413809人

普通初中381所,在校學生240781人

普通高中103所,在校學生134757人

中等職業學校91所,在校學生109592人

特殊教育18所,在校生2135人

從數據看,哈爾濱的初中生畢業後一半進入普高,另一半可能被職校接收,也可能走其他渠道,比如出國。另外,數量不說明質量。

2014年文化資源

圖書館71所

博物館(紀念館)30所

文化中心21所

電影院33所

體育場(館)20所

游泳館 45所

2014年醫療條件

38所三級醫院,其中35所是三甲。

二、與超一線城市相比

1. 財政支出

哈爾濱2014全年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為740.1億,上海2014年全市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一項就達到764.1億,三線的龍頭城市含教育經費投入的公共預算支出總數,與超一線城市一年的教育單項支出接近。

上海大量投入教育的好處,我作為小學生的家長有體會,比如免費午餐,再比如被選上管樂團的學生免費學習樂器,參加學校社團的學生免費學足球、跆拳道、美術、音樂等。最好的學校和老師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與教育需求多有關,另一方面離不開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很多三線城市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的原因除教師少工資低任務重外,還因缺少在職培訓的機會,這些都得靠政府完成。

教育投入差距的根源是經濟的差距。從數據能看出,哈爾濱全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650.7億元,威海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0.79億元,哈爾濱的教育投入多,其公立教育規模也比威海的大得多。而上海有公辦小學764所,公辦中學754所,民辦中小學287所,民辦學校分流了部分學生,公辦教育的壓力相應得到緩解。教育的多樣性也是三線城市無法相比的。

財政支持還體現在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上,以北京為例,中等職業在校生16540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8348人,而蘭州的兩項數據分別為6.96萬人和1180人。

2. 文藝演出和展覽

哈爾濱的文藝演出算是三線城市中較多的,以某演出網站的預售為準,從2015年12月22日-2016年1月(預售演出只到次年1月,再往後沒有了)。共有:

演唱會1場

音樂會3場

話劇歌劇4場(其中兒童劇2場)

曲苑相聲4場

那麼,與超一線城市北京相比呢?2015年12月22日-2016年6月北京共有:

演唱會30場

音樂會149場

話劇歌劇148場(其中兒童劇49場)

舞蹈芭蕾17場

曲苑相聲45場

其中還不乏許多國際等級演出。

除演出次數遠低於超一線城市,三線城市的演出及展覽中商業性質的少,公家的多,絕大部分由政府組織和主辦,純藝術欣賞的音樂會和畫展少之又少。另外,蘭州書法、國畫展多,可能與蘭州市的藝術品收藏規模有關,哈爾濱的運動賽事比其他兩個城市多,包括國際級和全國級的比賽,尤以冰上運動最為盛行,威海則是水上運動,可見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

3. 醫療保健

三線城市的醫療條件滿足所屬區域的衛生要求,其中兒童健康與保健系統稱得上完善。在2014年《蘭州市兒童發展規劃》監測統計報告中,可看到兒童接種與免疫工作卓有成效,個人認為是我國衛生事業值得驕傲的一點。

三、結論

從學校的受教育經歷和教育的社會文化功能兩方面來看,三線城市的落後顯而易見,媽媽再努力上進也改變不了上述事實。且家長處在同一種環境中,其教育觀念受環境制約,教育方法易改,觀念卻根深蒂固,一個觀念落後的媽媽無法做到科學育兒。因此除家長應努力提高自身外,我的建議有兩條:

1.以最大能量利用公共資源。

有的家長忙於工作或懶得帶孩子出去,節假日把孩子往輔導班一送了事,這種方法看似投入實則折損,折損了親子共處的寶貴機會。還有的家長眼光短淺,只看到成績,看不到綜合素質的前景。大城市中的優秀學生不僅是應試教育的佼佼者,同時也是興趣愛好、是享受生活的佼佼者,而許多小城市出來的學生受成長環境的限制,後兩項的發展表現不足。

資源少不該成為借口,要以最大能力去利用公共資源,資源越是有限,其價值越高。包括上比較好的學校,請好的輔導老師;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經常泡圖書館,觀看各類演出及比賽;多旅遊,長假去外地參加教育活動。

2.大量利用網路獲取信息。

網路基本不存在地區差異,三線城市家庭唯一能與大城市家庭比肩的就是利用網路獲取教育信息。看書必不可少,但網路能實現跨地區、跨文化、跨國家的交流,且快速便捷,家長應該掌握在網路上學習的技巧,通過網路獲得大量有效的信息來彌補閉塞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外再談點個人看法。教育發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國公立教育遭人詬病的部分,文中數據不過是很粗淺的列舉,相信教育部比我們更清楚,但為什麼問題得不到解決呢?也許就是因為教育離不開經濟,先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不平衡才有可能被解決。

最後,謝謝幾位朋友的邀請。

以上數據來自:

2014年威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威海市政府門戶網站

威海文明網 中國文明網威海

威海市體育局 歷史資料

威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醫療機構目錄

2014年12月蘭州統計月報

蘭州市統計局

2014年《蘭州市兒童發展規劃》監測統計報告

蘭州市統計局

2014年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蘭州市統計局

蘭州市體育局

蘭州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

2014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哈爾濱

哈爾濱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明細表

哈爾濱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A+醫學百科, 在線醫學百科全書哈爾濱市三級甲等醫院列表

哈爾濱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哈爾濱

體育館-中國哈爾濱

2014年上海市全年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使用情況表

https://www.czj.sh.gov.cn/zys_8908/czsj_9054/zyczzj/zdlysz20141/201510/t20151029_171408.shtml

上海市2014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情況表

https://www.czj.sh.gov.cn/zys_8908/czsj_9054/zfyjs/jsb/201509/t20150910_151082.shtml

2013-2014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


小時候,我是別人家的孩子,雖然爸媽基本不太關注我的學習,更不會像現在的家長那樣陪我寫作業,我還是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完作業,然後瘋玩到天黑。我愛讀書,媽媽會訂閱雜誌給我,家裡的書並不多,但是我每一本都懵懂的讀過幾遍,現在想來,無論將來學文科還是理科,讀書都是人生後勁的源泉。初中之前,我的成績都是班級前三名,而且我學習自覺,不用家長操心,生活樂觀、乖巧,同學的家長都很羨慕我們家。

但是,現在想來,那時候我的學習動力是很功利化的,就是想考滿分,想讓父母以我為傲,想收到別人羨慕的目光。爸爸媽媽沒有苛求我,但是他們會正面強化那種對我優秀的渴望,對一百分的嚮往,以及強調親戚同事們因為我學習好而對於他們的羨慕。正是這種「鼓勵」其實是我學習的壓力以及動力,而恰好或一定,很有效。我不怨他們,至少他們沒有用虎媽的方式對待我,而我也理解那是那一代人乃至現在這輩人慣用的教育手段,這種溫柔的挾持是獎勵的妙處。

我不快樂,35歲了,我無法走出別人的目光,幸福不敢追,挑戰更不敢迎接,害怕失敗,不敢有夢想。雖然我現在有著一份看似穩定、高尚的工作,但我知道,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現在的我有了一雙兒女,女兒5歲,聰明伶俐,我喜歡兒童教育方面的書,讀過很多,最受感動的是科恩的那本《無條件養育》,國內孫瑞雪的幾本也非常好,在教育子女方面,我有了另一番心得。我認為,無論我們資源的起點在哪裡,最重要的是目的。我認為,作為母親,幫助孩子插上一雙翅膀多看世界,從而邂逅她自己最大的興趣,鼓勵她堅持下去,最終以興趣為事業,那麼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當年我自己的高二文理分科,我在父母和大眾的看法下基於理科就業前景好而放棄了我鍾愛的文科,至今想來都是最大的遺憾。雖然後來我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可諷刺的是,我的本科和碩士專業都是我最最不擅長的應用數學,以至於至今都工作於痛苦之中,也毫無事業可言。

興趣沒有高低貴賤,不是那塊料不要硬上弓,我的一個表姐小時候特別不愛學習,就喜歡鼓搗小手工,無奈大舅媽逼她打她的學也完成不了學業。如果是我的女兒,我會非常高興,讓她就做她的手工,擴展這方面的愛好,至於以後到什麼程度,以此發展成什麼事業,那是以後的事,你們沒見過神級的手工作品?任何事情做專做精都是大師,錢財不過是副產品而已。

優秀太遠,也不是我著眼的地方,我雖然是三線城市的普通女性,但是我感覺我的育兒理念很先進,我希望我的兒女能敢於定義自己幸福的含義,敢於追求和擁有,不怕挑戰和失敗,不需要100分,也不需要別人的掌聲和喝彩,一輩子做一件喜歡的事,把它做精美,永遠保留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就可以了。如果真是這樣,那無愧於一個優秀的人了!


感謝大家的贊!因為我知道我這樣枯燥的答案大家肯定是讀完才給贊的,真的很感謝!

這一個月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剛剛也和提問的姐姐交流了一下我最近的想法。

打算過一段時間給自己的答案一個補充,把自己的思索寫在這個答案里。

————————————————————————————————————

本來打算睡覺了,畢竟明天早上5點要爬起來趕飛機,但覺得這個問題有意思也很有意義。

稍微談一下自己的想法,拋磚引玉。

1.自己了解的領域,給予孩子自己的見解但不強求。不了解的領域,要麼閉嘴;要麼深入研究過後給予見解。

(1)不懂請不要亂干預。

拿高考報志願這個事兒來說吧。舉些例子:

堂妹去年高考,考完之後報志願,她自己是個相對文藝的人,想學點文學藝術設計類的專業,但是在父母的強壓下,不管是學校還是專業都報的金融或者政法類。我跟我的伯伯、伯母也溝通過,發現其實他們對這些專業的具體內容方向並不是很了解,對課程設置以及就業方向也難有清晰的認識,只是聽說好就業。(這學期的舍友在武大讀數理金融,讓我對這個方向有了更多了解,比如說就業與發展軌跡、工作壓力風險等,也覺得目前的大學金融熱是挺悲哀一事情)

前幾天和基友聊天聊到了三年前報志願的事情,他說他特感謝自己老爸。雖然他爸爸對於高考、報志願什麼的都沒什麼了解,但是他爸爸在他高考前的半年做了非常詳細的工作。兒子可能考到的分數段能上的學校,學校的強勢專業,就業情況全部列出了清單。當那小子高考完看到他老爸拿出了自己準備了半年的清單,感動的淚流滿面,最後分數用得十分合理,也上了自己覺得還行的學校和專業。

我自己從高中開始重大的決定基本上都是自己決定了,本科的學校專業都是自己決定,大學裡的一些選擇也是自己想好跟父母去溝通,他們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但不會去起決定性作用,他們希望我去感受去思考來進行決策。雖然自己也走了不少的彎路,但我也覺得這邊風景獨好。

當然,市場經濟也需要宏觀調控,善良,誠實,道德底線從小還是要給孩子灌輸的,最好的灌輸方式就是親力而為。

(2)清楚自己的局限性。

我覺得您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經挺說明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了。我覺得真的很贊!

我父母大專畢業後留在西安這個二線城市,他們會把自己了解的認為有用的信息和資源給我,雖然老爸偶爾會希望我去怎樣,但也絕對不會去束縛我,他們會讓我去探索以後覺得沒問題就去做並且給予我他們的支持,因為他們倆認識到自己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這一點我一直很感激。

2.請不要輕信他人的建議,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其實很多人在給意見的時候並不是很負責任的,可能只是隨口一說而已。何況他們說這些的時候大多數要達到自己的一種滿足感。比如說我高中的時候,和一阿姨聊天,那阿姨使勁鼓吹我去美國上大學,說美國教育多麼優秀。後來一問她把自己兒子送去美國上高中了。她其實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在讓自己有一種滿足感,當自己做了某個決定的時候,會不斷的強化這種意識,說出來讓自己潛意識裡面覺得自己做的決定是對的,從而獲得一種很強的滿足感。我覺得凡事應該自己去體驗去感受,而不是聽一家之言。比如說,我一直想感受一下美國的高等教育是怎樣的,所以報名了學校的交換項目,大四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來感受了一下,沒有想像的好,也沒有那麼差勁。當然了,一家之言。

3.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對比;也別讓自己的孩子使勁兒跟別人比。做最好的自己。

跟別人比其實幸福感很低。高中的時候,特喜歡跟別人比成績,特想考過別人。其實幸福感很差,因為我的智商已經決定了我的成績有極限。到大學,想開了,根本不跟別人比了,因為有的時候真的沒法比。很多人很早的時候已經決定了他們在一些領域註定會比我強很多,所以我決定跟自己比,讓自己變得更好。比如說英語,我大學入學考試是我們班英語倒數第一,我很驚訝也很失落。我沮喪過,但我從不放棄,我告訴自己「種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或者是現在。」讓孩子跟自己比,每天進步一點,不妥協,不放棄。

剛剛看了很多答案,很多朋友強調了:「父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平台」

「平台」一詞本身的潛台詞就是有高低之分。

但是,為什麼非要跟別人比呢?我知道不去比很難。需要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

這學期有上信廣來教授的課,主要講論語與儒家思想,受益匪淺,儒家思想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進路,來讓我們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有一篇論文讀完以後讓我在這方面很有啟發,題目是:On Reflective Equanimity – A Confucian Perspective,作者是Kwong-loi Shun。

4.注意孩子素養以及交友。

(1)有一個遠方親戚每年過年都來我家,每次一定要提及自己的寶貝兒子學習多好,西安的幾所最好的初中全部給發offer。但13歲了行為習慣、禮貌素養真的極差,滿嘴髒話,情商極低,更可怕的是,他父母完全沒有想要糾正的意思。在我看來,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他已經廢了,無論他學習多牛逼。我希望30年後我能回這裡打自己的臉。

(2)注意孩子交友。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不是說讓孩子和學習好的或者家裡有權有勢的小孩多交往,而是和人品以及行為習慣好的。生活在怎樣的圈子裡對一個心智不是那麼成熟的孩子來說還是挺重要的。盡量去幫助孩子營造一個好一點的交友氛圍吧。

突然發現只能睡四個小時了,親,贊一個唄。

----------------12/10/2015----------------

5.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很多朋友給出的建議里都有多看書,甚至把數目都給出來了,真的太貼心了。那我就談談古人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後者吧。當然了,我們天朝很多的遊客已經把旅遊和購物畫上了等號,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我所說的行萬里路和這個並不一致。舉個栗子:

上個月去了墨西哥,因為這學期在美國做交換生,離墨西哥很近,就去走了走。一共八九天,一路上跟很多墨西哥人聊天,也跟各種遊客交流,思考了很多關於拉美的問題,比如說拉美遭遇的中等收入瓶頸;比如同樣是歐洲的殖民地,美國澳洲紐西蘭這些英國的殖民地為何比拉美髮達很多;在對比中感受到我天朝政府是如何的優秀以及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英語確實挺有用要繼續練習自己的口語... ...這些事情是我踏上那片土地之前不會去過多深入思考的。也認識了好幾個不錯的墨西哥朋友,我離開墨西哥以後大家還會互動一下,自己關於拉美的問題也會找他們交流一下。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展開我視野的方式,搭配著讀讀書,確實受益頗多,可能這些東西沒辦法用來變成鈔票,但當讀到有意思的書或者在生活中有不一樣的感受的時候,我覺得對我來說那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過幾年,我可能也會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也在想,究竟怎樣,才能讓他或者她有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偶爾會惶恐,覺得教育的責任真的太大了,怕自己承擔不起,轉念一想,做我能做的,做我認為合理的,無須惶恐,盡人事,聽天命。讓他們自己去感受這美麗的世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你是啥樣基本上你孩子就是啥樣。

或者是你是啥樣,你孩子就是你反過來的樣子。通常這是自我教育的結果。

我們村有個嗜酒成性的大爺,今年剛查出來肝癌晚期,天天哼哼唧唧也沒辦法喝酒了。

可是他兒子卻滴酒不沾。人家問他為什麼他爸喝酒他卻不喝,

他說他從未看到他爸喝醉酒打罵他媽和他,醉醺醺的醜態就夠(方言)的慌,自己從小就告訴自己不要喝酒,不要成為他那樣的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 不管你現在做什麼, 基本上都沒用。只是你圖求心安的無用功。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 :給他上,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好的學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282113/answer/36148992


許多年前我聽過這樣一個說法,說中國人對概率的信仰,如果是買彩票,假設有兩成概率能中,那覺得自己還挺有戲。但是如果做手術,大夫說有兩成概率失敗,一旦失敗就覺得自己倒霉,為什麼是我趕上呢。

精英永遠是少數的,但是你有了孩子,就覺得我的孩子要是能成科學家呢,能成奧運冠軍呢,能當大官呢,能做馬雲呢。可惜你本身不是科學家奧運冠軍大官和馬雲,甚至你親戚朋友同事也都是凡夫俗子,你只能按照你內心對於精英的理解去培養。

你覺得要優秀就要努力,想要成為畫家就要從小培養,你給孩子報了興趣班,他周六周日必須還要在完成作業之後學畫畫,晚上回家還要完成繪畫作業。要參加繪畫比賽,還要取得名次。孩子羨慕窗外踢球的小朋友,你狠狠的敲了他告訴他不能分心趕緊畫。

哦,也許你想培養的是足球明星,從孩子出生那天你盯著他的腳丫,覺得他的護球一定像亨利。於是你讓他天天訓練,每天要顛球多少射門多少,要去踢比賽還要有成績。學校放學了,隔壁的小朋友津津有味看著新買的漫畫,孩子羨慕他,可是你狠狠的敲了他告訴他今天的任務還沒練完,你要為中國足球之天亮而護球。

學畫的孩子可能有個足球夢,而踢球的孩子可能有個畫家夢。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創作時一定是全情投入藝術,他不可能是在想哎呀我畫了這幅畫能把多少畫家比下去。而足球更需要激情,射門前你更不可能考慮太多,我進了這個球能在射手榜前進多少位。

人只有在成功體會到價值的時候才會滿足,而不是我有一個高收入的工作我有優渥的生活可以為我換取到很多價值滿足的機遇——許多家財萬貫卻因為賭博吸毒輸的一乾二淨的人一再的證明了這一點,你有了很多錢,但是你並沒有感到有價值,你必須把它換成賭博的狂歡毒品的歡樂你才能體驗到喜悅,儘管它短暫過後是空虛,代價昂貴甚至生命。

是啊,去教會孩子體驗成長的價值一點不比優秀簡單,我相信很多的父母本身就活得沒有價值感。

我們可以調整作物的基因,去改變它的性狀,我們可以看著它一季一季從播種到成熟,可惜我們無法這樣教育。你改變不了他的基因,你也無法陪他一輩子——甚至你們在各自生命里真正能共處交流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並且隨著孩子成長,他註定會成為另一個人,一個越來越屬於他自己的人,他的世界裡會有越來越多你不曾了解的東西,可能你們連找一個共同話題都開始困難。

教育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充滿未知的事情,看了樓上很多答案都談到父母以身作則,談到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我想說一點,父母要自己活出價值,要會發現價值,要教會孩子體驗價值。

回到開頭的段子,我們常常說,要教育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可是人活著不都需要感恩么?那父母是不是本身就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就像彩票與手術的例子一樣,我們沒有看到的事情太多了。有多少孩子胎死腹中,出生不久就夭折。也許他有先天性的疾病,從此你們整個家庭都註定了巨大的付出。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了棄嬰,即便他是健康的,也許他來的不是時候,也會被拋棄。去年的《親愛的》《失孤》給了我們巨大的震撼,也許在你匆匆的腳步里的某個瞬間,就遇到了拐賣。

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的孩子有著成就的機遇,也有著不幸的風險,它們這些未知都是客觀在別人的生命里發生過的——它們都存在,如果你想迴避的都做不到能迴避,為什麼想期待的就一定要實現呢?

我很欣賞樓上有一句話,西紅柿就結西紅柿,蘋果就結蘋果,即使你不知道他未來是西紅柿還是蘋果——但無論是什麼,都是你的孩子。

難道這不值得珍惜嗎?

我們常常用一個比喻,一個嬰兒它的一生,還是一張白紙。在許多人眼裡,白紙就是零,白紙就是發令槍起跑線,白紙就意味著可以誕生偉大的創作,可以是蒙娜麗莎可以是命運交響曲可以是紅樓夢。

但白紙本身不就是價值嗎?它純潔無暇,安安靜靜的在你面前,本身就是價值。

你的孩子從母子平安,到沒有遇到先天的疾病,後天的不幸,他平平安安的來到世間,安安靜靜的長大,這不就是價值嗎?

如果他痴迷漫畫,甚至信手塗鴉,這不就是價值嗎?如果他痴迷足球,甚至不知疲倦,這不就是價值嗎?

我不排斥優秀的積極意義。優秀是什麼,大概是一張通行證吧。它重要,但不意味著全部。

一個真正的將軍,回首自己戎馬生涯,他不會認為此生的終極意義,就是為了軍銜而驕傲,他會記得那些並肩作戰的戰友,那些在他身邊倒下再沒站起的人,那一場最艱難的戰役。他不會覺得自己是英雄,因為英雄早就留在了戰場。

如果這個例子離生活太遙遠,我們回看自己的學生時代,翻開過去的題,你發現很多都不會做了,很多課文你有印象,但是有幾句你也背不過了。老師反反覆復強調的解題思路,用俗話說,你都還給了老師。但是你永遠記得跟你一塊玩耍的同學,你幹了什麼樣的事兒挨訓,你喜歡過的男生女生。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父母離開了我們,我們的腦子裡不會是他們曾經罵過我多少次,還是曾經在我身上花了多少錢。你會記得,這道菜是生前他最愛吃的,即便你想起以前他們的那些嘮叨,腦海里從來沒有字句,只有他們的音容笑貌。

所以優秀,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好。但是生活,絕非僅僅生活在優秀里。

別人家的孩子始終是許多人接受的教育里的苦惱。比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很多信息,也會毀掉一些東西。我們遇到的老師在談到高考時,會告訴你,這可能是你人生最公平的一次機遇了——儘快它還是有這樣那樣的不公平。有比較就有高下,就有不公平。

所以我常常覺得,體驗大概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但每個人一生都有事情讓你喜悅,讓你滿足,讓你感動。體驗人生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幸福。優秀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體驗,但是不要用優秀剝奪了體驗。

願你的孩子茁壯成長,充滿收穫。


實名反對很多答案,尤其是以「普通的父母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真的很難」為開頭的。

首先定義一下優秀,題主說的優秀應該不止是說外在表現出的能力、職位、社會層級,而是包括內在的價值觀、性格、涵養。

如果只看外在,顯然擁有更多資源的成功的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更多,所以起跑線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小時候還在愁著學費賣力托關係想進一個三線城市的口碑小學的時候另一批小孩子已經輕輕鬆鬆進了私人學校雙語教學外加興趣培養和社交能力培養,然而這個卻可以後期補的,比如從小沒有資源學習鋼琴,通過前期努力考了不錯學校找了個不錯工作自己就可以學習了。(像許多老人家也在學,他們之前的生活更艱苦)所以教育這事不能爭一時,要長遠地看,還是內在更重要。

然而教育對內在就不一定誰資源多誰勝利了,我見了很多農村出來工作的孩子,性格很開朗、節儉、非常有責任感、善於分享、不自私也很有自信,普遍他們沒有受過非常細緻的家庭教育(因為家裡孩子都比較多,父母照顧不過來),但是他們在單位里工作勤懇,有一群合的來的對他們是依附關係的小夥伴,成家了的也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這些在我眼裡是多麼難得的優秀。尤其是接觸過幾個家庭優渥的孩子(有大學教授子女、某汽車品牌華東區大boss女兒等),同樣在一個單位,他們表現出來的自我防禦、偶爾出現的強勢、攻擊性,以及常常陷入的自我苦惱,這些也都是明顯的短板,如果沒有改進,那這些也將陪伴他們一輩子。

所以題主你看,在北上廣有許多大型的公司、機構、單位裡面有來自於不同家庭條件的人,他們歷經了前面或順暢或艱難的過程最終抵達了同一條船上,可是抵達後有人快樂感恩有人抑鬱不滿卻,這才是不同教育的偏差。

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智和識沒有落後許多可以後天勤奮趕上的情況下,人格才是重中之重,完整的家庭,真心的愛,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出的孩子不論在哪裡都會灼灼發光,吸引身邊的人與其為友。而這種教育條件是不管幾線城市只要用心經營就會營造出的。所以在培養優秀孩子的起點,幾乎沒有一二三線城市之分。


推薦閱讀:

為何近期父親濕透為兒子打傘和媽媽抱兒子的兩張圖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相比於歐美髮達國家,東亞女性是否承擔了更多養育下一代的責任?
有外遇的爸爸還是好爸爸嗎?
爸爸竟說為了事業出軌,感覺很陌生,作為女兒應該怎麼勸阻?
我是獨生女,今年20歲,父親是繼父,想和母親生二胎,我特別難過,是不是不正常?

TAG:家庭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小學教育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