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自然科學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巧合?比如牛頓萊布尼茨同時發明微積分等?
01-03
歷史的進程。
因為這是那個時代的問題,被那個時代解決罷了。
很多談不上巧合,是有先後順序的。我覺得原因有下:
1,自然界的原理是固定的,只要有足夠的頭腦和機遇,就有可能發現。這樣的人就比較多了,出現巧合正常。2,巧合發生在大家對一個話題很感興趣的時候。就比如微積分,當時對計算一個不規則面的面積極為火熱,很多人以能給出一個特定形狀的面的面積公式而自豪,所以有很多人思考,便很容易發生巧合。補充一點,牛頓和萊布尼茨的方法不一樣,而且,現在所學的微積分,大多數來自萊布尼茨,而不是牛頓
因為你在用英雄史觀看問題
巧合是一種必然。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前,先驅的學者已經把數學提高了新層次。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尤其重要,提供微積分思路的基本基礎。牛頓要比萊布尼茨先想到微分法,他稱之為流數。不過牛頓對流數的研究是基於實際問題的,在達到計算行星軌道的需要後,就不去繼續了。
有很多原因會導致這種事情的發生。歸根結底的原因是發明發現的傳播,傳承和認可都是需要時間的。而在這段時間內另一個人發現和發明。這個時候就認為是同時獨立發現的。
1.該研究是當時的熱點難題,所以很多人都在同時研究。其次是為了攻克這個難題的必備知識或者必要技術已經成熟或者一些特例已經發現,只是尚未歸納出更加普遍的理論。所以其實發現只是早晚的問題。
2.發現或者發明肯定是有先後順序,但是當時信息傳播速度遠不如今天,所以情況可能是A發現了,B比A晚一個月發現,但是A的發現還沒有傳到B這邊。所以最後產生的情況是,同一個理論或者技術在2個發現者周圍傳播開來並且被世人所認可,而在當地都被認作是始祖。
3.理論或者技術被某人發現或者發明了,但是沒有被世人所認可。有2種可能性。一是發現或者發明出來了,因為想自己獨佔,利用別人還不知道技術和理論,自己一個人往前沖,所以一直不公布。二是有的發現會過於跨時代,導致當時的人們並不能理解,直到後世重新發現才得以發揚光大。4.同樣是發現了一個東西,但是在技術細節上有差異。然而後發現者更加實用。以上4點能解釋為何牛頓萊布尼茨同時發明微積分。當時的情況是許多物理工程的問題需要微積分來解決。其實應該是牛頓先發明的。但是他一直不公布,想自己獨佔,這導致了1-2年後萊布尼茨又獨立發明了。雖然原理是一樣,而萊布尼茨的方法比牛頓的更實用。所以後世使用的都是萊布尼茨的方法。這也直接導致牛頓之後英國的數學一蹶不起。因為英國堅持使用了牛頓的微積分方法,而拒絕使用萊布尼茨的。至於關於以上4點,每點都有其他的例子來說明。
1.其實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發現屬於臨門一腳的類型。完全可能出現同一個人和他同時發現這個。但是他的廣義相對論就是跨時代的產物了。而這樣的狀況即便在現代也是存在的,因為論文發表是需要漫長的審稿的。有可能2個做同一個課題的組,1個課題的論文還在審稿準備發表,另一個課題的論文正好已經發表了。而雙方這個時候就算是獨立發現了。2.這個主要是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當時歐洲游都要一圈都要好幾個月。而且也不指望這個旅行者正好知道當時最前沿的科學。3.關於獨佔技術和知識,其實現在很多實驗室就是這樣的。深度學習,生物研究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至於研究太跨時代的話,例如群論的伽羅瓦還有遺傳學的孟德爾。他們的研究都是在死後10多年後才被人們重新提起並發揚光大的。而這段時期重新有另一個人發現也未嘗是不可能的事情。4.其實相當於是後發現者對在不知道已經有人發現的情況,順帶給優化了一下。
題主的說明很好的詮釋了「論個例的重要性」。好像一個例子就表示皆如此了一樣。
其實微積分不是憑空產生的。那個年代很多工程上的問題無法解決,催生了微積分的發現發展。
有需求
輻射而已,有句話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個人感覺冥冥之中有些信號會被人類中一些特定的人群接收,在遠古叫先知,在近代史叫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等等,當成天啟比較好。剛接觸網頁的時候,98年左右,我在想是否可以做一個網頁讓人發照片,說自己的心情,現在知道了,就是微博。然後我一直預感海南會有一波大的開發,結果幾年後果然海南地價大漲。今年我預感在未來3年內世界將全面進入語音時代,語音的識別率將在5年內達到百分之百,十年內將產生人工智慧雛形,人機溝通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夜深了我還沒有睡,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我腦海中出現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或者是做夢,或者應該寫本小說,或者能創業,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或創造出中國的操作系統及人工智慧。
各個區域是有足夠交流的,因而在同一時段這些區域的基礎(哲學,思想,技術,課題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有些發現具有必然性,只是以個別人命名。而神一樣的人往往能跨越時代有所作為,然後被忽略,直到基礎發展到無法迴避到這些卓見。歷史上的人嘛,有時看作智能演算法里的元就是了——運行到一定步數,總有幾隻螞蟻找到最優解,然而他們不必要被認為是英雄。
推薦閱讀:
※化學化工領域應該關注哪些網站?
※如何優雅的完成有機化學作業中豬一樣的底物的合成題?
※如何看待美諾獎團隊成功將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燃料?
※苯 甲苯 px對人體的毒性如何從生理上解釋?
※作為「合成公民」,有哪些重結晶經驗或者事例可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