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二戰時的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
如題。
二戰時主要交戰國里的三個海軍強國美國、英國、日本都裝備了這些類型的戰機。那麼,三個國家在設計和使用魚雷機、俯衝機的思路有什麼異同?科技樹是怎麼點的?從使用效率看來孰優孰劣?這些類型的戰機的艦載型和陸基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橫向比較的話,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各有什麼優缺點?如果有明顯的缺點,各國是如何改進的?另外:除了保證準確投放魚雷,有什麼其他理由讓魚雷機普遍飛得很低、很慢?
針對問題描述里的幾點說一下好了,先大致比較下這兩種飛機的基本特徵。
二戰的這些艦載機按發動機功率和設計時間來分,差不多是兩檔:1000馬力左右是一檔(比如TBD、SBD、九九艦爆、九七艦攻),打前半場;2000馬力左右的又是一檔(比如TBF、SB2C、流星艦攻),後半場基本上就是它們負責了。介於二者之間的,有的是前者的升級版(比如SBD-5),有的是後者的弱化版(比如梭魚、彗星艦爆、天山艦攻)。總體看下來,1000馬力這一檔的俯衝轟炸機掛500磅級別的炸彈比較容易,1000磅級別的會有困難(比如SBD就需要減少載油量);2000馬力這一檔的掛1000磅比較容易,2000磅相對吃力。對於二戰的航空魚雷(700~1000kg),1000馬力的魚雷機只能說是勉強帶動,2000馬力帶起來比較輕鬆。
在發動機水平類似、設計水平大致對等的前提下,魚雷機的掛載能力遠高於俯衝轟炸機。後者要承受俯衝時的大過載,需要很高的結構強度,死重吃掉了一大截載彈量(實際上早期俯衝轟炸機都是戰鬥機改的)。然而魚雷這東西又實在是太過沉重,到了二戰隨便一條都在七八百公斤以上,和俯衝轟炸機的載彈量相比多了一倍(美國)甚至更多(英日),機身死重差的再多也彌補不了這個差距。所以作為代價,魚雷機往往是編隊里拖後腿的那個,無論是速度還是航程。如圖(這個圖其實不是特別準確)。
(題外話,日本人雖然飛機設計水平一般,但是這三種飛機的性能指標搭配還是做的相當不錯的)
很自然的,魚雷機作為載重量最大的飛機需要最長的滑跑距離,飛行甲板尾端基本就被魚雷機佔滿了。而俯衝轟炸機需要的滑跑距離也不短,比如SBD-5在25節甲板風下需要570英尺的滑跑距離。二者衝突之下,一部分俯衝轟炸機往往就需要減少載彈量來縮減滑跑距離。太平洋戰爭前期美國航母上會有兩個俯衝轟炸機中隊,一個叫VB(Bombing Squadrons)一個叫VS(Scouting Squadrons),後者也就是偵察轟炸機出擊時一般只會掛500磅炸彈,有時候會多掛1~2枚100磅。而VB就會佔據比較靠後的位置,能夠掛載1000磅炸彈起飛。比如中途島海戰中攻擊赤城加賀的VB6和VS6兩個中隊共28架飛機,總計攜帶了11枚1000磅炸彈、17枚500磅炸彈和22枚100磅炸彈,從中便可看出符合上文描述的掛載情況。日本的情況其實也類似,九九艦爆可以掛載一枚250kg炸彈+兩枚60kg炸彈,總計370kg,參考SBD的情況,從重量上來看如果減油的話其實可以帶1000磅級別的炸彈,但由於需要較短的滑跑距離,載彈量就受到了很大限制。
【補充:二戰所有的艦載機,和陸地起飛相比都相當於輕載短距起飛(用現代的類比一下就是滑躍),前面所說的帶著吃力的這些東西,陸地上加長滑跑距離就輕鬆解決了。典型例子是JU87,1000馬力級別的發動機,機體結構很強同時載彈量又很大,但如果放到航母上滑跑起飛,再加上海軍飛機對航程的要求,載彈量勢必大幅縮減。】
俯衝轟炸機的主要優勢,一是高突防率,二是高命中率。高突防率不難理解,其攻擊模式決定了這是個很難命中的目標,大口徑高炮對俯衝轟炸機基本上沒效果;而機槍/小口徑機炮射程和威力均有限,能夠開火的時候對方往往已經進入穩定的俯衝姿態,對機體堅固的俯衝轟炸機,即使能連續取得命中也很難阻止其投彈。能有效對抗俯衝轟炸機的是37~40mm這個級別的高炮,能從足夠遠的距離開始射擊,且彈丸威力大,累積起來的傷害很容易就能把俯衝轟炸機徹底摧毀。但戰爭前期基本沒有這種東西,日本甚至到最後也沒研製出來個能用的;戰爭後期飛機性能也在提升,這一級別的高炮也開始顯得不夠用。命中率無需解釋,低空投彈本就是可以極大提升命中率的手段。突防率和命中率結合起來,俯衝轟炸機可以打擊海面上的絕大多數目標,航母也籍此真正擺脫了偵察艦/防空艦的地位。
【補充:這裡是指廣義上的俯衝轟炸,只要符合斜向靠近、低空投彈就可以算。而嚴格來說,只有俯衝角超過60度才算俯衝轟炸,更小的角度則可以稱作滑翔轟炸,比如TBF、梭魚這一類所謂「可以兼做俯衝轟炸機」,實際上都是後者。一般來說,俯衝角越大,命中率越高;投彈高度越大,命中率越低。標準的俯衝轟炸可以在小口徑防空武器的射程之外(1000米左右)投彈,精度損失仍在可接受範圍內;而滑翔轟炸必須要近距投彈才能有足夠的命中率,在戰爭後期戰艦塞滿了小口徑機關炮之後不啻於自殺。因此後來的攻擊機實際上是由俯衝轟炸機發展而來的,後面會提到。】
俯衝轟炸的劣勢,主要是對擁有較強水平裝甲的戰艦殺傷力非常有限(這裡主要指戰列艦和巡洋艦)。戰爭前期的1000磅級別炸彈,穿甲炸彈的最大穿深不超過4吋,半穿甲炸彈差不多減半,遇上炸彈甲板還會進一步降低(主要是會早爆)。更大的穿甲炸彈也只能勉強打擊舊戰列艦,對於新戰列艦普遍達到6吋級別的水平裝甲仍然顯得無力。對航母的打擊是另一個話題,我在別的回答裡面已經寫過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144558/answer/240558820),這裡就不多談了。
魚雷機的優勢和劣勢正好是俯衝轟炸機的反面。對大型水面戰艦來說魚雷是非常大的威脅,一枚就足以造成進水減速,命中數增多則更危險。與之相對,魚雷機的突防率和命中率都很低。魚雷其實是個非常精貴的東西,舉例來說二十年代各國的巡洋艦基本都把魚雷發射管放在中甲板,因為位置再高魚雷落水的時候就摔壞了(英國人就沒少干這事兒),其精密脆弱的程度可見一斑。航空魚雷雖然經過結構加強,但對投放時的速度、高度和姿態還是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想像一架速度很慢、低空直線飛行、機體強度又很一般的魚雷機,將其稱作活靶子恰如其分。為了有效覆蓋敵艦的機動範圍,魚雷機必須集群攻擊,大口徑高炮是其受到的主要威脅,有了vt引信之後更是如此。另外,航空魚雷受體積重量限制,速度不快,射程也不遠,命中率註定不可能高。但無論如何,魚雷是能夠確保擊沉敵艦的唯一手段。美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給絕大多數魚雷機都掛上了炸彈,結果目標往往傷而不沉,最後還是得改回魚雷。
具體的攻擊戰術上,魚雷機一般分成兩隊,從敵艦艦艏斜向切入,兩隊航向互相垂直。魚雷航向垂直於敵方航向,這是最有利的攻擊位置。敵艦規避必然是讓艦艏迎向其中一隊魚雷機,另一隊魚雷機就取得了最佳攻擊位置;而被規避的那一隊魚雷機也可以趁著敵方規避的時機改變航線,重新切入側向。俯衝轟炸機沒有這麼麻煩,其特徵是橫向精度高(直接由飛機航向確定)縱向精度低(因為需要掌握投彈時機),因此直接沿著敵艦航向切入並瞄準投彈即可。
攻擊機往往還兼做偵察機。傳統做法是以魚雷機偵察,英日都這麼做。魚雷機在無掛載的情況下航程更遠,且一般是三座,更有利於偵察觀測。美國人則用俯衝轟炸機進行偵察,其俯衝轟炸機從一開始就考慮了偵察任務(SB就是指ScoutingBombing),為此對航程做了特別要求,目的一是帶彈偵察,二是優先打擊航母,這與英日是不同的。
了解了基本特點之後就可以逐個分析了,先從皇家海軍開始。
給出一些載機數據:
皇家方舟號:
1939年8月:賊鷗18架,劍魚42架
1940年4月:大鵬8架,賊鷗18架,劍魚21架,海象1架
1941年4月:管鼻燕24架,劍魚30架
光輝號:
1940年4月:管鼻燕15架,劍魚18架
1942年9月:野貓23架,管鼻燕6架,劍魚18架
1943年7月:野貓24架,梭魚12架,海火10架
1944年4月:海盜42架,梭魚15架
1944年12月:海盜36架,復仇者21架
不撓號:
1942年5月:管鼻燕12架,大青花魚24架,海颶風9架
1943年5月:海火40架,大青花魚15架
1944年8月:地獄貓24架,梭魚24架
怨仇號:
1944年10月:海火44架,螢火蟲12架,梭魚24架
1945年6月:海火48架,螢火蟲11架,復仇者21架
看下來特徵還是很明顯的。對於英國航母來說,制空優先,魚雷攻擊優先。至於俯衝轟炸,是個可以「兼職」的東西。最理想的組合是一種戰鬥機和一種魚雷機,二者都可以兼職俯衝轟炸,次一級的要求是其中一種可以充任俯衝轟炸機,而專業的俯衝轟炸機則沒有必要。老實說這個思路還是挺超前的,但實際造出來的飛機一塌糊塗,這裡就不黑英國人了……
英國人對於俯衝轟炸的相對輕視,除去體釀惡或是因循守舊之類的原因(……),也與戰場環境有關。歐洲戰場的條件本就和太平洋戰場不同,對英國來說,來自水面的最大威脅是敵方高速的主力艦級破交兵力,需要動用主力艦直接反制,航母能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進行連續不斷的偵察,其次是廢掉對方的航母(當然德意都沒有),再次才是直接攻擊對方主力艦。持續的偵察行動會大大縮減航母可用於攻擊的飛機數量(所以美日都很少這麼干),而前面也提到了俯衝轟炸對於擁有良好水平防護的大型水面戰艦並不能造成決定性的損害,魚雷機就成了唯一合理的選項。再加上歐洲戰艦的防空火力普遍不強,我們就經常可以看到少量的英國魚雷機對敵方戰艦發動攻擊,對方減速進水乃至喪失動力之後英國主力艦才會動手。俯衝轟炸就很難取得這種決定性的戰果,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輔助攻擊手段,加上英國航母較低的載機量,又經常是單艦行動,自然也就催生了這樣的艦載機兵力組合。
然後談談太平洋兩岸的這一對。還是先給出載機情況吧,挑幾個有代表性的。
薩拉托加號:
1942年8月:34架F4F,37架SBD,16架TBF
1943年11月:37架F6F,24架SBD,18架TBF
企業號:
1942年6月:27架F4F,38架SBD,14架TBD
1942年8月:36架F4F,36架SBD,15架TBF
1944年10月:40架F6F,34架SB2C,19架TBF
埃塞克斯號:
1944年6月:42架F6F,36架SB2C,20架TBF/TBM:
1945年3月:34架F6F,36架F4U,15架SB2C,15架TBF
瑞鶴號:
1942年5月:18架零戰,18架九九艦爆,18架九七艦攻
1942年10月:24架零戰,22架九九艦爆,22架九七艦攻,1架彗星
1944年6月:11架零戰21(戰爆),24架零戰52,3架九九艦爆,20架彗星艦爆,17架天山艦攻
1944年10月:16架零戰21(戰爆),28架零戰52,7架彗星,9架天山
大鳳號:
計劃:24架十七試艦戰(烈風),24架十六試艦攻(流星)(+1架備用),4架十七試艦偵(彩雲)
1944年6月:20架零戰52,1架九九艦爆,20架彗星,13架天山
以43年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來討論。
觀察前期雙方的載機情況可以看出,相比美軍,日軍更重視魚雷攻擊。可以認為這是由九段作戰直接延伸而來,接近於水面炮戰的傳統思路。日本航母構想中的主要對手仍是對方的常規水面艦艇而非航母,從炸彈的配置中也能看出這一點。炸彈引信問題這裡已經寫過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144558/answer/240558820),而為了對艦(尤其對戰列艦)攻擊,日本航母上還會攜帶大量的800公斤穿甲炸彈由艦攻使用,比如翔鶴級就帶了足足90枚。而對面美國航母僅攜帶1600磅穿甲炸彈和2000磅通用炸彈各18枚,後者又通常只用於對岸攻擊,實戰中這些炸彈對艦攻擊的運用記錄極少。對於美軍航母來說,打擊對方航母是優先任務,攻擊主力一般是能對航母航空設施造成打擊的俯衝轟炸機,魚雷則基本上只起到掃尾的作用。
這一點從雙方艦載機的具體攻擊戰術上也可以看出來。日軍往往以艦攻和艦爆聯合攻擊,艦攻從敵艦艦艏的左前方和右前方進入攻擊航路,艦爆同時從敵艦艦艉切入。而美軍則先以俯衝轟炸機攻擊,癱瘓敵艦或對其防空火力造成足夠打擊之後再由魚雷機實施攻擊。由於這種運用方式和美國魚雷糟糕的可靠性(……),戰爭前期美軍魚雷機始終沒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戰果。
而到了戰爭後期,海戰的核心已徹底轉向航母對決,俯衝轟炸愈發重要,艦載機也隨之出現了合流的跡象。美國方面,TBF已經有了一定的俯衝轟炸的能力,前文提過了;而SB2C載彈量達到了2000磅,完全可以掛載魚雷進行攻擊。F6F可以掛載500磅炸彈,F4U則達到1000磅,已經追平了戰爭前期的俯衝轟炸機。而防空壓力也在同步增大,迫使戰鬥機比例迅速上升。到了中途島級上面,魚雷機已經失去了位置,艦載機主力由64架F4U和64架SB2C組成。戰後早期美軍艦載機部隊完全由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組成,後者進一步發展即攻擊機,這種組織結構一直延續到了噴氣時代。日本方面也是類似的,同樣出現了戰鬥轟炸機(雖然實際運用並不怎麼樣),以及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的融合也就是流星艦攻。實際上,隨著發動機性能的提升、機體結構的增強、有效載荷的上升,對於戰術飛機已經沒有必要特意強調是「俯衝轟炸」還是「魚雷攻擊」了。
俯衝轟炸機和雷擊機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後期美國航母戰鬥體系的完善。俯衝轟炸機生存率遠遠高於雷擊機,因為以2戰的防空指揮系統要擊中高速迫近的俯衝的爆轟機,難度非常的大。二戰防空火器成效率的3個前題是,發現---預判---火力。首先你要發現敵機,接著預判對方的攻擊方向,最後是發揮火力擊毀對方,在這點上俯衝轟炸機的優勢是全面勝過雷擊機的,這是硬體所導致的必然。
雷擊機最大的優勢在於魚雷的破擊效率遠高於爆轟,打擊對方都追求的是擊沉,二戰成熟的裝甲水密艙防護,使得想用爆擊擊沉一膄船,難度是很大的,而雷擊則不一樣,對船體的破壞是結構性的。
2戰後期美國一般首先是戰鬥機掃清對方空軍能力,然後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輪番掃蕩敵艦,主要作用是打散對方防空隊形,迫使對方個體機動,以及有效破壞對方的防空能力,包含防空指揮哨,防空觀察哨,以及敞開式的防空炮位。在很多時候輪番的機槍機炮以及高爆彈的掃蕩,對於敞開式追求火力密度的防空艦艇來說打擊是毀滅性的,一般可以消弱其至少55%以上的防空能力,這個時候雷擊機再進入攻擊航道,生存率將大大提高。對方應對效率也將大大降低。魚雷機飛行員都是很悲壯的~~ 天上戰鬥機攔截,海面上各種口徑的高炮機槍,在這樣密集的火力網之下還要降低高度、減速,才能夠正常地扔出魚雷,而最後還可能面臨魚雷機械故障無法命中或引爆的結果。完全就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博一個重創敵人的機會
不得不佩服當時飛行員的素質與勇氣,面對看得見的敵方的直接射擊或是近在咫尺的暴炸彈片,還是毅然的沖向敵艦。不過往往真是報銷一整個中隊都不能取得戰果。俯衝轟炸機說到底是當時攻擊缺乏精確制導武器的產物~魚雷機是空母娘出現後傳統武器魚雷搭上了新的載具一飛機,延伸了魚雷的攻擊範圍,希望魚雷也能發揮一彈換一艦的效果。
裝備:TBD「蹂躪者」的故事格魯曼TBF/TBM「復仇者」艦載魚雷轟炸機SBD勇者無畏――「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小史Ju-87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簡單的說,以二戰艦載俯衝轟炸機的載彈量和炸彈威力(大部分情況是250kg炸彈),雖然突防能力不錯,但是對付BB是明顯不足的,能造成麻煩但很難進行致命傷害。對付CV及以下的軍艦還是非常好用的,典型戰例中途島。不過面對光輝級這種裝甲CV就不是太夠看了,例如光輝號中了6顆炸彈依舊能自行返航。而魚雷機不同,如前面的答案所說,各國的軍艦包括BB對水線下防護都是不足的,而且魚雷的裝藥量相比航空炸彈要大很多,如日本91式3型航空魚雷裝藥量是240kg,而同期250kg航空炸彈裝藥量大約為60-80kg,這個威力就相差很大了。要擊沉數萬噸的BB,除了BB的主炮,就只有靠魚雷了(高腳杯不能上艦就不要提了)。典型戰例珍珠港,塔蘭托,大和及武藏的圍殲戰。
F4U:在座的的各位都是垃圾
我覺得是魚雷機怕戰鬥機,俯衝轟炸機怕艦炮。魚雷機坑爹的地方就是幾乎貼水面飛,速度減到200多公里,這時候對於低空的零式戰鬥機來說跟靶子差不多,高空投放魚雷會使魚雷損壞或者下沉。美國人中途島之後有點迷信俯衝轟炸機,後期日本人航空兵幾乎完蛋的情況,仍然選擇俯衝轟炸機搭配魚雷機。在後期掌握制空權後,魚雷機攻艦相對轟炸機還是更靠譜一些。
俯衝轟炸機是踹門的,炸防空炮,防空炮炸掉之後魚雷機才能發動攻擊。
魚雷機又低又慢就是 保證準確投放魚雷 ,後來點出聲自導科技就不用低空投彈了。
建議看一下《男人們的大和號【東映/戰爭片】戰後60周年紀念作品《男人們的大和號/YAMATO》VCD自壓【2005】_日本電影_電影_bilibili_嗶哩嗶哩》,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在敵艦的防空火網中俯衝,勉力抵抗敵軍戰鬥機,是很悲壯的事。
推薦閱讀:
※二戰時期日軍的翔鶴級航母為什麼只建造了2艘?
※既然飛機可以垂直起降(如F35b)那幹嘛航母還要造那麼長的跑道呢?
※噴氣式飛機可以設計成豎立起飛嗎?
※中國航母的甲板控制小組是如何運作的?
※從技術來說反導和彈道導彈反艦,哪個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