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除了是一個科研訓練的過程,對人生還可能有什麼影響?
補充:受評論啟發,想起來自己從本科畢業到博士一年級減了18kg【盯
再補充:受朋友圈回復啟發,比同屆PhD稍微年輕些的好處就是可以更無恥的賣萌了哈哈哈哈哈哈------------美國,本科(LA)-&>PhD(Seattle),CS讀博是賭博,不論是金錢還是時間,都是扔下去的籌碼。如果只考慮短期(畢業後)的影響,得到的回報,也許是教職Market上的Star,也許是工業界Research Lab,也許是普通的程序員工作,也許是樓上說的各種【讀博之後的出路】
然而長期而言,讀博這樣長(4-10年)的時間對人的影響並不僅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有可能增強Critical Thinking(同意@Ling60),身邊的PhD有可能會更在意一件事情背後隱藏的問題。
有可能更憤世嫉俗(例如讀到得到的不負責任的paper review會想這些reviewer都不帶腦子來嘛)。有可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工程(在現實中可行)或者科學(真空中的球形雞)問題。有可能鍛煉抗壓能力(同意@張燃),讀博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最後都壓在自己身上,挺過去。我個人認為,讀博最重要的是這段「漫長」時間帶來的可能性,還有在這個身份下遇到/結交的人們帶來的可能性。
PhD這個身份並不僅僅是如 @Rich 所說的「出去混別人買你的面子」,更多的是相同身份下PhD之間會多一份認同感【大家都是做研究的所以有互相討論的可能性】,還有外界對這個群體的評價【博士做的研究會更深,值得一聽】。當然,也會有那種【啊這孩子讀到博士一定學傻了】的評價。但是我們希望結交的人自然不是這種。
行業會議,商業論壇,甚至LinkedIn上發出好友邀請,PhD Student/PhD Candidate/PhD都會成為一份背書,從而帶來更大的可能性遇到希望遇見的人。遇見只是第一步,如何結交,合作,那又是和你本人的性格/能力不可分的了,上面提到PhD能帶來的影響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漫長時間帶來的可能性有很多:
在讀PhD的時候當然要做研究!一個聰明人在一個領域深耕數年甚至數十年,帶來的突破會帶動之後很多人做出工程貢獻。創業的人也不少。
可以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結合,我系Prof. Shwetak Patel就是在讀PhD的時候開了公司,後來賣掉,過上了人生贏家的生活【Tesla出Model D的時候第一批被邀請預定】當然也有不太相關的【比如讀化學的去搞賣車業務……】但是生活也是很重要的!
【安利一下UW CSE,西雅圖炒雞適合生活,CSE的氛圍既逗比又溫暖請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的 CS 在美國是什麼地位的? - 張驍懿的回答】雖然好轉了很多,但還是會有很多人默認PhD就是學學學,研究一日復一日,沒有自己的生活。其實很多PhD在這些年的閑暇時間裡培養發展了自己的愛好,比如Hiking,極限運動,攝影,去朝鮮搞Hackathon【Will Scott學長】
還有!吃!做!拍!現在倫敦時間早上8:41,我會告訴你我已經自己在辦公室做了一個半小時的modelling了嗎?隨便吃兩口鳳梨酥就當早餐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成為最早進入這棟樓的人了,進門時還順便去實驗室看看爐子的溫度對不對。。。
前兩天也是做modelling做到半夜2點,不過那天是吃過午飯才來上班的。
我真不是那種特刻苦的人,只是上下班的時間非常隨性,導師只看結果,只要能弄出東西來,你愛來不來。然後就是開會不要遲到。。。
這個PhD已經過半,心裡有點著急,因為自己是那種人受不了身邊的人比自己還優秀的人,奈何別人做出來的東西看著都那麼順眼,而自己這一年半,就做了個shit。有時候導師表揚我兩句心裡都發慌:您確定我做的這破玩意兒能發paper?
I f**king despise my work.
所幸是在英國讀博,英國的PhD有一個好,就是讀得比其他任何國家的PhD都快,但是研究的問題啊,都too complicated, sometimes ridiculous。人生有太多事去做,用三年拿個doctoral degree,其實挺值得的,幫我們這樣不想一輩子搞研究的人省了很多時間(BTW,英國碩士也只有一年)。
回到說這一年半我有什麼收穫,最大的感覺就是人要對自己負責。因為真的是沒人管你科研進度怎麼樣,沒人關心你實驗順利不順利,沒人告訴你應該學習什麼軟體。態度方面,讀博讓一個人學會: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yourself.
但這裡的人都很友好、熱情,只要你尋求幫忙,他們就會把你的事,當自己的事一樣去解決,還事無巨細地給你解釋。所以,在這邊讀書,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問題,一定要張口問。所以,在能力方面:
讀博不僅僅訓練一個人的科研能力,更訓練一個人調動和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的能力。
身邊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博士後,個個都是做事雷厲風行,思路開闊而且樂於助人,從他們身上能看出讀博給他們事業上的助力。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其實用人生短短几年讀一個博,畢業了,這個project也就結束了,但在完成這件事的同時,一個人被塑造成:
對自己負責不找借口,結果導向不唧唧歪歪,執行力強不拖泥帶水的人。
這些才是終身受用的技能。
很奇怪為什麼樓上說讀博減肥,難道讀博這幾年不是男人開始發福的年齡嗎?從出國以來,我已經增重30斤了啊!而且頭髮也愈加濃密了呢。
滾去做實驗。
評價一個博士生的標準很多,博士生的成功也有很多定義。除了科研訓練,竊以為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以下這幾點:
科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不遵循科學方法的研究,不是科學研究;會編程序的是程序員,會做實驗的是實驗員,能提各種想法的是發明家,能使用現有方法解決問題的是工程師,只有提出新方法、用程序實現、經實驗驗證有效、最終解決了問題的才是工科PhD。支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是形式科學;
沒有數學模型的工程論文,不是高質量論文;想做好工程類PhD必須精通數學,想做好數學類PhD只能求助哲學。學習是一種態度,自學是一種能力;懂得越多,就發現不懂的越多,做人要低調;不能捏造數據,更不能把論文題目下方當成感謝欄;一個PhD的研究成果與人類浩瀚的知識寶庫相比,無異於滄海一粟,甚至不到一粒。
對於我來說博士只是一種訓練,一個相當於訓練senior manager的訓練。寫proposal,申請funding和fellowship,實驗設計,搜尋資料,動手做實驗,分析結果,寫paper,參加各種會議做presentation,帶學生,做TA。這完全是一個系統的從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交際,表達的全方位訓練,其他地方你根本得不到這種全方位高強度的訓練。這些東西很多是我們叫做soft skill,是可以轉換到所有其他行業的技能,比如說寫paper,做ppt,演講,critical thinking等等。很多人把讀博想像成一個在一個狹小領域埋頭苦幹雙耳不聞窗外事刻苦研究的一種狀態。其實真的不是那樣。那你說phd訓練完了可以做什麼。我說可以做很多東西。就拿我身邊朋友的例子來說明吧,都是生物醫學相關專業。一哥大生物phd畢業去了wall street做analyst。另一個哥大phd去了UPenn law school拿了JD現在在做layer,一哥們也是哥大去McKinsey做associate,另一個哥們去做scientific writing。還有朋友去製藥公司,有人做postdoc。所以phd不止是做研究這麼簡單
最直接的是邏輯思維的養成、習慣和應用。簡單來說就是開始對周邊的事務、事件開始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critical thinking),同時關注細節。可以一定程度減少被騙,能夠更多的獨立思考。但是也有可能會被人說,鑽牛角尖,不通人情等等。
常見對話:
-『這東西好,吃了增加免疫力』,-『為什麼?』-『專家說的』
-『哪個專家,哪地方畢業工作的?』-『。。。『
-』他們發paper了么?發在哪個期刊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你讀的什麼博士,是不是受到了高水平的思維和技能訓練。二是你在的社會各行各業處於什麼發展階段,是否需要大量這種人。
在中國這兩方面因素都很弱。還是個追求卓越的過程。
享受校園生活,相對安靜純潔些吧。暫時不用考慮「現實」,無憂無慮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能是被逼無奈做)對某個領域前沿的東西了解一些。參加會議的時候認識某個領域的大牛也是受益匪淺的。
記得去年到某銀行面試的時候,終面是一群領導,大家都異常嚴肅。問到我,你覺得對父母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忽然略有感觸,我一改話風,說:都說不孝有三,讀博為大。求學很多年,父母一直在付出,卻沒有什麼能報答的,很慚愧。。。
回答答主的問題,讀博,意味著求學生涯很長,家裡沒有任何壓力的話還好,否則肯定有影響,工作,結婚,生子,步調都比別人慢。
至於說學術能力什麼的,取決於你跟的團隊和個人努力程度吧。很多人提到了,不說了。二十幾歲,能站在人類社會(在某個領域的)知識積累的前沿甚至巔峰,能體會(或者仰望)一下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識的極限水平,能感受一下人類知識的某個邊界,運氣好的話甚至偶爾還可以稍微的、那怕一小點的拓展這個邊界,也算是一種種很酷很奢侈的體驗吧。
我最深的感觸是對身體有影響。
我一個師兄,得了腎衰竭,讀博期間發的病,三年博士,倒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醫院。後來換了腎,熬了半年還是過世了。我一個碩士女同學,讀博的時候發現得了腦癌,她懷孕了,堅持生下孩子,沒多久也去世了,她只讀了一年半。出了這兩個悲劇之後,我讀博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堅持隔天跑步。我們的口號是:你可以讀碩士、博士,但千萬不要讀成烈士!------------------------------------------------------------------------------有人說女孩子讀博嫁不出去,對此我沒有感覺。我們那個班,三十多個人,女的一半。畢業的時候,所有的女生都找到了另一半,要麼結婚了,要麼訂婚了, 要麼有了男朋友。抱著孩子拍博士畢業照的也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沒錯,我家大萌就是讀博的時候生的。順便說一句,我認識萌爸的時候,萌爸碩士在讀,我小本科生;現在我博士,萌爸碩士。我們生活得很不錯。只不過在某些時候,我們會爭論一些問題,非專業領域的,我們的專業不同。萌爸說不過我,我的記憶力是很強悍的,於是萌爸只能悻悻地說:女人果然不能讀太多的書。我家大萌現在是十萬個為什麼,他問的人是我。有一次我問大萌,為什麼不問爸爸。大萌說:媽媽你是博士,什麼都知道。爸爸才是碩士。萌爸樂得把大萌和他的一大堆問題拋給我。說真的,寫論文可比回答大萌的問題輕鬆多了。讀博對人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從21歲變成了26歲。
更嚴謹吧。沒有引參考文獻的科普文章我再也不相信了。
有可能禿頭,影響也蠻大的
有一顆強大且獨立的內心;
有一套全面且深刻的思維;有一種緊迫且淡定的執行力。——論博士生的自我修養是對意志力忍耐力的長期持續的考驗。
有充分的時間去認識和分析自我。可以充分培養一種興趣愛好。"在這世上有種幸運,其實說穿了就是在最合適的時間,恰好置身在最合適的地點,有種靈感,其實說穿了,就是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而人只有把野心、目的、計劃完全拋掉,只有在大嘆不妙的黃金時刻,把自己完全放掉,才會有這兩種好事降臨身上"-《項塔蘭》
在我看電影《黃金時代》的時候,感嘆蕭紅一生的顛沛流離,我所不解的是,為何為了生存,為了保障能有個安靜的寫作環境,而不得不依附於一個又一個男人的蕭紅,如此困頓難捱的時刻,居然感慨了一句,這是屬於我的黃金時代。
而現在我開始有點明白了,越是遇到各種不妙的境況,心裡咯噔一下的時候,反而視野更加清明,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明白所謂的野心和計劃都多麼的虛幻。在困窘到無法迴旋的境地,反而對眼前的事情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不然,除了這些事,我還能做什麼呢?
這真是屬於我的黃金時代。 @JoChen可以通過eb1拿到快速綠卡。
可以通過千人計划去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分分鐘做副教授。還有很多別的。我就不說了。
免得你們這些沒讀phd或者讀了phd和我一樣沒出息的,嫉妒。
哼。(naive)。可能會謝頂
老個五到十年
關於負面影響,可以參見這個答案:耶魯大學 Yale 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的計算機博士 offer 該選哪一個? (已排除麻省理工 MIT ) - grapeot 的回答
概括地說就是- 時間成本太高
- 綠卡可能沒有master快(按5~6年畢業計)
- 培養目標過於單一,造成除System等少數方向外,工業/編程能力和情商弱化
- 初期人脈偏學術界,如果不做學術比master弱
關於正面影響,其實我一直在尋找但沒有找到太多。。目前的感觸是:
- critical thinking的習慣,思維效率更高。人類的思維中有很多常見的錯誤(詳細列表:Cognitive distortion),讀博尤其注意訓練注意避免這些錯誤,所以思考效率較常人較高。很多事情不用吃第一次虧也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
- 表達能力的提升。這個主要是因為(我的)導師拉funding很牛,跟管funding的小本們幾句話就可以把一個超級複雜的問題講得通俗易懂。所以跟他學了很多這樣的技能。這在任何領域都是非常關鍵的。
推薦閱讀:
※自己辛辛苦苦寫的代碼因為同事寫的更好而被刪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google scholar引用率偏高?
※中國的科普教育和外國相比存在怎樣的差距?
※在地質學研究中,你都見過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神操作?
※有哪些無用的論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