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軟會為蘋果推出 Office 軟體?

微軟是不是2呀,給敵人手裡送炮彈的行為他也幹得出來?office基本是微軟一家獨大,本來買iPad是無法辦公的,現在可好了iPad可以辦公了,那微軟的surface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不是自殺行為嗎?


從Office發展史可以看到,Office 系列組件的第一次成功(MS-Excel)就是在蘋果上

下文是一篇大約寫作於1995年的老文章,講述的是 MS-Office 的發展史

來源:星星點燈

本文來源於《電腦報》

軟體風雲——Office發展史

翻開還帶著些許墨香的《電腦報`94合訂本》,不由得把《軟體輝煌》那篇連載傳奇又細細地讀了一遍,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油然而生。

軟體王國的曠世奇才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號令 MS-DOS「過關斬將」,呼風喚雨,鑄起一座輝煌的豐碑。然而,嚮應用軟體的進軍卻命運多舛,一再受挫:第一波,高擎Multiplan大旗,首戰電子表格 VisiCalc 軟體,卻不料身後 Lotus 1-2-3 異軍突起,只落得丟盔棄甲「敗走麥城」。第二波,苦心推出 MS-Word,直逼字處理盟主 WordStar,沒想到又被 WordPerfect 坐收漁利「火燒連營」。直到最後,仰仗 Windows 之虎威,才如願以償地讓 Excel 和 Works 登上「王位」。

這一段往事,技術戰商業戰風風雨雨,時而伴隨狼煙四起,時而攪得周天寒徹,細嚼起來,倒是很有一番滋味。

突然間,想起了《電腦報》社與美國微軟公司聯袂發起的「中文版 MS-Office 徵文」,筆者自度無此功底,不敢斗膽揭榜應對,只得再續它一篇傳奇,為那些不太熟悉的讀者們,講講Office里的 Word 和 Excel 以及更早的 Multiplan 來龍去脈,講講 VisiCalc、Lotus 和著名的 WordStar 若干逸聞,講講那些大多由「孩子」們創出的業績弄出的紛爭。題名《軟體風雲》,以便與去年的《軟體輝煌》遙相呼應。

話說1982年初春,微軟的員工笑逐顏開,搭載IBM PC航船出海的戰略初戰告捷。除了 MS-DOS 如日中天之外,微軟的觸角已伸入到諸多語言領域——BASIC、彙編、FORTRAN、PASCAL……,公司巨大的盈利使比爾·蓋茨的照片第一次上了《財富》(Money)雜誌的封面。

比爾的秘書,人稱「微軟慈母」的露寶(M.Lubow),一面興高采烈地把雜誌分發給每位員工,一面向著比爾打趣道:「你看起來好瀟洒好英俊!」「真的嗎?我是不是顯得太年輕?」「你本來就青春年少,不過才27歲!你們都是些孩子嘛。」

那天晚上,露寶領著這群疲憊不堪的「孩子」們走進了一家酒吧,準備小酌慶賀一番。

「小姐,請來一杯啤酒。」比爾擠到櫃檯旁,靦腆地開了口。

「對不起,」招待小姐一反殷勤常態,從頭到腳,把比爾看得一愣一愣,「按照美國的法律,未滿20歲的小孩是不能飲酒的。請出示您的身份證!」

露寶和夥伴們笑得前仰後合,「小孩」頓時臊得面紅耳赤,微軟的董事長的確是太年輕了!

露寶當然還記得6年前發生的那件往事。當時的微軟,僅有區區6員大將,業務剛剛上路。時年42歲的露寶,從報紙上看一則招聘秘書的啟事,決定闖去試試運氣。剛從斯坦福大學畢業被招聘進微軟的程序師伍德(S.Wood),自告奮勇「冒充」總經理,拍板敲定這位4個孩子的母親成為微軟的第7名員工。

「董事長外出了,任何人不得隨意進入他的辦公室!」伍德一本正經地叮囑道。露寶點頭記下自己的職責,卻不明白這家公司究竟鬧的什麼名堂。幾天下來,看著這些孩子一刻不停地敲打鍵盤,然後抱出大疊大疊的紙讓她收好,終於讓她弄懂了一個道理。晚上回家,神秘兮兮地對先生說道:「告訴你什麼叫電腦軟體——那就是一大堆有記號的白紙!」她先生卻不以為然地告誡說:「千萬注意,也許到月底他們根本開不出工資……」

第二天清晨,露寶氣喘噓噓地跑來向「總經理」報告:「不好了,一個小孩突然闖進董事長的辦公室,不知道要幹什麼……」「你胡說些什麼?那是我們的董事長。」「什麼?他就是比爾·蓋茨?」露寶張開的嘴再也合不攏。她至今還是不懂,這些個嘴上無毛的孩子,怎麼就忽然間把公司變成了「巨人」?

微軟的「孩子」們可不想就此止步,年輕人張開幻想的翅膀,比爾·蓋茨又開始「想入非非」,暗自策划了一個新的戰略——策馬揮戈,攻嚮應用軟體的廣闊天地。他的第一個目標,瞄準了不可一世的 VisiCalc 電子表格軟體。

80 年代在蘋果機上成長的中國電腦玩家們,多半都知道 VisiCalc。當年的中學生,有的甚至還在「第二課堂」上親手試用過這種新奇的電子表格。

與 VisiCalc 相關的又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故事恰好發生在露寶加入微軟,比爾·蓋茨還無暇顧盼應用軟體的時候。

1977年,正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的碩士研究生布里克林(D.Bricklin),26歲的毛頭小伙,煩透了導師布置的那些課外作業。其實,作業無非是計算填寫一些單據、賬目和統計表格。一支鉛筆、一個計算器加一張畫滿表格的紙,單調重複的工作毫無樂趣又容易出錯。好在布里克林剛剛學會了 BASIC,於是偷偷溜進機房,在 DEC 小型電腦 PDP-10 上寫了個小程序,輕而易舉地做完了每天繁重的課外習題。

布里克林禁不住得意地把「秘密武器」嚮導師炫耀,教授覺得這也許是個有發展前途的好主意,鼓勵小夥子找個軟體公司求得幫助。布里克林有了寫在紙上的程序,卻沒有自己的電腦,無法繼續把它改寫成實用的軟體。適逢一家「個人軟體公司」剛剛開張,老闆費斯特拉(D.Fylstra)一眼看中製表程序的商業價值,慷慨借給他一台真正的個人電腦——APPLE II。工商碩士捧回電腦如虎添翼,僅用了一星期時間,他就改寫完成第一個電子表格軟體。這一點,似乎與後來的中國小夥子朱崇君很有相似之處:朱崇君開發 CCED 純屬意外,年齡也只有22歲,他在清華大學讀的也是管理方面的碩士生,寫作 CCED 第一版用的語言同樣是 BASIC。CCED 雖然屬於字處理軟體,但它的後續版本,已融進了類似電子表格的計算功能。

布里克林當初的構想並不複雜,他只是把畫著縱橫交線的空表格搬上屏幕,然後就向每個格子里填充數字。在屏幕上方,橫著標記 A B C D 等等,豎著標記 1 2 3 4 等等,每個格子即被定位為A1 A2...、B1 B2...,如此而已。不過,數據的橫、豎計算和匯總,全由電腦自己去干。這種電子表格軟體的最初版本,大約每10秒鐘能夠計算50個格子。

布里克林畢竟不是玩電腦的行家,他又找來自己的贄友、編程高手弗蘭克斯通(B.Frankston),幫助他用彙編語言寫成真正的商業軟體。兩人一合計,給這個軟體起了個「VisiCalc」的大名,「Visible」是「可視的」而「Calculate」是「計算」,兩單詞斬頭去尾再疊加,所謂VisiCalc」,即「可以看見的計算」也。年輕的朋友當即決定合夥創辦一家「軟體藝術公司」,專門製造VisiCalc。為了回報費斯特拉的提攜,VisiCalc 的銷售則全部委託給個人軟體公司。

費斯特拉使出渾身解數,1979年10月,把 VisiCalc 正式推向商業市場,一開始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反響。就像 MS-DOS 靠 IBM PC 走紅一樣,VisiCalc 的崛起,完全得益於 APPLE II 的鼎力相助。由於 VisiCalc 最初開發於 APPLE II,蘋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這個簡單的小玩意。誰知道此產品漸漸得到廣大商業用戶的青睞,不到一年的功夫,一步登天變成個人電腦歷史上第一個最暢銷的應用軟體。反過來,VisiCalc 也促成了 APPLE II 的銷售,人們成群結隊湧向商行,指名道姓要 VisiCalc,捎帶著也買一台「蘋果」。到了1980年,居然就有2萬5千台 APPLE 機被主要用來執行這種電子的表格,佔到蘋果公司總銷量的20%以上。VisiCalc 堂而煌之地與蘋果機結成了「最佳搭擋」。

費斯特拉看見一派大好的形勢喜出望外,後來連公司的名號都被他改稱為 VisiCorp,直譯有點可笑──「看得見公司」。1983年初,VisiCalc 的銷售量突破50萬套之巨,布里克林自辦的企業也已發展為員工百餘人、年營業額高達千萬美元的軟體製作公司。

可惜布里克林的眼光看得不夠遠,他沒有緊接著開發出 VisiCalc 的 CP/M 版,給別人留下可乘之機。要知道當時居8位機泰斗地位的 CP/M 操作系統還控制著半壁江山,一家名叫 Socim 的軟體公司快速作出反應,乘勢推出與 VisiCalc 功能幾乎完全類似的「超級電子表格」SuperCalc,把 CP/M 的領地盡收囊中。

商場如戰場,這就是比爾·蓋茨決心進軍電子表格時所面對的商場態勢,似乎凶多吉少,前途未卜。微軟在技術上若不能蓋過 VisiCalc 和 SuperCalc,絕對不會有成功的把握。

沒有金剛鑽攬不下瓷器活,開發第一流的電子表格需要頂尖的軟體人才。已經把總部遷到西雅圖的比爾·蓋茨,把搜尋人才的目光重新瞄向西南,定位在加州的矽谷里。

在舊金山以南,從帕洛阿托到聖克拉拉,電腦公司各路諸侯雲集。矽谷中依次排列著英特爾、蘋果、施樂、惠普……,大大小小3500家高新技術產業,可謂人才濟濟,藏龍卧虎。然而,最令比爾眼饞的還是施樂公司在帕洛阿托的研究中心 PARC。

《軟體輝煌》曾經提到,PARC 是圖形用戶界面GUI的始作俑者,它發明的 Smalltalk 語言正是微軟 Windows 之鼻祖。事實上,PARC 擁有的最寶貴財富是一批真正的軟體天才。70年代初,施樂提供極優厚的實驗條件,吸引了約100多名科學博士和電腦專家來到該公司報廢的西海岸實驗室。在那裡,這些世界一流的學者們斜靠在地上的麻袋上,周圍放滿了黑板,幻想著未來電腦的發展方向。他們創造了所謂「圖標」(Icons)的概念,創造出世界第一台個人電腦「阿托」(Alto),比喬布斯在汽車庫造出「蘋果」早5年,微軟發家前比爾·蓋茨為之寫作BASIC的牛郎星(Altair)電腦當時也還未出世。遺憾的是,施樂公司沒能竭力把他們留住,80年代個人電腦業界重要的人物,大多出自於PARC這所「黃埔軍校」。例如,創立乙太網標準和 3Com 公司的梅特卡爾夫(B.Metcafe)、阿杜比公司和桌面排版系統的創業者沃洛克(J.Warnock)、被公推是窗口和下拉式菜單發明人阿倫·凱(Alan Kay)以及為蘋果公司發展Lisa電腦建功立業的狄斯勒(L.Tesler)等等。

以微軟的實力和比爾·蓋茨當時的名聲,要想從全美第一流的研究中心裡「挖」走其中的任一位恐怕都很棘手。哪知天隨人願,一位名叫西蒙尼的 PARC 博士級大師,竟「自投羅網」,主動投進了微軟的懷抱,讓「孩子」董事長好不開心。

西蒙尼(C.Simonyi)早年先後就讀於加州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自1972年起任職 PARC。據說,他才是第一個在軟體中採用滑鼠器和 WYSIWYG(所見即所得)方法的程序師。正當比爾·蓋茨決定為電子錶軟體尋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時,西蒙尼驅車來到了微軟。他和比爾一見如故,僅僅交談了5分鐘,就毅然做出「跳槽」決定。「看到比爾,我就知道千載難逢的良機來了。」西蒙尼後來回憶說。

返回PARC,一位要好的秘書關切地詢問他準備「跳」向何處,西蒙尼笑著給了她一本通訊錄。秘書從頭到尾一直翻到最後一頁,才找到了 Microsoft 的名字,比爾·蓋茨沒戴眼鏡的照片使他更像個未出校門的中學生。「西蒙,」秘書鄭重其事地勸告說,「可不敢拿前途當兒戲喲!」西蒙尼不置可否又笑了笑,卻義無反顧地辦了離職手續。

事實證明,西蒙尼的決策何等英明,而他的到來,對微軟當前電子表格軟體乃至今後的 Word 和 Excel 又何等重要!西蒙尼走馬上任,承擔了微軟第一個應用軟體主持人的重任。比爾把這個構想中的電子表格命名為「Multiplan」。Multi 是「多重的」而 plan 是「規劃」,微軟的電子表格必須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工作表功能的多種用途。

「Multiplan 的目標是戰勝 VisiCalc,」比爾對西蒙尼說道,「 它將成為所有個人電腦最主要的電子表格,因而必須要在 MS-DOS、CP/M、Apple DOS和UNIX 等不同的操作系統下執行。我希望您能用C語言來設計。」

以比爾個人的好惡,他非常討厭 VisiCalc 用A1、A2B1、B2來表示格子的辦法,他讓西蒙尼用 L1C1、L2C2 等符號直觀地表達。「您瞧,L 是行號 C 是列號,L1C1 不就是第1行第1列嗎?我真不明白布里克林為什麼要把它搞成 A1!」

其實,是 L1C1 還是 A1 並不重要,西蒙尼自有獨到的見解,那就是「菜單」(MENU)的創意。用現在的目光看,西蒙尼對 Multiplan 最大的貢獻正是首創了MENU,為用戶造成一個簡單方便的操作環境,同時,它也為後來諸多軟體提供了一種設計典範。在其他方面,西蒙尼也使 Multiplan 全面超過了 VisiCalc,例如它能開8個窗口分別編輯不同的表格,每個窗口都是由 63×254 個格子組成的巨大表格等等。

因為與IBM公司有合作的默契,微軟設計電子表格當然把 IBM PC 機列在首位考慮。IBM 當時正在大力發展 64K 內存的機器,它一再派員要求,希望把 Multiplan 限制在64K內存下執行。比爾和西蒙尼斟酌再三,最終還是順從了 IBM 的請求。可是,IBM 和微軟都未曾料想到,這不大起眼的64K限制規定,不久後「反誤了」Multiplan 的「卿卿性命」。

1982年的8月到10月,微軟公司相繼把 Multiplan 的 Apple DOS 版、CP/M 版和 MS-DOS 版推向市場。比爾·蓋茨自覺得勝券在握,躊躇滿志地登台宣稱:這是第二代的電子表格,凡會用計算器的人都能迅速掌握 Multiplan。言下之意,第一代 VisiCalc「人老珠黃」就要退場了。

想不到,同年11月間風雲突變,Comdex 電腦大展傳來消息——有一種更新的電子表格搶盡了 Multiplan 的風頭。西蒙尼慌忙趕向會場,兩下一對比,頓時頹唐地搖頭嘆了口氣。「這下麻煩大了,」他回來對比爾說道:「Multiplan 可以說大勢已去,它與那新軟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新軟體名曰「Lotus 1-2-3」,由此,又引出第三個「孩子的故事」。

這個「孩子」名叫卡普爾(M.Kapor),少年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自小愛好迪斯科和搖滾樂,曾做過一段時間音樂節目主持人。後來,又迷上了所謂「超覺靜坐」,可能與中國的氣功有點兒類似,但這一靜坐「功夫」以「蓮花」為崇尚物。70年代的美國青年推崇東方神迷功夫風氣很盛,發明「蘋果」電腦的喬布斯,也在上大學一年級時異想天開,隻身遠渡重洋,追隨印度教大法師巴巴「修行練功」。

1979年,29歲的卡普爾不再擔任「蓮花功」的指導教師,轉而成為電腦軟體「發燒友」。他為費斯特拉的「看得見公司」(VisiCorp)寫了兩個「看得見軟體」——VisiTrend 和 VisiPlot,一個是統計另一個是繪圖。費斯特拉以170萬美元的高價,「買斷」了卡普爾軟體的專利。

卡普爾賺了這筆錢,當然不想就此罷手。他從「看得見公司」銷售的 VisiCalc 里「看見」了創業門道。幾乎在微軟開發 Multiplan 的同時,卡普爾策划了一個雄心更大的計劃——他要把「看得見」的電子錶與「看得見」的統計數據管理和繪圖揉成一個整體。

獨木難成林,正如喬布斯與沃茲、布里克林與弗蘭克斯通休戚與共那樣,卡普爾也有自己的摯友。他動員另一程序高手薩斯(J.Sachs)共謀大業,而後者在不到10個月內,就用彙編語言實現了他的雄心勃勃的規劃。到了自立門戶的時候了,1982年,卡普爾的公司掛牌營業,公司大名 Lotus,中文譯作「蓮花」,正是那個「圖騰」標誌。蓮花公司的拳頭成品,集三大功能於一體的Lotus1-2-3神不知鬼不覺,悄悄站到 Multiplan 身後。

Lotus 1-2-3,1 是電子錶,2 是資料庫,3 是商業繪圖。1-2-3能把商業數據用資料庫的形式加以管理,製成的電子表格又可用條形圖、餅圖的辦法直觀顯示輸出,它開創了套裝軟體之先河。

最讓比爾和西蒙尼感到惶恐不安的,還是軟體應用的內存空間。1-2-3 沒有任何包袱,它絕不會因 64K 的限制而作繭自縛,而一舉把應用空間突破到 256K。箇中奧妙,西蒙尼心裡異常清楚:80年代的晶元發展,完全驗證了「莫爾定理」的預測。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逐年翻番,64K 的機器轉眼間就成了「昨日黃花」。Lotus 的升帳昭示著 Multiplan 的前途岌岌可危。多年後,西蒙尼回憶這段歷史時仍然認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

果然,幾天之內,Lotus 的訂單就超過了百萬美元。三個月後,它輕易地把「看得見公司」經營多年的 VisiCalc 趕下「王位」。三年後,費特拉斯的這家公司宣告倒閉,蓮花公司乘勢兼并了布里克林的軟體企業,VisiCalc 至此壽終正寢。

接下來的噩運該輪到 Multiplan。比爾的宣傳攻勢在「蓮花功」面前潰不成軍,連 IBM 當局也認為 PC 機的「最佳搭檔」是 1-2-3 而非 Multiplan。1984年,Lotus 公司的營業額蓋過了微軟。1986年,1-2-3 奪走了美國電子錶市場的 80%,只為 Multiplan 留下了可憐的6%。

幸運的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陰,Multiplan 雖在美國本土失利,卻成功地在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成為英國、法國、德國等地的暢銷軟體。Multiplan 也曾引起中國電腦迷的重視。在筆者的抽屜里,至今還保存著中文版 Multiplan,算是一個小小的紀念品。然而,「外銷專用軟體」的綽號,在比爾·蓋茨聽來,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他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但需假以時日。

此時,微軟的目光已轉向了字處理軟體。

字處理軟體的全稱應該是「文字處理系統(WPS)」。 隨著求伯君的 WPS 和朱崇君的 CCED 風靡華夏,中國換筆潮日愈洶湧澎湃,國人對這類軟體視作珍寶也最為熟悉。

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編輯、檢索等功能的文字處理系統,是美國王安電腦公司在1975年推出。美籍華人科學家王安博士發明的這種系統,或可稱作「王氏 WPS」計算機,能在屏幕上直接顯示文字,能用鍵盤快速錄入、修改文稿,能像普通打字機和印刷機那樣印製文件,它實現了電腦和打字機「嫁接」,從而在辦公室引出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王安之後,IBM、CPT 等公司紛紛打出自己的 WPS 產品,但它們與王氏的 WPS 一樣,都是專用的文字處理機,而不是通用於個人電腦上的字處理軟體。

1979年的某天,夜幕籠罩著車站,空曠的廣場更顯得分外冷寂。一位中年男子禁不住凜冽的寒風,把頭深深縮進大衣領內,不斷地哆嗦著。為了註冊和發表公司的那套軟體,他花光了兜里最後一塊銅板,再也掏不出住店的錢,只好在南下車站裡胡亂打發一夜。

在饑寒交迫中,他的心裡依然充滿著成功的幢憬。一年前,原任職的 IMSAI 電腦公司瀕臨倒閉的邊緣,雖說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但他沒有投靠大企業安穩謀生,反而冒險自創了一家名為 MicroPro 的軟體公司,把往年的全部積蓄「押」在開發這個軟體之上,慘淡經營,直落到今日身無分文露宿車站的窘境。

就這樣,MicroPro公司的創始人羅賓斯坦(S.Rubinstein)渡過了個人事業最艱難的時期,他推出的軟體正是那件如雷貫耳的字處理先鋒——「文字之星」(WordStar),簡稱WS。

「文字之星」冉冉升空,頃刻大放光明。WS以它強大的編輯功能征服了用戶,在CP/M操作系統軟體園中創造出收益最佳的業績。不久,羅賓斯坦又不失時機順應 IBM PC 機潮流,把原在 8080 處理器上用彙編語言寫作的 WS,迅速改編成16位機版本,繼而在 PC 機世界裡大紅大紫。

1982年,MicroPro 一躍躋身於享譽全美的大型軟體公司行列,WS的銷售量超過100萬套。

可以說,全世界大多數辦公室的文秘人員,都是藉助 WS 才跨進 OA (辦公室自動化)的門檻。中國電腦用戶們也不會忘記原電子部六所漢化版的C-WS,它在80年代後期曾為中國人的「換筆」立下過汗馬功勞。一項調查還表明:直到1994年底,我國有19%的用戶,仍在使用駕輕就熟的WS,捨不得讓它從32位的新機器里「退休」。

新生的事物總有它不完美之處,WS的固有弊端阻礙了它進一步的發展。缺憾並不在於

漢化版C-WS所謂「半個漢字」的干擾,而是中西文版共有的通病——多數操作必須同時按下幾個鍵的組合,人們至少要記住30~50個操作鍵和複雜的排版規則,才能熟練地輸入和編輯文本。凡用過WS的人,誰能不常備一本手冊放在機器旁不斷地翻閱呢?什麼「Ctrl-K-J 刪除」、「Ctrl-K-X 存檔」等等。美國一家著名的軟體雜誌甚至把這種弊端,提到「有害於思想自由」的高度來「上綱上線」。

正是看中了WS擁有的廣闊市場和它的「先天不足」,比爾·蓋茨審時度勢,部署應用軟體的第二場重大戰事——挑戰「文字之星」,他要從字處理的「狹縫」中展開攻勢。首戰未捷的西蒙尼仍然坐鎮中軍,執掌設計軟體框架的「帥印」。由於微軟的電子錶軟體名曰 Multiplan,字處理軟體順理成章應該取名 MultiWord。然而,派人查詢後發現這個名稱已被別人捷足先登。幾經斟酌,最後比爾欣然採納宣傳部門的提議——以「微軟」的標記再加上「字」(MS-Word),既為公司揚威又簡短明確,這也是以後微軟軟體的基本命名法。

1983年的 Comdex 電腦大展在亞特蘭大隆重揭幕。一想到去年的大展因 Lotus 1-2-3 橫插一杠而使 Multiplan 黯然失色的往事,微軟決心讓MS-Word登台亮相挽回面子。成千上萬的觀眾的確被 MS-Word 的新功能所傾倒:MS-Word 第一次讓人在「滑鼠器」前感到了魔幻般的驚奇;第一次能在屏幕上顯示粗體字、底劃線和上下角標;第一次可以驅動激光印表機印出與印刷書刊質量媲美的文章……。諸多的「第一次」使 MS-Word 就像是一顆正在爆發的「超新星」,把「文字之星」湮滅在它的光亮背後。MS-Word 還設計出能閱讀WS編輯的文字功能,既方便用戶「改換門庭」又狠「挖」了 WS 的「牆角」,可謂「別有用心」。

為了造成強烈的轟動效應,微軟為 MS-Word 的上市策划了一種前無先例的銷售計劃,可以形象地比喻為「集團轟炸」。

那一年,著名的《PC 世界》雜誌正在著手編輯一冊介紹暢銷軟體的專輯,並設想選擇三五個軟體製成碟片隨雜誌贈送給訂戶試用。得知此事後,微軟的銷售經理當即登門造訪,大包大攬,獨家購買了全部碟片的錄製權,付出35萬美元的巨額代價。

35萬美元全部用來為 MS-Word 鳴鑼開道,45萬張「MS-Word 試用版」的磁碟準備就緒。所謂「試用版」,它具備 MS-Word 正式版幾乎全部的功能,惟獨不能用來列印成文章而已。這種宣傳方法,後來被各大公司競相效仿,成為新軟體上市時一種約定俗成的促銷手段。在如何包裝磁碟的問題上,微軟和雜誌社攪盡腦汁,前後試驗了17種方法,最後才選定硬塑料盒作為郵寄的最佳載體。萬事備齊後,《PC世界》一聲令下,雜誌專輯飛向四面八方,MS-Word 頓時插上了翅膀,從西雅圖開始,一直「炸」遍整個美利堅。

比爾·蓋茨焦急地等待著「轟炸」的捷報頻傳。不斷反饋的「邸報」卻差強人意,各地銷售人員紛紛傳說令人不安的信息:一批又一批在校的大學生們,正在挨家挨戶推銷一個新的字處理軟體,上門服務加示範表演,比起微軟的「地毯式轟炸」來,新軟體的「游擊戰術」似乎更勝一籌。

確切的「情報」終於送達微軟總部。這個新的字處理叫做「WordPerfect」,比 MS-Word 更早打入市場,只是從未引起微軟的足夠重視。WordPerfect 直譯是「盡善盡美的字」或者「登峰造極的字」,其製作公司與軟體同名,也叫 WordPerfect 公司(簡稱 WP)。

「盡善盡美的字處理」軟體公司創建於1979年,由一位名叫巴斯坦(B.Bastian)的大學生和他的電腦教師阿希頓(A.Ashton)共同創辦。從公司的名稱上就能想像到,巴斯坦創辦公司的目標很專一,就是用「盡善盡美」來超越「文字之星」。他們最初是在小型電腦 DG 上寫出了自己的字處理軟體,後來才移植到 IBM PC 機並逐漸使其功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WP 公司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還在於「盡善盡美的服務」。巴斯坦雖然缺乏經費,無法照搬「集團轟炸」的大手筆,卻善於充分利用學生的優勢上門推銷。默默無聞不要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耐心地為每一位顧客排憂解難,不厭其煩地回答每一個詢問電話,連郵寄包裝這樣的瑣事也「事必躬親」。有一個小材料很能說明 WP 公司風範:巴斯坦居然把每月的電話費帳單也作為 WordPerfect 的宣傳資料公佈於眾,巨額電話費支出無聲地塑造出 WP 公司服務楷模的形象。

辛勞耕耘,熱誠服務,這種近似於「原始」的商業方式,在高新技術產業里同樣能獲得沉甸甸的收穫,甚至比大作廣告的影響更為深遠。當微軟還在為 MS-Word 大喊大叫的時候,Wordperfect 已經不聲不響地打進暢銷軟體排行榜前20名,逼近了 Lotus 1-2-3 的名次。

或許,MS-Word 對 WS 的宣傳攻勢反而為 WordPerfect 掃清了障礙。人們從微軟宣傳中得知「文字之星」即將退場,但親眼目睹的換代產品卻是「盡善盡美的字」。

在這種氛圍之下,微軟公司稱霸字處理軟體的努力又一次付予了東流水。1986年,美國市場字處理軟體銷售統計表明:WordPerfect 已佔31%雄居榜首,WordStar 暫時還據有16%的領地,可憐的 MS-Word,花費如此巨額財力和人力「轟炸」之後,也只獲得11%和排名第5位的「業績」。

字處理軟體的爭霸戰是本文中第四個「孩子的故事」,大學生巴斯坦創立的「盡善盡美的字」公司,如今已成長為世界三大軟體產業霸主之一。1994年,WordPerfect 公司與聲名遐邇的 Novell 公司聯合為 Novell/WP 公司,以18億美元資產的實力揭開新的篇章。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兩次出擊,無功而返,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公司在應用軟體領域似乎很不走運。軟體輝煌的理想祈盼著,等待奇蹟的降臨。

奇蹟當然不會自動從天而降。「屢戰屢敗」的比爾·蓋茨毅然決定「屢敗屢戰」,再回首,重新與 Lotus 1-2-3 一決雌雄。1983年9月,他秘密安排了一次小範圍的研討,把微軟最高層的軟體專家關在西雅圖的紅獅賓館裡,開了整整三天「頭腦風暴會」。比爾宣布會議的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電子錶軟體。

與會者中,一位名叫克朗德(D.Klunder)的青年學者顯得分外激動。兩年前,剛跨出學校大門,就加入到西蒙尼領銜的 Multiplan 設計專案組,好不容易搞出的電子錶卻被 Lotus 搶去先機,憋了一肚子的氣。他自動請纓,為這次會議寫作備忘錄,實際上也就是規劃軟體的設計藍圖。微軟的氛圍從未有過「論資排輩」一說,克朗德由此脫穎而出,被委派主持這套軟體的設計。

用以往的說法,克朗德當然也算是「孩子」。他自己後來感慨地講:「這套軟體就像我生的孩子一樣。」由「孩子」催生出「孩子」的趣聞,是本文講述的最後一個「孩子的故事」。

三天的會議時間雖短,但是克朗德從比爾、西蒙尼等軟體高手的侃談里受益匪淺。他們透徹地解剖並比較 Multiplan 與 Lotus 1-2-3 的優劣,議定了超級表格軟體的規格和應具備的特性。例如,吸取1-2-3里的資料庫與統計圖形功能,並且吸收其「宏指令」的優點,使高級用戶能利用短小符號去調用一段程序。再例如,在軟體里加進「智能重算」特性,當使用者改變表格中某些數據時,不必像 Multiplan 那樣把全部表格重算一遍,軟體自己就能夠選擇計算那些被改動的數值,以便加快程序的運行速度。有趣的是,這次會議也迫使比爾放棄了他鐘愛的「L1C1」,因為大家一致認為,Lotus 1-2-3 繼承的「A1、B1」坐標表示法其實更方便。

微軟公司不準備隱瞞設計這套電子錶軟體的意圖,從最後為它確定的名字「EXCEL」中,誰都能夠嗅出挑戰者的氣息。EXCEL——中文譯意就是「超越」!

超越,對程序設計師來說,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克朗德鉚足勁,有時成天把自己埋在紙堆里奮筆疾書,有時又不吃不睡「泡」在屏幕前。根據分工,他專心致志地撰寫內部程序,另外由哈伯斯等兩位程序師協助完成程序的用戶界面。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只是時間比原計劃有所推遲。到1984年3月 ,有關電子錶的部分已初步成形。克朗德估計,大約還要半年左右,EXCEL 就能在 IBM PC 機上作總體調試了。

3月5日發生的事情,對年輕的設計師就像是晴空霹靂。克朗德突然聽說比爾·蓋茨做出了暫時放棄 IBM PC 機 EXCEL 計劃的決策,轉向為蘋果公司的麥金塔(Mac)電腦開發同樣的軟體。他不由得火冒三丈,急匆匆闖進董事長的辦公室。

「比爾,」克朗德大聲大氣地嚷著,「你簡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我沒日沒夜地干,為的是什麼?Lotus 是在 PC 機上打敗了我們,微軟只能在這裡奪回失去的一切!」

比爾·蓋茨耐心地解釋事情的緣由:「麥金塔是目前最好的圖形用戶界面電腦,它代表著計算機的未來,而且具有 512K 內存,能夠充分發揮 EXCEL 的威力,IBM PC 機暫時還不能比擬。我們想,先在麥金塔上取得經驗,正是為了今後……」

克朗德惱火地打斷比爾的話:「你說一千道一萬,我也絕不能接受這種突然襲擊,除非你馬上撤消莫名其妙的決定。」

當得知比爾·蓋茨的決策毫無商量的餘地後,年輕氣盛的克朗德,一怒之下憤然向董事長遞交了辭職書,不論比爾怎樣挽留,他也毫不鬆口。不過,設計師的職業道德驅使著他盡心儘力地做完善後工作。他強忍心頭的苦痛,把已寫好的部分程序向麥金塔電腦移植,製作了幾盤如何操作 EXCEL 的錄像帶。九個月後,克朗德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微軟,臨行前對天發誓:決不再跨入微軟大門一步!

湊巧的是,克朗德精心製作的像帶竟不知所蹤,後接手的設計者工作也毫無進展,EXCEL 的開發至此陷入了僵局,比爾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卧不安。

EXCEL 上空風雲突變,上帝似乎在冥冥之中伸出了拯救的手。克朗德離開微軟後,在西雅圖謀職未果,準備前往加州碰碰運氣。火車上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機:小偷在他打盹的那一刻,把年輕人的全部細軟洗劫一空。克朗德一文莫名,沮喪地返回到出發地。

當可憐的克朗德再次出現在微軟門口時,EXCEL 專案組銷售負責人布魯門索大大鬆了口氣:「上帝啊,你可總算回來了!」克朗德尷尬地咧了咧嘴,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他三步並兩步鑽進機房,重新拾掇起自己的「孩子」EXCEL 來。

在以後的這段日子,克朗德消除一切雜念,把 EXCEL 認真地收尾完工,無意中還為它加進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模擬顯示。當時,電腦與印表機通常分別擺在兩個房間里,使用者發出列印命令後,經常需要跑來跑去觀看列印效果。克朗德靈機一動,添加了一段能在屏幕上觀察真實列印結果的程序段。這也成為後來類似軟體的必備功能,例如我國自己的字處理系統 WPS 和 CCED5.0,列印前的模擬顯示為換筆者們不知節省了多少張紙。

且回過頭再說卡普爾的 Lotus 公司。1984年,1-2-3依然在 IBM PC 世界穩坐頭把交椅,蓮花公司甚至還趁勢推出另一套裝軟體——Symphony,有人叫它 Lotus 1-2-3-4-5。它在1-2-3的基礎上又拼裝了字處理和通訊。表、庫、圖、文、通,五位一體,堪稱集成軟體之大成。然後,在不明對手底細的情況下,也準備涉足「蘋果—麥金塔」世界,五位一體的超級軟體取名 Jazz。Symphony 即「交響樂」,而 Jazz 是「爵士樂」,看來卡普爾仍不忘舊情,對搖滾音樂主持人的身份一往情深。

微軟公司探知到 Jazz 的「情報」,決心加快 EXCEL 的研製步伐,搶在「爵士樂」前吹響「超越」的號角。1985年5月,比爾·蓋茨帶著布魯門索等人,千里迢迢來到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一家賓館,EXCEL 新聞發布會就要在這裡隆重舉行。

頭天節目的綵排又生齣戲劇性的波瀾。原計劃由比爾親自擔任會議主講,布魯門索等人操作電腦並把顯示結果投影到一個大型屏幕上。哪知在預演時,EXCEL 的演示程序竟不聽使喚,即使與西雅圖總部值班的克朗德聯絡後也無濟於事。可把比爾·蓋茨急出一身冷汗,他命令布魯門索立即刪掉部分演示程序,惶恐不安地等待著天明。

5月2日,發布會如期開幕,幸好 EXCEL 還算爭氣,一直穩定地運行到最後。蘋果公司的「孩子」喬布斯親臨講話以示支持微軟的「孩子」。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則預測說,EXCEL 將給微軟公司賺進「以噸為單位計算的美元」。

這一場重大的戰事,終於沒有令比爾·蓋茨再次失望。微軟揮起 EXCEL「寶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第一次擊敗 Lotus,當然只限於麥金塔電腦的領地。「蘋果園」的用戶們舉起雙手歡迎 EXCEL,一位為他的公司安裝了1萬套 EXCEL 的經理說:「多年來我們一直是 Lotus 1-2-3 的忠實用戶,但現在全都換成 EXCEL。EXCEL 與麥金塔聯姻真是天合之作!」讚美之辭,溢於言表。蓮花公司徹底地感到震驚,「爵士樂」比「超越」慢了三個星期,頓時發現恍若隔世。到1987年初,市場報告表明:EXCEL 以89%比6%的懸殊比分,遠遠超越了 Jazz。

然而,在 IBM PC 電腦世界,Lotus 1-2-3 尚穩如泰山。想要掙脫「蓮花」的陰影,不能不把 EXCEL 的戰火燒向 PC。

「曲線出擊」成功後,雄姿英發的比爾·蓋茨,手中已經掌握著一件神奇的「法寶」——Windows;微軟的航船,再也不會在突如其來的大風大浪里觸礁擱淺。

窗口軟體 Windows 是微軟公司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它成功地把 MS-DOS 改造為圖形用戶界面,為全世界成千上萬台個人電腦創造了一個極其方便的視覺環境。它的誕生同樣充滿著艱辛和苦澀,也不乏精彩的傳奇和有趣的故事(有關 Windows 的趣聞,留待後續史話《窗含西嶺千秋雪──Windows 誕生始末》詳述)。無庸贅述的是,當比爾·蓋茨決定在PC世界裡與 Lotus 決戰之際,幾乎大多數的應用軟體都自動投向 Windows 陣營,在軟體名稱尾部掛上「for Windows」的「拖車」。

「EXCEL for Windows」——EXCEL 的窗口版自然被微軟視為第一顆「重磅炸彈」,比爾·蓋茨命令原班開發人馬重新集結,啟用克朗德的助手哈伯斯(J.Harbers)等人為設計師,參加人員多達50名。這一次,他親自擔任「三軍主帥」,「孩子董事長」對這一軟體的成功懷著無可名狀的期盼。

皇天不負有心人,1987年10月 Windows 版 EXCEL 橫空出世,令軟體界同業大開眼界,一致公認它達到軟體技術的最佳專業水平。一家軟體雜誌經過比較測試後,竟不惜版面如金,用一系列醒目的照片為 EXCEL 義務宣傳,聲稱 EXCEL 代表著人類計算工具史上的里程碑:從 IBM604 計算器始,其後「進化」為 APPLE II 與 VisiCalc,再就是 IBM PC 與 Lotus 1-2-3,現如今將由 PC 386 與 EXCEL 共同承當。

比爾·蓋茨親自擂響戰鼓,微軟為宣傳窗口版 EXCEL,投進數以百萬計的廣告費,創造了自公司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1988年的市場反饋表明,「諾曼底登陸」PC 機領域的 EXCEL,已從 Lotus 1-2-3 手裡奪到 12% 的「疆土」,並且還在不斷擴大戰果。

幾乎在窗口版 EXCEL 運交客戶的同時,微軟公司又拋出第二顆「重磅炸彈」——Works,「轟炸」的目標瞄準蓮花的組件「交響樂」。

Works 是微軟公司為普及型電腦精心策劃的組合軟體,它包括了電子表格、資料庫、文字處理和通訊四大模塊,最顯著的特點是容易使用,並有聯機學習功能。當然,它也帶著 Windows 的外觀,配備滑鼠和下拉式菜單。由於所有的技術都已趨成熟,Works 的開發過程平靜無波,水到渠成。

以比爾的本意,這套軟體只是為了爭取初學電腦的用戶,是個「小兒科」產品。想不到 Works 後來會被專業人士看中,市場行情極為搶手。EXCEL 尚不能最終佔領 1-2-3 的地盤,Works居然像賽馬場里突然串出的一匹「黑馬」,搶先實現了微軟多年的夙願。1987年8月,權威性專業雜誌評比組合軟體,不知怎的,就把 Works 推上了排行榜首。

軟體產業,風雲變幻,群英薈萃,「逐鹿中原」,恰似精彩的「三國演義」連續劇,哪一回都令人賞心悅目。

「孩子比爾」統帥的 Microsoft,終於在1987年取代 Lotus 公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體產業。光彩奪目的 MS-DOS 和 Windows,星光燦爛的 Multiplan、Word、Excel、Works 和 Office,托起輝煌的一輪朝陽。

「孩子卡普爾」創立的 Lotus,並沒有臣服於微軟的多次攻勢,1-2-3 尚未被 EXCEL 擊潰,Notes 資料庫棋高一著,CC:Mail 更在電子郵件領域獨領風騷。即使在 Windows 旗幟下,它也不願甘居人下,新近推出的力作 Lotus 1-2-3 R5 電子錶和 Lotus AMIPRO 字處理,就是奮起反擊的「新式武器」。

「孩子巴斯坦」催生的 WordPerfect,正以 Novell/WP 公司新名號搏擊風雲,字處理 WordPerfect 經久不衰,Perfect Office 也在組合軟體中佔據著重要陣地。

世界軟體業的三大「巨人」,原本都是「孩子」們一手造就。難怪有人感嘆地說:電腦軟體這行業,從來就是「孩子」們的天下。「孩子」們創出業績弄出紛爭,才有了今天軟體園中的百花爭妍。最令人欣慰的消息,還是不久前《電腦報》一則「盤古 Office」組合軟體的報道,中國自己的「孩子」也加入到角逐的行列,引用在此,為這篇「軟體風雲」划上句號。

另外,姐妹篇的 Windows 發展史也附在下面

這篇文章寫作於 Windows 真正確立霸主地位的 WIndows 95 發售之前

本文來源於《電腦報》

WINDOWS 誕生始末

(一)

在1990年即將過去的時候,世界著名的電腦雜誌《PC Computer》發表熱情洋溢的文章指出:「當我們要替1990年撰寫年度報告時,5月22日無疑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微軟推出了 Windows 3.0,IBM 個人電腦及其兼容機從此邁進一個新的紀元!」

《PC Computer》雜誌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腦權威刊物之一,擁有全球87萬訂戶;1994年又進軍中國大陸,把中國電腦愛好者熟悉的《電子與電腦》「收編」為它的中文版,第一個月就在它的發行數上凈增5萬。此刊物對 Windows 3.0 的評論,應該是一言九鼎的。除了《PC Computer》外,聞名遐邇的《PC Magazine》雜誌也為 Windows 3.0 掛上「1990年的最佳軟體」的「勳章」;《Byte》雜誌則口口聲聲稱它是「第一個受到熱烈歡迎的 IBMPC 圖形用戶界面」。

關心微電腦發展的人們不會忘記1990年5月22日里發生的一切。

那一天,美國紐約市立戲劇中心,披紅掛綠,張燈結綵,6000餘人歡聚一堂,共慶 3.0 版窗口軟體的問世,慶典會的熱烈場面通過衛星轉播,傳到了美國7大城市的分會場。此外,倫敦、巴黎、馬德里、斯德哥爾摩、墨西哥城、悉尼、新加坡……,五大洲12大都市同時舉行盛大的產品發布會,在激光和音樂的伴奏下,到處響徹著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的演說聲:「Windows 3.0 將重新確立『個人』在個人電腦中的地位,它是比 DOS 還要好的 DOS!」

那一天,為了給 Windows 3.0 鳴鑼開道,微軟公司甩手拋出300萬美元的巨額宣傳資金;若計入相關的廣告、演示、贈送試用版等等活動經費,為 Windows 3.0 的出台共耗費了將近1000萬美元。比爾?蓋茨對記者們承認:「這是微軟公司有史以來最盛大、最昂貴的一次軟體發布會。」

微軟公司投下如此巨大的代價當然收到了巨大的回報,Windows 3.0 頓時成為超級的暢銷軟體,以每月10萬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發售,1990年底創下累計100萬套的紀錄,雄據世界軟體排行榜榜首;在新版 Windows 3.1 推出的1992年以前,3.0版的發售量業已達到700萬套的天文數字。

Windows 3.0 的確是自 MS-DOS 後的又一件劃時代的軟體產品。它構造了一種基於圖形的操作環境,在能夠「看到」的窗口、圖標和按鈕等等圖形引導下,使過去繁瑣的操作簡化為滑鼠輕輕一點,真有賞心悅目、隨心所欲的感覺。它還提供了多任務環境、資源共享、與設備無關等等強大的功能,並率先突破 DOS 管理下 640K 內存的森嚴壁壘。可以毫不誇張地講,Windows 3.0 的問世,標誌著微型電腦軟體技術的又一場革命:60年代從批處理軟體轉變為互動式人機對話,80年代從字元型轉變成圖形操作軟體。

「窗含西嶺千秋雪」,「窗口」里氣象萬千。眾所周知的是,自此而後,PC應用軟體將在「窗口」環境里重新孕育重獲新生,PC電腦用戶將在「窗口」下獲得圖形界面的巨大享受,程序師將利用「窗口」提供的工具,高效率設計出高質量的各種軟體。「窗口」的版本推陳出新,「窗口」的觸角日愈伸展,在全世界掀起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一位資深電腦專家激情地指出:「Windows 太重要了,稱之為『多媒體的 DOS』或『最終的 DOS』,一點也不過分。」

「窗含西嶺千秋雪」,「窗口」外「天寒地凍」。

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催生 Windows,微軟的程序設計師們走過的坎坷歷程。那「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惘,那「側身西望長咨嗟」的艱難,至今仍讓比爾?蓋茨不能忘懷。

在微軟的發展史上,第一版的 Windows「創」下過一系列史無前例的「紀錄」:開發周期最長,交貨延遲次數最多,累計推遲時間最久,前後歷時整整三年,「千呼萬喚始出來」。

此外,這些「記錄」還包括:投入的兵力最多,即使不計負責測試和文件編寫的人員,僅投入編程的設計高手即達24名;三年之中,竟然有3名設計主管和4名產品經理或因領導不力,或因進展遲緩,被比爾?蓋茨依次「撤職查辦」。由於微軟對於 Windows 多次「失信於民」,甚至遭到新聞媒體好一頓嘲笑,戲稱 Windows 是「小孩比爾」吹出的「肥皂泡」,其名稱應該叫做「氣泡件」(Vaporware),以對應於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

圍繞著 Windows 誕生始末發生的故事,既有趣也耐人尋味。讓我們接著《軟體風雲》的線索,再把這段歷史向讀者作一番交待。

(二)

Windows 軟體最令人稱道的技術創新當推「圖形用戶界面」(GUI)。其實,微軟對這項源於施樂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技術神往已久,早在 MS-DOS 搭載 IBMPC 機成功後的1981年9月,就開始運籌於帷幄之中。

比爾?蓋茨當時曾設想在 MS-DOS 和應用軟體之間,增加一個 PC 機的「界面管理者」,並且制定出雄心勃勃的計劃,為這個「管理者」擬定了幾條要求:它必須能獨立於硬體,必須能支持「所見即所得」,必須能使應用軟體標準化,必須工作在圖形環境中。不過,微軟當時的興奮熱點在應用軟體,這項計划進展遲緩,以致讓蘋果公司搶去了先機。

1983年元月,麗薩電腦率先告捷,卻因1萬餘元的高昂價格令用戶卻步,沒能打開局面。一年後,麥金塔電腦面世,功能達到「麗薩」電腦的十分之七而價格僅為其五分之一。麥金塔電腦以它獨有的圖形「窗口」征服了市場,它把 GUI 技術成功地帶進了個人電腦的領域。

比爾?蓋茨深感慶幸的是,由於蘋果公司堅持不與 IBMPC 機兼容的政策,圖形環境的麥金塔電腦沒有能夠對微軟公司的 Windows 開發計劃造成致命的打擊。在 Windows 3.0 發布會上,比爾?蓋茨曾說過:「我們的目標是為 90% 非 Apple Macintosh 的用戶提供圖形化、易於使用的界面。」從中很能夠窺視出微軟公司當時的心態。

然而,PC 機世界傳出的情報可就不那麼美妙。1983年10月,VisiCorp 公司把它的3萬套「窗口」軟體產品——VisiOn 正式交付給用戶使用。諸位一定還記得 VisiCorp 公司吧,它正是費斯特拉先生開辦的那家「看得見公司」。當上年度 Comdex 電腦大展上,VisiCorp 公司宣布試製出一個「看得見」的窗口軟體時,比爾?蓋茨曾派員前往打探,結果發現那個軟體的外表與微軟計劃的「界面管理者」十分類似。沒想到費斯特拉的動作如此敏捷,一年之內就把產品打進了市場。

更可怕的消息卻是來自於 IBM。人們都在盛傳,「藍色巨人」準備繞過微軟公司,自行涉足圖形界面管理軟體。據說,IBM 連軟體的名稱都想好了,它叫做 TopView,即所謂「頂尖的視圖」。

比爾?蓋茨慌了手腳。他對於微軟未能及時搶佔圖形用戶軟體的制高點相當憤怒,馬上召集部屬商議對策。首先是軟體的名稱,它必須比「看得見公司」和「藍色巨人」更加響亮和親切。有人提議叫「桌面系統」,被比爾否決。鑒於微軟公司軟體命名的傳統,最後議定「界面管理者」的正式名稱是 MS-Windows——「微軟的窗口」,也譯作「視窗」,既大眾化又十分切題。雖然「窗口」尚在微軟的襁褓里孕育,可是比爾?蓋茨不甘示弱於人,他不顧「兵家之大忌」,慌忙火急地作出決定,對新聞傳媒公開 Windows 軟體。

1983年11月10日,微軟公司為 Windows 召開第一次產品發布會,許諾翌年年初就把它交給用戶使用。或許,比爾?蓋茨「緊逼盯人」的謀略實出於無奈,但他的公司卻在數年之中,為這個輕率的決定「飲」下一杯又一杯「苦酒」。

比爾?蓋茨宣稱他手中已有了 Windows 軟體,IBM 公司卻偏偏在這時與「看得見公司」簽訂了經銷 VisiOn 軟體的協議,此舉當然是明確表示,他們對微軟的行為頗有微詞。

眼看著微軟與IBM的「蜜月」即將結束,似有分道揚驃的跡象,早就對「藍色巨人」的霸道不滿的 PC 兼容機製造廠商,各路諸侯紛紛倒向 Windows 陣營,先後宣布支持 Windows 的公司,就有康柏、DEC、惠普、坦迪等24家。而那些主要以經營應用軟體為主的軟體公司,如蓮花、安迅達等等,也宣稱要在 Windows 的「窗口」下發展新的應用軟體。人們都在眼巴巴地等待著,希望能夠儘快拿到一套微軟的 Windows。

然而,局外人並不知道,以麥克格雷戈(S.Macgregor)為首的 Windows 研製小組,此時此刻,正陷在難以自拔的「泥潭」里。

開發新一代的「窗口」軟體談何容易。要知道,當時PC電腦的內存容量只有 256K,而 Windows 所需開銷的遠不止此數;PC 機里 8088 微處理器的速度太低,用常規方法顯示圖形,會讓人感到慢得不能容忍。此外,這套軟體包容的內容之多,涉及的範圍之廣,複雜程度之高,都是 MS-DOS 所不能比擬的。1984年轉瞬而至,微軟公司第一次無可奈何地宣布,交貨時間將推遲到第一季度末。

1984年2月間,約有300餘家硬、軟體公司的代表興匆匆趕到西雅圖,參加微軟公司舉辦的圖形用戶界面技術研討會,滿以為可以拿到 Windows 的有關文件。不料會議的結果令代表們大失所望,微軟不僅沒有提供出任何像樣的技術資料,反而宣布將 Windows 的供貨時間,再次推遲到5月。

望眼欲穿的5月份終於被盼來,微軟的銷售經理們也終於露面,他們一一拜訪各家用戶公司,紅著臉道歉說道:「請各位再耐心等一等,最遲到8月份,我們一定把窗口安裝在你們的機器里。」

元月、3月、5月、8月,三番五次,一拖再拖,若不是「看得見公司」的VisiOn湊巧也出現了危機,微軟公司恐怕很難捱過那些尷尬的日子。

VisiCorp 公司為了它的 VisiOn「窗口」軟體,曾耗資千萬美元,花費了整整3年進行改進,把軟體從頭到尾改寫了三遍,推向市場後卻發現用戶的反應冷淡。這是因為 VisiOn 是個封閉系統,一些著名的軟體如 Lotus 1-2-3、DBASE 等等都不能在它的環境下運行。費斯特拉見銷售形勢欠佳,下令降價出售,從標價500美元一直降到95美元,仍無法挽回其頹勢。IBM 當局瞅著VisiCorp 公司無計可施,決定自己親自出馬,用 Topview 換下不中用的 VisiOn。誰知道「老將」拐出來以後,市場形勢也沒出現根本轉機。人們把 IBM「頂尖的視圖」裝進電腦,雖然也看到窗口的效果,但很快就認清這是個「狡猾大大的」軟體——Topview 的用戶界面仍然屬於傳統的字元型。

微軟公司承諾的8月份到了,他們依然無有 Windows 的產品可供,比爾?蓋茨簡直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新聞記者的質問,「泡泡件」的「美名」就是此時加封給的 Windows。正當窗口處於進退維谷之際,微軟公司聘任不久的新總裁謝利發揮了他高超的組織作用。

(三)

謝利(J.Shirley)時年45歲,原在坦迪公司擔任副總裁,被董事長比爾?蓋茨請來擔當總裁重任,目的正是要使自己免去繁雜的行政事務。謝利受命於「危難」之中,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Windows 計劃之所以進展遲緩,除了技術難關外,更主要的還在於組織和管理混亂。謝利快刀斬亂麻,將微軟的研究機構劃分成幾個部門,交由巴摩(S.Ballmer)等人掌管,各司其責,使比爾?蓋茨能集中精力考慮軟體的總體框架和發展方向。謝利還宣布更換 Windows 的產品經理,並把微軟「資深」的程序高手康森(N.Konzen)調進 Windows 研製小組,具體負責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

康森原是西雅圖的一位高中學生,因哥哥買了一台蘋果機而迷上了電腦軟體。微軟公司遷回比爾家鄉那一年,他毛遂自薦擔任了程序設計師,為公司開發出編輯器和轉換卡等熱門產品,也為開發 MS-DOS 立過汗馬功。康森加入 Windows 開發行列,無疑大大加強了攻關隊伍的實力。

謝利把一切重新部署完畢,日曆早已翻過了8月31日。這一回,比爾?蓋茨打消了「冒進」的念頭,索性把 Windows 交貨的最後期限推遲到1985年6月。

1985年初,Windows 的開發總算走上有條不紊的軌道,比爾?蓋茨親自督辦程序設計工程,要求部下從6月份重新開始「倒計時」。不過,就目前的進展情況看,是否能趕在年底完工,恐怕都不容樂觀。

那一日清晨,蓋茨董事長審看已經寫就的軟體,突然間發現了一處錯誤,他猛地拍著桌子,勃然動怒了。

「鮑爾默!鮑爾默在哪裡?」比爾大叫大嚷著。應聲而出的鮑爾默正端著盤子準備吃早餐,他不解地望著比爾,不知道何處塌了天。

「你還吃得下麵包?」比爾?蓋茨用手指著鮑爾默的鼻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別看咱倆是哥們,我警告你,年底前再不能交貨,你們統統給我捲起鋪蓋走人!」

鮑爾默可稱得上是比爾的摯友,曾經與比爾在哈佛大學同窗共讀多年。哈佛畢業後又在斯坦福大學接著攻碩士,沒等拿到學位就跑到一家公司搞銷售,在經營上很有一套本事。他在1980年6月加盟微軟,擔任總裁的特別助理,是比爾?蓋茨得力的左膀右臂。這是鮑爾默第一次看到比爾對他如此震怒,他趕緊把麵包咽下肚,挨個叫醒剛剛入睡的程序師們。「夥計們,」鮑爾默愁眉苦臉地說,「下雪前無論如何也必須完工,否則,大家都會被比爾『炒』成『魷魚』!」

Windows 計劃現在被置為微軟公司頭等大事的地位,軟體設計和程序調試人員逐漸增加到30餘人,每個程序師都進入到近似瘋狂的狀態。康森事後回憶說:「那些日子,我們全體人員開足馬力,幾乎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別。」據說,有位擔任測試工作的程序師尼威,把自己的睡袋也搬到實驗室,整整一個月足不出戶,傻乎乎等待著每個程序編寫完成,以便不耽誤一分一秒的測試時間,由此贏得「瘋子」的綽號。

緊張的工作帶來極度的壓力,為了緩解綳得快斷的弦,以康森為首的程序師們也時常找點樂子。每當電腦編譯 Windows 程序代碼的空檔,他們總想出些個稀奇古怪的玩法,自娛自樂。比如,把電吉它偷偷帶進實驗室,在午夜萬籟俱寂時高聲演奏爵士樂,招來警察後趕緊各就各位,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更荒唐的是用食糖加硝石製作「火箭」,結果引起爆炸。這次警察連警犬都牽來了,仍然不得要領,只得怏怏而歸。待警察走出大門,康森笑著對夥伴講:「真像又回到大學讀書時的快樂時光。」

(四)

玩歸玩,工作是萬萬不能耽誤的。Windows 小組的天才設計思想在「窗口」里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套程序的 85% 是用 C 語言編寫,其餘的關鍵部分則直接採用彙編語言寫作。事後,有人對開發這個最初 Windows 版本的設計時間進行過統計,它總共耗費了11萬個程序工作小時,足可窺見其難度之一斑。

Windows 軟體的「窗口」最能顯示微軟的風格。蘋果公司的「麗薩」電腦也能呼出「窗口」,用屏幕模擬辦公室桌面上擺放著的各種檔案,但這些檔案並沒有被「麗薩小姐」整理妥貼,橫七豎八隨意堆放在一起。微軟的「窗口」卻一改交疊的排列方式,彷彿把各種檔案簿整整齊齊地放置於桌面,看上去井然有序。為了展示 Windows 的強大功能,微軟的程序師也仿照「麥金塔」電腦,編寫了諸如 Write 和 Paint 等應用程序,還給它增加了日曆、計算器、名片管理等各式常用小工具。

1985年5月,比爾?蓋茨終於能帶著演示版 Windows 軟體,出現在當年的 Comdex 電腦大展,向成千上萬名觀眾表演同時用滑鼠和鍵盤打開或關閉「窗口」的效果。同時,他代表微軟公司宣布:Windows 1.0 版軟體僅標價 95 美元。一個月後,微軟公司對外發放了 Windows 1.0 的測試版。

Windows 1.0 正式版軟體在1985年11月運抵市場,比爾?蓋茨這才把懸著的心放回到肚裡。11月21日,微軟公司舉行盛大酒會,招待新聞界和軟體經銷商,向這項歷時最長的軟體設計工程舉行告別儀式。

招待會的氣氛異常熱烈。《信息世界》雜誌記者率先「發難」,他把一枚自製的「氣泡件獎章」親手佩掛在比爾?蓋茨胸前。《PC Magazine》雜誌的記者卻在發言中聲稱:前年他在 Windows 產品發布會上曾見過鮑爾默老兄的尊容,還是一頭青絲的「帥哥」,今天不知怎的,鮑兄竟變成了「禿頭老三」。他的話引來一陣轟堂大笑。

鮑爾默當然不甘示弱,他在致答詞中詳細「披露」Windows 開發過程中的種種「秘聞」,特別點出比爾?蓋茨對他的那場痛罵。他笑著說道:「比爾想讓我滾蛋,連門都沒有!我們搞定了!」比爾聽了也竊笑不已,一向在公眾面前持保守態度的微軟董事長,這次居然也跟著鮑爾默,合唱一首動聽的歌。最後,一輛手推車送來500套Windows軟體贈送來賓,把會議歡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艱難的日子迅速翻了過去,康森對此有過十分形象的描述,他說:「在Windows 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非常賣力的工作,時常像狗一樣喘不過氣。」梅花香自苦寒來,Windows 之花就要香飄萬里。

不過,Windows 1.0 版沒有收到微軟公司預期的效果。80年代中期,適於 Windows 運行的 PC 電腦並不太多,硬碟也不普及。要真正實現好的窗口效果,需要配置 PC/AT 以上帶大硬碟的機器。此外,當時大量的電腦仍只有單色顯示器,像康柏公司那樣的重量級兼容機廠商,也認為彩色時代尚未來臨而採取觀望姿態。加上 Windows 1.0 版本身還不成熟,缺陷眾多。與 VisiOn 遇到的問題一樣,在它的環境下也不能直接運行 Lotus 1-2-3 等熱門軟體,它的成長需要由應用軟體來「眾星捧月」。

如此艱難玉成的軟體豈能夠聽之任之?微軟公司一面等待著電腦硬體發展的時機成熟,一面盡心於 Windows 版本的改進與升級。1987年11月,Windows 2.0 版推出,對 1.0 版的功能欠缺做出顯著改進,增加了動態數據交換、覆蓋式窗口等先進技術,並讓廣大用戶逐漸認識到「窗口」的前景。

1989年,「窗口」下的應用軟體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著一個「鑽」出地面,各應用軟體公司陸續舉起了 Windows「大旗」;微軟公司也忙著把 DOS 環境中工作的大批軟體向 Windows 轉換。如深受用戶喜愛的 MS-Word 字處理軟體,DOS 版本的 Word 4.0 只有約8萬程序行,Windows 版本則增加到40萬程序行。比爾?蓋茨當時曾說道:正在發展中的 Windows 應用軟體,將比其他任何環境中的數目都要多得多。

「窗含西嶺千秋雪」,當Windows 3.0 問世之後,冰雪消融,春天來臨。3.0 版的「窗口」不僅是一個升級版本,而且完全可以說是引發了圖形操作軟體技術變革的「鏈式反應」——1992年4月面世的 Windows 3.1,具有對象嵌入與鏈接、支持網路、支持多媒體等最先進的功能;1993年5月推出的Windows NT,已不再依賴 DOS 操作平台……。

難怪微軟公司能夠自豪地宣稱:Windows 產品在全球平均每5秒鐘就售出一套,月銷售量已超過百萬!

目前,全世界個人電腦用戶正翹首期待著新版「窗口」──Windows 95,據1995年5月亞特蘭大Comdex 電腦大展傳來的消息證實:微軟公司對 Windows 95 測試版的集中攻關已告一段落,它正在預期的軌道上正點運行。

對於 Windows 95,微軟的官員一再強調說:它的上市時間是1995年8月,時間不變!他們現在顯得那麼坦然和自信,或許,再也不會出現「氣泡件」的趣聞了。


咱先不吐槽,樓主所謂"ipad有了office能辦公,對surface是重大威脅"中的種種槽點了.

任何商業行為, 都與公司戰略是相吻合的,而財務是反應一個公司戰略的最直觀的地方.

一.首先來看一下MS的利潤構成

1. Windows操作系統和Windows Live—這個分類不僅包括了所有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統,而且還包括了微軟用戶使用的其他硬體,如鍵盤和滑鼠,還有那些在Windows系統支持下的在線服務,如Windows Live Essentials.

2. 微軟商業部門,或者叫微軟辦公軟體系統。包括但是不局限於office,微軟公司從此部門獲得的利潤比從Windows操作系統獲得的要多。

3. 微軟伺服器和工具產品.微軟伺服器和工具產品包括微軟資料庫管理系統(Microsoft SQL Server), 微軟開發工具(如 Visual Studio) 和微軟雲操作平台(Microsoft』s cloud services platform)等。微軟從「伺服器和工具產品」部分中獲取的大概一半的利潤來自與其他企業公司達成的大量授權方案,其他的利潤來自租賃服務、授權交易以及企業服務。

4. Entertainment Devices(主管Xbox和Windows Phone的部門).Entertainment Devices部分包括Xbox 遊戲機、Xbox Live服務、 Kinect等.在線服務—微軟公司的在線服務,例如MSN和必應.

5.在線服務:MSNBing 等

關於利潤的構成關係,從高到低分別是

1. 微軟商業部門(Business Division)

2. Windows

3. 微軟伺服器和工具產品(Server Tools)

4. Entertainment Devices

5. 在線服務(Online Services)

或者從下面的圖表中也可以看出.

二再來看看微軟的主要客戶

微軟公司最主要的客戶,是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學校、計算機製造商這些能夠購買大量微軟產品許可的客戶.

由於APPLE本身的策略問題,必然不會開放硬體,開發硬體會造成APPLE的市場佔有率上升,但是會導致利潤的下降,這對於APPLE是得不償失的.

而MS不一樣,它基本不從hardware部分掙錢(只有可憐的14%),它掙錢的部分在於software.

三: 來看看微軟給蘋果出售Office的結果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提到了微軟盈利的五大部門;很顯然3.4.5是不會收到這一舉措的任何影響的.

第一部分,Windows系列:對這一部分的影響肯定是消極的;但是影響微乎其微; 會有多少人因為ipad或者macbook能用office辦公而放棄windows操作系統呢?我不敢斷言,但是肯定不會多.畢竟windows和ios相比,在價格適配性方面甩了後者好幾條街.

第二部分,商業部門也就是office部門.對這一業務模塊利潤的增加卻是直接的.

四:總結

再想想,MS既然這麼好心或者腦殘,為啥不給linux也出對應版本的office呢?

還是一樣的道理,不過相似的舉動,影響卻大為不同.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賺錢的問題,office給哪個平台做,是微軟的事情,而不是office部門的事情.office賺了,但是微軟整體虧了,這種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


surface pro 3的對手怎麼就成了iPad!?


本來Office就是專為蘋果設計的,可惜蘋果不肯向消費者低頭,那這樣Office就賺不了錢了,於是順手做了Dos/Windows版。

話說微軟是靠給蘋果電腦做硬體發家的,啊哈哈哈哈。


sp3的對手是MBA,所以ipad有沒有Office都無所謂。事實上office for ios功能仍然無法與pc版相比,而且受制於ipad軟硬體架構,基本不具備生產力價值。

順帶一提,題主的問題對於RT架構的Surface是成立的——但是微軟現在已經直接放棄RT了。


這要知道歷史才能知興替吧。

office是給蘋果做的,到現在都是先開發mac版,然後再開發pc版。費力不討好也沒有吧,反正這個team已經這麼幹了20多年了。

說ipad可以辦公恐怕辦的這個工估計都是老闆的活,也就是念念文檔簽簽字,肯定不是給苦逼民工用的。


記住,資本家是逐利動物,如果為 iPad 開發 Office 的利潤高於發展 Surface 的利潤,那麼移植 Office 就是正確的選擇。


微軟不開發的話,自然會有人開發的,在沒有微軟巨獸競爭的情況下,必然會有一家成功。然後這家會推出surface版,然後,微軟就有競爭對手了,而且是在自家的領土上。

把敵人扼殺在搖籃里。


有用戶和市場,為什麼和錢過不去


探尋淵源要回到30年前,當年蓋茨和喬布斯還是好基友,蓋茨答應了喬布斯為Mac開發了第一個版本Excel,兩年以後的1987年才誕生了Windows。


當年蘋果從倒霉的施樂公司那裡「借鑒」出來了圖形界面操作系統,喬布斯聲名鶴立。那時候蓋茨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於是,蓋茨樂顛顛的跑去找了喬布斯:「大哥,我給你們的系統做個Office吧!」然後你懂得,Office是做出來了,蓋茨順便也「借鑒」著蘋果系統出了個Windows,分分鐘搶佔了操作系統一大片市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2. Office其實一開始就是給蘋果做的……給蘋果做的……蘋果做的……果做的……做的……的……

開心的吐完槽我定睛一看,哦!題主說的是iPad!那我來單獨說iPad。

首先,為什麼要用iPad辦公呢?Office其實是用來完成比較複雜的文字處理的,而平板顯然並不適合用來做複雜的事情,如果要做複雜的文字處理當然應該選擇蘋果的筆記本而不是iPad。

然後,讓我們無視蘋果的那些個電腦,筆記本,也無視Mac版Office根本就一直存在的問題。假設題主指的是:

「給iPad做了Office會不會影響Surface對於iPad的競爭力」

那麼是這樣噠:

1. iPad和Surface的定位並不一樣。iPad就是一個平板,操作系統相對簡單。iPad是給人們在使用平板的情況下使用的:比如坐在咖啡店一邊喝咖啡一邊隨意的看個網頁,讀個小說。而Surface的目標是實現筆記本和平板一體。也就是你可以把他當一個平板用也可以把他當一個電腦用(做複雜事情,比如你會在電腦上做複雜的P圖,你會想在平板上P嗎),你可以瞅一眼Windows 10 的發布會,很明確他們強化了這兩種不同情況之間的界面轉換。總之,定位不同,我個人更傾向於Surface來自蘋果家族的第一競爭對手是Mac Air,而不是iPad

2. Office已經不是一家獨大了。先不說Open Office,印象筆記之類的免費競爭對手正在不斷搶佔Office的市場。就我在海外上學期間我發現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很大一部分漸漸的從Office轉移到了Google Drive Documents上。原因:方便,實用,可以共同編輯,對於學生來說最常需要到的基本功能都有,免費。我個人的感覺是:Office對於企業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Excel在很多情況下依然處於同類產品不能替代的存在,但是,對於個人消費者的影響力已經開始逐漸減弱。所以Office也要搶佔市場的,支持更多的Platform可以幫助他們爭取更多的用戶。

最後弱弱的補充:我之前有用過iPad版的OneNote,功能和PC版的相差甚遠……雖然我沒用過其他的,但是我猜測他的功能和PC版比其實並不完全……


如果你能把雲服務看成是微軟最重要的業務和方向,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問題。


跨平台佔領市場份額,怎麼就是2了呢?微軟一直是軟體公司,就如同愛立信是通信公司。他們最賺錢的不是普通消費者看到的。


因為微軟最賺錢的 目前還是office系列


商場上只有永遠利益,沒有永遠朋友,更沒有永遠的敵人。微軟與蘋果之間的糾紛相當有趣,題主可以去查查。

Ipad用來辦公,簡單的行,複雜直接掛掉,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如果你覺得ipad上的office可以「辦公」,

那麼surface以至於windows系統對你來說確實沒什麼存在價值。


微軟一點都不傻。

Office 2016會搭載 Cortana。

"小娜,把4月4日到5月4日的 Excel全部用數據透視處理一下,發送給王總。"

"好噠主人!"

你們感受一下。


短視,狹隘。


費力不討好什麼意思????真的需要office啊,pages太弱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iOS 9.3?
Surface Pro 3 還是 iPad Pro?
「The Watch is here」 有沒有更好的中文翻譯?
蒂姆·庫克的演講水平相對於喬布斯來說,怎麼樣?
OS X 的 Finder 圖標有什麼特別含義嗎?

TAG:微軟Microsoft | 蘋果公司AppleInc | MicrosoftOff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