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難以長時間保持自我激勵?

不論是熱血沸騰的給自己打雞血,還是靜靜思考後認為自己應該持續努力,奮發向上的動力總是不能持續超過一個月,然後就有一兩周的徹底荒廢,然後再自責,再下定決心,彷彿循環。荒廢的時候就感覺像陷入沼澤,理智告訴自己應該努力,而一種無力感確讓自己一點點下陷。既然已經知道自己要拚命奮鬥才能擺脫平庸,人為什麼不能十年如一日的向目標努力?怎麼能做到長期保持動力?


及時得到反饋。

這裡我舉個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是學生,就舉一個跟學習有關的例子。在我們身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想像,那就是,平時在高中很努力很上進的同學,考上了好的大學,到了大學卻慢慢頹廢了,他們選擇得過且過,平時打遊戲,期末突擊求不掛科。無論是多麼好的大學,一定是或多或少存在著這個問題的。那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他們突然覺得讀書沒有意義了嗎?我想不是的,能考上大學的同學,心智方面應該都比較成熟,他們是能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那為什麼比起高中,他們大學選擇了一種相對頹廢的方式呢?答案就是我所說的「及時得到反饋」

我們可以想想,在高中教育模式下,都是平時作業不斷,測試不斷,能通過分數這一量化的指標,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及時的反饋,可能是正反饋,也可能是負反饋。然後得到正反饋的同學,就是那些優秀的學霸們,就會形成「優勢積累」,進一步花時間,保持或者擴大這種正反饋的優勢。得到負反饋的同學,就會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爭取下次進步,錯題集的產生就是因為負反饋的存在。而沉迷遊戲,就是因為「遊戲等級」「經驗條」「任務完成度」這些極度量化的指標不斷得給予反饋,讓我們產生掌握感,控制感,讓我們「持之以恆」。

在大學教育模式下,一般就兩次考試,期中和期末,有時還沒有期中,直接期末。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無法得到一種及時的反饋,更不用說正反饋,「人對推遲滿足感是沒有耐心的」,一般不能得到一個反饋時,便不能堅持,也不能形成長期激勵。才會出現各種拖延症,等到期末的時候突擊,因為可以馬上得到回饋,成績當然也不會很好,進一步降低自己的目標函數,繼續等待下一次期末突擊。這樣的壞處就是,否定自己。我不認為那些敢於期末突擊的人是多麼聰明,他們只是找不到方法長期激勵自己,只是因為害怕證明自己無法長期堅持,所以「被迫」選擇了期末突擊。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各個大學期末突擊的壯觀,曾經高中學霸成大學學渣。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量化。這裡的量化不是得到結果評價數據,因為兩次考試的結果,是無法成為時間跨度那麼大的反饋激勵。這裡的量化是過程的量化,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計劃。我們可以規定每天課程的閱讀量,但是這也是一個十分枯燥的過程,只能得到完成度反饋,得不到結果的及時反饋,如何把平時的學習變得有樂趣?這個問題我也沒有解決,不然自己就是學霸了。 =_= 不過,自己還是能堅持下來,因為我承受不了期末突擊那麼高強度的學習,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可能就是對期末突擊厭惡所形成的「正反饋」讓自己在平時堅持下來的。

將大學學習推廣到其他關於自我提升的方面,比如閱讀。自己剛開始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自己,拓寬自己的眼界。那如何才能說明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如何說明自己的眼界拓寬了?這種定性的目標往往是很難形成量化的指標,因為閱讀書籍的數量不等於自我提升的程度。那就很難及時形成反饋,讓自己長期堅持。解決方法是什麼呢?

找到適合自己評價尺度。這是我從周國平的一篇文章中得到的啟示。他文中說到「獨處是檢驗一個人有沒有自我的方法」,我之前一直想知道,自己這一年來在學校的思考和課外閱讀有沒有讓我了解自己?於是乎,今年寒假,我就留校,整個學校都沒幾個人,我一個人在寢室呆著,有時還去圖書館看書,就這樣在學校呆了9天左右,我發現自己敢於獨處,並且是十分享受的,也漸漸思考清楚自己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也將這三個問題作為評價一個人自我了解程度的標準。然後回家之後很多人就說,一年沒見,成熟了許多。這就形成了正反饋(一方面是自己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另一方面是別人對自己的正面評價)。 這就會激勵自己繼續思考,繼續閱讀。

當然,如果我在知乎上回答的問題得到你們的肯定,我也會得到正反饋。

就這類定性目標的評價尺度我還可以舉個例子。知乎上「高情商的表現是什麼?」 高票答案有,「對自己最熟悉的人保持尊重和耐心。」 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作為評價尺度之一,具體一些就是,你是否能對自己的父母保持尊重和耐心?這個寒假,我認真觀察自己和父母的相處,發現自己還做不到,這是一種反饋,無論正負,都會激勵自己對父母保持耐心。

要長期堅持一件事情,就要學著去獲得及時的反饋。無論正負,這給了我們明確自己狀態,調整戰鬥姿勢的指標。如何去獲得,這需要自己思考,因人而異喲。


明確自己的最終夢想。如果你對夢想有足夠的渴望,那麼每天起床默念三遍就不會再有繼續睡覺的慾望。還是要看驅動你的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的方法是:

我加圖啦,流量黨慎入~啦啦啦

1去聽講座和博物館,攝影展,車展服裝展等。日語角英語角這個才激勵人呢!哈哈。

去各大圖書館的公開講座,各個大學的講座,想我當初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去大連海事大連理工聽各種,也是醉了…

講座者的層次很高,各種同學和愛讀書的社會人士會給你很大的激勵。

圖圖~

1.設計學生的展覽。除了這種,每年魯美還有畢業設計展,超酷的!漲姿勢!還有老師講~

2.各種小的大的書法展。

還有大連車展~圖片不在了~

還有講座圖片,大大小小的,學校的,大連圖書館的,開發區圖書館的~

2.兼職。

比如去料理店,酒吧,西餐廳體驗一下生活,累的不得了還要看人臉色。

然後就會沉下心來學習了。

或者各種實習,體會生活,查缺補漏。

這個才能看透世事呢!

老闆剋扣工資^_^

3.讀書。

這個就不多說啦,你懂的~


我問一位學霸同學,你為什麼總是學而不厭,他說習慣了,不學習也不知道幹什麼。他不會玩遊戲,也不嘗試去看小說,對找女朋友也沒興趣,清心寡欲,能靜得下心來學習


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難度有多大,取決於這件事能讓我們多快樂,或是能讓我們多痛苦。 一件能 讓 我們多快樂或多痛苦,取決於做這件事能讓我們分泌多少"多巴胺"多巴胺(化學物質)

當我花了很長時間都搞不懂一道數學題時,我體內分泌的「多巴胺」較少,我感到煩躁。這時我會傾向於去做能讓我分泌更多「多巴胺」的事情,比如打DOTA2,玩CF,觀看一些吐槽類的節目,放棄手頭的事情。

如果我因為搞不懂數學題而感到煩躁的時候能用解物理題讓我獲得更多的「多巴胺」就好了。照這樣來做有多難,取決於:解物理題帶來的「多巴胺」-DOTA2帶來的「多巴胺」=A,A越大,照做就越容易。如果在我的印象中,DOTA2並不比解物理題快樂就好了。要怎麼做呢?

改變我給我自己的獎勵機制,因為有很多案例顯示,有毒癮的人可以戒掉毒癮。所以忘記一件事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多巴胺」是可以做到的。通過不做這件事來忘記這件事曾給我們帶來過多少「多巴胺」會很難,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通過別的事情來獎勵給自己」多巴胺「,從而降低難度

繼續那道數學題,搞懂那該死的圓錐曲線的時候的成就感,帶來」多巴胺" 。 羽毛球,精彩的殺球帶來的勁爆的聲音,給我帶來「多巴胺」。

健身,看到自己身材變好,給我帶來「多巴胺」。

物理題,碾壓各種斜面上的小物塊時,給我帶來「多巴胺」。

去做這些事情都可以達到降低難度的效果。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會很痛苦,慢慢這些我在我希望我自己做的事情上獲得的成就越來越多,從而做這些事獲得的」多巴胺「得到提高,打DOTA2可以給我帶來很多」多巴胺「這件事,正在因為我長時間不去做它而降低。所以慢慢的,堅持做數學題而不打DOTA2就會變得沒那麼痛苦,往後,會變的很快樂。

聽說世界上最能給人類帶來快樂的東西是冰毒,很多沉迷於冰毒的人最後都徹底戒掉了冰毒。你也可以戒掉你不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去做你希望做的事情。


推薦看《自控力》這本書,自控力有極限,當到達極限的時候,難免會放棄。聯繫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審視自己的目標,這樣你才有持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切身體會,理想不足以動力無限。而不服可以。


人都這樣,這是人性,人天生有惰性,就像老羅說得一樣,靠毅力


可能還沒遇到真的值得你十年如一日堅持的事,以後遇到了,就不會想這些了,會覺得堅持是件有趣的事。


凡事貴在堅持但恰恰也難在堅持


......及時得到正反饋,就比如我炒股吧,賺了錢我就取出來一點啪啪啪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常常會「言行不一」,即明確表達的觀點和態度跟實際的行為不一致?有什麼心理學和社會學原理可以解釋下這個現象?
假設被活埋了該如何自救?
低端車遇到賓士寶馬應該讓路嗎?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是否說明,看到了世界的罪惡就是自己內心有問題?或者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就是自己也有一樣的缺點?
自閉症患者所表現的不與人交往,是恐懼的表現還是僅僅漠不關心而已?

TAG:學習 | 心理學 | 成功 | 大學生 | 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