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吃不飽飯,為什麼超過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電影?
《光榮與夢想》提到,美國大蕭條時期避孕藥行業紅火、吸煙者增加、小型家電暢銷、小型高爾夫球場和流動圖書館蓬勃發展。我想知道這每一樣後面具體為什麼逆大勢而為,在普遍蕭條時反而紅火起來。特別是電影院的紅火。另外,當然知道是口紅效應,不需要現象解釋,需要現象背後的原因。
經濟越蕭條,娛樂業越繁榮,因為大家有充足的時間
美國爵士樂也正是在大蕭條時期從南方田納西密西西比河畔莊園走入大城市,繼而發揚光大的。
學爵士樂史的時候在教科書上看過,正是經濟蕭條給了人民享受娛樂活動的時間和需求。你可以比對一下有聲電影啊、迪士尼動畫啊,也都是大蕭條時期活躍起來的。謝邀!
特地去下載了原版來看,書裡面提到: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was going to the movies once a week (admission was a quarter for adults, a dime for children), and each year saw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igarette smokers, none of them aware that the habit might be harmful.因此估計原因有二:- 票價便宜:一場電影成年人票價是2毛5分,兒童票價只有1毛錢。而之前文章裡頭提到「the average weekly wage of those who had jobs was $16.21」。也就是說每周每個家庭(假設兩個大人兩個小孩)看一場電影的開銷,只佔到每周收入的4.3%。
- 娛樂安慰:日子過得苦,就更容易產生分散注意力,排解壓力的需要。通過笑聲和體驗來緩解緊張、困擾、甚至飢餓。同時因為開工不足,所以實際上不少人更有空閑時間,而且電影當時剛剛進入有聲電影時代,更容易「造夢」。
1930年代的美國國民平均生活水平約等於1960年代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
溫飽有餘,正是需要文化產品來滋潤生活的時候。日本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市場也比現在要蓬勃。中國現在不也是這個時期?十多年前十塊錢一張電影票都沒多少人看,都去網上下載看免費的。現在收入明顯提高,幾十元一張的電影票也能負擔得起了。
娛樂消費是硬需求,一個人收入不愁吃穿,又不夠錢天天去花天酒地,一般的選擇不就是拿個手機上網玩遊戲?八十年前的美國人又沒手機。也不光是美利堅和時代的關係,就談兩晉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止,人均壽命不到40,卻人文高度發展,儒釋道相融,詩文歌賦,琴棋書畫盛行。為何?人的本質就是貪圖享樂,沒人想苦中做活,所以人最擅長苦中作樂。
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吃不飽飯,為什麼超過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電影?
首先,答主的問題描述具有誤導性。
吃飯對於當時美國人來說是一性需求,然而娛樂消費品(包括奢侈品等)的消費(從行業角度講)也屬於另一種類型的需求。拋開需求類型本身談影響,並不妥當。也就是說,吃不吃得飽飯,和看不看電影,這兩者之間並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相互影響關係。
這裡的討論應該基於兩個維度:一是食物與娛樂消費品之間的消費策略,即當經濟蕭條時,消費者會怎麼調整其在這兩個產業上的消費;二是娛樂消費品內的消費策略。
首先討論第二點:
經濟學理論認為,一種物品價格變動對消費的影響可以分為兩種效應: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和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收入效應指在名義收入不變的條件下,因一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導致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化,進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商品總量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由於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導致名義收入的購買力發生變化,導致增加或者減少商品的消費。
替代效應是指因該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通俗地說就是當一個商品的名義價格發生變化後,消費者會用另一同類的商品來代替目前消費的商品
.
把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綜合起來通盤考慮就是總效應。
一般來說,任何商品都會同時受到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影響。
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的劣等品是吉芬物品,口紅就是典型的吉芬商品,對於吉芬商品來說,替代效應會使消費者選擇更便宜的商品,降低該商品的消費量,收入效應會使消費者增加該商品的消費數量,而且收入效應的絕對值大於替代效應,從而導致消費數量上升。例如,對於口紅來說,在經濟危機期間,人們由於收入下降,在耐用消費品和奢侈品上的消費就會大幅度下降,相應地就會把一些收入轉移到較便宜的非耐用的日常用品上。
然後再討論第一點:
有更多的閑暇時間
在經濟危機期間,消費者被動地從緊張的工作節奏中輕鬆下來,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消費,尤其是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欣賞娛樂節目。
更需要感情的慰藉,而且文化工作者也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在經濟危機下,人就更需要感情上得到慰藉,而且由於生活壓力的加劇以及工作機會的難找,就更需要找到一些感情上的寄託,相應地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也更為強烈。此外,理論上和歷史的實踐都證明,在大變局和經濟困難的年代,文化工作者能更多地接觸到生活的實際層面,也能創作出更偉大的作品。因此,在經濟危機條件下,更能激發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的靈感和創造性,作品也更能和消費者的生活聯繫起來,作品也更能為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歡。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並非單純地給予經濟學原理了,也需要考慮到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心理因素。
或者說,相對於食物所能帶來的效益基本保持原來水平,文化娛樂產業所能帶來的效益大大提升了;這也使得替代效應實際上發生在了消費者決策中(食物:名義價格不變,效益不變——實際價格不變;文娛:名義價格不變,效益提升——實際價格降低)。這一替代效應的效果較之收入效應(收入降低——減少消費)更為明顯。
綜合以上兩個維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大蕭條時期電影行業的興盛(或者說「口紅效應」)並非沒有來由。
大蕭條時代最慘的年份美國人均年收入計算一下膨脹的話也是相當於現在的五六千美元了,比現在的中國還好一點。現在的知乎上的中國「月掙車 年買房 存摺儲蓄像銀行」,哪裡是吃不飽飯的樣子?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
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總統。
1932年,因為影院的盲目擴張和經濟大環境的蕭條,美國電影全行業虧損超過8500萬美元,次年16000家專門播放電影的劇院關閉了5000家,票價從三十美分降低到二十美分,觀眾相對比1930年減少了25%。原本認為在大蕭條時期,電影產業能夠獨善其身的「好萊塢」,被殘酷的市場環境打回原形,福克斯面臨重組,派拉蒙則早已宣布破產,剛剛成立不久的雷電華,和好萊塢歷史最悠久的環球都同樣進入破產管理的階段。
如果不是小羅斯福扭轉局面,只怕電影業也活不了多久了。
至於為什麼經濟危機剛開始時候,電影業興旺了一陣,那就是前面說的口紅效應了。這不是個經濟問題,是個心理問題
吸煙喝酒玩遊戲都跟吸毒一個意思。現實沒意思,就玩點別的。
孩子沉迷遊戲,都是遊戲的錯
中國人東亞病夫,都是鴉片的錯
英國也是滿地煙管,怎麼沒當上不列顛病夫呢?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國內吸食鴉片嗎?
幾內亞民生凋敝,都是檳榔的錯
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民沉迷檳榔,一吃就是一整天,導致怠工和疾病,政府無奈實行禁檳榔政策,最後遭到全國抗議,失敗了。
孟德爾:鴉片戰爭時鴉片是否只在中國流行,而在國外沒流行?
甩鍋倒是一流
「老鼠樂園實驗」——不開心就吸毒
無論老鼠是否在老鼠樂園裡生活過,老鼠們只要住進對照場地就都會染上毒癮,也就是除第2組,其餘三組的老鼠都有毒癮,老鼠體內都含有大量的嗎啡,一直在對照場地生活的老鼠甚至會飲用苦味嗎啡;而一直住在老鼠樂園裡的第2組老鼠則對嗎啡一點都不感興趣,它們只喜歡普通的飲用水;……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越戰結束那些癮君子回國後卻什麼都沒有發生。 絕大多數的成癮士兵回國後就自動戒掉了毒癮,重新開始正常生活,讓當時的人們匪夷所思。
岳傑:鴉片戰爭時鴉片是否只在中國流行,而在國外沒流行?
美國鬧經濟危機,現實崩潰,於是成就了好萊塢
一個人為什麼要吃牛糞,吃樹皮?如何解決??
他病了。把他的牛糞和樹皮搶走就好了——然後這個人就死了。
有的吃誰會吃牛糞呢?不是爬雪山過草地眼睛餓綠了誰會去啃樹皮呢?
現實中不快樂,無法愉悅自己,就去能找到快樂的地方。
經濟危機,大蕭條,並不等於貧窮,請不要概念混淆!大蕭條,是經濟學的學術概念,在天朝還有階級意義和政治意義,並不是美國人民當時的生活現狀。大蕭條,主要是西方國家舊的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問題的一次集中體現,是經濟秩序的紊亂!人民的生活怎樣,是否一定會很慘嗎?不一定!也許你會說納粹的出現,但是請你思考一下納粹主要都是出現在哪些國家,是那些經濟發展迅速和崛起,但是人民卻貧困或者說貧富矛盾很大的國家,德國和日本就是這樣,他們沒有經歷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國家公民權利的思想的解放和發展。簡單來講,就是英美經濟危機下的人民過得還不錯,貧富矛盾和社會心態,特別是仇富心裡沒有那麼大。但是,德國日本呢,社會心態很畸形,屌絲極端仇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我們看問題,要跳出來,站到當時的時代的角度,特別是當時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方面我覺得還是最好查一些當時的新聞報紙的資料比較好。還有,我是不是不能再寫了!我沒有影射什麼啊!------------------------------------------------有人問到,為什麼經濟蕭條的時候,娛樂業會發展很好。我們需要明白幾個問題。
第一,是因為其他行業不景氣凸顯娛樂業的紅火嗎?屬於一種比較現象。
第二,是不是娛樂業本來就很紅火第三,娛樂業的紅火是不是因為時代的機遇,屬於順勢而為第四,是不是只有美國這樣,美國的情況並不能說明整個世界,不能就說是一種規律和定論,只能說是一種現象,起碼我認為說明不了日本和德國。第五,是不是資本在背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娛樂業比其他行業紅火,使得資本進入,產生馬太效應。第六,經濟蕭條和娛樂業的繁榮有因果關係嗎?屬於怎樣的因果鏈條,怎樣的邏輯。第七,社會心理,國民素質,人均收入在這裡又屬於什麼聯繫和作用?我個人知識和水平有限,所知資料,所思考,都有限,我希望大家能一起討論,發散思考,獨立思考!最後說一句,教條主義,生搬硬套一些所謂理論,就沒必要了!並不是逆大勢而為。事實上,經濟越不景氣,娛樂市場可能越繁榮。或者這麼理解:由於收入的降低,娛樂時間變得更廉價,所以人們會消費更多的leisure time.
前面號稱鍍金時代,福特汽車便宜到工資可以負擔,底子仍然是世界第一梯隊
如果看過偵探小說大師錢德勒二戰前的小說,你會發現當時最下層的人民日子也還不差,酒吧、妓女、拳擊比賽、海邊度假村······尼瑪的,簡直是天堂好不。這還是在渲染貧富差距和社會陰暗面的犯罪小說里。
整體而言,美國那時候的日子遠遠沒有我國教科書說的那麼慘。好歹前面鍍金時代積攢了些財富,從國家到民眾都有餘錢,不然羅斯福也沒資本亂投資搞基礎建設。
所謂經濟危機,本來沒那麼凄慘——但左派當道、屌絲當道(納粹是極奇屌絲的黨),歐美各國紛紛走上貿易保護的老路,少了世界協作,導致二戰爆發,經濟危機就一直延續到二戰後。(妄想靠打壓別人、添權力菊花發財的人本質都是屌絲。)吃不起飯的人是看電影的那部分人嗎
經濟衰退的時候口紅總是賣得很好。這個和看電影多是一個道理~經濟不好人們就會用廉價的「奢侈品」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PS:屬於這種廉價奢侈品的還有星巴克咖啡。PPS:經濟不好的時候結局是完美的偶像劇也很風靡。
美國黑奴的肉食攝入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四倍,就別為美國普通人操心了。營養不良標準根本不一樣。完畢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吃不飽飯大概是少數人吧!經濟危機期間,像一些不花很多錢的娛樂活動一定會熱的,因為一是空閑時間多,二是有心理需求,三是比去酒吧之類的娛樂活動便宜很多。
經濟蕭條期,電影之類的廉價的娛樂方式,平民化的廉價消費品,知識和工作技能的培訓行業,份額不僅不會跌,還會逆勢上升,這也算是蕭條期的機遇產業。
有一期《冬吳相對論》專門講的這個,忘記哪一期了,你可以去搜下看看。你眼看四六級掛科了你毛片看的還是日本的呢!
這就是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這樣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1.原因
每當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商品,而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經濟危機之下,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和消費行為等都發生了變化,普通消費者個個都變成了砍價高手,經濟危機也使得如口紅這類的廉價化妝品和文化類的產品出現了大賣。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的「口紅效應」經濟理論。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給「口紅」帶來了市場。美國媒體稱,口紅、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而做頭髮、做按摩等「放鬆消費」也很有人氣,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3%。「口紅效應」開始顯現,而「口紅效應」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外媒體上不斷亮相。在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都會降低,這時候首先削減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費,如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等,這樣一來,反而可能會比正常時期有更多的「閑錢」,正好去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從而刺激這些廉價商品的消費上升。經濟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經營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國內,「口紅效應」一詞的走紅,源自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場討論。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那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還讓秀蘭·鄧波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有人因此認為,中國電影也可借「口紅效應」,找到一次逆境上揚的機會。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由電影借「口紅效應」推廣開去,其他文化娛樂產業也可以從「口紅效應」中獲益。2機遇
「口紅效應」只是眼下眾多消費心態中的一種,為文化產品的走紅創造了一定的可能。對文化娛樂消費品來說,除了「口紅效應」,「內容為王、服務至上」才是始終不變的鐵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活壓力會增加,沉重的生活總是需要輕鬆的東西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所以電影等娛樂市場消費不是很貴的生意會比較好些。韓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流行的是鮮艷的色彩,並且短小和誇張的款式訂單多;日本的服裝銷量很低,但是修鞋補衣服的鋪子生意卻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鋪,這種新型的銷售和購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時尚新潮一族,最早源於日本一些賣二手商品的店鋪,很快在香港、澳門、國內的沿海地區「旋風式」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鋪」,開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紅效應」的作用表現。3影響
經濟危機下的口紅效應在經濟蕭條時期,奢侈品、高檔品的需求和消費無疑將削減,而生活必需品則不然。經濟危機對房地業是一場災難,對輕工業、紡織業卻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階層收入減少,無錢買房、買車,反而有了一些閑錢,可以趁牛年即將到來之機置辦小家電、添幾件新衣服、皮鞋,自然會帶動輕工業、紡織行業復甦。近幾個月來,一些女白領為了保住飯碗紛紛突擊懷孕,2009年「危機寶寶」的相繼出生也必將帶動嬰兒服裝及相關用品的銷售。儘管輕工產品、紡織品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動出口受阻,但內銷卻會穩步上升。此消彼長,輕工業、紡織業將可能因「口紅效應」而有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許多人的閑暇時間增多,交給網路便是最省錢的方式。由此,也必然推動淘寶、易趣等B2C網站和盛大、巨人等網遊公司的發展,國內網遊產業甚至被華爾街評論員們譽為「金融風暴的避風港」。開心網的買賣奴隸、爭車位遊戲異常火爆,廣告效應初露端倪,不斷催熱著SNS領域。此外,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如火如荼,無不昭示著互聯網又將迎來第二春。凡此種種,都將帶動電子信息業加快發展。汽車在中國老百姓眼裡一直是奢侈品,當手中可支配的現金有限時,這種觀念更甚。2008年,美國汽車業三大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銷量大幅下滑,特別是通用和克萊斯勒嚴重缺乏資金、面臨破產威脅。受其影響,中國車市寒冬逼人,甚或難逃「料峭春寒」的厄運,許多原本準備購車一族選擇了繼續「持幣待購」。據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約40%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將倒閉或被兼并。雖然油價有所下調,但相對於昂貴的車價來說畢竟是杯水車薪。而油電混合動力車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轎車,更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鋼鐵、造船、石化、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等,則更多地要依賴4萬億政府投資的花銷才能帶動。儘管有國家投入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由於鋼鐵、石油等在2008年的價格跳水過於「慘烈」,要恢復到合理價格區間,非一日之功。因此,在需求與投資的博弈下,鋼鐵、造船、石化、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這幾大行業並不具有明確的增長性。4應用條件
滿足如下三個條件的產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口紅效應」來拉動銷售: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要有附加意義;其次,商品本身的絕對價格要低;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來引導消費者、引爆消費慾望。5受益行業化妝品美國1929年至1933年工業產值減半,但化妝品銷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經濟衰退時化妝品行業工人數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襲擊後,口紅銷售額翻倍。電影美國電影一直是「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正是好萊塢的騰飛期,而2008年的經濟衰退也都伴隨著電影票房的攀升。12月公映的馮小剛電影《非誠勿擾》首周票房就超過了8000萬元。 12月17日,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透露,2008年主流院線票房已經超過了40億,比2007年增長30%。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數量也歷史性地超過了好萊塢大片,預計將達到9部之多。和幾年前一些偏冷門的類型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上沒有生存空間不同,今天的觀眾走進影院,既能看到傳統功夫片《葉問》,也可以選擇結合了藝術和商業的《梅蘭芳》以及《愛情呼叫轉移2》、《桃花運》等影片。觀眾審美需要不斷增加,電影創作也應以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產品結構來支撐市場。也許這正是「口紅效應」在中國的一種反映。動漫遊戲日本市場調研機構發布的消費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其他行業走冷,遊戲機行業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卻銷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將作為聖誕節和新年的禮物,成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侶。推薦閱讀:
※1823年美國已經獨立很久了,為什麼還要提出「門羅主義」呢?
※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理念(liberal vs. conservative)的互相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為什麼我自豪於蒙古人的血腥擴張,卻唾棄歐洲的殖民擴張?
※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黑人奴隸的待遇實際上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