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用大紅大綠的顏色的?
感覺與日本古建築相比不夠典雅
有一篇寫得很好的豆瓣日誌,叫做 說說大紅大綠的唐代建築彩畫 。因此唐代我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題主問的是最早,那麼再往前追溯,再看漢代呢?漢代可沒有唐代這麼多壁畫、文字,甚至實例來研究了,但仍然有東西足以證明,漢代就已經喜歡用大紅大綠了。
這是打虎亭漢墓所表現的藻井,從結構上看是很忠實地模仿了木建築的藻井的。
這是河南博物院所藏的漢代陶樓明器,斗栱、勾欄、門窗的顏色保存了下來。
這是陝北漢墓畫像石所表現的房屋,可以見到闌干、柱和斗拱塗朱。相信上述證據已經足以證明漢代的主要建築色彩是怎樣的了。但是,再往前,我就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實物材料可供研究了。因此只能回答,中國古代建築至晚從漢代開始,就喜歡用大紅大綠的顏色。
至於典雅不典雅,就是很主觀的美學感受問題了,至少古人是很喜歡的。「大紅大綠」是直覺的觀感,題主之問,細分來至少有這幾層:
(1)三要素:飽和度過高,比較單一,明度也偏低,有時沉暗,看多了會「悶」,乃至「暈」;(2)色塊:由點染到鋪排,從節點到大面兒;(3)敷色:從袒露木質本色,到無所不包;
(4)配色:由素轉濃,由疏朗到濃烈,由素凈到凝重,或從肅靜到歡騰;(5)過渡:「接合而非轉化」,有如傳統繪畫的線條勾填,色塊間較少過渡、退暈的意識;中國的建築由於木構,實物遺存多集中在明清,尤其晚清(稱集中明清,多是初建在明,而後迭次重修,早已非復原貌,至少色彩上不會);清代確是這般趣味,從傢具到瓷器,均繁複俗艷,無不造其極。而西方人大規模東來,也集中在這時,從獵奇到考察,到思考列入譜系,對我們建築傳統特色的某些強調,在愛國人士看來,就成了偏見了。以下四段引文,簡要的回顧了這個問題的接力史:
在二十世紀之交西方學者論及中國建築的著作中,有兩部英國史家的論述影響最大:福格森(James Fergusson)的《印度和東方建築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 轉引自朱濤,《強梁無畏——在世界建築語境中理解梁思成民族主義史學中的起源和進化問題1931-1948》,原作者原文欠奉
Architecture ,1876年初版)和弗萊徹爾(Banister Fletcher) 的《比較法建築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1901年第四版)。兩位學者都僅把中國建築看作一種重視裝飾和色彩的固定風格,不認為它有歷史演變的過程。弗萊徹爾更是直接將中國建築,連同印度、日本和中美洲國家建築一起,稱為
「 非歷史的建築 」 。
中國建築,乃色彩之建築也。若從中國建築中除去其色彩,則所存者等於死灰矣。…… 中國人對於色彩有極成熟之考察與技巧也。……中國建築上特異手法之當特筆記載者,即屋頂之色彩也。如前所述,宮殿廟祠等屋頂,依其資格而葺以黃綠等釉瓦,其他仍有種種之色。如北平西郊萬壽山離宮眾香界之屋頂,為黃底而加青紫等花紋。又北平皇城內南海太液池中瀛台,為建築之最華美者,各宇各異其色,各宇之屋頂,用不同色之釉瓦飾之,遠望之如神話國之宮殿,有超出現世界之夢幻的趣味。
—— 伊東忠太,《支那建築史》,1931年
因為木料不能經久的原始緣故,中國建築又發生了色彩的特徵。塗漆在木料的結構上為的是:(一)保存木質抵制風日雨水,(二)可牢結各處接合關節,(三)加增色彩的特徵,這又是兼收美觀實際上的好處,不能單以色彩作奇特繁華之表現。彩繪的設施在中國建築上,非常之慎重,部位多限於檐下結構部分,在陰影掩映之中。主要彩色亦為「冷色」 如青藍碧綠,有時略加金點。其他檐以下的大部分顏色則純為赤紅,與檐下彩繪正成反照。中國人的操縱色彩可謂輕重得當。設使濫用彩色於建築全部,使上下耀目輝煌,必成野蠻現象,失掉所有莊嚴和調諧,別系建築頗有犯此忌者,更可見中國人有超等美術見解。
至彩色琉璃瓦產生之後,連黯淡無光的青瓦,都成為片片堂皇的黃金碧玉,這又是中國建築的大光榮,不過濫用雜色瓦,也是一種危險,倖免這種引誘,也是我們可驕傲之處。—— 林徽因,《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1932年
與背境(民居、店鋪……)中這種盡量抑制而又飽含微差的做法正好相反,傳統環境中的重點部分通常使用飽和度很高,色相非常鮮艷的色彩。有時往往就直接使用原色,譬如象我們在一座建築的額枋彩畫和桌圍椅墊,或是一個城市中的公共建築物上所看見的。不僅如此,重點部位的諸色彩之間對比通常都很強烈,一個色彩與另一個色彩的關係是
—— 繆朴,《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築的十三個特點》,1989年
「跳躍」 狀,微差的關係幾乎不存在。
我們不必理會過多的文字,先回到實物。但此處的實物,也以文字出之,先條分縷析,最後再對應放圖。中國建築史的尷尬之處,有一點是實物遺存均年代太近,所以譜系相當失衡,前代實物,只能藉助墓葬的考古。就說歷朝的冠冕朝服,現今就只有孔府里藏有相對完整的一套,因為只有衍聖公有免於改朝換代殺全家的恐懼。別處就可想而知了。但單用考古,其實也有尷尬。假如金縷玉衣,我們不能默認成劉勝生前的常服;那麼明器也即冥器,恐怕也比純粹的再現,超出一段距離。
但儘管尷尬,訕還是要搭,妹子還是要追,不然世界太完美,執著人也就沒了意義。今人常講三重證據法,其實第三重「調查」,相當於對文獻與考古的再思考;也即文獻與考古存在偏離與不完整的尷尬,這就需要廣博的視野、深入的思考來補全。縱使前人留下的證據,偏於一端,不可盡信;但亦可從中窺見別處消息。
例如《文心雕龍》說:「 前漢小學,率多瑋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儉,追觀漢作,翻成阻奧。 」—— 是文風的起伏如此,筆下的珍禽異獸、山節藻梲,我們大可不必盡信其實;但運筆的汪洋自肆、扶搖而上,則在在令人心折。事實上,秦漢對比唐宋乃至明清,宮殿勢壓全城,苑囿彌山跨谷,最盛的正是它的這般尺度,或者氣度,或者,——氣象。
而色彩,我相信也同於這般氣象,大開大合,但並非今日所見的大紅大綠。人是萬物的尺度,審美自此始:所以列朝的色彩概念,我相信服色是其基本。秦漢之時,如 @郭駿熹 所指,服色剛辨別五色,有正有偏;而正色者何?並非以此為正;而是以此為尊,—— 設若中國古人當時就學羅馬人製得了貝紫色,那麼紫色必定身列五色,後世夫子,也絕不會說,「 惡紫之奪朱 」。所以物以希為貴,貴者尊貴,色彩的生產與品類,先施於人身,再及於建築。比如江南禪院的主色,就與僧袍一色。所以與脈絡較為清晰完整的染織史平行,可以推想,秦漢的建築用色,是帝王豪強鋪張揚厲過的;到唐宋收斂為士大夫的疏朗整麗,明清則徹底歸於市民歡樂的海洋。明清帝王純是市民草民的萬人之上,宮殿系民間匠人所營,宮裡的寶物也不過是玉雕紅燒肉、白玉白菜。漢武帝有上林苑,而明武宗只有豹房。
下面我就尷尬的實物,再搭一次訕。從梁枋上所施的彩繪,也即「彩畫」入手,—— Joint is the origin of ornament.「節點,是裝飾的起源。」從人體的手鏈項圈,到上古建築的金釭,後世的彩畫,這是實物的線索。在《營造法式》中,規定「大木作畫,小木刷色」,大木彩畫有五種,主要的、顯要的均系青綠為主,且多重退暈,在過渡上是很講究的;絕少用金,雜色也止於點綴。
但到得明朝開國,對色彩與用料限定甚嚴,士庶均禁服黃色、大紅;哪知逆反作怪,僭越為榮,中葉以後,小康人家就已「非繡衣大紅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裹衣不華」,遂廣為流行,深入人心。建築技術與審美的潮頭南方工匠及其群眾基礎,到明已經如此,整個大潮可想而知。
以下放圖:
上海松江方塔園,宋代遺存之方塔。不曾「大紅大綠」:
南京當年「世界第八大奇蹟」,報恩寺琉璃塔,傳教士寫實畫:放琉璃塔或許並不公平,—— 哪一座琉璃塔不是金碧輝煌?不一定。再看一對實存,先是山西洪洞的廣勝寺飛虹塔:清式彩畫,可以看到青綠與退暈,已經弱化成一圈線腳:
上圖宋式彩畫,不乏紅色;但細看下,那都是彩畫背後的背景,柱、板而已;而清式彩畫,已經暖色鋪排,睥睨青綠。人說檐下用青綠,是陰影配冷色,更加與陽光下牆面的赤紅對比;但在這裡,已經忘記?「大紅大綠」「大紅大綠」,其實是個偏重短語吧:主體還是「大紅」……再橫向的略走一圈,從加勒比海一座港城的「大紅大綠」開始:
接近同系,墨西哥城一位建築師的自宅室內:最高票答案說了中國的,那我就來談一下日本。你以為日本建築就從來是現在的這個樣子,沒有什麼複雜的彩畫嗎?相信下面的平等院鳳凰堂肯定是你心中「典雅」的日本建築之一,那麼以它為例來看看日本早期建築。 它的始建年代相當於中國的北宋時期,也是整個大京都府範圍內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宋代可以說是中國建築彩畫最「花」的時期了,連柱子上都會畫上(當然日本在同時期與中國相比是有滯後的,不能直接對比上)。這個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法式》一窺: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鳳凰堂初建時是什麼樣子,這是日本人自己做的它的內部彩畫復原:那麼為什麼它的現在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呢,彩畫是要進行維護的,而它的彩畫在後來褪掉後並沒有被重補,反而直接被刷成了這樣。最後,希望掛在上面的那些缺乏常識又誤人子弟的答案能被壓下來。
看到您在話題描述時添加了中國古建不如日本古建來得典雅,實為不妥噢。《華夏意匠》里第八章談及中國古建的色彩與裝修,題主可以找來看一看。這裡手機打字,實在抱歉不能全部搬運,就提煉其中一部分吧:日本人伊東忠泰說中國古建築之所以施用大量色彩,原因在於建築木材質量不佳,工藝粗劣,所以施用彩色來美化,以此來遮蓋。日本建築則因為工精料美,所以無再施彩色的必要。這是一種非歷史的觀點,而事實上日本古代建築也存在過一個一如中國建築那樣五彩遍布的時期,現存的日光東照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總的說來,影響建築色彩的因素是極為眾多和複雜的,整個東方建築色彩都較為類近,事實上這是歷史條件所形成的一種東方文化的特色。
———————分割線———————
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建其材料本身提供了一個可以任意採用任何顏色的條件,倘若中國古建走了磚石結構的路子,即使中國人再喜歡色彩,那色彩豐富的形制也發展不起來。
木材為了防腐防蟲必須油漆,同時也就提供了自由設色的前提。而這又和中國的繪畫歷史分不開。在古代,房屋油漆和圖畫同屬一個範疇。「施之於縑素之類者謂之畫,布彩於梁棟斗拱或素像雜物之類者謂之裝鑾,以粉朱丹三色為屋宇門窗之飾者謂之刷染。」
早在秦漢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如張衡《西京賦》的「采飾纖縟,裛以藻綉,文以朱綠」,張璠《漢記》「文井蓮華,壁柱彩畫」等都說明了在其時的建築構件上布滿「油畫」。由此看來,中國以油漆來作「油畫」的歷史實在比在紙上或絹帛上作的水墨畫水彩畫要久遠得多。(幫題主查了一下,中國水墨畫大約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百度之,時間不一定準確。)謝邀……先問是不是吧。中日兩國古代都喜歡你說那類彩畫哦。因為彩畫會掉色。而中國喜歡修葺一新,日本喜歡修舊如舊,才造成現在這種觀感。
似乎大家認為中國建築的配色風格是很清雅的。
然而清朝的配色是大紅大綠大黃色的沒錯。唐朝用朱紅的比較多,建築給我的個人感覺比較大骨架,闊,粗,豪放。然而日本建築的風格基本上都是唐風傳播過去的,影響超級重啊,許多和風建築和唐風建築的風格差距只是細節上的。中國建築的斑斕色彩跟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建築材料技術以及文化、宗教觀念都有關係,另外,外來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對建築色彩的影響也頗深,主要源自於印度佛教、藏傳佛教、蒙古族的薩滿教等宗教的圖騰和符號,大約始於唐宋,興於元明,極盛於滿清。
首先明確下,唐代之前的建築沒有任何完整遺留下來的,當然要是非得說景區里後建的假古董,我也沒啥說的了,所以之前的建築色彩只見於書籍里的描述,局限於材料水平,這之前的建築應該比較樸素,唐代建築必然延續先前風格,素雅之中又顯大氣。
更早時期的建築只能從陪葬的明器中窺得一二了
唐代,南禪寺大殿,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古建築,可見主要色彩以紅白黑三色為主,屋脊的裝飾構件也較少。
唐代,佛光寺大殿,建築學的學生期末考試都考過這個的正立面吧,色彩依舊紅白黑。
宋代,晉祠聖母殿,這個再當時也算是座殺馬特建築了,開始有點顏色了,仔細看,黃綠色琉璃瓦,盤龍柱全用上了,詳情不必細說,感興趣的自行百度。
宋代,隆興寺摩尼殿,基本保留了宋代建築的制式,注意屋面的瓦,入口的處理是不是很像日本建築?
元代,中建史中提及這一時期的建築較少,主要也是因為戰爭破壞巨大,生產凋敝,蓋房只求多快好省,外加外族統治者的審美問題,所以當時建築設計行業處於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層面,磚石結構開始出現,另外,蒙元時期,雖然政治高壓,但對於文化和宗教,確是異常寬容的,各種宗教文化的混搭風開始出現。
元代的圖不好找,先空著,以後再補。
元代的廣勝寺諸門殿,可以看見,磚石結構開始興起,屋頂上多了些裝飾物,斗拱也開始從結構上的柱頭演變為裝飾構件。
明代,漢人重奪政權,建築風格上還是大致上延續元制,但也可見其恢復唐宋風格的努力,制磚技術的發達使得磚石結構開始廣泛應用,建築體量的厚重感開始加強。
明代,北京智化寺
明代,榆次城隍廟玄鑒樓,可見密密麻麻的裝飾性斗拱,屋頂琉璃瓦,屋脊的吻獸什麼的開始增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無梁殿,結構技術的重大突破,但色彩風格實在太陰森,這也是沒能推廣到民用建築的原因吧。
南京,靈谷寺無梁殿,建築史書上在明代建築這章大書特書的無梁殿
蘇州,開元寺無梁殿
發展至清代,清代國內的經濟狀況較之前好轉許多,建築大致延續明制,但滿族統治者對蒙、藏的勢力也採取拉攏態度,使得這些民族的文化符合和色彩大量融入進新建建築的裝飾中。
現在大家建的最多的古建築就是清代建築,典型案例也難找,就講講細部構件吧。
斗拱也不放過
黃色琉璃瓦,主要是皇家建築使用,其實從明代開始就大量使用了。
學過美術的應該都知道,橙色和藍色是互補色,這麼想想,古人還真是牛逼呀。
總結下,我國傳統建築的色彩,大體上經歷了從簡單到厚重,從素雅到濃艷的過程,跟歷史變遷、外來文化、經濟程度都有很大關係,大紅大綠的色彩的開始使用是慢慢循序漸進的,是始終伴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的,並沒有準確的時間節點,好比素顏小姑娘變成成熟少婦,不單單是妝容的變化,心態、舉止、經歷過的男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百度圖片。
大紅大綠的應該都是宮廷建築和祭祀建築,中國的很多古村落,如宏村,蘇州的古鎮,都是粉牆黛瓦的
一概而論都說大紅大綠似乎以偏概全。
實際上,中國北方地區色彩明顯更豐富一些,南方粉牆黛瓦更素靜一點。用色跟地區氣候有關。南方植被豐富,一年四季自然環境的色彩都很豐富,這時建築如果依舊大紅大綠則有些花哨。北方一年四季分明,植被不如南方豐富,尤其冬天下完雪更是白茫茫一片,建築用色如果還是南方粉牆黛瓦就過於肅殺,所以建築用色可能大膽一點。事實上,不同部位的用色也和是否有光照等元素有很大關係,現在先不詳述。哎呀應該沒人看,有人看,我再詳細說說吧。。。
艾瑪,完全跑題了,現在木構建築實例留下的不多,大多明清,唐代總共就留下個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而且南禪寺等級太低了,構不成典型。宋代彩畫就可以看見很豐富了,有什麼五彩遍裝輾玉裝(最高級),這就是五種顏色在一起,特別豐富,像清代官式建築發展成熟,什麼和璽彩畫蘇式彩畫也都色彩斑斕。唐代以前的木構建築智能看看敦煌壁畫之類的東西了,沒有實例,但是用色也很大膽,比如九原崗墓葬(北魏)裡面一幅壁畫,斗栱繁複,還是雙柱,用色很豐富。大膽猜測,應該人類可以提取彩色礦物質的時候,用色應該就開始豐富了吧。。「唐代以前建築色彩以朱、白兩色為主,佛光寺大殿木架部分刷土硃色,敦煌唐代壁畫中的房屋,也是木架部分一律用硃色……因此唐代建築色彩明快端莊。到了宋代,木架部分採用各種華麗的彩畫:包括遍畫五彩花紋的「五彩遍裝」;青綠兩色為主的「碾玉裝」和「青綠迭暈棱間裝」(明清的青綠彩畫即源於此);以及由唐以前朱白兩色發展而來的「解綠裝」和「丹粉刷飾」等……」 ——《中國建築史》潘谷西著別扯那麼多……複習中建史看到這個問題捉急純手打。
「大紅大綠」其實也非常高雅,尤其是斗栱。
(中國,頤和園)(韓國,海印寺)(韓國,海印寺)推薦閱讀:
※為什麼苗族史上無名人?
※二郎神什麼官位,有天蓬元帥高嗎?
※中國的現狀有多麼糟糕?具體在哪方面和美國有差距?
※古代日本有哪些方面比同時期的中國強?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歷史記載里預言經常以童謠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