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設立對相關城市是一次機遇嗎,如果能盤活整體經濟,那是以怎樣的輻射方式?
經濟帶城市分布編輯沿線城市
上海:(1個)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7個)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安徽:合肥、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馬鞍山(7個)江西:九江(1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湖南:岳陽(1個)重慶:重慶、萬州、涪陵(3個)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新聞: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長江經濟帶建設課題彙報會,確定長江經濟帶的範圍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浙江和貴州9 省2 市。這意味著,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兩橫三縱」主體的長江經濟帶正式擴圍。
先扔塊石頭,個人不看好。
首先從對新聞本身的吐槽開始。李克強提黃金水道戰略 謀長江經濟帶促全局發展 是最新的關於長江經濟帶的新聞,中國新聞網是原始報道者,連中央政府網站引用的都是這條報道。但這裡面的數據就有問題。其中提到「目前長江幹線貨運量約20億噸,位居全球內河第一」,但根據交通部發布的《2012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內河運輸完成貨運量23.02億噸」,這麼說起來,全國86%的內河運輸貨運量都在長江幹線上完成的?你讓長江眾多支流和珠江、黑龍江何處容身啊!
另一方面,依靠內河水道連接經濟帶的想法,本身就存在問題。中國的內河航運只是各種運輸方式中次要的補充之一(據我粗淺的了解,其實全世界的內河航運都一樣),同樣根據交通部的《2012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公路營運性貨車貨運量318.85億噸,貨運周轉量59534.86億噸公里,內河運輸貨運量23.02億噸,貨運周轉量7638.42億噸公里,內河分別是公路的7%和13%,說只佔零頭也是不為過的。
造成這樣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內河航道受限於自然條件,難以擴充運能。其中一是通航里程受限,無法大規模擴展。從國家統計局的交通運輸業基本情況統計來看,1990年到2012年,內河航道里程僅僅增加了15%,相比之下,最少的鐵路都增加了69%,更不用說公路的312%和民航的547%。這就充分說明了通航能力不可能大幅改善。
其二則是通航時間,就長江流域來說,很多支流都不適於常年大規模的水運,枯水季節走不了船,豐水季節遇上大洪水也要停航(長江本身也存在這個問題)。雖然有些地方弄了些航電樞紐(比如湘江上的長沙、株洲航電樞紐),但總體來說對於運輸能力的提升有限。
其三就是船舶噸位。雖然說起來長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很強,現在號稱萬噸輪可以上到重慶,但其實眾多長江大橋凈空已經對於大噸位船舶航行產生了很大影響,自南京長江大橋開始,九江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鄂州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等凈空高度都是24米,萬噸海輪根本無法通過,只有5000噸及以下的船舶能通行。
從這些方面來說,什麼「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在現代化的交通體系中,受到的限制太多,也並非那麼普遍。恰恰相反,公路、鐵路的走向更能影響經濟發展。說到這點,提兩句,一是滬蓉高速公路到現在還沒全線貫通,二是滬漢蓉高速鐵路的設計最高時速只有200-250公里,比起「四縱四橫」中其他線路300-350公里的設計標準來說,低了不少。
當然,也可以只藉助「長江」這樣一個概念,這並無不妥,但這條帶上的各省市就會那麼齊心的看著上海當龍頭嗎?成都重慶對外的途徑和窗口很多,可以通過蓉歐和渝歐運輸通道直接聯繫歐洲,也可以通過廣西雲南聯繫東南亞,還可以通過珠三角聯繫美洲,他們想要的是以自身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而不只是長江經濟帶上看著上海跑的尾巴。
至於湖南,一直是偏向廣東的,長江在湖南境內只有岳陽一個城市,輻射能力實在有限。湖北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沒得說,但成都和重慶顯然風頭蓋過了它,打通了長江線路,武漢就徹底淪落為上海和蓉渝之間的一個節點,要比腹地顯然沒辦法和蓉渝比,要比外拓也沒法和江浙滬競爭……
雲南、貴州對長江的依賴程度更低,他們更可能的是依靠雲南自身的陸路和廣西的海陸通道發展,從現在的物流情況來看,他們應該歸屬於泛珠三角板塊,而非長江經濟帶。
至於江西、安徽,傳統上就是華東區域,劃不劃長江經濟帶都那樣,江浙滬包郵就更不用提了。
所以,」長江經濟帶「只能是依託長江這個概念,但其具體落實完全取決於後續的政策因素,例如,以上海自貿區為龍頭,將武漢、重慶、成都等地的各類外向型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捆綁起來,引導大家順江而下,那還有可能弄出點樣子。但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大家會那麼齊心的跟著上海走嗎?
我這扔出來的石頭夠多了,各位就不要再砸磚過來了,感謝~~~抱歉,我沒有辦法給出更多的數據和認識,但是就我知道的情況,長江經濟帶前景很不好。樓上已經說了長江凈空的問題了,這個是目前阻礙長江經濟帶成行的首要問題。但就算長江航運通暢了,也沒用,因為交通從來不是單一的,沿江一線,如果沒有配套的鐵路、高速公路配合,就構不成完整的運輸體系。而其中最關鍵的,也是呼聲高漲的滬渝鐵路——至今還沒有!!(我不知道是工程難度大還是項目籌資困難,不管哪裡出問題了,但總之,這玩意到現在也還沒有)撇開交通運輸的問題,發展模式也很成問題,我國以外向型加工製造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和本地的區域間聯繫本來就弱,要生拉硬搬的搞區域間合作,還是很缺乏經濟基礎的。最後補一句,這是聽大老闆開會的時候提及的:這次是上面丟下來的,不管是領導還是學者們,很多人都措手不及,不要談發展思路了,除了幾個一直在搞長江的研究院,大家連現狀怎麼樣都還不知道。所以我覺得與其去直接討論輻射力如何,還是先老老實實把沿江一帶城市和省份的發展現狀先梳理一遍,不同地方的比較優勢在哪裡,潛力如何,然後才能搞清楚地域分工合作的思路。(補一句:我覺得好像說了一個很沒有用的答案啊,但是昨天大老闆剛剛布置大家研究研究,我手邊也沒有資料。所以還是期待有大牛能站出來說兩句吧)
這對經濟實際促進在其次,在股市倒可以炒作一下區域概念股啥的。
我對這個新提法倒有自己想法,不一定和政府或者報紙報道的相同。
這個經濟帶並不是說要讓這一片區域成為一個超大規模的長三角或者珠三角似的經濟體,而是說通過長江這個物流大通道,讓各個板塊(主要是西部大開發板塊,中部崛起板塊,長三角板塊)更加互通有無,實現產業互動。 西部大開發板塊,中部崛起板塊,長三角板塊這三個板塊,之前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的態勢,雖說在這十年來三大板塊的產業變化發生了較大變化,比如很多製造業的就從原先長三角向內地遷移,但前兩個都向著長三角看齊,長三角有的我也要有,他還沒有的我趕緊先有。這種競爭對經濟的成長有利,但也造成一定的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故而這次需要讓這一大片區域在各自發展已有一定規模的情況下,讓其互補,形成新的產業互動進而創造出新的產業,而不是各自模仿相互惡性競爭。
大晚上手機打字,還有不周全之處多多指正,有空我再來改~
這不是什麼新的概念了,老早以前高中地理上就有弓和箭的比喻,中國的沿海已是開張的弓,長江就是上弦待發的箭,如今李總理視察重慶呼籲打造長江經濟帶,重慶及中部各省一見這樣的風聲立馬樂開了,趕超沿海的時機到了,中部崛起後的又一次機會到了,我們要依據總理的指示抓緊建設長江經濟帶,政策有變斷工的路又可以修了,需要上馬的可以申請批示了。當然風聲最大的也就各大報業媒體了,長江經濟帶嗎,江浙滬當然也要加上了,川顛黔也加上吧,壯壯聲勢。
當然,國家要真重視長江經濟帶的打照是這一帶的福氣,特別是已經形成國家戰略的城市群,能夠在李總理的這波城市化中佔盡先機,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畢竟咱國家的發展除浙江外還是得看政策風向,但其他的沒有政策扶持在這波建設中又沒能拿到項目的城市可能就不那麼幸運了,非常贊成@葛通在「北京是否輻射周邊」中的城市與城市榨乾一說,順應武漢、重慶、長沙等城市圈的城市化建設,必定也會榨乾中西部其他一些城市,對於這一帶的城鎮建設最主要的還是人口的轉移及城市基建的修建,最終人口只會越來越朝有就業方向的城市轉移,大城市因各種設施的完善及就業機會的增多會日漸強大,發展合理的會輻射周邊城市形成互補,其他中小城市大多因頭幾年過度的造城又沒有好的產業結構淪為鬼城。再者,中國現在的經濟格局必須轉為以內需為主 ,靠吃人力成本時賺取國際外快接近封頂的情況下不能再靠外貿支撐經濟了,必須盤活國內各省經濟活力,才能保持gdp在要環境要人權的情況下繼續前進,沿長江一帶本身占劇中國東南西北中五大中心城市其三,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的經濟帶,此路成則與京津冀、珠三角相呼應盤活全國經濟。不要以為看到長江就是國家重視長江水運打照黃金水道,目的還是為了造城。其他省我不知道,只知道湖北長江沿岸是抗洪搶險前線。每年到了時間抗洪,98年大水武漢全城出動,上游城市為保武漢淹了多少不說了。求摺疊。
機遇
對長江經濟帶對相關城市來說就是名字被媒體多次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然後提醒你還有這麼個看似優越的長江邊的位置,不大可能國家統一給這些個城市發點政策;整體經濟
上面提到的這些個城市GDP加起來要佔全國多少? 30P,你要盤活這30P還是要盤活南中國呢?盤活一般說相互間有影響、關聯、促進,這麼大一片除了長江干支流之外沒上面聯繫吧?盤活存扯淡。輻射
輻射靠的是產業帶的分布,這麼多城市,產業帶沒有關聯,所以輻射也還是保持原有不變。就像@星夜落塵,程序員說的,拉著福建、廣東搞一次南國大聯歡好了;這麼一大片,用「帶」的概念稱謂真是委屈了他們了。浙江都不靠長江。要不要再拉福建啊、廣東啊一起搞南方大聯歡好了。。
推薦閱讀:
※粉單市場(Pink Sheet)中交易的股票算是上市了嗎?
※怎樣理解中央一號文件中「降低或取消產糧大縣直接用於糧食生產等建設項目資金配套」?
※2016 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會是怎樣的局勢?
※如何評價《財經》對話羅永浩:生於憂患?
※在天津財經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