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輯,EP,單曲的區別是什麼?

如題,以及用這樣的分類方法唱片還可以歸為什麼種類?OST是跟這些詞使用的一種分類方法么?


【Music Classroom】No.02 淺談唱片類型

--------------------------------------------------【前言】--------------------------------------------------

前段時間寫了一些關於媒體文件的基本知識。其實在工作中,那些知識對從業者來說,也並沒有太多的直接關聯。所以,這次我準備寫一寫關於唱片類型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工作中最常見的一項,也是所謂專家與小白、專家與專家之間歧義最多的問題。

在我接觸過的團隊中,即使某些自翔最為專業的編輯團隊,也對唱片類型一知半解。在一次關於EP、單曲的對話中,他們甚至能極度自信的說:「日本的分類和別的不一樣」的話。當然,在我問他們為什麼不一樣的時候,他們也只能說:「就是不一樣,沒什麼為什麼……」。

好吧,既然大家爭執不下,那我們就從第一張唱片說起……

------------------------------------------------【正文分割線】------------------------------------------------

實際上,專輯、單曲、EP、精選、現場、原聲這些唱片類型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分類。單曲、EP最早的概念是根據唱片播放長度來分類的,與之同一個維度的是SP、LP、EP、Single四個分類。

一、LP、EP、Single的來源

1888年,Emil Berliner發明了第一張碟形唱片。標誌著唱片工業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24年中,Berliner的碟形唱片逐步取代了1857年由Scott發現,1877年由愛迪生髮揚的留聲機時代(圓筒唱片時代)。

[愛迪生時代的圓筒唱片]

早期的碟形唱片最主要的材料是蟲膠。唱片規格是:12」直徑;78轉/分鐘;錄製時長2-3分鐘/面。在當時,這一規格被稱為是SP(Standard-Playing)。這也直接導致了流行音樂的時長被限制在2-3分鐘,這一情況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習慣,一直影響至今。(影響人們試聽習慣的因素很多,但SP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觸發點吧。)

長話短說,我們不贅述唱片工業發展中那些邊邊角角的小事件,直接來到1931年。

1931年,美國無線電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RCA,在SP的基礎上試轉成功12」直徑;33?轉/分鐘;並加密了溝紋的密度,使得錄製時長能達到10-15分鐘/面。為了區別早期SP唱片,他們給它取名LP(Long Play)。但遺憾的是,RCA高層並沒有關注到這一突破,在稍稍投放市場後,由於音質方面稍差,很快被RCA放棄。

到了1948年,由於二戰造成的SP製作材料斷貨(蟲膠主要產自印度)。RCA的對手Columbia公司開始大規模發行Columbia標準的Long Play唱片。

Columbia的LP由首席工程師Peter
Goldmark研製,其規格為12」直徑;33?轉/分鐘;溝紋密度翻倍;使用乙烯基(Vinyl)材料;錄製長度在20分鐘/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膠唱片。黑膠唱片的廣泛應用基本取代了SP唱片。

RCA當然不服了,且RCA的高層堅持認為單曲唱片依然有市場。為了與Columbia的LP唱片抗衡,RCA發行了另外一種規格的唱片:7」直徑;45轉/分鐘;密紋唱片;使用乙烯基(Vinyl)材料;錄製長度在3-5分鐘/面。他的特點是音質好、直徑小、攜帶方便且不易損壞。RCA給它取名Extended Play,寓意在SP基礎上的擴展播放,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EP。

Columbia如願以償的在古典樂領域擊敗了RCA。但由於EP的便攜、運輸方便、播放技術簡單等特性,RCA大批量地製造出一種攜帶型的,自帶喇叭的唱盤,在青少年當中推銷,結果很受歡迎,成了他們開派對時的最佳選擇。極大的刺激了流行音樂的發展。

在EP的基礎上,RCA又嘗試了12」直徑的EP,他的錄製長度能達到8-10分鐘/面。

這時候,唱片的規格實際上形成了三種格式:

12」 LP12」直徑; 33?/分鐘;時長40分鐘左右,曲目7-12首。

12」 EP12」直徑; 45/分鐘;時長20分鐘左右,曲目3-5首。

7」 EP 7」直徑; 45/分鐘;時長10分鐘左右,曲目1-3首。

為了區分7」 EP和12」 EP,7」 EP很多時候也被稱為單曲唱片(Single)。

到此為止,LP、EP、Single三種唱片規格已經形成,它純是以唱片的播放時長和轉速來分類的,對音樂內容並沒有任何區分,且對於EP和Single的稱呼也是毫無章法。目前大家對EP和Single分類的不同意見基本都是由此根源而來。

難道說,EP和Single的分類就真的沒有一個標準了嗎?那專輯、精選又是什麼東西?我們繼續往下看。

二、專輯(Album)的出現

專輯、精選等類型實際上是概念專輯出現後,唱片工業根據LP唱片的類型進行的再分類。而EP、Single概念的轉變則是受市場發展的影響。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唱片基本上都是以「現場錄音記錄者」的角色出現的,聽眾基本上也都是以聽藝人現場演奏的心態去聽的。而到了30年代末期,吉他手Les Pual開始嘗試的多軌錄音技術讓唱片錄製有了「後期製作」的概念。但他也只是將一些錄製好的唱片中,再增加一軌吉他而已。

到了50年代,製作人Phil Spector開始大規模嘗試多軌錄音,大量的樂器加入,讓唱片完全能發揮出交響樂般的效果,也徹底結束了傳統唱片只能成為現場演出替代品的歷史,為錄音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先鋒藝術家魔幻般思想的展現奠定了基礎。

1967年,The Beatles發行了《Sgt.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唱片中,刻意的模糊了單曲的概念,通過使用各式各樣的古怪樂器,並大量採用延遲、失真、回聲和用現代眼光看近乎手工的剪輯技術,利用各種音效將歌曲一一銜接起來,使得整張唱片來表達一種概念。概念專輯的出現,使得LP唱片不再是簡單的歌曲集合,而形成1+1&>2的效果,從此誕生了專輯(Album)的概念。

在概念專輯的影響下,專輯(Album)特指正式的錄音室專輯,是一個藝人在某一段時期內的世界觀的表達。對藝術家來說,一張專輯代表藝術家這段時間內的人生感悟或藝術思維。對純商業歌手來說,一張專輯代表大部分民眾或某一特定民眾群體在這段時間內的主要欣賞口味。也有一種是部分藝人重新錄製的早期未發表過的作品等。

PS:一般情況下,現場專輯(Live)和小樣(Demo)專輯也都可以歸為專輯類。

三、EP、Single的發展

60年代的嬉皮運動促生了現代音樂的第一次藝人大爆發,無數反戰(越戰期間)青年拿起了吉他,唱片工業異常繁榮。但隨著概念專輯的盛行,藝術搖滾走上巔峰,錄音成本越來越高,唱片公司的風險加大。唱片公司開始大量發行7」 EP(Single)唱片來測試市場反應,並大量發行長度中等的熱門藝人現場演出12「 EP唱片。

概念專輯和藝術搖滾的盛行,同時也導致音樂離大眾越來越遠,搖滾樂成為精英藝術。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促成了朋克運動的爆發。

70年代的朋克運動可以說是唱片工業的一個轉折點。相對於藝術搖滾來說,朋克音樂短小精悍,創作簡單,由於不追求錄音的精美,錄製成本也較低。大量EP唱片內容實際上已經是一整張專輯的內容,這讓排行榜開始為難,如何選擇一張唱片是不是進入專輯排行榜成為一個很糾結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唱片工業協會在80年代對EP制定了規範: EP為3-5首歌或時長在30分鐘以內(不包含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但在美系規範的實際操作中,很多發行的Single唱片中,都會包含3首歌曲,所以一般認為,大於3首歌,且時長在30分鐘以內的都可以稱為EP,這也導致Alice In Chains的EP唱片《Jar Of Flies》包含7首歌,卻成為第一張進入專輯排行榜的EP唱片。而英國排行榜公司則直接將EP定義為少於4首歌,時長25分鐘以內(不包含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拋棄了Single的說法,而將美國體系中的EP概念稱為Mini Album(迷你專輯)。

在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中,除EMI外,環球及華納都是美國公司,遵循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的規範來定義唱片類型,索尼雖然是日本公司,但其主要經營地依然在美國,所以依然是遵循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的規則。而英國排行榜公司的規則則基本上隻影響到英國本地和香港等幾個殖民地。

其實,關於EP和Single的分歧大都以此而來。在英國體系中,只有LP和EP(另一維度為Album、Mini Album、EP),而在美國體系中,則分為LP、EP、Single(另一維度為Album、EP、Single)三類。

鑒於以上原因,我們本著照顧到更細節的規則,一般會按照分類更細的美國體系來確定。且隨著近期EMI帝國的崩塌,相信唱片工業的規則會進一步向美國體系靠攏。

上面我們說過,60年代的藝人大爆發,使得Single唱片逐漸轉變為測試市場反應的一種手段,而這種情況在70年代的朋克運動和80年代的Grunge風潮中被繼續擴大。尤其到了80年代末,Nirvana樂隊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大唱片公司不放棄任何一個類似樂隊,為了搶時間和熱度,紛紛在一些藝人沒有太多成熟作品的時候,發行一些Single唱片或EP唱片(尤其是現場EP)來保持市場熱度。當然,少錄製一些歌曲,也使得錄音成本大大降低,發行一張單曲後可以通過打榜來看銷售預期,較差的藝人便會被放棄發行專輯的機會。

同時,各種小型獨立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較小的公司規模也使得他們更青睞這種保險的做法。

到了CD時代,雖然容量早已無法限制唱片長度,但這種做法卻保留了下來,很多唱片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同時又能刺激單曲唱片的銷量,更是在單曲唱片中贈送更多的各種混音版歌曲,有時候一張單曲唱片歌曲數目能達到十多首(同一首歌N多個版本)。

四、精選輯的分類

概念專輯盛行後,藝人發行LP的間隔變長,為了彌補這一空缺,唱片公司開始將一些已經發行過的熱門歌曲重新集合後發行一張LP,稱之為精選輯。精選輯一般有三種:A-sideB-side、混合型。

上面說過,單曲(Single)唱片一般是1-3首。按照目前的習慣,一個藝人在發行專輯前,會先發行3首單曲唱片來測試市場,但3張單曲有可能就會出現9首歌曲,已經是一張專輯的長度了,那怎麼讓用戶買了單曲唱片後,還會再買專輯呢?

我們知道,早期唱片是雙面播放的,分為AB兩面。而且一般藝人在準備發行一張專輯時,都已經積攢了遠遠超過一張專輯的內容。這時候,單曲唱片的A面(CD時代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準備放在專輯中的主打歌,也是打榜的歌曲,而B面,會放1-2首不準備收錄到專輯內的歌曲。由於單曲唱片中包含了不會收錄進專輯的歌曲,所以,也就能更刺激一些單曲的銷量了。

所以,A-side精選,顧名思義也就是單曲A面歌曲的精選;B-side就是單曲B面歌曲的精選。混合型一般都是在A-side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專輯內沒發行過單曲唱片的熱門歌曲,或者是一些其他未發表過的Demo、Live之類的內容。

互聯網時代的單曲形式,由於主要是用於網路打榜,故很多唱片公司僅僅是簡單放出錄音即可,即沒有唱片製作周期,也省下了唱片製作,甚至是封面設計等等成本,但基本上延續了單曲的基本作用,如果一個藝人有3首單曲打榜成績不錯,市場反應也不錯,唱片公司就會準備給藝人發行專輯或EP。於是,單曲唱片不再存在A、B面一說,相信未來A-side和B-side會慢慢消失。

五、合輯和原聲帶

在唱片工業中,每張唱片都有一個主題,如果唱片的主題是由1-3個藝人來完成的,那就是專輯,如果是由多個人完成的,那它就是合輯。

當這個主題是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部漫畫、一部動畫的時候,它就會被稱為原聲帶。影視原聲有兩種,一種是影視中的音樂部分,一種是影視中使用到的歌曲,或者是原聲製作人為電影主題而使用的歌曲,不一定在電影中有播放。

現在一般音樂App都將所有電影電視中的原聲音樂藝人定義為O.S.T,但其實每部電視劇或電影都是有其音樂製作人的,一般來說,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音樂都是一個製作人或一個製作團隊的作品,在電視電影的片頭或片尾都會有體現,稍加註意就可以找到。

六、其它分類

在唱片中,還有一種叫新歌+精選,其實就是藝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足夠一張專輯的作品,但又不想僅僅是發行一張Single或EP,於是就出現新歌+精選這種類型,基本上就是Single或EP後附加一些精選內容,以達到一張LP的規格。

另外一種叫拼盤(Split),多見於一些發行能力有限的小唱片公司,他們常常將自己旗下的兩個類似藝人分別的EP集合成一張唱片發行。以節省更多的製作費和宣傳費。也有一些沒有簽約的獨立藝人,與自己的圈中好友一起合作發行一張拼盤專輯。專輯的一半是一個藝人的作品,另一半是另一個藝人的作品,一半情況下都是兩張EP的簡單集合,一般有兩套封面,沒有封底。主流音樂圈比較少見的方式。

小樣(Demo)一般也是基於一些小廠牌和獨立藝人,在錄音成本有限的情況下,自主錄製的內容,一般如果藝人成名後,會將之前發行的Demo重新製作發行。

七、如何區分專輯類型

1.
專輯(Album):都是新歌,唱片時長超過30分鐘或不同歌曲數量超過6首歌(不包含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

2.
EP:唱片時長在30分鐘內或歌曲數量為3-5首歌(不包含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

多數情況下,早期其實屬於單曲唱片的EP唱片在封面上都不會標明EP字樣,而所有在封面上標註EP字樣的唱片,基本上都是後期嚴格意義上的EP,所以如果一張唱片上標註了EP字樣,那基本就可以定義為EP。(英系很多單曲也標註EP,但單曲和EP也沒有必要分的那麼清楚,按照封面分類即可。)

3.
單曲(Single):唱片時長在20分鐘內或歌曲數量為1-3首歌(不包含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

一張唱片是單曲還是EP,也可以通過封面區分,一單曲唱片跟其所對應的正式專輯封面風格很相同,是同一批次的攝影內容。而EP的封面設計相對較為獨立。

4.
精選輯(Compilations):歌曲相對較多,選歌都是熱門歌曲,或者封面上有Greatest Hits、Best Of等字樣。有些藝人已經發行多張單曲或散曲,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未發行過正式專輯,所以會出現藝人在沒有發行專輯的時候,先發行一張精選輯,比如The Sisters Of Mercy樂隊。

5.
合輯(Various Artists):三個以上不同藝人的音樂作品,集合在同一張音樂專輯出版發行。合輯常常是同一個主題的不同藝人的作品。選曲大多是從藝人當前專輯內選曲。

6.
原聲帶(Original Soundtrack):與電影電視、遊戲、動漫等相關的唱片,包含原聲配樂與影視、動漫、遊戲中用到的歌曲兩種。

7.
拼盤(Split):專輯的一半是一個藝人的作品,另一半是另一個藝人的作品,一半情況下都是兩張EP的簡單集合,一般有兩套封面,沒有封底。主流音樂圈比較少見的方式。

8. 小樣(Demo):一般也是基於一些小廠牌和獨立藝人,在錄音成本有限的情況下,自主錄製的內容,一般如果藝人成名後,會將之前發行的Demo重新製作發行。


哈哈,感覺 EP 已經被玩壞了,現在更像是 extended play。

即,為了保持持續的人氣和關注度而產生的,以一個歌手隔三差五發一兩首歌為主要形式的音樂產品,是一種「你也沒耐心聽,我也不願意投那麼多錢做」型轉變,一種適應時代的技巧。

所以同樣聽 100 首歌,擱以前你是聽了 8 張專輯,擱現在就是聽了 100 張專輯,非常豐富的一年啊!賓主盡歡!


iTunes上的分類方法:

1-3首歌:Single

3-6首歌:EP

6首以上:專輯

因為我是混棒圈的所以提一下棒國的分法:

1-3首:Single Album

4-7首:Mini Album

7首以上:Full Album(正規專輯)

包括Intro,Outro,伴奏

(當然防彈少年團十首歌還叫Mini那是特例)


推薦閱讀:

說一句你最喜歡的孫燕姿的歌的歌詞?
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有哪些唱片比較值得收藏?
交響樂團錄音為什麼會出現點話筒拾音方式?
在家用什麼姿勢聽交響樂?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哪個版本推薦?

TAG:音樂 | 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