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想了解一下日本的歷史?

有沒有比較好的的介紹日本歷史的書,想跟薩蘇評註版的菊與刀對照著看,"從德川幕府到現代--日本的起起落落"這本書怎麼樣?


2016年1月日本NHK電視台推出堺雅人主演的大河劇《真田丸》,然後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然後發現

不懂點歷史,大河劇根本看不懂。。。

所以專門找《日本簡史》來看,下面是筆記↓↓↓,題主看完後應該會對日本歷史有個大概的印象。

如有誤,還請指正。

————————分割線————————

——————————

繩人時代(原始社會)

——————————

考古發現的最早期的日本原始人是繩紋人,關於這些原始人從何而來,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歐亞大陸北部的原始人為追逐大型野獸到日本,之後定居,後來大陸橋消失,留下來的成為了繩紋人,時間大概在後期舊石器時代。

——————————

彌生時代

(約公元前三世紀~公元二世紀)

——————————

日本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考古發掘出更為先進的文明,包括新型陶器、水稻農耕、金屬工具、階級國家等等,這個時期的文化被稱為「彌生文化」。

學術界有個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這個時代正值秦朝統一及迅速崩潰時期,家喻戶曉的徐福率眾多童男童女去海外尋找仙藥的民間傳說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另外,農耕技術先出現在西南的北九州地區,然後逐漸向東北方向發展,也可以看出當時大陸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

古墳時代

(約公元三世紀末~公元七世紀初)

——————————

關於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了大量規模較大的墳墓,由此得名。並且從這些象徵權威的古墳可以推斷至少在西日本地區已經出現了統一的政治聯合體,史稱倭國或大和政

權。通過朝鮮半島間接或直接與中國政權(魏晉南北朝)的接觸,這一時期大陸文化陸續傳入日本列島,推動了日本列島國家的成熟。具體地說,就是形成了以天皇
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型政治體制。

——————————

飛鳥時代(公元593~710年)

——————————

蘇我馬子利用是否推崇佛教問題清除物部氏,在592年殺死崇峻天皇,後擁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即位之初,推古天皇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總攝朝政。在聖德太子的支持下,女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強王權的改革措施。孝德天皇(596~654年)在位時期進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被稱為「大化改新」,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

公元694年,天皇朝廷遷都藤原京,藤原京成為日本歷史上最早的京城。697年,持統天皇與藤原不比等一道主持編製《大寶律令》,於701年完成這部法典。

——————————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

——————————

公元710年,天皇朝廷遷都平城京(今奈良),至794年遷都平安京(今京都),這段時間被稱為「奈良時代」。這一時期,天皇朝廷不斷開疆擴土,到八世紀末基本控制了四國島、本州島和九州島。但天皇的統治地位依然不穩,政治上大受藤原家族的把控。

——————————

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

——————————

莊園攝關政治形成,「攝關」即「攝政」與「關白」,區別在於,天皇年幼時輔佐者稱「攝政」,天皇成年後,輔政者稱「關白」。直到11世紀末,藤原家族利用擔任「攝政」及「關白」職務獨攬朝廷大權的攝關政治持續了二百餘年的時間。

進入十世紀之後,武士集團誕生並且壯大(莊園武裝的演變),其中以關東地區的桓武平氏和畿內地區的清和源氏實力最強。

939年,平將門發動叛亂,自稱「新皇」,成為日本歷史上唯一一位公然反叛天皇自立皇號者,後被平貞盛所滅。平氏一族的平忠常於1028年發動叛亂,但因源賴信武名不戰而降,源氏家族由此開始進入關東。

源氏武士集團在十一世紀末期成為支配日本全國的武裝力量,源氏家族首領也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出入朝廷。在此背景下,地方各國的行政事務官逐漸由武士擔任,武家社會的色彩已初見端倪。

平氏再起:平正盛通過進獻莊園進入政界,其子平忠盛因平定海盜有功得到鳥羽上皇器重,獲得貴族身份。到平忠盛之子平清盛一代,平氏家族的勢力達到鼎盛。

平治之亂:在「保元之亂」中立有大功的源氏首領源義朝不滿受封官位低於平氏首領平清盛,拘禁上皇和天皇,後被平清盛打敗,其家族幾乎全遭株連,只有年僅13歲的源賴朝倖免一死,被流放伊豆半島。

源氏再起:源賴朝與其岳父北條時政發兵討伐平氏,敗,退居關東,以鎌倉為基地集結兵力。1181年平清盛去世以及西日本地區災荒嚴重打擊了平氏政權。1183年,源賴朝堂兄源義仲打敗平氏軍隊,並在同年7月將平氏趕出京都。但由於源義仲未處理好與後白河法皇的關係,後者挑起源氏家族內亂,源義仲於1184年戰死。隨後,源賴朝奉命征討平氏,在一谷之戰中打敗平氏軍隊。1185年3月,源賴朝之弟源義經率兵攻打平氏,平氏家族成員與安德天皇沉海死亡。後白河法皇欲再次挑起源氏家族內亂,後以源義經之死結束。1189年,源賴朝親率大軍滅掉奧州的藤原氏,由此確立了源賴朝統治日本全國的地位。

國風黑暗時代:日本文化受唐文化影響,當時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漢詩集。

——————————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

——————————

1192年,源賴朝從二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正式成立幕府,史稱鎌倉幕府。

源氏斷絕,北條掌權,將軍成為虛設。

1221年,承久三年,後鳥羽上皇向各國武士頒布討伐北條義時的院宣,但響應者不多,朝廷軍隊很快就被幕府軍隊打敗,京都也被佔領。幕府立新天皇,三位上皇被流放,並處死參與計劃的貴族與武士。這種事件前所未有,被稱為「承久之亂」。此後,朝廷喪失了擁有軍隊的權力,皇位繼承和朝政也由幕府決定,國家權力嚴重向武家傾斜。

元軍征日: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兩次均由天氣原因失敗。

鎌倉幕府於1333年倒台,北條家族800餘人自殺,武士領袖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賜「尊」,稱足利尊氏

——————————

室町時代(公元1336~1573年)

——————————

南北朝時代(公元1336~1392年)

——————————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將其廢黜,擁立光明天皇。1336年,被廢黜的後醍醐天皇在京都南部組成另一個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

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68年執政後,採取各種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稱霸一方的守護權力,進一步鞏固了幕府的統治基礎。1392年,足利義滿呼籲南北朝統一,並得到了南朝的積極反應,南朝後龜山天皇將象徵天皇權威的三件神器(八咫鏡、草薙劍、八坂瓊勾玉)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南北朝局面結束。

因鎌倉末期和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混亂,西南沿海地區許多生活沒有著落的武士和農民組成武裝集團,侵擾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這些海盜被稱為「倭寇」。

1406年,明成祖派使赴日,帶去永樂年號的勘合一百道,並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

由於守護大名的崛起和下層人民的反抗鬥爭,在整個室町時代,除了足利義滿執政時期有過短暫的穩定,其餘時間日本均處在動亂中。

1573年,織田信長罷黜足利義昭的將軍職務,室町幕府正式滅亡。

——————————

戰國時代(公元1467~1615年)

——————————

1467年,關於將軍的繼承問題,朝野形成兩大武裝集團,自這一年爆發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戰事,這場武裝衝突被稱為「應仁之亂」,日本戰國時代開始。

——————————

安土桃山時代(織田、豐臣時代)

——————————

1568年,織田奉天皇和足利義昭之邀進入京都,廢除幕府將軍足利義榮,扶植義昭為將軍,挾天皇和將軍號令天下。

1575年,織田與德川聯手在三河國長篠城與武田勝賴進行決戰,敗之,排除了關東地區的勁敵。

1582年織田開始西征,派遣羽柴(豐臣)秀吉進攻備中國的高松城,但陷入重圍,織田率軍前往救援停留本能寺時,家臣明智光秀叛變,被迫自焚而死,史稱「本能寺之變」。

織田死後,秀吉繼承其統一事業,先後打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後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聯軍發生戰鬥,未分勝負後講和。

1585年秀吉征服四國,1586年獲天皇賜姓「豐臣」,1587年南征九州,1590年出征關東,迫使北條氏自殺,1591年將「關白」讓給養子,自稱「太閣」,1593年統治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歸順,將北海道南部劃入日本版圖,至此統一大業終於完成

1592年,豐臣秀吉派15萬大軍入侵朝鮮

島,初期陸軍進展順利,很快攻佔漢城和平壤,但在朝鮮軍民和明朝援軍的打擊下,戰局發生逆轉,日本軍隊被迫在1593年求和。但豐臣對明朝封其為日本國王

並許可朝貢的條件大為憤怒,於1597年1月再次派軍入侵朝鮮,海上初戰告捷,但朝鮮重新啟用李舜臣後,日本水軍大敗,陸上軍隊也節節敗退,龜縮在半島南
端一隅。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五大老」決定結束侵朝戰爭,同年底日軍撤回國內。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

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

——————————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征夷大將軍稱號,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亦稱江戶幕府。

1605年,德川家康讓將軍之位給其子秀忠,以表示家天下之意。

1623年,秀忠讓將軍之位給其子家光,退居幕後掌握最高權力。

1629年,秀忠立其外孫女為明正天皇,成為時隔859年的又一名女天皇。

從1685年開始,德川綱吉為獲得男性繼承人,聽信單讒言,禁止殺生,陸續頒布以《憐憫生類令》為首的60個愛護動物令。

1688~1703年的元祿時代成為江戶幕府時期經濟、社會最好的時期。以町人文化為特徵的「元祿文化」不僅使得現實享樂主義文化得以出現,而且也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化。

1853年7月,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 ,史稱「黑船事件」。後日美兩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隨後又與英國和俄國簽訂了類似條約。

1858年6月日美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隨後英、法、俄、荷也相繼與幕府簽訂了類似條約,這些條約被稱為「安政五年條約」。

——————————

明治時代 (公元1868~1912年)

——————————

1868年底,新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命令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與此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的政府。德川慶喜不甘心交出政權,發動「戊辰戰爭」,以失敗告終。

1868年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大力學習西方,開始明治維新

——————————

大正時代(公元1912——1926年)

——————————

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於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

昭和時代

(公元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

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是日本年號中所用時間最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景氣。但戰後隨著經濟大衰退後,社會不安加劇。經濟蕭條之後,為轉移國內矛盾,日本開展了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最終在太平洋戰爭中全面失敗,日本戰敗後沖繩群島及多個太平洋島嶼分別被美國與聯合國託管。

1946年1月1日,日本天皇發表《人間宣言》。11月3日,日本國憲法公布。

1956年12月18日,加入聯合國。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的經濟在美國的扶植下得到了騰飛。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1月8日,日本改年號為平成。


除了菊與刀這種比較入門級的書物,題主也可以看看正史,比如日本通史,日本外史,古事記,這類啦。當然日本還存在於中韓的史書中,如果不是想這麼系統性的去了解,看看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補充一下:不是所有大河劇都值得一看,大河劇有自己的局限性。因為要拍一年,所以有一些拍的特別拖沓,看著難受。我還是喜歡坂上之雲系列,完全真實說不上,但是至少還是盡量還原了真相的,拍的不錯,也沒有貶低清朝,對李鴻章的評價很高的


關於簡明日本歷史的書一搜一大堆,這個不難,倒也沒有說誰的觀點就能夠定於一尊,關於通史類的知識,向來爭議不多,教科書其實就能講明白了。簡單來說,日本的歷史可以有如下梳理:

如果從考古學的角度開始談,幾十萬年前日本列島上就已經有人類生存(注1),但對日本最早的文字記載並不是來自日本人自己之手,而是由我國古代寫史書的人記載下來的。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最早的記載出自《漢書·地理志》中,「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百餘國」。此後《後漢書》「東夷傳」中又有關於倭奴國王遣使東漢,當時的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奴國王金印」的記載(注2)。成書於晉的《三國志》,其中《魏志*倭人傳》一文更是用數百餘字的篇幅,較此前的史書大為詳細地介紹了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日本。至今仍是兩國學者研究日本古代史的重要文獻。相當與中國三國鼎立時期(公元3世紀)的日本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沒有文字,其首領稱女王,名卑彌呼。「彌呼(みこ)」在日語中可做巫女解,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民眾把代表神秘力量的巫女擁為領袖,體現了某種在社會發展初期普遍意義上的對原始宗教的信仰。據傳這位女王統一了當時日本的30餘大小部落後(主要在相當於現在日本的九州一帶),主動向大陸上的魏政權遣使通好,被賜封為「親魏倭王」 (注3)。

此後,日本的政治中心從九州轉移到了本州的西部,被稱為大和的地方。大概在公元四,五世紀的時候,在這裡出現了日本最初的統一政權「大和朝廷」。該政權的基礎是大和地方的豪族,天皇(注4)由這些豪族擁戴產生。通過連年戰爭,「大和朝廷」控制了除日本東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土地。此時,大陸的中國由統一的西晉進入分裂的東晉、南北朝時代,「大和朝廷」向南朝進貢的同時,開始積極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漢字即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傳入日本的,日本人慢慢消化這些漢字,並開始使用它們來標記人名和地名。另外,以後對日本美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也在這個時期從大陸經由朝鮮傳入日本,開始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中傳播開來。

公元6世紀末期,隋滅亡了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從東漢後期開始分裂了數百年的中國大陸重新統一。此後唐代隋,統一的中國唐王朝更是成為當時東亞文明的中心。中國高度發達的文化以及高度集權的中央政治體制,這些都對當時的日本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日本的「大和朝廷」先後派出數回遣隋使和遣唐使,大批日本學者、僧侶來我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日本皇子(注 5)在此時進行了一場被稱為「大化改新」的著名改革。這場改革是以在日本建立像唐王朝那樣的高度中央集權政治為目標的,改革者之前已經把可能影響改革的一些豪族勢力翦滅。這場革新之後,以豪族聯合為基礎的「大和朝廷」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日本的歷史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此後,日本統治者為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又頒布班田收授之法等一系列律令,班田收授實際是模仿唐的均田制度,而這一系列的律令的頒布,使得日本也成為律令體制的國家。

在這個時期,日本經歷了幾次遷都,大化改新的時候,朝廷的都城在難波(今大阪),後遷至藤原京(今奈良郊外),接下來兩次的遷都是非常有名的。因為所謂的奈良時代(710-794)和之後的平安時代(794-1192)就是以都城名字來命名的。奈良時代的都城在奈良,當時稱平城京,這是繼藤原京之後的遷都,之後又遷都至現在的京都,當時稱平安京。頻繁的遷都在中國早期的商代也曾發生過,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當時日本社會政治的發展還不是很穩定,而同一時期的唐王朝是把洛陽和長安作為東西兩京的地位長期固定下來的。

在平安時代的中後期(公元11,12世紀),天皇的權利被外戚藤原氏架空,日本進入了被稱為「攝關政治」的時代。這種政治的特點是藤原氏在天皇年幼的時候以攝關的身份替天皇攝政,天皇長大成人後又以關白的身份繼續掌握實際權力。

在平安時代末期,大莊園得到飛速發展,莊園主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紛紛發展私有武裝力量,即後世武士階層的雛形。並且,在這時開始出現最初的帶有武士性格的兩大軍事集團。一個是以平清盛為首的平家,另一個是以源賴朝為首的源家。兩家經過大戰之後,平家的勢力被消滅。1192年,戰爭的勝利者源賴朝在鎌倉開設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這一事件,標誌著日本由之前的貴族政治開始向武家政治轉變。

幕府的首領源賴朝稱征夷大將軍(注6),這個稱號形式上還是由天皇所賜。天皇在整個幕府時期(包括此後的室町和德川幕府)表面上依舊是國家的最高元首,在其京都的小朝廷里享受優厚的生活。如果將之於我國的歷史比較的話,很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武力強大的齊桓公挾周天子來號令其他諸侯的狀況。源賴朝死後不久,政權就被其岳父北條家所掌握。源家將軍傳到第三代以後,正式被北條家取代。開始了所謂的北條執權時期。

鎌倉時代發生了被日本人稱為「蒙古襲來」的元朝忽必烈征討日本的戰爭。元軍由於受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的襲擊,最後被迫撤退。(注 7)這場戰爭幕府方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戰後隨即爆發了軍人對恩賞分配的不滿,使鎌倉幕府陷入了統治危機。

鎌倉末期,朝廷的後醍醐天皇企圖利用北條家統治開始衰落的契機,來重新恢復天皇的權威,建立新的天皇領導的中央集權。他在足利尊氏等武將的擁戴下,推翻了北條政權,隨後開始了所謂的「建武新政」。但好景不長,足利尊氏發動了叛亂,擁另一位皇室成員為天皇,自己稱征夷大將軍,開創了繼鎌倉幕府之後的第二個幕府,因其治所在室町,稱室町幕府。同時,朝廷在這個時候被分為兩半,後醍醐天皇的在吉野的朝廷稱為南朝,得到幕府支持的仍位於京都的朝廷稱為北朝。南北朝經過數十年對抗後,最後南朝失敗,南北合一。

室町幕府後期,將軍的威權衰落。日本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1478-1573)。這一時期,很多在國內戰鬥中失敗的武士形成了一個倭寇集團,渡海而來對當時中國明朝東南沿海進行劫掠。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是在戰國末期開始活躍起來的三位著名武將。豐臣秀吉在織田信長遇害後,繼承其遺志,經過連年征戰,最終於1590年征服國內各大小諸侯,統一了日本。隨後,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大陸。在中朝軍隊合力打擊下失敗之後,不久便鬱鬱而終。德川家康利用豐臣秀吉之子秀賴的年幼,在1600年通過關原之戰從豐臣家奪取了大權。不久稱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開創了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

至此,日本的貴族勢力已經徹底的衰敗了。如果說開創鎌倉幕府的源氏還有些許貴族的性格的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就要麼出身於中下級武士家庭,要麼乾脆就是庶民出身。從鎌倉,到室町,最後到德川,三個幕府的首領都稱征夷大將軍,雖然天皇仍然被保留,但幕府將軍是實際上的「日本國王」。

在260餘年被稱為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時期,政治上是幕藩體制的結構,同時社會成員被嚴格地劃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所謂幕藩體制,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國家或者中國的西周時期。全國分成許多個由大名(注 8)治理的藩,而這些大名必須承認幕府將軍對他們的領導地位。將軍為了更好地控制這些大名,還規定他們必須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江戶做人質,自己也必須隔幾年就來江戶晉見將軍。但這些大名在自己的領地,是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的,武士們對自己的藩主要表示絕對忠誠。士農工商,稱為四民。這種劃分大體上是模仿中國的。略有不同的是日本的士指武士,而我國的士說的是文人士大夫。但也千萬不要把日本的武士理解成莽夫一類,其實他們大多既是能舞文弄墨的文人,又是能在戰場上浴血戰鬥的武將。

在江戶時代,商人的地位仍然很低,在四民中列於最末。日語中所說的「町人」主要就是指的這一時期的商人,還包括一些手工業者。江戶時代的長期國內和平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商人們在這一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們儘管沒有社會地位,但仍能依靠財富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同時,社會上的很多文化活動也是由於商人的贊助才興盛起來的。「町人文化」的興起表明日本文化由以前少數貴族或者知識分子壟斷開始走向平民大眾。中國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這一動向,明末由於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在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清白話通俗小說盛行於社會。

江戶時代的歐洲,已經進入大航海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踏上日本的國土。最早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隨後是荷蘭人。幕府將軍擔心歐洲人的傳教活動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便頒布了鎖國令,對外國人來日本或者日本人出國進行嚴格的控制。幕府只在九州長崎的一個叫出島的地方允許歐洲的荷蘭人前來開展貿易活動。原因是日本人認為荷蘭人不同於其他歐洲人,他們對傳播天主教不感興趣。也正是通過出島這小小的窗口,日本人接觸並學習到了許多西方的近代科學知識。這些東西當時因為由荷蘭人帶入日本,所以被稱為「蘭學」。

打破日本鎖國狀態的是美國人。1853年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里率領的一支艦隊叩開了日本兩百餘年緊鎖的國門。隨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繼與日本簽定了諸多不平等條約。江戶時代末期,幕政混亂。以薩摩和長州(注 9)二藩為首的西南強藩看準時機,主張通過由天皇出來重掌大權,來挽救當時日本面對西方挑戰時的頹勢。他們通過一系列倒幕戰爭,最終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並於1868年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有:【版籍奉還】 即各藩把原先自己控制的人口統一交給中央政府來管理;【廢藩置縣】 即把日本從一個封建割據的狀態改造成一個近代的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殖產興業】 政府大力鼓勵民間發展近代產業;【富國強兵】 目標是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由天皇指揮的國家軍隊;【四民平等】 從法律意義上消除了社會各階層的不平等;【文明開化】 主張在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歐,穿西服吃西餐等。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很快就實現了向近代國家的轉變,並一步步向謀求海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發展。通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方稱之為日清戰爭),日本取得了朝鮮的控制權,並迫使中國割讓了台灣。而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更讓日本取得了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平起平坐的大國地位。當時,連孫中山在內的很多中國人都認為,這場戰爭是黃種人對白種人的首次勝利,意義重大。客觀上這場戰爭也確實給了當時中國在內的許多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事業精神上的鼓舞。但我們不能說這場戰爭因此就是正義的。戰爭的戰場在中國東北,很多無辜的中國人在戰爭中死難,戰爭的性質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

接下來數十年間的日本歷史更是和中國等亞洲國家的苦難糾結在一起了:1910年所謂日韓合併,強行變朝鮮為其完全殖民地;北洋政府時期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德國手裡搶佔中國山東;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稱其為滿洲事變;1932年在中國東三省策劃建立偽滿洲國;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事件,至今仍是中國人心中難以撫平的歷史傷痛。日本數十年來對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朝鮮的侵略擴張,是和其國內政治的變化分不開的。日本軍部勢力在天皇的默許下不斷抬頭,最終完全取代了議會政治。1932年,由軍部激進派軍官策劃的五一五事件中,當時的日本首相犬養毅慘遭射殺,這一事件標誌著議會政治的徹底沒落。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之後,伴隨著廣田弘毅的上台組閣,軍部完全掌握了日本的政治主導權。1940年,日本更與德意兩國結成三國軸心,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次年,偷襲美國珍珠港,全面挑起了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由於戰爭形勢越來越不利於日本,當時的昭和天皇下詔宣布投降。戰後的日本在經歷了短暫的美軍佔領、經濟混亂後,又在60年代重新崛起,至今仍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卻陷入了文革的十年大動亂時期。1972年,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此後,由於兩國在反對蘇聯霸權等一系列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同時中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也希望加強兩國經濟間的合作,中日兩國的關係進入了一個蜜月期。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日本經濟發展中開始凸顯出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由於九十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後帶來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未徹底消除,日本的經濟增長至今緩慢,甚至在1997、98年間出現了GDP的負增長。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日之間開始從七十年代邦交正常化之後出現的蜜月期走出,兩國之間未得到徹底解決的歷史問題開始重新影響兩國的外交關係。

注1 從考古學上來談日本歷史,一般從日本的舊石器時代講起,進而講到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這兩個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期,前者的時代,陶器在日本列島已盛行,後者的時代,日本人已經懂得水稻種植

注 2 這枚金印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的福岡志賀島出土,證實了史書上的記載確有其事

注 3 卑彌呼女王的國家史稱邪馬台國,其所在地在史學界至今仍有爭論。一說為九州北部,一說為與後來的大和朝廷同在大和地方。另外,在日語中「邪馬台」和「大和」的發音是相當接近的,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淵源是可以肯定的

注 4 日本天皇家族的起源很難考證,至今天皇譜系中最前面數代天皇的事迹仍只被當作神話,得不到確切史料的證明。此外,日本的天皇制度被稱為萬世一系,即儘管天皇在大多數歷史時期並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力,但或者作為日本國家的象徵或者作為神道教的最高領袖一直被保留至今。

注 5 這位皇子名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

注 6 這個名稱本來是平安初期,被派遣去征討日本北方蝦夷人的將軍的職名,在源賴朝以後成為幕府統治者的職名,並被室町、德川幕府所沿用

注 7 這場刮跑元朝軍隊的風后來被日本人稱為「神風」。在二戰末期,日本軍方還以此風來命名飛行敢死隊

注 8 指江戶時代食祿一萬石以上的藩主

注 9 薩摩相當於今天日本九州的鹿兒島縣,而長州相當於今天日本本州西部的山口縣,因此當時稱西南強藩。明治維新後建立起來的新政府,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主要由這兩個藩出身的政治家來掌權的,當時稱為「藩閥政治」


日本在12世紀到19世紀處於幕府時代,總共經歷了三代幕府:鎌倉幕府、足利幕府和德川幕府。

足利幕府和德川幕府期間就是著名的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三英傑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打敗了豐臣秀吉的兒子,將都城遷到了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從此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也叫作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的歷史基本上乏善可陳,本文著重從江戶時代末期開始講述,這時候的日本逐漸登上了世界歷史的舞台。

1853年美國海軍率領四艘蒸汽戰艦來到了橫須賀港,這四艘蒸汽戰艦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恐慌,因為這四艘戰艦塗有黑色柏油,因此史稱「黑船事件」。美國人試圖要求通商,幕府不敢拒絕,於是分成了兩派,「開國派」和「攘夷派」,所謂開國派就是對外國持合作態度,攘夷派就是主張對外強硬,持排斥態度。

開國派和攘夷派的衝突在「安政大獄」事件中公開化。事件的起因是將軍繼承人之爭,當時的將軍德川家定過世後沒有子嗣,因此繼承人就需要在德川家族中尋找。開國派的首領是當時主持幕府的井伊直弼,他希望擁立年僅十三歲的德川慶福(後來改名為德川家茂)為將軍,而攘夷派的首領德川齊昭則希望擁立德川慶喜為將軍。

兩派針鋒相對,此時井伊直弼先下手取得了先機,勒令德川齊昭永年蟄居,其他大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分。但是對於攘夷派地位更低的志士,井伊直弼則痛下手,處斬了他們的精神領袖吉田松陰,被通緝的志士則東躲西藏。

安政大獄後的形式是開國派佔上風,但是過後不久,井伊直弼就被攘夷派的武士暗殺了。

除了幕府中分化出來的「開國派」和「攘夷派」,在各大強藩中也形成了一派名叫「尊攘派」,和「攘夷派」的區別就是尊攘派對天皇是扶持態度,因為攘夷派屬於幕府實力,所以攘夷派是對待天皇則是傳統的架空態度。另外日本的「藩」就相當於中國歷史上被分封的王,「藩」的首領稱作為大名。

井伊直弼被刺殺後幕府的實力也開始走下坡路了,繼任井伊直弼並掌握幕府實權的老中安騰信開始緩和與各大名的關係,同時實行「公武合體」政策,也就是幕府將軍迎娶天皇妹妹。在這樣的政策下,尊攘派逐漸變成了「尊皇佐幕」派。

在江戶時代末期,因為日本的階層制度,大部分武士經濟上逐漸落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武士階層就想推翻幕府。

日本西南有一個強藩叫做長州藩,在一次和西方列強的正面衝突慘敗,因此他們也明白只有推翻幕府,完成改革,才能使日本更加強大,如果幕府完成了改革,則日後維新的勝利則歸屬於幕府。但是推翻幕府必須有一個理由,於是他們打出了擁戴天皇的口號。

此時幕府為了對抗倒幕力量,聯合了薩摩藩和會津藩,雙方在大阪京都附近爆發了激戰,結果是長州藩慘敗,倒幕以失敗告終。

薩摩藩和會津藩輔佐幕府取得勝利後,幕府對之前承諾的召開藩屬會議不認賬了。此時薩摩藩的家臣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的思想開始向倒幕傾斜,促使他們加入倒幕陣營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一個叫版本龍馬的低級武士的勸說。

1866年長州藩和薩摩藩聯合倒幕成功。大保久利通成為日本首任內務卿,相當於首相,大保久利通有鐵血宰相之稱,主張廢除日本的舊文化制度,包括武士制度。但是西鄉隆盛則對這些沒有經濟收入的武士持同情態度。於是兩個曾經志同道合的志士便分道揚鑣了,西鄉隆盛回到了薩摩鹿兒島,在那裡和大批的武士建立的不受中央控制的獨立王國。1877年這些武士在沒有通知西鄉隆盛的前提下發動叛亂,西鄉隆盛得知後也沒有制止,叛亂很快就被鎮壓,西鄉隆盛也切腹自殺了。關於西鄉隆盛的故事,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後的武士》中的主角勝元就是以他為原型拍攝的,當然電影的大部分情節與歷史事實不相符。

大久保利通的政策確實幫助日本走向了工業化道路,但是很多問題只是被壓下去了,並沒有得到解決,比如落魄武士的出路問題以及大量破產農民的問題。大久保利通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878年大保久利通在去上班的路上遭到了幾名武士的刺殺。

大久保利通的繼任者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吸取大久保利通的教訓,在繼承大久保利通基本政策的前提下,也實施了更多的懷柔政策,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他將大量沒有經濟收入的武士招進了軍隊,這在當時發揮了一定積極意義,但是也促進日本走向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明治維新結束後日本結束了近700年幕府時代天皇被架空的狀態,明治天皇取得了實權,以及繼任的裕仁天皇不斷的進行軍事冒險對外擴張,包括對中國的「甲午戰爭」以及和俄國的「日俄戰爭」都有很強的賭國運性質,兩次戰爭的口號都是「皇國興廢,在此一役」。對於日本來說幸運的是兩次對外戰爭都勝利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致使日本獲得了巨額的戰爭賠款,日本用這些賠款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日本工業的發展,日本從而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獲得了勝利,得以從俄國手中搶過了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控制權。

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繼位,在裕仁天皇的推動下,日本政府致力於對外侵略擴張,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一國之力支撐著亞洲和太平洋兩個戰場,日本向美國開戰時又一次賭國運,但是這一次日本沒有再次那麼幸運,1945年日本戰敗。1946年東京審判審判了28名頂級戰犯,但是日本最大的戰犯天皇則逃脫了審判,是因為麥克阿瑟到達日本後,驚訝於天皇神一般的地位,他認為處死天皇對於日本人而言相當於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因此日本頭號戰犯天皇逃脫了處罰。

為了避免日本重走侵略道路,麥克阿瑟幫助日本制定了新憲法,新憲法主要就是承認天皇世襲,廢除日本封建制度,廢除國家發動戰爭的權利。禁止設立陸海空三軍及其他戰爭力量。因此這部憲法也稱為和平憲法。

戰後的日本儘管滿目瘡痍,但是由於明治維新後日本注重教育,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其二,還有在美國推動下日本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民主改革;第三,戰後仍然有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最後,當然還有美國的幫助,日本經濟得以在50-70年代迅速得到崛起。

日本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了巔峰,日本企業瘋狂購買歐美資產,日本索尼公司斥資3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好萊塢的標誌哥倫比亞公司,此時日本國內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樂觀,但是當進入90年代後日本陷入了近10年的經濟危機,日本國內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進入20世紀後直到現在,日本經濟開始走向平穩的發展的過程。


坂本太郎的《日本史》現在正在看,還算不錯。


《菊與刀》是一本通識性著作,全書主要論述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

復旦大學出版社馮瑋《日本通史》,結合權威著作南開大學出版社吳廷璆《日本史》,創新大大的有。另外北大王新生《日本簡史》也是簡明讀本。

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是日本人對日本史的觀點。

另外推薦賴肖爾《日本人》,也是本經典的日本通識性的著作。



推薦閱讀:

日本人對自己歷史認識明確嗎?是否日本不似中國有詳盡的歷史記載?
如何評價伊達政宗?
為什麼新選組那麼出名?
日本有沒有像中國一樣反思封建文化,比如儒家文化、神道教?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過不少戰爭,為什麼日本很少出現「日奸」?

TAG: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