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票據業務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剛接觸票據業務,和同事了解了一些,自己也在學習思考,我們部門剛剛成立,並且平時工作極忙,我這也不太好意思抓住人家仔細了解,因此現在想把自己的一些問題和想法想提出來,藉助知乎這個萬能的平台向大牛們虛心學習一下。所以這個題目嘛是一個總的問題,或者最終我要問的東西,而下文則包含了很多細節問題嘿嘿~~

細節問題1.票據規模和信貸規模的關係是怎樣的?票據直帖是在信貸規模中的,那轉帖也是么?

2.票據期限結構與轉貼現收益之間的關係怎樣的?比如經常聽領導讓某人算扣除風險佔用、扣除稅,最後掙多少BP,或者聽領導說最近只收3個月以內或6個月以內的票,不明覺厲,同事給大致講了一遍沒聽太懂,能舉個實際計算的例子么。。。

3.什麼時候做買賣斷,什麼時候做資管?我們都是按領導要求進行操作,同事也說不太明白選擇某項業務的原因,只有領導運籌帷幄。。。。

我想藉此機會跟大家好好學習一下,謝謝了!!


認真閱讀了各位知友的答案,感覺都沒有明確回答樓主提出的問題。知乎上有很多優秀的銀行類回答者,但是可能由於票據本身特殊且小眾,票據類問題鮮有人關注。儘管這是2013年的問題,鑒於票據市場的新發展和變化,本人拋磚引玉,暫且一答。

針對樓主的三個問題,分別回答如下:

1.票據規模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從商業銀行角度看,包括承兌規模、貼現(直貼+轉貼)規模和回購規模。其中,承兌、回購規模與信貸規模無關。票據經企業向銀行貼現(直貼)後,成為銀行信貸資產,納入人行的信貸規模調控。轉貼亦納入人行信貸規模調控。

補充一個,從人行角度看,票據規模是指再貼現規模。銀行與人行開展再貼現,銀行為賣出回購方,人行為買入返售方。對於銀行來說屬於負債,對於人行來說屬於資產。開展再貼現的該批票據的信貸規模仍歸屬於銀行,不能歸屬於人行。

2.票據到期期限結構與轉貼現利潤並不存在明確的關係。

(1)對於轉貼現銀行來說,在選擇持有票據資產到期的情況下

轉貼現利潤=票面金額-買入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不考慮撥備計提)

(2)若轉貼現銀行選擇在到期日前賣出

轉貼現利潤=賣出價-買入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

上述提及的買入價、賣出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三個指標的計算均與票據到期期限T相關。不同的市場環境下,不同期限T對應不同的買入價、賣出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因此,不同期限T的轉貼現利潤不同,二者並不存在明確的相關關係。

開展票據轉貼現買賣斷業務,確實需要計提風險資產,但與利潤計算無直接關係。

根據2016年5月全面實施的「營改增」,銀行票據直貼業務需要繳納增值稅,轉貼現業務不需要。當然,從企業所得稅角度考慮,適用25%。

至於樓主提到的領導說只收某一到期期限的票據,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資產負債的擺布問題,例如,未來第3個月該行信貸資產到期較多,需要在當下買入期限3個月的資產,撐足資產規模;二是利潤問題。例如,買入期限3個月的票據利潤最大,故該行選擇買入該期限票據;三是久期管理(或投機)。票據屬於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於想要規避利率風險或者投機的銀行來說,可在短端、中端、長端各期限選擇以達到目的。

3.關於買賣斷和票據資管的選擇問題。

買斷票據需佔用銀行信貸規模,賣斷不佔用。

票據資管業務是銀行將票據資產(或收益權)賣斷給券商、保險等資管計劃,再以自有資金投資該資管計劃,通過這一方法,銀行將信貸資產轉換為同業資產,不佔用信貸規模。另外,亦不用計提貸款撥備(一般為1%),按一般同業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銀行一般在信貸規模額度充足的情況下,優先買斷票據。用完信貸規模額度後,對於銀行新買斷的票據,一般有兩種方法消除信貸規模。一是賣斷,二是開展票據資管業務。

那麼賣斷和資管如何抉擇?其實是哪一個利潤更大的問題。

若選擇賣斷:利潤=賣出價-買入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

若選擇資管:利潤=票面到期金額-買入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未來投資資管的資金占用成本

上述兩個公式中,當銀行選擇開展賣斷或資管時,票面到期金額、買入價、持有票據期間的資金占用成本是已知的,所以兩者利潤的比較實質是由賣出價、投資資管的資金占用成本決定。而賣出價是由票據市場決定,投資資管的資金占用成本由行內資金利率部門定價(一般為資產負債部)。

以上。


我來寫寫吧。

1.票據轉貼現業務分兩類吧,一類是買斷,一類是回購。票據買斷是占銀行的信貸規模的,一般來說一些農信社,農商行由於自身對公授信業務囿於地區授信資質較好的企業較少,對公貸款放的較差,因此在銀行間市場採用線下的方式向同業購入票據,以充分利用人行授予的信貸規模,一方面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自身生息資產的規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信貸額度使用不充分、遭到人行額度的收縮。

2.貸款的風險資產權重是百分百的,對資本佔用較多;而通過轉貼現買入的票據資產風險權重是百分之二十五(印象中是),相應的需要計提的資本較少。資本消耗較少,在銀行間市場買票,交易對手是機構,信用風險很小,承兌風險也小。

3.曾聽我一位同事提起過,買入的票據資產到期日靈活,是銀行資金部門調節流動性的良好工具,可以平滑資產的到期日。

4.什麼時候做買斷,什麼時候做回購?這個一般各家行依據信貸投放的情況,在月末臨近的時點,若有額度,則應該是買斷,無規模的時候自然是回購吧,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交易對手的額度用完,找第三方過橋,純通道賺取手續費。可參考@鮑宏斌的回答。

5.票據市場上的大鱷應該是工行票據營業部,還有民生,號稱票據之王,個人感覺股份行在市場上更多的充當票據融出方,農商行,農信社比較土豪,多是資金融出方,加上財務制度不規範,可以吸納較多的票據資產。

5.票據中介的話聽的最多的是普蘭,其他的第三方平台也很多,像中國票據網,萬得的mkt,大量的機構在上面報買報賣。哦,忘了各種各樣的qq群。

5.票據業務利差很薄,以量取勝。主要的指標應該是6M期限的票據買斷價格、6M期限的票據回購價格、一年期電票價格。

6.本人沒實際操刀過票據業務,僅就工作中的所見所聞談談,知乎很多同業,錯誤之處請指正。

以上,致我熱愛的知乎!


謝謝邀請。

問題比較多,還是簡單的回答一下,後面陸續補充吧。

票據業務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利差。分為直貼和轉貼兩種。直貼是客戶不願意將手上的票持有到期,提前要支取,就得將票賣給銀行。對銀行來說,就是一筆融資業務。收益就是持有到期的收益與支付客戶的款項之間的差。每家銀行對於票據業務的定義,一個是流動性條件的手段,一個是盈利。因為票據是類現金的,所以在銀行間市場有方便的轉讓渠道,一旦流動性緊張,銀行首先是處理持有的票據。這個也因此引發了轉帖業務,後來因為各種不同的票據收益不同,主要是票息以及時間——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同樣重要,因此出現了大量專門做轉帖生意的銀行,比如民生、興業等等。


銀行業務案例分析(我特別說明一下,該案例為真實票據風險事件,涉及各方名稱已做技術處理)

劉某為X集團公司的總經理(實際控制人)。X集團主要承擔管理職能,負責旗下子公司的業務授權、財務集中核算、費用管理等。X集團旗下有A公司和B公司兩家子公司,A公司從事服裝的生產和加工,B公司主要從事成品服裝銷售。上述兩家公司的生產和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一般下半年服裝生產以及銷售業務量均較上半年有明顯增加。

2012年3月20日,A行B支行(以下簡稱B支行)受理一筆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承兌申請人為X集團公司,申請開立40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期限6個月,匯票收款人為某從事紡織品生產的Y公司。B支行客戶經理李某按銀行制度要求,對X集團公司提供的購銷合同、近兩年財務報表、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等相關材料進行了審閱。購銷合同顯示,X集團公司與Y公司於2012年 2月16日簽訂該合同,合同內容為「用於採購服裝生產原材料「,採購金額6000萬元,合同中的支付條款列明:「採取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的方式進行支付「,並明確最後支付期限為2012年4月30日。

根據X集團提供的營業執照及財務報表等相關資料顯示,X集團註冊資本為500萬元,2011年、201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000萬、2500萬。李某對X集團採購大批量原材料一事存疑,遂在實地走訪中就此事詢問劉某,劉某解釋因X集團與供應商Y公司歷來有合作關係,且談判能力較強,因而通常由X集團採購原材料,提供給子公司A生產企業進行服裝生產和加工,降低生產成本。客戶經理李某通過工商信息查詢確有Y公司,Y公司為該省某市的一家生產企業,其營業範圍為紡織品加工,認可了劉某的說法。

由於X集團為B支行的新客戶,李某根據調查結果對X集團進行了初步的信用評級為A級。根據A行的授信政策,信用等級為A級的企業按照不低於其申請的銀行承兌匯票票面金額30%(含)的比例收取保證金,即需收取1200萬元的保證金。X集團實際控制人劉某得知以後,找李某協商能否通過追加擔保的方式,提高信用評級,相應減少保證金比例。劉某表示可在現有保證人A公司的基礎上,追加融資擔保公司Z公司作為共同保證人。李某認為可行,加之李某為新入職員工,急於做成一筆業務以展示其營銷能力,故同意了劉某的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將X集團的信用等級評為AA級,相應的保證金比例降為20%。

李某通過查詢工商登記信息得知,擔保公司Z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與供應商Y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同一人,均為X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劉某的配偶王某。李某通過查看X集團在某股份制銀行開立的結算賬戶近一年的流水發現,X集團與Z公司以及Y公司之間往來密切,同時顯示X集團與王某個人賬戶之間的資金往來也十分頻繁。該筆業務經過授信調查後,由李某提交調查報告及相關材料至業務部門審查崗審查,通過後提交授信評審部門進行評審。評審人員對購銷合同金額與財務報表所示營業規模差別太大產生質疑,詢問李某得知,X集團擔心下半年原材料漲價,故打算在年初採購全年的原材料。鑒於今年服裝生產訂單較多,預計原材料需求較往年有大幅增長,故採購金額較往年增長較多。評審人員接受了上述解釋,同意通過評審並提交授信業務部門負責人審批,並通知李某與X集團及擔保公司Z公司簽訂銀行承兌匯票協議及相關的擔保合同。

根據審批決議,李某通知劉某於2012年3月29日之前將保證金800萬存入在B支行開立的結算賬戶。劉某於3月28日從其在A行C支行開立的個人賬戶中轉入800萬存款作為保證金。B支行會計結算人員確認保證金以及承兌手續費到賬後,向承兌申請人簽發相應的承兌匯票。2012年4月 1日,A行D支行受理一筆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貼現申請人為A公司,提交的銀行承兌匯票顯示前手被背書人分別為Y公司和B公司。貼現申請材料中顯示購銷合同為2012年11月16日A公司與B公司簽訂的服裝銷售合同。D支行認為票據背書連續,票面要素真實完整,且為本行開立的票據,遂及時為A公司辦理了貼現。根據A公司要求,將貼現資金於當天直接轉入A公司在某股份制銀行開立的結算賬戶。第二天,該筆資金轉入X集團在該股份制銀行開立的結算賬戶。

根據A行貸後管理的相關要求,客戶經理李某於2012年4月30日要求承兌申請人X集團補交對應合同的增值稅發票,X集團財務人員提供了2012年1月-2012年4月(其中超過一半的發票開具時間為2012年1月)由Y公司開出的發票若干張,金額為100萬至300萬不等。李某簡單計算髮票金額發現,發票金額約為5000萬,大於銀行承兌匯票開票金額,故未對發票內容、具體開票日期及發票真偽等進行進一步核查。李某獲取了上述發票的複印件,交後貸後管理人員。貸後管理人員根據內部規定,將發票複印件的金額加總與銀行承兌匯票台賬進行核對,發現發票金額大於X集團於2012年3月底開立的銀行承兌匯票總金額,認為發票無問題,遂將發票放入專夾保管。

2012年5月7日,X集團基於業務發展需要,再次向B支行申請簽發20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期限6個月,並由B公司提供擔保。用於支付Y公司的採購款,購銷合同仍為2012年2月16日簽訂的金額為6000萬的合同。劉某解釋此次需支付的採購金額為2000萬。此次仍由李某對業務進行調查。李某認為X集團已與本行建立業務聯繫,且上一筆業務調查剛於3月份進行,當時X集團的信用等級AA級,根據該行政策,對AA級承兌申請人的敞口授信限額為5000萬。此次X集團申請2000萬的銀行承兌匯票,仍屬於X集團敞口授信限額內。另外,在A行制度中,沒有對採購合同簽訂時間和金額與銀行承兌匯票的開票時間和金額之間的關係進行硬性規定,李某根據常理認為只要採購合同簽訂時間早於開票時間即可,故完成了業務調查報告,隨同相關材料報經審批,並順利通過。

李某通知劉某於2012年5月15日之前將保證金400萬元匯入X集團在B支行的結算賬戶。B支行會計結算人員查詢賬戶流水得知,400萬保證金由X集團在某股份制銀行的結算戶轉入。會計結算人員確認保證金足額到位後,辦理了相應的承兌手續。2012年5月18日,A行D支行受理一筆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貼現申請人為A公司,提交的銀行承兌匯票顯示前手被背書人分別為Y公司和B公司。貼現申請材料中顯示購銷合同仍為2012年11月16日A公司與B公司簽訂的服裝銷售合同。D支行審核了票面相關要素及相關資料之後,辦理了該票據貼現,並應A公司要求同樣將貼現資金於當天直接轉入A公司在某股份制銀行開立的結算賬戶。

2012年6月20日,李某要求X集團補交對應合同的增值稅發票2000萬。X集團財務人員提供的發票為2012年3月-2012年4月的增值稅發票,合計金額為2000萬元。李某詢問財務人員為何發票開立日期均在銀行承兌匯票開票日期之後,財務人員解釋2012年3月末為了避稅等因素,要求供應商Y公司預先開具了相應採購款的增值稅發票。李某認為解釋合理,遂獲取了相應發票的複印件,提交貸後管理人員存檔。

2012年9月29日,X集團第一筆銀行承兌匯票到期,李某在電話通知劉某及時將足額票款存入結算賬戶時發現,無法與劉某取得聯繫。X集團所在辦公場所也已人去樓空。


一,票據業務的範圍很大,按原題的重點應該是指商業匯票中的銀行承兌匯票業務。

二,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一般分為開承兌和辦貼現,1,開承兌~經辦銀行為提出需求的企業對外簽發的應付商業匯票提供擔保,承諾由該銀行到期無條件付款給最後一手持票人。申請企業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和開票手續費,如開一千萬的銀票,交5000元手續費,保證金比例從三成到十成即三百萬到一千萬不等,根據銀企雙方合作關係交易條件綜合確定,銀行的盈利為五千元中間業務收入和保證金存款。二,辦貼現~經辦銀行用自有資金買入申請貼現的企業所擁有的遠期應收賬款即企業持有的其他銀行所簽發並承兌的應收商業匯票,企業提前獲得現金用於周轉,經辦銀行向企業收取賣出資金的收入即貼現利息,貼現利息收入減去銀行的資金成本和營業稅後即為經辦銀行該筆貼現業務的凈利差收入,也是銀行員工的業績基數,不同部門和崗位的相關人員按不同比例分配這塊收益。(待續)


簡單講一下轉貼現的盈利模式。現在票據業務做的好的銀行都是一邊尋找票源,一邊尋找資金方,然後賺取利差。但是市場上六個月的資金價格和六個月銀承價格相比沒有優勢,所以銀行為了追求利差,只能通過找更短期的資金來配相應的資產,也就是票據,也就是採取錯配。由於越來越多的銀行進行錯配套利,導致長期資金的價格和短期資金的價格差變小,因為經濟環境不好,大家都在賭資金在未來會越來越便宜,所以目前來看這項業務一直很賺錢,但是資金價格不可能無限的下跌,一旦出現錢荒,之前很大利潤就會灰飛煙滅甚至導致虧損,而票據轉貼現的規模是相當大的,所以錯配的風險對銀行系統來說也很高。

我目前也只是新人,還有不正確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銀行票據盈利模式其實也是蠻多的,但是需要一個總體規劃,需要和其他資產,資金量的大小,對未來資金利率趨勢的把握等等配合。按目前年化銀行直貼收取3個點左右的貼現利率來說,持有到期是一點沒有花頭的生意。只有在利率高時收進大量的承兌匯票,在利率低的時候賣出去,賺取中間差價。不過這個也難賺取,對未來形勢判斷要非常準確。最穩當賺取方式就的是短平快,當天談好資金成本,再收票。也就是說當天收票當天賣。或者銀行也可以做個純中介,民生銀行就干過這事,到民生銀行貼現錢是某某農村商業銀行打出來的。


貸款占存貸比,企業銀行都成本高

銀承優於貸款,他不用銀行出錢。

銀承中收雖然只有萬分之五,但是有保證金(存款),而且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速度快,把握企業貿易。或有負債,以前是表外

再是信用證,和銀承差不多,對企業是表外,企業很願意做。

資管完全是另個概念,純粹的表外業務


樓主介紹的是 常規走銀行渠道的票據業務,其實中小企業為了更加便捷的完成貼現過程,一般傾向於選擇一些 第三方的票據中介機構去代理票據貼現融資,有的中介直接就進行貼現的相關操作,從中收取手續費和利差,當然現在有一些互聯網的金融平台也開始從事 票據相關業務,如 票據貼現融資 票據理財等,這類平台的核心就是搭建票據貼現需求與理財需求者之間的橋樑,票據類的理財產品目前能穩定在6%以上的年華收益率,不少平台在補貼後利率可以更高,這對於中小投資理財需求 人群還是很有誘惑的,同時一般此類都是一些小額票據 ,此類票據走銀行渠道一般較難操作,走此類平台實現貼現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票據的盈利模式其實很簡單,就是貼現利率和期限的博弈,如果你不急著用錢,就持有到期,如果你急著用錢就及時變現,當然及時變現需要承擔一部分的現金損失也就是貼現利率手續費。尋找最低的貼現利率可以去一些比較大的票據交易中心的平台看看,比如中國票據網,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看看。


個人覺得,承兌貼現就是利差關係


銀行票據業務有何風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遼寧營口運鈔車被劫事件?
請問各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金融業從業者,你們平時都是看哪些財經金融類網站?
銀行卡、消費卡放在身上為什麼也會被盜刷?犯罪分子利用什麼手段和工具做到的
銀行的表外業務有哪些?什麼叫表外業務?為什麼會有表外業務?
銀行嚴格監督貸款用途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TAG:銀行 | 盈利模式 | 票據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