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鑒別一家咖啡館咖啡的好壞?

有朋友說要點一杯美式咖啡,但是美式咖啡的味道怎樣才算合格呢?苦不苦?酸不酸?

還是點其他的咖啡?

本題已收錄進知乎圓桌 ? 喝杯好咖啡 歡迎關注討論。


作為咖啡系的高材生,哈哈自封,不得不來說幾句。

一個店的咖啡如何,和店長以及咖啡師掌握的咖啡知識,技能以及咖啡的態度如何呈正相關。

但凡接受了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或者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課程的童鞋,對咖啡幾乎都有著極度嚴苛的要求。

1.在咖啡豆的採購上,絕不馬虎。

非自家烘焙的,會選擇同樣是coffee geek的烘焙師烘焙的豆子。自家烘焙的,對烘焙機構造,烘焙原理,以及不同產區的咖啡豆談起來眉飛舌舞。生豆上則嚴格選擇信得過的貿易商,即使這樣,豆子也是反覆烘焙並杯測滿意,才會進這款豆子。且非莊園豆不選,很多烘焙師都親赴莊園考察,知根知底,看處理是否符合歐洲有機標準,看莊園主對咖啡的態度。

2.對出品極度認真負責。

嚴格按照金杯萃取原理操作,對萃取器具也會認真選擇,知曉我選擇這個器具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比如手沖器具,為何選kalita,不選kono,這背後是有這清晰思路的。當然也可以是kono而不是kalita,一定是非常清晰自己想要表達什麼。萃取必定是用精確比例,要麼用稱,要麼固定水量。前者如blue bottle的一些概念店,後者如田口護的巴哈咖啡館以及星巴克臻選店。

3.非常貼心的服務。

咖啡師或者吧員能和你愉快的交談,把做咖啡的樂趣分享給你。態度是積極向上活力無限的。

以上三點基本可以看出一家咖啡館的好壞。但你會問,我如何獲得這些信息呢?

我來給你講些訣竅

假設你對器具不了解,或者對咖啡品鑒沒有概念,那就從咖啡豆開始了解。方法是,和咖啡師交談,以及自家觀察。

你可以問TA,你家的拼配是什麼豆子拼在一起的,若支吾說不出來,請轉頭就走。要麼是商業爛豆,要麼是老闆培訓不到位,不到位說明老闆自己就不甚懂得,轉身離開是最佳選擇,免得待會兒被蟲爛黴菌豆弄得心痙紊亂,胸悶想吐。

你可以問TA,你家的這款豆子是什麼時候烘焙的,若答不上來,請轉身走人,若已經買了,就拿去滋養路邊的花花草草吧,免得喝了不舒服影響一天的心情。

你可以問TA,這款豆子是水洗,日晒還是蜜處理,當然若是蜜處理,是黃蜜,黑蜜,還是紅蜜,白蜜,若TA答上來了,你再加一個為什麼?這時候基本上大部分咖啡師會開啟奇幻小說模式。當然,這個時候不用轉身離開,而是細細的品咖啡。

要問這些問題,假設了你對咖啡有不少的了解。

你說我就是個咖啡小白,腫么辦?

我這裡還有妙招!

1.咖啡師是否素顏,哈哈,變態!不是這樣滴,咖啡師若塗脂抹粉,會嚴重干擾咖啡香氣的呈現,這是不尊重咖啡導致的,內心都不尊重咖啡,能弄出好喝的咖啡嗎!

2.做單品咖啡時,觀察TA取豆子的方式,是用勺,還是直接倒,直接倒的,你可以直接pass掉了。

3.做意式咖啡,看他們用什麼奶,蒙牛伊利雀巢的,也直接pass掉。

說了那麼多,但願你沒暈掉。其實最重要判斷一個咖啡館的咖啡好壞,就點一杯他們的美式,你自己喝,喜歡,喝了我沒有身體不舒服,那咖啡就不錯!不喜歡,走,換另外一家!

--------------------------------

之前答了那麼多,沒仔細讀描述,發現題主問的是一杯美式怎樣才算好壞。

那我再補充一下吧,美式的比例是按照粉水比1:18製作的,特點在意美國人喝不了太濃的濃縮,用水兌淡來喝,特點是順滑,潤口!

若你喝到喉嚨是澀的,北方稱燥,或者俗稱卡喉嚨,烘焙肯定是沒過關的,當然和萃取和水的問題。

喝到酸是必然的,咖啡本身就自帶果酸。前提是你知道豆子的烘焙度,先繞開這個不談,假設你喝到了酸,那是上揚活潑的酸,還是死酸,尖酸?是否生津,若是,則是好咖啡。

總之,美式這道菜的主要味道,就是順滑,潤口!不會太苦也不會太酸,就如我之前總結的,不酸不苦還有咖啡味,那就是一杯上乘的美式!


那,咖啡店區域範圍或者說你的目標人群覺得好喝,咖啡就是好。


==========================生氣完了來更新=========================

先回答大問題,怎樣鑒別一家咖啡館的好壞?我個人有以下幾個標準:

1、新鮮

咖啡豆的新鮮程度幾乎決定了80%的風味,否則用再好的豆子意義都沒了,差不多一個月以內算是新鮮的,淺烘焙的咖啡豆風味保留得持久一些。可以問問老闆咖啡豆的烘焙日期,不過前提是他跟你說實話~

除了咖啡豆之外,是否使用鮮奶也是重點。要知道一杯卡布奇諾/拿鐵之類的奶咖,80%~90%都是牛奶啊!一家店要是自稱「精品咖啡」,我覺得用鮮奶是必須的,高溫消毒的常溫奶口感很差。另外一點就是,用不用「二奶」!也就是打發過的牛奶是否重複打發使用。用二奶的店沒有好店。

2、專業

專業度並不是很多人說的咖啡機牛逼啊什麼的,很多用牛逼機子的僅僅是因為他壕而已,並不是因為他的水平高,夠專業,但不否認這家店可能還是有點追求的,即使是在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見到許多出品水平很高的咖啡館也只是用一台單頭小咖啡機。優秀的咖啡師可以控制好每一杯的出品質量,調整沖煮參數,把機器發揮到最佳狀態,這樣的咖啡自然比一些機器高大上的店還靠譜。

3、乾淨

當然,對於很多外行來說,也許站在吧台前觀察也看不懂咖啡師到底專不專業,但我覺得從另一個側面至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吧,就是吧台是否整潔乾淨,打奶的蒸汽棒是否擦得噌亮,專業的咖啡師即使很忙也會有條不紊地把吧台整理好。

4、出品水準

好不好喝當然是重點,有人覺得點美式很low?我覺得持這個觀點的人才low。

espresso當然是最直觀的判斷標準,但很多人是不喝ESP的,所以我一般建議去一家沒去過的店,可以試試卡布奇諾或者美式。卡布的奶沒有拿鐵多,不會太掩蓋咖啡原本的味道,又可以考驗奶泡水準,如果連奶咖都很難喝那麼……不喝奶咖就試試美式咯,美式就是加了水的espresso,所以同樣的道理,如果美式都不好喝,那麼espresso就更糟了。

出品的另外一個要求是:穩定。

一家好館子,總不能今天喝這杯好喝,明天很難喝,對吧。但是也不能要求太完美,畢竟一杯完美的咖啡可遇不可求。我對自己小店的要求是,既然所謂精品咖啡豆是指評分80分以上的豆子,那麼我店咖啡的出品也要求在80分,滿分的參考標準是我店出品一杯完美的咖啡,如果這杯能達到我滿分狀態的8成水平,我就敢端出去給客人了。

這4個是很基本的參考標準,如果能達到我覺得就是一家還不錯的咖啡館了。


看廁所干不幹凈


什麼是美式咖啡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一個冬天歐美聯軍的士兵在一起喝咖啡,歐洲人一般都喝espresso,可老美一般都神經大條,沒那麼講究,他們覺得espresso做出來冷的太快了,就往裡面加了熱水,可以暖暖身體。歐洲人看到美國大兵這樣喝一個個非常鄙視,覺得這簡直就是暴殄珍物,非常不能接受,可美國人喝的非常開心的這樣。因為條件的限制這種咖啡的喝法很快在美軍中流行開來。二戰結束後,這種喝法被命名美式咖啡。

類似這樣的說法很多,幾乎都和二戰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其實美式咖啡的做法很簡單,但簡單中又比較講究。

簡單的說美咖的做法是有2種 1)espresso+熱水。 2)或用用濾紙做

說說影響的因素,1)加熱水的比例很重要,2)espresso做的到不到位有關,3)水溫有關,4)咖啡豆的好壞,是否新鮮。等等....

以上這些因素沒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完全靠咖啡師的經驗。打個比較粗俗的比方:加拿大是個不錯的國家,芬蘭也是,日本也是,美國也是,新加坡也是,泰國也是,但這些國家各項指標,都不一樣,可有一點多數人覺得這些國家還是不錯的。但也有人不贊同,咖啡也是這樣。

好的美咖有幾個公認的特點:酸度合適(每個人認為合適程度不一樣),有不錯的回甘,入口沒有多餘的雜味,喝起來舒服,讓人有愉悅感,OK,我覺得滿足這些就是一杯好的美咖。

曼特寧的回甘很好,酸度比較低。

巴西,哥倫比亞,科納,藍山都有明顯的酸味(唉,這個又和烘焙的程度有關,烘焙深的咖啡苦味重些,酸度少些)

建議:自己用咖啡豆做咖啡,用原裝進口的咖啡豆,每杯成本不高的。不會超過5元/杯。

建議:不要輕易喝咖啡店的咖啡,高糖高脂,不健康。為啥?我說幾點:1)咖啡店用的牛奶都必須是高脂肪含量的,這樣奶泡明顯 2)你們咖啡店喝咖啡放糖嗎? 3)豆子都是重深烘焙,這樣可以出更多的creama,拉花更好看 4)羅布斯塔含量偏高 5)喝不出咖啡的原味,再差的咖啡放入牛奶和糖都很香甜,入口很滑。

以上是本人從事咖啡行業半年的一點心得。


看到前面的答案或多或少都對自己可能不甚熟悉的咖啡品類有一些偏見,尤其是第一名答案,於是來補充幾句。

# 美式

每一種咖啡的萃取方法和配比常規都有其經典之處,比如如果因為自己喝了太多爛咖啡館裡不熟練的新手用低劣豆子胡亂萃的美式,從而認為美式就是酸澀並焦苦的提神飲品,這絕對是不合適的。

  • 美式咖啡,一般認為包括用熱水倒入Esp中,和Esp倒入熱水使得Crema浮於咖啡液表面(Long Black)這兩種做法,澳洲的咖啡館可能還會提供Lounge,用兩倍流速直接萃取低濃度esp;帶給人醇厚、順滑口感的油脂就算不是第一位,也永遠是不可或缺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第二種做法能夠得到更多人的偏愛——雖然它要稍嫌麻煩一些。
  • 單品和美式嚴格來說根本不是並列的概念,單品是咖啡豆的配比概念,一般優質單品豆使用重力萃取,而配方豆用意式機器進行壓力萃取較多;而美式是意式咖啡的一個做法分類。現在精品咖啡界流行的SOE(Single Original Espresso),既是單品,又(可以)是美式。

  • Americano的美妙更在於它沖淡了不為一部分人接受的Espresso帶來的過分刺激的濃厚焦香,和萃取的瑕疵可能造成的苦澀餘韻;換而言之,它的容錯度更高,更能掩蓋小瑕疵而突出優秀豆子本身具有的良好的風味:令人愉悅的獨特酸味,綿長的回甘,相比手沖清咖更好的醇厚度,諸如此類。沒有甜味的美式是空洞的,而輕盈、不呆板的酸味能夠最大程度體現配比豆中原豆的個性,這也不是手沖的專利。
  • 當然最重要的是,好的美式和其他做法一樣,都對豆子有要求;要說美式是意式咖啡中對於豆子品質最苛刻的,當然不妥,意式濃縮還在後頭;但是要說去咖啡館點一杯美式,能夠最大程度上體現這家店的選豆水準,我持贊同態度。之前說過,即使是好的配方豆,也可能在水準不穩定的咖啡師手中被萃成一杯壞味道被放大、掩蓋好味道的苦水;而用Americano的做法,出此類大差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了,更接近豆子本來應該能夠體現的味道。

# 一些另見

建議:自己用咖啡豆做咖啡,用原裝進口的咖啡豆,每杯成本不高的。不會超過5元/杯。

「原裝進口」不是一個適合判斷的標準,雲南產的同樣有精品豆(納吉、普洱等莊園),而打著「進口」、「illy」旗號的強行拉高逼格、實質品質坑爹或者平庸的見得真不少,更不用說濫竽充數的「貓屎」、「藍山」了。況且咖啡豆的新鮮度永遠是第一位的,從國外幾個月運回來,就算是零售價一磅上千的上好的冠軍批次瑰夏豆,說不定也風味盡失。

所以建議還是找附近靠譜的咖啡館(判斷較為適合自己口味的),問他們要貨源,請他們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導,當然自烘焙的最佳,能夠保證良好的新鮮度,而且能做到這一點的咖啡館一般都不會太坑爹。關注一下店家對於同行的態度,妄自尊大者不可取,說不定誤入歧途。

成本一般在五元上下好像是真的耶,不過要是做意式,開關機器、磨豆機殘粉、調磨的損耗其實不小,一般小几千能買到的家用機的鍋爐又不行,建議除非有錢有閑熱愛折騰的話還是緩緩……單品豆的話,最貴大概搞過一杯20的,已經是競賽批次的瑰夏種了,難得。

建議:不要輕易喝咖啡店的咖啡,高糖高脂,不健康。為啥?我
說幾點:1)咖啡店用的牛奶都必須是高脂肪含量的,這樣奶泡明顯 2)你們咖啡店喝咖啡放糖嗎?
3)豆子都是重深烘焙,這樣可以出更多的creama,拉花更好看 4)羅布斯塔含量偏高
5)喝不出咖啡的原味,再差的咖啡放入牛奶和糖都很香甜,入口很滑。

  • 全脂牛奶口感的順滑香甜絕對不是脫脂奶可以比得上的,盲品出來毫無難度;現在有追求的咖啡館都開始用唯品、明治鮮奶之類,喝過一次就可以用自然的甜味折服你。都去咖啡館掏銀子了,還不喊手藝最好的小哥來一杯濃厚順滑的卡布奇諾嘗嘗,反而準備自己回去用低脂奶擼一杯沒啥奶泡的玩意兒喝?
  • 我是堅決不在咖啡里加糖的,除非是需要蓄意調配的花式咖啡。這部分是因為我對咖啡沒有依賴,沒有好咖啡喝就乾脆不喝咖啡,無需用糖和奶精去掩蓋劣質咖啡中的苦澀;但更關鍵的因素在於,糖會毀掉咖啡中細微而平衡的美好,尤其蓋掉後味的甘甜,抹平價值十倍之差的咖啡之間的巨大口味差距。好的咖啡不應該是苦澀的,而是香醇的,這是有本質差別的味覺體驗。
  • 偏深烘焙是主流,做意式系列更濃郁好味,但是過猶不及,過深過重就會像星巴克的濃縮咖啡一樣-。- 去喝喝看就知道了……雖然他們家的整體飲品水準不低,但是esp,恕我直言是真的難以入口。現在也有比較講究的咖啡館在配比豆中使用部分中度烘焙的了,但是淺烘還很少,一是因為不能照顧傳統口味,做很多經典咖啡都不夠濃厚,二是因為淺烘對豆子品質要求不低,成本太高。有幸喝過純耶加G1 Aricha做的美式,真是想像不到的美味和清爽!
  • 羅布斯塔?請拉黑那家店好么。配方豆中含羅豆比例偏高,拿速溶咖啡賣20+一杯,還想不想混了?
  • 「喝不出咖啡的原味,再差的咖啡放入牛奶和糖都很香甜,入口很滑。」 入口滑說明牛奶不錯嘛……至於加糖,已經強調過,可能導致喝完以後嘴裡一股難受的甜味殘留,一點也不享受。至於喝不出原味,我是同意的。

咖啡不是適合每個人的飲品,況且最終決定一切、品評一切的還是自己的舌頭,冠軍咖啡師的描述也不能令重口味者為藍山傾倒,恐怕。如果你在喝一杯全脂奶調配的順滑奶咖卻又卻念念不忘熱量、脂肪、糖分,如果你在品酌精品虹吸壺咖啡的同時又擔心是否攝入咖啡因過量,我想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使然,罷。


喜歡點Longblack,一來可以測試店家的包容度:對於玩咖啡的店來說,好喝與好(號)交流才是應該有的態度,同時菜單上沒有的飲品堅持不做的話,果斷可以放棄了;二來可以測試濃縮咖啡的水平,看製作過程,或者交流製作過程,然後才是品味咖啡豆的品質。Longblack可以把濃縮豆的特點和風味延綿展開,同時如果咖啡師接著就其交流的話,那就是可以長期蹲點的店了。


從個人經驗來說,鑒別咖啡店的好壞,一杯double espresso 足以說明問題。espresso是所有咖啡的基礎,所以 espresso 不好,等於整個咖啡館沒有好喝的咖啡。

1. 首先看是不是可以挑選豆品,大多的咖啡店都是同一種豆子裝在一體機的大漏斗里,所以不能挑,專業的店 研磨和蒸壓沖泡機分開,每次只磨需要的量,因此可以選豆。

2. 看double espresso的濃度,濃度取決於豆的種類、含油量 以及 蒸壓機的壓力,壓力大更能萃取出豆子的精華,商業機一般都是高於19par的,各店的差別不是太大。

3. 泡沫層次很有講究,一般一份double 三口喝完。第一口時 咖啡比較燙,所以量少,這時泡沫層應該仍然能覆蓋液面。第二口深飲,杯壁應該形成泡沫掛壁。由於商用蒸壓機的壓力都差不多,這時咖啡師填壓豆粉槽的腕力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4. 看喝完的殘渣,第三口喝完,杯底會有少量殘渣,殘渣的多少也取決於 豆粉槽填壓的力度大小,咖啡師的腕力再次發揮作用。另外腕力同時也是 打奶泡 拉花的保證。

5. 細品咖啡的口感(苦、酸、澀、甘),但是這個和咖啡師的關係已經不太大,更多的是豆子本身的風味、研磨器的研磨粒度、熱壓沖泡機的蒸汽溫度和壓力決定。

6. 看 杯勺、糖包、小點(小塊曲奇、巧克力)的搭配。這個體現了咖啡館的氣質。連鎖的一般很少配小點,糖也是自取的最普通的太古糖。好一點的會用黃糖,偶爾也會有一塊黃油曲奇。五星級酒店大堂吧的double再差,但一定會配小餅乾、曲奇。

某些知名連鎖店,double寡淡的像single,不配勺、也不配盤、不給糖、還用紙杯,也就不點名了。豆子種類本身是個人口味喜好問題,差館子的豆子基本也都是平平的種類,好豆子稀少,但是極品和一流的差別並不那麼大,此處不展開討論了;而好的咖啡師的確讓好咖啡更出彩。

我在上海喝過最好的 double,是在陸家嘴某五星酒店,,豆子來自於哥倫比亞的中度烘焙(曼特寧 二選一),端上來時發泡很有層次,配的是一小塊比利時黑巧克力(也可選 白色戀人),搭配的糖 是 楓糖 和 蜂蜜(固液兩種糖會同時上來)。


相信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尚沒有精力去研究咖啡豆的產地、烘焙的技術、咖啡機的型號或是杯測和拼配的過程。正像題主問到的,觸碰唇齒的味道,也不過落個苦或酸,這樣用最簡單直接的詞語所能形容的感覺。

看了那麼多技術派大咖的回答,來分享一個消費者的體驗吧。答主熟悉倫敦的獨立咖啡館,就從此處說起。

粗略的說,可以將咖啡館分成連鎖咖啡館(chain
shop)和獨立咖啡館(independent
coffee shop)兩類。獨立咖啡館,不是直白的『絕無分店』或浮華的賣弄氛圍,而是只要客人對咖啡有要求,他們就有熱情努力令之完美的精神傳遞。

因此如果一家咖啡館具備這幾個特點,你應該不會對那裡的咖啡失望。

1. 咖啡豆新鮮,必由專業咖啡烘焙店出品。咖啡豆最佳享用時間是烘焙好之後的3到21天,專業的烘焙店會聲明:我們標註的不是best use before date,而是直接告訴你出廠時間,這樣會確保傾注了咖啡農汗水和烘焙師心血的豆子在最好的時間被享用。更有很多匠心製作的小烘焙坊就開在市區,一邊烘焙一邊製作一邊販賣。沒有什麼花哨,新鮮本身就是最好的添加劑。

(答主個人倫敦咖啡地圖。藍色為烘焙店兼咖啡館,咖啡色去過,紅色尚待探索,五角星為咖啡很好的麵包蛋糕店)

2. 創店者是NZ或Aussie,如果是本地人所經營,他們也一定與澳新有著不解的咖啡之緣。倫敦從來不是個缺好咖啡的城市,但即便是挑剔的Time out編輯也承認,如果你知道這家咖啡館是NZ或Aussie所創建,那咖啡的品質就有了高水準的保證。要知道,如果不是他們大膽的創新,我們今天還喝不到Flat White。再聽聽第三波咖啡浪潮 (The third coffee wave) 的另外一種說法—Antipodean style coffee shops,可見是澳新人引領了淺烘的革命,讓人們像品紅酒和巧克力一樣,開始懂得欣賞咖啡的原產地風味。倫敦從2007年左右開始被這般浪潮侵襲,三五家面積小小的獨立咖啡館悄然開在繁華市區的小岔路上,將乏味了連鎖店深度烘焙的人們解救出來,一時間在coffee lover中十分盛行。從幾個先驅代表的名字:The Espresso Room, Flat White 和 Kaffeine 中足見創建者追求咖啡品質的決心和對自身品位的自信。

(Note 1:NZ 和 Aussie分別是紐西蘭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簡稱, 同時因為兩國都是英屬聯邦國,對於英國來說是地球的另一端,生活在他們的『腳下』,因此Antipodean 被用來指代澳新居民; Note 2:第一波浪潮以19世紀速溶咖啡為標誌;第二波浪潮以Espresso為基調的連鎖咖啡館,販售大國家產區包裝的咖啡豆為流行標誌)

(The Espresso Room, Address: 31-35 Great Ormond Street, London WC1N 3HZ) 很可惜離公司太遠而他們只在工作日營業,曾經周末去過撲空

(latte at Flat White, Address: 17 Berwick Street, London W1F 0PT)

3.裝飾和食物簡單而恰到好處,就像創店者們背後相似的哲學—他們相信,只需做一杯好咖啡,其它的,便塵埃落定。經營獨立咖啡館的人,大概有兩種:一是prufrock這樣的WBC世界冠軍店,沒有門庭若市的客人,拜訪的都是咖啡老饕,環境和食物不會影響他們的去留;二是Artisan之類的夫妻店或朋友店,那種親和的氣氛讓你不自覺的可以像在家裡的客廳一樣放鬆,食物有特色且新鮮製作,和全國連鎖每日派送不可同日而語。

(Prufrock Coffee Address:23-25 Leather Lane, London EC1N 7TE)

(TAP Coffee, Address: 193 Wardour Street, London W1F 8ZF)

(outdoor coffee shop Mr Coffee He"s so frothy, Address: St Mary Woolnoth church) 露天咖啡車,僅在工作日7am-2pm開放,比旁邊的星記貴出20%,匆忙的人們還是願意耐心等上這一杯,喚醒一整天。

答外:

作為早餐黨,咖啡在很多時候『淪為』佐餐的飲品,因此打動我的另一個標準就是好的食物。

我喜歡喝咖啡時配上甜口的食物,那感覺很像生活,每一口甜,都是為了與苦更好的碰撞,每一口苦,也讓甜更加突出。

Antipodean style的獨立咖啡館,對食物的追求也毫不怠慢。很多人以為Banana bread (沒錯就是蛋糕口感的偽麵包)起源於美國,但其實是可愛的澳新人民發明了它。我吃過最最美味的Banana bread就是在倫敦的workshop coffee shop,香蕉香氣中夾著堅果香,剛烤出來的溫熱麵包上一抹椰棗醬,一勺酸奶油,層次豐富而穩妥。

(Workshop Coffee Co. Clerkenwell Cafe, Address:27 Clerkenwell Road London EC1M 5RN)

順便分享一下不同咖啡與不同食物搭配的小感受~

(Note: 此處不討論咖啡產地種類的不同,僅指形式的不同)

  • 黃油或糖含量較高,比較紮實的例如英式司康餅,麥芬,乳酪蛋糕,布朗尼,水果塔等搭配美式或Long black或filter (星巴克的紅豆司康和美式,雕刻時光的蘋果派和美式,魂牽夢繞)

(Mixed berry scone and long black, H+H, Address:113 Cannon St.,London EC4N 5AW)

(Apricot tart and long black, Wild and Wood cafe, Address: Unit 19, 1 New Oxford Street, London WC1A 1BA)

  • 麵粉或奶油或芝士含量較高的例如杏仁可頌,肉桂卷,可麗餅,泡芙,我搭配cappuccino或latte

(Buttermilk pancakes, cinnamon apple compote, vanilla whipped cream maple syrup and skinny Latte, The Grazing Goat, Address: 6 New Quebec Street, London W1H 7RQ)

  • 質地輕盈的比如輕乳酪蛋糕,crème brulee,慕斯總之餐後甜點那一類,搭配espresso
  • 巧克力口味的一切單獨列出,它們與Latte那種綿密的奶泡和咖啡的完美平衡,瞬間升天。
  • 輕咸口的早午餐比如沙拉或三明治,我會搭配清淡的單品filter coffee或Latte

(Roasted beetroot, rhubarb, red onion, blue cheese, walnuts, parsley, maple syrup dressing, watercress and guest filter coffee at Kaffeine, Address: 66 Great Titchfield Street, London W1W 7QJ)

  • 如果是Full English,Eggs Benedict,Frittata,煙熏三文魚這類本身比較油膩或重鹽的重咸口的早餐,答主還是建議移步早餐茶或果汁吧,否則一種把你口腔中水分全部吸乾的焦灼感真的令人很不舒服,咖啡的風味也得不到應有的展現。雖然老外們會先一個shot作為開場,正餐再點上一杯果汁,但可不是每個亞洲胃都能習慣這個節奏。

(Eggs Benedict and English breakfast tea at Muriel"s Kitchen, Address: 1-3 Pelham Street, London SW7 2ND)

品味一杯好咖啡有很多種角度,不必刻意追求。也許有一天你愛上咖啡館慵懶的氣息,發現研磨咖啡的噪音和不安的周圍反而能帶來莫名的寧靜;也許有一天你能品嘗出柑橘酸香和可可焦香的不同,願意站在沒有環境可言的咖啡車前排隊,買一杯配比更均衡,烘焙更恰當的咖啡。

所以,做一個好的coffee drinker吧,我們能從消費者的角度感恩烘焙師和咖啡師的用心,他們才會更有力量去追求一杯好咖啡。


先說咖啡分類,(自認為)咖啡分為:意式咖啡,單品咖啡,美式咖啡(這只是大分類,如果細分可真是五花八門了)

然後就是好不好喝的說法,這個是比較主觀的感覺,你自己感覺好喝就好喝不好喝就不好喝。當然,如果非要有一套標準的話WBC世界咖啡師大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小到Espresso中crema的顏色厚度大到器具的使用都有標準,只是這套標準只是針對意式咖啡而言,單品咖啡不在其列,至於美式咖啡,一向被歐洲人嘲笑。

意式咖啡之於歐洲

單品咖啡之於日本

美式咖啡之於美洲

說重點,一杯咖啡的好壞跟個人的主觀感受比較接近,而不是定一個標準你去達到就是好咖啡,但也不是說定標準不好。舉個栗子,有客人來了我從來不會問你喜歡意式咖啡單品還是美式,客人幾乎從來不會去研究他們之間的區別,他們區別咖啡的標準就是這個咖啡有好多牛奶還有奶泡泡好好喝哦,我不喜歡奶多的也不喜歡太甜的耶,這時候你就應該引導他們點他們喜歡的咖啡,你沒有權利要求您的顧客點單之前去研究咖啡之間的區別,他們點的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喜歡的咖啡了,然後,然後就成常客「老樣子不加糖只要奶是吧」,看吧,客人多有面子。我只是要告訴你咖啡的好壞跟咖啡館沒多大關係跟咖啡師沒多大關係跟咖啡機沒多大關係,但又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好喝不好喝就是你主觀的感受。

但是,當然,所有東西都有好壞的,你的主觀感受也得首先要建立在一杯好咖啡之上不是么!

意式咖啡的好壞:1豆子2機器3師傅4其他,其中豆子機器師傅各佔30,其他佔10 。

一杯好的意式咖啡首先的要求咖啡師做出好的Espresso,這的需要好的機器和好的豆子,啥是好的機器呢,幾百到十幾二三十幾萬,閃下眼啊有木有,有了好機器的有好豆子,意式咖啡的豆子都是拼配豆,也就是不同的產地品種的豆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拼配起來烘焙(烘焙也有很大學問,水很深,光烘焙機豆夠你折騰的了,更不用說每個產區的豆子的處理方法(水洗,半水洗,日晒)以及年份(對,就是跟葡萄酒年份一樣有好年份壞年份)不同所產生的不同風味)。

請記住,能用於製作咖啡豆的咖啡樹品種常見的只有兩種:阿拉比卡種(Arabica)與羅布斯塔種(Robusta),現在的意式拼配豆一般會混合兩品種的豆子的各種不同產地進行烘焙,以彌補對方豆子的不足。

發現這些對辨別咖啡出品好像都沒啥實質性幫助是吧,咱有速成班:

1:看磨豆機里的豆子的烘焙顏色,出油情況:一般意式咖啡只需要烘焙到「城市烘焙」級就可以了,深烘的豆子的好處是更長的保存時間,而壞處就是破壞了豆子原有的風味只剩下苦味(你要知道豆子根據產地等也是有不同風味的呀)。城市烘焙的顏色是什麼顏色呢?就是比黑巧克力的顏色稍微淺一點點(城市烘焙中又分淺城市深城市),以後放圖。出油情況就是咖啡豆周身有沒有油光發亮,一般放的時間越長豆子越油(咖啡也有賞味期限,一般是烘焙後的12小時後至7天是最佳賞味期,過了這個期限咖啡的香味就慢慢揮發了,油脂溢出來。)

2:咖啡師的熟練程度,這個不解釋,手忙腳亂肯定不行,應為有一個說法是做出來的Espresso必須3秒內跟牛奶融合,不然會影響口感,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一個咖啡師的熟練程度的確影響著咖啡出品的品質,WBC世界咖啡師大賽里咖啡師的製作過程包括製作完成後吧台的整潔性也有單獨評分選項。

3:crema的持久性,雖然顏色厚度啥都有要求,但是這個比賽要求,平常人看看持久度就好了(crema:Espresso上漂浮的褐色綿密泡沫),或者可以加上密度,crema這東西放幾分鐘之後就會破掉,應為他是很多很多很綿密的泡沫組成,一般來說持久性越久越好,不過也不一定(嘿嘿)。

然後,然後就是加入不同比例的奶跟奶泡(或者其他東西)變身成為華麗麗的各種意式咖啡了:

卡布奇諾,拿鐵,瑪琪雅朵,康寶藍。。。。具體看微博上有一個轉的比較著名的各種咖啡配比示意圖。

當然,奶泡跟牛奶的綿密度也是影響到一杯好咖啡的關鍵啊!他們都相鋪相成缺一不可哦!

單品咖啡的好壞:

美式咖啡的好壞:既然都喝美式咖啡了,那還管他好壞,直接喝吧。不過正如前面所說,一杯好的Espresso是一杯咖啡的靈魂,那麼你喝的如果是Espresso加水的美式咖啡,你看到這裡也一定知道怎麼評判好壞了,雖然都是加了水,但是Espresso是靈魂,靈魂,靈魂!!

佔位,閑了接著碼字。。。。。。。。。。。。。。。。


看門口隊伍多長...


一個咖啡館的好壞當然是看店面的人多不多,知名度夠不夠高嘛。

可是,一個咖啡館的好壞並不能決定一杯咖啡的好壞。


作為一個家中有個咖啡師姐姐的完全咖啡門外漢表示對一般消費著來說要精確評判一杯美式咖啡真的好難,我更願意選擇香濃的卡布或拿鐵,尤其是在嘗試了有些店的美式咖啡,苦得根本沒法下咽,何必折磨自己,還不如加點牛奶喝下,也算是出了錢喝了東西。我也不會分辨咖啡豆所謂的新鮮度,烘焙度,產區等等。。。所以我的分辨標準最簡單的就是奶泡。。。就算是門外漢,一個奶泡打的好不好也是容易看出來的吧,是否綿密是否持久是否香醇,溫度是不是正好合適,這些都很明顯。私感覺能用心把奶泡打好的,咖啡都不會太差。對於單品,我只有好喝不好喝的判斷,後來發現我喜歡的全都是果味!不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懂咖啡。。。求別噴。。。

可能是被姐姐養叼了,在外很難喝到中意的咖啡,還是在這人均一天6杯咖啡的德國。十有八九去的咖啡館端上來的都是一杯全自動咖啡機里出來的,那粗糙的奶泡,那燙死人的溫度,那焦糊焦糊的口味。。。都不知道從何吐槽起。。。再比較下德國一杯咖啡2-4歐的價格和義大利1-1.5歐的價格。。。當然我知道和國內比就呵呵了。。。倒是在布達佩斯意外喝到幾家不錯的咖啡。也同樣是在布達佩斯,也去了所謂著名的百年老店,看到價格單就想轉身走人。。。但好不容易去的,還是嘗了嘗,然後就後悔沒有轉身走人了。。。跟另幾家價格實在的獨立咖啡館真的沒法比。。。所以要想喝到好的咖啡,咖啡館著不著名並不是一定標準,著名咖啡館售賣的大概只是一種情懷。同理對應巴黎某些著名咖啡館。。。

我的姐姐是屬於那種自己不賺錢也要用最好的咖啡豆那種,人家雙十一用更低的價格買同樣的豆子,我姐用同樣的價格買更好的豆子,這樣的業界良心啊!只為想和大家分享最棒的咖啡,想讓國人對咖啡館的概念從小資情調拉到咖啡本身上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的。。。小小的咖啡館裡經常是只有自斟自飲。。。追求平民的價格真是讓自己過成活在夢裡的貧民。。。

感覺每次回家看姐姐做咖啡都有種崇拜的心情,明明一樣的豆子,一樣的磨豆機,一樣的咖啡機,都不說打奶了,我搗鼓出來的espresso都感覺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所以單追從選豆,機器都是遠遠不夠的啊。。。

附幾張姐姐做的咖啡。手機里各種姐姐的咖啡拉花圖。


背書誰都會,哪來的那麼多大師。覺得好喝就行。咖啡本來就是種飲品,幹嘛要整的要高於生活一樣?你喝杯水還要問產至哪裡?裡面含什麼礦物質?是地下多少米的?採取什麼工藝提取的?有些回答就是二百五的,就是這種人弄的把咖啡弄的雲里霧裡的。

就拿美式來說,就是濃縮加水。說味道,如果不能分清酸,甜,苦,咸。說在多也白搭。那麼多專業術語扯起來一堆一堆的,有什麼用。再次,咖啡是主觀意識很強的飲品。只有你覺得好就是好。其它什麼的都是狗屁。


旁邊新開了家咖啡店想去嘗嘗鮮。一推門看到牆上menu第一行魚香肉絲套餐,我就退一步把門關上了


樓上幾位知友說得幾點都很對,判斷一家咖啡廳好不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咖啡機。如果一家標榜自己咖啡品質多麼優秀的咖啡廳還在用全自動咖啡機的話以後還是不要再去了,優秀的咖啡廳都會採用半自動咖啡機,你會看到咖啡師會在櫃檯後面磨粉,壓粉然後萃取咖啡的過程,這對於咖啡的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咖啡粉太粗或者太細都會影響espresso的品質,同樣的壓粉也是咖啡師技術和經驗的體現,鬆緊程度也會導致不同的味道。相比之下全自動咖啡機就要省事得多,把杯子放在管子下面按個按鈕就有咖啡出來了,機器取代了人工磨粉壓粉的環節,而且咖啡豆也會提前儲存在豆倉,長時間放置會導致風味流失甚至變質。全自動咖啡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機器上方會有一個儲存咖啡豆的豆倉,它的優點在於出品速度快而且人員培訓成本較低,一些連鎖品牌都會採用全自動咖啡機,目前星巴克大部分門店和麥咖啡都採用全自動咖啡機。幾乎所有的私人的咖啡廳、太平洋和Costa會採用半自動咖啡機,半自動咖啡機的優點在於品質較好,可以給咖啡師自由發揮的餘地大。


我個人覺得標準的評判應該是一杯 Espresso 和一個甜品,吃了之後喜歡的話就是可以的。但我每次的做法都是酌情點幾次單品,看自己喜不喜歡……


好喝好喝還是好喝!


喝一杯雙份濃縮或者solo,好喝就是好的。


第一,美式咖啡不代表單品咖啡,萃取方法都不一樣好么。

第二,如果一個咖啡館沒有手沖器材做不了單品咖啡(當然,也得有單品豆)的話,我覺得品嘗美式和特濃是比較好的方法。

第三,如果做美式或者單品不溫杯,絕壁出品不好。溫度非常影響咖啡口感的好么!


推薦閱讀:

北京哪些咖啡館以其咖啡好喝聞名?
咖啡豆 / 糖漿推薦?
你心目中一家好的咖啡館應該是什麼樣的?
星巴克點了一杯美式咖啡,加了一個濃縮。省錢嗎?
星巴克的馥芮白和原產澳白是一個咖啡配比嗎?

TAG:咖啡 | 咖啡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