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漢語詞都以「子」為後綴?

比如:桌子、凳子、瓶子等。這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演變歷程?


王力 - 《漢語語法史》


大部分『子』是作為名詞後綴的。

這種用法不是漢語自古就有的,魏晉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在漢語從上古向中古轉變時,雙音節辭彙逐漸增多,『子』就是單音節名詞轉變成雙音節詞的後綴。

有少部分『子』是有含義的,構成片語。比如:王子,君子,弟子等等。

這一類用法是上古漢語就有的,『子』的含義是表尊稱、表職業、表身份

還有極少部分的『子』附著於動詞、形容詞、指代詞之後,使詞語變為名詞

這種用法也是中古時期才產生的,曾經泛化過,但是流傳不廣,後世這種用法很少見。

如:跛子、點子。


指小詞(Diminutive)漢語構詞里的「子」、「兒」、「仔」、「頭」等都是指小詞綴,指小詞是人類語言中的普遍現象。

舉其他語言的例子,先舉義大利語等羅曼語的,因為羅曼語的辭彙很多是來自拉丁辭彙的指小詞,例子比較容易想(其實俄語什麼的也蠻多的,不過懶得想啦_(:зゝ∠)_,啊,想起一個:vodka 伏特加,是voda 水 的指小詞,於是「伏特加」其實就是「水兒」啦~):

  • uccello 鳥兒 &< 晚期拉丁語*avicellus &<拉丁語 avis

  • orecchio 耳朵 &<拉丁語 auricula&<拉丁語 auris 耳【同樣來自auris的指小詞auricula的還有法語oreille、西班牙語oreja等】
  • unghia 指甲&<拉丁語 ungula 蹄子 爪子&<拉丁語 unguis 爪【法ongle、西u?a】

  • vecchio 老的&<拉丁語vetulus&<拉丁語vetus 古、老的【這個指小詞形式的vetulus和原型式vetus在許多羅曼語中都留存下來了,來自vetulus的如:西viejo 年老的,法vieux 老的;來自vetus的如:西vetusto 古老的,意vieto (書面詞)老的】

  • 法語bouteille 瓶子&<晚期拉丁語 butticula&<拉丁語 buttis 桶【對比意botte 桶,西bota 酒袋;西botella和意bottiglia都是從法語借來的】

  • vaso 瓶、罐;vasetto 罐子
  • granchio 螃蟹 &<拉丁語 cancrulus &<拉丁語 cancer螃蟹【意語也有直接從cancer來的詞cancro (書面)螃蟹、癌;同樣西cangrejo 螃蟹,cáncer 癌;法chancre 瘡、(少用)螃蟹,cancre 差學生,cancer 癌】

不想想了……直接上個圖好了:

【Ti Alkire, ?Carol Rosen. Romance Languages: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2010.p.295】

可以對比漢語的等想了解更多語言的可參見維基:Diminutive


說個冷門點的知識點。

中古漢語有種構詞法,單音節動詞+「子」生成雙音節名詞,此時這個「子」可以理解成屈折語中的直接施動詞(謝謝portus lupus指正,已調整)後綴。

倚+ 「子」=椅子;用來倚靠的工具

合+「子」=盒子:可以合上的工具

蓋+「子」=蓋子:用來蓋的工具

攏+「子」=籠子:讓某物保持聚攏的工具

刷+「子」=刷子:用來刷的工具

夾+「子」=夾子:用來夾的工具(宋代北方可以指筷子)

這種構詞法從未被規範化,但在口語上相當有活力,甚至在近代口語中依然有新詞按照這種構詞法生成,比如

啟+ 「子」=起子:用來開啟的工具

以上

========相關問題===========

鏈接:漢藏同源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依據?是否可信?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鏈接:世界上哪些國家或地區是通過限制語言的多樣化來實現統一的?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希臘語為何沒有像拉丁語一樣擁有眾多後代形成一個語族?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有哪些語言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但可以互相交流? - niudrw 的回答

鏈接: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白語子」(baipngvpzix),服不服,異常之萌。

回到正題,子和兒大概漢代就涌現了。具體看王力《漢語語法史》。


子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Pinyin zi)

Suffix

1. (Intermediate Mandarin) a suffix for small objects

2. (Intermediate Mandarin) a suffix for single-syllable nouns

〈助〉

(1) 構詞後綴。

(2) 加在名詞後。如:房子;車子

(3)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後。如;胖子;瘦子;墊子

(4) 個別量詞後綴


剛考了現代漢語的研究生,正好遇到這個問題就來說說吧。

一、首先這個涉及到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辭彙演變歷程。古漢語中單音節詞佔優勢,而現代漢語雙音節詞佔優勢,也就是說古漢語中的單音節詞很多都變成了現漢中的雙音節詞,怎麼增加另一個字?

1、加詞綴 :子、兒、頭、老、阿、性、者、家 等等:

包子 桌子 鼻子 老師 老鼠 老虎

花兒 貓兒 狗兒 阿媽 阿爸 阿大

裡頭 下頭 上頭 畫家 作家

問題中的「瓶子、桌子、凳子」都是詞綴。這些詞綴是沒有實在的意義的,詞語中的主要意義由詞根承擔。

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子「、」頭「」性「都是詞綴,比如」兒子、蓮子、子女「」酸性、彈性「」老人、老輩兒「」女兒、兒孫「」頭腦「這些詞語中的字都不是詞綴,而是有實在意義的詞根,和詞語中的另一個字一起承擔詞語的意義。

2、詞語替換:目——眼睛 。。。不好意思還有例子想不起來了。。

3、重疊:詞根重疊:哥——哥哥

音節重疊:星星、蟈蟈、蛐蛐

二、其次再來說為什麼要從單音節詞演變為雙音節詞?

1、古漢語的語音系統比現代漢語複雜很多,古漢語中有輔音聲母(現在陝西、雲貴川話說「我(wo)說成(ngwo),這個(ng)就是,還有輔音韻尾(-p、-t、-k),總的來說那時候的聲母比現在的複雜,韻母也比現在複雜,所以整個音節總數,音節構成都比現在複雜。這種語音系統的複雜性就使得詞與詞之間能分辨清楚,同音詞不多,比現在更能識別。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輔音聲母和輔音韻尾沒了,(粵語和閩語中還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許多原來的不同音的字都變成同音字了,也就是語言辭彙的識別度變低了,不便於交流,那麼為了區別同音字,必須要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

2、古漢語辭彙系統的表達整體表達比較粗糙,比如一個」安「字,不同場合可以理解為」安靜,平安,安撫「,有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語言雖簡潔卻不精細,後來慢慢發展為了更經濟又準確地表達事物,也不得不增加另一個字來變成雙音節詞。

3、見第一大點中2、3點。


郭毛毛的解釋總的來說比較正確,但有一處是明顯的硬傷。「古漢語中有輔音聲母(現在陝西、雲貴川話說「我(wo)說成(ngwo),這個(ng)就是,還有輔音韻尾(-p、-t、-k)」這一句話說的有兩處明顯錯誤。

1無論古今漢語都有輔音聲母,bpmf等都是輔音。但是古代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比如sp,tl這樣的。這方面有很多研究,但是學界也並沒有達成一致,不過傾向於承認有複輔音。比如「路洛餎」等可以和「各格客」等用同一個聲旁,說明它們在古代應該是音近的,其聲母可能就是kl。有的學者認為晉語和閩語的分音詞或切腳字有可能也是複輔音的遺留。而且漢語的親屬語言一般也有複輔音聲母。另外一致的觀點是古代漢語有全濁輔音聲母,現在吳語一般也保留著,比如『定澄邪群「等字。後來全濁輔音在其它方言里都清化了,但是發展的方向並不一致,這也成為現代漢語方言分類的依據。

2韻母方面,現代漢語也有輔音韻尾,即n和ng,但都是鼻音輔音韻尾,古代漢語的鼻音韻尾還有m,現在的粵語、閩南語也還有保留。另外還有塞音輔音韻尾,就是p,t,k,現代的粵語、閩語、客家語、贛語也還有保留,有的個數減少了,比如晉語,湘語,吳語,江淮官話等,而在北方方言多數都已經完全消失了。

3作者沒有提到的聲調也是一大問題,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古代漢語通常認為是四聲八調,這一變化是和全濁輔音清化和塞音輔音韻尾消失同步形成的。


三個作用,名詞化,專有化,補長音節。

噴子,鬼子,杯子。

根源是北方音素在減少,重複混淆的發音開始增加,於是通過增加音節來加以區別。

以北京方言為基底的普通話四聲,粵語九聲六調,體會一下。

北方經歷多次戰亂和運動,人口大攪拌的結果就是各地特色基本磨滅了,當然,是相對於南方的千差萬別而言。


古漢語多數為單字,如:桌,凳,瓶。後來在轉化為雙音節詞時不知道該怎麼弄了,就添個「子」得了。(本答案純屬胡亂猜測,沒有任何理論依據,僅供參考)


這難道不是方言差異嗎?我河北的和山東的舍友就不說「子」,「被子」是「被」,「杯子」是「杯」,「餅子」是「餅」。。。。。我一直以為只有山西人才說「子」的。。。


狗子這個詞應該是近幾年才出來的吧,這詞是怎麼演變出來的


王力《漢語史稿》-名詞的演變


南方方言很多都不帶「子」


推薦閱讀:

若字母文字在上古漢語時期引入,漢語會怎樣演化?
求一張給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學的書單!?
普通話里被「浪費」的音節,如 biu、duang 等,為何不能新造字把它們利用起來?
為何黃巢《不第後賦菊》一詩末句不押韻?

TAG:漢語 | 漢語辭彙 | 漢語辭彙學 | 漢語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