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流行音樂而言,學習音樂出身的作曲/編曲人的作品,相對於非科班出身的人,有哪些特點?

歌曲結構、旋律走向、編曲細節等等。


在流行音樂領域裡,系統學習過音樂的人,通常比「野路子」出來的人,在音樂創作上的視野更開闊、手段更豐富。

舉個具體的例子,典型的野路子選手許巍,他的歌里幾乎沒有轉調、沒有高疊和弦,幾乎都是自然和弦連接,幾乎都構建在以吉他掃弦為基礎的織體體系上。

這不妨礙他寫出好作品,簡單通常代表淳樸與真誠,淳樸和真誠可以贏得歌迷。但你無法永遠停留在這個音樂形象上,你要發展、要變化,匱乏的作曲技能無法支撐新的藝術構思。

所謂「系統學習」,其實更多地是要構建更高、更全局、更廣闊的視野。張亞東(以及其他很多成功的音樂人)都多次表示,他們從古典樂爵士樂中學到了許多東西。要知道,古典和爵士代表了人類音樂領域最複雜的音樂形態和最精湛的作曲技法。領略了這個層次的音樂,再去搞流行音樂糊弄大眾,你會感覺手上的素材、心裡的靈感簡直多到不知道該用哪個。古典和爵士,永遠啟發著音樂人的靈感。

音樂院校只會給你一個「系統學習」的契機,而更多要靠音樂人自己的努力。太多太多的優秀音樂人他們不曾就讀與音樂學院,但他們從未停止思考與學習。


我差不多算個科班出來的編曲,確實如上面幾位所說,材料知識套路在外面都買的到,但是有一點是買不到的,那就是時間。

敏銳和寬廣的審美視野,在從小的系統音樂學習中更容易打下紮實的基礎,特別是學習鍵盤類樂器,四大件(和聲、配器、復調、曲式)的學習看似枯燥無味,其實是在過程中為學習這本身打好了基礎,這個基礎,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出來跟沒有學的人有什麼對比,但肯定是有對比的。川井憲次的東西有靈氣,有想法,但是技術手段與表達方式都有限,曲式和聲方面也沒有久爹(久石讓)那麼紮實,所以時間聽久了,自然能夠看出兩者的區別。

業內很多前輩都不是科班出身,很多都是到了40來歲才開始惡補相關的系統知識,實在是很值得欽佩。但是如我以上所說,審美與編曲的關係,不光是你掌握了手段與技術就能有很大的改觀,只能說套路更豐富,和聲里的鍵盤四部和聲練習沒個五年八年的時間,腦子裡是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聲概念,更何況,在看到一首旋律作品時,除開套路這些東西之外,編曲最重要的是「直覺」,哪些音怎麼安排,哪些和聲應該如何排列,幾乎是順理成章甚至不用思考的事情。

還想糾正樓上一個觀點,無論是在國內(趙,譚,葉)還是日本(川,久,菅),甚至是好萊塢的作曲大師們(JW,HZ)等等,幾乎每一個大師手下都有無與倫比豐厚的資源可調用,編曲,樂手,甚至作曲,話語權與輩分顯得格外重要與突出。其實和國內的編劇團隊是一樣的概念,名字,只是一個工作室的代表而已,大家都得熬,至少在我知道的一些國內一線作曲(編曲)家裡,就曾經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槍手歲月,甚至是在成名以後。這個圈子的潛規則一樣的很多。一碼歸一碼,這些規則並不能影響我們對音樂的追求和熱愛。只是為了告知而已,沒有別的意思,咱們真的還是挺苦的 :)

有點跑題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從小系統學習音樂,對於一個從事編曲或者作曲工作的人來說,尤為重要,人都不是萬能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當今的時代。如以往,莫扎特的作品量給普通抄譜員起碼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抄完,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產生,除了他的天才,就是他的基本功能解釋了,其實到了古典樂派的中晚期,抄譜(記譜)員已經是每個作曲家必不可少的配置,在沒有電腦MIDI的時代,和王公貴族搞好關係,以至於有經費能夠寫好作品可以馬上排練聽到音響,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我只是在描述一個客觀事實。成功的作曲家,身份是多種多樣的,並且需要身兼數職,並非是用科班出身或野路子來頭一言以蔽之的,算是一個綜合能力的考量吧。


不能武斷地說哪個更好,其實優秀的作品都是很好的,他們都曾出於不同的人之手。說實話,專業的音樂知識對普遍大眾來說,是有一定門檻的,但是只要有心學,都會有所收穫。

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我覺得有過一定基礎的音樂人做出來的音樂,會有許多值得聽的「點」。比如我,我會反覆的想這首曲子到底好在哪裡呢?配器?和聲?調性的變化?或者都有?因為就我自己來說,自己作曲的時候,是比較有目的性的,「我這裡這樣處理,是為了讓作品聽起來變化更多/更平緩/更有起伏」,諸如此類。我不敢妄自將所有創作者的思路都代入自己的想法,但是自己聽的時候會忍不住想,「哦,他這裡這樣寫了,的確聽起來比較好一些」。我自己喜歡的幾個流行音樂創作者,經常會讓我有這樣的想法。

但是有些歌曲,給我的感覺,就僅僅是單純的「好聽」。

更專業、更系統的音樂知識學習是很有好處的。這些課程給了你更廣闊的視野,讓你看到更好、更偉大的音樂,還有許多精妙絕倫的技法和構思。這些前人留下來的精華,在你融會貫通以後,會在日後創作的時候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在你看待別人,和自己的作品時,想法會更寬、更涵廣。

簡單粗暴點說就是,會讓你長長見識……

用我的導師的話說就是「你個劉姥姥別以為你寫了幾個街邊小曲兒就覺得自己真的逛了大觀園」……


科班出身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系統學習並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


不會有太多的不同。因為學院派的教材在外面都能看到,而真正有意圖想把作品做好的音樂家,哪怕是非科班的,也會去學習科班知識。所以到了最後,並不會有什麼區別。科班只是一個出身。

菅野洋子這樣的,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然,「學習過科班知識」和「沒學習過科班知識」的音樂人,差異性還是很大的。如果題主所問是這方面的區別,還是很容易被聽出來的。尤其流行音樂界很多所謂的「原創歌手」,更是如此。

這部分人的普遍問題是:做來做去怎麼弄都是一個感覺,或者就那麼幾個感覺來回切換。說好聽點叫「自己的風格」,說難聽點就是自己的能力只會做這麼個東西,吃老本。


其實還是看個人審美 心境更重要 科班不科班 差異在於對和聲尤其是古典的理解上

一心想做音樂的人還是會後期下功夫學習的

當然 四年專心的積累會有用

但真正重要的還是那顆心


我覺得可以通過比較周杰倫與許嵩來說明:

周杰倫擅長作曲眾所周知,而且周董擅長很多曲風的歌曲,中國風,搖滾,抒情,各種風格的歌曲都有作的十分精彩的,抒情有《發如雪》,《千里之外》,rap好的有《夜曲》,而且《反方向的鐘》裡面的rap很喜歡,還有一些搞笑的《免費教學錄影帶》,社會公益的也有《梯田》宣傳環保,這些歌曲聽的感覺並不一樣,也就是說對不同意境的歌曲都有不同風格的曲子。

許嵩的歌十分入耳,初聽特別吸引人,比如《城府》,現在聽來還是很有感覺,特別有味道,但是聽多了他的不同的歌曲老是覺得都是一個風格,雖然有很多歌曲不是一種情緒的,但就是感覺是一個風格。

所以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科班出身與非科班出身的一個不同點。

沒有捧周董或者黑許嵩的意思,各位見諒。。


之前和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一位教授討論過

所謂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生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對古典音樂的造詣上,直接影響的就是創作能力,不管是周董還是王力宏,他們以流行音樂出名,但他們在古典音樂上的造詣都非常高,所以才能成為創作型歌手,就算是被大家吐槽的汪峰,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從附小開始正兒八經拉了十多年小提琴的...

畢竟西方音樂已經流傳幾個世紀了,所出名家數不勝數,流行音樂里不論什麼創作元素都能從古典音樂里找到,如果將一名歌手比喻成植物,流行音樂是枝葉而古典音樂是樹根...沒有發達根系,註定無法長久...


學校學習最多是一些基本知識而已 對你創作沒太大幫助 只對你認知了解音樂有個了解而已

在創作上起主導的是你的喜好 因為你的喜好直接導致了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歌 未來直接導致你的創作風格就是那種

既然有人提周結巴 你可以去聽他的歌常用什麼樂器 鋼琴絕對是第一位 因為都知道他最喜歡鋼琴了


基礎 畢竟人家寫了很多和聲題


感覺是那些歌會更耐聽。

非科班出身,自然會有更多創意,或者更多「風格」。譬如大膽用新的音色,新的節奏,而且那些填詞更是婉轉蹊蹺暗湧刁鑽玄機四藏...

象雞尾酒。

但我始終認為,音樂的最本質在於旋律。學過相關知識的人寫出來的歌更耐聽更悅耳,畢竟樂理知識有其科學之處。

就象...,入口甘醇的茶


推薦閱讀:

北京現代音樂學院、迷笛學校電腦音樂製作與八大音樂學院的電腦音樂製作專業有什麼不同?
音源里混音和真正的混音衝突嗎?
絕對音感可以後天培養么?沒有絕對音感怎麼練即興伴奏?
如何將音樂愛好進階到一個高一點的層次?
有人為你寫歌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音樂 | 音樂人 | 流行音樂 | 歌手 | 作曲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