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否可以通過脫離語言來提高速度?
《僧只律》上有說到: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做到在彈指間產生400個念想?我個人的確是不行的。因為思考問題的時候,常常是需要通過語言在心中默想才能做到,尤其是對問題本身的描述。比如:看到一個東西的價格,不需要用語言在腦中想什麼,就直覺地判斷出我要不要買。但是,如果是要思考原子彈的使用是否反人類這樣的問題,總要一條條地在心裡說說清。甚至在腦中進行辯論。這很慢的。那麼,有沒有辦法,不通過語言去思考這類複雜問題?彈指間進行400個邏輯判斷。如果可以做到這點,這是人生的,還是在後天習得的呢?
我想從兩個層面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思考是否可以脫離語言?第二,是否可以快速思考?首先,思考是無法脫離語言進行的。
因為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思考」是以抽象信號(如語言文字元號)為介質的思維活動,換句話說,思考的對象並非現實事物本體,而是對事物定義或概括(概念)所產生的語言。也正因如此,才會產生著名的薩沃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認為語言決定思維,人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也無法對其思考。喬姆斯基的語言先天論(LAD)也從另一角度支持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使用語言是人類的天賦,人類與客觀世界之間會自然的、天生的產生語言這一媒介。但思想又是可以脫離語言的。
當脫離客觀現實,總有些難以精確概念化的事物存在,例如主觀感受方面的「美」、「善」、「愛」,宗教領域的「梵」、「道」、「天」等等這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說之域」指的也是這類事物。人類對於這類事物的傳遞通常也只能採用「寓言」、「詩歌」、「故事」等方式重新虛構現實,從而希望使人「領會」其中的思想、感受或情緒。因此,人類的思考無法脫離語言,但其結果卻是可以超語言的。
然後,人類並不能加快思考速度,但卻可以簡化思考流程。
思考是建立在我們現有知識結構下的思維活動,是對事物的分析、推理、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思考的完整性與時間是劃等號的。但是思考的起點是概念化的語言(所掌握的知識),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越高、越概念化,思考的流程越短。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塊香皂時,我們可以不假思索的決定買還是不買;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瓶沐浴露時,我們可能需要看看價格再決定買不買;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個沐浴乳酪時,我們可能需要先了解是什麼,再看價格,最後決定買不買;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枚原子彈時……可以看出,買香皂時,看似憑「直覺」就能做出決定,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已經「提前思考」過了。我們並不需要分辨香皂是什麼,因為曾經學習過;並不需要看價格,因為經驗告訴自己香皂價格波動不會超過現在口袋裡的錢。這些思考過程並沒有省略,只是「知識遷移」的結果,我們具備解決「是否需要買香皂」這一問題的所有前置知識,我們看到「香皂」時,思維中大體呈現的是「我需要也買的起的洗浴用品」這樣一高度概念化後的「香皂」。人們常說要學會「撥開表象看本質,思考事物的本質」,並非是拋棄表象,恰恰是對於表象充分理解、分析、歸納後才能濃縮出「本質」,也就是概念。沒有經過思考表象的過程,不會有概念的產生,而人類能發展高度文明的原因也就在於概念可以通過語言來傳遞,傳遞過程稱為「學習」,傳遞的事物稱為「知識」。人類思考的結果可以通過語言得到繼承性,語言的發展也充分體現這一特性,例如「美女」一詞,我們在思考中並不會再拆開為美貌的女人,容貌與性別本身雖是兩個概念,但美貌與否,性別如何,並不會再加入到思考流程中,只會把「美女」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不過對於「原子彈」、「反人類」這樣的辭彙,大部分人需要「補習」概念的前置思考(知識),達到足夠認知後才能就題面做出判斷,思考流程自然就長了。當然,人的思考不僅僅建立在單個概念上,實際大多是由多個概念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觀念或方法論。打個比方,從「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一角度形成了個人的「環保觀念」,對於「原子彈是否反人類」就能做「直覺」判斷(原子彈不論生產還是使用,都在破壞自然,而人類屬於自然,因此原子彈是反人類的)。我們通過「環保觀念」這一思維模型簡化了絕大部分前置思考,但觀念的形成,實際上是經過了大量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綜上所述,人對於問題所含概念認知程度越高,思考時間則越短。PS:反正打了這麼多字,順便糾正下提問者對《僧祇律》的小誤解。佛教中「彈指」作為時間量詞,並不是指如「楚留香」那樣彈下手指那麼快,而是打一手勢的時間,按原文「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來推算,「一彈指」其實有7秒多呢。更重要的是,佛教中的「心念」並不能等同於「想法」,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腦海中有思維,就在「起心動念」,當你有一個「想法」時,其實已經起了太多「念」了。如果你這裡說語言是單純指以聲音為載體的話。
我認為人類 (其實包括大多數動物) 的思考是可以脫離語言存在的,因為在語言產生之前,人類已經能夠意識到危險,利用和製作工具,這說明他們可以通過 視覺 觀察來學習了。
天生的聾啞人士也能夠在後天習得閱讀和思考能力,他們學習的語言(例如American Sign Language)是基於符號和身體動作,沒有聲音,通常這會是他們的第一語言,而基於文字的語言(例如英語)則會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
思考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具備感官,記憶能力和推演能力。就算沒有語言,也可以通過其他感官的方式來進行思考。只不過語言作為一種廣泛認同和高效的能力,人類更習慣於利用他。
至於能否加快速度,這很難比較,因為思考的速度不單是與思考方式有關,也和記憶讀取和推演能力有關。我一直認為,新的交流方式,是未來必須設法實現的東西,就像能源問題一樣。
語言交流的效率,是文明發展的上限。
剛剛看到一個圖片,出處: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9112
參考剛看的一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4411
因此交流的效率問題,我們通過對討論的有效組織可以試圖避免,通過長期合作,默契。
無法保證效率,這就是文明發展的上限了。如何根治?新語言?腦電波交流?或者讓所有人形成好像細胞一樣的聯繫讓全人類成為一個大腦(這是未來嗎)?我不知道我跑題了,現在的語言讓思考失去效率,我在說語言讓交流失去效率
我相信還是殊途同歸的未來的新學科:交流學,請諸位記住了。絕對可以的 在佛學裡有一念萬生的說法 而一念就是十二個一頃 一頃是多少時間呢? 它約等於一秒的萬分之一 別聽有的人說的 思想必須在腦子裡轉換成語言才能寫在紙上 這基本上是一種很缺乏效率的思考方法 愛因斯坦可以在腦海中運用形象跳躍的方式來進行思考 每個人都可以 在現代主義的作家裡 普魯斯特 創造了一種無意識的寫作方法 在時間的短暫片段中 任由自己的思想進行追憶 詩性的思考可以使一瞬間變成永恆 讓自己的那些美妙的時光碎片伴隨著你無意識的寫作而熠熠生輝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思想」並非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後所真實蘊含的實質性,其以象徵性的影像形式存在。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讀到「狗兒在草地上打滾」的時候,他在理解這八個字的當下,呈現於他意識之中的並非「狗兒在草地上打滾」這八個字(符),而是一個符合「狗兒在草地上打滾」這個概念的影像,是故他能夠理解這八個字所要傳達的訊息。
符號、字(符)或語言文字這些人類藉由其意識被賦予的創造力而創造/製造出來的創造物/產物,其目的就是為了在雙方或多方共識下(相同的解碼表)傳達正確的訊息,其本身實際上是象徵性的影像形式。所以,一個人若要理解「狗兒在草地上打滾」這八個字,他必須先學習中文,並且還要知道狗兒、在、草地、上、打滾是什麼樣的形象與概念,否則他將無法理解這八個字所要傳達真實含意。
因此,一個人思考,透過他個人意識於後天所學習的思想,他不用一一條列出整個邏輯過程在他的腦海裏,而是讓每個相關的象徵性影像/畫面透過其所認知與建立的邏輯模式而流動、互動與運作,而這邏輯模式可能來自他所觀察與累積的經驗、體悟、認知、知識、內在價值等因素。因此,一個人的思維(思想與邏輯模式)若能與真實的現實(宇宙自然)相符合,那麼他便能夠預見/預知個人的命運變化以及許多事情的發展。
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運用創造力與想像力的過程,但這個從象徵性的影像轉換到語言文字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上可說是相當快速而難以被個人意識所察覺;相對的,一個人在深層思考的時候,這個過程則有機會可以被個人意識察覺到,因為深思的時候會不斷的往根本性質去探索,而其最終顯現的就是象徵性的影像/畫面。
此外,順帶一提,一個人的思維要快速且準確,要先理解意識的整體組成(意識、潛意識、無意識)以及直覺的存在和運作關係。所謂的直覺是透過無意識所接收到的脈衝訊息,其接著被潛意識處理,並隨後轉傳到意識之中而被該個體意識作為靈光乍現且從而產生相關之情感、心理以及相關之行為。整個直覺的過程如閃電般快速,因此直覺總是來得突然。事實是,因為潛意識處理訊息的速度必須且總是遠大於意識處理訊息的速度,因此,一個人的意識處理速度如果能提升,那麼他便能夠接收到/意識到更多直覺性的訊息,藉此而迅速認知與理解某些事情。
然而,一個人如果要將他的想法表達出來,那麼他就必須對此一一的整理相關的邏輯與內容並透過語言文字這樣的物質工具來進行傳達與溝通,以藉此讓那些可以「解譯」或說「解碼」的個體,也就是能夠正確理解中國語言與文字的人類,透過他個人意識的處理而將這些語言文字再次的轉換成象徵性的影像形式,進而能夠認知與理解這些訊息,並且將其作為記憶中訊息的一部份。
所以,總歸來說,如果只是要在個人意識之中思考問題,那麼思想確實可以脫離語言文字而被進行,因為思想本身並非語言文字,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實質性,也就是那些象徵性的影像形式。但是,如果一個人要表達或傳達他的思想以供其他人參考,那麼思想就必須藉由語言文字這樣的物質工具來進行轉換與傳達,不論它是中文、德文、英文或者其他語言形式都是如此。而不同語言之間則需要所謂的翻譯,翻譯則是尋找符合兩個不同語言之間的共通實質性,例如中文的樹,英文的「tree」,德文的「Baum」,其背後所要表達的都是一個符合「樹」這樣的形象與概念,如果沒有個概念(象徵性的影像形式)支持、支撐思想,那麼思想就會變得不真實的、不切實際的、空洞的、空虛的、天馬行空的、虛假換妄的,因為其缺乏實質性(同時也缺乏邏輯性)。
註:冥想是唯一能夠提升思考速度的方式。而冥想的形式與方式有很多,思考與分析也在其中。思考形成觀念思考形成觀念再形成語言本來六繁瑣一個步驟
感覺題目好奇怪....確定不是病句嗎(ー_ー)!!按照我理解的題目意思就是說話不過大腦
我覺得小孩子的思維模式,小孩子那種不會語言的,學習東西的速度真是厲害.他們是否有思考?我覺得你應該去問問那種過目不忘的天才,問問他們的思考方式,我提供一個測試,你閉著眼睛思考東西試試,是不是很困難,睜著眼睛是不是好多了.
那語言在思維運行中的感知是怎樣的?求形象回答
思考是否可以脫離語言?親身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舉個簡單例子。思考今晚空閑時間怎麼安排。這時並沒有語言,而是意識流,以場景的形式快速閃現。除非付諸文字,比如現在在回答問題,會有語言,表現為腦海中的聲音,出現。當然啦,這跟各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有關。出現頻率和程度與此人思維的邏輯性的強弱成反比。
如果用場景來思考具體問題,似乎可以不用語言,可是涉及到抽象概念,如何思考?也在研究這些問題!
應該是有可能的。原因:一、思考可以脫離語言。反證如下:1、語言產生之前,人類就不用思考了嗎?不思考,會產生語言嗎?2、幼兒在掌握語言之前,是有思考能力的。(幼兒之所以忘記三歲之前的事情,是因為換了記憶方式,改為語言記憶方式。之前記憶(思考)方式是非語言的,所以大都無法使用語言方式提取出來,但會對人的行為、性格有影響。二、語言只是人類輔助思考的一個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可以改進。三、有些夢境中,短時間內出現的信息量是語言難以描述清楚的。這至少說明夢境中的那種思考方式比語言有一定優勢。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實驗,是用高強度的外力讓人陷入昏迷,然後兩分鐘後叫醒昏迷者。昏迷者會在這兩分鐘內做了一個夢,夢的時間長度可能是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不可能,語言為思維提供了可能。
不可能,語言賦予了人類對抽象邏輯的思考能力,表面上這似乎是一種低效率的思考方式,但實際上成熟的語言體系已經為你簡化和打包了許多認知過程,極大減輕了思維負擔。
如果想要拋棄這種工具進行思考,除非出現了比語言更高級的思考工具(比如劉大的智慧場),否則是得不嘗失的。
推薦閱讀:
※「荀子」、「韓非子」、「墨子」,哪本在理論上更有價值?
※你認為如果評選21世紀最偉大的人 中國人是否會有人入選 ?
※如何評價分析哲學在美歐學界的強勢地位?
※愛因斯坦的「人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與叔本華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中,你更贊同哪一個?
※老婆下班總是抱怨工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