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壓力測試 (Stress Testing) 如何進行?

花旗等4家銀行未通過美聯儲壓力測試

在美聯儲的假定情景下,花旗銀行、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等四家金融機構未能維持足夠的資本儲備以抵禦另一場類似2008年的信貸緊縮

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2-03-14/100367928.html


既然題主貼的是美聯儲的壓力風險測試,我簡單總結一下現在美聯儲最重要的年度壓力風險測試CCAR(comprehensive capital analysis and review 全面資本分析與檢驗)的一些細節。手機打字,渣拍版,見諒。

1. 為什麼要進行壓力風險測試(針對CCAR/DFAST)

壓力風險測試的最終目的是測試銀行在極度惡劣的市場環境中是否有足夠的資本維持運轉。 題主鏈接中的一級資本充足率(Tier 1 capital ratio) 亦即衡量標準,這個數字越大,表明銀行資本約充裕,可以在停止運營前吸收越大的損失。

壓力風險測試是08年危機之後普遍被金融機構以及監管機構採納的一種風險控制手段,較之傳統的一些方法(VaR, What if) ,壓力風險測試的特點在於其壓力情景(Stress scenario)普遍更惡劣且具有前瞻性,同時壓力風險測試一般強調將金融機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

2. 美聯儲的CCAR都包含哪些內容

美聯儲的壓力測試的主體是一個九季度的預測:這九個季度本質上是一次假設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包含市場急劇惡化,觸底和逐步恢復的過程。美聯儲會提供一些宏觀變數(GDP, 失業率等)以及金融變數(標普500,BBB企業債利差等)在這九季度內的變化過程。而金融機構則被要求利用內部模型預測自身在這九季度內的營收與虧損,舉個例子,一個商業銀行需要預測每季度損失的商業貸款(Credit Loss Forecasting),同時也要預測每個季度的由於運營所帶來的收入(Pre-provision net revenue)。對於投資銀行,需要額外預測交易損失等一系列額外變數。 這些盈虧項目結合起來即可獲得金融機構自身每個季度一級資本的變化。美聯儲對於九季度內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有一個最低要求,以保證銀行在相應的市場環境下用充資本維持運營。題主鏈接中的銀行就沒有滿足相應的要求。

對於在美資產50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銀行,除了9季度的預測外還有一個附加壓力測試,亦即環球市場動蕩(Global Market Shock)。 這是一個專門為投資銀行設計的猝發頭寸削減。它包含:

- 交易頭寸削減 (Trading Mark to Market Loss)

- 最大交易對手方違約

- 產品發行人違約損失

- 衍生品CVA損失

環球市場動蕩的損失將會被加入最終一級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中。

除了美聯儲設計的九季度情景,每個金融機構也需要自己設計一套九季度壓力測試情景和相應環球市場動蕩。金融機構設計情景時需要從自身風險特點出發,著重關注與其產品組合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加州的商業銀行常設計加州資產價格暴跌的場景,而某做市投行會在市場交易量持續走低上做文章。

3. 風險測試的實施與影響

美聯儲的風險測試評估不僅關註定量的結果,即一級資本充足率,更關注金融機構是如何定性的研究自己風險屬性並得出相應模型和結果的。去年德意志銀行和Santander都是未能通過風險測試的定性部分。

一個完備的壓力測試過程應該從風險評估開始(risk identification),在這個過程中確定金融機構整體面臨的風險以及其嚴重性(materiality)。在風險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應該相應的設計自己的壓力測試情景並設計開發模型。

在情景和模型完備後,金融機構可以開始實施壓力測試並解讀其結果。從最終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出發可以分析金融機構還可以承受多少額外風險,這將作為確定金融機構風險偏好(risk appetite)及各個交易部門風險上限的出發點。

同時,如果像題主鏈接中一樣不能通過美聯儲風險測試,金融機構的在美實體不能將盈利轉移至母公司或者用於分紅。 這對於金融機構本身的信譽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

4. 其他

壓力風險測試作為銀行的風控工具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但是真正成為監管機構的控制工具僅僅從08之後剛剛起步。

一方面這樣的控制手段提高了了銀行的穩定性,加強了銀行對於其風險資產的控制,減少了銀行的槓桿,對於整個金融生態系統是有益的。

但同時,昂貴的資本費用讓許多投資銀行開始逐步削減其業務,降低了市場的交易量和有效性。


更新:補充完善了案例中銀行集團層面壓力測試的方法和一些風險管理的術語解釋。我感覺題主本意是想問銀行到底怎麼做壓力測試的而不是從監管(央媽)角度來解釋什麼是壓力測試。如果我的感覺是對的,那麼這個回答就要多些實操性的東西了。老規矩,我先寫一部分,之後慢慢補充更新 - 圖文介紹下國外一些大型銀行一般是如何做壓力測試的,流程是什麼樣;同時盡量將技術性的東西壓縮到最少

首先,來點牢騷: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美聯儲滴~ 當然,耶媽很重要,那不用說。言歸正傳,說到壓力測試,我們要熟悉巴塞爾的三個支柱都是什麼(下圖)。天天光看新聞上美聯儲美聯儲的,以為這個世界上銀行都要聽美聯儲的,壓力測試也都是美聯儲的,那就被誤導啦~ 跨國銀行往往很不容易,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美聯儲(Fed)會騷擾他們,還有歐央行(ECB),歐洲銀行監管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等等大媽機構,無止境無下線的天天騷擾各大銀行。

快速複習一下巴塞爾II的三個支柱:

基於巴塞爾協議,簡要說幾句:

  1. 與監管相關的基礎知識,請參看巴塞爾的ICAAP/SREP Stress Testing部分,這裡不多說了
  2. 壓力測試主要是想看看一個銀行整體的組合(portfolio)在極端情況下是如何表現的
  3. 壓力測試不光是為了應付監管,也是幫助銀行管理層更好的了解本行組合的特徵和行為,提前商討制定應對措施

其他答案也提到了資本充足率(CAR)是壓力測試下的一個重點指標,很對!但是點到為止了就?不過癮啊~ 所以我決定,毅然把整個的數理過程解釋一下,讓大家好好看一下這個指標銀行是怎麼算的;更重要的是,計算過程中的各個影響因素才是真正重點中的重點,每個都很有的聊(比如如何評定PD違約率,如何界定LGD違約損失程度等),以後有時間慢慢更新

首先上圖,監管資本充足率 (Regulatory Capital Adequacy) 的計算

基於這個公式,銀行算出監管要求下的資本充足率。但是這不夠啊,這只是監管當局統一規則下算出來的指標;而對於國外大型銀行,在計算資本需求的時候更多是從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角度看風險問題,這也才更符合這類型銀行自身的真實風險情況,所以我們還要再了解一下什麼是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經濟資本)

預期損失:接下來的一年內組合預期的損失

經濟資本:每5000年可能超過一次的組合損失(置信區間的判定依銀行不同而不同:5000年對應0.9998)

經濟資本這個概念對於銀行來說非常重要,是從資本的角度看銀行的風險,也就是說銀行根據自身情況,到底需要多少錢來應對非預期的損失(UL),它有著和預期損失類似的風險驅動因素,同時還要考慮相關性,敞口集中度等。一句話,對於國外大型銀行,壓力測試一般是基於經濟資本模型來進行的(based on economic capital model)。

到此,對這些關鍵風險管理概念/ 銀行術語有了了解,我們可以談談什麼是銀行的壓力測試以及如何進行了。

銀行內部壓力測試的類別(根據銀行不同會有所區別,我只談做過的):

  • 集團層面跨風險(cross-risk)壓力測試:1)定期集團壓力測試;2)一年一度的反向壓力測試;3)一年一次的資本計劃(capital planning)壓力測試
  • 單一風險類別(single risk type)的壓力測試:1)信用風險;2)市場風險;3)操作風險;4)流動性風險;5)商業風險
  • Ad hoc項目,一般針對當前的熱點,比如以前做過的針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測試

這些壓力測試是由銀行內不同專業部門分工協作的,並不是一個組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

舉個集團壓力測試的例子:對於國際大型銀行,在ICAAP下,銀行需要做集團層面的壓力測試(Group-wide Stress Testing);同時,管理層不僅要參與到情景設定的過程中(scenario definition),也要參與到壓力測試結果和如何應對(mitigation action)的討論中。

一般的流程是:

  1. 設定統一的情景(分base和downside:金融市場方面一般看美日歐,比如美國10年期國債3個月,6個月和1年的預測,關鍵匯率的變化(USD/EUR, JPY/USD);經濟方面,各國實際增長率,石油價格(Brent, USD/bbl)等等 - 大型銀行的話一般由研究類部門定期提供)
  2. 把上面設定的這些宏觀情景轉化成具體風險參數(風險主要就是信用,市場,操作和商業風險,一般交給對應的專業風險部門來做)- 這步是個關鍵:比如上邊說到設定統一情景,經濟增長率會給downside的預測值,經濟變差,風險上看可以轉化為上邊模型里企業PD的遷移(違約概率上升),類似下表的評級遷移矩陣所展示的。極簡情況下,我們這裡僅考慮企業PD的向下遷移 - 通過蒙特卡洛模擬獲得stressed PD,RWA會增加(因為風險上升了),資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會導致資本充足率的下降(分母變大),也即stressed RWA:

3. 各部門之間(風險,前台業務部門,管理層等)商討並定下來最終的整體壓力測試結果

壓力測試的結果會對整個銀行資產與負債端產生影響,用圖簡單來說明下關係:

最終彙報壓力測試的結果,一般包括:

  • 主要風險因素是什麼

  • 經濟資本的充足率是多少,有多少容忍空間

  • 流動性風險的評價
  • 應對措施有哪些,效果會如何?

  • 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比較

當然,除去上面說到的壓力測試,一般還有反向壓力測試(Reverse Stress Test),生前遺囑壓力測試(Living Will Stress Test),歐盟層面壓力測試(EU-wide Stress Test)等等,這裡不細說了,如果有興趣,我再補充。

以上是對於銀行自己如何做壓力測試的概覽,包括了基本的技術性解釋和流程。希望對在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有幫助。多交流討論~

因為趕時間,寫得有點倉促,有空慢慢更新~

我的專欄:錢糧衚衕28號


謝邀請。可以參考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壓力測試指引》的通知。

第七條 壓力測試通常包括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內容。壓力測試中,商業銀行應考慮不同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響。

第十一條 壓力測試情景根據假設程度的不同,一般包括輕度壓力、中度壓力以及嚴重壓力。三種壓力情景按照順序不斷增強,其中輕度壓力也比目前實際情況更為嚴峻。


壓力測試在銀行中的應用時間並不長,它並沒有統一標準化的測試方法,金融機構在進行壓力測試時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的。我國是在2007年12月發布的《商業銀行壓力測試指引》,裡面對測試的定義及方法分類都有說明。我從找到的一些相關資料來盡量回答吧。

」壓力「其實就是假設性的不利影響。而壓力的大小來源種類都是測試時需要考慮的變數。簡單的理解壓力測試的話,一種做法是假設發生某一重大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影響,比如假設金融危機再次爆發,估計一家銀行的發生損失,測試在銀行資產發生損失的情況下,銀行是否有能力應對。另一種是改變直接與銀行資產相關的變數來進行測試,比如準備金率,股市,房地產價格變化等。(比如銀行的資產有很大部分是房貸,還有債券、股價等都是直接影響銀行資產價值的)。每天都有資金在不斷從銀行中流入流出,測試的目的是,若發生不利因素,銀行是否能應對資金缺口。)

如果你有興趣看看更加完整的表述,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在工作的時候我找了很多資料,但是抱歉我實在不知道具體來源了。沒有寫出處還請見諒。)

2000 年開始,國際清算銀行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便每年從全世界選擇約70家大銀行進行壓力測試調查並將結果發出公告。同時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共同推動的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ASP)採用了壓力測試這一方法。2001年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規定,在評估資本充足率時,採用內部評級法(IRB)的銀行必須要建立合理的壓力測試過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更是使監管部門意識到了壓力測試的重要性,在2009年5月正式發布的《穩健的壓力測試實踐和監管原則》中,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強調壓力測試應獨立於其他風險管理工具,並形成對風險價值與經濟資本模型等其他風險管理工具的補充,成為驗證計量風險模型準確性的重要工具和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的組成部分,在銀行內部交流風險狀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定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壓力測試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來評估金融體系承受罕見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觀經濟衝擊或者重大事件的過程。壓力測試是一種以定量分析為主的風險分析方法,通過測算銀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極端不利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損失,分析這些損失對銀行盈利能力和資本金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對單家銀行、銀行集團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做出評估和判斷,並採取必要措施。

方法:

  1.情景測試。情景又劃分為歷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兩種。歷史情景依賴於過去經歷過的重大市場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設的還沒有發生的重大市場事件。

  歷史情景運用在特定歷史事件中所發生的衝擊結構。進行歷史情景壓力測試的通常方法就是觀察在特定歷史事件發生時期,市場風險因素在某一天或者某一階段的歷史變化將導致機構目前擁有的投資組合市場價值的變化。這項技術的一個優點是測試結果的可信度高,因為市場風險因素結構的改變是歷史事實而不是武斷的假定。另一個優點是測試結果易於溝通和理解。像這樣的描述——「如果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演,我們機構會損失X美元」,讓人很容易理解。運用歷史情景的缺點之一是機構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構建其風險頭寸時儘力避免歷史事件重演時遭受損失,而不是避免預期的未來風險(並非歷史的精確複製)可能帶來的損失。歷史情景的第二個缺點是難以將測試運用於該歷史事件發生時還不存在的創新風險資產,或者將測試應用於自從該事件發生後其行為特性已經發生改變的風險因素。

  假定情景使用某種可預知的發生概率極小的壓力事件所引發的衝擊結構。由於這樣的壓力事件在最近沒有發生過,因此必須運用歷史經驗來創造這些假定的情景。在假定情景創造中,機構需要考慮「傳染效應」,即假定的壓力事件對相關市場衝擊的規模和結構效應。「傳染效應」的估計一般建立在判斷和歷史經驗上,而不是市場行為的正式模型。

  兩種測試情景的選擇取決於一系列因素,如歷史事件對於當前投資組合的適用性、機構所擁有的資源,特別是時間和人力。歷史情景比較容易公式化表達和讓人理解,且較少涉及人為判斷,但是它可能不能反映出當前的政治經濟背景和新開發的金融工具中所隱藏的金融風險。而假定情景更加與機構獨特的風險特性相匹配,並能夠讓風險管理者避免給予歷史事件比未來風險更多關注的誤區,但是它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並涉及相當多的人為判斷。基於以上考慮,一些機構邀請資深經理、營銷人員和經濟學家等來共同討論假定情景設置以確保其客觀有效性。

  實際上,大多數金融機構都同時使用歷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如用過去的市場波動數據作為參考但是又不必然與某一特定歷史危機事件相聯繫的假定情景。因為對歷史情節的使用能夠幫助我們校準價格變化的幅度和其它難以設定的參數,例如對市場流動性可能的影響。而且,風險管理者需要在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之間尋求平衡,因為情景表達得越清楚客觀,內容可能會越複雜和難於理解。無論如何,壓力測試的使用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所使用的情景也在周期性的壓力測試實踐中不斷得到修改和完善,結果,機構的風險暴露就不斷地被跟蹤記錄。

  2.敏感性測試。敏感性壓力測試最簡單直接的形式是觀察當風險參數瞬間變化一個單位量如10%的下跌或50個基點的上漲情況下機構投資組合市場價值的變化。敏感性測試僅需指定風險參數變化,而無需確定衝擊的來源,因此運行相對簡單快速,而且經常是即時的測試,這與情景測試不同。敏感性壓力測試因其快速簡單的特點而被廣泛運用於交易前台和業務部門層面,一些機構風險管理者也用它來計算市場環境變化對機構衝擊的最初近似值。

大多數敏感性和歷史情景壓力測試至少1個月測試一次,而假定情景測試一般是3個月一次甚至更長。較低的頻率反映了假定情景構造更加複雜化的特點,而且其修改頻率也相對較高,一般每6至12個月就要修改一次。周期性壓力測試結果所構成的時間序列是提供給機構管理層風險信息的關鍵組成部分。一方面,它揭示了機構風險頭寸的變化過程;另一方面,它能夠幫助確定機構主要風險頭寸的性質變化。

好長啊,希望對你有幫助。PS:我並非在銀行工作,只是就職於私人金融企業。BOSS突然說要做壓力測試的時候,我也覺得很茫然。不過仔細對公司數據進行研究,建立了壓力測試的模型,目前還要不斷的完善。


目前在銀行中應用的壓力測試比較常見的是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對商業銀行根據不同的假設情況(可量化範圍)進行流動性測算,以測試銀行在非正常情況下流動性的敏感度。通過壓力測試為商業銀行在非正常情況下的流動性管理提供措施,避免商業銀行的資產廉價出售或降低融資所需支付的風險溢價。

具體到開展簡單來說分四步。一,確定承壓對象和承壓指標。對象可為銀行現金支付能力等,指標可為流動性缺口。二,確定壓力因素和壓力指標。如宏觀政策調整,自身經營出現問題等等。三,設定壓力情景。內部外部都要考慮進去。四,確定測試方法。流動性缺口法,監管指標法,現金流量法。


壓力測試是美聯儲為了以防道德風險對銀行進行監管的新舉措。背景就是以應對突然經濟危機之後銀行倒閉,最後政府不得不為之買單的局面。所以美聯儲人為假設了一些經濟極端差的局面,讓銀行預測在這種極端經濟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各種損失,然後在資本方面做出相應的準備。主要目的是讓銀行資本充裕,不要不顧後果胡亂髮放貸款。

關於壓力測試,美聯儲有一套非常詳細的規定步驟,主要需要銀行自己根據各種貸款的現狀,來估計這些貸款(加上未來可能新的貸款)在未來九個季度某個經濟狀態(base,adverse, severely adverse)可能出現的損失。這個是quantitative的一小部分,不同貸款總類,不同的風險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測,最後還要匯總計算RWA (最重要的capital ratio的一部分),美聯儲的審核標準就是各種capital ratio有沒有夠。美聯儲對於整個流程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包括內部審查,這些是qualitative的部分。

整個壓力測試,銀行都很重視,因為如果過不了,會影響分紅股票回購,股價也會下跌。


業內做的最好的應該是滙豐的吧,千人以上的隊伍做這個不是鬧的,請問有沒有滙豐的同志們介紹下你們的經驗~


銀行壓力測試模型 哪位高手通過這個數據能做出來 太難了 只能找高人


推薦閱讀:

成渝會在未來發展成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那樣的城市群和經濟樞紐嗎?
難道我們批判批評資本主義,卻對他無能為力么?
如何評價江蘇常州市當前的經濟發展以及居住環境?
2016 年新加坡經濟狀況多差,是什麼原因?
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能養幾個001A級航母編隊?

TAG:經濟 | 銀行 | 壓力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