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大學教育是這樣?教育界正直的領導為什麼不解決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大二機械專業的學生,學校是名氣不大的二本。 其實在知乎上面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止被提問過好幾次了,但是似乎都無法解答我心中的疑惑:難道領導們就沒有感覺到嗎?即使有不負責任或者腐敗的領導,但肯定也有正直的,而且不少。為什麼不去改變?難改的話可以一點一點地來,但我和師兄師弟們都聊過很多,終究是察覺不到。

從大一到現在的課,全部都是考試前兩周突擊就能輕鬆過關的,如果你真用心了還能拿到獎學金。平時在大家的生活中是沒有討論問題的氛圍的,除了在快考試的時候。有心的人會去找事做,其他的就只會對著學校罵娘然後繼續看電影玩遊戲去,更甚者直接混,甚至不知道在混什麼。


這裡面有體制的原因,不是簡單教育部領導想改就能改的,除非還有更高級別的人物像鄧小平當年恢復高考那樣的魄力。鄧當年沒有等到7月,而是親自指示提前舉行了高考。中國的教育一直處在停滯的狀態,除了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因為高考壓力相對小很多高中生可以做到比較全面的發展之外,很多內陸學校的高中教育都很落後。

我們說大學得改革,舉個稍微極端的例子,比如你們學校領導說要改革,每個學生都要早讀,每天早上7點就要起床,你說是罵的學生多還是贊成的學生多,罵這個政策的學生絕對可以把什麼你沒有權利干預我幾點起床和天賦人權等理念說出來。再說說老師,大學的老師也許是最輕鬆的職業之一了,沒有中學老師的升學壓力,普通大學也沒有做科研的壓力,所以生活非常滋潤。你讓他們猛然要給課程上難度,期末出難的題,他們自己也不一定願意,因為這樣他們工作會更累。

改革這種事情,光憑領導的一時興起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其他人未必都願意。因為改革成功了是你領導的政績,不會算在普通教職工身上。再說領導,在中國做官最重要的一點原則是穩定,所謂穩定壓倒一切,改革改出亂子,自己的政績也沒了,還不如不改。這也是到現在教育部明明知道高考需要改革,高等教育需要改革而遲遲不改的原因之一。他們不敢改,不是所有領導人都有鄧小平那樣摸著石頭過河的魄力。再次,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改。中國教育問題如此之多,什麼校車問題,小升初擇校問題,應試教育問題,高考不公平問題,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大學行政化問題,問題那麼多,從哪裡入手呢?而且國家財政每年撥給教育部的經費就那麼點錢,可憐的很。隨便問個教育界的專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教育部聽誰的?

所以當個領導也不容易。

當然,作為領導,他們願不願意改。。。。。。


我的看法:

1. 大學的收入和它提供的服務的質量沒有直接關係(或者說權重沒那麼大)。

2. 它的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不會影響到它來年的招生量(可能影響到報考學生的質量)。

3. 從政的只有兩種人:為了「理想」,為了利用政治獲利(我猜後者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

4. 為了「獲利」的領導,沒有幫你的動力(幫你能有什麼好處呢?)。

5. 有想法的領導們,在「該怎麼改,如何改變」這些問題上,可能也有分歧(不能擰成一股繩來促進變革)。

6. 在我們的社會,政治制度下,你沒有力量影響政治格局。

唱個歌兒解除你的疑惑吧: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一艘航空母艦要想調整方向,不是說動就立刻可以調整到位的!

永遠相信,中國最有智慧的一群人大都集中在北京,少量分散於各省市。

如果改革或者變革那麼容易,那麼中國歷史上我們能夠背得出來的各種變法就不止那麼寥寥幾個了。

朋友,我看了你問題補充裡邊的後一段,其實你都說了,用心一點可以好到去拿獎學金,有心一點可以自己找事來做,這不也挺好嗎,呵呵

我們都說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順序是反著來的,我相信,我也打心眼裡覺得確實老美的教育更好,但是,不妨這樣來想想:

18歲以前,高考這個東西篩選了一大批能夠經歷12年寒窗苦讀的孩子;

進入大學,已經不再需要進行這方面的考核了,那麼考核什麼呢?就是考核這一批人裡邊有多少是用心的、有多少是有心的。

不需要人人都真的成龍成鳳的,一個國家不需要那麼多精英——這是一句大實話!

突然讓我想起那個關於自己是小人物這個問題了——我們本來就是小人物^_^


1 學習始終是自己的事情,好學校還是有的,一般學校的好學生也是很多的,天天就想著領導為什麼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永遠沒有出路,埋頭苦學的少年們才沒有心思顧及這些。
2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把國家把政府把領導想的這麼壞,為什麼不能看看我們的教育事業有那些進步呢?世界上的陰謀論遠比陰謀要多。如果你確實調查了,這一切是領導們有意而為之,你可以要求媒體曝光,可以去聲討他們(不過我不確定你們是否敢這樣做),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臆想出來的,那不如自己腳踏實地,改變自己的命運,等你成了領導,為我們的後代某些福利。他們的時代終究要過去的,未來是我們的,你想想自己將來能否對得起今天的自己就可以了。
3 借用一句歌詞:「敵視現實,虛構遠方,東張西望,一無所長。」


我猜是這個樣子,變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變好,一個是變壞,如果變的好的話,其實相對而言很難,因為整個體制在這呢,任何一個大的變動面臨的阻力都不僅僅那麼簡單,中國的社會層次粘著性非常強,也就意味著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摻雜其中,那改變就是更難了,估計就是改變也是要有很大顧慮和限制或妥協。另一方面如果變壞的話,那就糟糕了,對於個人的政治生命而言無疑是被打到谷底,翻身是很難的,所以沒人會去觸這個霉頭。所以維持現狀就是最佳的選擇。(人少的話也沒用,我們是小會決定大事,也就是說,教育部頂層那幾個人不拍板,基本上沒得改變,而那些人大都是政治上絕對正確的人,但能力。。。就說不準了)

當然有人說中國太大,所以不可能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而應試教育則是最公正的,這句話說的基本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啥呢?

一來沒做的東西,不要去否定,因為沒人知道改變應試教育後會有什麼結果,要是真知道,那不是神經病就是神。

二來人才的定義是由國家來掌控的,這是否是必要的呢?在很多國家裡,事實上是沒有教育部的,他們的教育的職責交由各各州縣來確定並實施,而確定是否是某方面的人纔則有相應的獨立機構來確定。所以政府完全是可以一方面開放人才的定義的權力,至於哪一個是真正的標準可以由市場來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將教育權利下方到州縣一級,實現地域的教育自治,我覺得這是挺好的,畢竟還能了解些本地的真正歷史,因為一到外地就感覺對自己的家鄉啥也不知道,這也是目前故鄉教育的缺失。

三來我們因為人多,所以實行的這種普及、愛國、戰鬥、仇恨、半洗腦的教育,結果出來的只是矬子,然後我們利用高考來從矬子裡面拔大個 ,但矬子終歸是矬子,要想變成巨人那是非常非常難,你看至今也沒出過這樣的人,所以說挺耽誤俺們這個國家的未來的。有人說的挺好,沒點人性,張高個挺難。

嘮嘮叨叨的說了一大堆廢話,自己都覺得有些絮叨。目前結構的大勢是很難改變的,但其實可以從民間著手改變,以小環境改變大環境,這也算是創新也算是復古。不扯淡了,睡覺,睡覺。


不要過分責怪教育,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水平是有限的。中國大學裡面也不乏有好教授,就看自己能否從中獲得最大的價值,摒棄糟粕的知識。孤立的看待這個問題只會把問題看的越來越畸形,就更不要說什麼解決方案了。


正直的領導一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不正直的領導就會拿下他。


「從大一到現在的課,全部都是考試前兩周突擊就能輕鬆過關的,如果你真用心了還能拿到獎學金。」這個情況在大學中普遍存在,但也真的有平時好好聽課,上課不玩手機不刷微博不睡覺的學生的,他們學到的是知識,雖然可能到最後沒考到很好,但有在學習的。而那些考前突擊過關的就算拿到獎學金其實也就只能證明你很會考試。

「平時在大家的生活中是沒有討論問題的氛圍的,除了在快考試的時候。」我想說,平時有些人在生活中還是會討論問題的,有課上老師提的問題,有課後布置的論文,有網上看到的一些觀點,而有些人,老師試圖引領大家思考的時候你低頭玩手機了,課後布置論文你到最後的一天晚上再百度一下湊一篇。而快考試的時候,討論的只是試題而已,「思考」的只是答案吧。

「有心的人會去找事做,其他的就只會對著學校罵娘然後繼續看電影玩遊戲去,更甚者直接混,甚至不知道在混什麼。」以前好好學習,目標很明確,小學就奔好初中,初中就奔好高中,高中就奔好大學,暫且不論這目標是否正確,至少是很明確的。而上了大學,好像一下子就不知道要奔什麼去了,不知道下一步往哪兒走。所以就出現了很多人在「混」吧。想想身邊那些把大學生活過得很充實的人,大多是目標明確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要怎麼樣去得到它。

我想說的是,拋開體制的原因,大學生自身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呢。


教育是百年大計,怎麼可能很快見到功效。哪個領導能做到很快地見到政績呢?

那些正直的領導的好思想好方法還沒實行多長時間,就已經下台了,還怎麼繼續。更保況誰可以保證他們的思想就是對的呢?


我倒是覺得大學的問題不是領導不作為,而是亂作為,佔用學生的時間,敗壞學生的胃口,學生就算是想自生自滅都動彈不得。


要想改變世界,先去改變自己。多花些時間去了解歷史,去多讀書,多思考,多學習國外的教育體制,與中國的教育體製做出對比。你自然就能得到結論了,重要的是,這樣的得到的結論是客觀理智的,而且是你自己的結論。



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就是那種所謂的好孩子。做老師,父母,社會期望我們去做的事情,其實無非也就是聽話守紀、努力學習。所謂學習的內容,也不過就是那幾本教科書而已,也就是膚淺的常識。

作為經歷高考的人,我需要感謝高考讓我走出縣城,給我一個階級流動的機會。但是,問題在於,那時候大家崇尚的就是壓制人性,無限吃苦,然後再從老師的雞湯中,周圍人的比較中,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中繼續前進。好像人們都以為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只要你能吃苦,你就能學好。這起碼是我老師給我傳達的東西。那生活怎麼辦?還在吃苦的人擁有不了生活。

從這種主流價值觀中,有人讀出了感動,被自己的努力感動了;有人讀出了人性的泯滅,沒有幸福的權力還不如去死;有人讀出了中國人絕對服從、不懂質疑的劣根性;有人卻讀出了中國教育的可怖。

紀錄片《盜火者》中談到小學教育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你問一個小學生,最崇拜誰?最討厭誰?最有可能就是毛澤東和日本人。這充分體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教育的失敗;二是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然淪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或許我不應該這樣說,因為中國曆來都是如此。可儘管我是一個不太具有人文情懷的人,但因著我對理想主義的教育存在著最純粹的嚮往,所以不免還是會感到一陣陣悲哀。

有一次和同學談及這個話題,她說的話讓我的理解更深了一層。教育這個東西,它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讓人們成為智者。尤其它是思想上的東西,不可避免地牽扯到意識形態。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有什麼錯?教育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至於學到什麼,真正求知的人自然會主動追求,會跳出牢籠。利用教育體制達到目的的人更是客觀存在的。

但那些跳不出牢籠的人,沒有求得真知精神的人,在統一的思想禁錮中渾然不覺的人,他們怎麼辦呢?結果就只有三個字——被劣選。

「頂層設計就是讓你成為劣等人。因為頂層設計導致教育的失敗,價值觀的扭曲,個人權利的嚴重剝奪,人對物質和榮譽的認知,把服務業當做唯一宣洩的出口。」這是一個教育學教授對現代中國教育的深刻理解,或者說是控訴。

評價機制決定學習動機。所以你放不下你不喜歡的東西。從小教育思想禁錮給你戴上了紙手銬。

教育的頂層設計由統治階級決定。而中國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讓教育對於每個人的發展來說就不可能是成功的。錯的教育目的讓統治階級設計錯誤的評價機制,錯誤的評價機制誤導你的學習方向,所以當你不懂質疑,或者身體力行地努力去讓自己各個方面符合政府的、主流的評價機制,你只能被劣選。

國家需要順從的人,而對其統治不敢提出異議的,卻是大多數人。所以這也從側面折射出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只能是是那些具有思考力,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掌握著主動權的人。他們同時又足夠聰明,他們清楚地明白,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選擇當羔羊的時候,如果自己表現為一頭狼絕對會死得很慘。當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崛起反抗的時候,他們就會重新表態。識時務者為俊傑。沒有絕對公平,只有相對公平。這也是清華、北大一部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真實寫照。

說到這裡,其實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中國教育的頂層設計就是劣選機制。就是篩除一部分人,留下一部分人的過程。被篩走的和被留下的都是那些人?你又是哪一類?這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雖然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社會的自然狀態,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嘛,畢竟能留在上流社會在知乎上看了一個關於什麼樣的人才是屬於上流社會的人的帖子的只是極少一部分。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讓我們忽略教育的理由。因為我們的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統治目的,在教育中扮演著主導者,同時也扮演著一個壓抑人性,要求思想統一的施壓者。他們的政治目的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不好的人。經濟政治等因素讓我們沒有美國自由開放的言論環境,高水平的通才教育,這些恰恰對於一個人是將會脫穎而出還是被劣選有著極其極其重要的作用。當中國把這些都砍斷的時候,便加劇了中國教育的不公平,超越了劣選機制它本身的意義。

所以,會有很多其實可以脫穎而出的人從眾了。所以,中國的人口如此之多而人才卻如此之少了。

(其中劣選並非以所謂成功定義。而是就你的財務自由,身體自由,精神自由程度來說。當然,我秉著最終差異性的原則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


樓主所提到的問題,我曾經也深入思考過(還曾給我們本科校長 書記寫過一封信,要求教學改革),甚至還有幸與學校老師深入交流過,這裡談一談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教育的行政化,為什麼教育行政化會成為阻礙教育改革的絆腳石呢?原因很簡單,對於中國大學最重要的資源都來自於政府,這就導致了學校領導不會對學校負責,則只是對學校的上級領導負責。世界上一流的大學是完全不同的,學校領導、教授對學校自己的聲譽負責,所以他們會堅守自己的原則,這樣會使得學校辦學越來越好,學校辦學好了,聲譽提高了,慕名而來的學生越來越多,生源質量也越來越好,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反饋。而我們中國的大學,作為每一任的校長、書記,自己的官位取決於教育部或其他主管部門的任命,主管部門如何任命呢?主要就是看「政績」,什麼是「政績「?對於學校領導來說,學校教授拿到多大的科研項目、拿到多少科研經費、發了多少核心期刊的paper,這些都是可以作為晉陞資本的」政績「(這與中國很多其他的問題如出一則),偏偏這些都與學校的教學質量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唯一和學生相關可作為政績參考的可能就是就業率,可我告訴你,為了就業率,學校恰恰是不會抓教學質量,而只會」放水「的。舉個身邊的例子,我所在的北京一所211學校,我們上一屆的畢業生中有二十多人因為畢業設計不合格而需要進行」二次答辯「,這二十多人中不乏很多已經找到了工作,只要按期畢業就可以幫助學校完成就業指標,而相反,如果學院因為抓教學質量,抓畢業設計質量而嚴把質量關的話,他們極有可能延期畢業(畢竟畢設第一次答辯不過後準備二次答辯的時間很短,多數人之前都不能完成現在就更難完成畢設要求了),已經簽好的工作也會泡湯,以後的工作機會也會少很多。這時候,學校、學院各方面主管就業的領導、老師,還有學生、家長均像學院負責畢設的老師施壓,最終多數人順利」畢業「。這樣,每一屆都會有學生以身試法,每一屆也都會有各方力量博弈,最終畢設就越來越水。

其次,從老師角度來講,學校的學習風氣是一個長期形成的傳統,不是某一個老師想改就能改掉的。比如,當你作為大一新生正在為微積分作業不會做發愁時,你的社團部長、學長學姐一定會告訴你」不用擔心,考前複習幾天就可以過「,因為他們當年就是這麼過來的,這個時候,面對從沒有過的寬鬆與自由環境,你還會每天擔心微積分考試,自律地天天做題自習嗎?多半不會了。這種傳統會一屆一屆的傳下去。一屆學生學習風氣不好,老師同樣能得到反饋——因為試題稍微有點難度,就出現大面積的掛科現象。這對於老師來說也同樣是教學事故,在我所在的本科,老師對於教學事故是要向教務處寫報告的。試想一下,作為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大面積掛科,他自己面子上也是掛不住的。也有很多老師心地善良,為學生就業著想——因為他們知道,用人單位都是要看學生的成績單的,所以這些老師在出題的時候就盡量的不要為難大家,希望大家的成績都好一點,工作也好找一點,這樣時間一久反倒促成了大家更不願意學習了。另外,老師出題越難,在可以自由選課的學校,學生就更不願意選他的課(學生總是願意拿高分),所以這樣的老師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小,因為他總是那麼不受歡迎,這樣老師們也都不傾向於考」難題「了。

最後,我附上自己曾經寫過的那封信,裡面是我想到的解決辦法,但這一切實施起來都太難!特別是在中國!

附:

尊敬的領導:

我是電氣07級的一名應屆畢業生,不出意外今年將出國留學,以後也很難再有機會在我們學校學習生活。不過作為一名大四學生,我想我還是有必要在此提出幾點我對我們學院的建議,因為作為北交人,我還是很衷心的希望學校能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尤其在教學質量上越來越有競爭力。最近,我利用最近閑暇的時間整理了幾點給學校的建議,希望校領導能抽空看完:

【現狀】我認為,我們學校教學、考試環節中存在很嚴重的「放水」問題,即教學特別是考試環節很多科目題目太過簡單、考法單一,導致給學生的印象是「只要考前看看書,考試就沒有問題,即使有問題,問題不大老師也會放你一馬」,這樣的思維在學生中每一屆傳給下一屆,逐屆形成非常嚴重的錯誤的學習觀念,從而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使得我們同學的學習狀況一屆不如一屆,考試、教學也根本無法提高難度(一旦出難,會有大批人掛科),形成惡性循環,同學自身在學術學習上也難以有多少收穫,都感嘆大學四年能力提高非常有限。最終我們的畢業生在用人單位很難形成良好的口碑,畢業生在考研過程中也難以形成競爭優勢。(我認為畢業生在考研過程中的備考儘管時間因素重要,但是學習品質更重要,而學習品質在於大學平時的積累與養成)我作為電氣學生自身體會,我們幾乎所有的學科教學的難度、考試的難度都大大低於華中科技大學電氣的難度,雖然我們的高考生源在很多省份不比華科大差,但是我能感覺出來我們的學生專業素質與華科大相比相差很大。我堅信這樣的教學質量是無法滿足社會對於工科大學生要求的,這一點常常讓我非常擔心。除此之外,就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我們學生中作業抄襲現象可能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使得作業的風氣非常不好。(當然,這一點問題不是我們學校的問題,是全國性的問題,但我認為我們有能力改變,並且一旦改變成功,我們在全國高校中的相對教學質量水平將有一個飛躍)

【分析】我認為,要建設好的學風,必須從學生最關心的環節開始抓起,變直接強迫學習為間接強迫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以我自身的體會,學生最關心的是分數(大多數學生從選課開始到考試結束都會圍繞著分數充分考慮),而考試又是學生最終成績的最大影響因素,因此抓學風建設必須從考試抓起。而考試的設立必須給學生灌輸這種思維,即「平時不努力學習,考試拿90分一定非常非常困難;但是平時努力學習,考試一定能拿90分」。關於考試,有兩條思路:(1)增加考試數量,即增加期中考試,甚至平時安插一些小的測試(題目不需要特意安排,從書本練習摘取即可),這樣現在學生期末才有的壓力就會分散到平時,既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又有利於減輕學生在期末時加班加點帶來的身體危害和精神壓力;(2)提高考試難度。我認為現行的考試難度我們在同類學校比較中相比要求太低,以至於大多數同學採取突擊學習的方法(這種突擊是指考前連本學科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簡單備考不到一周就可以拿到80多分)不利於形成優良學風,考試難度應該逐漸加大。但同時考試題型、知識點和難度這三個指標應該向學生充分透明,這樣有利於學生平時學習有針對性。

【建議】1、主幹學科需要設立期中考試,非主幹學科有條件的也要盡量設立期中考試;

2、強烈建議改革作業制度,改「計苦勞」為考核。

3、各學科開放歷年考題,將題目題型、知識點、難度透明化。

4、建議主幹課程設立附加題(不強制要求完成,但為鑽研的學生提供了平台),鼓勵學生課下鑽研學科知識。即類似於理學院2007年的微積分考試,卷面滿分120分,90分以上的超出部分折算,90分以下直接計原始成績,但附加題一定要深入考察學生能力,不應該設置過於簡單的問題。

結語

以上四點建議,是我在學校三年半來的深切體會的集中反映,我也深知每一點建議必定會有所爭議(教學環節的改革非常可能「吃力不討好」,而且效果短期內很難有明晰的觀測指標,也不會對學校的經費帶來任何幫助,但是我認為教學確是學院的根本,因為這影響到的是成千上萬的學生的大學學習情況,進而對大多數學生的學術認識、就業傾向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但我希望確是站在促進學校學生髮展的出發點上,院領導能給予適當的考慮,非常感謝!

此致

敬禮!


中國教育首先是為政治服務的,其次才是培養獨立人格。在這個大背景下,行政化是必然的後果。至於教育部領導的作用 你太高估了 。他就是個執行者而已


目前狀況來說教育體制很難改變。

如同那句爛大街的話,應該是你去適應環境。

與其埋怨,不如想下怎樣在這種環境下去學到更多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很多都是和專業不對口,但上課時稍微用心聽下課當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也挺有趣。

你還可以把時間放在專攻英語上面,畢業一年後深感實用性很強。

甚至你也可以玩遊戲,去參加比賽,把興趣發展成工作也行。(身邊就有這樣的人)

諸如此類,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做。

看你能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去養成好習慣。

最後,不用把宿舍當你家。多走出去~

可以把圖書館當你家,沒有目的就各類型的書都涉獵一下,你會發現一個更有趣的世界。

ps,我就是你說的那種考前兩周用點心複習就能獎學金那種人。。考得高分真的證明不了什麼。

但想說的是,我們的獎學金是按專業分和綜合分比例來評的。就是說除了考前拚命背書複習,平時參加協會活動,或者一些校園比賽才能有綜合分。而我參加的這些校園活動,一開始是奔著多參加協會認識多點人學點東西去的,壓根不知道獎學金這個東西。當然後來意外評上獎學金自己心裡還是偷樂了一下,但最重要的是它讓我認識了很多很好的朋友,這個讓我畢業後覺得是我最大的收穫。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管是變革也好,改革也好,改變也好,很多人是願意去做的,指是不知道方式如何做,或者說被現在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所迷惑,加之有些心 本善良的人,對社會一些問題看法不夠成熟,看到一些不好的現象,使得自己的價值觀發生動搖或者改變,從而不斷地教育周邊的人,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這樣的 話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的社會會是怎樣?雖然很多人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但是做的時候並沒有去做,換位思考,去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這樣我 們才能得到的更多,這是我們所有生物的共同利益,是要靠每個人的努力去一點一點改變的,當然,教育局的領導們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從我們身 邊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只有相信,並且持之以恆地去做,那麼這個社會才會更快地改變,真正的和諧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堅信


我想可以去看看余秋雨的《行者無疆》里的關於大學的那幾篇文章。你就會若有所悟了。大學教育不是靠領導就可以改變的,我想,歷史社會和人文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條進行解答

1.領導不願去改革,應為現在的形勢已經固定下來了,如果改革不一定會變好(只能用概率來說話,但是不是百分之百變好),如果變好,也不會千古留名,但是變壞就會遺臭萬年,所以大多數領導願意接受這個風險。

2.此制度在中國存在,必有他的利益關係網,這個請大家分析,我沒有看透

3.大學之所以區別於高中的原因就在於它寬鬆的制度,沒有人再逼著你16個小時的學習了,但是大部分人誤會了這一制度,認為自己可以放鬆的,大學學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力,這些都要從社會實踐中或社團活動中鍛鍊出來,大學的閑暇時間就是用來培養能力的,但是現在的學生太....你們懂得

希望我的分析有利於你解開心結,還有如你是領導,你會這樣去改變這種制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歡迎私聊我


第一,中國除了top那幾個,其他大學教育和學習環境神馬的應該都差不多吧,都是浮躁

第二,學校環境已然如此,既然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唯有改變我們自己

第三,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並為此做出自己應有的準備和提高,大學就沒有白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和名校學生的差距越來越遠?
鋼琴練習曲的順序 (肖邦練習曲之後)?
美國本科生普遍的 critical thinking 素質比中國本科生好多少?
寫作業為什麼要抄題?
第一個學英語的中國人是如何學會英語的?

TAG: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改革 | 中國大學 | 中國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