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超發,那麼有通貨膨脹苗頭時收縮基礎貨幣不就行了?

幾位的回答都有一些陰謀論的意思哈,通貨膨脹就是政府對民眾的搶劫,政府不想管也不會管的意思。

但是,最近看了本書,上面寫:對歷史事件研究得出,只要當局穩定或控制一定數量的貨幣,不管是控制貨幣的絕對量,還是根據既定趨勢控制貨幣的供應量,都會導致經濟更加過熱。。。。。。

這意思是想管的也管不了啊。。。。。。WHY?


這倒是有的,咱們國家就曾經有過經典的例子,陳雲經濟學:

20世紀60年代初特殊形態的通貨膨脹-文摘報-光明網

20世紀60年代初特殊形態的通貨膨脹

《 文摘報 》( 2013年07月11日 08 版)

  提要: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各個城市都流傳著「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老頭上食堂……」的民謠。所謂的「高級點心高級糖」,指的是當時不得已而採取高價供應的糖果和糕點。

  當時,雖然我們不承認計劃經濟條件下存在通貨膨脹,但事實上通貨膨脹已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相當嚴重。

  職工實際工資下降

  「大躍進」期間,「浮誇風」等現象嚴重。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迅速擴大,城市工礦企業招工人數大量增加,加上「大鍊鋼鐵」運動中給各地的虧損補貼,導致鈔票發行量急劇增加。到1961年,由於農村開始對「一平二調」退賠,許多無法退還原物的折價賠償,再加上適當提高了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鈔票發行量進一步增加。1958年和1959年每年增發10億元,1960年增發20億元。1960年12月底的貨幣流通量是95億元,到1961年3月15日,貨幣流通量達到114億元,兩個多月的時間即增發了19億元。

根據市場經濟規律,過量發放貨幣,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間,物資緊缺,糧食供應嚴重不足。所以,過量發行的貨幣衝擊市場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食品。

  1961年1月25日,中央在《糖果、糕點供應座談會紀要》中也不得不承認:「首先是見到能吃的東西就盲目衝擊,其次是見到比較有點用處的可以貯存起來的東西也盲目衝擊……」

  經過財政金融部門的調查,發現當時貨幣流通量的增加主要是在城市,雖然職工工資沒有增加,但由於就業人數增加了,工資總額就擴大了。新中國成立後,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每流通一元鈔票,大體需要八九元的商品,而1961年每流通一元鈔票,只能供應4.5~5元的商品。商品可供量與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差額巨大,商品供應嚴重不足,通貨膨脹事實上已經十分嚴重,各地職工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30%,個別地方也有下降40%~50%的。

  100多座城市開設高價飯館

  掌握調查研究情況後,1961年1月24日至25日,主管財貿工作的陳雲和李先念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了糖果、糕點供應座談會。

  會議考慮到,人民群眾生活已經比較困難,手中可支配貨幣不多,對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係特別密切的商品漲價,不僅增加了群眾生活困難,而且也不能產生明顯效果。由於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只有少部分拿定息的資本家、高級民主人士,以及高級知識分子的收入水平較高,手中有大量剩餘貨幣,回籠貨幣的重點對象是這樣的特殊群體。

  針對上述情況,座談會決定:「物資供應應當是兩條腿走路,要有低價商品、計劃供應、平均分配,這是主要方面;也要有高價商品、敞開供應、自由購買,這也是必要的形式。……在今年,原有的低價供應、平均分配的糖果、食糖、糕點、豬肉,應當繼續保持。但是供應定量堅決不增加,以便把增加的糖果、糕點、豬肉用高價、敞開供應的方式投入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選擇性地供應高價商品,敲「富人」竹杠,實質上就是通過把黑市中實際存在的通貨膨脹拿到「白市」來,使「非法」漲價合法化,從而大量回籠貨幣。這種辦法一施行,即收到了明顯成效。從1961年2月起,全國有100多座城市先後開設了高價飯館。到1961年底,這些高價飯館營業額達到4億多元,上繳國家的高價利潤2.6億元,在改善市場供應狀況,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赤字)和回籠貨幣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62年,高價飯館的數量和營業範圍進一步擴大。

  高價自行車每輛650元

  1962年,高價供應的商品範圍進一步擴大,貨幣回籠進一步加快。如上海牌17鑽半鋼防水大三針男表零售價格由60元上調為180元,上海產鑽石牌長三針懷錶零售價格由23元上調為69元,北京京鍾牌長三針背鈴鬧鐘零售價格由15.8元上調為40元,貴州55度1斤瓶裝的茅台酒零售價格由2.97元上調為16元,北京65度1斤裝的二鍋頭零售價格由1.52元上調為8元。

  同時,經過1961年對「一平二調」的退賠和適當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許多農民手裡也掌握了大量鈔票,這時,高價商品在穩定市場、回籠貨幣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出來。以銷售高價自行車為例,商業部在河北和廣東的少數地區進行了試點。河北省五個縣在19天的時間裡,以每輛650元的價格銷售了4292輛。廣東省12個縣在20多天里,以每輛590元的價格銷售了741輛。由於試點地區集市貿易中舊自行車的價格很高,而商業部門的定價略低於集市價格,所以農民並不嫌貴。不少人為了購買自行車,大量出售農副產品,集市上農副產品的價格出現下降的趨勢。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財政金融形勢大大好轉。到1963年,憑票(證)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少,敞開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多,價格逐步下降。高價商品結束了它的使命,特殊形態的通貨膨脹也就宣告結束了。

  (《黨史博覽》2013年第6期 王永魁)


舉例子,你手裡有一萬塊。你告訴自己,我不能隨便借錢。但是最近股票大漲,於是你把錢投進股市,兩個月漲了10%於是你想,要不我我再借它一萬。於是你又借了一個萬,結果三個月後全虧了。這時候你窮途末路,思來想去就又打了白條借了三萬,投資了房地產。結果賺了一萬。你現在手裡有四萬,三萬還債,另外一萬準備再投資。

這個過程中,你打的白條就為你增加了貨幣,但因為你依然是負債經營,所以沒辦法把停止超發貨幣。因為一旦還債,你就身無分文連活下去都不能。所以只能繼續超發貨幣。

當然,有一天你中了彩票或者投資賺了大錢,於是所有的債就還清了還有盈餘,而後下一個周期又來臨。

那麼如果不超發貨幣(借錢)會怎樣?那麼你在第一次賠本的時候就已經破產,一旦破產就只好去乞討了。由於天有不測風雲,借錢無遺給你續了命。所以所有的國家一旦出現危機都會超發貨幣(向未來借錢)運氣好度過難關則稱為刺激經濟,度不過難關信用破產,則稱為禍國殃民。

給國家信用續命的好處就在於,在國家有信用的時候,人們不需要囤積糧食和水,直接囤積貨幣即可。如此降低了存儲成本和交易成本。是經濟發展和復甦的必要條件,因而不到萬不得已,信用絕不能破產。哪怕超發更多貨幣。但是這也就意味著一但信用破產,將是災難性後果。

當然在破產前,國家不會坐以待斃。總要做點兒什麼,比如謀殺個債主或者搶個鄰居什麼的。


這個問題,其實需要回溯到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錢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今天拿著一張紙鈔走進一家商業銀行存款100元。假設央行規定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是10%,那麼商業銀行必須要把10元放入存款準備金,剩下的90元用於發放貸款。那麼這時候一共有多少貨幣供應量呢?100元?

不對,是190元。

為什麼?

我持有100元現鈔,M0=100;M1=100。

存入銀行100元現鈔離開流通,M0=0;M1=100。

90元貸出,重新進入流通,M0=0;M1=190。

看到了嗎?90元被創造出來了。

這裡顛覆了一個常識:你從銀行貸出的錢都是別人存的錢。現代銀行制度下,這完全錯了。大量的新錢被商業銀行利用貸款憑空製造出來。貸款可以給銀行帶來利息收入,而這促使銀行儘可能多的創造新錢。

100*(1+0.9+0.92+0.93+0.9?+......)

大家可以算算,100元的紙鈔,在準備金率等於10%的時候,可以憑空創造多少貨幣供應量。

這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政府對於通脹的控制是無力的,因為大量的貨幣供給都不是政府創造出來的。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政府不能完全抑制商業銀行創造新錢?我們回到上面的例子,剛才為了簡化,我們有一個因素沒有考慮,利息。銀行放貸90元,要求的利息比如是10%,那麼借貸方需要償還99元,但是這額外的9元從哪裡出呢?流通中沒有這9元啊?

唯一的辦法就是接著貸款。90元存到銀行,9元留給準備金,81元接著放貸,又創造出81元的新錢,周而復始,源源不斷的新錢被創造出來,一旦有一天,某一環節被打破了,那麼馬上有人還不起貸款,鏈條當場斷裂,整個經濟進入通貨緊縮,衰退隨之而來,社會動蕩,政權不穩,後果非常嚴重。

所以,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首先,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按理論執行時會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誰也沒把握。所以決策者更相信驗不改方:以前一直行之有效的重大政策,只要副作用還沒大到天怒人怨危機四伏的程度,那就先延續好了。政策是前任或前前任領導制訂的,副作用應該由他們背鍋。一旦變法變出了副作用,自己則必須背鍋。

其次,政策制訂還是複雜的博弈過程,沒有任何一個部委擁有對政策的獨斷權,實際上即使它有可能獨斷,它也不想要這個獨斷權。因為這樣一旦出了差錯,它就要承擔主要責任,何苦為難自己呢。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政策的制訂往往就成了利益相衝突的各部委在一起和稀泥的過程,和稀泥的成果,有時可能就是大家手拉手向著懸崖邊緣走。但大家都發現了又怎麼樣,誰都害怕墜崖,但誰都不想做第一個停下來的人,也只有繼續拉手向前走。

手拉手向懸崖走,最好的結局是瀕臨墜崖時所有人都默契的停下來;比較好的結局是一部分人墜崖使得其他人停下來;很正常的結局是所有人都墜崖。大家距離懸崖很遠就默契的轉身不走了,這種事基本不會發生的。


題主的問題非常好,有通脹苗頭就緊縮基礎貨幣是正確的做法。

最近美聯儲的加息縮表就是緊縮基礎貨幣的做法。

央行如果把通脹作為主要調控目標。

通脹的根本原因是M2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調控M2可用的手段有兩條,一是減少基礎貨幣,二是降低貨幣乘數。

公開市場操作和利率就是針對基礎貨幣的操作,準備金率就是針對貨幣乘數的操作,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央行是以通脹作為最主要的調控目標嗎?

央行的經濟學家永遠比普通人聰明的多,他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控制通脹很複雜,管控預期很重要。看市場和國家哪個料得先機。知道你這套模式了,市場料得先機反向操作。控制通脹就適得其反了。


我想反問題主幾個問題,如何定義所謂「通貨膨脹苗頭」?

收縮貨幣真能起到如同用水滅火一樣即時的效果嗎?

如何收縮貨幣?應該制定什麼樣的目標?通過什麼樣的政策工具來實施目標?

這些措施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作用於我們的經濟中?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力會有多大?對導致現有債務結構惡化乃至崩潰嗎?

通貨膨脹的成因有幾何?貨幣超發是通貨膨脹的唯一原因嗎?是否所有的通貨膨脹都能依賴縮緊銀根來解決?

另外:

通貨膨脹一定就是壞事嗎?

為什麼西方國家不惜動用非常規貨幣政策(QE)也要抬高通貨膨脹率?

既然國家有能力控制通貨膨脹率,那為什麼還要一會兒鼓勵通脹一會兒又希望緊縮?平著不通脹不通縮不好嗎,還省的折騰了?

經濟的復甦是否需要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該如何做才能夠避免不受控制的惡性通貨膨脹?

如你所見,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事實上,適度的通脹對整個經濟體是有益處的。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過後,通脹更是如同夢境一般的大利好,因為這意味著經濟活力的恢復。一般來說,緊縮才是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出現的情況。


滴滴,車翻了


政府有意無意縱容通貨膨脹的情況肯定是存在的,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全社會到底需要多少貨幣是很難搞清楚的。


說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超發,這把通膨簡單化了。貨幣超發與通膨之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

對於國家來講,貨幣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社會物資生產轉化率。用貨幣來充當一般等價交換物,加速物資 生產轉化。從理論上講,一個社會中,當貨幣總量超過社會物資價值總量時,稱為貨幣超發。簡單講,市面上只有一千個麵包,貨幣卻有二千個麵包的量,這時貨幣超發。

但討論貨幣超發問題,不能以靜態的指標來看,還是上面例子,儘管貨幣量超過了麵包量,但如果多餘的貨幣量能夠很快促使社會生產出一千多個麵包,從動態的角度來看,這個貨幣量也不能叫做超發。所以,是不是超發,關鍵看,多餘的貨幣能不能促使社會生產有效運行。

通常來講,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根子上是社會生產運行的機制出了問題。從而導致貨幣對物資生產轉化加速作用失效。舉例來講,如果把社會生產比做一個企業,這個企業生產效率有嚴重問題,投入總是大於產出,我們一般管這種情況叫虧損。而通脹是描述國家虧損的另一種方式。

-----------------------------------------------------------------------------

接下來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一些人的錯誤觀念。那就是很多人認為,政府試圖通過超發貨幣,引發通脹來達到掠奪民間財富的目標。這個講法是不成立的,起碼對現行體制的政府來講,它完全沒必要這麼干。特別是對於類似於中國這種全民所有制,一黨政的政體來講,這樣做毫無意義。

首先全民所有制決定了所有的生產資料從法律上來講為全民共有,而一黨專政又保證了共產黨是全民法律上的權利代理人。實際上也就是所有生產資料實質權利在共產黨手中。

再接下來,什麼叫財富。有人以為貨幣是財富,其實貨幣是廢紙,正是有了政府信用背書,這張廢紙才有了等價交換的通貨能力。所以這張紙對政府來講絕對不是什麼財富。真正的財富就是生產資料。倒底是什麼呢,就是土地以及基於土地的附屬物,比如礦藏,森林,水等等。而這些東西是全民所有的,就不存在掠不掠奪的問題。當然,對於政府來講,人也是生產資料。

那政府會不會傾向於製造通脹呢。答案是會。政府總是傾向於製造出些許通脹。但目的不是為了什麼掠奪民間財富。而為了防止民間囤積貨幣。

貨幣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流通,如果大量的貨幣在民間積累下來,不進入流通,不但對經濟發展無益,還有可能造成惡性影響。怎麼樣防止這種情況出樣呢,那就是讓貨幣的長期趨勢處於緩慢貶值狀態。但這裡理論上的,操作上很難把握尺度。也沒有那一個政府會有意識的故意製造通脹。

原因很簡單,通脹對於現代社會來講,大多數時候是常態。成因主要還是經濟運行本身機制上有問題。換句話講,現代政府的治理效益如果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的話,總是負效益。

什麼叫政府的治理效益。舉例來講,500個人如果在無政府狀態下,能夠生產500個麵包,現在抽出一部人去做管理者,如果還能生產500個麵包,治理效益為零。從生產效率上來講好像是提高了,但從社會總效益來講,與原來持平。但是實際社會運行中,由於政府的產生,可能連500個麵包都達不到。這時就叫負效益。只要有負效益,社會生產效益就是虧損。通脹就再所難免。所以政府根本不需要去謀求通脹。而貨幣超發不過是為了暫時緩解虧損帶來的生產 停滯,經濟崩盤的金融手段。

比如說上世紀,國企不斷虧損,政府不超發,能怎麼辦。不給這些企業貸款,企業立馬就死,工人全部沒飯吃,生產全要停止,接下來,化肥,汽油等等物資立馬短缺,然後就是農業生產完蛋。國家崩盤。

那是不是社會生產效益虧損總是會引發通脹呢。也不是,有時候又表現為通縮。這種情況常出現在政府沒有貨幣發行主導權的國家中。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要有通脹。一般來說,各國央行會設置2%的通脹目標。這一目標的設置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推動經濟增長:1. 促進投資。正是因為投資者擁有通脹預期,他們才會講手中的現金及其等價物投出去,以期產生高過通脹的收益。否則,如果他們將現金流在手中,則會導致手中現金的購買力不斷降低。2. 促進當期消費。一般來說,消費者面臨的問題在於是將手中的現金用於當期消費還是進行儲蓄留到下期。與1類似,如果面臨通脹,他們會將手中的現金進行當期消費,來避免進行儲蓄導致未來的購買力降低。

而與之相對的,如果面對通縮,會出現的狀況則正好相反。首先,投資者會講投資計劃延後,因為通縮意味著手中的現金在未來購買力會提高。其次,消費者也會減少當期消費,將現金用於未來購買力更高的情況下的消費。經濟發展會停滯甚至減緩,造成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未來經濟信心的進一步降低,進一步減少消費,造成不良循環。所以,從央行的角度來說,適度的通脹是有利的,而通縮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於其正面影響。所以,題主所說的收縮性的貨幣政策一般不會被納入考慮。


誰說的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超發?按照我個人見解通貨膨脹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的就是社會經濟自然增長過程中伴隨出現的經濟現象;被動的話主要是計劃經濟模式和戰爭模式兩種。按引起通脹的因素來看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和貨幣超發,產油國屬於前者,後者好像還找不到合適的實例(和平年代且不備戰情況下)。專業角度來講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水平和資本流動三者無法同時實現(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你所說的貨幣超發應該是屬於沒有沒有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情況。

我想了一下,可能你想問的是我大天朝的這種現象,那我多說幾句。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時代是沒有貨幣超發一說的,因為那時是計劃體制,當然了我認為各種票證實質上也是一種貨幣,年代太久遠點到為止。改開後尤其是加入世貿後我國貨幣發行機制漸漸轉入以外匯儲備為錨發行基礎貨幣上來,但是由於民眾勤勞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因素外加歐美對華高技術產品封鎖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速度過快,再加上匯率管理政策和資本流動因素,造成貨幣超發。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我國對策是:貨幣政策是超高的存款儲備金加各種微調工具,財政政策除了08年財政擴張其他時間應該是正常。據此可以認定通貨膨脹主要由外匯大幅增長造成。而外匯儲備主要來源包括出口創匯、熱錢流入、外商直接投資和企業在國外融資這幾項。那相應的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對策:購買外國商品和資源等,海外投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推進資本輸出,打擊熱錢。這幾項每一項都可以再單獨細細分析,我懶,就算了。

像題主你提出的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完全不具有可行性


收縮相當於高燒不退,用拔涼拔涼的水沖澡。


麵粉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粉?

當然本來也是可以這樣操作。但從全局角度看通脹本身是經濟活動的一個結果,比如你去銀行借錢買了房子,這時候你未來的產出尚未出現,而銀行通過信貸的方式把這點水放了出來。導致水和麵粉的比例起了變化。那麼你說的如果減少放水呢?那你自然就買不到房子了,你的房子也不會裝修了,裝修工人,裝修材料公司也賣不出產品了,那麼最後的結果是?

此外,如果有明確的升值預期,那對這種產品的理性選擇就是持有,而不是使用,相反如果有明確的貶值預期,那投資或者消耗是更理性的選擇。前者會導致投資和消費的進一步緊縮,後者會提高消費和投資的總量。當然這兩者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且預期對行為的影響很大。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說得清的,也不是我這樣的外行可以描述清楚的,算是拋磚引玉吧。


問題是貨幣政策都是掌握權力的人制定的。

通脹對這些人有好處,比如超發的錢可以用低息無抵押貸款的方式貸給自己 親戚朋友。

通貨緊縮他們還怎麼掠奪大眾?

(我說的是美國呵呵)


貨幣的發行是社會從央行貸款,是有利息的。維持這個過程進行下去要去央行不斷發行更多的貨幣,社會借新債還舊債。你不讓社會獲得更多的貨幣,貨幣周轉的循環就會崩潰。


因為zf不樂意啊⊙▽⊙

假如貨幣不夠, 那麼政府很可以印錢,然後第一波的時候可以把錢用來買東西。到時候膨脹了大家一起膨脹。

第二年貨幣多了,按理來說政府應該少印錢。但是政府還是要花錢啊,所以還是會印→_→


現代貨幣已經進入信用貨幣的時代,貨幣超發已經是抽象概念了。印鈔廠印出來的錢,不給你我,也不給某個公司,而是直接給央媽。央媽拿到印出來的鈔票,去回購銀行持有的國債,或者在降準的時候還給銀行,由此新印出的鈔票進入流通。

換句話說,先有了信用,後有了鈔票。沒有信用,鈔票就只能爛在央媽手裡。所謂的貨幣超發,如今本質是信用超發。

我去銀行貸100,銀行資產負債表上會寫上借出100,負債100,是平的。我借一億,那就是借出一億,負債一億,還是平的。我找銀行貸一億,去買債券,之後抵押債券,又能貸出9千萬,以此循環,有無數種金融工具來讓循環保持下去。從這點來說,現代金融就是在創造泡沫。

於是銀行的負債表是平的,但是裡面的正負數字卻變得無限大。但是你要明白,銀行的負債是虛的,貸出來的錢是實打實的能買東西的,由此就出現了貨幣超發。

中國如今的貨幣超發,缺乏監管的金融業和影子銀行要負很大責任。

當然了,你可能會說,把貸的錢還上不就行了?然而這是不現實的,銀行貸款出來是要收利息的,是要有損耗的(比如跑關係),無數次的迭代帶來的巨額貨幣並不能找到足夠多優秀的投資標的,無法創造足夠多的利益。。還錢(縮表)帶來的結果就是無法支付利息而導致信用破產。


一般都是這麼做的,但通貨膨脹也是有慣性的,政府調控也來需要時間


這涉及到比較複雜的經濟學問題,通貨膨脹或者收縮其實主要取決於市場經濟,政府或者財閥如果沒有強大的能力,那麼從根本上並不具備徹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與外匯儲備以及金儲有關)。

並且有的時候,通貨膨脹或者緊縮並不一定是壞處。打個比方,A欠B一億美元,如果按照利率為5%來算,五年以後A需要還1×1.05的五次方億美元,當然如果A要還人民幣,那麼A大概需要6.3×1.05的五次方億人民幣。假設中國膨脹率為美國的五倍(舉例需要,並不真實)那麼五年後A償還的實際物質價值其實為原來的五分之一。

當然這個舉例並不十分恰當,因為這期間匯率,槓桿率等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大概的原理就是這樣。一個正常運行的國家它必然是通貨膨脹的,當然是在可控範圍內的膨脹,這同時也與國家的相關財力掛鉤。

所以說,單純印鈔或者減鈔並不一定能解決通貨緊縮或膨脹,需要政府擁有一定的資本,否則就會重現明朝滅亡的教科書級案例。

望採納


推薦閱讀:

初創團隊怎樣設定融資計劃?
狀態價格定價法、風險中性定價法與無套利定價法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如何通俗地理解內部收益率(IRR)?
金融工程和金融數學的區別?
大城市買房子的錢都去了哪兒?

TAG:經濟 | 貨幣 | 通貨膨脹 | 金融 | 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