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微軟小冰寫的詩?
評論區也是骨骼清奇:http://mp.weixin.qq.com/s/PkB8SCUakvgpyxHFNJofOg
謝邀。不太懂詩但是多少了解語言生成的原理。如果將「技藝」分為「技」+「藝」,那麼包括小冰在內的所有的作詩機器人只能說是「技」大於「藝」。或者說在文字的堆砌運用上,比如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基於統計學習的演算法可能比人還要好,屬於「炫技」層面;但是在表達力方面,無法傳遞詩歌的藝術性,包括思想感情、聯想以及比擬誇張等。目前的作詩機器人可能永遠無法寫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樣的浮想聯翩的詩句,也無法寫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積極的古代雞湯文。
這裡我想說的是,不必過分神話自動詩歌生成。稍微極端一點講,如果我們將詩歌作為一種不同於「白話文」的「語言」,那麼作詩可以類比於
能說白話文-&>寫出《紅樓夢》
能寫詩-&>寫出《長恨歌》
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請認真體會下。
另外,現在的自動寫作演算法寫短的文字還能糊弄一下,稍微長點就肯定露餡了。
一言以蔽之,小冰的詩歌之於人,就如同風景之於人。
風景只不過是自然界特定物質在特定時空下的搭配,它們本身毫無意義,是人類的眼睛在這種搭配中發現了美,發現了沉醉,發現了感動。我們讚美風景,實際上讚美的是我們作為人類對於這種物質搭配的品味。
如此,小冰的詩歌並不具備詩歌的靈性,它卻把詩歌的美感通過無數次人工智慧的搭配,組合和篩選放大到了極致。她創造出了一種包裹著詩歌美感的景色,卻並不是詩歌本身。我們作為讀者欣賞到了這種美感,甚至自己內化出與這種美感搭配的靈性,但這並不是說這樣的風景一開始就具備靈性。風景就是風景,它們永遠不是詩歌。
真正有靈性的詩,很多都是不完美的風景。這種不完美的風景,卻折射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錯誤。我們的誕生實際上就是基因編輯一連串奇蹟般編輯錯誤的結果,我們的詩歌哪怕再追求完美,其本質也是不完美的思維釀造的結果。如此,我們在讀海子的詩歌時,可以輕易發現很多細小的瑕疵,我們甚至可以假設用更具有美感的辭彙來代替,但是我們無法代替,無法創造的,是這些不完美中蘊藏的執著和意志,那是一種我們可以用靈魂感受到的,用儘力氣去追求美的精神。那些細小的瑕疵,如同是追美道路上一次次跌倒的疤痕,見證了詩歌的成長,賦予了詩歌「人類」的精氣神。我們讀詩,不是在品味美,而是在品味一個不完美的人如何追求美的歷程,甚至於說,也許是一個失敗的歷程。
我想未來50到100年,也許小冰這樣的人工智慧夠包辦所有詩歌的美,這對於詩歌的發展其實是一件大好事——人類詩人們可以更加專註於詩歌的靈性的那一面。我們已經有太金玉其表卻言之無物的詩歌了,如今讓人工智慧全面壓倒這些詩歌,我一點都不可惜。我更在乎的,卻是這種壓倒,能否極大刺激人類詩人重新認識詩歌,重新認識人類,重新反求諸己於自己的靈魂,將詩歌的創作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從現代詩作者的角度來簡要回答一下:題目說明裡提到的這幾首人工智慧作品,還未能符合現在的漢語現代詩寫作範式。從廣義上來說,確實可以說這些作品是詩。但如果在不說明作者是誰的情況下拿給當代的詩人們看,詩人們則會認為這些詩還未寫得入門。就是說,這些作品還暫時未能通過詩人們的圖靈測試(即使能通過一般詩歌讀者們的圖靈測試)。
涉及的背景知識大致有:
1、漢語現代詩歌的寫作範式在九十年代開始有個點開新科技樹式的升級。這個寫法升級,或許在西方也有,但可能尚未形成共識。而國內這邊是相對整齊的,大致可以認為是詩人們的共識了。
2、在語言學領域裡,語義學等新分支也有了點開新科技樹式的發展,並向其他領域輸出了若干理論。其中,現代詩的寫作範式升級,或許也是受到語言學升級所輸出的影響使然。因此,現代詩新範式的審美,可以用「辭彙語義學」等語言學新分支來進行分析與解釋。其主要的思路或許可以是,通過分析複雜精細的辭彙語義特徵(義素)來探討詩句里的所有辭彙之間的各種巧妙搭配所構造的詩化美感(有許多語義特徵是有隱喻的,一般說話寫文章時往往忽略這些特徵,但寫詩讀詩時這些看起來隱含不重要的語義特徵卻很重要)。
(根據評論區的討論補充一下:辭彙語義學裡的語義特徵分析,或許可以與語音學裡的語音特徵測量相類比,即要像測量語音那樣去精細測量語義。而現在的自然語言處理,暫時只是在表層進行了一些基於語義的語法分析,還未涉及到深層的語義特徵分析。)
3、辭彙語義學等語言學新分支的研究還比較初步,尚待進一步探索。
4、文學理論界尚未跟進1/2,因此尚未出現關於新詩歌範式審美的成體系的文學理論。
5、現在除了詩人們和少數讀者知道1,其他一般人(包括文學理論研究者)都還不知道1。也即,現代詩的新範式暫時只有很少的人能理解。
6、詩人們一般不了解2。因此,詩人們現在對於新範式的審美,暫時仍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回到題目來說。現在的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模式,其實相當於升級版的統計。就是相當於對一些優秀的詩歌作品進行簡單的辭彙分類或搭配統計,其後自動「寫」出來的詩大致相當於是在拼湊堆砌一些辭彙,因此暫時還通不過詩人們的圖靈測試。那將來應該怎樣繼續發展下去呢?至少須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並參與到前述的1/2/3/4的鑽研之中。先將其中所涉及的詩歌理論、語言學理論都研究清楚,再藉助這些理論去設計人工智慧的運行模型(至少要像測量語音那樣去精細測量語義)。
題主對於現在的深度學習過於樂觀,其實是因為前述的5。或許人工智慧距離寫出優秀散文、小說已經不遠了,但距離寫出優秀的新範式現代詩還很遠。人工智慧在飛速發展,可詩歌寫作也正在飛速發展。那麼,為什麼一般人都不知道不理解詩歌的這種飛速發展呢?別問我,我也不知道。或許現代各領域都正在往一般人很難直觀理解的方向發展吧。
PS:關於怎樣結合語義學來理解新範式現代詩,可以參考一下我寫在專欄的那個詩歌理論連載系列(《Theory of Modern Poetry》,已經更新到第21章),其中有一些很初步的理論探討嘗試。
其中,詩歌寫作、語言學理論,都已經往關於人類認知的語言深層層面去發展了,而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要理解新範式現代詩的審美,也就相當於要理解人類的認知深層是怎樣審美的,這不是人工智慧本身所能解決的。也就是說,要先由詩人們提供寫作實踐里積累的美感經驗,再由文學理論研究者們與語言學研究者們一起探索,先將人類認知深層的詩歌語義審美的原理解釋清楚,然後再與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們一起合作。
我是否相信將來能有人工智慧的作品可以通過詩人們的圖靈測試?我還不知道。或許可以先定一些小的目標:怎樣用人工智慧來輔助對「辭彙語義學」的研究?怎樣用人工智慧來輔助詩人們寫出更多的作品?怎樣用人工智慧來輔助一般人學習詩歌寫作?一步步來。
這是一個很好,很有意思的話題,在經常談論技巧的詩詞圈裡,這樣的話題是罕有的。
但遠方的鳥鳴有時恰恰能給我們一些別樣的啟示。
大腦人工智慧,這樣的對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我總的認為,科技發展對詩詞寫作是有利的。對於詩歌專業寫作者來說,人工智慧至少有以下好處:
1、訓練作用。提供初中級訓練。
寫詩顯然需要技巧。如果有人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為初學者提供好的模板和示範(如學車考證一樣),那麼初學者顯然可以更快地掌握詩詞的基本寫作方式和套路(這正是人工智慧的長處)。
2、激勵作用。推動思考人類寫作的真正優勢到底是什麼?
樓上有人說:微軟小冰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寫手,可以成為最完美的工匠——專業執行能力出色,並且毫無感情。
沒錯,如果人類要和流水線的執行能力去比,人類必輸無疑。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在人工智慧能力之外,我們可以做什麼,可以寫什麼以及怎麼寫?
很顯然,套路化的寫作將越來越成為笑柄,因為這樣的作品太容易被人工智慧批量生產出來。
面具戴久了,必與血肉黏連。要取下來,必然不適、茫然,必然有痛有淚。但是這個過程,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這一代必須對傳統詩詞以及相關的諸多套路、腔調(同光體是眾所周知的一種)進行反思和剔取,絕不能盲目敬畏和因襲。
知乎上還有這樣一個問題:
燕壘生詩句「得句喜無才子氣,論交好問美人安」是什麼意思?
我的回答是:
這聯恰恰表現了他所要反對的才子氣味。不對這種套路進行反省,詩詞何由走向新生?
高票答案大多圍繞人工智慧生成的詩歌缺少感情,缺少藝術價值,進而把對AI詩歌的評價限定在對「沒有感情的文字創作」的評價框架中。這裡我嘗試提供另一個角度。
首先,小冰之類的寫詩機的作品確實不存在所謂的創作感情,原因是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感情這一因素。即便是用到RNN等深度學習的模型,就本質而言,這類寫詩機和十年前用馬爾科夫模型構建的並沒有區別:模型的目的在於在詞和片語連接層面上模仿訓練集的內容。在此之上可能額外添加一些對音律、韻腳的限制,以滿足句層面類似「詩歌」的要求。這樣子的仿作同樣可能出現在人類初學者中,只是我們會把這種缺少更深層次的感情歸納為諸如「少年不識愁滋味」之類。
要具體分析什麼是「感情」或什麼是「藝術」並不容易,然而很有可能,這些哲學層面上虛無縹緲的概念存在一個十分簡單的數學嵌入(Embedding)。
提一下早些年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風格遷移([1508.06576] A Neural Algorithm of Artistic Style 原作是把照片變成梵高風格),作者認為一張圖片的「風格」包含在某一個網路的某一卷積層中。換言之,這個卷積層(一個4維張量)描述了一個十分抽象的「風格」的概念(對比人類的理解,「風格」可能包括筆觸、用色、光影等等,從特徵描述的角度來說是一個很低維的向量)
另一個著名例子Word2Vec(Word2vec - Wikipedia)探究了如何把一個單詞的(近似)語義和其語境用一個300維的向量表示出來。這個神器可以認為是NLP界的一把柴刀,見了誰都能砍一砍。
另一項關於「情感神經元」的研究(Unsupervised Sentiment Neuron)指出了一個單獨的神經元(可以認為是一個實數或一個0維張量)可以描述一段話總體而言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這個誇張的例子可以認為是維數壓縮的某種極限。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宇宙中的任意(物理)系統總可以通過對組成它的基本粒子的希爾伯特空間的直積描述。大部分時候,大家做的只是找一個合適的近似,想辦法把這個巨大維數的空間壓一壓來處理。
直觀上來講,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對於某個複雜的東西,先找到一組基張的空間,把它放進去。如果這個東西存在某種結構,那意味著我們可以壓縮一下這個空間的維數,最後把這個東西用一個相對簡單的張量描述。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機器學習的訓練方法出現之前我們並不知道怎麼去找這樣的一個描述。然而以上這些例子表明,「訓練」至少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
回到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詩歌創作中微妙的感情色彩,可能可以用一個不那麼複雜的張量合理地描述(考慮那個情感神經元的例子,對人來說,如果用一個100維的向量描繪情感怕是非常微妙而細膩了吧)。基於這樣的情感張量輸出作品在目前而言已經是可以做到的了。
假設我們獲得了這麼一個情感張量(不妨假設就是一個100維向量)。這100個實數描述的可能是,少年得志背井離鄉然後仕途不順被貶官西南,恰遇北方入侵國破家亡最後終老他鄉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我相信這樣的AI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充滿感情的。如果要質疑這種感情的「本質」,就好比詢問AlphaGo是否理解圍棋一樣,並不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問題了。
————————————————————————————————————————
總的來說,對AI的評價如果是技術上的,那是有意義的。如果是「靈魂」上的,比如認為「機器」不會思考/無法理解/不能創新/沒有目的/不會聯想 所以從根本上劣於人類,這樣的想法是無知而危險的。
謝邀。
其實如果您自己寫詩,或者對詩歌的發展有一定了解,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大批人探討過很多次的老題目了。
就我所見,九十年代就有自動寫作新詩的程序被設計出來,新世紀以來,舊詩圈子裡也誕生了一款威力無窮的作詩機(稻香居網路作詩機5.00)。新詩我自己不創作,所以沒什麼發言權,只談舊詩,剛剛學寫詩那幾年,經常和朋友們玩作詩機,大家總結出的規律是,機器最會寫七律,五律就很湊合,七絕、五絕、詞這些根本不能看。偶爾這機器會有如通神,寫出幾個特別拽的句子,比如:「高低峭壁臨空盡,寬窄長河向地懸。」狀景熨貼,氣象闊大,是個好句子;又如:「轅下一辭王母面,鏡中十見老聃身。」轅下辭王母,是周穆王典,涉及到一系列最幽深的終極問題,後半句鏡中十見,老聃是哲人的代表,恍然如艾略特《荒原》中,籠中求死不得的哲人西皮爾,這一句創造出了荒誕而又哲學意味的奇景。
小冰,不過是公司大,資源好,出現在大眾視野罷了。本質上一點也不新鮮。
縱然機器能寫出好句子,將來不出意外,也可以突破現在的局限,寫出好的篇章來,但我從來不擔心,所謂AI寫的詩可以超越人類的詩,為什麼呢?
第一,在我個人看來,古典詩歌形式相對簡單,主題相對不複雜,這樣的詩歌被機器大量複製的可能性就很大,但現代以來的很多詩歌被複制的可能性本來就不大。或者說,我理解中的現代藝術,本身就擁有對科學侵佔人類直覺領域的警覺,重視象徵、重視創新性的幻想,等等。同時,現代抒情詩的主要思潮中,即包含「不被同化」這一特徵,如《現代詩歌的結構》中,胡戈·弗里德里希有精闢論述——
現代的文學理論家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 :驚奇 、詫異 。誰若想令人吃驚 、製造詫異 ,他就必須使用反常的手法 。當然 ,反常性是個危險的概念 。它會造成這種假象 ,即存在一個超越時間的常態 。反覆出現的情況是 ,某個時代的 「反常 」者往往成為了下一個時代的常態 ,也即實現了與時代的同化 。而這一點必然不適用於我們在這裡要闡述的抒情詩 。對於這類詩歌的創立者來說 ,就已經不再有這種情況發生了 。蘭波和馬拉美不會再被一個數量較大的讀者群所同化 ,直到今天都沒有 ,儘管已經有多部關於他們的論著問世 。不可同化性在最現代者那裡也始終是一個常見特徵。
要讓現階段的弱人工智慧,通過數據檢索+特定演算法,寫出一首56個字,主題簡單的七律來,它是可以的;但寫出馬拉美、蘭波等人那樣複雜的詩歌,幾乎是不可能的,難度類似於讓猴子敲鍵盤敲出一本《哈姆雷特》。
第二,我覺得AI作詩不能動搖人類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機器作詩沒有任何意義。詩歌本來即是人類審美、感情、思辨的體現,機器不是人,機器作詩的邏輯里,繞不過去的一個難題就是:機器為何要寫詩?
上文說了,弱人工智慧,作詩的本質是通過資料庫檢索,再使用一些演算法進行拼貼,由於意象的拼貼很多時候自然能構成意境,所以我認為可以寫出一部分邏輯還算通順,水準平均的作品,對於不懂詩的人,也能通過雙盲實驗。但其實這並沒有意義,和人類詩歌中水平凡庸者相比即使看不出差別,也和最優秀的、最複雜的那一批有著雲泥之別。尤其是文明發展到了如今,面對現代以來的詩歌,AI幾乎更加無能為力。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AI挑戰了人類的直覺領域,故而常常有「文學是抵禦AI的最後一個陣地」的說法。但是,AI寫詩,在弱人工智慧時代,創作出來的所謂詩歌脫離審美根本沒有意義,其意義依舊是納入人類的審美評價體系之後才具有的,其最終目的是「亂真」而非「是真」,這只是一種低級的模仿。
加強版的統計型詩歌,也不過是「人類」對自己直覺領域的質問而非AI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猴子敲出莎士比亞的著作也是有一定概率的,但不可能因此承認莎士比亞可以被猴子取代。
而如果一旦有了強人工智慧,其實即相當於有了一個新的物種,一種新的智慧生命,機器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後,作詩的目的更加虛無。人類作詩,脫離不開人類這個物種自身的歷史、文化構建,脫離不開作者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所以是有意義的;機器作詩,對於一個有自我意識的AI,意義何在呢?為了模擬人類?你會不會要求小狗寫詩呢?或者,你會不會突然想要模仿大猩猩的求偶行為?
我曾經和朋友開過腦洞,構想如何才能寫出機器之詩,即以AI的視角寫出只屬於AI的獨特的詩歌,最後我們發現,除了空間感等幾個不多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他大部分人類詩歌要素都不是必要的。
比如,人類的一些最宏大的命題,在機器看來會是迥然不同的,漢人寫詩,常常對於浩瀚的時間感到無奈,生年不滿百云云,對於機器呢?可以更換零件的不死機器,活在網路之中連實體也不存在的AI,它們為何要寫生死?
這其實也說明了,即使機器有寫詩的需求,那麼機器之詩也肯定會是迥異於人類之詩的。
劉慈欣的《山》中,構想了一種發源於星球內部的機械文明,大膽構想了這個文明迥異於人類的科學發展史,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類似。AI脫胎於人類,但最終成型的強人工智慧,和人類相比,甚至都不同是碳基生命。
以上。
謝 @小圓 邀。
未來機器代替人類寫作,沒有任何問題,詩歌也不例外。
詩歌寫作在技巧上,無非是1,學習各種已有的詩歌,2,做各種節奏、詞語、意象的組合。在這個流程上,Deep learning比人類還要更有優勢。
但是機器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寫作呢?必然不會。
事實上,在人工智慧出現以前,人類的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就一直存在著各種衝突——工匠和藝術家的衝突。
工匠是技藝精湛但沒有藝術感的代表,藝術家的藝術水準有所突破以後,卻會被工匠們研究、掌握、學習、仿製,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困局。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藝術家本身也有這個困惑,許多藝術家在成名以後,都會按照自己固定的風格大量創作,這時候也往往會被指斥為「沒有創新」、「淪落為工匠」。這兩種現象都可以稱之為「工匠入侵」。
而以微軟小冰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寫手,便可以當成是最完美的工匠——專業執行能力出色,並且毫無感情。但是,在更多更兇猛的工匠們的「圍剿」之下,藝術家的生存空間會遭到擠壓,卻不會徹底消亡,因為文學藝術的核心活力仍然是人。
微軟小冰學習了自1920年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作品,我相信通過一些升級和改進,它還能寫得更好,但是,無論再如何升級,它最終能夠形成的也只是一個閉環,只不過這閉環的邊界比519位詩人的總和要大而已,未來的突破仍然要靠其他的詩人,而不是機器人。
第二,「工匠入侵」的程度往往與商業化成正比。現代繪畫的商業程度很高,對大師作品的臨摹、仿製、造假就多。現代詩歌的商業化很差,不會掀起太大的風浪。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小冰等機器寫手倒是很可以進軍歌詞界,相對門檻低,商業化卻很高,相信能有一番作為。
其實,每一個文學藝術領域都會有很大比例的「工匠」,影視劇圈有拍快餐作品的「工匠」,現代藝術界有炒作概念的「工匠」,詩歌界有重複低級創作的「工匠」,知乎上有洗稿混粉絲的「工匠」,倒不必對微軟小冰這些純粹的工匠們有特別的排斥。
第三,機器寫手的作品確實沒有注入的情感,但這並不成為問題。其實很多人忽略了這樣一個概念:情感的傳遞是雙向扭變的。一位藝術家完全不以情感投入、僅僅用技巧來完成一件作品,觀眾也可能會從作品中獲取情感的波動。工匠和機器寫手們也與此同理,雖然他們創作的作品中無法注入情感,但卻可能激發起觀者的情感。
每一件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本身僅僅是作品的一半,傳遞到讀者心中的過程是作品的另一半,這兩部分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作品的完整。李白傳世的詩集里已經羼入了很多偽作,一些偽作的作者甚至是很低級的工匠,但這並不能阻礙讀者們去閱讀它們,並在自己的心裡激起某種情感。
從目前的一些作品來看,微軟小冰的筆法還不夠圓熟,僅僅是入門的階段,但相信這些勤奮的機器寫手們一定會爆出佳作,到了那一天,我們不必糾結於這是否是機器或者工匠的作品,只需要如實地感受自己的情感。
第四,也是我一再講的,文學的本質是傳播學。100年前胡適先生以技巧拙劣的《嘗試集》,打開了新詩的大門,他的詩作雖然很不高明,卻很有意義,在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100年後微軟小冰以《陽光失了玻璃窗》,又打開了另一扇大門,其意義絕不亞於一場文學運動。它註定要進入文學史,而我們有幸見證了這個大事件。
之前ai寫舊詩的事情也鬧了一陣子。不知道在緊張什麼,寫得又不好。還說做什麼雙盲實驗,沒錯,這些詩跟寫得烏七八糟的人類作品混起來,還確實認不出來。跟人類的好作品還是差太遠了。我同意一個朋友的意見,寫詩的ai存在的意義是讓跟ai寫得差不多的人類早點放棄。少點糟心的文字垃圾。
不從專業角度評論了,大家可以來玩一下。下面六首詩有三首是小冰寫的,三首是詩人。你能猜出哪些是小冰的嗎?
1.
無分了藝術縱通
一去不返於古代人
我曾孤獨地走入夢
在你的心靈
偉大的藝術為自有的一切
看不見古代的塵埃
曾經在這世界
我有美的意義
2.
颱風早早已經登錄
可是,七十二個人被淹滅的呼籲
在鉛字之間
曲曲折折地穿行
終於通過麥克風
裝響了正義的迴音壁
盛夏時分
千百萬顆心
3.
彎彎的月亮掛在天上
靜靜地照著美麗村莊
山林籠上了薄霧啊
小河裡的水輕輕流淌
我在月光底下惝佯
想起了那心愛的姑娘
你就是天上的月亮啊
沒有你黑夜將如何漫長
4.
寂寞的路上的孤廟裡的飛落
微露著一隻美麗的粉腮
火光星中的光明的影子
醒做夢的夢話
還有古廟的石岩
夢中的苦楚是美麗的光景的夢中
你是微雲天梢上的孤清月亮
你的生命亦無光明
5.
我乃曠野里獨來獨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
而恆以數聲凄厲已極之長嗥
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戰慄如同發了瘧疾
並颳起涼風颯颯的
颯颯颯颯的
這就是一種過癮
6.
這是一個詩人的教堂
太陽向西方走去我被拋棄
可信的蛇會做雲層魚的聲音
聽不見聲音的天氣
若近是語言文字的藝術為自然的國人
待從我的心靈
幸福的人生的逼迫
這就是人類生活的意義
之後公布答案,點贊並評論,猜對者會獲得我們送出的神秘禮物哦~
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已第一時間上線掌閱書城
戳這裡:陽光失了玻璃窗-小冰-人工智慧
其他精彩回答:
你最喜歡的故事是什麼? - 知乎
碎片化閱讀的危害是什麼? - 知乎
有沒有渾身負能量的詩人或詩歌? - 知乎
有哪些書適合每天睡前讀,有趣又能學到知識的? - 知乎
想看最新最全的電子書
想要最個性化的書籍推薦
還是想要一起嘮嘮文學
那就快來關注我們吧
點擊這裡即可下載:掌閱書城客戶端下載
本來寫了好幾段,最後想想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不存在沒有表達驅動的好技巧。
阿里雲的人工智慧寫對聯,真的是在「寫」對聯,很炫的機械臂,寫的內容是「明明可靠臉吃飯,偏偏靠計算創業」,字」寫」得不錯,「聯」就扯了,只是噱頭而已。
小冰的問題與此類似,在虛擬角色沒有產生人格之前,不要說什麼作詩。如《詩雲》裡的設計,把所有的字組合,然後你就作出了所有的詩,我只能說這是個很白痴的思路,詩本身是對美的追求,美是一種偏好和個性,是乾淨而純粹的,必須要有所取捨,把所有的東西揉在一起,是混沌和含糊,缺失個性,它並不美。詩也要因人而作,太祖說:「牢騷太盛防腸斷」,柳亞子就說不得這話,汪精衛說「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你要寫出這詩,人家只會說你中二過頭,講詩總要論人。我們讀人類作家的作品,不能脫離背景孤立地去看,如捷克之於昆德拉、文革之於王小波、民國之於魯迅等,詩以言志、文以載道,了解背景、觸摸文字,最終我們欣賞的是作者的志和道,而一個虛擬人格,如果她真的存在人格,應該有別具一格的煩惱和喜惡,以這樣的標準看去,自然會看到小冰作品背後的虛無。
寫詩會有思路,架構,切入點,欲表達主題等等,比如做北島訪談,他會娓娓道來自己的詩觀,也許和讀者、賞析家不一致,但總是自成一套,虛擬人格能把自己寫的東西,這麼那麼刨析清楚,才可以說會寫詩,否則就現在那些字,只能說會造句而已,造得還不利落,這和阿里雲的問題類似,體現出IT工程師的文字水平不過關。————— 2017-05-20 —————
抱朴書生 08:57
對此你怎麼看?
有司 09:08
全是對已有的總結,我們還是有未來的
抱朴書生 09:33
@有司?對語言的重新排列組合,使語言有了一些莫名的意味,但是我見不到思想和情懷。
抱朴書生 09:36
@有司?思想和情懷可能是人類詩歌未來希望之所在。
抱朴書生 09:45
@有司?或者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可以概括人工智慧"詩歌"。
有司 09:50
@抱朴書生?讀者所見的思想與情懷,不過是觸景生情,從被AI排列的文字中勾起自己的感慨。
有司 09:51
@抱朴書生?我倒是覺得人工智慧詩歌,能見森林般的概況但細看不見樹木
抱朴書生 09:55
@有司?當然也可以這麼去想,但是,從本體的角度看她是不帶情懷和思想的。所謂思想和情懷應該是作者所獨有的,至於讀者讀到什麼是另一碼事。
一似飄萍 09:56
寫和讀本來就是兩個相反的過程
一似飄萍 09:58
把感悟進行外化,就是創作。把外化出來的文字和合感悟,就是閱讀
一似飄萍 10:00
但是AI的排列,是從已有的庫中檢索生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就是瞎寫。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句子有實際意義,是主觀欣賞的結果
一似飄萍 10:02
換句話說,我們主觀地,願意為人工智慧的拼湊,去穿鑿附會
有司 10:02
@一似飄萍?而且由於是對已有的再生成,創新上比不得人的。人雖然不會有人工智慧那樣的會玩套路,但是總能得一兩句新奇的
有司 10:02
其實我覺得那些人工的新詩,有些像QQ空間的東西
抱朴書生 10:03
我想說的是她能寫出有意味的語言,或者說她提供了一個多角度的文本,至於你如何解讀就是讀者自己的事了。
一似飄萍 10:06
我們創作,是先有實際意義和情感,再尋找合適的語言。比如今天買的這個蘋果是壞的,苦的,很難吃。它寫蘋果,有可能顏色,大小,形狀,角度完備,語言準確。但是之所以達成這些效果,是因為前人已有成例。它自不知這蘋果尚有苦澀者在,當然也就不可能會形容。
抱朴書生 10:08
人工智慧在其它方面已經很厲害了,比如阿法狗,現在無人能戰勝,但是,我想藝術可能是最後一道屏障,除非人自己改變藝術的本質。
有司 10:08
但是現在的創作中,讀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工智慧的套路是很成功的。
抱朴書生 10:10
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角度看的確如此。@有司?
一似飄萍 10:11
我們說,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閱讀人類的作品,多種解法總是相對靠近的,因為作者本身有主旨,而這主旨,一定程度上,我們是能夠共同感知的。
人工智慧的作品從根本上與這不同。它沒有主旨。所謂的主旨,完全是讀者的自我理解。抱朴書生 10:11
@一似飄萍?同意。
抱朴書生 10:12
@一似飄萍?她只有結構!
一似飄萍 10:13
對,它只有結構,可能會存在技法,然而它自己[捂臉]並不知道它應用了某種技法,更不知道用這種技法表達了個什麼
一似飄萍 10:14
因為這些技法和結構,都是客觀存在於它的庫里的,它不懂,可是它會搬
抱朴書生 10:14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也是結構主義,古已有之[捂臉]
有司 10:15
都是套路
一似飄萍 10:15
都是套路
抱朴書生 10:17
玩套路,咱玩不過它。棋手玩套路,沒人玩得過阿法狗。[捂臉]等了幾天,終於等到了這個問題。我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這是我第一時間的回應:
這是我的後續討論:
這是再後續的一段對話:
這是我的相關補充:
1.圍棋存在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冠軍,是因為它的棋盤限制和規則限制,說到底,它可以被數據窮盡。但阿爾法狗並不能自己創造規則,棋盤也不是它創造的。它只能學習已經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即使他產生了自己的東西,也不能跳出既定的「概念」的範疇。
2.詩歌目前來看,微軟寫詩AI小冰也好,還有一些寫古體詩詞的自動寫詩軟體也好,它們都不能寫出真正的好詩,而是寫成極其像詩的偽詩。事實上,它們的這些詩比當下眾多模仿名家,模仿既有套路的偽文青甚至已經在詩壇有所成就的部分詩人寫得更好。這從客觀上要求所有詩人,是時候放棄自以為是的規則了,回歸到本能的詩寫中去。3.即使不寫詩,人們也應該多考慮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自己的情感和慾望。哪些東西是科技不能取代的,哪些東西更應該被我們重視。如果一個人每日渾渾噩噩,沒有思想,他/她確實是還不如人工智慧的。4.如果人工智慧有研究禁區,我認為,人類一定要限制人工智慧的創造能力,讓它的創造不突破人所設置的規則。5.最後談一談教育,如果我國繼續保持現在這樣的壓制創造力的,追求因循守舊的教育體系,維護從小學到大學的照本宣科觀念,中國人將成為人工智慧反噬人類文明的第一批犧牲者。即使人工智慧只是到現在這樣的水平,它都已經比許多人形的工具更有創造力了。這是最後我想到的兩個簡短的結論:
1.詩人應該對自己的寫作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能陷入某種範式,而是不斷創新。2.詩歌本身應該更接近人性和人的情感,而不能作為一種單純的文字遊戲。這是當今很多詩人(包括一些所謂的名家)所忽略的。小冰和很多詩人有一個共同點:看起來都像是韋尼克失語症患者。
援引Essentials of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中的一段話:「Wernick"s aphasia is a disorder named for Carl Wernicke, who identified it in the 1870s. Wernick"s aphasia produces difficulties both in understanding others" speech and in the production of language. The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speech that sounds fluent but makes no sense.」 (Gardner, 1975, p.68)
可惜了,應該叫機器人學習寫雞湯文,這樣一半以上的知乎大v就失業了。
如果你讓它學唐詩,它永遠寫不出宋詞
如果你讓它學詩經,它永遠寫不出元曲。但是,人能我堅信
這世上不全是規則和秩序我不信
這世界有解其實我也不會把這玩意叫特么詩歌微軟小冰發布詩集的背後,人工智慧由模仿到創造的跨越
AI 人工智慧似乎正處於最好的時代,但它距離理想中的形態,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關人工智慧,擺在研究人員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人工智慧能夠模擬人類,進行獨創性的內容生產,並不斷通過學習提高自身創造水平。
正如微軟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提出的關於「人工智慧創造」的三原則:人工智慧創造的主體,須是兼具 IQ 與 EQ 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具有 IQ;人工智慧創造的產物,須能成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作品,而不僅僅是某種技術中間狀態的成果;人工智慧創造的過程,須對應人類某種富有創造力的行為,而不是對人類勞動的簡單替代。
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人工智慧,更多處於「簡單替代人類勞動」階段。即便是在 Google Home 或者亞馬遜 Echo 這樣已經相對成熟的落地產品身上,依舊很難看到獨立創造力的展現。
當然,雖然各大科技巨頭都在布局人工智慧,但大家的發力方向各不相同,產品形態也有所差異。不同於「小娜」的工作定位,小冰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娛樂陪伴型助手。而這次率先讓我們看到有一些「不同」的,正是後者。
它是第一個發表詩集的「非人類」作者
5 月 16 日,微軟舉辦媒體溝通會,展示了小冰在寫作、歌唱、財經評論能力等方面的進展。三天之後的 5 月 19 日,微軟聯合湛廬文化發布全球首部由人工智慧獨立完成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而這部詩集的作者正是小冰。
借用湛廬文化副總編董寰對於小冰發表詩集的看法:我們都在想,如果說有一天機器具有了情感,它會思考,它具有了創造力會是什麼樣子呢?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時間來臨的比我想像中的要快。
實際上機器替代人類寫文章,並不是一件特別新奇的事情。早在 2012 年就有報道稱,美國出現了寫稿機器人,每天都在各大網路媒體上產出報道,尤其在體育報道上表現搶眼,機器人在比賽結束「那一刻」寫出來的總結性報道很快就成了各個網路媒體體育板塊上擁有最高點擊量的文章。
最近有關機器人寫作的報道,是之前企鵝財經發布了一篇由寫作機器人基於演算法自動生成的的文章《8 月 CPI 同比上漲 2.0% 創 12 個月新高》,一時間引發了媒體的熱議。不少編輯/記者也發出了「要丟飯碗」的感慨。
但以往機器人寫出的文章,更多的是以單篇新聞報道類為主。能夠形成合集並且正式出版,此次的《陽光失了玻璃窗》尚屬首次。而微軟小冰,也成為了第一個發表詩集的「非人類」作者。
文章存有瑕疵,但不再冷冰冰
就產出結果來看,之前的寫稿機器人和微軟小冰作詩都是以文字作為呈現形式。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的文章更像是單純的詞語堆疊,給人感覺「冷冰冰」,後者讓人欣喜的地方是為文章賦予了簡單的「情感」
以微軟小冰創作的《是你的聲音啊》為例:
微明的燈影里
我知道她的可愛的土壤使我的心靈成為俘虜了我不在我的世界裡街上沒有一隻燈兒舞了是最可愛的你睜開眼睛做起的夢是你的聲音啊
對於以上這首《是你的聲音啊》,歌手創作人朱婧汐(曾參與鹿晗首張專輯創作)用「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來形容。在她看來,大部分的情況下藝術創作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事情。而小冰的創作完全是運用了另外一個邏輯,是基於得到的數據和信息來完成。並且速度非常快,打破了關於藝術創作到底是理性還是感性的界限。
另外如微軟市場公共關係部的徐元春所言,小冰的很多詩句中,都會出現諸如太陽、小鳥、沙灘等詞語。而這些頗具帶入感的詞語,正是模仿了人類在詩詞創作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借物抒情」的手法。至於如何在資料庫中調用這些詞語,微軟顯然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邏輯演算法。
當然,閱讀過微軟小冰的詩集之後,實際上它的創作依舊存在諸多問題,處理一些讀音相近的字詞,會有偏差。比如「在」和「再」兩個字的運用上,經常出現錯誤。
有意思的一點是,在《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詩集中,並沒有對以上提到的這些錯誤進行人工修正,只是在出現錯誤的地方用括弧的方式給予了注釋。對此,微軟的說法是希望能夠保證這本詩集的完全自主性。個人而言,能夠認識到發展中的錯誤並且正面面對,對於未來的發展一定是有好處的。
寫詩這件事情,小冰是如何做到的
之前採訪「雲知聲」CTO 梁家恩先生的時候,他也曾說過,實際上 AI 人工智慧走到今天,演算法沒有太多的秘密,可能有不同,但要想實現大幅領先,並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而除演算法之外,背後作為支撐的大資料庫無疑是頗為重要的一環。
就演算法而言,微軟小冰基於微軟提出的情感計算框架,以 EQ(情商)為主攻方向,打造具備完整感官和知識圖譜的對話式人工智慧。
另外據微軟給出的數據顯示,無論從用戶數量、活躍度和交互流量來看,微軟小冰均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流量的對話式人工智慧產品。截至 2017 年 4 月,微軟小冰已擁有超過 1 億用戶,累計對話量超過 300 億,平均單次對話輪數(CPS)達到 23。
微軟小冰團隊部署於四個國家,在 14 個平台上與用戶進行交互,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的微信、QQ、微博,美國地區的 Facebook Messenger,以及日本地區的 LINE 等。除上述第三方平台外,微軟小冰亦已全面內置於中文版 Windows 10 操作系統中。在數據採集上,微軟小冰無疑頗具優勢。
具體到作詩這件事情上,微軟小冰師從 1920 年以來 519 位中國現代詩人。經過對幾千首詩 10000 次的(迭代)學習,從而獲得現代詩的創造力,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而小冰的寫作風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某段時間內,它所接觸到的數據風格。比如給小冰學習我國 1920 年到 1940 年代的詩,它的作品會偏向於悲壯、非常傷感。
它留給了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人工智慧小冰寫詩這件事情,讓我聯想到之前的谷歌 AlphaGo 大戰李世石事件。從某種角度而言,事件本身可能並非最大的價值,更大的意義在於對整套邏輯演算法以及背後大數據調用方式的探索,這也是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作鋪墊。
而微軟小冰此次能夠獨立作詩的特殊性在於,它正在嘗試由單純模仿進入到創造階段,並且通過一些典型詞語,來使得其產出的文章能夠富有情感。
需要說明的是,這依舊並不意味著微軟小冰已經擁有了類似於人類一樣獨立的「情感」。從實現角度來看,它還是依靠模仿人類使用語言的表達規則,來完成抒情這件事情。只能說,通過微軟小冰發表詩集這件事情,證明了它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創造階段,並沒有進化完全。
但從目前小冰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微軟的這次嘗試非常成功。而且厲害的是,未來通過不斷地學習不同領域知識,不難現象,它將擁有更加強大且豐富的獨立創造能力,也留給了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當微軟小冰擁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配合日趨縝密的邏輯演算法,也許就是我們理想中的人工智慧。當然,可以預見的是,這個過程是漫長且困難的。但起碼目前證明,微軟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
本文出自豆腐店店長丶,來源極客公園。
詩歌本就帶有語言和思維的跳躍性,解讀空間大,鑒賞起來難免有失客觀,要麼容易牽強附會要麼輕易抹殺。微軟選擇詩歌這個體裁,其實是精心的取巧之舉,一來字數少,小冰工作量小,顯現的毛病也就不多;二來縱使有瑕疵也可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對微軟而言,但是對已知作者是機器人的讀者而言,卻免不了出於維護人類物種優越性的潛在心理而將這幾首詩一概抹殺。
要我說來,用小說的體裁,才能真正考查小冰的智能是否具有接近人類的"創造性"。 以下是原答案,相關的詳細理由見評論和回復。我只談句上面的評論。且不說小冰的詩歌如何,可笑的是拿靈魂的有無說事兒。我且問一句,這是事先知道是機器人作的詩,若不事先知道,單獨看詩,你們能看出這詩歌沒有靈魂來?在我看來,詩,只要寫得好,不管是動物還是機器還是人寫的,那都是詩。
但是小冰,她目前的創作水平的確還相當稚嫩,大部分都只是比較「有詩意」的晚安雞湯微博而已。未來的發展我也不太看好,她缺乏似乎「天賦」。
先說第一點:目前水平很一般,大多是自戀式的哀傷
以網上最容易找到的這首為例
這孤立從懸崖深谷之青色
寂寞將無限虛空我戀著我的青春你是這世界你不絕其理夢在懸崖上一片蒼空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寶星你是人間的苦人其說是落花的清閑
它到底在說什麼?
難道這不是幾個高端詞語的隨意堆砌嗎?
這如果真的可以被理解為詩,我想有個很幸運的元素:中文語義的模糊性和語法規則的不嚴密
比如前兩句,這孤立從懸崖深谷之青色,寂寞將無限虛空……
它的語法真的是很奇怪的!雖然詩「人」很少按常理講話,
比如:
真是美妙,然後從神聖的睡夢中
——[德]荷爾德林:《萊因河》
復甦,從樹林的清涼里
醒來,傍晚時分
迎著更柔和的光走去,……
但小冰這個,可能還是缺少人那種柔軟,肉感的情緒,就看起來 很做作,很生硬,而且小家子氣
如果真能讀出詩意,這也不是它努力琢磨的結果,而是你努力理解的結果。
第二點:缺乏「天賦」,學習方法錯誤,所以我也不很期待她未來的作品
一位朋友說,你得把小冰以及其他目前階段的機器人都看成嬰兒,它們剛剛開始學習,寫不好是很正常的。我同意這很正常,但仍然覺得:她現在寫得一般,未來應該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再換一首熱門的詩來舉例:
艷麗的玫瑰和藝術的情緒 / 極美妙的新生 / 曾經在這世界 / 在那寂寞的寂寞的夢
據說小冰學習了500位詩人的作品,我不清楚具體的學習方法,但相信她一定學到了一條:
「儀軌」(Decorum),亦即對詩歌措辭與格律的先行規定,諸如用詞的高貴和典雅。賀拉斯《詩藝》提出的「儀軌」,實質上是貴族教養所形成的語言要求,它竭力選取那些「詩意」的辭藻來寫作……
她學的很好,因此也很容易陷入窠臼。在上面這首很短的「詩」里(以及其他詩里),我們可以找到艷麗、玫瑰、世界、寂寞、夢這樣看起來很詩意,其實已經用點用濫了的詞語。不是說這些詞語不能用,而是說,如果你只一直能靠這些本身就已經比較詩的詞語來營造詩意,那寫作水平最多也就停留在二三流。
我相信一個好的詩人,應該是創造語言、打破語言邊界的,小冰並不具備這種能力。而且詩這玩意兒很微妙,有時候看起來不是詩的詩 會特別打動人。很多詩人自己都不太清楚那些好句子是怎麼被寫出來的。天賦和靈光乍現太重要了
昨天恰好讀了一首豎寫的口語詩 覺得很有趣 很好玩 也貼一下:
《菜青蟲》
它怎麼這麼肥而且這麼綠成天就知道菜葉子 菜葉子看著它那股蠢勁兒我想如果是它 我就不活了不過我要真是它不也就這樣
第三點:不管怎樣,她未來肯定能創造出少量經典。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相信小冰能創造出非常棒的詩,就像相信基因變異一樣。如果她有位好秘書,在她效率極高的創作中發現一兩首經典,肯定是有可能的。
但,不會多。
第四點:機器人的詩也是詩——如果寫得好的話。
在清晨的一杯檸檬水裡發現了詩意和情趣,這是檸檬水自己創造的詩意和情趣嗎?不是的,詩意其實是由能夠發現詩意的你自己賦予的。
就算小冰寫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對於她本身來說,這或許也只是一次成功且幸運的排列組合罷了。但是讀者,很多很多的讀者從裡面發現了詩意,讀者認定,這是詩,它最後才可能被說成是詩,也就是說詩意的成立,最後是讀者來完成的。
而對於我來說 只要寫得好,是誰寫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古詩十九首》和《詩經》里那麼多詩的作者都叫「無名氏」,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無名氏 其實是個外星機器人....那它的作品就不能算是詩了?
當然也應該算啦~
以上。
沒那麼複雜吧,AI寫出的文學作品和自然人寫出的作品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不是差距過大的那種沒有可比性,而是比較範式根本不能統一。
在作者已死和作者權威這兩極上我是個中間派。一部文學作品的含義雖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闡釋,但作者並不是毫無意義的,作者提供符碼,控制解釋時意義重建的規則。而對文本的解釋則很難完全脫離符碼給定的框架。
於是,AI所做的文學作品,在闡釋時會自動被打上「AI符碼」,接收者會以看待AI作品的眼光去解釋它。相反,自然人作品也會打上「自然人作符碼」,在兩種符碼框架下做出的意義闡釋是無法比較的,因為闡釋規則完全不同。
另一種情況,如果完全認同「作者已死」,比如將AI作品和自然人作品抹去作者名進行盲評,那就更加沒有可比性了,因為這時所有的意義闡釋都是接受者自行做出的,所有的意義都是闡釋者給予的,和作者是AI還是自然人沒什麼關係。
越是弱編碼的文本,發送者的編碼強制性就越弱,AI和自然人就越沒有可比性。詩可以說是最弱編碼的一種文學形式了,拿來比較沒什麼意義。推薦閱讀:
※2016 年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又新學會了什麼?
※哪一句翻譯讓你覺得語言「妙不可言」?
※機器學習中的目標函數、損失函數、代價函數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路中的SIGMOID函數的意義?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會不會是以「AI製造AI」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