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網傳佛教們如何是看待自己的?
(注:題主的網傳佛教並非出於貶義,而是客觀描述。本來不具褒貶情感的詞語,如果被一些人默認貶義了,一定不是別人而就是每一位網傳們給別人留下的不良印象,當然自己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想必能傳播思想的各位一定造詣很高沒有分別心,這個稱呼是為了關鍵詞好識別,直觀簡潔,如有冒犯還請海涵)
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題主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描述。題主學問淺薄,見知乎不少佛教徒孜孜不倦地答題普及各種知識,只是內容頗為駁雜,亦無循序漸進的體系,想必不僅題主,人多人也無所適從。畢竟很多人成百上千地回答,卻沒說自己思想的核心和傳承宗派。所以冒昧請教長期在此答題的諸位所學宗派,寺廟或傳承(如果願意分享),自己理解的自己宗派的特點(相比其他,這個很多很亂),皈依的時間,學習的經典,所做的功課,自己為什麼學佛,為何在此科普,學佛的收穫,等等心得,乃至自己學歷或者所在領域,佛教和自己所學所研究的東西的聯繫(方便大家主觀臆斷,如涉及隱私請忽略),以及學佛想達成的小目標,乃至介紹自己所在寺廟,亦無不可。望大家認真答之,方便來人取捨判斷,不要言之無物,不要言之無物,不要言之無物,以宗門不許談境界,好漢不問出處等等抖機靈賣乖敷衍。說到網傳,想知道大家來此的動機,專長,看法,和能給予來人的幫助,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以及對網傳和信眾(請不要針對個人)的看法,認為自己和網傳需要改進的地方。
既然題目問自己,還望大家實名答,非本人還望不要在此題掛人,做個小小的自我介紹就好,不必要討論別人過失,這也是題目問自己的原因,哪怕自吹自擂也勝過互相攻訐。希望大家和平共處。若有匿名攻擊者,以及佛油,帶壞節奏的,當群起而討之,希望諸位明鑒。
謝題主隆恩,此問題找我分享確適合。
上座有「南傳」佛法。
中國有「北傳」佛法。西藏有「藏傳」佛法。現代有「誤傳」佛法。《註:筆者把「誤解而來再傳播的法」,叫「誤傳佛法」。》
歷史記載,佛法來源地源於印度,已夠神聖吧,但此刻印度卻淪為「強姦之都」。
先撇除2500年前的遙遠時代,先得談論現代,據世界報告統計,直至2017年為止,在印度對女性來說,是旅遊最危險的國家,更是強姦非禮罪案之首,印度每3分鐘起針對女性的就有「暴力犯罪」,每隔22分鐘就會發生一次「強姦案」。其中更以城市「新德里」最恐怖,平均每18小時發生一次強姦案,被冠以世上「強姦之都」之名。北京有清華大學。美國有哈佛大學。以上大學畢業出來學生,就已經算是一個「傳承」,但如果以上大學的畢業生踏入社會後犯罪,難道就可以將責任推卸給大學嗎?連傳承之聖地也可變得面目全非,此刻題主卻去研究什麼渠道「傳承」,如此討論會有意義嗎?根本是隔靴搔癢,完全找不出核心所在,明白以上道理,就知根本不是什麼傳遞方式的問題,說到底,只是「人心」出了問題,千萬不要站錯位置。
本人不是佛教徒,因此我必須跟現時的佛教圈劃分開。
但我只想反問兩個問題......
未有佛法前的人修什麼法?
未有佛經前的人誦什麼經?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講座,被後世人化成文字記錄,叫「經sutra」。
據文獻記載《佛經》是來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記錄「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誤、聽錯、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記載的文字記錄都可能會出錯,現在再把《佛經》被翻譯成地球不同國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譯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譯出「翻譯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為唐朝民間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現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閣下認為有否存在問題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現代所接觸的佛經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並不是一個完整佛法內容,如果單憑一些片言隻語的文字就視為金科玉律,建議就勿再接觸佛教,因為將會令人神憎鬼厭,一世倒楣。
昔日悉達多由於認為自虐就可成道,結果走進苦行林自殘身體,不經不覺自殘六年,冷了不穿衣,餓了不吃食物,累了不睡覺,結果皮包骨,仍未能成道。
因緣際會聽見有人彈琴唱歌說:「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必須適中。」悉達多馬上如夢初醒,不再自虐,回復正常進食生活,隨後不久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案件中就是說當日陷入「二元極端」的思維,滯留於形式上團團轉,被表象迷惑,導致走進偏激,結果菩提未成,人生已盡毀,如今有心求覺的人,怎不可引以為鑒?
如果受苦可以使人成道,難道地獄中的眾生已經成道?
- 結婚後夫婦之後「分床、分房」睡覺,拍拖永遠不能親密,單身者更要扭曲身體結構去強行禁慾,究竟是什麼佛陀教的法理?
- 誰教人「單身就是清浄、結婚就是污染」?
- 佛教徒有否忘記直至釋迦牟尼佛死去的一刻,他仍然是父皇的兒子、兒子的爸爸、太太的丈夫,佛陀沒有離婚,更沒有六親不認,但為何佛教徒完全隻字不提?甚至乎有部份女信徒都跟丈夫情變,甚至離婚?
- 「維摩詰居士」明明是「金粟如來」的化身,為什麼又會有兒有女、有老婆?
- 為何現代的部份佛教信徒,都彷佛「有意地、無意地」也逼使自己受苦,更言論中總傳播出「受苦的重要」,難道要在受苦過程中才找到其「修行存在感」,難怪大部份佛教徒都苦口苦面。
- 究竟那一本佛經的說話叫我們必須自虐?
- 「密咒」明明是梵音,為什麼此刻卻變成各國方言?
- 「持咒」明明是針對人體的「三脈七輪」,目的是「降伏心執」,為什麼此刻佛教徒卻會局限成「消災解難、從心所欲」?
- 念佛的念,明明是說憶念。佛,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為什麼現代卻變成口念?
- 佛陀明明教人必須慈悲去面對生命,但為何部份佛教徒只懂懷著「非黑即白」的心,用自己定出的基準去界定別人,待人接物「斤斤計較」,強行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生活,然後揀飲擇食,「喜歡食素,討厭食肉」,這叫「慈悲~Maitra karunika」嗎?這決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 佛法是教人從六根感知而來之「二元對立的滯留觀念中超脫出來」,此乃真正的叫「出離心」,梵音叫「apratistha laksana 」,亦即中國佛教信徒所說的「離相、不住於相」,但現代卻誤解為「厭離」生活一切,這樣「滯留感知」,已決定是三毒之一的「嗔恨心」,必定輪迴,又何來解脫?
以上就是「誤傳佛法」的其中例子而已。如果我要說下去,可以寫多幾萬字,例如經文只是一個講座,必須著重理解,此乃佛陀為當時人進行教育,但為何現代的人對經文根本一頭霧水,然後只是不斷盲目去念誦?
有「緣」才有「法」,「法」才有用,法因緣而「有」,無緣無故不會有法。 故此,一切必須「應緣」,應緣才是皇道。
什麼「傳」也好,它只是一個「緣」,這個緣如果能夠令自心起相應,這個「法」才有用,否則這就是「誤傳佛法」,意思是「誤解而來的佛法」,根本不是佛法。跟自己無緣份的法,又有什麼法可言呢?此說話聽得懂嗎?言歸正傳,《知乎的網傳佛教們如何是看待己的?》這句話,應該可以改成以下去問......
《人心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六祖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題主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就會呼之欲出,因為這個問題跟任何領域無關,重點是「人心如何看待自己」。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了所謂「網傳佛教」,說到底就是信徒根本一直難以從佛法組織得聞正法,部份人得到的言教比較虛無飄渺,只流於於形式上儀軌,故此,無辦法運用出來去面對生活,由於科技發達,網路佛教論壇就成為一個信徒傾訴及討論的途徑,加上佛門出家眾不斷出現醜聞,令信徒根本無辦法生起信心,確實一言難盡,唉......
P.S
承認自己是佛教徒,說出來的可能是「誤傳佛法」。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是否代表「不明佛法」?
@水晶燈@地圖開疆我童貫@地圖開疆我童貫
感謝兩位朋友的邀請,可能是那段時間太忙了,看到邀請之後因為當時沒法沉下心來回答問題,而忙過去之後又忘了,所以疏忽了好久,最近翻看邀請記錄才發現,拖了這麼久,抱歉!
這個問題挺好的,只是牽涉的面多而廣,從修行體系的理論到實修,再到實際修行的場所,再到來知乎答題的初心和收穫,實在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我先從自己來知乎答題的初心說起吧。
註冊知乎的時候應該是2014年,那段時間恰巧在山裡修養,又無所事事,於是就註冊了知乎,也並沒有想過要怎樣,只是看到了禪修板塊的問題,就隨手一答,沒有太多的想法。後來答的題多了,點贊和關注的人也就多了,那時候便開始想,何不嘗試在知乎推廣佛法,推廣我所信仰並實修的——四念處禪修呢?
於是就開始嘗試申請專欄,本身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意外的是知乎通過了申請。
我自己並沒有太多寫文章的經驗,剛開始寫的時候,僅僅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做。於此同時,有意思的是,當想到我在傳法,並且我的行為代表法時,我開始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因為我不想因為愚蠢的行為而玷污了自然法則在我心中的尊崇聖潔的地位,也不願別人因為我的行為而對純正的佛法產生誤解。
於是我開始查閱資料,若是我想寫這個回答,或者某類文章,我都會盡量去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以確定我的理解不是個人的主觀偏見,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份責任感,我收穫了很多佛學相關的知識,對於我來說,如獲至寶。
有意思的是,在這期間也發生過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非常大。
2014年結束了半年的禪修後,我回到家裡,想嘗試寫一篇有關南北傳佛教的文章,那時候雖然去除了很多的情緒煩惱,但智慧並沒有真正的開啟,而寫那篇文章的初心則在於:彰顯自我以及改變家中盲目迷信的至親。
文章也很快寫了出來,出於膨脹了自我的心,我將它發到了知乎上,在2014年並未引起太大的轟動,反而在某個南北傳佛教差異的問題下獲贊最高,直到2015年,突然被人點名辱罵。驚恐,忐忑諸多的情緒隨之而來,心中很是不平,強烈的情緒風暴,讓我幾乎失去理智,痛苦再次提醒我,反觀內照,反省自己,我問自己,為什麼來知乎?寫這些文章的意義又是什麼?找到答案後,我刪除了相關的回答和文章,凡是能引起南北傳佛教衝突的答案全部刪除,類似的話題也不再關注。
不知道什麼原因,那篇回答已經刪除了,在那個問題下也找不到了,但是通過另外一篇回答給到的鏈接點進去之後,卻還是能查看,前些日子,我無意間看到了那個鏈接,點進去重新看了一下內容,大部分觀點至今來說,我依舊認為是沒有問題的,那位師兄反駁辱罵也存在主觀情緒和信仰的問題。但我依然感謝他,因為我清楚了一件事情,來到知乎的初心是什麼?
現在來說,很簡單:我來到知乎是為了傳播佛陀的教導——四念處禪修。
當你為別人指路時,或許答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別人會在乎你是否親自體驗過這條路,並從中受益。他們會更關注你這個人是怎樣的。
一個好的修行人,不僅能夠凈化掉自身的煩惱,同時還能將快樂與安詳傳播給周遭的人。當煩惱凈化了,智慧得以開啟,他也會清楚哪些話題會引起別人的煩惱,而沒有必要去談起。一個人若依舊停留在爭辯中,而忽略了實修,那別人會認為:看到了嗎?這個傢伙自稱是佛陀的信徒,學習了佛法後,還依舊四處與人爭辯,看來佛陀的教導有些問題,我們要遠離那些人。
我的初衷很簡單,傳播佛陀的教導,為人們帶來快樂與安詳,而爭辯卻會很容易讓人誤解佛陀真實的教導,並讓人們失去快樂與安詳,這樣的行為與我的初衷不符。那問題就簡單了,遠離那些會引起爭議的議題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開專欄到現在近兩年時間,收穫很大。不僅僅是別人真誠的感謝,最讓我歡喜的是,我的修行,我對法理解,越來越深。就如最近十二因緣和業力的問題,以前想過如何去解讀,但並沒有嘗試寫文章或答案的方式來解答,而現在有了這樣的問題,那我必須有非常清晰的邏輯,和切合生活,通俗易懂的實例、話語,才能解答問題。在我的理念中,多餘的話是無意義的,官話套話也是無意義的,如何用通俗的語言結合生活的實例解讀佛法才是我需要做的。
於是,在空閑時,在地鐵中,我都會嘗試去思考用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信息越來越清晰,當這個點的內容越來越清晰時,連帶性的也會對其它的問題產生出相關的理解,久而久之,對於法的理解,由深入的點,就連成了片。
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必須要完滿十種波羅蜜,就如同十個罐子,完滿之後,人就可以達到解脫,而布施波羅蜜是其中之一,對於我來說,今生已經沒有比達到解脫,超越生死的輪迴更重要的事情,而在回答問題時,不僅僅積攢了我的波羅蜜,同時我自己也能收穫法益,對於修行方法有越來越深的體悟,難道還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嗎?
波羅蜜是怎樣積攢的呢?當別人因為你的布施而受益時,就當下就積攢了一份波羅蜜,怎樣理解波羅蜜都沒有關係,你也可以將它理解為功德,但前提一定是別人因為你的布施而受益。所以,當有一個好的,切合於實修的提問時,我是非常開心的,因為我又得到了累積波羅蜜的機會,這個機會讓我離解脫更近了一步,生命中最大的理想得以進一步實現,難道還會有比這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當然在收穫這些同時,也會收穫很多的認可和點贊,有些時候刻意用心回答了的問題,反而不受關注,隨手一寫的回答,卻獲贊頗高,有些時候也會因為一些贊和感謝而膨脹自我,但因為有了初心,它們也經常會在自我膨脹時跳出來提醒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讓實相如實的呈現,我能做的,僅僅是努力去做,認真答題,並且只是觀察,而贊與不贊,都只是客觀的實相。
以上是我在知乎的收穫。
我信仰並修行的方法是南傳佛教的四念處禪修,在諸多四念處傳承中,我修習的是葛印卡老師的傳承,受念住,也稱作十日內觀。
我所崇尚的佛陀的教導,一定是理智的,脫離了盲目的信仰和盲目的崇拜,獻上佛陀曾對葛拉瑪族人的開示:
不要因為你聽過許多次而接受;
不要因為你相信前人或傳統而接受;
不要因為很多人都這麼說而接受;
不要因為這符合你讀的經典而接受;
不要因為聽起來合理而接受;
不要因為這符合你的信仰而接受;
不要因為你的老師如此宣揚而接受;
只有你親身體驗與了解啦這個道理,並發現這個道理是完滿的,對個人或他人都有幫助,這時候,不僅要信仰它,而且要實踐它。
遠離一切的盲目信仰,客觀理智的去解讀這一切,是我信仰佛法,學習佛法的初心,脫離了這個初心,談什麼都沒有用。
至於對佛法更多的見解,這裡就不贅述了,若有興趣可以移駕到我的專欄中一閱。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廢話有點多,和我答題的風格不太像,若是引起了煩惱,還請看官勿怪!
祝各位知友快樂、安詳!
爵士貓說得好,信佛是業力,不信也是業力。 有個東王公的小童子,做人的時候,96歲爬到了五台山求道。東王公立馬就看上他,把他帶走了。你說他求道之心如何? 天道酬勤啊,後來有一次意外,竟然捨身幫東王公擋了一劫,神魂破碎,被東王公用不死葯救了回來。送到人間修養。 這輩子順風順水,富貴滿堂。就是不信神佛,天界的人物下來了,都不能保證自己不被人間影響。更何況凡人本身久經輪迴,靈性消磨。 不求你信,緣分沒到。不強求你信,何必攀緣。你信,你自己爭氣,自己努力,我樂意隨手拉你一把。別看這一拉,很多人去天界的資格,就差這一下。這一拉是你的福緣,也是對你努力的肯定。我不介意做這種事情。 無欲則剛,你自己不努力,非要死皮賴臉求我。那是沒用的,修行的初心太重要了。決定你的以後能走多遠。見到了神佛顯化,而立馬信的。那只是中流,真正的上流,是釋迦牟尼當年那種。人世繁華經歷,年輕出離之心,感生死無常之變,自勉而苦修罷了。 下流是什麼,感覺人間輪迴,太苦了,想要逃避,想要離開,奮力修行。 不要小看下流修行,他起碼可以做天人,往生凈土。 我觀天下,多為不入流之鼠輩。每天念經念佛 實則毫無所得,糊弄自己,糊弄神佛。自覺修行,高人一等,批判他人,不容真理。歪門邪見,輕言修行。 地獄門前和尚多 豈是說說而已。憐眾生誹佛騙己,不肯回頭。本君對你們,是一句話都懶得說的。
突然晉陞成網傳,幸福來的太突然,先讓我暈一會 ~
「網傳」二字確實不好聽,如果是以看書、聽講而受教,那豈不是應該叫「色聲傳」?(文字屬於色塵,聲音屬於聲塵。)網路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我2014年11月北京法源寺皈依,應該是14年4月開始看佛教入門書(「學佛三書」),居然已經學佛快三年了。。。2015年8月(網路)依止天台專宗法師月悟法師,此後看天台宗的書較多。2016年6月大學畢業,9月來到現在在的地方,浙江臨海某天台宗寺院的佛學院。自此開始有大量時間閱讀。
我有點不敢說我是學天台宗的,因為我好像還沒入門,我細讀過《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教觀綱宗科釋》和會性法師《天台四教儀講錄》,只是對「五時八教」有所了解。我也不敢說我是學佛的,因為我只是看了一點入門的理論書,在實修方面很荒廢。因此我最近開始注重實修。
值得一提的是,我習慣於使用電子文檔來閱讀經典,一邊閱讀還一邊整理,整理好了我還忍不住分享出去。於是這種工作不幸成為了我現在的主要工作。現在我開拓了四種「業務」:給經典加標點;給經典畫圖解;把經典的科判給電子化;在公眾號推送我整理的資料(加標點、製作小測試)。最後一個事情是被熱心幫助師父弘法的師兄拖下水的,他建了兩個微信群,要我每天發學習資料。我發資料肯定就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幹了,怕別人不看我發的東西(因為是繁體文言文),還每一期都出十個小測題目,吸引人去看原文。於是我就多了一項功課——整理資料發公眾號。這些文字上的小把戲,對自己理解原文還是挺有幫助的,於是我也樂於去做。
我從小就有點孤僻、思慮重,糾結是我的常態,我高中的時曾這樣想:人生就是從低級矛盾走向高級矛盾。雖然我思慮多,但是很多問題都想不清楚,只能得出暫時性的結論。後來接觸佛教教理,它不僅能兼容我以前的思考,更是勢如破竹地把思考推向前,從此我就搭上了快車。《俱舍論》被稱為「聰明論」,因為學過這部論的人都會變聰明。雖然我沒學過這部論,但是了解一些佛教的教理,的確會變聰明。
至於說學佛的目標、初心,我好像沒有注意這個東西。我現在學佛,是因為學佛是世上最正確的事情,不學佛,幹啥呢?當然在有時候看到一些現象會讓我生起一些願望:比如看到邪知邪見漫布知乎某些頁面,你自然會想要好好學習,像佛陀那樣具足調御的能力;而若看到邪見人在蠱惑人心,你自然會很憤怒……這些意願雖然有,但是一切都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弱者的憤怒(還是善願),都是毫無作用的。
我現在持學習的心態,並會長期保持這個心態。在知乎絕無佈道之意,更多是看到自己思考過的問題,就答一下(答題對梳理、加深印象很有幫助)。答題也幾乎沒有自己的話,我不敢用自己的話,除非有古德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因為我只是入門階段的人,古德的東西總是靠譜一點。節選以前寫的一段話:
(上面)這段話也無非是自己轉述(可能也有發揮)佛言祖語而來,並非來自真實經驗。但是不代表是錯的,只是參考價值低,因為是二手知識、出錯率高、很可能不能對機。啊!堅決不熱衷於做二道販子!早日成為能提供第一手材料的人!並希望能具足無量四諦,對無量眾生之機。
有些人很奇怪,不以大成就者的文字為準,不讀佛言祖語,反熱衷於網上討教、讀不知道什麼人的書,吸收那些二道、三道(來自二道販子的教誨)…N道販子的東西。甚至自己也成為一名N+1道販子。若未能大開圓解,發言之時不如作搬運及轉述佛言祖語的工作,盡量做二道販子。一旦自己發揮,很容易誤人誤己。
若對我的陳述感興趣,可加微信:1465802737,希望有人一起研究怎麼把古老的科判搬上電腦屏幕,並良好使用。
沒有邀請我,強答一發。
知乎並不是學佛的場所,也不認為存在知乎網傳佛教。
知乎就是個大家交流的網路場所。可以交流美食,可以交流國際政治,可以交流天文地理。
無論哪個專業的人,都是就事論事,說清楚自己觀點就可以了。
為什麼非要系統、全面地介紹自己的情況,其中部分信息還涉及個人隱私。
我們換個思維,當年佛陀也不會跟任何人講法之前,先說一遍:「我當年是藍毗尼出生的,出生的時候……………」佛陀只是根據當時的機緣來說法罷了。
不管是佛學,還是知乎上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在這個地方學習的。這裡只是交流而已。所以,題主希望的說明,似乎意義不大。
以上。
謝邀,有一點,先說明一下,我在這裡回答題主的問題,絕不會對其他的宗派,發表任何言論,這樣勢必會造成爭論,請題主理解。有一些我覺得不關乎重點的問題也不闡述了。如果有任何人追問,我會繼續回答。
網傳佛教這個詞,我理解題主的意思,只是想,把他所理解的在知乎上看到的宣揚或者傳播,回答,佛教問題的人的特點抓出來,所以並沒有什麼褒義或者貶義的含義。
本人修習凈土宗,法脈傳承為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正依經典有凈土三經,相傳祖師論釋有易行品,往生論,往生論注,安樂集,觀經四帖疏等。師承弘願寺。學佛的原因是為了了脫生死苦海,出離輪迴。現已達到目標。推廣目的是讓更多真正也跟我同樣目的但還沒有達到目標的人也能夠早日達成目標。
因題主的目的是想博覽各宗各派的特點,我本人也無意爭論,所以請看到我闡述而持不同意見的師兄,可以另起一行自己回答題主的問題,包括同是凈土宗的師兄,謝謝。我這裡只回答大家的疑問。
在這裡先說一下現在普遍大家對凈土宗的一些誤區,包括自稱或自以為自己修行凈土宗的人,對事不對人。如下:
1.把阿彌陀佛已經建立好的極樂凈土和其他諸佛凈土等量齊觀
2.把以凡夫身份往生凈土認為是以聖人根基建立和成就自己的凈土3.把凈土宗的「宗」的立場與通途八萬四千的法門混為一談4.把凈土宗作為「救度」的法門與通途的自力「修行」法門混為一談。如此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看到的一些通途法門的經典,以自己的第六意識來推理歸納,而不是嚴格依據凈土宗「三經一論」和祖師清凈傳承,這樣得到的結論顯然不對。
給往生極樂世界加上很多有形無形的門檻,這就已經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了,也不是佛的本懷了。
當知,往生極樂凈土是末法眾生解脫生死的唯一出離要道,靠其他法門自己修行,以自己的雜毒之善想出離三界,可以說夢都夢不到。
凡夫心本是虛偽奸詐,如果是真的有道心的人想修行,他最關心的一定是,有沒有哪個法門能夠保證讓我這樣根基陋劣,煩惱熾盛,造罪造業想修行卻無力修行的凡夫今生解脫,如果沒有這樣的疑問,卻拿出一大堆通途經典來障礙往生,豈不是把眾生解脫的最後希望給無情地抹滅了?
下面稍微說明一下(注意只是稍微,凈土法門的教義要是真的展開,不亞於天台,唯識),大概分三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方面,從我們修行凈土法門,最敏感的四個字,一心不亂,說起,
第二方面從凈土門到底要不要發菩提心說起。
第三點,以印光大師的開示結尾,因為這也是現在,不管學不學凈土法門的人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凈土宗是易行難信的法門,有關《阿彌陀經》 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其實語意非常簡單,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也許有些人很難相信,「凈土法門」就是龍樹菩薩所解釋的「易行道」,易行這個「易」,就好像一把秤 子,符合「易」就是純正的凈土法門,不符合「易」就不是純正的凈土法門。既然如此,學習凈土法門、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解釋一定要符合「易」、了 解要符合「易」、實際要符合「易」,如果沒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講的就不是純正的凈土法門。《阿彌陀經》是凈土三經之一,「一心不亂」既然出現在經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為後來的人解釋錯誤,甚至是後來的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大錯大誤,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蓋一道高牆,使眾生跟阿彌陀佛隔開了很大的距離,那是很可惜的。
《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很簡單,「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要專一不雜」。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解釋一心不亂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首偈語出自《法事贊》,《法事贊》分上下二卷,下卷都在解釋《阿彌陀經》,它不是文文句句的批註,而是將核心大意顯現出來。
一部經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雖然解經者文文句句都詳細解釋,但是對這部經的宗旨與核心點,如果沒有顯露出來,就等於沒有把這部經解釋出來,只是在依文解義而已。
自古以來,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大多是依天台宗、華嚴宗,或是依禪宗的道理來解釋,結果都沒有符合凈土的經論思想,都錯誤了。凈土經論主要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主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阿彌陀經》在講什麼?主要就是在講第十八願,《觀無量壽經》的結論在講什麼?主要也是在講第十八願。
阿彌陀經有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這三段文長期以來都被人誤解、誤導了。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要往生極樂凈土,少善根少福德是不夠的,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一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二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第三段: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我們說許多人解釋錯誤,原因是他們都將「少善根福德」跟「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這三點解釋錯了。
什麼叫少善根少福德?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並沒有另加說明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將多善根多福德解釋出來,就是在下面這段文,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只要執持名號,這已顯明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決定往生。
如果是這樣,那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這個其實也可以不用另加解釋就顯現出來了。簡要的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執持名號以外,其它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 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這些都很殊勝,但是相對對於要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為 什麼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呢?那是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念佛必得往生,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不能成佛。所以 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你念佛能夠往生他就成佛,念佛不能夠往生,表示他的慈悲還不夠,能力還不夠,他還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往生要先問阿彌陀佛成佛了沒 有?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極樂世界,我們往生要去哪裡?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這一句名號來讓我執持、乃至十念來念佛,那這樣我要如何往生呢?既 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那我們就決定往生了,往生有份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說「乃至十念」,即是說:「只要念佛,就必 往生。」
「乃至十念」就是說這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只要「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講,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願生彼國」。
你要欲生我國,此後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今天遇到,此後你有三十年的時間,這三十年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摻雜其它的法門來迴向、來補助,因為十方眾生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其實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有十年的時間,這十年的時間不去雜修雜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剩一年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一天的時間,你將這一天都專靠這句名號,因為你只剩一天的時間,要去參禪、打坐、朝山、拜懺,要去誦經、聽法、悟道這是不可能的。
只剩一天的時間,可見生命多麼的脆弱、短暫,但是不要緊,你將這一日都執持這句名號,要往生,這句名號就很足夠了,因為你只剩一天而已,過了這一天你就斷氣了,這樣你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壽命延長,若二日,一樣還是執持名號,如果是七日,若七日,也是執持名號,如果延長八日、延長七年、延長七十年,你都一輩子專一執持這句名號,不要改變方法,這個叫做一心不亂,有一心沒二心、有專心沒雜心,通通都念這句六字洪名。
佛的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的心冤親沒差別,冤親平等、自他一體,這個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以此來看我們眾生,我們對人有善惡好壞的分別判斷,所以,相對於佛來講,一切眾生都是罪惡凡夫、五濁惡人。
為什麼?因為即使這個人持五戒修十善,來世為人或生天,但是壽盡命終就墮落了,而且生生要保持人身、保持生天,生生世世能繼續保持五戒十善的人,非常非常的少,因為我們眾生都有貪瞋痴,遇到貪瞋痴之境,貪瞋痴的行為就自然顯露出來。
在現在這個世間,如果有一個修行者有神通,可以出入牆壁,去參學的人一定人山人海。
但是,即使你能持五戒十善,甚至修四無量心,有禪定的功夫,可以飛天鑽地。在佛的眼中,這個還是凡夫,還沒有超凡入聖。
為什麼?因為神通是從禪定來的,他有禪定的功夫,就會有神通,禪定的功夫使他將來出生在色界天,禪定功夫最高可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壽命有八萬 大劫,但是死後一樣墮落下去,所以就我們眾生立場來看,人有善惡大小、功夫高低之別,但在佛的眼中卻全都是罪惡生死凡夫。因此善導大師跟我們講,我們要承 認我們就是罪惡的生死凡夫,不管在家出家、根器利或鈍、會修行不會修行,都是生死凡夫。
佛 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因為天人五衰,壽命到時,他的業必須墮落地獄,就會墮落地獄。地獄的眾生業果受完,他的果報若是生天, 他就生天。所以說由天生地獄,由地獄生天。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也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就是說這個人力行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都修得很清凈,甚至有禪定功夫,但只要他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雖然沒有打破見思二惑,但是因為他的禪定功夫很好,可以生在色界 初禪的梵天,乃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釋迦牟尼佛說「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都是火宅,六道都是苦海,沒有分善人惡人,他這世行善, 後世造惡,這世造惡,後世行善,所以善跟惡、惡跟善,上升天堂下墮地獄,都是輪迴,在那裡輪來輪去,因此,在佛的眼中,一切眾生都是罪惡生死凡夫。
如果我們能像善導大師講的,自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自然對阿彌陀佛就會徹底投靠,心就不會在那裡彷徨,在那裡僥倖說,我或許修這個法比往生還更殊勝,就不會這樣,會死心踏地、通身放下、全身倒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其它所有的法求生極樂世界,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
一個修行者,如果真能守五戒清凈,那他就可以說是一個大修行者,請問各位誰敢說自己五戒清凈呢?五戒若尚做不好,那何況是十善。五戒清凈、十善圓滿、禪定功深,也都還是凡夫啊!
曇鸞大師說:「人天善惡,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人天的果報,人的果報以五戒為因,天的果報以十善為因,無論五戒十善的因,以及所得的人天這個五戒十善的果報來講都是虛偽的、是顛倒的,這種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確實是如此。
當 然,我們學佛的人要盡量持五戒、行十善,但是我們要徹底了解,即使我們持五戒十善圓滿了,但煩惱還在,還是凡夫不是聖人,還不是超凡入聖,所以我們將自己 所修的還有煩惱的五戒十善的有漏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相應嗎?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是無為的涅槃境界,無為是天性自然,無有造作,不 生不滅,沒有貪瞋痴慢疑等煩惱,沒有見思二惑,沒塵沙惑,沒無明惑,這才叫做無為涅槃。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所修的行,不管是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乃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甚至已經斷除見思二惑,想用這些來迴向極樂世界,殊不知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幾段經文時就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在《阿彌陀經》 中,釋迦牟尼佛最先解釋「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接著又將七重欄楯、羅網、行樹等等依報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正報 的莊嚴都一一介紹,使我們欣慕這樣的境界是這麼的好,讓我們生起要往生之心愿。善導大師說這種境界,就是無為涅槃,所以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由此可 知「極樂無為涅槃界」這七個字就是善導大師在解釋《阿彌陀經》依正二報的莊嚴。
經文的前面都在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使我們眾生欣慕,極樂世界是這麼好,所以希望大家都去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能離苦得樂,證入涅槃。因此,《阿彌陀經》是先將極樂世界的好處講出來讓我們欣慕,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然後再說方法,所以每一部經,都在講兩件事──目標與方法,《阿彌陀經》也是一樣,首先將目標講出來讓我們欣慕,目標在前面,然後提出方法,有願有行,這就是信願行的順序。
什麼樣的方法呢?先將消極的講出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消極的,然後再解釋積極的,什麼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執持名號」。
這句名號又叫做「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百千萬的萬,萬是總包含的意思,所以這句名號叫做阿伽陀葯,又叫做法界藏身,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 五劫思惟所思考,經過永劫苦行所累積才有這句名號,也由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已經完成,已能使你往生才有這句名號,簡要的說,我們往生的功德資 糧都在這句名號之中,所以這句名號才有價值叫做萬德洪名,其它的名號還沒能成為萬德洪名。
能夠救度一切眾生都往生成佛,才能顯示出這尊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救度十方眾生,則威神功德就會有所缺少,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因此,我們要明確認知,我們的往生不是靠我們迴向我們所修的任何萬行來補助往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已經完全具足,沒有半分的缺少。
所以,我們在這世間所做的五戒十善是理所當然要做的,就如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我們本份必須要做的。
但對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句名號已經具足了,如果我們認為必須要迴向這些五戒十善的有為有漏的功德,往生才比較可靠,這樣就是心中有在懷疑阿彌陀佛了,這樣顛倒行事,就太傷阿彌陀佛累劫的一片苦心苦行了。
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其它的全都是隨緣雜善,有修禪的因緣就修禪,有學密的因緣就來學密,或是學其它的誦經、拜懺,再來集中迴向,這個都叫做隨緣 雜善,善導大師講這個隨緣雜善恐難生。恐難生不是說不能往生,而是必須要迴向,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就是名號,就好像從此地到北京,最直不會有偏 差,一定會到的就是高速公路,一旦離開高速公路,不管是省道、鄉道、田間小路,都要不斷的對準方向,過程中,各種路轉來轉去,東西南北彎來彎去,一旦失 察,方向如果偏差就不能到北京。
我們要自問:
修五戒的果是只能做人而已,能不能往生?不能!
修十善的果能夠生天,能夠往生嗎?不能!修四諦的果是阿羅漢,修十二因緣的果是緣覺,這些因與所得的果都跟極樂世界無關,這樣怎能往生極樂世界呢?
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是這句名號啊!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句名號是阿彌陀在四十八大願中跟我們的約定,跟我們保證說,你只要念這句名號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樣我就不能成佛,這樣的約定,這是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的必然道理。
所以《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的核心在第十八願,彼此是一體相應的,都在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至 於這個「若一日、若七日」是時間性,就是「乃至十念」,你到臨終只有十念的時間才遇到這個法門,這樣你念十句也能夠往生。這個意思是說,有的人一生沒有遇 到善緣來行善積德,沒有遇到佛緣來學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惡緣逆境導致作惡多端,這是一種比喻。即使是這樣的眾生,他到臨命終要斷氣了,剩十念而已,地獄 的火已燒來了,才遇到有人跟他勸勉,說某某人你罪惡貫滿,應該墮落第十九層地獄,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任何人、任何法門都沒辦法救你,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 救。人在大海之中浮沉,即使有一枝木棍就想要抱,有一把草也想要去抓,更何況是一艘大船來到你身邊說:某某人你不要恐慌,我將你救起來。你自然就會全身依 靠,是不是?
所以阿彌陀佛就說,即使是這樣的眾生,罪大惡極而且修行時間短、念佛少,只要回心念佛,依然會往生極樂世界。
第 十八願用這樣的比喻來讓一切的眾生對往生都有希望,就是講這樣的眾生他都有希望能夠回心轉意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其它的眾生呢?其它的眾生不只是乃至十念 而已,其它的眾生有時間還可以去惡行善,其它的眾生還有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的時間念佛,這樣怎能不往生呢?所以第十八願用乃至十念這四個字 讓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所有的人都有希望、有光明,所以「若一日、若七日」與「乃至十念」的意義一樣。善導大師怎麼解釋乃至十念與解釋若一日、若七日呢?大 師說:「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就是說無論何人何時,遇到這個法門,都有往生的希望。
所 以說凈土法門是易行道,符合易行道就是凈土法門,不符合易行道就不是凈土法門,就是解釋錯誤。而一心不亂,可以說正是執持名號的形容詞,你只 要執持名號,信心不受動亂,專念這句名號不雜其它行門,不管你善惡多少、工夫有無,不管你念佛的時候有雜念、沒雜念,都不管,你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就夠了,因為念佛本來就 不是靠你的功夫,念佛而能往生,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就這樣講了,第十八願如果沒有成就,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第十八願既然成就了,我們念佛就能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如果解釋為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 亂,那就全部變調了,那樣的解釋是大錯特錯 的。
善導大師如何解釋一心不亂呢?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四句偈語就是在解釋這幾段的經文。以「極樂無為涅槃界」來解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隨緣雜善恐難生」來解釋少善根少福德;以「故使如來選要法」來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以「教念彌陀專復專」來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兩個專就是在解釋一心跟不亂,上面兩個字「一心」就是「專」,下面兩個字「不亂」也是「專」,所以叫做「專復專」。這樣就很清楚了,一心即是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不雜也是專,不論念佛有否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只要專稱佛名,必定往生。注意這是就往生極樂來講,一心念佛是正因,命終往生極樂是正果。
若 是你認為現在念佛是累積功夫,等到臨終的時候,若能夠正念現前,這樣才能往生;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是在積功累德,補充資糧,到臨終的時候能夠降伏其心,這樣才 能往生;你這樣的念佛,還必須臨終時沒有碰上任何問題,沒有病苦,念得出來,這樣你才能夠往生。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絕對沒有這些 問題。如果先立下高難度的條件,要我們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不亂,這樣我們就絕對無法往生了。
以一般的解釋,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就是三昧的境界,或是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就是斷見惑、斷思惑,斷見惑、斷思惑就是阿羅漢;理一心就是破無明,破無明起碼就是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
請問自古以來高僧大德有誰念佛達到所謂功夫上事一心不亂,斷見思二惑呢?普通凡夫又怎麼辦?要知道,阿彌陀佛發願要救渡的是十方眾生啊,你我又豈在十方眾生之外?阿彌陀佛豈會虛言?
我們知道凈土宗十三位祖師之中善導大師是親證了念佛三昧,其它的大師我們不知道有誰是已得三昧。法照大師在缽中看到大聖竹林寺,然後找到那個地方,經過文殊、普賢摩頂授記,但是沒有寫說他是三昧。
印光大師有寫《三昧摸象記》,摸象就不是眼睛清楚在看這個象,所以印光大師也沒有說他已得三昧,何況其它的高僧大德呢?智者大師在他臨終的時候說他的境界是五品位,五品位連見惑、思惑都沒有斷除。
所以阿彌陀佛對往生的標準絕對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往生標準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那麼,阿彌陀佛就不夠慈悲、不夠力量,也就基本沒有人可以往生了。
真正的慈悲就是不講條件,不講條件才是真正的愛心,而且,真正的能力是你要往生我就能救你。所以一心不亂必須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才是正確的,也才符合《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根本願,符合《觀無量壽經》流通分結論之文。
流通分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只要好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應知,經文都沒有講到功夫上事一心、理一心,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所以你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念當中,心清凈也好,煩惱妄想雜念也好,通通不管,一句彌陀念到底,一切妄想隨它去,這個叫做一心不亂,這樣決定往生。為什麼?
經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樣的眾生,在他還沒命終,即將要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了,既然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是人終時」他就「心不顛倒」往生了,往生到那裡?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第二方面說一下,凈土門的菩提心。
凈土法門對菩提心怎麼理解?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有人說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這些涉及到往生的重大的問題,一定要加以明辨。如果是通途的菩提心,所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說起來,又有很深廣的內容,有發心菩提,有明心菩提,有伏心菩提,有出道菩提,有圓滿菩提等等。它的次第很多。我們在凈土往生一法當中,單刀直入,就談信願。而且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具足信願,你就能往生。如果是從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來看,你能發起通途的菩提心當然也很好,那就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但萬一中下輩的行人發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能不能往生呢?他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觀經講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通途的菩提心的,到彼土去發菩提心的。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正面說應該提倡發菩提心,但是萬一這個菩提心發不出來,具足信願照樣往生。【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是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提出的。最為直截了當——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意為,具深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菩提心),即是往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自可得生凈土。
而且,凈土宗菩提心是含攝著通途菩提心的內容的:凈土宗菩提心(深信發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凈宗信願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容。茲表現在如下二方面。其一,四弘誓願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凈宗信願亦包攝四弘誓願。以凈宗願門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為例:1.依苦諦,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依集諦,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聚集無量煩惱,起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3.依道諦,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記,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依滅諦,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慕行。證知凈土宗信願含攝大乘菩提願。
其二,《大智度論》所述五菩提心,包括了大乘行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全過程,凈宗信願持名,往生成佛的歷程亦含攝五菩提心而無遺。1.發心菩提;意指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於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為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3.明心菩提:意為明了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為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到佛果位。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5.無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持名念佛,則圓證三不退,自至成佛故。證知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並具足大乘五菩提心。簡而言之,凈土宗的菩提心,不是不發,而是願生心,不怕不能普度眾生,就怕不能成佛,不怕不成佛,就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就怕你不願意。所以凈土門來講,菩提心即是願生心。印光大師,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八個字,已經完全清晰地闡明的凈土宗的菩提心是阿彌陀佛的果地菩提心,匯入我們眾生的因地願往生心之中,而成為的不退轉的菩提心,稱之為金剛菩提心。
第三,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結尾,切忌成為這樣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念佛不能堅持,其實不能堅持的總是那些好高騖遠,求玄說妙,心老實不下來的人,別人說這樣好那樣妙,想想念佛多枯燥,就跑到不知道哪去了,到後來學了一堆佛學知識,到處向人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境界」高,其實都是說食數寶,並無什麼用處。◎一種好高鶩勝者,每每妄以求開悟為事,其意在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惡派。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自可決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印光大師文鈔復性義居士書)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老實念佛看得簡單低級。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凈,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復姚維一書
南無阿彌陀佛一直依賴運氣修行,非常無為,希望哪一天老天開眼讓我頓悟,就像天上掉餡餅,讓我一下子明白過來,從此選定道路。打坐也是依賴運氣打坐,特別無為,從來不主動控制什麼,完全讓身體自己選擇奉行哪些賢人講的經驗,以前十回打坐有一回會產生法喜,進入各種勝境,現在五回就進一次了。這種方法,讓我意識到人控制自己不是人的意志直接控制身體,而是人的意志與大腦交流,然後大腦再控制身體。打個比方說就是,一個純正的分封制度國家有二十塊地,意志是只有一塊地的皇帝,大腦是意志的皇下王,有九塊地,沒有他就沒有這個帝國,身體是大腦的附庸,一位大公爵,有十塊地——這也難怪為什麼身體、煩惱那麼難降伏了。治身如治國,方法自己領悟。
佛教徒與外道的區別……三皈依+四法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寂靜涅槃!……就是這麼嚴格!……因為這是關係到往後的「修行」……失之一厘,差之千里……佛教徒是…………要出離六道輪迴,修學菩薩道,直至成佛,然後……永遠地,永恆地,沒有盡頭地,不為自己,只為救度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就是這麼偉大!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知乎的本質就是一個社會圈子,魚龍混雜。相對來說都算是有點兒文化,包括極少數的噴子在內。文化人嘛,擼起袖子直接開罵是會遭到集體鄙視的,罵人也要拽幾句文化詞兒才顯高明。既然是社會性質,無論提問者還是應答者都無法要求,需要自己甄別好壞善惡。好壞在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不同,有的貨色很差,一眼便可分辨;有的是受自身水平所限,好貨你不認識。知乎是一個心得交流的圈子,一問一答總要有些心得才行。不然問得籠統,答得不懂。初級知識網上都有專業網站,有空看看,有個初步的了解再來交流才會有所收穫。
佛教是什麼?這就是籠統,看似問題,其實不是問題。
佛教簡言是諸佛所教,繁言三藏十二部。這類問題不如看專業網站來得實在,收穫更多。細節上的問題,具體的問題,來知乎才會有所收穫。泛泛的問題,模糊的問題,恐怕越看越糊塗。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謝邀!年少時貧且賤,遊戲啤酒碌碌渡日。緣巧因一本漫畫開始接觸佛法,初背《心經》,得大利益,生活亦有改善,故深信不已。經年歲三十有六,久歷社會車馬勞頓,風光無限亦有,彷徨落魄亦有,嘆徒勞每日阿彌陀佛,佛在天邊咦!何為佛,假名也!吃酒啖肉亦是,持戒正心亦是,非一不二,執著甚?師承看緣分,高人看世間,無人配做徒弟!勞什子心,開心渡日就好!有人約我去皈依師傅,我還要觀察觀察咧!所謂,但做好事莫問前程。知乎回答問題純屬娛樂,和大家玩王者榮耀一個性質!世人唯有自渡,他渡純屬扯淡!就如當下:工作不忙,生計無憂,吃飽喝足,躺在床上,打開知乎,喲,有人邀請我回答問題哦!來一發!很舒服!
學佛,本是業力到了,很私密的,不值得炫耀,但有時方便,也就順帶宣講佛法了。 哪裡哪裡,罪人罷了,只求下一世好一點。 阿彌陀佛。
大般若經 觀行品 觀諸法 觀真如非常非無常 非我非無我 非凈非不凈 非空非不空 非有相非無相 非有願非無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二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三
爾時,具壽善現復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謂觀諸法?』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非常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非無常;觀色非樂非苦,觀受、想、行、識非樂非苦;觀色非我非無我,觀受、想、行、識非我非無我;觀色非凈非不凈,觀受、想、行、識非凈非不凈;觀色非空非不空,觀受、想、行、識非空非不空;觀色非有相非無相,觀受、想、行、識非有相非無相;觀色非有願非無願,觀受、想、行、識非有願非無願;觀色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受、想、行、識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受、想、行、識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處非常非無常,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常非無常;觀眼處非樂非苦,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樂非苦;觀眼處非我非無我,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我非無我;觀眼處非凈非不凈,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凈非不凈;觀眼處非空非不空,觀耳、鼻、舌、身、意處非空非不空;觀眼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有相非無相;觀眼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耳、鼻、舌、身、意處非有願非無願;觀眼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耳、鼻、舌、身、意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眼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耳、鼻、舌、身、意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處非常非無常,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常非無常;觀色處非樂非苦,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樂非苦;觀色處非我非無我,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我非無我;觀色處非凈非不凈,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凈非不凈;觀色處非空非不空,觀聲、香、味、觸、法處非空非不空;觀色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有相非無相;觀色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聲、香、味、觸、法處非有願非無願;觀色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聲、香、味、觸、法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聲、香、味、觸、法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眼界非常非無常,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眼界非樂非苦,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眼界非我非無我,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眼界非凈非不凈,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眼界非空非不空,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眼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眼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眼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眼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耳界非常非無常,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耳界非樂非苦,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耳界非我非無我,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耳界非凈非不凈,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耳界非空非不空,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耳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耳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耳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耳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鼻界非常非無常,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鼻界非樂非苦,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鼻界非我非無我,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鼻界非凈非不凈,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鼻界非空非不空,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鼻界非有相非無相,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鼻界非有願非無願,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鼻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鼻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舌界非常非無常,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舌界非樂非苦,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舌界非我非無我,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舌界非凈非不凈,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舌界非空非不空,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舌界非有相非無相,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舌界非有願非無願,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舌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舌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身界非常非無常,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身界非樂非苦,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身界非我非無我,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身界非凈非不凈,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身界非空非不空,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身界非有相非無相,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身界非有願非無願,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身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身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意界非常非無常,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觀意界非樂非苦,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樂非苦;觀意界非我非無我,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非無我;觀意界非凈非不凈,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凈非不凈;觀意界非空非不空,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空非不空;觀意界非有相非無相,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相非無相;觀意界非有願非無願,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有願非無願;觀意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意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地界非常非無常,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常非無常;觀地界非樂非苦,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樂非苦;觀地界非我非無我,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我非無我;觀地界非凈非不凈,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凈非不凈;觀地界非空非不空,觀水、火、風、空、識界非空非不空;觀地界非有相非無相,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有相非無相;觀地界非有願非無願,觀水、火、風、空、識界非有願非無願;觀地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水、火、風、空、識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地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水、火、風、空、識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苦聖諦非常非無常,觀集、滅、道聖諦非常非無常;觀苦聖諦非樂非苦,觀集、滅、道聖諦非樂非苦;觀苦聖諦非我非無我,觀集、滅、道聖諦非我非無我;觀苦聖諦非凈非不凈,觀集、滅、道聖諦非凈非不凈;觀苦聖諦非空非不空,觀集、滅、道聖諦非空非不空;觀苦聖諦非有相非無相,觀集、滅、道聖諦非有相非無相;觀苦聖諦非有願非無願,觀集、滅、道聖諦非有願非無願;觀苦聖諦非寂靜非不寂靜,觀集、滅、道聖諦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苦聖諦非遠離非不遠離,觀集、滅、道聖諦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明非常非無常,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常非無常;觀無明非樂非苦,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樂非苦;觀無明非我非無我,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我非無我;觀無明非凈非不凈,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凈非不凈;觀無明非空非不空,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空非不空;觀無明非有相非無相,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有相非無相;觀無明非有願非無願,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有願非無願;觀無明非寂靜非不寂靜,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明非遠離非不遠離,觀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內空非常非無常,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常非無常;觀內空非樂非苦,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樂非苦;觀內空非我非無我,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我非無我;觀內空非凈非不凈,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凈非不凈;觀內空非空非不空,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空非不空;觀內空非有相非無相,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有相非無相;觀內空非有願非無願,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有願非無願;觀內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內空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常非無常,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非無常;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樂非苦,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樂非苦;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我非無我,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我非無我;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凈非不凈,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凈非不凈;觀布施波羅蜜多非空非不空,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空非不空;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有相非無相,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有相非無相;觀布施波羅蜜多非有願非無願,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有願非無願;觀布施波羅蜜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布施波羅蜜多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四靜慮非常非無常,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常非無常;觀四靜慮非樂非苦,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樂非苦;觀四靜慮非我非無我,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我非無我;觀四靜慮非凈非不凈,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凈非不凈;觀四靜慮非空非不空,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空非不空;觀四靜慮非有相非無相,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有相非無相;觀四靜慮非有願非無願,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有願非無願;觀四靜慮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靜慮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無量、四無色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八解脫非常非無常,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常非無常;觀八解脫非樂非苦,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樂非苦;觀八解脫非我非無我,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我非無我;觀八解脫非凈非不凈,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凈非不凈;觀八解脫非空非不空,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空非不空;觀八解脫非有相非無相,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相非無相;觀八解脫非有願非無願,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有願非無願;觀八解脫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八解脫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四念住非常非無常,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常非無常;觀四念住非樂非苦,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樂非苦;觀四念住非我非無我,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我非無我;觀四念住非凈非不凈,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凈非不凈;觀四念住非空非不空,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空非不空;觀四念住非有相非無相,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有相非無相;觀四念住非有願非無願,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有願非無願;觀四念住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念住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空解脫門非常非無常,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常非無常;觀空解脫門非樂非苦,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樂非苦;觀空解脫門非我非無我,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我非無我;觀空解脫門非凈非不凈,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凈非不凈;觀空解脫門非空非不空,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空非不空;觀空解脫門非有相非無相,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相非無相;觀空解脫門非有願非無願,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願非無願;觀空解脫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空解脫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觀無相、無願解脫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五眼非常非無常,觀六神通非常非無常;觀五眼非樂非苦,觀六神通非樂非苦;觀五眼非我非無我,觀六神通非我非無我;觀五眼非凈非不凈,觀六神通非凈非不凈;觀五眼非空非不空,觀六神通非空非不空;觀五眼非有相非無相,觀六神通非有相非無相;觀五眼非有願非無願,觀六神通非有願非無願;觀五眼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六神通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五眼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六神通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佛十力非常非無常,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常非無常;觀佛十力非樂非苦,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樂非苦;觀佛十力非我非無我,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我非無我;觀佛十力非凈非不凈,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凈非不凈;觀佛十力非空非不空,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空非不空;觀佛十力非有相非無相,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有相非無相;觀佛十力非有願非無願,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有願非無願;觀佛十力非寂靜非不寂靜,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佛十力非遠離非不遠離,觀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真如非常非無常,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常非無常;觀真如非樂非苦,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樂非苦;觀真如非我非無我,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我非無我;觀真如非凈非不凈,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凈非不凈;觀真如非空非不空,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空非不空;觀真如非有相非無相,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有相非無相;觀真如非有願非無願,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有願非無願;觀真如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真如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常非無常,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常非無常;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樂非苦,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樂非苦;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我非無我,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我非無我;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凈非不凈,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凈非不凈;觀無上正等菩提非空非不空,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空非不空;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相非無相;觀無上正等菩提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有願非無願;觀無上正等菩提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上正等菩提非遠離非不遠離,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無忘失法非常非無常,觀恆住舍性非常非無常;觀無忘失法非樂非苦,觀恆住舍性非樂非苦;觀無忘失法非我非無我,觀恆住舍性非我非無我;觀無忘失法非凈非不凈,觀恆住舍性非凈非不凈;觀無忘失法非空非不空,觀恆住舍性非空非不空;觀無忘失法非有相非無相,觀恆住舍性非有相非無相;觀無忘失法非有願非無願,觀恆住舍性非有願非無願;觀無忘失法非寂靜非不寂靜,觀恆住舍性非寂靜非不寂靜;觀無忘失法非遠離非不遠離,觀恆住舍性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常非無常,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常非無常;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樂非苦,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樂非苦;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我非無我,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我非無我;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凈非不凈,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凈非不凈;觀一切陀羅尼門非空非不空,觀一切三摩地門非空非不空;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有相非無相;觀一切陀羅尼門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三摩地門非有願非無願;觀一切陀羅尼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三摩地門非寂靜非不寂靜;觀一切陀羅尼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觀一切三摩地門非遠離非不遠離。舍利子,是謂觀諸法。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諸法。」
要慶幸學佛人士雖然天天撕來撕去,互相瞧不起,但至少還是比較溫和的。
出了這個板塊就等著被按在地上摩擦懟到死,在這裡呼風喚雨,真讓你出這個線到外面弘法。。。
那畫面想起來就是慘不忍睹。
我算是正宗「網傳」佛教教徒吧我20開始信佛的當時也想過應該去寺廟皈依的可是我一個女孩子不得不考慮安全因素我家裡人和同學朋友每一個對佛教感興趣我一個人跑去寺廟跟一個不知根底的和尚或者尼姑拜師皈依也不太有安全保障啊所以我決定自己在網上下載佛教文章有空呢就去寺廟請回一些佛教書籍那時候對地藏經金剛經和心經感興趣學了一段時間最大的收穫就是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解決人生根本煩惱」我百度了很久才發現凈土法門可以解決我的問題所以我就開始念佛凈土宗一派以印光大師,曇鸞大師這些的解說比較受到公認,而且也屬於當時比較德高望重的法師,看他們的文獻比較有保障為什麼呢?因為我沒的原則凈土宗五經一論阿彌陀經太過於簡短籠統,沒有具體的修行方法無量壽經當代流行的是彙集本,歷來爭議較大,這本經書的提倡者凈空法師的爭議就更大了。還有往生論與其他經書屬於年代久遠,翻譯晦澀難懂,模稜兩可,初學者學起來比較困難。至今只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是公認權威。我也都看了印光大師文集。個人感覺很受益對於初學者提高對凈土的信心很有用。我念佛也不是很清凈,不是非常認真一心不亂的境界很難dadao但是對於信願絕對是具備的。
我也偶爾在網上給人講一點佛法的個人感悟。
屬於題主說的那種人。
但我自己不認為自己是在傳教,因為我沒有那個資格。
我只是在看到一些話題的時候,跟同道參研一下。
這種隨機的討論,當然不可能有什麼體系。
只是佛法愛好者們互相討論而已。不用扣個帽子,搞個概念。太累了。哈哈。
網傳已經伴隨著兩代人成長起來了。我知道很早的蓮舟論壇。現在有很多微信群。知乎。已經伴隨兩三代人成長。其實就是傳播學習途徑改變,生活方式改變而已。與佛法關係不大。
隨緣而噴
天啊這問題太沒有禮貌太過分了 不過無所謂都是來修安忍的
生瘟的人,之所以會愛上瘟疫,是因為他們的疾病打垮了他們的正氣。正氣不存,邪氣充體。被邪氣所控制之後,這些生瘟的人(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等),看著瘟友會感到特別親切,看到正常人,反倒覺得刺眼。拿掉他們身上的瘟疫,他們便一無是處。所以,這些生瘟的人,才會不顧一切的捍衛他們的瘟疫。
列子路過一個茅廁,掩鼻而過說,好臭啊。話音剛落,幾萬條蛆鑽了出來,攔住了列子的去路。蛆們很憤怒的說,居然敢說我們的大條爸爸臭,快道歉。列子說,難道為了不得罪你們這些蛆,我只能說謊認為你們的爸爸香嗎?蛆們點頭說,嗯嗯,你既不吃粑粑,也不宣揚它香,我們也很為難呀。傻子在旁邊看了,嚇的面如死灰,對列子說,那些蛆很可怕的,你快點道歉吧,我真為你的安全擔心啊。列子瞅了傻子一眼說,你到底是個人類還是蛆?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類害怕蛆的呢。
青蛙聽人類說,屋子可以蓋幾十層高,而且人類可以不用住在井裡,青蛙很憤怒地說,你們太偏激了,太極端了,人怎麼可以不住在井裡呢。後來人類嫌煩,就把青蛙扔了出去。被扔出去的很多青蛙,聚成一團抱頭痛哭,它們說,這是末法時代啊,人類在邪路上走的越來越遠了。為了捍衛我們的井,我們這些山炮生物,必須要高舉佛教的大旗,弘揚正法,度化人類。從這些可憐的生物來看,地球上要是沒有佛教這種智障倉庫,那些不幸智力上和精神上有缺陷的人,失去了他們的陰暗卑下的水井,大概會被太陽曬死吧。有些人啊,就是見不得一點點的陽光,還不如這些青蛙
若佛陀住世何來這些
知道就回答,不知道就看別人的回答。要問我怎麼看自己,用鏡子看唄,要不低頭也可以。還能咋看啊?眼珠子扣下來看啊。知乎從來不是一個教你怎麼做的平台,而是一個一個答疑的平台,回答有深有淺,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關於佛教問題和回答,我看了很多,自己覺得有好有壞,但這些要靠自己分辨。我也回答了幾個問題,我是覺得我在回答問題,而不是在傳教。還是建議大家如果有修行問題還是去寺院去問師父們,而不是來知乎問。或者幾個公眾號也可以問,畢竟都是寺院辦的。
推薦閱讀:
※想學習正統佛教,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哪裡可以獲得准提佛母的傳承呢?
※藏傳密宗(喇嘛教)中的出家女弟子修行是什麼樣的?特別地,出家女徒是否有被人身侵犯之虞?